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2017年四川省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演變特征

2024-01-04 03:37江一嘯李山山李國平李超陳楊瑞雪
暴雨災害 2023年6期
關鍵詞:雨量突發性山地

江一嘯,李山山,李國平,李超,陳楊瑞雪

(1.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氣象臺,黃石 435299;2.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流域強降水重點開放實驗室/暴雨監測預警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武漢 430205;3.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成都 610225;4.三峽國家氣候觀象臺,宜昌 443099)

引言

四川地形復雜,盆地四周均為海拔較高的山地,西側為陡峭的青藏高原,北側和東側為地形起伏較大的坡地,并向大巴山、武陵山脈過渡,南側為云貴高原。盆地海拔也在500 m以上。且四川山地地質結構呈多樣性,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川西北為地震多發帶,山體結構不穩定。因此山地暴雨特別是突發性的山地暴雨容易形成山洪,常帶來嚴重甚至毀滅性的災難,2010 年和2012 年四川山地暴雨事件造成的洪澇、地質災害均超過25次,因暴雨造成地質災害呈逐年增加趨勢(黃楚惠,2020)。四川山洪地質災害與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密切相關,同時還具有季節性、突發性、高頻次、破壞性大等特點(曾波,2019),故研究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時空演變特征很有必要。

山地暴雨的發生與天氣影響系統密切相關,高空槽引導高原云團東移出高原,誘生西南渦東移,從而高原云團在東移過程中激發新對流,造成四川省沿途暴雨天氣(覃丹宇,2006),高原云團東移和西南低渦相互作用過程可互相反饋增強,帶來盆地及四周山地暴雨(李國平,2018,2019;李超,2015)。冷平流、南風脈動、渦度平流是促進低渦東移的重要因子,低渦的東移發展又促使其移動前方新對流的激發,而新對流被激發往往位于川東大巴山-武陵山脈一帶(郁淑華等,2008;Yu et al.,2016)。肖遞祥(2012,2017)對不同暴雨過程對比分析,認為突發性暴雨過程均發生在大氣層結處于高能不穩定的狀態下,高層干冷空氣疊加在低層暖濕氣流之上,加大了對流不穩定能量,且四川省極端暴雨主要出現在盆地西部。陳丹(2018)分析四川盆地暴雨的區域分布特征也指出副高偏北偏強有利于西太平洋水汽輸送至盆地西部地區,造成該地暴雨發生。

針對四川省降水特別是暴雨特征近年來也有很多統計分析成果,如四川夏季降水呈減少趨勢,其中盆地東部和川西高原長期變化呈增多趨勢,四川盆地降水明顯減少(趙旋等,2013),而四川暴雨日數總體上從西到東也呈現增加-減少-增加的趨勢(周長艷,2011)。近50 a四川盆地東部地區、川西南山區由偏旱逐漸向偏澇轉變(齊冬梅,2011),盆地年降水量的增加主要由降水量級大的降水次數增加所致(曾波,2019)。王佳津等(2017)發現盆地西南和東北9月易發生單站持續性暴雨,而區域性暴雨多發生在7月,降水中心多發生在盆地西部沿山一帶及盆地東北部。黃楚惠(2020)統計四川10 a 山地暴雨事件特征,指出四川山地暴雨事件頻次呈遞減趨勢,但累計雨量和地質災害卻呈逐年增多趨勢。

以往對四川暴雨分析大多是日降水量達到暴雨量級的過程,很少對四川省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展開分析。近年來,張芳麗(2020)診斷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個例表明,低層中尺度切變線與高層輻散流場的耦合為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發生提供了有利環境條件。地形、切變不穩定以及非地轉平衡三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重力波可導致山地暴雨事件的發生(謝家旭,2021)。目前四川地區突發性強降水事件的研究仍然較少,了解四川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特征,如時空分布、頻次、持續時間,其累計雨量的年際和月季演變等,是提高西南山地暴雨事件預報水平的重要支撐,更是國家防災減災的迫切需求。

