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元雜劇繁榮原因的幾個問題
——元雜劇繁榮原因諸說評析

2024-01-19 16:38任崇岳
西部蒙古論壇 2023年4期
關鍵詞:元雜劇雜劇

任崇岳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 河南 鄭州 450002)

[內容提要] 元雜劇因何繁榮,學者們眾說紛紜,迄今尚無定論。歸納起來,有四種說法:一是元朝長期停廢科舉,儒士仕進無門,遂轉而從事雜劇創作;二是九儒十丐說。元朝儒士社會地位低下,遭受歧視,不被重用,不得已,只能在雜劇里討生活。由于從業者人數眾多,元雜劇才得以蓬勃發展;三是畸形繁榮說。元朝城市經濟繁榮,百姓生活安定,給雜劇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四是元朝統治者喜歡說。由于元朝統治者喜歡雜劇,才給雜劇的發展提供了契機。這些說法雖有一定道理,但多有牽強附會之處,不能使人信服。元雜劇繁榮的真正原因,一是元朝社會經濟的全面繁榮,帶動了雜劇的繁榮;二是元朝統治者不懂漢文,沒有文字獄,客觀上給雜劇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雜劇才得以繁榮發展。

一、停廢科舉導致元雜劇繁榮之說不盡可信

停廢科舉導致元雜劇繁榮之說是國學大師王國維首先提出的,他說:“至蒙古滅金,垂八十年,為自有科目來未有之事。故文章之士,非刀筆吏無以進身;則雜劇家之多為掾史,固自不足怪也……余則謂元初之廢科目,卻為雜劇發達之因。蓋自唐宋以來,士之競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廢之,彼其才力無所用,而一于詞曲發之……此種人士,一旦失所業,固不能為學術上之事,而高文典冊,又非其所素習也。適雜劇之新體出,遂多從事于此,而又有一二天才出其間,充其才力,而元劇之作,遂為千古獨絕之文字?!雹偻鯂S:《宋元戲曲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69頁。王國維既是我國新史學的開山,也是新文學的開山,他于1912年出版的《宋元戲曲史》,乃新文學的嚆矢之作,也是奠基之作,雖然篇幅不長,還不到12萬字,卻如黃鐘大呂,影響深遠,被學者奉為圭臬。鄭振鐸在《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一書中說:“元代考試已停,科舉不開,文人學士們才學無所展施,遂捉住了當代流行的雜劇而一試身手。他們既不能求得蒙古民族的居上位者的賞識,遂不得不轉而至民眾之中求知己?!雹汆嵳耔I:《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三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第638頁。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一書中說:“科舉之廢止,也是助長雜劇發展原因之一。停廢科舉使得當日的知識分子都感到沒有出路,既不能從事生產,又很難得到富貴功名,適此時雜劇興起,既便于反映現實生活,描寫故事,又可作為文娛的實用藝術,也可解決生活,于是以往日作詩賦古文之精力從事于此,這是有利于雜劇的發展和戲劇藝術的提高的?!雹趧⒋蠼埽骸吨袊膶W發展史》(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833頁。周貽白在《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一書中說:元代“漢族一般讀書士子,在沒有科舉時固然無法自見,就是有了科考,也不能不遭到歧視,因而只有把自己的才情和學問,寄托在抒情或寫景的文章上去。恰當這一時期最流行的文學體制為曲,于是曲的撰作,便由散曲、套曲,應用到表演故事的雜劇方面而成為光耀一代元代戲曲——雜劇?!雹壑苜O白:《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45頁。王季思甚至說:“如果蒙古族在侵入中原后即繼續開科取士,關漢卿、王實甫等人都考取了狀元、進士,做了官,元代前期就不可能出現戲曲創作繁榮的現象?!雹芡跫舅迹骸对臅r代精神和我們的時代感受》,《光明日報》1985年4月9日。鄭振鐸、劉大杰、周貽白、王季思等都是文壇大家,如此評論,贊同者自然不少。如許金榜在《元雜劇概論》序言中就說:“元初幾十年間又停止了科舉,知識分子仕進無途,而又別無他能,因而生活極為窮苦?!雹菰S金榜:《元雜劇概論》,齊魯書社,1986年,第3頁。元史專家李治安也說:“唐宋以來儒士賴以登龍的科舉遲遲未開,大多數儒士學而優則仕的門徑被堵死?!雹蘩钪伟玻骸逗霰亓覀鳌?,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57頁。持這種意見者還有不少學者。

當然,也有持反對意見者。史學家翦伯贊就是一例,他在《讀鄭振鐸〈關漢卿戲劇集?序言〉》中說:“把元代戲劇的發展歸結于停止科舉不符合歷史事實?!薄案鶕v史記載,在蒙古王朝統治時期,并沒有廢除科舉制度,只是在這個王朝的初期停止了一個時期,到元仁宗皇慶二年就下詔恢復了?!薄耙虼水敃r的知識分子只要肯去參加蒙古貴族的考試,是可以從蒙古貴族那里取得文學的桂冠,從而找到晉身之階。即便在停止科舉期間,知識分子也不是完全沒有出路”,“只要有人‘舉薦’或愿意接受蒙古王朝的‘延聘’,還是可以取得一官半職”,“晉身的階梯是沒有抽掉的?!雹咿D引自張大新:《二十世紀元代戲劇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第65頁。翦伯贊的意見無疑是對的,只是他未展開論述,因而贊同者寥寥。

明人胡侍在《真珠船》卷4《元曲》中就說,元代儒士“沉抑下僚,志不獲展”,“屈在書簿,老于布素者尚多有之”⑧〔明〕胡侍:《真珠船》卷4《元曲》,中華書局,1985年,第35頁。,于是便去編雜劇,“一寓之乎聲歌之末,以抒其怫郁感慨之懷,蓋所謂不得其平而鳴焉者也?!雹帷裁鳌澈蹋骸墩嬷榇肪?《元曲》,中華書局,1985年,第35頁。王國維等人的評論,不過是胡侍說法的延伸而已。開科取士,拔擢人才是科舉制度興起后每個朝代的頭等大事,蒙古統治者居然停廢了七十余年科舉,似乎不近情理,其實蒙古統治者一度停廢科舉,并非有意壓抑儒士,乃是外部環境使然。首先,元太祖成吉思汗長期生活在漠北,未涉足中原,自然不知科舉為何物。元太宗窩闊臺戎馬一生,1234年滅金之后,又牧馬南下,攻打南宋,羽檄交馳,軍書旁午,戎馬倥傯之中,太宗九年(1237年)八月,“命術虎乃、劉中試諸路儒士,中選者除本貫議事官,得四千三十人?!雹佟裁鳌乘五サ茸骸对贰肪?《太宗本紀》,中華書局,1976年,第35頁。諸路考試,均于第二年即戊戌年(1238年)舉行,故稱戊戌選士。至元世祖忽必烈中統、至元年間,又值國家多事之秋,“渡鄂渚、平內亂、討賊璮、取江南、破襄漢、駕洋海、下臺城、定高麗、問罪交州,掃清遼甸?!雹凇苍惩鯋粒骸肚餄炯肪?4《上世祖皇帝論政事書》,四庫全書版。每一件事元朝都得獅子搏兔,用盡全力,其他不急之務,則不遑他顧,停廢科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次,忽必烈在建立元朝之前,蒙古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已長達半世紀之久,允許向他們納款輸誠的漢人世侯世襲,“元太祖、太宗用兵沙漠,得一地即封一人,使之世守,其以所屬來降者,亦即官其人,使之世襲。及取中原,亦以此法行之,故官多世襲?!雹邸睬濉弛w翼:《廿二史札記》卷30《元初州縣多世襲》,中國書店,1987年,第434頁。這些世侯又自行除授了大批官員。迨至忽必烈欲更官制時,“先帝朝廷舊人,圣上潛邸至龍飛以來凡沾一命之人,隨路州府鄉歷任司縣無大過之人,暨亡金曾入仕及到殿舉人”④〔元〕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卷12《論選舉法上執政書》,四庫全書版。,都是官員的既定人選。因此,元朝初年開科取士的客觀需要不像其他王朝那樣緊迫,因此才停廢了科舉。

