?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路徑探析

2024-01-03 02:38
關鍵詞:思政體育課程

王 輝

(延安大學體育學院,陜西延安716000 )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等教育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綜合教育理念。黨的二十大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盵1]這一重要論述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要求思政教育要融入高校課程教育體系。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和重點內容,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供了基本方向。[2]在高校,學科類別不同、課程類型不同,專業知識不同,寓意著每門課的課程思政所蘊含的價值理念、目標指向和實踐路徑亦不相同。[3]25高校公共體育是高校通識教育課程模塊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出發,深入挖掘體育教學資源中的思政元素,并在此基礎上做好課程定位、教法改革,使體育教育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把學生培養成適應行業需求、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新時代體育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任務。

一、公共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現實意義

(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環節

“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盵4]165高校公共體育課堂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平臺?!傲⒌聵淙恕备救蝿毡旧砑嫒葜逃膫€體、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價值理念,是新時代有效統一教育價值的指導思想,為重構公共體育課程價值提供了理論基礎。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奮斗精神、規則意識為主要內容的中國體育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統一,是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中的重要思政元素,為教師提供了良好的思政教學素材。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運用多媒體與實踐授課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講述中國乒乓外交、中國女排精神等體育故事,以中國體育精神為依托,深入挖掘更多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深刻體悟中國體育精神的深層內涵,在強健體魄的同時,磨練意志、健全人格、勇攀高峰,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始終堅持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創新公共體育課程體系的關鍵內容

從系統論的視角來看,公共體育課程體系是有機統一的整體,是課程設置、課程目標、課程實施、課程管理、課程評價的綜合體系。[5]30隨著課程思政的推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發生了新變化,對于體驗式教學有了新的闡述。體驗式教學要求除傳統的課堂授課形式外,還應通過生活體驗、實踐考察,領會教學內容。體育教育以實踐教學為基礎,將體驗式教學理念融入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有助于豐富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增強教學效果。體育課程是學校思政教育中體驗式教學創新的基礎,將課程教學、課余鍛煉、競技比賽等形式與學生的情感體驗有機融合,實現了思政教育內容與體育課程形式相結合,體現了體育課程教學的人文性、民主性、多元性和實踐性。簡言之,體驗式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有助于大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過程中體驗到體育魅力和樂趣,能夠有效地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行動,提高學生的體驗式認知,促進公共體育課程體系的完善與創新。

(三)推動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需要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公共體育必須主動對標“體育強國”戰略,推動建設高校體育發展新格局。公共體育課程改革是我國體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重要環節,為實現體育強國建設的偉大使命增添動力。建設體育強國,推動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既需要社會參與,又離不開個體奮斗。助力公共體育課程融合思政教育,貫徹“立德樹人”教育方針,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提升體育教師思想政治素養是加快建設高素質的體育課程思政教師隊伍的重要一環,可以使教師充分認識到思政育人的重要性,提高對課程思政的認知水平,積極利用體育課程實現育人的目的,還可以進一步激發體育教師隊伍潛力,充分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不斷創新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方式?!傲⒌聵淙恕笔切聲r代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體育老師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教學中做到言傳與身教相結合,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堅定理想信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推動國家體育事業的長期建設與發展貢獻自身力量。

二、公共體育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優化空間

(一)體育教師思政教育意識和能力有待提升

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師是推動公共體育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關鍵力量,是公共體育課程融合思政教育最為直接的執行者,在“立德樹人”教育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公共體育課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公共體育課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但現實中,體育教師對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以延安大學公共體育課為例,公共體育課教師更多地注重對自身相關專業知識的延伸與教學能力的提升,而忽視思政教育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再加上以往的量化考核指標更多地關注學生身體素質和技術水平,體育教師缺乏課程思政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影響公共體育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

在思政教學能力上,一方面,公共體育課授課團隊的教師大多來自體育專業,缺乏思政教育專業培養的相關背景,受限于自身知識體系的缺失,難以兼顧體育知識教育與思政教育;另一方面,公共體育課程教師與思政課程教師之間的協同互動與溝通交流比較少,缺乏橫向的教學交流與合作,[6]107致使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成效不高。此外,公共體育教師未能將“立德樹人”理念內化于心、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目標未能顯化等現實問題成為推進公共體育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現實阻力,亟待研究和解決。

