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地區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策略研究
——以阿壩州黑水縣羊茸哈德村為例

2024-01-09 09:48李佳穎李晨曦
民族藝林 2023年4期
關鍵詞:哈德村落旅游

王 偉,李佳穎,李晨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藝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5)

傳統村落凝結了大量歷史記憶,不僅擁有寶貴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也反映著時代文明的進步及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農耕文明。甘孜藏羌民族地區作為我國傳統村落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區,承載著大量生態景觀資源和民族文化信息。位于川西地區的阿壩州,擁有更多的傳統村落和文化特質。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文化在這里通過相互的碰撞與融合,形成了既能體現自身個性化的藏族文化內涵,又符合其他藏區特征的藏族文化共性[1],因此,針對當地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就更具必要性與緊迫性。而如何在保護與發展過程中解決出現的具體問題并通過具體對策將文化特性運用在當地傳統村落中,成為當下需要思考的現實問題。阿壩州黑水縣羊茸哈德村自“5·12”地震后,整體搬遷至黑水縣奶子溝主路旁,雖為新遷村落,但仍然將所擁有的優越自然環境資源與特有藏族文化進行融合,通過一系列規劃實踐打造成了一座新式藏寨,并發展了“農文旅”特色經濟。羊茸哈德村作為目前已得到保護與開發的傳統村落,在提升村落居民住宅質量,逐步建設美麗鄉村的同時,也傳承了當地文化,進一步實現了鄉村振興。

一、羊茸哈德村傳統村落現狀

羊茸哈德村原址位于四川省阿壩州黑水縣沙石多的半山腰地區,交通極度不便,村民收入主要來源于外出務工、養殖業和林木產業,生產生活均靠原始搬運方式。且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位于半山腰處的村民住房經常遭受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威脅,嚴重影響了村民生活,后雖因“5·12”地震進行了災后重建,但村落面臨的實際問題仍未解決。為徹底改變當地村民生產生活困難的現狀,羊茸哈德村進行了整體搬遷。搬遷后的羊茸哈德村位于黑水縣最美彩林奶子溝的核心觀賞區內,三面環山,一面臨水,風景極佳,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其典型的木石結構房屋被設計成為藏寨,利用新老村寨相結合的形式供游人居住,厚重深沉的筒欽、古老的牛皮轉經筒和雄偉的白塔凝聚了深厚的嘉戎藏族文化,作為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文化大刀舞、嘉戎藏戲、克額圍棋均來自羊茸哈德村。

為做到保護傳統村落并發揚傳統文化,新遷羊茸哈德村在整體村落中延續原有阿壩州民族風格,結合羊茸哈德村嘉戎藏族風情及搬遷點自然生態環境,對村寨的房屋風貌和各景觀點的打造等進行再豐富、再完善。為利用旅游業全面帶動其他各產業發展,當地成立了旅游服務有限公司,以形成旅游與生態保護、生態治理、生態農牧業、生態能源、農副產品粗加工以及文化相結合的產業體系,構建“農文旅”特色經濟。羊茸哈德村作為當地發展最早、最快、最成熟的村落,最先采用“支部旅游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進行村落改造[2],自搬遷起就逐年設立村落保護與發展目標。羊茸哈德村利用規?;?、差異化、特色化的嘉戎文化、生態旅游以及康養避暑和冰山彩林節兩個節點契機,迅速占領鄉村旅游市場,通過挖掘傳統民俗文化及生態資源為當地帶來經濟提升,進而起到改善人居環境和保護傳統村落的作用。當前,羊茸哈德藏寨已經正式評為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并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遴選,成為旅游景區。村落現狀也因旅游產業及農業、文化產業的發展得到了提升,當地農戶也已全部完成室內裝修和庭院建設,無論從生產生活條件還是當地村落保護來看,羊茸哈德村都已成為建設美麗鄉村和實現鄉村振興的典范[3]。而通過旅游產業逐漸發展起來的不僅有新村,在實現整個地區鄉村振興的政策下,老寨也依托特殊的半高山地勢,實現了老寨改造,將破舊的老式建筑進行翻修,結合民宿產業,利用客房和農家飯等提升老寨的旅游吸引力。同時,開發和改造現有的小路及山頂,詮釋山頂的故事,打造成既體現原有村落形態及村落文化,又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現代化等特點的嘎爾莊園。

二、問題的提出

(一)相關法律不全面、政策制度不健全

在政策制度方面,各村落的地方性保護法規沒有自己的特色,產生了一定的局限性。羊茸哈德村的鄉政府與部門、村“兩委”和村民三者之間的分工尚不夠明確,未能形成“村委村民主導政府”扶持的鄉村振興的模式。同時,運作機制不夠健全等原因導致基層組織制度沒有植入到公司管理當中,不利于共同助力鄉村振興。其次,因傳統村落自身具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及自然遺產三重屬性,應當由三個部門共同管理,但實際上并沒有明確的部門負責[4],而村落本身就屬于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轄,保護涉及的部門較多,難以形成合力,這就使得羊茸哈德村沒有在串珠式的基礎之上加強各村之間的協作互動。