正如翦伯贊教授所說,元朝雖然一度停廢了科舉,但儒士并非沒有出仕之路,他們可以通過征辟、薦舉、察舉等途徑走入仕途,即使在科舉進行之時,征辟、薦舉、察舉也未輟止。如柳貫在成宗大德年間,被察舉(選拔)為江山教諭,后官至翰林待制;虞集大德初薦授大都路儒學教諭;鄧文原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行中書省辟為杭州路儒學正;歐陽玄延祐年間以鄉貢首薦登進士第;陳孚于至元年間以布衣上賦,江浙行省聞于朝,朝廷以禮部郎中出使安南;王義山原是南宋官員,入元、行中書省聘教授路學,掌江西學事;戴表元南宋咸淳年間進士,官臨安教授,入元為信州(今江西上饒)教授;吳澄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被征召至京師,因母老辭歸,后又出仕;陳儼至元間召用,官至翰林直學士;胡助,舉茂才,官至太常博士,《元史》《元詩紀事》記載此類事例甚多。由是可知,所謂元朝停廢科舉,儒士便毫無出路之說不足憑信。

《真珠船》卷4《元曲》一書說,元朝儒士“沉抑下僚,志不獲展”⑤〔明〕胡侍:《真珠船》卷4《元曲》,中華書局,1985年,第35頁。;還有人說漢族儒士即使出仕,也只能當“佐貳之官”⑥參見莊俞編:《中國近現代教育資料匯編1927—1935》第71冊《高中本國史》(上冊),海豚出版社,2017年,第178頁。。出任書院山長、教授、某路考試官等下級官職的儒士不在少數,他們的確是“沉抑下僚,志不獲展”,但也不能一概而論,說所有的儒士都是這種遭遇,躋身高位的儒士也大有人在。史天澤在世祖忽必烈時任右丞相,后又任左丞相;賀惟一在順帝時任左丞相,這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正一品官員。葉仙鼐在世祖、成宗時任云南、江西、陜西行省平章政事,官階為從一品;趙孟頫、歐陽玄、王思廉、王磐、張翥等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官階為正三品;王惲、李冶為翰林學士,也是正三品;許衡在世祖時官至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正三品;崔斌于世祖時官至江淮行省左丞、正二品;許有壬進士出身,歷仕仁宗至順帝七朝,官至中書左丞,正二品;張養浩于仁宗時任禮部尚書,正三品;賈魯于順帝時任中書添設左丞,正二品;呂思誠、張起巖于順帝時任御史中丞,正二品;宋子貞于世祖時任中書平章政事,從一品;許衡、許師敬父子分別在世祖、泰定帝時任中書左丞,正二品;宋本于世祖時任國子祭酒,從三品;干文傳,延祐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正三品;劉宣于世祖時任禮部尚書、吏部尚書,正三品,此類例子甚多。這些只是隨手拈來的例子,能說他們是“沉抑下僚,志不獲展”嗎?能說這些人都是不入流的佐貳之官嗎?

為網羅人才,元朝從世祖時起就下詔搜求隱逸之士,擢茂異以待非常之人。至元十八年(1281年),“詔求前代圣賢之后,儒醫卜筮,通曉天文歷數,并山林隱逸之士?!敝猎四辏?291年),“復詔求隱晦之士,俾有司具以名聞?!雹佟裁鳌乘五サ茸骸对贰肪?1《選舉志一?學?!?,中華書局,1976年,第2034頁。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詔求山林間有德行文學、識治道者?!雹凇睬濉澄涸矗骸段涸慈?,岳麓書社,2011年,第2116頁。他派人征召隱士蕭?(jū),蕭?猶豫不至,成宗說:“或不樂于仕,可試一來,與朕語而遣歸?!雹邸裁鳌乘五サ茸骸对贰肪?1《選舉志一?學?!?,中華書局,1976年,第2034頁。說明成宗不強人所難。蕭規曹隨,武宗、仁宗也步世祖、成宗后塵,征召隱逸之士。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下詔說:“比歲設立科舉,以取人材,尚慮高尚之士,晦跡丘園,無從可致。各處其有隱居行義,才德高邁,深明治道,不求聞達者,所在官司具姓名,牒報本道廉訪司,覆奏察聞,以備錄用?!雹堋裁鳌乘五サ茸骸对贰肪?1《選舉志一?學?!?,中華書局,1976年,第2035頁。又屢下求言之詔,讓儒士進言,“其他著書立言,裨益教化,啟迪后人者,亦斟酌錄用,著為常式?!雹荨裁鳌乘五サ茸骸对贰肪?1《選舉志一?學?!?,中華書局,1976年,第2035頁。如此大規模地搜求隱逸之士,與其他朝代相比,毫不遜色。即使累試不第之人,元朝也網開一面,酌情錄用。仁宗延祐年間準許“下第舉人,年七十以上者,與從七品流官致仕,六十以上者,與教授;元有出身者,于應得資品上稍優加之,無出身者,與山長、學正”⑥〔明〕宋濂等撰:《元史》卷81《選舉志一?學?!?,中華書局,1976年,第1245頁。。泰定帝年間又規定,“漢人、南人年五十以上并兩舉不第者,與教授,以下,與學正、山長。先有資品出身者,更優加之。不愿仕者,令備國子員?!雹摺裁鳌乘五サ茸骸对贰肪?1《選舉志一?科目》,中華書局,1976年,第2027頁。漢人、南人年50歲以上,且兩次科舉不中鎩羽而歸者,還聘為教授;才能不如這些人的,則錄用為學正、山長,以后諸朝,相沿不替??纯催@些史書記載,還能說元朝的儒士仕進無門,只能去寫雜劇嗎?