(二)公共體育授課模式有待優化

學校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旨在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是塑造和培育具有堅定理想信念的時代新人的鑄魂工程,更是充盈大學生精神世界的價值課程。但不難發現,部分高校存在重文化輕體育的教學偏重問題。目前,體育課程通常采用大班授課的形式,加之由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組成,教師難以綜合把握學生的學情,大部分老師不愿意承擔繁瑣的學情分析與課程思政教學的責任,導致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的質量不佳。部分老師在教學實踐中穿插思政內容,但學生難以很好地將注意力從練習中轉向理解思政教學內容,導致對課程思政的相關內容并無深刻印象。還有一部分老師通過建立微信群的方式,在每節課課前推送體育課程思政的內容,以期加強課堂上與學生的交流,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督導督學機制,難以引起學生的重視,導致在課堂中缺乏必要的師生互動,課程思政教學效率大打折扣。

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的重要階段,心理發展尚不成熟,認知能力有限、辨別能力相對欠缺,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容易被誤導和偏離正確的發展方向。盡管高校各個專業都開設思政類公共課程,但面對在不斷變化的、復雜的現實社會環境和網絡環境,這些課程難以充分達成對學生思想信念、價值觀念的指導和塑造。為此,加快構建多學科合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改善授課模式,積極促進課程思政教育融入公共體育課程,成為當前體育課程亟須解決的突出問題。

(三)學生思政學習主動性有待加強

學生是公共體育課程思政的主體,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對象,學生思政學習的主動性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體育精神內化于心的不竭動力,有助于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獲得優良效果。但從學情現狀來看,目前學生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學習的主動性有待加強。一方面,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比較注重的是考核達標、獲取必要學分和完成學習任務,而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不夠重視,忽視其對自身素養提高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大學生對體育課程思政教育功能認識不夠,往往片面地將體育課程視為一門強身健體的課程,對其中所蘊含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等人文因素不夠重視。由于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是課程思政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因此,公共體育教師應優化公共體育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課程設計,幫助學生認識公共體育課程在人格塑造、精神培養、品質提升等方面的有效作用,激發學生思政學習的內生動力,在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推進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

三、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提煉

在高校體育課程中,體育精神所傳達的文化內涵與思政教育中所強調的價值理念是相互對應的。對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梳理直接決定課程思政的傳輸內容、推進模式和最終效果。因此,探索公共體育課程中思政教育的價值理念,尋求合理的配置通路與高效的運用形式,進而提高體育教師思政元素創設能力,是公共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關鍵所在。

(一)愛國精神

愛國主義教育一直是貫穿體育教學始終的重要思政教育元素。愛國情感、集體觀念、體育強國思想等對體育教育教學起到引領作用。當代中國體育事業發展中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精神和奧運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具有高度耦合性。近年來,中國舉辦的多項國際性體育賽事,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一項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離不開國家的支持,也離不開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講述優秀運動員及團隊為國爭光的典型事跡,有利于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當然,教師也可以引入反面典型案例,這既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又可以使學生認識中國體育事業發展之路的曲折坎坷,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從而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強健體魄。

(二)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

公共體育課程對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特別是體育課程中的集體項目能有效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啟發其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因為集體項目不僅可以發揮學生的個人特長和體能優勢,而且有利于學生在團隊作戰中取得勝利。在足球、籃球、排球等團體合作項目中,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與默契配合,是影響比賽結果的核心因素。對于部分團體對抗類運動項目中因對抗而引起的團體摩擦,教師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在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在具體項目安排上,要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通過統籌協調的方式合理安排學生在集體項目中的位置,以最大化發揮其作用。在發生問題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理性溝通,增強學生對團隊合作的理解。在這方面,學校應定期開展院校級團體活動,以增強學生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

