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撾構造單元分界斷裂位置與特征

2024-01-18 07:07師洪濤嚴城民蘇俊楊成忠
云南地質 2023年4期
關鍵詞:陸塊瑯勃拉邦長山

師洪濤,嚴城民,蘇俊,楊成忠

(1.云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院 云南 昆明 650011 2.云南省地礦局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大隊 云南 玉溪 653100)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以下簡稱“老撾”)位于中南半島北部,地理坐標(極值)東經100°05′~107°38′、北緯13°54′~22°05′,面積約236800km2。老撾區域地質的系統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眾多學者及機構[1-7]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及東南亞中南半島塊體之間的親緣關系劃分東南亞中南半島主要構造單元(圖1)。古生代為岡瓦納古陸和勞亞古陸之間、特提斯洋中一系列具有前寒武紀結晶基底的海山、洋島;中生代以來,主體與歐亞板塊碰撞縫合相連為一體;新生代以來,位于逐漸隆起的青藏高原東南緣,伴隨著歐亞板塊和印澳板塊的拼合碰撞,成為逃逸構造活動帶的一部分。因此,中南半島是岡瓦納古陸地塊群和東北部勞亞古陸地塊群經一系列俯沖蛇綠混雜巖帶、斷裂帶多期改造拼合而成的復合地塊群,前人從區域地質構造的角度對該區重要斷裂進行研究,研究程度不斷提高,地質認識逐漸統一。

老撾基礎地質調查至今仍處在較低的水平。覆蓋全區的小比例尺(1∶100萬)圖件主要依靠遙感解譯、地面驗證太少,中比例尺(1∶20萬)圖件覆蓋率低,基本無大比例尺(1∶5萬)圖件。這些因素,使得老撾大部分重要斷裂的特征至今仍不清楚,重要斷裂的南延北接難免存在一定分歧。2009年以來,筆者多次在老撾從事固體礦產地質勘查工作,現將工作中搜集的資料整理成文,以供參考。

1 老撾境內重要斷裂特征

(1)瀾滄江-班南坎斷裂(F1)

位于老撾北西部,呈北東向延伸,北延中國、南進泰國,老撾境內長逾125km(圖2)。斷裂為臨滄-會曬微陸塊與景洪-南塔島弧帶分界斷裂。斷裂西側為古元古代結晶基底和早古生代活動大陸邊緣沉積。斷裂東部分布早三疊世-中三疊世中酸性島弧火山巖。會曬南東有超鎂鐵巖、鎂鐵巖呈構造巖片狀沿斷裂出露。其構造侵位時間可能屬晚二疊世-中三疊世[4]。泰國南邦超鎂鐵巖、鎂鐵巖呈帶狀沿該斷裂產出,巖漿活動為晚石炭世-晚二疊世[2]。向北延入中國后,與位于臨滄花崗巖東側瀾滄江斷裂相連接。瀾滄江斷裂也見有超鎂鐵巖呈構造巖片狀產出,巖漿活動時期與泰國南邦超鎂鐵巖、鎂鐵巖大致相同[2]。

圖2 老撾重要斷裂位置與構造單元劃分圖(國界未經審定,不作為劃界依據)Fig 2. Location and Tectonic Unit Division Map of Important Faults in Laos (The Border Has Not Been Approved and Will Not Be Used as A Basis for Delimitation)1-陸塊分界斷裂;2-微陸塊/島弧帶分界斷裂;3-瀾滄江(lancangjiang)-班南坎(Ban Namkham)斷裂;4-南本河(Nam Beng)斷裂;5-瑯勃拉邦(Louangphabang)斷裂;6-普雷山(Pha.Pulei)斷裂;7-長山(Truong Son)-峴港(Da Nang)斷裂8-藍江(Song Lan)斷裂9-馬江(Song Ma)斷裂;10-中緬馬(Sino-Burma-Malaysia)陸塊;11-臨滄(Lin Cang)-會曬(Houayxay)微陸塊;12-昌都(Qamdo)-思茅(Simao)-南邦(Namban)陸塊;13-景洪(Jinghong)-南塔(Namtha)島弧帶;14-思茅(Simao)-豐沙里(Phongsali)微陸塊;15-東印支(East Indo-China)陸塊;16-瑯勃拉邦(Louangphabang)島弧帶;17-萬象(Vientiane)-巴色(Pakse)微陸塊;18-長山(Truong Son)微陸塊;19-桑怒(Xam-Nua)島弧帶;20-華南(South China)陸塊;21-拾宋早再山(Sisongzhao Son)微陸塊

該斷裂下延深度可能達巖石圈,并有北淺南深的可能。從斷裂對沉積建造、巖漿活動控制情況看,該斷裂強烈活動時期為早石炭世-中三疊世。新近紀-第四紀被北東走向右行平移斷層所錯斷。沿右行平移斷層,有新近紀-第四紀斷陷盆地呈串珠狀分布。

