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探究

2024-01-11 07:56柴金來王春萍
理論縱橫 2024年1期
關鍵詞:文科碩士研究生

鄭 燁 柴金來 王春萍

(1. 西北工業大學 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西安 710072;2. 陜西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西安 710072)

引言

2018 年8 月24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的《關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高等教育要力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努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新文科”的概念在我國被正式提出。2018 年12 月21 日,以“新時代 新文科 新經管”為核心議題的教育部經濟和管理類教指委主任委員聯席會議提出要實現“文科的新要求和新的文科建設并舉”,通過理論體系創新、專業改革與課堂革命等核心舉措提高文科教育質量,此次會議的召開為新文科的高質量建設指明了宏觀方向。2019 年4 月29 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 個部門于天津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明確了新文科等四新建設工程正式啟動,將成為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實現內涵式發展的一次“質量革命”。2020 年11 月3 日,教育部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宣言指出要構建中國特色的文科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為新文科人才質量的提升指引了宏觀方向。目前,新文科建設正在高等院校如火如荼地開展,并逐步向學科建設強度與人才培養力度方面進行更深層次的邁進。

作為國家治理研究與高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公共管理學科不僅與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理政實踐緊密聯系,積極探索國家和社會治理的良善之道,而且在培養造就具備家國情懷和公共精神,熟練掌握現代公共管理前沿理論和技術方法的公管專才方面肩負著重要使命。公共管理學科具備鮮明的學科交叉特點,與新文科建設聚焦應用型文科人才培養的核心理念不謀而合,尤為適合開展新文科人才培養的先行先試方案。然而,當前我國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在培養目標與培養體制機制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應當以新文科建設作為發展引擎,對現行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進行探索創新,以形成高質量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為國家、企事業單位等輸送滿足時代發展需要的人才。鑒于此,本研究首先闡釋了新文科建設的特征及其對公共管理碩士人才①本文所研究的公共管理碩士特指公共管理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總體要求,進一步梳理了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概況及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現實問題,并基于“手段-目的鏈”框架,構建“四維一體”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深入分析了該體系在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方面的實踐路徑、特色及效果,旨在為我國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有益的參考與智力支撐。

一、新文科建設的特征及其對公共管理碩士人才的總體要求

新文科建設作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是對傳統文科的深化發展與系統重構。旨在適應國家戰略需求、應對全球化挑戰,并且把握科技進步帶來的歷史機遇,培養具備跨學科思維、創新能力的新時代高素質人才。公共管理碩士人才作為新文科建設的關鍵力量,承擔著響應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使命。因此,探討新文科建設的本質特征及其對公共管理碩士人才提出的總體要求,對于深入推進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戰略價值。

(一) 新文科建設的本質特征

自新文科建設在全國各類高等院校統籌推進以來,學者們對新文科的概念、內涵、核心價值和使命、現實進路以及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詳盡闡述與深入探討。其中,有學者 指出,新文科建設的本質與核心抓手在于揭示現實世界復雜問題的迫切需要,通過不斷適應知識生產的多元融匯及交叉貫通模式,培育高層次文科人才以進一步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國家治國理政以及夯實中國話語體系。此外,也有學者[3]強調新文科建設是通過人文素養培育、專業結構優化、學科交叉融合、培養模式創新來有序推動傳統文科研究范式與育人模式的更新升級。一方面,新文科建設是對新時代現代化發展需求的有效回應;另一方面,其為培養“立時代潮頭、通古今變化、發思想先聲”的高水平戰略性哲學社會科學尖端人才提供現實進路。此外,還有學者[4]指出,新文科建設的要點在于實現哲學社會科學與先進科學技術的雙向融合。綜合已有觀點,本文認為新文科建設包含以下三個本質特征。

第一,重點關注中國話語體系下的文科發展,逐步突破傳統文科發展瓶頸、重構文科建設新范式[5]。當前,中國公共管理學界已基本完成與國際接軌,大批學者系統掌握了西方學科話語下的知識框架及研究方法。目前,學科建設中首當其沖的任務應是充分利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治理變革的寶貴智慧結晶,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把握機遇,敏銳捕捉到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中奔涌而來的“新問題”,深刻領悟本土化情境對于開展深度學術研究和學科知識再造的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客觀揭示中國取得諸多重大治理成就的理論邏輯與實踐依據,并與西方先進思想進行兼容并蓄,產生具有創新性、實用性的文科新理論、新思想,構建起立足中國國情、扎根中國實踐、獨具中國特色、彰顯中國風格、具備國際意義的新文科建設范式,同時有序推動新文科高質量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