(二)村與村沒有協作、存在短板

沒有合理地利用先發展村莊的優勢與口碑對各村有特點的資源進行很好的結合,應當通過要素疊加,打破行政區域,實現先發展村帶動后發展村,以便更快速高效地形成結對發展模式。由于部分傳統村落文化資源處于老齡化、空巢化自然性頹廢的狀態,村內各個部分都沒有發展自身的特色產業,沒有對七彩甲足、紅色昌德康養羊茸、夢幻楊柳秋、吉祥奶子溝、陽光干斯壩、秘境銀針及紅軍驛站馬河壩進行合理化、差異化規劃。部分生活垃圾以及較為落后的基礎設施等使得生態和生活環境越發惡劣,不僅影響著村落的格局風貌,也會阻礙羊茸哈德村的發展。

(三)缺少基層工作人員

羊茸哈德村落建設之初相對發展落后、環境欠佳。在整村搬遷之前,羊茸哈德村山高路遠,造成了交通不便、人居分散、生產生活條件極為艱苦等一系列情況的存在,當地的年青人大多外出打工或遠走他鄉,村落的經濟發展較慢無法吸引并留住年青人。當前村落中多為老年人,導致傳統村落中缺少了人才和基層工作人員,村落現狀無法使農村農民就業機會轉向多元化,不利于推進項目落地實施和爭創文明鄉鎮。而傳統村落又蘊含大量歷史文化、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年輕人流失的現象使得村落缺少了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對傳統村落的文化進行收集、整理、挖掘和修復,致使傳統村落在申報編制規劃上難以按要求完成,最終造成傳統村落文化的散失、缺失和消失[5]。

三、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對策思考

(一)積極落實國家項目

傳統村落應積極落實國家項目,把保護作為第一原則,政府發揮監管職責,加強各部門的監管配合進度,各級政府應該配合其抓牢各項制度,及時調整當前傳統村落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項弊端[6]。國家財政補助也應提高重視程度,在羊茸哈德鄉村振興規劃中,近期和中期分別實施了“6個1 重點工程”(見表1),全鄉總規劃74 個子項,36 個重點項目,預計投資約6.68 億元;2019 年啟動項目17 項,計劃完工6 項,預計投資約2.9 億元。政府在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對策的基礎之上,也應將些許財政基金留給傳統村落相關的國家項目,這是傳統村落能夠落實國家項目的關鍵。最后,對傳統村落中的文化遺產應加大保護力度,堅決抵制倒賣、盜賣文物的現象發生[7],使文化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和保留。

表1 “6 個1 重點工程”內容表

(二)實行嚴格的保護措施

針對極具時代特色以及文化底蘊濃重的傳統村落,當地政府應當積極進行相關申請非遺工作的開展,積極對文化遺產進行評估、記錄和分類。政府應當充分發揮出領導者的實際地位,通過各部門之間具體負責人的密切配合,對傳統村落中現存的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管理,建立文物檔案,以此有效進行傳統村落的保護以及發展[8]。

在具體實施方面,應對羊茸哈德村落中的群眾進行宣傳講座,發動各方力量評估村落遺產,廣泛利用媒體對村落進行宣傳,增強全國人民對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的重視程度。同時,提高領導干部的思想覺悟,在黨校開設相對應的文化課題,以增強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當地新聞媒體應當發揮出監督和輿論導向的作用,以營造全社會注重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的社會風氣。

(三)加強傳統村落日常管理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將千里黨建示范走廊建設成果運用到羊茸哈德村的基層組織建設全過程,錘煉出個體能力強、團結協作能力強的好班子,夯實全村突破性發展的組織基礎。堅持以“規范促高效見實效”為思路,全面規范村級黨員群眾活動中心建設,持續不斷地開展黨員干部思想政治建設,堅持以思想建黨為根本,瞄準“選、育、管”三個重點環節,全面加強黨員思想政治及村級后備干部隊伍建設,永葆黨員先進性和純潔性(見表2)。