臨滄花崗巖劃分為2個部分。早期為花崗閃長巖、英云閃長巖,形成于火山弧環境,具“I型”花崗巖特征,是二疊紀-中三疊世古特提斯瀾滄江洋俯沖消減的產物。主體部分為具殼源性質的黑云二長花崗巖,具“S型”花崗巖特征,可能是板塊碰撞的產物[8]。

瀾滄江-文冬-勞勿結合帶可作為南部岡瓦那大陸(含臨滄-景棟、保山-撣泰、騰沖-毛淡棉、拉薩、西緬甸等微陸塊)與北部勞亞大陸(含印支、楊子等微陸塊)分界主結合帶[5-6、9-11]。本文瀾滄江-班南坎斷裂(F1)為亞洲尺度上瀾滄江-文冬-勞勿結合帶的一部分。

斷裂(F1)下延深度可能超過巖石圈,至少在晚石炭世就已開始強烈活動,時間持續至三疊紀。部分學者認為:南部岡瓦那大陸與北部勞亞大陸的分界斷裂,在我國云南省應為昌寧-孟連斷裂。該斷裂向南延入緬甸,向北可能與“怒江斷裂”相連接。

(2)南本河斷裂(F2)

位于瀾滄江-班南坎斷裂東側,呈北東向延伸,向北延入中國、向南進入泰國,在老撾境內長逾225km(圖2)。該斷裂為景洪-南塔島弧帶與思茅-豐沙里微陸塊分界斷裂。早三疊世-中三疊世中酸性島弧火山巖分布于斷裂西側。晚三疊世-早白堊世陸相紅層大面積出露于東側,呈角度不整合覆于二疊系及地質年代更老的地層之上。

斷裂(F2)向南延入泰國后,與難河斷裂相連。在難河一帶見構造蛇綠混雜巖沿斷裂出露[2]。向北可能延伸至中國云南西部景谷縣龍洞河一帶。在石炭紀-二疊紀,龍洞河發育了一套較深水的火山巖-沉積巖系,但尚未擴張形成洋盆[5、6]。

該斷裂向北延伸進入我國云南省后,由于中生代紅層大面積覆蓋致使位置與特征不十分清楚。從地理位置上看,應與《云南省區域地質志,修編稿》(云南省地調院)的德化斷裂(F25)相當。德化斷裂北延至云縣漫灣附近,與瀾滄江斷裂相交匯。

(3)瑯勃拉邦斷裂(F3)

位于老撾北部,呈北東向延伸,向北東延入越南、向南西進入泰國,在老撾境內長逾400km(圖2)。該斷裂為思茅-豐沙里微陸塊與瑯勃拉邦島弧帶分界斷裂。斷裂東側為晚三疊世-早白堊世陸相紅層分布區,巖漿活動微弱、地質構造簡單。斷裂西側以晚石炭世-中三疊世活動類型沉積為主[12]。有構造蛇綠混雜巖、同造山花崗巖出露,構造面貌復雜。

斷裂(F3)向北與越南奠邊府斷裂相連,向南與泰國程逸斷裂相接。在老撾瑯勃拉邦、泰國程逸均見構造蛇綠混雜巖存在。該構造蛇綠混雜巖由輝石巖、蛇紋巖、輝長巖、輝綠巖組成,并常與硅質巖伴生。在泰國程逸,蛇綠巖位于北碧組復理石沉積上部,早二疊世。向北至霍布,蛇綠巖呈構造侵位于二疊紀-三疊紀砂頁巖、灰巖中[4]。黃汲清(1987)曾引述哈奇森(1985)的認識:這一斷裂代表古特提斯洋主縫合帶,石炭紀-二疊紀表現為俯沖消減,印支造山運動最終關閉,形成東南亞半島S型鎢-錫花崗巖巖基。結合鄰區資料分析,該斷裂為特提斯北主縫合帶東枝或起次要作用的縫合帶,是一條石炭紀-二疊紀形成的洋脊擴張-俯沖帶,中三疊世末期最終消亡。

上述資料,反映了該斷裂的下延深度很可能超過巖石圈,斷裂強烈活動時期為早二疊世-三疊世。新近紀-第四紀轉化為北東走右行平移斷裂。

(4)普雷山斷裂(F4)

位于瑯勃拉邦斷裂(F3)南東部,呈北東向延伸,向北東延入越南、向南西進入泰國,在老撾境內長逾360km(圖2)。該斷裂與瑯勃拉邦斷裂(F3)大致平行,是瑯勃拉邦島弧帶東南部邊界斷裂。沿斷裂發育數千米寬構造混雜帶,具明顯的多金屬礦化。斷裂北段有可疑的構造蛇綠混雜巖出露。