第二,突出強調不同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日漸優化文科學術生態、強化文科創新水平。新文科建設明確提出了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將學科體系間的壁壘模糊化是其顯著特征[6],其注重在國家需要與社會需求的問題導向下增強文科的內部融合與文理之間的交叉融合,加大跨學科建設的力度。一方面,關注傳統文科與社會科學的融合,以PPE 專業為例,推進哲學、政治學、經濟學三個學科之間的貫通融會。另一方面,構建文理交叉課程體系,以公共管理專業為例,對大數據、云計算、環境、氣候、醫療等領域予以重點關注,開設大數據公共治理、環境政策分析、衛生事業管理等交叉類課程。概而言之,新文科旨在培養學生突破“小文科”思維,形成宏觀視野下的思維導向與知識生產方式,突破學科界限,實現為學界貢獻學術新知和培育一專多能人才的關鍵目標。

第三,積極接納新技術、新工具的使用,日益拓寬文科研究范式和內容,豐富文科研究工具[7]。在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的席卷下,現代科技與信息技術為新文科的發展提供了扎實的依賴路徑和有力的研究手段,并將逐漸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創新發展的關鍵要訣。新文科建設對新技術、新工具的高度重視將引領一場將自然科學、計算思維與工程技術等跨學科方法融入進文科專業發展的“教育革命”,一方面促進創新型文科思維范式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使得文科的科學性得以充分彰顯。此外,新技術、新工具的深度運用促使新文科建設突破傳統教學理念與固化學科邊界的束縛,有效延伸傳統文科視野,擴大知識交叉融合領域,豐富大國治理情境下現實問題的解讀思路,毋庸諱言,這也是新文科以技術手段回應復雜社會問題的“新”之所在。

(二) 新文科建設對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提出的總體要求

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聯合印發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 年)》分類標準,公共管理學專業隸屬于哲學社會科學類學科范疇,是一門涉及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型學科。公共管理相關專業方向碩士點的設立旨在培養復合型、應用型、綜合型公共管理高層次人才,該學科的設置契合“新文科”建設的核心特征與發展需求,即如何在公共管理研究生培養中推進“中國本位的價值引領、跨越文理的學科交叉、數字時代的技術融入”[8]。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將面對嶄新的歷史使命和更加全面的素質要求。具體而言包括:第一,思想素養方面。新文科建設強調以“以文化人、以文培元”,著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而弘揚公共精神是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根本要義所在。公共管理專業的研究生應在“博學濟世,明德為公”的核心價值引領下,牢固樹立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主動進入公共管理的“治理情境”,客觀認識中國場景、中國問題、中國經驗,厚植家國情懷與公共精神,秉承心懷國之大者的系統性思維與整體性視野,堅定探索“中國之治”的理想信念,立志成長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治國理政人才。第二,專業素養方面。新文科建設的人才培養理念實現了從側重于傳統知識灌輸型教學體系到聚焦于人才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提升的目標轉向。因此,公共管理專業學生應具備明確的專業問題意識并熟練掌握公共管理的理論研究方法及實踐探索技能。首先,立足于公共管理學的學科角度,探究在既定的制度環境、社會資源等條件的規制下,如何通過選擇合宜的治理模式并匹配治理工具以實現公共事務的有效治理。其次,在明晰公共管理專業研究問題的基礎上,能站在公共管理領域經典理論的“肩膀上”,結合現實情境構建起具備實用性、創新性、解釋力的本土性理論解釋框架,并探尋公共管理實踐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最后,基于理論沉淀不斷主動投身田野的淬煉,在復雜的治理場域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講好中國治理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中國治理優勢,真正做到將公共管理學術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第三,技能掌握與工具使用方面。新文科建設是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的有力回應,其不斷提升文科人才教育的時代性、創造性與科學性的根本宗旨對公共管理研究生的技能性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公共管理專業的研究生應熟練掌握新技術、新工具對現實公共管理問題進行科學研究與實踐操練。面對大數據時代的政府治理,公共管理研究生應熟悉人工智能、虛擬仿真、大數據、區塊鏈、機器學習等基礎理論和方法,為未來充分發揮智能技術的輔助管理功能并成為具有崗位勝任力的公共管理者奠定重要基礎。與此同時,公共管理研究生也應熟練掌握和應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各類定性及定量的分析方法,從而解決公共管理決策、公共政策評估、公共資源配置等一系列現實問題。

