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雕塑類非遺發展困境與生產性保護路徑探索

2024-01-13 12:22席輝byXiHui西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講師博士
雕塑 2023年6期
關鍵詞:生產性雕塑技藝

文/席輝 by Xi Hui(西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講師、博士)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在我國開展已近二十年。在非遺保護初期,我們注重“搶救性記錄”的模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保存式保護。隨著研究與實踐的深入,非遺諸行動主體開始更加重視非遺的活態傳承,將非遺視為時空中變動不居富有生命的河流。與此同時,針對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學界提出了“生產性保護”的策略,獲得諸多學人的共識,并引發對其概念內涵、使用范圍、成果效用等方面地討論。本文針對當代中國傳統雕塑類非遺面臨的發展困境,聚焦于生產性保護探索其實踐路徑,以期為中國傳統雕塑類非遺發展紓困解難。

一、國際、國內雙重非遺話語體系下的中國傳統雕塑藝術

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作為一個新生概念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普遍接受。①根據公約定義,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即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中國傳統雕塑藝術作為廣大民間工匠、藝人在長期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穩定發展的手工技藝,自然屬于《公約》界定的非遺范疇。它存在于民眾日常生產生活之中,承載著鄉土百姓的匠心巧思和倫理觀念,記錄與反映著地方社會的精神特質與審美情趣,是中華民族承續千年的造物文脈,凝結著中華民族智慧與創造力。②

為貼近非遺保護的中國實踐,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我國于2011年2月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下簡稱《非遺法》)?!斗沁z法》將非遺按題材分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美術等十大類型。中國傳統雕塑被歸為傳統美術的一個子類型。截止目前,全國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個批次1557大項3610子項,其中涉及傳統雕塑類非遺有41大項127子項。

二、中國傳統雕塑類非遺面臨的現實困境

當代,受工業化、全球化帶來時空壓縮(time-space compression)的影響,整個社會正經歷著程度最深、時間最久的文化交互。③民眾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與地方傳統文化的消解,使得中國傳統雕塑類非遺項目延續的文化生境發生變更,傳統雕塑類非遺在與現代文化交流與沖突中日漸孱弱。

1.傳統雕塑消費市場萎縮

在中國傳統鄉土社會,大量傳統雕塑流布于民眾日常生活之中,涉及民眾衣食住行諸領域。隨著工業化與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現代化工業產品迅速進入民眾生活。從實用功能的視角而言,人們更傾向于物美價廉且“摩登”實用的工業產品;從審美視角而言,工業產品以其時尚化、多樣化、規制化的特質,獲得不少民眾的青睞??梢哉f在當代社會,傳統雕塑類非遺逐漸從民眾日常生活中脫離出來并被客體化,成為僅具有藝術與觀賞價值的裝飾品,其從文化主體傳承的文化蛻變為禮品和紀念品,常常為他者所享用,失去了原有在地方生活與民眾中的意義和作用。④

2.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缺失

傳統雕塑技藝源于特定群體世代相傳的文化實踐,是集體參與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典型的群體性特質。這使得傳統雕塑技藝及工藝品在傳承與擴布的過程中,諸行動主體缺乏產權意識,對于工藝、技術、紋樣創新的知識產權保護觀念與保護力度不夠,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傳統雕塑類非遺知識產權保護措施的缺失,使得非遺傳承人創新動力不強,傳統雕塑技藝與工藝品得不到有效的技術升級和藝術再創造。

3.技藝傳承后繼乏人

傳統雕塑類非遺傳承人青黃不接是非遺保護中存在的一個普遍性問題。在中國傳統鄉土社會,雕塑類非遺依托于工匠、藝人的手工制作,其是大量工匠、藝人安身立命、賴以為生的基本技能,其產出的產品之于鄉土社會生活亦具有不可或缺性。但隨著工業化與現代化的影響,機器大生產造就的工業商品大量充斥到民眾生活當中,使得民間工匠、藝人遭遇現代性危機。傳統雕塑工藝生產耗時長,產出低,加之市場需求被工業化產品虹吸,普通藝人靠雕塑技藝往往難以維持生計。同時,雕塑技藝學藝周期長,學徒需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清貧,這使得不少年輕人放棄拜師學藝。隨著老一輩藝人的逐漸老去,新生力量無法有效接續,非遺傳承人出現嚴重斷層,傳統雕塑技藝面臨傳承危機,甚至出現“人亡技息”的局面。

4.固守“原真”導致傳統技藝裹足不前

部分專家學者與非遺傳承人以保持非遺“原真性”為理由,強調原封不動地全盤繼承傳統技藝的內核與外延,將傳統雕塑類非遺視為純粹的歷史遺留物,排斥一切變通與創新,忽視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變遷,拒絕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固守所謂“原真性”必然會導致傳統雕塑類非遺的裹足不前,欠缺技術進步與模式創新,與民眾日常生活漸行漸遠。這種固守既不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又違背了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之初衷,導致傳統雕塑類非遺發展之路越走越窄,成為喪失活力與溫度的櫥窗展示物。

三、生產性保護視角下中國傳統雕塑類非遺發展路徑探索

面對中國傳統雕塑類非遺遭遇的現實困境,近年來我國在非遺保護實踐中總結與提煉出“生產性保護”策略,其對于傳統手工藝類非遺保護與發展具有顯著效用。眾所周知,“非遺”保護的根本目的即是為增強非遺本體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延續和強化非遺內在生命力,實現永續的活態傳承。⑤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則是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前提,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⑥生產性保護能夠提升傳統雕塑類非遺的自我造血能力,使非遺活態融入當下民眾的日常生活實踐中并持久賡續。針對中國傳統雕塑類非遺本體的特質與現階段面臨的困境,具體應從如下幾個方面探索實施生產性保護。

