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閬中絲綢民族工商業者張際中

2024-01-15 11:38劉凱旋陳祥平
四川蠶業 2023年4期
關鍵詞:閬中

劉凱旋 陳祥平

(四川省絲綢協會,四川 成都 610031)

張際中,字啟遠,1907 年12 月出生于閬中市保寧鎮左營街30 號,絲綢工商世家。解放前他曾7 次創辦絲廠,其中6 次被迫停業。事業屢屢受挫后,為尋求真理,他于1938 年2 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當時川東北最大的黨組織——中共南方局閬中中心縣委機關就設于張際中家里,并開辦重慶戰時書報供應所閬中分所(以下簡稱“戰時書店”),宣傳馬列主義和抗日救國思想。張際中被國民黨逮捕入獄后與黨組織失去聯系。1949 年9 月與黨組織恢復聯系,參與了閬中的和平解放和新中國成立后的領辦聯營絲廠、公私合營、參政議政及地方志編撰等工作,為閬中的革命、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事業奉獻出畢生的精力。

1 書香門第,絲綢世家

清乾隆年間,張際中先祖張恒建攜家人,由陜西三原縣來閬中定居,迄今已繁衍至10 代。張家初為典當商,后主營繭絲業務,但歷代均重讀向學。第2 代至第6 代,均有秀才及第,其中第6代張紹言曾考中舉人,并與其胞弟張紹軾先后畢業于京師大學堂。在科舉制度廢除之后出生的張際中為第7 代傳人,仍在國學專修館就讀,后代也有多人跨入高等學府。張氏家族世代經商,第3 代到第7 代在閬中主營繭絲業,卓有成效,其后也有多人在繭絲綢產業從業。張氏家族九代讀書,七代從業繭絲綢,全川少有。

張氏第2 代至第4 代,均考取秀才后棄儒經商。第2 代張山昆(字玉田)曾在江蘇宜興開紅白花行,毀于火后不得已,回閬經營“履豐豫”商號。第3 代張必達(字道五)于清咸豐年間被“萬順發”商號延聘為經理,在閬中經營絲布和鹽業。太平天國時出莊湖北、江浙一帶,途經數年返回閬中,為東家交賬,無差分文,被傳為佳話。民國十五年(1926 年)《閬中縣志》曾載有“張必達……其子孫列膠庠,登賢書者,代有其人,人以為忠義之報云[1]”。第4 代張修之(字頌延),經營“履豐豫”成衣鋪及繭絲,于清朝后期購得位于前營盤街的川北鎮總兵官?。ìF閬中市左營街30 號張家大院,見圖1)。

圖1 左營街30 號張家大院大門

第5 代張為霖(字商雨或商逸),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創辦“新紀”絲廠,生產“紅雞牌”過盆水絲20 余擔(1000 余kg)經上海銷往海外?!凹t雞牌”過盆水絲絲質勻凈膩滑,商標別具特色,在絲綢市場大放異彩,享譽甚高,不少車房紛紛要求使用“紅雞牌”號。該廠遂與絲商議定,凡用‘紅雞牌’商標者,每擔絲由絲棧代收商牌費五元[2]”。光緒年間新紀絲廠運絲100 余箱赴申,在湖北境內的青灘、灘,接連2 船失事,損失百擔之銀,張家一夜債臺高筑,負債4 萬余兩白銀,“履豐豫” 號倒閉,全家生活陷入困境。清宣統元年(1909 年)他在兼任學田局首事期間,曾在閬中東巖寺創辦山蠶傳習所,培養當地蠶桑技能人才。1905 年,清政府頒布了中國最早的商標法規《商標注冊試行法規》,位于合川太和鎮的四川第一經緯絲廠以“英雄牌”為商標的復繅絲搖經絲運至上海出口[3]。而“紅雞牌”商標使用比清政府頒布的商標法還早13 年,開全省絲綢類商標之先河,這在全國范圍內也不多見。而辦廠繅絲和創辦蠶絲學堂的時間均為全省較早者。