1 資料與方法

本文所用資料為2008—2017年共10 a四川省165個國家氣象站(簡稱國家站)每天逐小時降水量,高分辨地形數據。四川省地形及站點分布如圖1 示,可見川西高原上站點稀疏,盆地及其四周地區站點密集。

圖1 四川省165個國家氣象基準站點分布圖(灰色陰影為地形高度,單位:m;黑色圓點為觀測站點,紅線為四川省省界,藍線標識為河流,下同)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155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reference stations in Sichuan Province(gray shade is terrain height,unit:m.the black dot is the observation station,the red line is the boundary of Sichuan Province,and the blue line is the river.the same as follows)

四川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挑選根據Chen 等(2021)提出的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定義標準:(1)水平尺度小于200 km;(2)3 h累計雨量≥50 mm,且3 h中至少有1 h降雨量≥20 mm(青藏高原及以西地域1 h累計雨量≥10 mm且3 h累計雨量≥25 mm);(3)同一降水事件內至多只有1 h降雨量<0.1 mm。識別方法:實際編程查找四川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時,用小時降水量資料,定義一個事件滿足上述標準外,兩個突發性暴雨事件的分割規則:小時降水量至少有2 h及以上時間降水中斷。如果只有1 h中斷降水,前后都均有降水發生,則這1 h歸為該突發性暴雨事件持續時間。如有連續7 h降水量:5 mm、0 mm、15 mm、35 mm、26 mm、0 mm、12 mm分布,則記為一次突發性暴雨事件,其持續時間為7 h,以次類推。突發性暴雨事件頻次為識別統計時間段內國家站發生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次數,同一國家站一天內可有多個突發性暴雨事件,也可1 d或2 d或3 d及以上只有一次突發性暴雨事件。

山地是海拔500 m 以上且起伏大、多呈脈狀分布的高地,考慮四川省地理特征及其降水落區時空分布特征(王春學,2017;Zheng,2019),盆地及四周均可視為山地。另外四川西部處于青藏高原東緣,降水量沒有平原地區豐富,降水成因和平原地區差異大,也更復雜,屬于高原天氣氣候特征,本文暫不討論青藏高原東側的四川甘孜州、阿壩州等高海拔地區,即高原地區的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以海拔高于500 m 且小于3 000 m 的山地作為重點研究區域。統計可得2008—2017 年10 a 間總計發生979 站次(平均每年約有98次)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圖2)。10 a間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主要集中在102°E 以東的四川地區,川西高原地區僅1 次,因此研究四川省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特征,以102°E 以東的四川地區作為本文分析區域是合理的。

圖2 2008—2017年四川省突發性暴雨事件頻次的空間分布(彩色圓點表示頻次,紅色虛線為四川盆地東西部分界線,下同)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requency of sudden rainstorms events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 2008 to 2017(The color origins indicate frequencies,the red dashed line represent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arts of the Sichuan Basin,hereafter)

2 四川省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基本特征

2.1 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的空間分布

圖2 給出2008—2017 年四川省國家站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的空間分布。四川省102°E以東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出現1~4次的站點主要位于川西南的大涼山和攀枝花地區,多數國家站大于5次,主要出現在四川盆地及其東部、四川南部山區;都江堰、溫江、名山、樂山四站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次數大于15次,峨眉站、峨眉山站則超過了20次,雅安站最多為30 次。這與四川省降水統計特征常常提及“雅安天漏”有重疊之處,說明四川省年降水量較大的雅安地區出現突發性暴雨事件也多,故常因突發性暴雨致災。此外,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多的站主要分布在高原地形與盆地交界處,頻次基本在10 次或以上,如龍門山脈地形陡峭處,說明地形對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影響大。盆地東側地形海拔相對低的區域頻次較少。

2.2 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年際變化

圖3為2008—2017年四川省102°E以東的四川地區、東部山區和西部山區突發性暴雨事件頻次的年際變化。由圖3a可知,2008—2017年10 a間有7年突發性暴雨事件發生的頻次在100 站次以上,尤其是2009年發生了155站次、2010年發生了185站次;而2013—2015年的年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急劇減少,均在40 站次以下,2015 年僅只有15 站次。年頻次在2008—2010 年呈上升趨勢,2011—2015 年呈下降趨勢,2016年后又開始上升。