表2 培養村級后備隊伍表

通過全面加強羊茸哈德村村民會議室、黨員活動室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辦公設施設備、規章制度上墻、標示標牌設置、辦公流程示意、支部文化營造及環境美化綠化等基礎,并根據服務對象設置旅游咨詢、特色農產品銷售等點位,提升活動場所服務點位科學化水平,方便服務群眾。通過“三比三爭”活動,讓支部書記本人充分檢視自身現實表現,動態完善更新“三本臺賬”,促使爭做政治明白人、致富領路人、清白干凈人,切實發揮“領頭雁”的職責效能。建立和完善活動場所運行管理、村組干部崗位目標責任、管理監督激勵等規章制度,嚴格實行村組干部輪流坐班制度,方便群眾困難訴求第一時間收集、第一時間反映、第一時間解決,同時,推行重大黨務、政務民主票決和公開制度,切實形成科學、規范、高效的運行體系。

(四)著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1.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要和改變貧困落后面貌相結合。通過合理整治與引導對羊茸哈德村進行進一步的房屋改造與規劃建設,將原有房屋結合當地特色改造出藏式民居樣式建筑,使其在擁有美觀的基礎上保留文化價值。并重點支持包括傳統建筑保護利用示范、消防設施建設、道路維修、路燈照明、生活污水垃圾處理、防災減災、衛生改善等方面在內的基礎設施完善和公共環境建設[8]。

2.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要和改善農民生活需求相結合?;A設施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9]。房屋和街巷的改造完善是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的基礎和重點,這一步決定了村落后期的定位方向,是否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衡量標準。對羊茸哈德村街巷空間進行合理化改造,將土房土樓重新整治,通過推進傳統民居工廠化建房,促進新型建筑業的發展,推動傳統村落建筑保護傳承工作的創新。

四、羊茸哈德村保護與發展規劃實踐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離不開內生動力與外生動力的共同協作(見圖1),長期以來我國傳統村落的形成和發展主要依靠村落自身的特性和規律作為內在因素,以外部環境、政策變化等作為外部力量,二者共同形成傳統村落的發展力量[10]。甘孜藏羌地區的羊茸哈德村特有的民族地區文化和自身旅游產業的發展即為內力,而國家項目和政府的扶持等則作為外部力量存在。

圖1 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動力圖

(一)加強村民物質與精神供給,以群眾力量實現村落全面發展

通過加強生態農業、延續傳統文化、提高村級治理等與鄉村旅游高度融合的方式,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增加群眾收入,引領群眾走向幸福生活,助推康養羊茸轉型升級,實現康養經濟持續發展。在對傳統歷史文化進行保護與開發的同時,應重視村民的主體需求和主體意愿,在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為村民提供有效供給(見圖2),促使村民主體轉化為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核心動力[11]。就物質條件而言,應不斷完善村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加快村落人居環境建設,通過標準化種植當地生態蔬菜,對羊茸哈德村傳統村落進行具有針對性的特色畜牧業養殖,將生態農特產品轉化為旅游商品,切實提升農特產品附加值,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不斷增加村民收入以提升物質條件。從精神層面出發,需努力讓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擁有歸屬感及認同感。通過建立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婦女兒童之家、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等來切實保障村民的各項權益。為提升村民在村落中生活幸福指數[12],著眼“文旅相融,以文促旅”,開展“特色文化挖掘和群眾性文藝活動”,通過創造一個LOGO、制作一首寨歌、編排一支舞蹈、建立一支隊伍、領略一方風情、樹立一種理念,從“文態”上深度挖掘羊茸本土文化,提高羊茸哈德村傳統村落村民以及游客的參與度,并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讓游客體驗特色的民俗文化,尊重村民的生產生活需求,進一步提升羊茸哈德村的保護與發展。

圖2 村民主體需求構成

(二)尊重農業環境與本土文化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傳統村落的歷史延續和發展進程中,產生了村落獨具特色的發展策略,本著“生態、文化、可持續發展”理念,以打造“三微”“三態”旅游品牌為主攻方向,抓好傳統旅游文化保護,積極開展民俗文化挖掘及展演,既要保護村民利益、安居樂業,傳承好作為內在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篝火晚會、鍋莊、大刀舞、刺繡、木工藝等傳統習俗和傳統技藝,打造獨具魅力的旅游文化產業,更要注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著眼“在彩林之中建農居、在農居周邊建田園”,在保護好傳統村落的生產生活方式等外界環境的同時,突出地域差異,實現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緊扣溝域經濟和六大產業布局,組建雙孢菇、羊肚菌等4 個種養業合作社,養殖鳳尾雞、藏香豬、黑水中蜂,在保證傳統村落延續性的前提下,進一步優化鄉村空間布局、豐富文化內涵、延伸產業鏈條,減少傳統村落文化斷裂和消失的風險。積極引領旅游公司對工作方式的改良和創新,提出新思路、出臺新舉措、爭取新作為,全力打造“支部公司農戶”的升級版,引導公司和羊茸哈德村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全面實現產業和鄉村振興。