(三)競爭意識與榮辱觀

公平競爭、公正裁判是體育精神的重要內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和榮辱觀,培養學生健康、積極、陽光的心態,是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理念之一。競技是體育的一大屬性,借助體育賽事進行比賽,賽出成績,決出名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參賽者的好勝心和榮譽感,同時又能夠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和協作精神。對此,教師可適當采取競賽式的教育模式,學校也可定期開展院校級、省市級的體育競賽。具體來說,在公共體育課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競爭觀。因為勇于競爭、公平競爭、敢于挑戰、敢于超越的精神有助于學生正確對待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競爭與困難,減少畏懼、膽怯的心理,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積極參與競技比賽或社會競爭,不斷超越自我,勇攀高峰。進一步來說,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公平競爭觀念,通過實際案例引導學生明是非、知榮辱、守規矩,教育學生理性地看待問題,學會獨立思考,避免盲目從眾。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中,教師應將競爭意識和正確的榮辱觀等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使學生在學習和領會體育技能、鍛煉方法等知識的同時,深刻體悟公共體育課思政育人功能。

(四)紀律意識與規則意識

紀律意識表征著個人對組織的行為準則的自覺遵守,規則意識表征著個人對社會秩序、社會道德的自覺遵守。二者在學生的學習生活及職業發展中極其重要。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紀律意識與規則意識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公共體育課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入規則教育,在實踐鍛煉中不斷加強對學生紀律意識和規則意識的培養,促進公共體育課程的全面、有效發展。在公共體育課中,一方面,學生需要遵循基本的課堂紀律和運動規范;另一方面,學生也需要熟知競技規則,在教師指導下規范地進行體育訓練,嚴格遵守各項比賽制度。學生的紀律意識與規則意識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長期的環境熏陶和反復地實踐強化,通過階段性學習和不斷領悟才能真正地將紀律與規則內化于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自覺地將紀律意識與規則意識融入教學內容和體育賽事中,引導學生切身感受遵守規則、遵守紀律的重要性,實現從內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轉變,最后在實踐中得到鞏固和強化。

(五)意志品質

意志品質是對自覺性、果斷性、堅持性、自制性四個方面基本品質的抽象概括,是克服困難、成就事業的重要情感因素。在公共體育課教學中,意志品質的強弱表現為學生在面對挑戰和困難時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和態度是否積極。比如撐桿跳高這項運動,每一次的跳躍、每一次的升高,成功與否所表現出的情緒是可以被人察覺和捕捉的。成功時興奮、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挑戰失敗時失落情緒也寫在臉上。此時正是將公共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有利時機,教師應抓住時機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成功與失敗,勇于超越自我并戰勝困難,提高抗挫抗壓能力,爭取在下一次跳躍中取得成功。又如,在800米長跑訓練課上,教師首先給學生強調中長跑運動需要的是韌勁和耐力,也就是意志品質,給學生加油鼓勁,可以使學生在公共體育課程中感受到堅持的意義。意志品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公共體育課程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動態,及時進行思政教育,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揚不屈不撓的精神,砥礪自己的意志品質,為人生積累寶貴的精神財富。

四、公共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徑

(一)教學目標融入思政元素

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體育教師要結合體育學科特點,恰當融入思政元素,在達成體育目標的同時實現德育、智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目標。為此,在課程目標的設定上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貫徹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緊緊圍繞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傳授知識與價值引領同頻共振。二是根據各個體育項目的特點精準定位,個人運動項目(體操、羽毛球、健美操等)注重對學生的鼓舞與幫助,集體運動項目(籃球、足球、排球等)則注重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能力的培養。三是從學生的體育能力與個體需要出發,保證需求支持目標、目標滿足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教學相長,體育與思政教育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二)教學設計融入思政內容