邾經在為元末人夏庭芝所撰《青樓集》的序言中說:“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遺民若杜散人、白蘭谷、關已齋輩,皆不屑仕進,乃嘲風弄月,留連光景?!雹唷蔡啤炒蘖顨J等著:《教坊記?北里志?青樓集》,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第46頁。這段話被學者們反復引用,但是往往忽略了“不屑仕進”4字,不是他們仕進無門,而是不愿仕進?!端囋坟囱浴芬粫舱f:“當勝國時,法網寬,人不必仕宦?!雹徂D引自陳衍:《元詩紀事》卷2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11頁。此書成于明初,故稱元朝為勝國。在朝代鼎革之際,一些漢族儒士不愿歸依蒙古統治者,于是棲隱林泉,與煙波釣徒為伍,亦是情理中事,與是否停廢科舉了無關涉。即使停廢了科舉,儒士也并非無路可走,不像鄭振鐸先生所說,“文人學士們才學無所展施”,更不像有些學者所說,“郁積在他們心中的是以儒業立身的仕進之路被阻斷之后的悲憤、悵惘、失落和彷徨?!雹鈴埓笮拢骸逗韧庵袊鴳騽∈芳易赃x集 張大新卷》,大象出版社,2018年,第115頁。儒士們不少人以文會友,詩詞唱酬;有人載花蒔竹,臨流垂釣;還有人徜徉山水,嘯傲煙霞。如曾任江西等處儒學提舉的楊維楨,元末徙居錢塘(今浙江杭州)他說:“予閑居西湖者七八年,與茅山外史張貞居、苕溪郯九成輩為唱和交。水光山色,浸沉胸次,洗一時尊俎粉黛之習,于是乎有竹枝之聲。好事者流布南北,名人韻士,屬和者無慮百家?!?〔明〕宋濂等撰:《元史》卷81《選舉志一?學?!?,中華書局,1976年,第2034頁。又據《元詩紀事》卷七引《湖南通志》一書云:“元九老題名詩石,在平江道(今江蘇蘇州)葆真觀。宋遺民魯仕能年七十三,吳釿(jin)、魯仕行、鄧希恕年七十七,方采、李應春年六十九,張萬金年六十七,羅太岊年六十二,羅太亨年六十,皆平江人。于至元間擇山水勝處更迭主會,凡歷十二年,各題姓名及詩刻于石?!?轉引自陳衍:《元詩紀事》卷7《羅太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9頁?!恩朐芬粫f:“昔元盛際,專假科舉抑南士,南士多伏處,用詩文自寫?!彼麄儭案始诺?,樂幽僻,托耕鑿以棲跡于運去物改之余,依麯蘗以逃名于頭童齒豁之際,無求于今,有期于古?!雹俎D引自陳衍:《元詩紀事》卷18《王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30頁。你看這些未參加科舉的儒士們悠然陶然,氣定神閑,正如元朝劇作家喬吉所說:“不占龍頭選,不入名賢傳。時時酒圣,處處詩禪。煙霞狀元,江湖醉仙,笑談便是編修院。留連,批風抹月四十年?!雹趯幾谝?、陶慕華主編:《元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3頁。何曾有悵惘、失落、彷徨!

宋元鼎革之際,一些漢儒士在元朝居官,本無可厚非,卻被有些學者指責為“其效犬馬之勞而受到特殊恩寵”③李春祥:《試論元劇的繁榮》,《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82年第5期,第51頁。,是咄咄怪事!封建社會的儒士誰人不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④〔宋〕汪洙:《神童詩》,摘選自王宗康主編《古詩五百首 歷代格律詩萃選》,甘肅文化出版社,2015年,第324頁。又有哪個不是帶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⑤〔唐〕杜甫:《奉贈韋佐丞丈二十二韻》,見清乾隆御定《唐宋詩醇》,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20年,第164頁。的抱負走入仕途的?正是有了許衡、姚樞、竇默、王鶚、李冶、魏璠、郭守敬等儒士輔佐,加上世祖、成宗的知人善任,才有了元朝初年的繁榮興盛局面?!对贰氛f:“世祖度量弘廣,知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遠矣?!雹蕖裁鳌乘五サ茸骸对贰肪?7《世祖本紀四》,中華書局,1976年,第373頁。元人柳貫說:“至元、大德間儒生學士蒐講藝文,紹隆制作禮樂之事,蓋彬彬乎太平極盛之觀矣?!雹摺苍沉灒骸读莆募肪?1《夷門老人杜君行簡墓碣銘并序》,四庫全書版。這兩段話容或有溢美夸大之處,但大致可信。儒士們為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豈能以“其效犬馬之勞”6字全盤否定?

王季思說,如果關漢卿、王實甫中舉做了官,就無暇寫雜劇、元雜劇繁榮的局面不可能出現。這是說元朝一度停廢科舉成就了關漢卿、王實甫,似乎停廢科舉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這種推斷不能令人茍同。歷史不能假設。照這種邏輯推論,李后主當了宋朝的階下囚,才在汴京寫出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悲愴哀婉、蕩氣回腸的千古絕唱,如果不是階下囚,就寫不出那樣的詩篇?蘇東坡不是因烏臺詩案貶謫黃州,就寫不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那樣鏗鏘豪放的詩篇?你能說李后主應多當幾次階下囚,蘇東坡應多遭幾次貶謫嗎?

二、“九儒十丐”是子虛烏有之說

不少學者認為,元朝儒士社會地位低下,在十等人中名列第九,只比乞丐稍強。他們被逼無奈,只得從事戲劇創作,才促成了元雜劇的繁榮。劇作家阿英早在新中國成立不久后的1954年就說:元朝“在輿論上降低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所謂九儒十丐”,“儒人顛倒不如人?!雹喟⒂ⅲ骸对穗s劇史》,《劇本》1954年4-10月號。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田漢1961年為《關漢卿》英譯本寫的序言中說:“元朝統治者看不起文藝工作者,有所謂‘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劃分。讀書人被列入第九等,搞戲曲的當然地位更低?!雹崽餄h:《〈關漢卿〉英譯本序》,轉引自方繼孝著《舊墨四記?文學家卷》(上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第150頁。戲劇評論家周貽白說:“在元代,一般人民分為十個等級,就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寰褪钱敃r一班知識分子,包括那些攻習孔、孟之書的道學家?!雹庵苜O白:《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43頁。寫過《潘金蓮》《中國公主圖蘭朵》《夕照祁山》等戲劇作品并擔任過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的魏明倫說,元朝“把儒家讀書人和知識分子打入底層,所謂八丐、九儒、十娼,知識分子被列入下九流,這種狀況在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轉引自陳衍:《元詩紀事》卷18《王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30頁。由丁炎選注的《歷代曲精品百首》是本薄薄的小冊子,兩次提到了“九儒十丐”,說“元代知識分子地位極為低下,在十等人中排第九,僅列乞丐之前,而居妓女之后(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民八娼九儒十丐)?!雹俣⊙祝骸稓v代曲精品百首》,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8年,第27頁、第79頁。許金榜在《元雜劇概論》一書中說:“在元代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這十個等級中,儒士處于與乞丐為伍的地位。在元雜劇中不少秀才靠賣詩或求齋為生,就是這種狀態的反映?!雹谠S金榜:《元雜劇概論?序言》,齊魯書社出版社,1986年,第3頁。持此等言論的學者還有,恕不一一羅列。

以上諸說言之鑿鑿,都說元朝儒士社會地位低下,與乞丐為伍。其實元朝并無“九儒十丐”的規定,無論是《元史》或是《元典章》《通制條格》都沒有這樣的記載。當然,空穴來風,必有所自。元朝的確有“九儒十丐”之說,但這不見于元朝的官方記載,只見于宋人鄭所南、謝枋得(字疊山)兩人的文集中。鄭所南《心史?韃法》條說:“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③〔宋〕鄭所南:《心史》(下)《大義略敘?韃法》,崇禎十二年刊本。;謝枋得《疊山集》說:“滑稽之雄以儒者為戲曰:我大元典制,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貴之也,貴之者,謂其有益于國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賤之也,賤之者,謂其無益于國也。嗟乎,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雹堋菜巍持x枋得:《疊山集》卷1《送方伯載歸三山序》,四庫全書版?!缎氖贰芬粫置惰F函心史》,作者署名鄭思肖。明末崇禎十一年(1638年)發現于蘇州承天寺枯井中,用鐵函封錮,外題“大宋鐵函經”,并署有“大宋孤臣鄭思肖百拜封”的文字。據作者自序說,該書定稿于壬午年(1282年),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九年,于次年即至元二十年沉于井中。但書中卻記載有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宰相安東(即安童)由漠北歸來之事,殊不合情理,因此有人懷疑此書乃偽托之書,未盡可據。謝枋得所謂“滑稽之雄以儒者為戲”云云,分明是說有些好事之徒拿儒士開玩笑的戲謔之語,并非真有其事。況且鄭所南說十等人中“七獵、八民”,謝枋得則說“七匠、八娼”,元朝果真有此規定,記載當不會如此歧異。元朝的確把人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等四個等級,學者們便浮想聯翩,不察究竟,以為有四等人制,必有十等人的劃分,使得博洽多聞的田漢、魏明倫也信以為真了。

