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的若干思考

2024-01-18 08:26孟慶勝徐叢春
海洋經濟 2023年6期
關鍵詞:青島海洋

孟慶勝 徐叢春

1.青島市海洋發展局 青島266000

2.國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300171

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三次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對海洋強國建設作出戰略部署?!笆奈濉睍r期,國家明確提出“支持深圳、青島等強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帶動形成一批現代海洋城市”。之后,天津、大連、寧波、舟山、廈門、廣州等沿海城市紛紛提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現代海洋城市等建設規劃[1],掀起了新時代“百舸爭流、向海圖強”的奮斗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及青島海洋發展寄予厚望。2018 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親臨青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2021 年,中央再次賦予青島打造現代海洋城市的新使命、新定位。為開創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新局面,圍繞打造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深入研究青島海洋產業發展優勢與短板不足,立足自身特色與產業發展趨勢,提出符合青島實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發展思路和舉措尤為必要。

1 青島市海洋產業發展基礎和短板

1.1 青島海洋產業發展基礎

一是海洋科技創新實力雄厚。駐青涉海院士總數達20 人、約占全國27%。全市擁有涉??蒲袡C構57家,部級以上涉海高端研發平臺50 個,約占全國40%,擁有海洋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實驗室——嶗山實驗室。以“蛟龍”“海龍”和“潛龍”為代表的系列大洋深潛裝備體系在青島實現了“三龍聚首”?!皷|方紅3”“藍海101號”“深藍”號等先進科考船入列。國家深海大數據中心、國家深?;驇?、國家深海標本樣品館“三大深海平臺”正在建設。2022 年,青島市完成涉海技術交易942項,技術合同成交額40.8億元,同比增長28.2%。

二是藍色引擎作用持續增強。全市海洋產業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連續5 年超過30%,為全市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2022 年,全市海洋產業生產總值5 014.4 億元,分別占山東省和全國比重的30.7%和5.3%,對全省、全國海洋經濟增長貢獻分別為30.5%、6.9%。海洋經濟總體實力位列全國沿海城市前列(圖1),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地位和服務海洋強國戰略的作用凸顯。

圖1 2022全國沿海主要城市海洋經濟比較

三是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壯大。青島海工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與海洋信息服務等新興產業融合發展,賦能傳統產業,催生新業態、新產品。全球首艘10 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 號”、最大礦砂船、最大海洋基因庫和海藻加工基地在青交付或運營,國內最大的圓筒型FPSO(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首個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首艘自主航行集裝箱商船“智飛”號、首單濕地碳匯貸、碳排放權配額質押貸款、藍色債券等頻頻亮相。山東港口集團青島港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位居全球第四位和第五位,外貿吞吐量保持中國北方港口第一,加速邁向世界一流海洋港口。

四是海洋對外開放穩步拓展。聯合國“海洋十年”在中國唯一獲批的協作中心落戶青島。多次成功舉辦了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東亞海洋博覽會、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世界海洋科技大會、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等系列高端海洋展會。同時,青島不斷深化與太平洋島國漁業領域合作,探索海洋開放發展新路徑,與47 個國家的85 個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或友好合作城市關系。

五是海洋治理體系逐步完善。2019 年,青島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領導掛帥的海洋發展委員會,統籌推進全市海洋經濟和海洋事業發展,先后印發實施了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意見、五年規劃、三年行動方案,發布全國首個綜合性海洋經濟產業政策—《青島市支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15 條政策》,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決策、調度、督查、考核等工作推進機制,構建起海洋經濟發展“四個一”規劃政策體系,形成了海洋發展統籌的“四梁八柱”。青島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了加快邁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持續推動海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1.2 海洋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短板

一是產業升級任務依然艱巨,“大而不強、全而不精”問題仍舊存在。青島的海洋產業仍以海洋交通運輸、海洋旅游、海洋工程建筑等傳統產業為主,占全市15 個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比重的86%,海洋一產、二產沒有涉海營業收入過百億的企業。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較慢。如海工裝備EPCI鏈條結構(設計、采購、建造、安裝)中,青島海工集團仍以C 端建造環節為主,與煙臺中集來福士海洋科技集團具有EPC 三個環節相比,還缺少價值鏈條高端的設計和采購環節。海洋漁業科研資源優勢沒有形成藍色種業產業優勢,近海裝備型、三產融合型漁業還沒有形成規模。

“港強航弱”的狀況依然存在?!妒澜珙I先的海事之都2022 年度報告》[2]顯示,青島在50 個候選城市中位居第30 名,落后于廣州、寧波等城市,船隊規模、航運保險、航運金融、海事法律、便利化環境等24項指標排在20名之后。