圖3 2008—2017年四川省102°E以東的四川地區(a)、東部山區(b)和西部山區(c)突發性暴雨事件頻次的年際變化Fig.3 The annual frequency of sudden rainstorm events in(a)the east of 102°E Sichuan area,(b)eastern mountainous area and(c)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 2008 to 2017

由東部山區和西部山區突發性暴雨事件頻次(圖3b—c)可知,東部山區和西部山區突發性暴雨事件頻次與四川省除高原地區外的整體變化趨勢大致類似。東部山區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在2008—2012 年呈波動式的下降、上升變化趨勢,2013—2015年劇減為低谷頻次,2016年又陡然上升,增加了45次,2017 年再次下降。東部山區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最高出現在2010 和2012 年,達到64 次。西部山區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從2008—2010年逐年上升,到2011—2012 年頻次突然減少,2013 年再次劇降到12 次,低谷持續了3 a,到2015 年最低谷,2016 年陡增到67 次。西部山區突發性暴雨事件頻次最高出現在2010 年,高達121 次。由圖3b、c 知,除2008、2012、2016年外,其它年份西部山區突發性暴雨事件明顯比東部山區多2 倍左右,差別最大的年份是2009 年,西部山區比東部多61次。

綜上可見,西部山區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遠遠大于東部山區,說明四川地區的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更多依賴于西部山地的突發暴雨事件頻次。

2.3 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月變化

圖4 為2008—2017 年10 a 間四川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的月分布。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在4—12月均有出現,7月份最多,為452次,其次是8月295次,6 月和9 月差異不大,分別為119、120 次,而4、10、11、12 月較少發生突發性暴雨事件,12 月僅有1 次(榮縣,2017年12月1日02時)。10 a間四川省突發性暴雨事件從4月開始逐漸增多,6—7月是飛躍式增長,7月之后漸漸減少。

圖4 2008—2017年四川省東部山區(a)和西部山區(b)突發性暴雨事件頻次的月變化Fig.4 Monthly frequency of sudden rainstorm events in(a)eastern mountainous area and(b)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of Sichuan Province from 2008 to 2017

從東部山區與西部山區的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的月分布發現,二者逐月演變趨勢類似,均是先增加后減少。西部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明顯比東部山區多,如7 月西部山區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283 次)比東部山區(182 次)多了101 次,8 月份二者差異最大,達到150次,這表明西部山地比東部山地更容易發生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

第二,在歷史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上,民間口承敘事可以拋開正史中片面、單一的刻板記錄,從多側面豐富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使歷史人物更為飽滿真實。以努爾哈赤的傳說為例,在遼寧滿族民間口承敘事中,將收錄到的罕王傳說按講述內容的縱向時間羅列,可以清晰地勾畫出努爾哈赤從出生、童年、歷練,一直到成為一代帝王、建功立業的生命周期和“英雄式”敘事程式。

2.4 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的日變化

圖5a 為2008—2017 年102°E 以東四川地區突發性暴雨事件頻次的日變化。由圖5a可知,2008—2017年10 a間102°E以東四川地區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夜間明顯高于白天。從19 時(北京時,下同)時到凌晨02 時,逐時頻次均在60 次以上,其中夜間23 時最多,達86 次。上午08 時—14 時頻次在30 次以下,10時最少,為11次。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從凌晨1時開始逐漸下降,到上午10時達到低谷,11時開始上升,到23時達峰值。

圖5 2008—2017年四川省102°E以東地區(a)、東部山區(b)和西部山區(c)的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的日變化Fig.5 Daily variation of frequency of sudden mountain rainstorm events in(a)the east of 102°E Sichuan area,(b)eastern mountainous area and(c)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from 2008 to 2017