(三) 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與破解思路

面對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新形勢新要求,傳統公共管理碩士人才的培養存在人才培養目標與時代發展存在脫節、理論教學與現實需求缺乏深度融合、保障機制與相關實踐舉措有待健全的問題,無法適應日益復雜的社會治理、政策制定與全球化背景下公共事務管理的需求,亟需把握新文科建設機遇,轉變人才培養理念,重構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公共管理教育創新發展。

1. 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現存問題剖析

學科建設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堅固基石,同時也是人才培養和創新發展的重要載體。就現行我國42 所雙一流大學的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整體狀況來看(詳見表1),目前在國內公共管理學科在長期的辦學歷程與人才培養過程中,各高等院校在公共管理學術碩士培養方向方面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在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社會保障等傳統專業方向招收公共管理學術研究生。第二,在電子政務、城市治理、應急管理等具有鮮明時代發展特色的新興方向招收公共管理學術研究生。第三,有高校結合新文科時代背景與區域及學校發展特色,開設了大數據公共治理、文化傳播與管理、農村發展與管理、西北邊疆治理與國家安全等公共管理學術碩士的招生專業方向。

表1 我國“雙一流”高校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整體概況

然而,當前“雙一流”院校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程度參差不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共管理高層次拔尖人才的培養。從當前國內雙一流高校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的現狀出發,并結合筆者前期在多所高校的實地調研,本文認為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亟待解決。

第一,人才培養目標與時代發展存在脫節。結合筆者對國內高校公管學院的調研訪談情況來看,部分學院仍保持著相對封閉的傳統式課程體系,缺乏對中國現實治理場景的有效回應。課程教學多以教師的理論講授為主,體現新時代公共治理變革的相關課程相對匱乏,且專業核心課程內容較為寬泛,絕大多數課程內容側重于西方公共管理理論的講述而忽視了中國特色本土化公共管理理論的開發與傳授,因而系統化、專業化的學術訓練相對薄弱,傳統理論“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與現實公共管理實踐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隨著數智時代來臨,大數據技術和數據科學、認知科學、系統科學等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尚未較好地與公共管理前沿課程實現有機融合。此外,部分研究生自主深入學習的內驅力與外驅力均不足,因而難以通過在校學習進入公管拔尖人才成長的高級階段。

第二,理論教學與現實需求缺乏深度融合。公共管理學科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雙向協同、共生發展的學科,公管專業研究生的知行合一與學思結合是未來投入多元復雜治理場域的重要前提。在長期的培養實踐中,由于學生作為知識的接受者在極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的知識傳授,而授課教師又缺乏對學生進行“公共管理場景化”的教學內容引導和熱點問題的研討啟發,致使學生只能與中國現實治理場景保持較遠距離的觀察,尚不能對現實大國治理、基層治理與改革創新形成深刻體悟與透徹理解。此外,目前公共管理專業的課程安排也未能較好地體現學科間的交叉融合,部分院校的教師所授課程往往局限于傳統的公共管理學、公共政策學、公共經濟學等,與心理科學、信息科學、行為科學等學科的融匯程度不夠,也缺乏與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緊密相連的大數據治理、城鄉公共治理、全球公共治理等課程內容。因此,當學生面對公共治理的復雜情境時,往往表現出處理公共管理問題的綜合能力相對薄弱,理論難以有效應用于現實工作等問題。

第三,保障機制與相關實踐舉措有待健全。結構合理、運作高效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是培育博學濟世、明德為公的高素質公共管理人才的靈魂與核心。當前部分院校傳統的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缺乏有效的保障機制,并且存在一定的運行弊病。一方面,部分院校對研究生導師指導方面缺乏有效監督保障,不利于構建師生雙向溝通互動交流機制與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筆者在國內部分高校進行走訪調研的過程中發現公共管理專業育人體系中重“學”輕“術”的現象并不罕見。筆者在對部分院校公管專業研究生進行訪談的過程中,發現囿于師生比例失衡、實驗室基礎設施陳舊、課時安排被理論類課程擠壓等原因,存在學院的公共管理案例實驗室、電子政務實驗室、模擬仿真公共決策實驗室、政學研合作教學實踐基地的利用率偏低的問題。且主管教師難以對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全過程的追蹤指導,致使教學實踐環節形同虛設、落實不到位。此外,教學實驗室和實踐基地的管理機制不完善、參與制度不合理、實訓環節有缺陷等問題的存在,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2. 基于“手段-目的鏈”框架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構建