第6 代張紹中(字新吾),初佐其父經營“履豐豫”商號,曾出莊到上海售絲,在湖北沙市買布。后于合川創立惠工搖經絲廠[4],任廠長數年,固有收獲,陸續償還部分舊債,還抽出6000 元交其父張為霖在蓮池庵街(今古蓮池街)創辦“閬中永和搖經絲廠”。1916 年終返家時,適值縣上變賣緊鄰張家大院的左營游擊署和官菜園2 處。張紹中購得后,將官菜園辦“四有蠶桑社”,種桑養蠶,并將游擊署營房改建為繅絲工坊,后與其子張際中創立“新記”絲廠,生產“鹿鶴牌”生絲。

2 延續祖業,屢辦絲廠

張際中幼年曾入學國學專修館,15 歲遵父命罷讀經商,到南江大黑灘販銀耳運往上海,開始涉足商道,后學習買繭、制絲技術及管理,曾往返于四川南江、合川、蕪湖、上海一帶運銷生絲、棉紗、棉布、銀耳等。

1921 年前后,日本因火山爆發生絲產量銳減,引發絲價陡漲,國際市場每擔(50kg)絲價由600 多銀圓上漲至1500 多銀圓,絲廠越辦越多[5]。1925 年,18 歲的張際中輔佐其父招收女工,創辦“新記”絲廠,年產“鹿鶴牌”生絲60 擔(3 000 kg)左右,銷往上海,頗有信譽。他曾輪任工務、出納、會計等職,得以歷練。據《閬中縣志稿》(民國時期)載:1932 年,紅四方面軍到通、南、巴時,軍閥田頌堯采用“前三榜后三榜”的鎖連榜捐方式籌措軍餉,每次攤派1280 元,幾個月內便繳派捐七八千元,如遲繳、拒繳和無力措繳的,便施以牢獄、鎖鏈、笞杖等酷刑,主要對象多是繅絲業主。軍閥羅瓊所辦通匯錢莊,以3%月利率內扣息金的高利貸,貸與一些工商戶,致不能負擔而破產[6]。軍閥橫征暴斂、誅求無已,新記絲廠原有資金上萬元,也被軍閥掠奪殆盡,股東紛紛撤移,工廠被迫關門。

1933 年,張際中以多年積蓄和楊姓姑父家的借款各2000 余元,辦小規模絲廠,勉強購繭繅絲,但因時局動蕩,風聲鶴唳,工廠職員紛紛外出逃避,工廠再次歇業。其后以技術和管理入股方式,與人合作經營絲廠,僅維系了2 年。1936 年,他重組保豐絲廠,后又逢盧溝橋事變,時局動蕩,絲價跌幅過半,加之官僚資本與重慶大絲廠勾結,以“私買蠶繭即是漢奸”的口號壟斷閬中蠶繭,禁止私營絲廠收繭,并雇用大批緝私人員,遍布各地蠶繭區,拿獲蠶農賣繭者與買繭同法辦。絲廠無繭可收,保豐絲廠又告虧折停歇。

1942 年,張際中買下10 張蠶種和部分桑葉養蠶,得繭100 余kg。進而以蠶繭和部分房產作抵押,再次與人合伙組建絲廠,以實現他多年重振絲業的愿望。是年生產順利,粗略估計可獲利以絲計十余擔(500 余kg),高興之余正謀劃來年擴大再生產。不料,國民黨特務強拉他去重慶五云山集中受訓,即所謂的“洗腦”,實為集中處刑。當時工廠正在生產,老母又臥病在床,家人再三懇請留人,國民黨特工人員不由分說,強制帶人離廠。他被關押1 年多返閬后得知,上年的盈利僅分得2.5 擔(125 kg)生絲,其余皆被合伙者侵吞,除去20 余人大家庭一年多生活開銷外,僅剩1.5 擔(75 kg)生絲。當時正值幣制急劇貶值、朝不保夕,勉為其難地存放實物,擬待來年買繭時出售。為此家中紛爭不斷,大家庭被迫分炊,工廠再次停辦。之后,中共閬南縣委發動和組織的繅絲失業工人反對蠶繭出境斗爭取得勝利,四川絲業公司放棄在閬中的蠶繭壟斷。他再次買紙養蠶、開鍋煮繭,直到1949 年閬中解放。

