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柬埔寨蒙多基里省富山礦區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遠景分析

2024-01-16 13:37劉桂銘
福建地質 2023年4期
關鍵詞:礦段閃長巖礦化

劉桂銘

(福建省地質測繪院,福州,350011)

富山礦區位于柬埔寨蒙多基里省高思馬縣富山區,自2015 年開始,福建省地質測繪院對該區開展地質勘查及詳細地質工作。在研究區內玄武巖區域西側的石英閃長巖中發現了金礦化脈,并在該礦化脈的西部也發現銅金礦化點。在研究區的北部及南部地區均發現礦化點。在北部帶石英閃長巖中也發現了金礦化脈,在南部三疊紀地層中發現金多金屬礦化。同時,結合地球化學異常和詳細地質工作,在礦區西部三疊紀地層中發現金多金屬礦化點。另外,在礦區西南部出露的較大面積的閃長玢巖中,發現銅礦化點。探槽及鉆探工程也發現多個金、鋅礦化(體),證實該區具有良好的金成礦地質條件和找礦前景。

1 區域地質背景

柬埔寨位于東南亞中南半島的南?!≈У貕K,地質演化歷史總體為擴張、增生和隆升[1]。

區域出露地層以中生界、新生界為主,零散出露上古生界地層。其中,二疊系地層主要分布于研究區中西部,巖性以純石灰巖為主;上石炭統—三疊系地層巖性變化較大,西部由角礫巖、砂巖、泥巖與流紋質凝灰巖互層組成,東部由砂質-鈣質頁巖、碳酸鹽巖、鈣質砂巖和泥灰巖組成,而中東部局部以流紋巖、泥灰巖為主;下—中侏羅統地層多數為陸相沉積巖,局部有海相沉積粉砂巖和泥灰巖;上侏羅統—白堊系地層巖性以紅色礫巖、砂巖、粉砂巖和泥巖為主。

區內斷裂構造十分發育,主要可分為南北向、北西向、北東向和北西西向4 組,以北西向或北西西向為主,多數表現為壓扭性復合構造及水平扭動構造。區內巖漿巖分布較廣泛,主要見有花崗巖、閃長巖、花崗閃長巖、黑云母花崗巖和少量的二長花崗巖等。

區內金礦資源整體分布較廣,主要產于隆山—桔井斷裂帶東北側的暹粒省、帕威夏省、臘塔納基里省和蒙多基里省[2-3]。金貯礦地層主要為上石炭統—三疊系碎屑巖及少量下—中侏羅統砂礫巖。金礦床整體品位較高,局部可達幾十克每噸。區內典型的石英脈型礦床包括有巴蘇普特魯普金礦床和羅姆達伊金礦床,礦石品位一般為4 ~7 g/t[4-5]。

2 礦區地質特征

2.1 地層

區內出露地層為上三疊統下組、上組和第四系更新統。其中,上三疊統下組主要分布于礦區南部,巖層厚度大于223 m,巖性為石英砂巖、粉砂巖及泥巖等;上三疊統上組主要分布于礦區北部和西部,巖層厚度大于240 m,巖性為細砂巖、粉砂巖、泥巖及含炭質泥巖等細粒碎屑巖;第四系更新統主要分布于礦區中部,巖層厚度大于10 m,巖性為礫卵石、含礫砂質土等(圖1)。

圖1 富山礦區地質圖Fig.1 Geological map of Fushan mining area

2.2 構造

研究區內斷裂構造極其發育,主要為北東向和北西西向2 組斷裂,次為北北東向、北東東向、北西向斷裂,其中北西西向和北東東向斷裂是主要的控礦構造。北西西向斷裂位于中西部和北部,控制Ⅰ和Ⅲ礦段的蝕變帶分布,代表性的有F2~F6、F10、F20和F22。斷裂以壓扭性為主,構造帶中可見構造角礫巖及糜棱巖化,兩側圍巖可見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綠簾石化和碳酸鹽化,在蝕變中心強烈地段金、銅、鉛鋅、鉬礦化明顯增強。F3構造活動對I 礦段劈理化、礦化和蝕變帶影響較大。北東東向斷裂位于中部,主要控制Ⅴ、Ⅶ和Ⅸ礦段的蝕變帶分布,代表性的有F7、F11、F15、F19、F21、F23、F24和F26。該斷裂同樣以壓扭性為主,右行排列,構造帶附近充填著含礦石英脈,成礦作用方式以交代為主,充填為次。