在公共體育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在傳授體育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增強對大學生意志品質、道德情感、社會適應能力等的培養,將課程思政教育內容滲透到教學過程中,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引導學生。[7]75例如,教師應深入挖掘公共體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領悟理論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實現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統一。在教學方法上力求創新,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不能完全適應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因此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學理念調整與改進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影視欣賞、案例分析等方法,結合體育運動員和體育外交方面的典型案例,增強教學內容的教育意義,優化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成果,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提升體育教師的思政教育意識和能力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育人,就是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是學生成長、成才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能力是影響課程思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8]52大學公共體育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對高校體育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體育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才能更好地將思政教育與體育課程教學深度融合,達到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為此,體育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精湛的教學技能,更重要的是還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和思政教學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加強思想政治學習,提升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在此基礎上優化教學內容設計。在設計教學大綱、撰寫教案時,要精準提煉思政元素,使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此外,體育教師應積極參加思政教育培訓、大練兵和課程思政比賽等活動,著力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

(四)發揮學生在思政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學生往往誤認為自己僅僅是課堂教學中的客體,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忽視了自身的主體作用。加強課程思政教育,一方面,要求教師不能只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而是要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感知體育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之內化為意志品質,進而轉化為指導生活、學習實踐的行動指南;另一方面,要求學生由依賴性學習轉向自主性學習,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與能力,充分發揮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作用。綜合以上兩個方面的要求,在大學體育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教育重點,掌握體驗式和激勵式教學方法,從學情出發,將思政教育與體育教學有機結合、深度融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學習和實踐當中,成為思想政治的教育者和受教者。

(五)拓寬體育課堂思政教育的途徑

體育課程思政是通過體育課程承載思政教育理念,將思政教育融入體育課程的新形式,是實施“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抓手。體育課程是身心教育和品格教育的統一。品格教育與思政教育是一致的,思政教育正是體育教學中品格教育的延伸產物,兩者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充分拓展了體育的育人功能。在傳統教學中,大學體育教學更多地表現為使用體育器械和肢體語言完成教學任務,育人功能或多或少受到輕視,存在重教學輕教育的問題。實現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途徑有很多,關鍵在于教師的探索,教師們需要不斷學習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在不斷探索的道路上進行創新。[9]139例如,體育發展史講解是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和政治認同的重要方式。技術動作理論講解和教學比賽是提升學生合作精神與規則意識的有效途徑。此外,還可以增加學生的課內外實踐活動,拓寬思政教育的途徑。如設立誠信器材室、編排體育歷史話劇等有助于培育學生愛國、誠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組織協同能力。

(六)構建科學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

人才培育效果是課程思政評價的第一標準?!按笏颊北尘跋?傳統的課程評價體系已不適用于新時代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教學體系,需結合思政教育特點進行創新,建立一套符合新時代大學公共體育課程的評價體系。評價主體分別為教師與學生,以德育評價機制為主,增加師生互評,從多方面進行課程教學評價,并在實踐過程進行不斷優化調整,使其符合新時代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需要。[10]162具體來說,一是對教師教學的評價,要兼顧體育知識體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能只從體育教師專業技術能力、教學能力、對學生理論知識傳授水平去評價,還應考查教師在教案編寫、教學目標、課程結構、教學設計等教學環節是否將思政教育融于具體的體育教學內容中,避免生搬硬套,也應注意將課程思政引入教師職稱評定以及績效考核之中,從而激發教師教育教學的創造性與積極性。二是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應當創新學生體育成績考核體系,在評價內容上制定更加多元化、科學化的考核指標,評價方式應由教育者為主轉換為“教師評價、生生互評、學生自評”的模式。如除學生考核成績和出勤情況以外,可以將學生進步幅度和訓練態度納入考核指標,設立一定比例,多項指標綜合相加對學生本學期最終分數進行合理評定。

綜上所述,促進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舉措。體育課程思政理念下,推動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需要從頂層設計層面到教學實踐層面多管齊下、形成合力。教育部門應根據當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發展現狀進一步修訂、完善課程標準,學校應提供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平臺,教師應提升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能力,學生應認識到體育與思政教育融合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傊?國家、學校、教師及學生多主體要共同發力,同向同行,根據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發展現狀,推動高校體育教學模式變革,深入挖掘體育課程思政元素,構建獨具特色的體育課程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實現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猜你喜歡
思政體育課程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提倡體育100分 也需未雨綢繆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2016體育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