圖5b、c 為東部山區與西部山區的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日變化分布??梢姈|部山區逐小時頻次分布類似圖5a變化,夜間頻次高,白天頻次少,且東部山區深夜至凌晨頻次高于上半夜,02時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出現次數最多為32次,比西部山區多13次。西部山區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日變化與東部有較大差異,高頻次時次從16時開始,到上半夜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幾乎為深夜至凌晨時間段的兩倍,16時發生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最多為34次,且比東部山區多22次。

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的日變化夜間多于白天,在深夜到凌晨東部山區的頻次明顯多于西部山區,這與四川東部巴山夜雨對應。而下午到上半夜突發性暴雨事件頻次西部山區則顯著多于東部山區,這可能與午后熱對流多,或天氣系統先在四川西部發展有關。東部山區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日變化比西部地區略少。四川省突發性暴雨高頻次時次分布先從西部地區16 時開始,到深夜轉為四川東部最高,表現出強降水有一個從西向東發展傳播的過程,這除了高原大地形和午后熱對流影響外,也與天氣系統如青藏高原低值系統東移或對流云系東移活動有關,與已有研究結論“在30°N附近對流由西向東傳播”(王婧羽,2019;Zheng et al.,2019;周芳弛等,2023)一致。

3 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持續時間

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存在明顯的年際、月和日變化特征,那它的持續時間是否也存在變化特征,以下展開分析。

圖6 給出四川省國家站2008—2017 年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平均持續時間的空間分布??梢娝拇ㄊ|部地區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平均持續時間大多超過12 h,南江站甚至10 a 突發暴雨事件的平均持續時間達到24 h,位于大巴山南麓。而四川西部突發山地暴雨事件的平均持續時間多數在6~12 h之間,少數站點超過12 h,還有兩個國家站突發暴雨平均持續時間小于6 h,尤其是在四川省西部龍門山脈一帶和西南部山地的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平均持續時間基本小于12 h,但是這些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則是較多的(圖2),說明西部高海拔的山前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小時降水強度更大,更容易致災。由圖6 還可知四川省東西部突發性暴雨事件的持續時間有相對明顯的區分度,這與造成東西兩部分地區突發性暴雨的天氣影響系統及其持續時間差異有關,東部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與西南低渦關系較為密切(郁淑華等,2008;Yu et al.,2016),西部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與天氣過程的偏東氣流影響有關(肖遞祥等,2012,2017),這還有待今后進一步分析??梢娧?05°E對四川省突發暴雨進行東西部分區有一定科學上的意義。

圖6 2008—2017年四川省國家站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平均持續時間(單位:h)Fig.6 Average duration(unit:h)of sudden mountain rainstorm events at Sichuan national station from 2008 to 2017

圖7 給出2008—2017 年5—9 月份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持續時間分布,即持續時間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數、中位數,以及10百分位、90百分位值。由箱須圖可知,2008—2017年5—9月份102°E以東四川地區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持續時間的中位數分別為:8.5、11、11、9、11 h;持續時間的中位數、10百分位值差異不大,但90 百分位值差異很明顯,說明持續時間較長的突發性暴雨事件月際變化大,6 和7 月份持續時間最長。5—9 月份突發山地暴雨事件持續時間平均數分別為:9.77、13.31、13.46、11.21、13.09 h,持續時間平均值6、7、9三個月最長,5月最短。持續時間最大值6、7月份最長,5月最短,7月份最大值為68 h,比平均值高54 h,這屬于極端情形。持續時間最短僅2~3 h。

圖7 2008—2017年5—9月份102°E以東四川地區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持續時間Fig.7 The duration of sudden mountain rainstorm events in Sichuan area east of 102°E from May to September 2008 to 2017

圖8為2008—2017年102°E以東四川地區不同持續時間突發性暴雨事件頻次分布。10 a間102°E以東四川地區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持續時間主要集中在3~12 h,大于50 次以上;其次是13~24 h,大于30 h 以上的突發性暴雨事件較少,10 a 頻次不超過10 次,大多在1~5 次之間。最長突發性暴雨事件持續了68 h,發生在2013 年7 月8—10 日的溫江站,累計雨量達330 mm,最強降水出現在9 日07—11 時,達到了突發性暴雨事件標準,顯然這是一次持續近3 d 的強降水過程。