2.3 侵入巖

區內燕山期巖漿活動強烈,主要形成了晚侏羅世復式巖體和上新世—早更新世火山巖。晚侏羅世復式巖體巖性以花崗閃長巖和石英閃長巖為主。Ⅰ礦段金、銅、鉬礦(化)體主要產于花崗閃長巖中,部分產于石英閃長巖中。其他礦段礦體均與復式巖體具有密切的時空關系,推測燕山期中酸性巖漿活動與該區金成礦具有一定的成因聯系。巖體周邊見少量閃長玢巖和正長斑巖。此外,區內出露的脈巖有花崗斑巖、石英斑巖、輝綠巖脈、閃長巖脈、閃長玢巖脈和煌斑巖等。研究區內晚侏羅世復式巖體第六次侵入的花崗閃長巖中金含量較高,高出克拉克值數倍,因此認為其為研究區內金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物質來源[6]。礦區的主要熱動力也是來自于巖漿。

3 金礦化蝕變帶特征

富山礦區共圈定5 個礦化段,分別為Ⅰ、Ⅲ、Ⅴ、Ⅶ和Ⅸ。其中,Ⅰ、Ⅴ、Ⅶ礦段均揭露到金礦化。較有代表性Ⅰ礦段揭露控制了金、銅、鉬礦化,Ⅴ礦段揭露控制了金、銅多金屬礦化,Ⅶ礦段揭露控制了鋅、金礦化(圖2)。

圖2 Ⅰ礦段地質圖Fig.2 Geological map of No. I ore block

3.1 Ⅰ礦段蝕變帶特征

Ⅰ礦段可見4 條金礦化蝕變帶,分別為STH、ST1-2、ST1-4、ST1-5。蝕變帶主要受北西西斷裂構造F3、F4的影響,以北西西向為主,見有金、銅、銀等金屬礦化,局部見少量鉛鋅礦化(表1)。蝕變帶可分為2 種類型,一是產于構造破碎帶中,巖性多為斷層角礫巖、斷層泥等,蝕變強烈,礦化體沿蝕變帶斷續分布 ;二是產于巖漿巖的微裂隙帶中,圍巖為花崗閃長巖,主要分布于Ⅰ礦段西北側,礦化由多條裂隙及石英細脈組成。金礦化與斷層破碎帶關系更為密切,銅鉬礦化多產于硅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細脈中,與巖體的微裂隙相關。蝕變類型主要有鉀化、硅化、綠泥石化、黃鐵絹英巖化、碳酸鹽化、偉晶巖化等,在這些蝕變之上疊加金、黃銅礦化,輝鉬礦化,方鉛礦化,閃鋅礦化為成礦有利區域(圖3)。

表1 Ⅰ礦段蝕變帶特征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alteration zone in No.Ⅰ ore block

圖3 Ⅰ礦段100 線剖面圖Fig.3 Cross-section of Line 100 of No. Ⅰ ore block

3.2 Ⅴ礦段礦化蝕變帶特征

Ⅴ礦段可見1 條蝕變帶,蝕變帶總體呈北東東向展布 ;呈脈狀,走向為65°~80°,延伸約570 m,寬度變化較大,由于受斷層F11控制。蝕變帶中巖石裂隙極為發育,局部見有斷層角礫巖、斷層泥、糜棱巖化等。礦化蝕變主要為綠泥石化、硅化、絹云母化、方解石化、黃鐵礦化、黃銅礦化和鉛鋅礦化。

3.3 Ⅶ礦段礦化蝕變帶特征

Ⅶ礦段可見4 條金礦化蝕變帶(表2),蝕變帶主要受北西向、北東向斷裂構造影響,長度為100 ~360 m,寬度小于10 m,僅STⅦ-1寬度為十余米。在斷裂帶內或層間破碎中可見礦化,局部見礦化較為富集。主要蝕變有硅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磁鐵礦化、磁黃鐵礦化、透輝石化及閃鋅礦化。

表2 Ⅶ礦段蝕變帶特征Table 2 Characteristics of alteration zone in No.Ⅶ ore block

4 金礦體特征

根據資料,富山礦區目前在Ⅰ礦段揭露出金礦體,礦體貯存于構造礦化蝕變帶中,共圈出礦體5個(表3),分別為ⅠAu-1、ⅠAu-2、ⅠAu-3、ⅠAu-4、ⅠAu-5號礦體。礦體分別分布于STⅠ-1、STⅠ-2、STⅠ-4、STⅠ-5、STⅠ-5礦化蝕變帶內,均受北西西向斷裂構造帶的控制。

多數礦體以蝕變巖型為主,少數礦體為石英脈型。蝕變巖型金礦體規模均為小型,呈脈狀、透鏡體狀展布,局部見具有分枝復合現象。走向北西西向和近東西向,傾向北北東,傾角為60°~80°,品位、厚度變化較大,連續性較差。石英脈型金礦體規模為小型,呈脈狀、線脈狀展布,傾向20°,傾角75°,品位、厚度變化也較大,連續性較差。