(三)整體規劃民宿設計,推行建設特色文化小鎮

真正的保護不是封存,而是讓人們越來越熱愛并參與其中。在進行甘孜藏羌地區傳統村落的規劃實踐時,應充分保護當地歷史格局、人文風貌等整體空間形態[13],注重挖掘其典型性和特殊性,將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羊茸哈德村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的嘎爾莊園(見圖3)依托半高山地勢,對老寨進行改造,通過整體規劃民宿設計,形成以藏式建筑、傳統習俗為一體,延續院落的居住文化,借藏族人文地理,打造本土化、特色化、現代化的精品度假、觀光、文旅產品類型。針對本土化而言,應傳承“民俗、旅游、秘境、神往”的當地文化,保留“老宅”的空間形態格局,緊扣藏族文化底蘊,全面保護羊茸哈德村的文化遺產、傳統民居建筑及特色習俗等,“體現特色宅院聚落,體驗藏茶酒文化、享獨具特色的藏族風土人情”的多元共生文化;同時,特色化地結合項目自身良好的生態本底和新功能業態,圍繞“樂林、親水、隱院”,充分體現“可游、可觀、可居”的功能特色;秉持差異化保護傳承的方向,將生態康養、美食康養、運動康養相融合,以彩林環繞的村莊、獨具特色的景觀和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等構成“生態人文”的生態康養。最后,實現現代化的智能化配套設施功能植入,以“馬幫穿越,高山SPA、極限挑戰、觀光小火車、徒步穿越、牧民體驗”等多種模式,吸引游客體驗春冬看雪,夏看花,秋看彩林,打造特色民宿,彰顯“火力旅游”品牌,感受童趣與野趣的返璞生活。

圖3 嘎爾莊園總平面

(四)突出思想引領,實現村級治理與鄉村旅游相融合發展

在對羊茸哈德村進行傳統村落保護時應將著重點放在保護阿壩州所擁有的民族文化以及周邊自然肌理和生態規律上[14],對村寨景觀點進行再豐富、再完善,保證發展和保護工作做得更細更實,確保村落建設保質保量推進。在發展旅游過程中,對村“兩委”加強思想教育,通過創立村規民約、設立公益性崗位、防洪堤、垃圾分類收集容器及建設五個地質災害隱患治理點等方式,做到思想先行,更好地尊重羊茸哈德村落的生成規律。形成相關部門各司其職、風險共擔的準則,在村支部、旅游公司和農戶之間建立合作關系,采用“支部旅游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使農戶以房屋、資金等資源入股,實現生態農業及傳統文化的共同發展[15]。在保護傳統村落自身生成方式的基礎上,鼓勵探索符合羊茸哈德村傳統村落發展規律的保護方法和途徑,避免一味追求經濟和旅游產業的發展而破壞村落生成規律的現象。

(五)發揮產業策略,提升產業業態

體現傳統村落的完整性,保持文化建筑、周邊環境和整體功能形態的內在關系是重中之重。應圍繞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鄉鎮進行建設,以旅游業為龍頭,全面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形成“生態保護旅游、生態治理旅游、旅游生態農牧業、旅游生態能源、旅游農副產品粗加工、旅游 文化”的產業體系,構建完善的產業鏈,避免單純強調嘎爾莊園和新寨開發等旅游產業帶來的經濟提升而忽略其設施、文化、藝術、科學和社會等方面的價值。同時,對羊茸哈德村道路交通規劃以及基礎設施進行共同保護,做大做強彩林經濟,打造國際彩谷旅游度假區,建設高標準國家4A 級旅游景區,形成“引客—迎客—留客”旅游目的地體系,依據現有的旅游資源,提升六要素“吃、住、行、游、購、娛”,實現生態旅游業增量、生態農牧業增值,農牧民增收,促進產業振興發展。

五、結語

我國在長遠的歷史文明進程中,已經積累了厚重的中華文明,農耕文明見證著歷史的發展,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中一項重要的表現形式,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展現出中華文化的精髓,見證不同地區的發展成果。進入經濟社會全面轉型階段,民族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加強其保護與發展,是我們未來不容忽略的課題。本文對阿壩州黑水縣羊茸哈德村的川西藏羌民族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進行探討,得出優化少數民族鄉村發展的策略:(一)擴大宣傳,打響品牌,豐富少數民族文化內涵,不斷展現鄉村活力。(二)持續深化產業業態,依托當地資源、生態、環境、地理優勢,新建特色產業。(三)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增加群眾收入,助推村落轉型升級。(四)加強生態農業、傳統文化和村級治理與鄉村旅游高度融合,實現康養經濟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哈德村落旅游
林中村落
靜謐村落
尋找最美味的胡蘿卜
尋找最美味的胡蘿卜
童心造就成功
油畫《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讓人魂牽夢繞
莫哈德擔任美宇航局常務副局長
旅游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