“手段-目的鏈”理論(Means-End Chain Theory,簡稱MEC)肇始于德國學者古特曼,他在學界關于手段與目的相關理論基礎上提出了這一創新思想。該理論構建了“屬性、結果、價值”的價值層級模型(Attribute-Consequence-Value, 簡稱ACV),第一級為產品的固有屬性(Attribute),是個體對環境信息抽象所得的整體感知;第二級為產品使用的結果,是個體根據屬性層自身影響而匹配相應手段工具所獲的收益(Consequence);第三級為個體收獲的價值(Value),是手段機制運作結果可產生的最終價值[9]。其最初的核心思想是:消費者基于產品特定屬性所發生的行為選擇是強化最終價值這一“目的”的“手段”。與其他理論相比,“手段-目的”鏈理論最突出的特點在于將研究中所涉及的各研究要素置于一個緊密連接、層層遞進的框架體系中,進而揭示行動者的行動選擇機理與內隱價值動機。

盡管古特曼的“手段-目的鏈”理論是圍繞營銷學領域開展的,但在20 世紀初他的理論思想逐步得到學者們的廣泛重視,并滲透到旅游科學、情報學、教育學等學科領域中。在教育學領域的應用中,徐佳麗[10]認為教學質量、師資力量等人才培養的質量保障要素是培育專業型人才的最大外部變量,高校應在目標導向下有針對性地選擇提高教育質量的手段以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沃斯[11]則認為教學主體理應充分挖掘教學產品或服務的關鍵屬性,通過屬性找到對應手段,依托手段應用所產生的現實利益來實現培育人才的終極目的,因而這一理論可有效揭示教育手段與教學目的之間的因果關系。還有學者[12]的研究表明,若將“手段-目的”鏈理論應用于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中,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同時使人才培養過程變得更為科學有效,實現更好的培養效果。

在此,根據上文的文獻回顧與分析,本文以“手段-目的鏈”理論為指導,將“屬性-結果-價值”(ACV)的層級結構納入分析框架中,以此構建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質量保障的“手段-目的鏈”研究框架,詳見圖1。具體分析框架表明,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是緊密相連、環環相扣的三級鏈條。第一級鏈條為屬性要素(A),代表研究主體通過對復雜環境信息進行屬性抽象而得到的整體感知。其所對應的是教學團隊依托于現實情境與教學經驗,實現對影響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質量的三類內外部環境因素的精準識別。第二級鏈條為結果要素(C),代表根據屬性層自身影響而匹配相應手段工具所產生的最終結果。其對應了如何有效實現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運行效果。具體而言,在頂層設計層面,對現行人才培養制度進行創新,強化教師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動能,以培養制度創新激活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發展動能。在基層實踐層面,根據“新文科”培養實踐型創新人才的目標指引,以多元化課程模式和綜合性實踐教學為抓手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和實踐平臺搭建,促進學生學科素養及綜合能力的雙重提升。與此同時,將培育學生科研底蘊的質量保障機制貫穿體系運行的全過程,為人才質量提升保駕護航。概而言之,通過緊緊圍繞著“以研究生培養質量為導向”的一體化目標,輔之以“四維”手段的協同運作機制從而促進研究生培養質量與綜合能力的提升。第三級鏈條為價值要素(V),代表手段機制良性運作所能產生的目標價值。其對應的是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實現的最終目標,即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性提升,包括教學團隊標志性成果的獲得、研究生知識、能力的雙重收獲以及用人單位滿意度的提升等方面。

圖1 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質量保障的“手段-目的鏈”框架圖

二、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實踐路徑與特色

在“手段-目的鏈”分析框架下形成的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能夠滿足新文科建設的發展需求,能有效解決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現存的諸多問題。該體系的核心是形成“四維一體”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模式,促進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向著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推進,具體內容詳見圖2。