1.傳統工藝與科技的融合

以往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中,人們往往將現代科技與機械化生產視為“洪水猛獸”,認為科技的發展,機械化生產的普及會導致傳統手工藝的沒落與消亡。人們普遍認為:“手總是與心相連,而機器則是無心的……手工藝作業也可以說成是心之作業。⑦實則手工藝與現代科技兩者并不相悖,生產性保護中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結合,適當融入一定的機械化生產既不妨礙手工藝的用心之作,也提升了勞動生產率,利大于弊。通過調研玉雕、木雕等國家級非遺項目可以發現,電切割機、電砣機等機器的介入與機械化生產基本只是起到輔助性功用,即作用于開料、取材、造胚等基礎性環節;而體現雕塑價值與技藝的精細化環節,則仍由非遺傳承人手工完成。機械化生產僅體現“器”的功用,而非遺傳承人的身體力行與匠心獨具則牢牢地把握著“道”的氣韻,構建出整個雕塑類非遺之精髓。在民俗學領域,我們將那些對傳統的傳承極其重要,體現民俗事項生命力與文化核心的元素視為必不可少的“核心符號”,而將另外一些有效性來源于社會條件變化的元素視為“隨機符號”。⑧中國傳統雕塑類非遺生產性保護的核心理念即是把握雕塑技藝的“核心符號”穩定,因地因時調整“隨機符號”,將科技與傳統工藝相融合,促進其有序的活態傳承。

2.構建傳統雕塑類非遺文化空間

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徽州三雕”(石雕)

中國傳統雕塑類非遺踐行生產性保護的一條必由之路就是構建非遺文化空間,非遺文化空間并非簡單的物理空間,而是空間場所與文化實踐的復合體。⑨其為非遺技藝與產品提供了制作、展示、交流的平臺,通過非遺文化空間,傳承人能夠生產、再生產非遺作品,并實現文化交流與作品銷售的功能。傳統雕塑類非遺文化空間主要包括文化產業園區、非遺工坊、文化市集、“互聯網+”平臺等。如非遺文化產業園憑借政策傾斜與經濟扶持,為傳統雕塑類非遺傳承人提供工作場地與配套設施,使非遺集群化發展,形成一處處“玉雕園”“泥塑村”,繼而將非遺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通過規?;M者的光顧,以需求促進非遺健康有序發展。

3.加強非遺傳承人培養體系建設

“藝因人傳”“藝因人興”,構建非遺傳承人培養體系、培養非遺傳承人是踐行生產性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具體而言:一方面,中國傳統雕塑類非遺項目的傳承不能僅限于所謂“家族”“血緣”親傳,要堅決摒棄“絕技不外傳”的傳統偏見,開門收徒授藝。有教無類才能使非遺項目生生不息,走出“人亡技息”的困境。如青田石雕、東陽木雕等發展良好的國家級非遺,無一例外皆十分重視傳承人培養工作,他們摒棄收徒授藝的親緣限制,著重檢視學徒的天資與志趣,并實施規?;?、體系化的培養措施,使得人才源源不斷輸入各自領域。另一方面,除傳統的師徒制授業方式外,雕塑類非遺項目的傳承還應重視社會與學校培養體系的建設??梢悦嫦蛏鐣M行雕塑手工技藝的培訓,可以組織非遺進校園等活動。師徒傳承與社會培訓、學校研培“三位一體”相得益彰,構建出多層次立體狀的非遺傳承人培養體系,將為傳統雕塑類非遺項目的生產性保護作出基礎性貢獻。

四、結語

中國傳統雕塑類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它承續歷史而來且飽含地方性知識與民眾智慧。但當現代化大潮來臨之際,它不可避免的受工業化、全球化的影響與沖擊,面臨一定困境。當我們審視傳統雕塑類非遺本體時,可以發現其并非靜止不動的歷史遺留物,對它的保護與傳承應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更新,而基于活態傳承的生產性保護是其擺脫困境有序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傳統雕塑類非遺既要立足本體,在生產中保持“核心符號”(核心技藝和核心價值)的穩定,又要與時俱進,適時調整“隨機符號”,與民眾流動變化的現實生活緊密連接,以實現可持續發展與永續活態傳承。

注釋:

①巴莫曲布嫫.從語詞層面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基于《公約》"兩個中文本"的分析[J].民族藝術,2015(06):63-71.

② 潘魯生.關于農村文化建設的思考[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2(05):4-6.

③蕭放,席輝.風習的在地化—方俗的歷史研究與當代價值[J].民俗研究,2022(02):95-102+160.

④ 徐贛麗.非遺生產性保護的短板和解決的可能—以壯錦的實踐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5(09):8-13.

⑤ 祁慶富.存續"活態傳承"是衡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合理性的基本準則[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29(3):1-4.

⑥ 文化部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N].中國文化報,2012-02-27(001).

⑦ [日]柳宗悅 著,張魯譯,徐藝乙校.日本手工藝[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3.

⑧ 張舉文.文化自愈機制及其中國實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50-60.

⑨ 蕭放,席輝.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的基本特征與保護原則[J].文化遺產,2022(01):9-16.

猜你喜歡
生產性雕塑技藝
非遺技藝絨花的傳承與創新
巨型雕塑
我的破爛雕塑
治理的技藝:三代王官學新說
寫實雕塑
技藝精湛 星光燦爛——來自歐洲的Herrmans
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知識生產性保護研究
煤礦工人生產性粉塵對身體健康影響的研究
基于生態的京津冀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探討
技藝并舉 厚積薄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