3 尋求真理,秘密入黨

1929 年,世界經濟危機波及我國絲業,繭絲價格暴跌,絲市萎縮,絲廠倒閉,繅絲行業受到沉重打擊,呈現一片蕭瑟景象,時稱中國的“絲業危機”[7]。1931 年,美帝國主義搞經濟侵略,使銀幣與美元的比值由1∶2 倒掛為2∶1,加之日本生絲在華傾銷,絲價猛跌?!按ū泵繐z價由1100兩銀降至270 兩銀,……慘稱一兩生絲與豆芽同價[5]”?!岸z廠出售產品又受到絲棧和洋買辦的雙重剝削,其手續費高達3%~10%,還壓級壓價,低價宰割廠商、高價出售洋行,新絲生產季節是高價格,貨到滬時又壓低價格,凡此種種多層擠榨,所剩寥寥無幾[6]”。1937 年10 月,四川省政府頒布《管理蠶絲業大綱》,規定制種、收繭、繅絲、運輸等項均由四川絲業公司獨家壟斷經營。張際中雖身具繅絲及管理技能,卻無用武之地,在走投無路之際曾改行販茶葉,因無利而止,不得已只好遠遁成都求一司書之職,以維系全家人生計免于凍餒。事業的屢屢受挫,使他深陷沉思。1988年,張際中在《行年八十我的自述并告子侄》的家書中這樣寫道:“我并非無能或懶惰者,為什么有這樣困苦的環境?凡此種種都是封建軍閥與官僚資本的勾結,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這三座大山的壓迫,加上大家庭的積習……如欲徹底改變,非革命不可”。在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潮影響下,他于1938 年2 月考入“四川省戰時民眾組織訓練指導員講習會”接受培訓。經表弟劉傳(時任中共川北工委組織部長,新中國成立后任成都市公安局副局長[8])介紹于同年5 月秘密加入中共地下組織,后被黨組織派回閬中,任閬中中心縣委地下黨通訊聯絡員。1938 年12 月張際中受組織委派,以經理身份到武廟街“福德堂”藥號左側的“重慶戰時書報供應所閬中分所”(現武廟街39~41 號)工作,并兼文化支部書記?!皯饡r書店”作為中共閬中中心縣委的交通站,用于與延安和上級來的同志秘密接頭。

鑒于當時閬中、蒼溪等地黨組織迅速發展的大好形勢,中共川西特委安排胡景祥(新中國成立后曾任鐵道部貨運局局長[9])到閬中組建川東北最大的黨組織——中共南方局閬中中心縣委,并擔任縣委書記。1938 年12 月,閬中中心縣委在閬中縣城建立,機關設在張家大院后院,隸屬中共川西特委領導,轄閬中、蒼溪、南部、廣元、昭化、劍閣、通江、南江、巴中9 個黨組織工作和個別聯系的黨員[9]。上級派來的同志都以張家絲廠職員和工人身份為掩護,在閬中及周邊縣開展活動。張際中告誡家人:“這些同志都是親人,在外不要對別人說,做好生活和接待工作[10]”。時任中共閬中中心縣委委員張光昭和宣傳部長朱光壁都曾先后在張家絲廠住過。后廠房出租后,中心縣委機關另行遷移(見圖2)。

圖2 中共南方局閬中中心縣委(前期)舊址銘牌

1938 年抗日救亡運動風起云涌。為積極宣傳抗日救亡愛國民主運動,戰時書店銷售出一批又一批“擁護抗戰,反對投降”的大眾讀物,如《抗戰手冊》《大家唱》《抗日講演資料》《新華日報》《群眾》等多種進步書刊。其間,戰時書店還銷售過《經濟學講話》《列寧選集》《大眾哲學》等著作,同時還專為讀者設置了《新華日報》等報刊閱覽處。當時《新華日報》是夾于《國民公報》中,由重慶郵寄至閬中東街“長生泰”商號轉張光昭(注:中共地下組織負責人)收,輪流由張際中、王維全兩人到該商號領取[11]。戰時書店開辦僅8 個月,就銷售馬列著作和各類進步書刊7000 余冊,滿足了閬中、蒼溪、南部、劍閣等地進步讀者的閱讀需求,對于川東北地區宣傳馬列主義和抗日救國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戰時書店引起了國民黨川陜鄂邊區綏靖公署政治部和國民黨縣黨部注意,他們曾3 次稽查該書店并沒收進步書籍,1939年8 月戰時書店被查封,大量進步書刊被沒收、銷毀。張際中受命以《抗戰建國綱領》為據向縣政府書面抗議,受到綏靖公署的嫉視,“張老板”的真實身份引起懷疑。黨組織動員他去陜北暫避,但當時張際中對《抗戰建國綱領》的脆弱和國民黨反動派缺乏足夠的認識,且政治身份尚未完全暴露,心存僥幸之念,加之家事累贅,未能成行。1940 年寒食節下午閬中全城戒嚴,他和鄭鵬九被綏靖公署政治部逮捕。