表3 Ⅰ礦段礦體特征Table 3 Characteristics of orebody in No.Ⅰ ore section

5 礦石特征

5.1 礦石類型與結構構造

按照金屬礦物組合可劃分為金礦石、銅金礦石和金多金屬礦石。按照容礦巖石類型可劃分為花崗閃長巖和砂巖,依其構造破碎程度可分為硅化構造角礫巖和蝕變碎裂閃長巖(砂巖)。按構造可劃分為浸染狀礦石、細脈狀礦石、角礫狀礦石、細脈浸染狀礦石。

礦區礦石結構主要有他形晶粒狀、他形粒狀、碎裂(碎粉)和乳濁狀結構。礦石構造有細脈狀、塊狀、團塊狀、角礫狀、網脈狀、細脈狀和浸染狀(照片1)。

照片1 研究區礦石手標本圖Photo.1 Hand specimen of the ores in the study areaa—浸染狀構造金礦石;b—黃鐵礦、黃銅礦化金礦石;c—石英黃鐵礦脈穿插絹英巖化花崗閃長巖;d—晚期綠泥石化疊加早期絹英巖化

5.2 礦石礦物成分與化學成分

礦石礦物主要有自然金、銀金礦、黃銅礦、輝鉬礦、輝銅礦、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及少量孔雀石、藍銅礦等。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長石、綠泥石、絹云母、方解石和少量磷灰石等。

礦石主要有益組分為Au、Cu、Mo、Ag。礦體中金元素品位一般為0.97 ~6.04 g/t,在礦體中分布不均勻。銅元素平均品位為0.24%,在同一礦體中,銅含量較高的地段,金含量相對也高。鉬元素平均品位為0.051%。銀元素品位一般為0.74~11.79 g/t,銀和鋅含量較高的地段,金含量也相對高;而銀含量較低的地段,金含量也較低。

6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特征

6.1 地球物理特征

對礦區各個礦段進行了激電掃面和大地電磁等物探測量工作,結果顯示,Ⅰ礦段極化效應總體較弱,視極化率背景平穩低緩 ;Ⅲ礦段極化效應一般,異常顯示清晰、完整,總體表現為中高阻高極化;V 礦段的極化效應顯著高于Ⅰ礦段和Ⅲ礦段,總體表現為低阻高極化;Ⅶ礦段異常特征基本與Ⅰ礦段異常一致,大體表現為通道異常與局部層狀異常相連,而剖面視電阻率值整體較低,且淺部明顯存在向北側深部傾斜的層狀低阻異常帶;Ⅸ礦段總體極化效應較弱。

根據電法和大地電磁法異常特征,在Ⅰ礦段圈定出視極化率異常5 處,分別為DJZ-1 ~DJZ-5(圖4),呈帶狀北西西向展布,其深部推測存在較大規模的低阻地質體。異常區內已圈定2 條含銅金礦化蝕變礦化破碎帶。據此推測DJZ-2 異常主要與含銅硫化物礦化有關,屬礦致異常,應是深部含銅硫化物礦化體引起的。

圖4 研究區I 礦段極化率等值線圖Fig.4 Isoline map of polarizability for No. I ore zone in the study area

另外,在III 礦段和V 礦段中分別圈定出視極化率異常3 處,在該礦區VII 礦段深處推斷有一定規模的低阻地質體,在Ⅸ礦段內圈定出視極化率異常2 處。

研究區內的金礦石類型主要為石英脈型和蝕變巖型。石英脈型金礦體金主要貯存于黃鐵礦、黃銅礦等硫化物中,顯示相對高阻高極化率的特征;蝕變巖型金礦體主要貯存于構造帶的角礫巖中,顯示相對低阻高極化的特征。

根據已知鉆孔及露頭資料顯示,2 種礦化可能同時相伴出現,但高極化為二者的共同點,因此,各個高極化的異常帶均為找礦指示意義的標志。根據大地電磁法測量結果以及鉆孔資料顯示,剖面上的層狀低阻異常帶往往與黃鐵礦化相伴出現,具有一定找礦指示意義。

6.2 土壤地球化學特征

對礦區開展了1 ∶1 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共采集5 832 個土壤地球化學樣品,分析了Au、Ag、Pb、As、Sb、Bi、Hg、W、Mo、Cu、Zn 等11種元素。根據元素分布組合異常特征分析表明,礦區大部分元素富集程度高,變異系數大于2 的元素有Au、As、Sb、Cu,說明這些元素在區內分布極不均勻,形成強烈的地球化學異常區域;變異系數為1 ~2 的元素有Ag、Bi、Mo、Zn,分布較不均勻,異常值相對平緩,這些元素可能無法獨立成礦,可能與其他元素相伴共生;元素Hg、W、Pb 變異性系數小于1,分布較均勻,對成礦指示意義不大。