圖8 2008—2017年四川省不同持續時間突發性暴雨事件發生的頻次Fig.8 The frequency of sudden rainstorm events of different durations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 2008 to 2017

東部山區和西部山區突發性暴雨高頻次事件持續時間也均在3~12 h(圖略),其中東部山區事件持續時間為9、11、14 h 的頻次最多,均為26 次。西部山區突發性暴雨事件的持續時間大多數為5 h,有58 次。持續時間超過30 h 以上的突發性暴雨事件頻次東部山區則比西部山區要多,進一步凸顯了四川西部山地暴雨事件突發性更強的特征。

綜上所述,2008—2017 年102°E 以東四川地區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持續時間大多集中在3~12 h,持續時間超過30 h的事件東部山區略多于西部山區。6、7、9三個月平均持續時間長,5月和8月平均持續時間較短。

4 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強度特征

圖9 給出2008—2017 年四川省國家站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平均累計雨量的空間分布。10 a四川省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平均累計雨量東部明顯比西部多,這與東部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平均持續時間較長有關(圖6)。東部山區10 a 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平均累計雨量大多數國家站超過100 mm,而西部山區主要集中在50~100 mm之間,但西部的雅安地區表現為平均累計雨量超過100 mm,這與“雅安天漏”對應(曾波等,2019),說明雅安地區不僅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高、暴雨強度也大。東部南江站突發暴雨事件的平均持續時間最長(圖6),對應的平均累計雨量也是最大的,超過175 mm(圖9中深橙色點)。

圖9 2008—2017年四川省國家站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平均累計雨量的空間分布(單位:mm)Fig.9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verage cumulative rainfall(unit:mm)of sudden mountain rainstorm events at Sichuan national station from 2008 to 2017

圖10 為2008—2017 年102°E 以東四川地區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年平均累計雨量分布。102°E以東四川地區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年平均累計雨量在80~120 mm 之間,事件的年平均累計雨量從2008 年開始先緩慢增多,之后略有下降,再上升而后下降,如此反復。年平均累計雨量2013年最大,達126.9 mm,2008年最小,為81.2 mm。

圖10 2008—2017年102°E以東四川地區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年平均累計雨量(單位:mm)Fig.10 Average annual accumulated rainfall of sudden mountain rainstorm events in Sichuan east of 102°E from 2008 to 2017(unit:mm)

東部山地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年平均累計雨量略低于西部山地,并且東部山地與西部山地的年平均累計雨量年際變化趨勢差異較小。東部山地年平均累計雨量2015 年最大,達140.3 mm,2008 年最小,為65.2 mm。西部山地年平均累計雨量2013 年最大,達130 mm,2016 年最小,為78.8 mm。由前面頻次分析知,2013—2015 年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頻次少,而這3 年事件的年平均累計雨量反而多,說明這3 年突發性山地暴雨強度較其它年份強。

圖11 給出2008—2017 年共10 年間5—9 月份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累計雨量。5 月,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累計雨量較多的年份是2008、2011、2012 年,2012年最多,達1 250.2 mm,2011年次之,且兩年主要是西部山區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造成的累積雨量,其余年份較少。此外只有5年東部和西部山區均有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出現,另外5年要么是西部無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或東部無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而2013和2014年102°E以東四川地區無突發性暴雨事件發生。

圖11 2008—2017年5月(a)、6月(b)、7月(c)、8月(d)、9月(e)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累計雨量分布(單位:mm)Fig.11 Cumulative rainfall distribution of sudden mountain rainstorm events from(a)May,(b)June,(c)July,(d)August,(e)September during 2008-2017(unit:mm)

6月,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累計雨量較5月份開始增多。除2008 年東部山區和2010 年102°E 以東四川地區未發生突發性暴雨事件外,其余年份均有,其累計雨量從2011 年到2015 年呈現逐年緩慢減少趨勢,2016 年急劇增多,2017 年又急劇減少變化。2009 和2016 年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累計雨量較其它年份異常偏多,特別是2009年累計雨量高達3 924.7 mm。