據時任中共閬中中心縣委委員兼婦女部長,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國婦女》雜志社副總編的楊蘊回憶:“張際中等入獄后,地下黨組織曾指派她設法向獄中的同志聯系,她曾作《愿我們像鋼鐵般堅強》小詩一首,讓其母(注:張際中的六姑媽)借送飯之機帶入獄中,傳達黨組織“堅持下去、不要暴露身份,等組織想法營救”的指示。被關押的兩位同志終于經受住了考驗,他們沒有向敵人屈服、沒有暴露同志[12]。關押月余,終因“罪證”不足被保釋出獄。但卻從此與組織失去聯系。1942 年,又被國民黨特務強迫帶離工廠,押送到重慶五云山“戰時青年訓導團”受訓,名為“訓導團”,實為集中營,將非法逮捕的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悉數關押其中,關押一年零一月后釋放。此后他與表弟劉傳有所聯系,并擬通過《新華日報》尋找黨組織,1949 年9 月得到閬中地下黨負責人徐是輝通知,恢復組織關系。

“1949 年12 月24 日,閬中地下黨負責人徐是輝邀請部分知名人士肖毅安、張際中、馬金生、閻習昭等,于張際中院內開會,決定建立“閬中縣解放委員會籌備小組”。會后,積極開展籌備工作[13]”。12 月29 日“閬中縣人民解放委員會”成立,同時宣告閬中和平解放。肖毅安、徐是輝分別擔任“縣解委會”正、副主任,張際中則與魯興佑、李尊賢、李瑞臣等5 人籌組“閬中縣城廂鎮解放委員會”,并擔任主席。為鞏固新政權和剿匪斗爭籌備物資,維護縣城秩序穩定,使人民財產、糧食及檔案得到保護,他竭盡全力、廢寢忘食、忘我工作,為閬中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貢獻。

4 響應號召,重組絲廠

閬中解放時百廢待興。在解放初的10 個月中,張際中擔任閬中縣城廂鎮解放委員會主席、川北區人民代表、工商聯主委等職務,工作異常繁忙,但他心情愉悅,毫無倦意。當時川北區人民政府將私營繅絲廠的生產經營活動置于計劃管理之下,爭取和團結繅絲界的民族工商業者盡快恢復生產。1950 年春,閬中5 家私營絲廠由于資金及原料短缺,開工不久又造成停產,800 余名工人失業。5 家工廠勞資雙方均派出代表到南充,請求行署幫助解決問題,恢復生產。時任川北行署主任的胡耀邦親自出面,指示由人民銀行貸款解決生產資金,并與四川絲業公司南充辦事處經理馬先根聯系,建議絲業公司幫助解決蠶繭5萬kg。7 月2 日,胡耀邦主任又與副主任秦仲方、劉聚奎聯名寫信(見圖3),由私營絲廠代表張際中面轉絲業公司閬中辦事處經理盛潤生、監理員王興樹,要求盡力幫助解決蠶繭,早日復工[14]。此后川北行署鼓勵私營繅絲廠實行聯合生產經營,張際中率先帶頭響應,1950 年10 月他與德新、人和、達康、徐家絲廠組建“閬中利群聯營絲廠”,把張家絲廠所屬的廠房、資金、廠具全部投入,被大家公推為經理。為全身心地投入閬中絲業的恢復和發展,身為經理的他毅然辭去閬中縣城廂鎮解放委員會主席一職。他與一般管理人員同薪酬,發展生產、奉公守法,繳納稅費,帶頭為抗美援朝捐款籌資。1952 年“三反”“五反”運動中,該廠被列為“守法戶”。