新興產業拉動作用不強。全市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不高,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尚無一家全國百強醫藥企業,營業收入超過十億元的企業只有3家。

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以科研教育等事業單位貢獻為主,新興產業對海洋經濟支撐作用還不夠強。青島特色化集聚度不突出。部分海洋特色產業園區發展定位不清晰、產業方向不聚焦,海洋特色不明顯、“海味”不夠濃,海洋裝備制造、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等領域區域同質化明顯。

二是市場化程度不夠高,資源要素支撐保障作用還有不足。岸線資源配置還需進一步優化。比如,船舶海工產業集聚的海西灣船舶海工產業基地、即墨女島海洋裝備制造產業園,近年來雖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是從單位面積產出和碼頭岸線資源利用效率來看,與上海江南造船集團、江蘇揚子江船業等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海域資源利用效率還需進一步提高。青島海域資源使用方式仍然較為粗放,項目申請用海還存在“用少申多”“寬報窄用”傾向;海洋牧場投入強度較弱,經濟產出效益不高,用海效益評價機制需進一步強化。涉海主體市場競爭力還需進一步培育;部分海洋生物制品龍頭企業,多以代工為主,仍然存在“企業大、產品多、品牌弱”等問題;海洋船舶鏈主企業受集團總部產業布局和產品定位等因素限制,船型單一、利潤少、競爭力弱,與上海、廣東、江蘇等地船舶企業相比,市場開拓能力不足。

表1 青島北海造船、青島造船廠與國內主要船廠主力船型對比

三是搶抓發展機遇的危機意識和緊迫意識不夠強烈,對海洋發展的前瞻性謀劃不夠。2018 年以來,深圳連續出臺編制了《關于勇當海洋強國尖兵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決定》《深圳市海洋發展規劃(2022—2035 年)—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方案》等7部支持海洋發展的規劃、意見和政策[3]。廈門市每年安排5 000萬元專項資金和近2億元海洋產業扶持資金用于海洋經濟發展。與深圳、廈門等地相比,青島還缺乏面向2035乃至更長遠的海洋發展謀劃和更加系統的產業政策,在政策支持的力度和覆蓋面上與南方城市也有差距,海洋發展考核正向激勵引導作用仍不突出。

2 青島市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思路與路徑

做強海洋實體經濟,打造全球海洋產業中心,已經成為青島全市人民的普遍共識。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已經成為青島經略海洋工作的重要抓手。2022 年全市15 個主要海洋產業中80%產業規模位居全省前列。其中,海洋船舶、海工裝備制造、海洋旅游、海洋交通運輸、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工程建筑6 個產業規模居全省第一。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漁業、海洋水產品加工、海洋化工等6 個產業位居全省第二或第三位。海洋水產品加工、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等部分產業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2.1 總體思路

針對青島市海洋產業現有基礎,從規模效益、產業關聯度、技術創新能力、市場空間潛力等4 個維度綜合考量,將產業基礎好、技術含量高、比較優勢強、配套鏈條長、市場空間大、環境效益優的海洋產業作為優先重點發展方向[4],配置優質資源,快速做大做強,全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圍繞海洋經濟新賽道新領域,主攻三個類別、九大海洋產業鏈。一是全力提升四大海洋優勢產業?,F代海洋漁業、海洋裝備制造業、航運服務業和海洋旅游業,具有自身資源優勢明顯、產業基礎好或規模較大等特點,并在鞏固現有成果的基礎上,實現創新突破,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水平。二是聚力壯大三大海洋新興產業。青島的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在全國具備領先的技術優勢和規模優勢[5],成長潛力大,并加快補齊短板,突出龍頭企業和大項目牽引,增強企業和產品市場競爭力,著力培育壯大產業規模。三是蓄力培育兩大海洋未來產業。深海開發、海洋電子信息業目前處于技術開發和產業培育階段,未來發展前景廣闊,具備較強的發展潛力,并突出技術創新和平臺載體建設,強化技術驗證和成果轉化,拓展應用場景,搶占未來制高點。