再考察一下鄭所南、謝枋得的身世,便可知“九儒十丐”之說乃是憤世嫉俗之語,不能當真。鄭所南原是南宋末年的太學生,宋朝覆亡后寓居吳下(今江蘇蘇州)報國寺,改名思肖,寓意懷念趙姓皇帝。他坐臥頭從不朝北,表示不承認元朝是正統。他善畫蘭花,但從不畫根,有人問他,他說土地已被番人奪去,根扎何處?當地官員索要他畫的蘭花,靳而不與??h宰說如以畫幅相贈,可免差役賦稅,鄭所南大怒說:“頭可斫,蘭不可得!”⑤轉引自陳衍:《元詩紀事》卷31《鄭思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15頁。他有詩云:“此世但除君父外,不曾別受一人恩”⑥轉引自陳衍:《元詩紀事》卷31《鄭思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15頁。;“寧可枝頭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風中?!雹咿D引自陳衍:《元詩紀事》卷31《鄭思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15頁。他視元朝統治者如寇仇,當在情理之中。謝枋得原是南宋官員,宋朝滅亡后,變換姓名隱居建寧(今福建建甌)山中,以賣卜為生。元世祖忽必烈派人至江南訪求人才,有人薦宋遺士35人,謝枋得也在其中。他拒不赴召,被福建行省參政魏天佑強押至燕京(今北京),他義不食周粟,絕食5天后壯烈殉國。這種拒作貳臣的氣節自是可圈可點,但他所提出的“九儒十丐”之說卻不可憑信。宋朝滅亡后,一批知識分子有感于黍離麥秀、荊棘銅駝之痛,不愿俯首事元,或抗節不仕,慷慨就義;或黃冠草履,彷徨徙倚于殘山剩水之間;或庵居蔬食,悲鳴長號于筆墨文字之中,表現了亡國遺民的高風亮節,鄭所南、胡三省、汪元量便是其中的聞名者。鄭所南、謝枋得哀宋朝之覆亡,發思古之幽情,故造“九儒十丐”之說以發泄胸中不平之氣,僅此而已。

王國維把元雜劇分為三個時期:元太宗窩闊臺取中原至忽必烈統一金國為蒙古時代;自至元后至順后至元,即從世祖忽必烈統治后期到元順帝前期為一統時代;順帝至正以后為至正時代?!耙缘谝黄谥髡邽樽钍?,其著作存者亦多,元劇之杰作大抵出于此期中?!雹偻鯂S:《宋元戲曲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66頁。這一分期為大多數學者認可。謝枋得死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鄭所南死于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都在王國維所說的第一期。鄭所南活了將近80歲,得以善終;謝枋得并非因窮困潦倒而死,而是因拒絕出仕元朝絕食而死。鄭、謝兩人是“九儒十丐”說的始作俑者,能說他們兩人的命運只是比乞丐稍好一點的儒士嗎?

雜劇之所以在元世祖忽必烈時作者最盛,著作存者亦多,原因甚多,但絕非像有些學者所說:“直到元代,文人儒士才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廁身戲曲舞臺?!雹跅畈ǎ骸对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頁?!爸钡皆?,才有文人儒士在不得已的景況之中下顧戲曲,從而產生了戲曲這一文學樣式最終成熟的契機?!雹勖磿鴥x:《中國戲曲》,轉引自《書摘》2021年第2期,第67頁。更非劇作家魏明倫所說:“在元朝的歷史條件下,大文化人也只能夠淪落到民間……由于階級壓迫、民族壓迫、社會壓迫,硬把這批人逼到梨園來了?!雹芪好鱾悾骸稇蚯膶W漫談》,《國家圖書館經典講座?文津演講錄之三》,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第137頁。憤怒可以出詩人,但硬逼卻出不了大戲劇家。事實上,正是元世祖忽必烈尊重、優待儒士,才使那些懷瑾握瑜的知識分子脫穎而出,心無旁騖地寫作,這才有了元雜劇的繁榮。

蒙古人原是逐水草而居,嫻于畜牧,疏于農業,攻城略地是行家里手,如何治理奪取來的偌大一片土地,卻全無經驗。起初蒙古人認為,“漢人無補于國”⑤〔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46《耶律楚材傳》,中華書局,1976年,第3458頁。,曾打算“悉空其人以為牧地”⑥〔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46《耶律楚材傳》,中華書局,1976年,第3458頁。。除了工匠,包括儒士在內的其他人,不是被殺就是被俘為奴。因為缺乏文治,不會管理,致使占領的土地旋得旋失。沒有文字,便談不上從以往的典籍中汲取興亡成敗的經驗教訓,因此只有借重漢人儒士一途。從成吉思汗開始,蒙古統治者就已經認識到儒士的作用了,他的主要謀士耶律楚材就是一名儒士。成吉思汗進攻西夏時,因得到一個治弓匠而沾沾自喜,以為治理國家方用武而儒者無用,耶律楚材進諫說:“治弓尚須弓匠,豈治天下不用治天下匠耶?”⑦〔元〕宋子貞撰:《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載《湛然居士文集?附錄一》,中華書局,1986年,第323頁。所謂治天下匠,指的就是儒士。成吉思汗雖然贊許耶律楚材的建議,但他一生都是在馬背上度過的,在拔擢儒士上不可能有什么作為。太宗窩闊臺即位后,耶律楚材再次建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雹唷裁鳌乘五サ茸骸对贰肪?46《耶律楚材傳》,中華書局,1976年,第3461頁。耶律楚材不時向元太宗說周、孔之教,“且謂天下雖得之馬上,不可以馬上治。上深以為然。國朝之用文臣,蓋自公發之?!雹帷苍乘巫迂懽骸吨袝钜晒竦辣?,載《湛然居士文集?附錄一》,中華書局,1986年,第326頁。元太宗采納了他的建議,“詔以孔子五十一世孫元措襲封衍圣公?!雹狻裁鳌乘五サ茸骸对贰肪?《太宗本紀》,中華書局,1976年,第32頁。元太宗第三子闊出率師伐宋,派中書令楊惟中隨軍南下,“得名士數十人,收集伊、洛諸書載送燕都,立周(周敦頤)子祀,建太極書院,俾師儒趙復等講授?!?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66頁。元太宗又命姚樞會同楊惟中“即軍中求儒、道、釋、醫、卜者”?〔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58《姚樞傳》,中華書局,1976年,第3711頁。。太宗九年(1237年)又開科舉,拔擢儒士,這對于蒙古統治者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真正大規模任用儒士,是在世祖忽必烈時期?!笆雷媸季訚撣?,招集天下英俊,訪問治道,一時賢士大夫,云合輻湊,爭進所聞。迨中統、至元之間,布列臺閣,分任岳牧,蔚為一代名臣者,不可勝紀?!雹佟苍程K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7《左丞張忠宣公》,中華書局,1996年,第147頁。中統二年(1261年),即忽必烈即位的第二年四月,他下“詔軍中所俘儒士聽贖為民……舉文學才識可以從政及茂才異等,列名上聞,以聽擢用”,五月份派人于西川(今四川成都)“采訪醫、儒、僧、道”②〔明〕宋濂等撰:《元史》卷5《世祖本紀一》,中華書局,1996年,第69~70頁。。中統三年(1262年)正月,“修宣圣廟成”,至元元年(1264年)二月,“敕選儒士編修國史,譯寫經書,起館舍,給俸以贍之?!雹邸裁鳌乘五サ茸骸对贰肪?《世祖本紀》中華書局,1976年,第81頁、第96頁。之后,又于至元三年、四年、十年、十二年、十三年、十九年、二十五年、二十九年頻頻下詔即軍中搜求儒士,并蠲免徭役,又數遣使召遺老于四方,于是儒士竇默、李俊民、魏璠、元好問、劉秉忠等聯翩而至,因此出現了中統、至元文化發達的局面。除了詔令外,忽必烈還下令在各地立碑刻石,重申優待儒士之條文。清人阮元所輯《兩浙金石志》一書收錄了一篇饒有興味的碑文:

長生天氣力里

大福蔭護助里

皇帝圣旨:據尚書省奏,江淮等處秀才乞免差役事:準奏。今后在籍秀才,做買賣納商稅,種田納地稅,其余一切雜泛差役并行蠲免,所在官司常切存恤。仍禁約使臣人等,毋得于廟學安下,非禮騷擾。準此。

至元二十五年十一月 日④〔清〕阮元:《兩浙金石志》卷14《元世祖免秀才雜泛差役諭旨碑》,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30頁。

此類碑文,所在多有⑤〔清〕阮元:《兩浙金石志》卷14《元世祖免秀才雜泛差役諭旨碑》,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30頁。又見紹興縣修志委員會:《紹興縣志資料》(第一輯第6冊),古籍書店,民國二十六年,第114頁。,迨至清代,大多頹圮不存,唯立于紹興府學的上述碑文完好無損。因此,阮元認為:“世傳元季待士最薄,至有九儒十丐之目,讀碑知其不然?!雹蕖睬濉橙钤骸秲烧憬鹗尽肪?4《元世祖免秀才雜泛差役諭旨碑》,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30頁。流風所及,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孫武宗海山也下詔對孔子立碑封贈。1983年在云南大理城內一處舊房基下發現一通碑石,碑文云:

皇帝圣旨里,云南諸路行尚書省準尚書省咨該:至大二年五月十九日,太保三保奴丞相奏:在先孔夫子漢兒帝王雖是封贈了,不曾立起碑石來。如今各處行與文字封贈了,于贍學地土粒錢內教立碑石呵,今后學本事的人,肯用心也者。奏呵,奉圣旨:是有。那般者。欽此。照得先據御史臺呈,亦為此事,已經遍行去訖,都省咨請照驗,欽依施行。準此,省府合下仰照欽依施行。經議札付者。

至大二年(1309年)五月十九日⑦楊益清:《大理發現元初同刻一石的加封孔子圣旨及立碑文告》,《文物》1987年第11期,第96頁。

這篇碑文是云南行省轉述尚書省命全國各地立碑頒行封贈孔子圣詔的咨文。碑文中所說的“漢兒帝王”即漢人皇帝,漢代以后歷代帝王雖對孔子都有追謚或封贈,但不曾立碑刻石,元武宗下詔將這些追謚和封贈鐫刻在各地石碑上,為的是讓“今后學本事的人”,也即那些習讀經書的儒士們對孔子頂禮膜拜。這是一通彌足珍貴的碑文,把歷代對孔子的追謚和封贈立碑刻石,此乃元朝的創舉。如此尊孔,自然不會輕慢儒士。而武宗下此詔時元朝還未開科舉考試。讀以上兩通碑文,你還會相信“九儒十丐”之說嗎?元朝摧殘知識分子是在仁宗以后,元世祖時并不如是。所謂“九儒十丐”之說,可用八個字概括:事出有因,查無實據!

三、元朝城市畸形繁榮說不全面

不少學者認為,因為元朝城市經濟繁榮,才促成了雜劇的繁榮。20世紀40年代就有人提出:“元雜劇是元代都城畸形發展的產物,是適應新興的市民階層對文化生活的要求,是當時都市經濟發展下必然的產物?!雹贄罴旧骸对獎〉纳鐣r值》第二章《元劇的產生及其發展》,交通書局,1948年,第10頁。此論一出,得到了不少學者的認同。韓儒林主編的《元朝史》說:“元雜劇繁榮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經濟的發展?!雹陧n儒林主編:《元朝史》第九章《元代的文化科學》,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94頁。史學家尚鉞稱:“唐宋以來戲曲本身發展已趨成熟,加以工商業的發展,又為元曲提供了物質方面的條件,因而使元代戲曲達到了輝煌的成就?!雹凵秀X主編:《中國歷史綱要》,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273頁。余冠英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說:“城市經濟的繁榮安定,給予雜劇興盛安排下來一個有利的條件?!雹苡喙谟⒅骶帲骸吨袊膶W史》(第3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第715頁。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說:“元雜劇的興起,與宋金以來城市經濟的繁榮有密切的聯系?!雹蒴宀澲骶帲骸吨袊肪V要》(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50頁。這些見解不無道理,沒有城市的經濟繁榮,元雜劇的繁榮就無從談起。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如果沒有元朝經濟社會的全面繁榮,城市經濟的繁榮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畸形繁榮不可能持久。事實上,元雜劇正是在經濟社會全面繁榮的局面下發展起來的。

蒙古人剛從幕天席地的漠北草原來到以稼穡為主的農業區域,還不能驟然適應中原地區的生產方式,而戰爭又需要糧秣給養,因而把新占領地區交給已經歸依的漢族地主武裝,乃是明智之舉。果然,只消幾年時間,這些曾經遍地兵燹的地區,竟成了世外桃源,農業生產呈現出一派蓬勃生機。如張柔在保定“鏟荊榛,立市井,通商販,招流亡,不數月,官府第舍,煥然一新……樓觀相望,陂池映帶,若圖畫然,遂為燕南一大都會”⑥〔元〕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6《萬戶張忠武王》,中華書局,1996年,第95~96頁。。史天澤在真定“招流散,拊瘡痍,披荊榛,掇瓦礫,數年間,官府民聚,以次完治”⑦〔元〕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7《丞相史忠武王》,中華書局,1996年,第115頁。。董文炳在藁城(今屬河北)招撫流亡,令貧民耕種縣之閑田,“數年間,民食以饒?!雹唷苍程K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14《左丞董忠獻公》,中華書局,1996年,第271頁。與干戈擾攘的黃河以南地區相比,河北、山西、山東等地是蒙古族統治者的可靠后方。蒙金戰爭結束后,“蒙古兵力轉向西域與南宋,[山西、河北]地區的統治制度尚未完全確立,降蒙軍閥據地自守,思想統治是薄弱的?!雹岵堂辣耄骸赌蠎颉村e立身〉之時代與北曲之南傳》,載《遼金元史考索》,中華書局,2012年,第518頁。正是在這得天獨厚的環境里,儒士們沒有“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無成兩鬢絲”⑩秦言:《中國歷代詩詞名典》,中國商業出版社,2011年,第51頁。的煩惱,既無兵燹之擾,也無衣食之憂,可以專心致志地從事寫作,正如元朝人柳貫所說:“至元、大德間儒生學士,搜講藝文,紹隆制作禮樂之事,蓋彬彬乎太平極盛之觀矣?!?楊季生:《元劇的社會價值》第二章《元劇的產生及其發展》,交通書局,1948年,第10頁。并非如有學者所說,儒士寫雜劇,“是生計斷絕后無可奈何的艱難抉擇?!?張大新:《金元文士之沉淪與元雜劇的興盛》,《文學評論》1994年第6期,第60頁。