圖2 “手段-目的鏈”導向下的“四維一體”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

(一) 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實踐路徑

1. 一維:促進培養制度創新,賦能人才培育優勢。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為有效改善傳統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體系所面臨的問題,可根據現實教學情境需求與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發展目標為人才培養制定創新性方案。一方面,試行“導師-學生”雙向選擇機制,有機實現教師學術專長與學生研究興趣方向的統一。師生主體掌握廣泛的自主選擇權力,可在發展導向與興趣導向的驅動下完成最佳適配的雙向選擇。另一方面,深度貫徹新文科建設對實踐問題的知識應用導向,在保證校內教學效果提升的同時,試行“行業專家”全程跟蹤機制,選派具有豐富實踐經驗與扎實研究能力的公共部門實務工作者作為校外“行業專家”,為學生的專業實習實踐保駕護航。此外,基于培育選拔高水平教學名師與高素質教學團隊的目標,建立研究生培養激勵問責機制,組織教學質量評估小組定期召開研討會議對教學質量進行指導與督查。采取柔性激勵與剛性問責雙線并行的方式為評估結果匹配相應的獎懲措施,重點突出教學質量評估在綜合考核評價與職稱評定中所占的比重。充分激發教師的育人活力與潛力,從制度層面高位推動教師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效能的不斷提升,將培養制度優勢有效地轉化為高質量公管人才發展動能。

2. 二維:建構教學實踐平臺,提升學生實操能力。新文科建設強調扎根在中國沃土,以現實問題、社會需求及理論應用為抓手,扎實提升人才培養的成效。因此,當前公共管理學科建設應立足于公共管理碩士社會實踐能力顯著提升的關鍵目標,建設研究生教學實踐基地,并在基地內部建立公共管理智能場景化互動教學實訓平臺、電子政務實驗室等各類平臺,為學生打造集知識教學與能力實踐于一體的一站式平臺,以“實訓規劃-前期培訓-實踐演練-能力提升”為核心內容,有效加強學生對公共管理領域重要問題與前沿方向的深刻實踐認知。此外,與省內外的重要公共管理部門簽訂長期戰略合作協議,組織建立政學合作研究中心,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的校外導師指導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為研究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融合提供關鍵性指導。鼓勵公共管理碩士在地方政府進行課題調研、實習實訓,將課堂中接觸到的公共管理理論知識和思想運用于實踐,同時為公共部門決策與規劃提供相關的知識保障與智力支持。

3. 三維:推動課程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育人體系。課程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應始終堅持以綜合能力培養與課程滿意度提升為基本導向,從以下四方面重點著手推進,詳見圖3。

圖3 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施路徑圖

第一,實行“1+n”課程教學團隊。作為第一責任主體,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13]。新文科建設著重強調不同學科間的交叉融合與融會貫通。為豐富公共管理專業碩士授課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升課程的多元學術內涵,以跨學科、跨院系的方式在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可與公共管理學科進行交叉融合的學科領域中選拔一批具有豐富教學和科研經驗的優秀導師,對研究生的能力成長進行全方位的培育指導。第二,創新專業授課安排。一方面,增設科技政策、環境政策分析、行為公共管理學等交叉類課程,滿足學生對交叉學科理論知識、研究方法與專業技術的多元化學習需求。另一方面,積極響應新文科建設以實踐經驗凝練為基礎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號召,增加校外政府實踐課程,依托研究生教學實踐基地為學生開展各類校外實踐課程,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與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加快推進知識從“學”到“用”的轉化進程,深度參與地方政府治理與鄉村振興實踐。此外,加大研究方法類課程的選修比重,指導學生運用各種定性、定量軟件進行公共管理現實問題的深度剖析。第三,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授課教師應用案例式教學模式與翻轉課堂,積極探索線上線下結合的師生雙向交互式學習模式,增強師生互動聯系,在極大提升學生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的同時促進知行合一教學目標的實現[14]。強調將新技術、新工具融入課堂以提升教學的智能化、現代化、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雨課堂等互聯網在線教育平臺進行翻轉課堂學習、在線研討、教師答疑、作業提交批改等功能,增強師生之間的有效交互,保障課程教學效果。

4. 四維:優化保障機制,培養學生科研底蘊。一是要強化研究生導師的立德樹人職責,建立導師履行第一責任人的責任考核與評價指標體系,組織工作小組定期對導師的履責行為進行客觀評估。二是以賽事參與、專題講座、學術沙龍等多元化科研參與機制促進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綜合培養。通過邀請國內外公管領域的專家學者與政府人員開展專題講座、學術沙龍對學生進行“造血式”的知識輸送,為學生提供與理論及實踐前沿領域深度對話的平臺,使其不斷拓寬理論視野與系統思維。此外,以青年導師能力提升項目、研究生科研種子基金項目為依托,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科研創新項目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敏銳的學術嗅覺和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幫助研究生構建理論框架,完善研究設計方案,并最終實現對現實公共部門管理實踐有參考借鑒意義的科研成果產出。三是完善多元化的研究生學術獎懲機制,與時俱進地修訂管理辦法。四是建立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機制,將學生的思政教育與學術科研訓練、日常管理服務等進行緊密融合,發揮協同育人功效。五是優化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的育人文化氛圍,舉辦各類科技學術沙龍和前沿講座報告,促進研究生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的雙向提升。