2.2 全力提升四大海洋優勢產業

2.2.1 現代海洋漁業

一是陸域支撐,打造國家水產種業北方繁育基地。高水平運營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實行“研究院+公司+團隊+市場”的運作模式,建設水產種業中試基地,留足種業“試驗田”,建設立體化養殖工廠,打造現代設施農業示范。二是近海提升,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新樣板。實行“一場一策”“一場一案”,支持近海裝備型海洋牧場建設,深化生態養殖、科研科普、休閑旅游等融合發展模式。三是深遠海示范,探索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新路徑。依托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形成以重力式網箱為主,桁架類網箱為輔,游弋式養殖工船為補充的現代設施漁業格局,探索“海上風電+深遠海養殖”新模式。四是遠洋拓展,打造中國北方國際水產品交易中心。加大國際遠洋捕撈配額談判爭取力度,提高大洋性作業能力,引導自捕遠洋產品回運。推動與中國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中國北方國際水產品交易中心、結算中心、倉儲中心。五是政策支持,塑造青島海洋漁業品牌優勢。實施“一魚一策”,精準定制深海三文魚、金槍魚產業扶持政策,著力打造“海味青島”漁業品牌,引導高質量魚類蛋白產品本地供應消費。

2.2.2 海洋裝備制造業

一是提升研發設計能力。推動中國船舶重工集團船舶設計研究中心盡快落地,補齊船舶海工研發設計短板。依托中國船舶海洋裝備研究院、中國船舶集團、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創新發展基地等機構,爭取國家、省級重點研發計劃,創新技術、集聚人才,并提升中國海洋石油青島海工海底碳封存裝備制造水平,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裝備支撐。二是提升規模和行業競爭力。積極與中國海洋石油集團、中國船舶工業集團等央企總部開展高層對接,爭取在青島布局水下生產系統、大型集裝箱、LNG 船等高技術船舶和高端海洋裝備產品,并推動即墨女島海洋裝備產業園能級提升。三是突破開發關鍵設備配套能力。支持中船柴油機有限公司、海西電氣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突破柴油機電控系統、水下動力源等關重件技術,提升自主研制和國產化配套率,并鼓勵中加特等本地制造企業拓展向海業務。

2.2.3 航運服務業

一是提升海洋航運綜合實力。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海運、航運服務企業落戶,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骨干海運企業群體。爭取引進全球頂尖航運經紀公司設立中國北方區域性總部或分支機構,增強船舶、船員管理、海事咨詢服務能力。吸引勞合社保險、中怡保險落戶,建設航運保險北方第一城。吸引意大利RINA、法國BV 等國際知名船級社設立分支機構,打造北方規模最大的船舶交易市場和國內最專業的拖輪交易、海船租賃平臺。提升青島海事法院服務能級,打造國際海事爭議解決優選地。二是增強港口綜合服務能力。加強港口基礎設施配套,爭取青島港重點建設項目納入國家和省級重大項目。推進船舶岸電建設及應用,擴大氫能設備應用規模,實施自動化碼頭風光一體化綜合示范項目。推動港口與中石化等船供油企業合作共建低硫油現貨市場,打造北方低硫船燃基地。發揮董家口港區大宗商品集散優勢,打造北方大宗商品儲運基地。三是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完善口岸單位協調和船舶監管機制,推廣“船邊直提”“抵港直裝”等通關便利化舉措,實施“先放后檢”“邊裝邊檢”“即卸即檢”,提升口岸持續通關效能。拓展“單一窗口”服務功能,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四是創新航運政策服務支撐。發揮“航運15條”引導作用,落實啟運港退稅政策,加快董家口綜合保稅區申建進程。爭取以青島港為國際中轉港開展外貿集裝箱沿海捎帶業務試點、在青島港開展國際航行船舶保稅燃料加注業務、將董家口港區列入國家大宗商品儲運基地。

2.2.4 海洋旅游業

一是打造高端海洋旅游度假目的地。堅持“一島一策、串島成鏈”,推進竹岔島、靈山島、田橫島、齋堂島等海島度假旅游業態。加快推動青島極地海洋公園提質升級。打造以樂高、影視、科幻、足球等為特色的海洋主題公園。加快推進國際郵輪復航,積極拓展郵輪航線,爭取郵輪旅游無目的地公海游試點。二是打造獨具青島辨識度的城市海岸風貌帶。推動“海洋、海島、海岸”立體開發,以奧帆中心為核心,向東線、西線、南線串聯,建設千里海岸生態觀光廊道。三是打造高端旅游城市IP。在青島發起成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旅游聯盟”,謀劃建設亞洲頂級的綜合性海洋博物館,打造沉浸式海洋科學考察探索中心。強化“云游青島”平臺,與攜程系、美團系、阿里系OTA平臺開展合作,提升青島旅游體驗度、舒適度。