多年前我就認為,“元代的城市繁榮,是建立在農業繁榮的基礎上的?!雹偃纬缭溃骸蛾P于元雜劇繁榮的幾個問題》,《歷史教學》1982年第1期,第57頁。大量的史料證明了這一點。忽必烈即位后,宋蒙戰爭正酣之際,他就給漢人參知政事高達說:“夫爭國家者,取其土地人民而已,雖得其地而無民,其誰與居。今欲保守新附城壁,使百姓安業力農,蒙古人未之知也。爾熟知其事,宜加勉旃。湖南州郡皆汝舊部曲,未歸附者何以招懷,生民何以安業,聽汝為之?!雹凇裁鳌乘五サ茸骸对贰肪?《世祖本紀五》,中華書局,1976年,第166頁。表明了忽必烈對農業的重視。為此,他設立了司農司,專掌農田水利。司農司編有《農桑輯要》一書,頒行天下,指導傳播農業技術。爾后,元仁宗時王楨編寫《農書》、元文宗時魯明善又編寫《農桑衣食撮要》。正是在這3部農書的指導下,元朝農業有了飛速發展。元末明初人葉子奇說:“元朝自世祖混一后,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輕刑薄賦,兵革罕用。生者有養,死者有葬。行旅萬里,宿泊如家,誠所謂盛也矣?!雹廴~子奇:《草木子》卷3《克謹篇》,中華書局,1959年,第47頁。元世祖時,來中國旅行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行紀》一書中記述了他在各地的見聞。如寶應縣(今屬江蘇)“凡生活必需之物皆甚豐饒”④〔意〕馬可?波羅著,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99頁。、高郵(今屬江蘇)“凡生活必需之物悉皆豐饒”⑤〔意〕馬可?波羅著,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00頁。、南京城(今屬江蘇)“是為一富足之州,由是一切谷糧皆賤⑥〔意〕馬可?波羅著,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02頁?!?、瓜州(即瓜步洲,在江蘇揚州市南)“此城屯聚有谷稻甚多,預備運往汗八里城以作大汗朝廷之用”⑦〔意〕馬可?波羅著,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07頁。、福州“經行美麗城村,其間食糧及帶毛帶羽之野味甚饒”⑧〔意〕馬可?波羅著,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22頁。、刺桐(今福建泉州)“此處一切生活必需之食糧皆甚豐饒”⑨〔意〕馬可?波羅著,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25頁?!@些記載表明,只有農業的繁榮,其他行業才能繁榮,農業凋敝,其他行業不可能繁榮。元朝人也有相應的記載,在元順帝時任過湖廣行省參知政事、國子祭酒的蘇天爵說:“當至元、大德年間,民庶宴然,年谷豐衍,朝野中外,號稱治平?!雹狻苍程K天爵:《滋溪文稿》卷14《張文季墓碣銘》,四庫全書版。又說:“我國家至元、大德時,方內悉平,年谷屢登,法制簡易,公卿大夫往往多樂外官,良有以也?!?任崇岳:《關于元雜劇繁榮的幾個問題》,《歷史教學》1982年第1期,第57頁。元初著名曲家杜仁杰在套數中借一個農夫之口說:“風調雨順民安樂,都不似俺莊家快活。桑蠶五谷十分收,官司無甚差科?!?寧宗一、陶慕寧主編:《元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頁。如果說以上幾則記載有溢美之嫌,云南省昆明市筇竹寺正殿壁中庋藏有一通蒙古文的《云南王藏經碑》,是云南耆宿百姓為云南王阿魯立的德政碑,也肯定了農業的繁榮:

藉蒼天之庇佑,皇帝之福音,我阿魯來此任云南王迄今,雖未建樹任何業績,卻蒙本地之耆碩百姓立碑記頌。本地之耆宿百姓云:自伯忽、阿禾、禿堅輩反,庶民涂炭,死者甚夥,偶有幸存,亦多迫于饑饉,四處逃荒。而今,死者宛若重生,逃荒者亦咸返家園。大師之蒞也,五谷豐登,市肆復興。耆碩百姓立碑之因蓋出于斯。然此實非我之勛勞,宜歸功于札牙篤皇帝之福蔭、父母之德行……

至元六年龍兒年正月二十五日書于觀音閣?包祥:《一三四○年昆明蒙文碑銘再釋讀》,《民族語文》1980年第4期,第43頁。道布在《中國社會科學》1981年第3期發表的《回鶻式蒙古文〈云南王藏經碑〉考釋》一文與此文內容相同,只行文稍有差別。

碑文中的太師是對云南王阿魯的尊稱,札牙篤皇帝是指元文宗,是他平定了伯忽、禿堅的叛亂,至元六年龍兒年是指元順帝后至元六年(1340年)。遠在邊陲的云南百姓自發為云南王阿魯立碑,特別指出“五谷豐登,市肆復興”,可見即使到了元朝后期,云南耆宿的農業仍然繁榮,百姓生活依舊安定。倘若五谷不登,釜甑蒙塵,炊煙不舉,簞瓢屢空,儒士們還有寫雜劇的雅興嗎?

四、元朝統治者喜歡雜劇是想當然之說

有學者認為,元朝統治者喜歡、愛好雜劇,雜劇才得到了長足發展。余冠英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中說:“還有一個有利的條件,就是統治階級對歌舞、戲劇的愛好?!雹儆喙谟⒅骶帲骸吨袊膶W史》(第3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第716頁。阿英在《元人雜劇史》中說,元雜劇繁榮的“一個有利條件,就是當時統治階級的支持”②阿英:《元人雜劇史》,《劇本》1954年4-10月號。。周良霄在《元代史》一書中把元雜劇繁榮的原因列為三條,其中的一條“是統治者的提倡”③周良霄、顧菊英:《元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88頁。。還有學者說:“元代統治階級(主要指元廷)對于戲劇藝術的倡導和重視,是元雜劇繁榮與興盛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雹苄艹斡睿骸对囌撛s劇繁榮的原因》,《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3年第11期,第145~150頁。持此說者多是根據趙珙《蒙韃備錄》中的這段話:“國元統治者王出師,亦以女樂隨行,率十七八美女,極慧黠。多以十四弦彈大官樂等曲,拍手為節甚低,其舞甚異?!雹荨菜巍弛w珙:《蒙韃備錄》載《全宋筆記》(第7編),大象出版社,2016年,第112頁。元統治者出師雖帶女樂,但用的是十四弦彈大官樂,與雜劇無涉。