元素聚類分析和因子分析顯示,Au 與Cu、Mo、Zn、As、Bi 元素異??臻g上具有良好的套合關系,代表經歷了相同或相似的地質作用(圖5)。根據不同的元素組合可以分為2 種組合異常特征帶,Au-Cu-Mo 和Au-Ag-Zn-As-Bi 組合帶,組合異??勺鳛锳u 的次要地化標志。

圖5 研究區Au 元素異常分布圖Fig.5 Anomaly distribution map of Au element in the study area

7 礦床成因及遠景分析

7.1 礦床成因探討

根據礦區地質勘查結果及前人研究表明,區內晚侏羅世復式巖體第六次侵入的花崗閃長巖中金含量較高,高出克拉克值數倍[6-9],認為其為金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物質來源。

(1)成礦時代:礦區金礦成礦時代主要為燕山晚期,隨著板塊碰撞運動,殼幔源熱物質上涌,產生強烈的巖漿和火山作用。晚侏羅世花崗閃長巖沿著區內北東向F1斷裂帶侵入三疊系砂巖中,在深部高溫高壓條件下,溶解了Ag、Au、Mo、Cu、Pb、Zn 等有用組分的巖漿熱液隨著巖體的上侵及就位。

(2)構造控礦:沿著北西西及北東東向主斷裂帶,巖石受到強烈破壞,中心部位形成碎裂巖和糜棱巖,流體沿斷裂帶對圍巖進行滲透交代,在構造帶內形成了絹英巖、黃鐵絹英巖化和浸染狀蝕變巖型礦石。在主斷裂帶附近,隨著流體上升過程中壓力降低,揮發分物質增多,其與熱力迫使主要圍巖張開,使巖石發生一組密集的裂隙帶,流體充填到裂隙中,形成石英脈型礦石。

(3)金礦體產出空間:從金礦體產出的空間位置、形態、規模,以及礦石結構構造、礦石礦物組合、圍巖蝕變等特征,認為礦區金礦為熱液脈型金礦床。

7.2 遠景分析

根據富山礦區地質背景、成礦地質條件、礦化特征、蝕變類型及物化探異常信息等,采集了各類型礦石、圍巖、土壤等樣品,并針對性開展了巖相、和化學分析,且確定了研究礦區范圍內圈出5 個遠景區。

(1)成礦地質體、成礦構造:礦區內金、銅、鉛鋅礦化均與閃長巖巖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且均貯存于構造破碎帶中及其周邊,產狀與構造帶一致,受斷裂構造帶的控制。因此礦區成礦地質體為晚侏羅世閃長巖復式巖體,其內部及外圍的北西西向和北東東向的斷裂構造為主要的成礦構造,尤以北西西向斷裂為主。

(2)礦化特征:區內金礦往往與黃銅礦化、閃鋅礦化、方鉛礦化、黃鐵礦化、輝鉬礦化等礦化相伴出現,如多種礦化共同出現,則金礦大概率出現。

(3)蝕變類型:“石英+絹云母+黃鐵礦”蝕變可以作為礦體的直接定位標志。

(4)化探異常發育,Au 單元素異常面積大、強度高,主要位于Au-Cu-Mo 和Au-Ag-Zn-As-Bi 組合區內。

(5)物探異常信息較好的地帶,特別是極化率高的位置。

8 結論

(1)富山礦區金礦床屬于中溫熱液脈型,礦體貯存于石英閃長巖及花崗閃長巖內部及其周邊的構造帶中,絹英巖化為重要的圍巖蝕變,與金礦化關系密切。

(2)金礦體分為石英脈型和蝕變巖型,前者具有高阻高極化率特征,后者具有低阻高極化特征,高極化異常帶為找礦標志。地球化學異常分析顯示,Au 與多種元素顯示組合異常,多元素異常帶為成礦有利地段。

(3)區內圈出5 處找礦遠景區,分別位于礦區Ⅰ礦段的中東部、西部、東部和西南部,以及Ⅶ礦段的中西部,為后續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一定科學依據。

資料來源:本文根據“柬埔寨蒙多基里省銅金礦勘查地質報告”編寫而成,系項目組集體勞動成果,在此表示感謝!

猜你喜歡
礦段閃長巖礦化
礦化劑對硅酸鹽水泥煅燒的促進作用
長安金礦長安礦段露天轉地下一期采礦工程安全設施通過現場驗收
大麥蟲對聚苯乙烯塑料的生物降解和礦化作用
北廠-架崖山礦段露天采場邊坡穩定性評價研究
四川得榮新州輝長閃長巖體巖石學及地球化學特征
泰國普龍矽卡巖型銅金礦床閃長巖鋯石U-Pb定年及意義
拉薩地塊西段尼雄地區早白堊世晚期花崗閃長巖的成因及構造意義
閃長巖在雙層碎石封層中的應用
攀西白馬釩鈦磁鐵礦夏家坪礦段地質特征
云南省景洪市疆鋒鐵礦疆鋒礦段地質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