2.3 聚力壯大三大海洋新興產業

2.3.1 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

一是實施定向發力,優先發展制造海洋創新藥。強化“藍色藥庫”建設,加快推進BG136 等海洋藥物研發、臨床試驗,力爭5 年內實現本地海洋創新藥物產業化。加快“海洋本草”開發,打造區域性海洋中藥制劑CDMO(醫藥合同研發生產機構)。海洋生物保健功能制品、生物肥料、飼料制品。引導重點企業立足優勢領域開發核心產品服務,發揮品牌效應。二是引育頭部企業。加強與中國藥促會等專業機構合作,招引百濟神州、復星醫藥等頭部企業。聚焦西班牙、美國、日本等國的小分子、蛋白肽等領域研發機構和創業團隊,引進臨床前重點項目。三是營造產業生態。爭取設立生物醫藥產業基金。借鑒成都華西醫院產學研合作模式,支持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創建國家海洋藥物技術創新中心,打造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產業公共服務平臺[6]。

2.3.2 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業

一是科學規劃應用規模。以需定產優化全市海水淡化布局。完善李滄、董家口區域海淡水配套管網設施,引導臨海工業園高耗水項目優先供給海淡水,釋放現有產能。研究提升海淡水市政管網安全摻混比例。爭創國家海水淡化綜合利用示范區。二是降低海水淡化成本。突破超濾膜、防腐蝕、水處理藥劑等技術。鼓勵青島雙瑞、青水津膜等企業,開發耗材和配套產品,探討海水淡化與海洋新能源、海水制氫等產業結合。加快全球首個海水提鋰項目建設,推動濃鹽水資源高效利用。三是推動企業走出去。支持企業參與國家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建設。鼓勵龍頭企業“抱團出?!?,參與國際海水淡化項目。

2.3.3 海洋可再生能源

一是打造千億級海上風電產業集群。構建“海洋風電+潮流能”“波浪能+多能互補”產業格局,積極爭取國家及省級相關支持,爭取盡快啟動半島南60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項目。錯位布局海上風電裝備制造集聚區和運維基地,探索“風、光、氫、氨、儲、漁、水”融合創新發展示范。二是打造國家海洋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借鑒蘇格蘭奧克尼群島“高能”海洋場景吸引歐洲能源中心(EMEC)經驗模式,依托齋堂島海洋能海上綜合試驗場項目,突破兆瓦級波浪能和潮流能發電關鍵技術,加快產業化發展培育進程。三是建立海洋新能源政策支持體系。研究設立海洋新能源產業發展基金,優先將符合條件的海洋可再生能源裝備納入全市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目錄。探索落實保障性收購政策,推動海洋可再生能源優先上網。

2.4 蓄力培育兩大海洋未來產業

2.4.1 深海開發

重點圍繞深海礦產資源、深海生物基因資源兩大方向[7]:一是布局深海重大創新平臺。依托中國海洋大學頂尖科學家團隊,聯合國內有關涉??蒲袡C構和龍頭企業,共同組建深海裝備研究院。高水平建設國家深?;驇?、國家深海標本樣品館、國家深海大數據中心,打造深海高端創新平臺。二是探索深海開發產業化路徑。爭取五礦集團等央企在青島布局深海礦業開發業務板塊,探索組建深遠海開發平臺[8]。支持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加快海底可燃冰開采技術研發,開展可燃冰開采裝備研制,搶先布局可燃冰裝備市場。支持大洋協會與中國海洋大學發起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論壇。三是打造深海開發技術裝備高地。支持深海裝備研究院與中國海洋石油青島海工、漢纜股份等裝備制造企業合作,引導“國家深海三大平臺”探索建立新型研發機構,打造國家深遠海開發裝備保障基地。支持青島華大基因建設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庫,加快向醫療和生命健康領域拓展[9]。

2.4.2 海洋電子信息

聚焦海洋信息技術裝備制造方向:一是加快突破海洋觀探測、電子元器件、儀器儀表、通信導航設備等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研發。二是依托嶗山實驗室、青島海洋傳感器研究院、青島海檢集團、歌爾聲學等院所企業,加快推動海洋浮標潛標、水下無人設備、海洋傳感器等核心智能裝備制造國產化。三是籌建市級海洋電子信息裝備產業園集聚重點項目,延伸海洋電子信息生產性服務業。四是引進培育行業領軍企業。圍繞衛星通信設備、導航設備、海洋傳感器、海洋勘探開發裝備等領域,瞄準日本基恩士、丹麥康斯伯格、上海博取、杭州米科、中船702 所等企業,加強產學研合作或爭取在青島設立研究所分部。