元宮廷樂舞用的是雅樂和燕樂,雅樂即古樂,燕樂即俗樂,祭祀天地、祖宗時用雅樂,朝會饗燕,則用燕樂。燕樂中的《白翎雀》是蒙古樂曲:“白翎雀者,國朝教坊大曲也。始甚雍容和緩,終則急躁繁促,殊無有余不盡之意?!雹蕖苍程兆趦x:《南村輟耕錄》卷20《白翎雀》,中華書局,1959年,第248頁。此樂表現的是白翎雀在草原中翱翔的神態,據說是元世祖忽必烈命伶人制作的。蒙古人的樂曲、舞蹈與中原地區的雅樂不同,“達達樂器,如箏、秦琵琶、胡琴、渾不似之類,所彈之曲,與漢人曲調不同?!雹摺苍程兆趦x:《南村輟耕錄》卷28《樂曲》,中華書局,1959年,第349頁。剛從幕天席地的漠北草原初來乍到中原地區的元朝統治者,不可能喜愛雜劇。在元人詩篇中不乏元朝統治者喜愛歌舞的記載,但未見哪位帝王喜愛雜劇。元人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云:“又是宮車入御天,麗姝歌舞太平年。侍臣稱賀天顏喜,壽酒諸王次第傳?!毕掠行∽⒄f:“千官至御天門俱下馬徒行,獨至尊騎馬直入,前有教坊舞女引導,且歌且舞,舞出天下太平字樣,至玉階乃止?!雹噢D引自陳衍:《元詩紀事》卷20《楊允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64頁。又一首詩說:“儀鳳伶官樂既成,仙風吹送下蓬瀛?;ü诖卮赝8栉?,獨喜簫韶奏太平?!毕掠行∽⒃疲骸皟x鳳司,天下樂工隸焉。每宴,教坊美女必花冠錦繡,以備供奉?!雹徂D引自陳衍:《元詩紀事》卷20《楊允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64頁。簫韶樂相傳乃舜時樂曲名稱,可知元朝宮廷中吸收了漢人音樂中的簫韶樂,但未見涉及雜劇的記載。元朝宮廷中還有“十六天魔舞”,供天子及戚畹貴族欣賞。元人張昱有詩云:“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曇花滿把青。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常在月宮聽?!雹廪D引自陳衍:《元詩紀事》卷25《張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06頁。此舞常在皇帝生日及各種慶典中演出,乃是由西夏故地傳入元朝宮廷的?!霸袊?,肇興朔漠,朝會燕饗之禮,多從本俗?!雹佟裁鳌乘五サ茸骸对贰肪?7《禮樂志一》,中華書局,1976年,第1664頁。既然元朝宮廷中的歌舞多從本俗,就更與雜劇毫無關涉了。

歷史上確實有癡迷于戲劇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五代時后唐莊宗李存勗都對戲劇情有獨鐘。據《新唐書?禮樂志》記載,唐玄宗精通樂曲,常常親臨宮廷梨園現場指導,被人稱為“皇帝梨園弟子”②〔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卷22,中華書局,1975年,第476頁。。他譜了新曲,常交給梨園演奏。李存勗更是降尊紆貴,裝扮成俳優,在戲劇中飾演一個角色。而元朝皇帝卻對戲曲頒布了一系列歧視性的禁令?!对贰肪?05《刑法志四?禁令》載:“諸民間子弟,不務生業,輒于城市坊鎮,演唱詞話,教習雜戲,聚眾淫謔,并禁治之……諸亂治詞曲,為譏議者,流?!雹邸裁鳌乘五サ茸骸对贰肪?05《刑法志四?禁令》,中華書局,1976年,第2685頁?!锻ㄖ茥l格》卷3《樂人婚姻》載:“至大四年(1311年)八月十八日,中書省李平章特奉圣旨:辛哈思的為娶了樂人做媳婦的上頭,他的性命落后了也。今后樂人只娶樂人者。咱每根底近行的人每,并官人每,其余人每,若娶樂人做媳婦呵,要了罪過,聽離了者?!雹茳S時鑒點校:《通制條格》卷3《樂人婚姻》,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4頁。一個叫辛哈思的官員,只因娶了樂人做妻子,竟白白丟掉了性命。平民百姓與官員士紳若娶樂人為,必須離異。倡優之人服裝、乘車也有禁令:“倡家出入,止服皂背,不許乘坐馬車?!雹荨裁鳌乘五サ茸骸对贰肪?05《刑法志四?禁令》,中華書局,1976年,第2681頁。他們平日只能穿黑色衣服,出入不得乘坐車馬?!对湔隆芬幎ǎ骸俺袘獦啡撕?,一般骨頭休成親,樂人匹配者?!雹蕖对湔隆肪?8《戶部四》,中國書店,1990年影印本。尋常人家不得與樂人締姻,樂人只能互相匹配。又規定:“除系籍正色樂人外,其余農民市戶、良家子弟,若有不務正業,習學散樂,般說詞話人等,并作禁約,是為長便?!雹摺对湔隆肪?7《刑部十九?雜禁》,中國書店,1990年影印本。元朝的這些歧視性禁令十分嚴苛,令人咋舌!這些記載,唾手可得,怎能會得出元朝統治者提倡、重視、支持雜劇的結論呢?元朝的教坊司是掌管樂人的機構,但官階只是從五品,級別如此之低,能說明元朝統治者重視雜劇嗎?

五、元朝經濟全面繁榮,沒有文字獄,是元雜劇繁榮的根本原因

元雜劇繁榮的第一個原因是經濟社會的全面繁榮,如果農業經濟凋敝,城市經濟不可能一枝獨秀,畸形繁榮不能帶來元雜劇的繁榮。本文第三部分已經述及,這里不再饒舌。

元雜劇繁榮的第二個原因是元朝沒有文字獄,儒士們無論是吟詠詩詞,或是撰寫戲劇,都可直抒胸臆,不會因文字賈禍,從而帶來無妄之災。張庚、郭漢城主編的《中國戲曲通史》說,元朝統治者對雜劇的“這種愛好絕不是促使北雜劇在大都得到興盛的原因,恰恰相反,他們是雜劇藝術的摧殘者?!雹鄰埜?、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上冊》,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第99頁。徐扶明在《元代雜劇藝術》一書中說,元朝統治者“到底是摧殘元雜劇呢?還是助成元雜劇的興盛呢?結論只能是前者,而不是后者?!雹嵝旆雒鳎骸对s劇藝術》,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第11頁。周華斌說,元朝統治者“對雜劇的總的態度是禁止和排斥?!雹庵苋A斌:《雜劇為什么在元代勃興》,《大學文科園地》1985年第3期,第8~13頁。這些見解何所據而云然,不得而知,但有關記載,并無摧殘、禁止雜劇之事。元末夏庭芝的《青樓集》說:“小春宴,姓張氏,自武昌來浙西,勾欄作場,常寫其名目,貼于四周遭梁上,任看官選擇需索?!雹佟苍诚牟停骸肚鄻羌?,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第62頁。如果元朝統治者禁演雜劇,張春宜敢把上演劇目的海報貼到勾欄的墻壁上嗎?南戲《宦門子弟錯立身》說的是東平府的一支散樂隊到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一帶演出,因得罪了官府而被驅逐,不得不“沖州撞府,求衣覓食”②王大元、胡明明著:《大元征音 王大元曲譜》,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第30頁。。能夠“沖州撞府”,可見這個劇團并未被禁演。元末人撰寫、明初印行的高麗人漢語學習教本《樸通事諺解》一書中說:“著張三去,叫教坊司十數個樂工和做院本諸般雜技的來?!雹邸岔n〕京城帝國大學法文學部:《樸通事諺解》(上),1943年奎章閣叢書本。能夠隨便叫教坊司的樂工和演院本的人,可知雜劇演員能夠隨時隨地演出,官府并未干預。最能說明元朝統治者沒有摧殘雜劇的是元人胡祗遹的一段話:

近代教坊院本之外,再變而為雜劇。所謂之雜,上則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則閭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厚薄,以至醫藥卜筮釋道商賈之人情物理,殊方異域風俗語言之不同,無一不得其情,不窮其態。④〔元〕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卷8《贈宋氏序》,四庫全書版。

雜劇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應有盡有,上自朝廷君臣政治得失,下至閭里百姓、引車賣漿者流的人情世故、喜怒哀樂,均可一一再現于舞臺上,而不必有所顧忌,何來元朝統治者摧殘、禁止雜劇之說?