圖3 胡耀邦主任等托張際中代交給四川絲業公司閬中辦事處的信函

1956 年3 月,張際中帶頭響應黨的公私合營號召,將閬中利群聯營絲廠整體并入西南蠶絲公司第四制絲廠(后更名為閬中繅絲廠),并出任副廠長。在“文革”中,張際中被扣以“叛徒”“資本家”帽子,下放到絲廠屑物車間“勞動改造”。年過花甲之身,其辛勞非同一般,廠里一些曾在原張家絲廠工作過的老工人為此打抱不平,但他從無怨言,始終相信黨和政府會實事求是地對他給予公正評定。1985 年3 月8 日中共南充地委組織部批復[南委組審字〔85〕23 號:“經研究,同意恢復張際中同志的黨籍,其入黨和參加革命工作時間均從一九四九年九月算起?!睆堧H中終于被落實政策,恢復中斷了40 多年的黨籍。他把落實政策所補發的工資作為黨費交給組織,以表達一位老黨員對黨的絕對忠誠。

5 參政議政,編撰縣志

新中國成立后他先后擔任閬中縣第一至六屆政協副主席、第一至六屆縣人大代表、第一至四屆縣工商聯副主席、四川省工商聯第五屆常務委員、川北區各界人民代表大會特邀代表、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協常委等職務,并出席過全國工商聯代表大會。離休后在縣政協和工商聯工作期間,他積極參政議政,民主監督,收集情況,反映民意,為地方建設獻計獻策,多次被評為省、地、縣各級政協和工商聯“先進工作者”。

他積極參與閬中古城的恢復建設,憑借博聞多識的詩文功底,為園林景點撰寫楹聯,給閬中古城增輝添彩。錦屏山景區杜少陵祠堂門口的楹聯:“此地是蜀道名州,看玉臺積翠,傘蓋凌云,嶺秀蟠龍,亭幽奪錦,佳日共登臨,倚劍停琴抒遠志;屢朝有嘉陵賢士,憶范目定秦,長公改歷,玄稱博學,憲著精忠,高山同仰止,揚帆鼓枻繼雄風”和東山園林景區大佛寺大殿柱聯“佛來自梵印,碑刻自元和,三丈金身,千余年踞虎溪象嶺,與帶水屏山,增輝閬苑;寺毀于文革,像新于盛世,四方旅游,十幾里穿松徑竹圍,過南巖白塔,讀畫嘉陵”均為張際中所撰。他撰寫的楹聯修辭精巧、平仄和諧、結構對稱、言約旨遠,道出了古城閬中的鐘靈毓秀,也贊頌了今日之盛世,吸引游客駐足凝目,遐思綿綿。

他先后參與了1966 年《重修閬中縣志》、1982 年《閬中縣志·帝制時期》、1984 年《閬中縣志稿·民國時期》和1993 年《閬中縣志》等志書的編撰工作。在1981 年9 月至1984 年5 月期間曾擔任《閬中縣志》編修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主持縣志編纂工作。1993 年,歷經10 余年編撰,在張際中壽終是年付梓,《閬中縣志》集資料性、思想性、科學性為一體,是具資政、教化和存史之功能為一體的地方百科全書。該志書曾先后獲得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成果三等獎,南充市政府榮譽獎等。1993 年版《閬中縣志》獲諸多殊榮,也算是對將一生之余力奉獻給閬中文化建設的張際中老先生之告慰。

特別鳴謝:本文撰寫過程中,先后得到中共閬中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李宏(三級調研員),張際中先生外孫女張婉女士給予的幫助和支持,謹此致謝。

猜你喜歡
閬中
登閬中騰王閣
閬中蠶種場桑蠶智能系統研發簡報
閬中果桑產業園的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
閬中蠶桑大戶發展的問題與對策
閬中蠶業發展對策思考
拜春節之源到閬中過年
閬中—南部地區大安寨段儲層特征及控制因素
閬中印象——鄉土歷史資源開發調查
當康美遇見閬中
閬中古城見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