斷裂(F4)向北延入越南后,因瑯勃拉邦斷裂(F3)與馬江斷裂(F7)挾持其面貌不清。南延至泰國后,黎府-碧差汶一線以東構成碧差汶島弧火山巖帶東部邊界。碧差汶地區二疊紀濁積巖中有蛇綠巖體產出[5、6]。

上述資料,反映了該斷裂下延深度可能達巖石圈,二疊紀為斷裂的強烈活動時期。中-新生代,轉化為右行平移斷裂,斷裂兩側的區域構造線方向明顯不同。斷裂西側區域構造方向為北東向,東側為北西向。

(5)長山-峴港斷裂(F5)

位于老撾南東部長山山脈西坡,呈北西向延伸,長逾700km(圖2)。該斷裂是萬象-巴色微陸塊與長山微陸塊分界斷裂。斷裂南西側大面積出露中生代紅層。其下為古元古界結晶基底、新元古界淺變質蓋層及古生代穩定類型沉積,地質構造較為簡單[13、14]。斷裂北東側地層主要屬古生代被動大陸邊緣沉積,有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巖出露,地質構造較為復雜。

該斷裂在古生代就已存在,印支期活動較為強烈,切割深度可能已達巖石圈。

(6)藍江斷裂(F6)

位于長山山脈東側,呈北西向延伸,向南往北均延入越南,老撾境內長逾160km(圖2)。該斷裂是長山微陸塊與桑怒島弧帶分界斷裂。晚古生代表現為強烈引張,形成活動型海槽,發育近4000m厚活動類型沉積。早三疊世-中三疊世,斷裂表現為強烈擠壓,斷裂西側桑怒地區發展成為島弧,其北延至越南萊州-奠邊府一帶廣泛發育晚二疊世-早三疊世同造山花崗質巖石。輝長巖-閃長巖-花崗巖年齡值為252Ma~266Ma,堿性二長巖-淺色花崗巖年齡值240Ma~250Ma[4]。晚三疊世諾利克期,斷裂兩側轉化成陸。第四系斷裂表現為劇烈擴張,沿斷裂有大陸拉斑玄武巖出露。

從老撾川壙省金礦勘查最新資料分析:斷裂帶寬達數千米,可見2期構造變形。早期(二疊紀-中三疊世)具向東傾斜的逆沖推覆性質,構造背景為古特提斯洋俯沖消減、碰撞造山,產于島弧環境的酸性斑巖具明顯金礦化。晚期(可能為新近紀)為向東傾斜的階梯狀斷層,形成于陸內拉伸環境,在構造破碎帶內賦存有工業品位的金礦體。從沉積作用、巖漿活動控制情況看,斷裂(F6)應屬巖石圈斷裂,晚古生代、三疊紀、新近紀、第四紀均有強烈活動。

(7)馬江斷裂(F7)

位于老撾北東部拾宋早再山山脈西側,呈北西向延伸,向南往北均延入越南,在老撾境內長逾60km(圖2)。該斷裂向北延入中國后,可能與金沙江-哀牢山斷裂相連。該斷裂是桑怒島弧帶與拾宋早再山微陸塊分界斷裂。斷裂西側以廣泛出露早三疊世-中三疊世島弧火山巖為特征,有較多同造山花崗巖。斷裂東側主要出露新元古界淺變質地層與古生代地層。

斷裂見典型的構造蛇綠混雜巖成帶分布。巖石組合為純橄欖巖、方輝橄欖巖、橄欖巖、輝長巖、蘇長巖、斜長花崗巖及鎂鐵質-拉斑質玄武巖[3、4]。從沉積作用、巖漿作用控制情況看,該斷裂屬超巖石圈斷裂,強烈活動時期為中二疊世-中三疊世。

2 結 論

老撾可根據7條重要斷裂,劃分8個二級大地構造單元。7條重要斷裂自西向東分別瀾滄江-班南坎斷裂(F1)、南本河斷裂(F2)、瑯勃拉邦斷裂(F3)、普雷山斷裂(F4)、長山-峴港斷裂(F5)、藍江斷裂(F6)、馬江斷裂(F7);8個二級大地構造單元自西向東分別為臨滄-會曬微陸塊、景洪-南塔島弧帶、思茅-豐沙里微陸塊、瑯勃拉邦島弧帶、萬象-巴色微陸塊、長山微陸塊、桑怒島弧帶、拾宋早再山微陸塊。

猜你喜歡
陸塊瑯勃拉邦長山
Plasma activation towards oxidized nanocarbons for efficient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hydrogen peroxide
New Zealand
老撾·瑯勃拉邦
甘肅龍首山多金屬成礦帶地質構造特征研究
印度克拉通前寒武紀地質特征
漫畫
長山列島國家地質公園
砂巖在老撾瑯勃拉邦機場道面基礎工程中的研究應用
遼東地區新太古代變質深成巖巖石化學特征及構造背景
人生交響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