說元朝統治者沒有摧殘、禁止雜劇,并不意味著就支持、提倡雜劇。他們既未摧殘雜劇,也未扶植雜劇,只是聽任雜劇自生自滅而已。學者隗芾說:“事實證明,只要不是直接咒罵蒙古族統治者和直接鼓吹反抗的節目,都沒有受到禁止?!雹葳筌溃骸对囌勗鐣c雜劇繁盛的關系》,《光明日報》1985年3月26日。鄧紹基說,元朝統治者“查禁、打壓的是戲曲的內容,而不是戲曲的本身?!雹捺嚱B基:《元雜劇的形成及繁榮的原因》,《河北學刊》1985年第4期,第95頁。李春祥說:“他們禁止的是妖魔神鬼戲,而不是禁演一切戲,只要不是直接或正面‘為譏議’或‘犯上惡言’,還是允許其存在的?!雹呃畲合椋骸对囌撛獎〉姆睒s》,《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82年第4期,第52頁。袁宏軒、竇楷認為,元朝統治者只查禁那些“妄說大言語做反勾當的詞曲,而雜劇則受到統治者的重視?!雹嘣贶?、竇楷:《元雜劇和宮廷關系初探——論元雜劇繁榮興盛的一個重要原因》,《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第4頁。其實元朝統治者對所有的詩詞、戲曲都持緘默態度,即使是攻擊、詆毀元廷的,也未見有人遭殺頭或牢獄之災。謂予不信,請看下列記載:“解賊一金并一鼓,迎官兩鼓一聲鑼。金鼓看來都一樣,官人與賊不爭多?!雹崛~子奇:《草木子》卷4《談藪篇》,中華書局,1959年,第74頁。原來元朝廉訪司官員巡察州縣時,地方上用金鼓迎送,其音節是兩聲鼓一聲鑼。押解殺人強盜時則用一聲鼓一聲鑼,因此,百姓有“官人與賊不爭多”之說。老百姓把政府的袞袞大員與強盜相提并論,措辭不可謂不尖刻。又有民謠說:“丞相造假鈔,舍人做強盜。賈魯要開河,攪得天下鬧?!雹馊~子奇:《草木子》卷4《談藪篇》,中華書局,1959年,第74頁。宋元以來稱戚畹貴族子弟為舍人,也稱公子。此民謠抨擊元朝政府腐敗,堂堂丞相竟造假鈔,他們的子弟公然打家劫舍,身為工部尚書的賈魯疏浚黃河,弄得人心不安。又有人撰《太平小令》:“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元〕夏伯和:《青樓集》,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第62頁。大聲疾呼元朝是“奸佞專權”,直接咒罵“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抨擊得如此激烈,元朝統治者竟充耳不聞,未見懲辦一人。指桑罵槐、含沙射影攻擊元朝統治者的散曲、劇曲更是隨處可見。如無名氏的《志感》:“不讀書有權,不識字有錢,不曉事倒有人夸薦”①宋安群:《元曲鑒賞》(第2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22年,第563頁。;《包待制智斬魯齋郎》中“他、他、他,嫌官小不為,嫌馬瘦不騎,動不動挑人眼、剔人骨、剝人皮”②宋安群:《元曲鑒賞》(第2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22年,第594頁。;《感天動地竇娥冤》中“為善的受窮命更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③于心含、王佳泉編著:《宋詞、元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9頁。;《蕭何月下追韓信》中“干功名千難萬難,求身仕兩次三番”④劉新文:《元曲精粹賞析》,華文出版社,2013年,第262頁。,如此等等。寫出這些文字的人都安然無恙,得以終老于戶牖之下,沒有一人罹難。單看元朝的禁令,自然是文網森嚴,足以使人箝口結舌,噤若寒蟬,但實際情況并不如此,禁者自禁,演者自演,那些禁令不過是一紙具文而已。這就是元朝特有的奇怪現象。

封建社會中的任何朝代都不允許詆毀、咒罵、挑戰統治者權威的言論、文字存在,明清兩朝的文字獄便是例證,但元朝是個例外。這并非是元朝統治者深仁厚澤,雍容大度,而是因為他們不懂漢文,無法查禁這些言論和文字。元朝興起于漠北草原,有語言沒文字,成吉思汗時借用維吾爾文字發布文告,世祖忽必烈用西藏僧人八思巴創造蒙古文,所用的漢文典籍,都是由蒙古文轉譯的,“凡進呈文字,必皆譯以國書,可知諸帝皆不習漢文也。⑤〔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卷30《元諸帝多不習漢文》,中國書店出版社,1987年,第431頁?!背⒅械拇蟪级嗍敲晒艅着f,也罕有留意儒學者。因此,“不惟帝王不習漢文,即大臣中習漢文者亦少也?!雹蕖睬濉弛w翼:《廿二史札記》卷30《元諸帝多不習漢文》,中國書店出版社,1987年,第431頁。正如元末人葉子奇所說:“北人不識字,使之為長官或缺正官,要題判署事及寫日子,七字鉤不從右七而從左轉,見者為笑。立怯里馬赤,蓋譯史也,以通華夷言語文字?!雹呷~子奇:《草木子》卷4(下)《雜俎篇》,中華書局,1959年,第82~83頁。連“七”字鉤從左拐還是右拐都弄不清楚的官員會從文縐縐的雜劇中深文周納,制造文字獄嗎?徐扶明在《元代雜劇藝術》一書中引用了一個老漢買瓜的故事:老漢嫌瓜貴買不起,指著南瓜說“買黃的吧”,賣瓜者說“黃的亦要錢”。因“黃的”與皇帝諧音,被人告發譏諷皇帝,結果被敲掉了兩顆牙齒。徐先生以此證明元朝文網森嚴,稍有觸犯,便會有滅頂之災。其實,這只是一則荒誕不經的故事,不能當作信史。喊出“堂堂大元,奸佞專權”、“丞相造假鈔,舍人做強盜”的人尚未受到追究,說“黃的亦要錢”豈能被敲落兩顆牙齒?

行文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經濟全面繁榮是元雜劇繁榮的可靠保障;元朝統治者不懂漢文,而未興文字獄,儒士們可以直抒胸臆,放膽寫作,這才是元雜劇興盛繁榮的真正原因。

猜你喜歡
元雜劇雜劇
論宋雜劇結構并無三段式
論元雜劇的文學——以《單刀會》為例
磁州窯瓷枕上的元雜劇投影
《趙氏孤兒》的改編與創新——從元雜劇到電影
“唯以雜劇為正色”年代考
元雜劇勃興之演劇根源探論
英語世界元雜劇家地位的定量分析
朱有燉雜劇版本新探
宋官本雜劇段數本事新考
國家圖書館藏吳奕雜劇二種略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