3 青島市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保障措施

3.1 創新完善大海洋工作格局

一是強化統籌領導。全面發揮青島市委海洋委的作用,統籌資源,組織發展。建議參照青島市科技創新大會模式,每年世界海洋日召開青島市經略海洋大會。二是強化政策規劃引領。全面梳理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需要國家層面支持的政策、平臺、項目和資源,加快編制青島2035年海洋發展遠景規劃。三是強化法治支撐。借鑒江蘇省制定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法規經驗[10],編制《青島市海洋經濟促進條例》,為強化全市海洋經濟管理,加快推進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四是園區集聚發展。優化提升海西灣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基地,強化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園區海洋特色,建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洋物聯網產業園。五是加大考核力度。建議參照鄉村振興等領域考核方式,將海洋發展作為一個獨立板塊進行考核,提高海洋在青島市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的比重。充分調動各部門經略海洋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2 提升海洋協同創新能力

一是建設高水平海洋創新平臺。高質量建設嶗山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國家深海三大平臺”、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二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平臺,支持企業與境內外高校、科研機構成立聯合實驗室、離岸實驗室。三是完善海洋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完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體系和“定向委托”“揭榜掛帥”“賽馬制”“包干制”等機制。借鑒廈門、舟山海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經驗做法,打造青島海洋科技成果概念驗證和中試服務基地。

3.3 打造海洋產業人才集聚高地

一是集聚全球海洋領域頂尖人才。借鑒深圳、杭州引進顏寧、施一公等頂尖科學家做法,瞄準海洋工程技術領域,引進國際一流戰略科學家,集聚科技領軍人才、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二是做強海洋工程專業學科力量。支持中國海洋大學布局海工應用型學科,進入全國前列。支持山東大學青島校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等高校加強海洋學科建設。大力培育海洋工程師隊伍。三是打造海洋領域高端智庫。組建由院士、頂尖科學家、知名企業家組成的戰略型智庫和由產業領軍人才、行業專家、重點企業家、協會組織等機構負責人組成的實操專業型智庫。

3.4 培育一流海洋市場主體

一是加強海洋領域項目招引建設。聚焦九大產業鏈,加大招商引資統籌力度,建議在招商投資促進辦下設海洋領域投資促進專班,強化海洋重大項目招引工作機制。每年滾動推進100 個海洋重點項目,加大管理服務和問題協調解決力度。二是加強涉海市場主體培育力度。實施“海洋之星”涉海主體培育工程和冠軍企業倍增計劃,建立“雛鷹、瞪羚、獨角獸”海洋高成長型企業培育梯隊。三是營造優質市場化環境。深化作風能力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強化海洋政策兌現落實,“一業一策”精準發力,激發涉海民營企業活力。

3.5 優化海洋資源要素保障

一是優化配置海域海島岸線資源。探索養殖用?!爱€均”效益評價、“標準?!?、閑置低效用海退出機制。積極爭取國家部委支持,試點推進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處置,盤活臨海土地資源。市場化推進海島資源開發利用,推動低效岸線片區提質升級。二是設立海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落實好“海洋15條”“航運15 條”等現有產業政策,借鑒福建、廣東、廈門工作經驗,研究設立市級海洋經濟專項資金,支持海洋領域示范項目、模式創新、成果轉化。三是設立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戰略投資基金。參照石家莊、蘇州等地經驗,探索設立50 億元規模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基金和“8+2”長期戰略投資方式,做大“明星藥品”,招引國內外頭部藥企。四是設立市級海洋經濟平臺公司。研究成立海洋領域新的國有平臺公司,或明確至少一家市屬平臺公司,在青島市委海洋委的領導下,專門負責推動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項目建設。

3.6 深化拓展國際合作

一是搭建海洋國際合作平臺載體。推動“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實體化、專業化、特色化運作,吸引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和企業總部落戶青島。支持中國—國際海底管理局聯合培訓和研究中心參與國際海底事務規則制定和國際深海治理體系構建。二是鞏固拓展藍色伙伴關系。加強與法國布雷斯特、挪威卑爾根圍繞海洋裝備、海洋生物科技、海洋漁業開展產業、技術和人才合作,探索在青島打造國際藍色產業合作園。深化與太平洋島國漁業合作。三是做強海洋重大展會推介平臺。充分放大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東亞海洋博覽會、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等會展平臺功能,實現以會招商、以會促產。建立跨區域政企對接交流平臺,舉辦上海、香港等重點城市專場海洋經濟招商推介會,定向引進產業項目,厚植青島市海洋產業發展優勢。

猜你喜歡
青島海洋
出發,去看看未來的海洋
上合,從青島再啟航
開啟空中看青島航線
青島東方影都落成
青島如何引進人才
愛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發
青島明月申牌?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海洋之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