(二) 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特色

結合具體實施路徑來看,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的“四維一體”質量保障體系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鮮明特色。

第一,實現了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四維一體”質量保障舉措的統籌一體。該體系有效地將公共管理現實需求與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進行深度融合,提出了以提升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為目標,以“促進培養制度創新、建構教學實踐平臺、推動課程教學改革、強化科研能力訓練”為人才培養質量保障組合拳的培養思路,將公共管理現實需求與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的學術志趣、知識體系、實踐能力培養等進行有機結合?!八木S一體”體系有效推動了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的個性化培養與綜合能力全面發展的協調統一,通過各項機制的協同推進,有效提升了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效果。

第二,搭建了科研創新與學術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創新網絡。該網絡強調以“教學實踐基地平臺”為牽引,將傳統的課程學習融入實踐平臺中,拓寬了學生的理論視野,深化了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對現實公共管理實踐的認知。同時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推出了“1+n課程教學團隊、增加校外政府實踐課程、鼓勵應用案例式教學和翻轉課堂以及利用互聯網在線教育平臺”等舉措,實現了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在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增加了核心課程的含金量,創新了課程教法,改進了課程學習效果,激發了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的學習自主性和濃厚的學術科研熱情,真正實現了理論聯系實踐的“從干中學”模式。

第三,開拓了制度創新和保障機制并行的多元化協同培養機制。該機制體現“頂層設計+摸著石頭過河”的原則,即在提出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質量保障的培養制度創新的基礎上,同時輔以多項保障舉措協同推進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多元化機制。這些制度的出臺為有效推進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保障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礎,為優化研究生培養環境、提升研究生綜合能力等提供了重要的發展基礎。

三、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實踐效果

基于“手段-目的鏈”的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具有鮮明的特色,采用該體系之后,西北工業大學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培養在過去的5年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并且在該體系支撐下形成的研究生教育教學成果獲得了陜西省首屆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獎,對于其他高等院校的公共管理人才培養與學科發展具有一定的示范效應。具體來說,“四維一體”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實現的效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通過“四維一體”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應用,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課程教學水平與科研創新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標志性育人成果。第一,在教學獲獎情況方面,公共管理學科教師獲得省級、校級等研究生教學成果獎項及榮譽稱號10 余項。第二,在教學研究成果方面,教學團隊近三年來共承擔國家級、省部級以及校級教學改革類項目10 余項,并在SCI、SSCI 與CSSCI 核心期刊發表科研類論文及教改類論文40 余篇。第三,在案例教學成果方面,公共管理學科導師指導的研究生參賽隊伍曾獲得全國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案例大賽二等獎、優秀獎,陜西高校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賽二等獎等多項佳績,切實促進了公共治理實踐的發展。

二是, “四維一體”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也顯著促進了研究生的知識進步和能力提升。第一,研究生專業知識素養有了明顯進步。近年來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有所提高,發表核心期刊論文數量進一步增加,參加學術競賽的層次亦有所提升,研究生對公共管理專業知識和技能方法掌握也有了一定改進。第二,研究生實踐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圍繞科技創新政策與政府治理研究、精準扶貧政策與農戶福祉研究、城市與區域創新發展政策及治理研究等方向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公共管理賽事,并獲得多項國家級、省級獎項。此外,部分研究生成為推動區域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前往基層擔任駐村干部,推動鄉村振興,為基層治理貢獻了智慧力量。第三,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較高。從調查問卷和用人單位評價來看,畢業生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公共管理專業的研究生政治素質高,技能強,敬業精神佳,工作中能吃苦耐勞,勇于鉆研,是單位部門的業務骨干。

猜你喜歡
文科碩士研究生
昆明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簡介
文科不懂理科的傷悲
求學·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如何寫好碩士博士學位論文
孫文科
論研究生創新人才的培養
清退超時研究生是必要之舉
不必對碩士賣米粉大驚小怪
研究生“逃課”需標本兼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