7 月,西部山區和東部山區每年均有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發生,其累計雨量顯著比其它月份要大很多,2010年尤其突出,累計雨量高達9 638.5 mm,2015年最少,為386.3 mm。7 月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累計雨量先緩慢增加,后減少,到2012 年又增加,2015 年后持續緩慢減少,2016年增加,2017年略有降低,呈現波動式增加、減少的變化趨勢。

8月,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年際變化與7月有類似之處:呈波動式先增加后減少的演變趨勢。8 月其累計雨量整體偏多,僅次于7 月份,2010 年最多,為8 737.3 mm;2015年最少,僅763.1 mm。與7月份不同之處在于:2013—2016 年8 月呈現累計雨量變化較小的低值時期,西部山區累計雨量比東部山區多,而7月東西兩地累計雨量差異較小。

9月,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累計雨量比7月和8月明顯減少,2008—2012 年5 a 間累計雨量先減少后增加,到了2012年之后斷崖式減少,2013—2017年5 a累計雨量是低谷期,2015年9月無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發生。9月累計雨量年際變化整體前5 a多,后5 a異常少。

綜上所述,四川山地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累計雨量年際變化和月季變化都較顯著,10 a間5—9月累計突發性暴雨事件的累計雨量7月最多,8月次之,5月、6月、9月累計雨量明顯比7月和8月少。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年突發性暴雨事件的累計雨量最多,2013—2015年3 a較少,2015年最少,但突發性暴雨事件的年平均累計雨量2015 年最多,說明2015 年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很少,但強度大。

5 結論與討論

本文利用2008—2017 年國家站10 a 小時降水量資料和地形數據,對102°E 以東四川地區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開展了統計特征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1) 2008—2017 年10 a 間四川共出現了979 次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主要出現在四川盆地及其東部、四川南部山區。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高頻次主要分布在盆地與西部高原地形交界處,且西部山區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遠高于東部山區,地形對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影響大。

(2)四川東部山區與西部山區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的月分布演變趨勢相似,均是先增加后減少。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從4月開始逐漸增多,6—7月是飛躍式增長,7月之后漸漸減少;

(3)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夜間多于白天,深夜到凌晨東部山區事件頻次明顯高于西部山區,而下午到上半夜西部山區事件頻次要高于東部山區。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高頻次時次分布先從西部地區的下午16時開始,到深夜轉為四川東部最高,表明強降水有一個從西向東發展傳播的過程。

(4)四川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持續時間大多集中在3~12 h,東部山區和西部山地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事件的平均持續時間東部山區明顯比西部山區長。

(5)東部與西部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年平均累計雨量年際變化趨勢差異小,西部山區略高,年平均累計雨量在80~120 mm 之間。5—9 月突發性山地暴雨累計量7 月最多,8 月次之,5 月、6 月、9 月累計雨量明顯偏少。2015年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頻次最少,但年平均累計雨量最多,說明2015年發生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很少,但強度大。

本文統計了近10 a 四川省除西部高原地區以外地區的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一些基本特征,初步揭示了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演變和發展趨勢。但仍有一些問題尚未考慮:(1)由于資料獲取問題,本文使用的降水資料只有10 a,對四川省突發性山地暴雨事件的長期變化趨勢,需要用30 a以上的降水數據分析才更客觀地反應出其氣候變化等;(2)本文只使用了四川省國家站小時降水資料,區域站資料觀測時間短及質量問題而未采用;(3)四川西部高原地區由于降水成因更為復雜,降水量分級標準與平原地區不一樣,本文未對該地區展開統計分析,而高原地區強降水也容易造成災害,需要后續繼續統計并分析高原地區強降水特征。

猜你喜歡
雨量突發性山地
寧夏紅柳溝流域水沙變化及產沙分析
山地草甸
頸夾脊穴為主治療突發性耳聾驗案1則
不能耽誤的急癥:突發性耳聾
穿越火線之山地作戰
基于小波去噪的稱重雨量數據分析
不能耽誤的急癥:突發性耳聾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補魯
突發性消防新聞宣傳報道的相關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