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禮儀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路徑探索

2024-01-19 12:58高福進涂佳慧
紅色文化學刊 2023年4期
關鍵詞:思政課禮儀儀式

高福進 涂佳慧

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傳承紅色基因,加強禮儀教育,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加強國民禮儀教育。加大對國家重要禮儀的普及教育與宣傳力度,在國家重大節慶活動中體現儀式感、莊重感、榮譽感,彰顯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時代價值,樹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良好形象?!?1)《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人民日報》2017年1月26日。紅色禮儀具有豐富的內涵與外延,亦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指中國共產黨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實現共產主義目標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是黨領導中國人民在百余年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中以特有方式逐步創立、發展及完善起來的紅色儀式、風俗、習慣、傳統、精神及文化;后者則指具體而有形的紅色儀式和禮節等,如紅色閱兵儀式、紅色授勛儀式、慶典儀式、表彰儀式、祭奠儀式等,還有各種文藝表演的固定儀式等等。將紅色禮儀融入高校思政課,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新時代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是推動思政課創新改革的有益嘗試,對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紅色禮儀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

紅色禮儀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并在百年間逐步發展和完善起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禮節和儀式,既包括有形的紅色物質載體,也包括無形的紅色精神元素。將紅色禮儀融入高校思政課對于“育新人”“興文化”以及“新課堂”具有重要作用。

(一)“育新人”:培育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紅色禮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愛國、奉獻、團結等精神內核,將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夠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培育符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求的時代新人。家國情懷思想體現了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結構以家庭為基本單位,家庭的治理效果也會反過來影響國家的穩定,國家和家庭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在汲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的基礎上,歷經百余年來的實踐考驗,最終形成“紅色禮儀”這一富有家國情懷的寶貴教育資源。比如,閱兵儀式、授勛儀式等活動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濃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強大的凝聚力,是激勵中華兒女砥礪奮進的不竭動力。將紅色禮儀融入高校思政課,可以通過打造“思政課+紅色禮儀”的育人模式,并通過角色扮演的實踐形式,對紅色禮儀背后的故事實現情景再現,引導學生主動去思考、去探索蘊含于儀式活動中的精神要義,真正使學生理解紅色之“禮義”和“禮儀”,從而激發青年學子的愛國熱情,增強國家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將“個人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結合起來,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興文化”: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提供助力

(三)“新課堂”:推動高校思政課不斷改革創新發展

高校思政課是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關鍵課程。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發表針對思政課改革的重要講話,并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改革措施。將紅色禮儀融入高校思政課能夠推動新時代的思政課不斷創新發展。首先,紅色禮儀融入思政課能夠豐富課堂內容。紅色禮儀以獨特的藝術形式生動刻畫出中華兒女幾千年來的精神面貌,記錄著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其中蘊含著無數黨和人民浴血奮戰的歷史故事,是新時代開展思政課教學的鮮活素材。其次,紅色禮儀融入思政課能夠拓展教學形式。例如,紅色禮儀中的各種禮節、儀式如入團儀式、入黨宣誓儀式、升旗儀式是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良好契機,不僅符合當代學生的審美趣味,也在創新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的同時,使紅色禮儀的內涵價值得以表達,推動紅色文化的發展傳承。(3)張智、馬琳:《儀式禮儀: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思想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最后,紅色禮儀融入思政課能夠增強育人實效。思政課本就是對高校學生進行政治觀、黨史觀、價值觀等教育的重要課程,紅色禮儀這本內容十分豐富、形式及其新穎的“教科書”,能夠破解當前思政課抬頭率不高、課堂活躍度不夠、育人效果不好的局面。通過塑造多樣化的儀式情景,能夠在儀式過程中增強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性,同時使學生獲得情感上的共鳴,進而可以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二、紅色禮儀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現實困境

中國共產黨人創立和發展起來的紅色禮儀具有典型的中國特征,其中諸多禮節、儀式和禮儀要素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然而,目前高校思政課中禮儀文化教育尚存不足,諸多方面均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禮儀文化學習的匱乏。

(一)紅色禮儀融入高校思政課簡單化、形式化,導致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淡薄

受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高校思政課關于禮儀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較為簡單,使得學生學習禮儀的自覺意識不足。

首先,缺乏相關課程設置。目前,高校并沒有專門設置紅色禮儀的思政課程,只是將其作為一個零散的模塊來教授,這樣的教學模式難以使學生較為全面地學習和掌握相關知識。其次,課堂教學內容較為片面。部分高校的思政課教師在講解禮儀的相關內容時,只注重傳授一些基本的禮儀知識,比如如何穿著得體、如何行為得體等,而忽視對“禮儀”背后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探討。再次,實踐教學的機會較為欠缺。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實踐的重要性,導致高校學生參與儀式活動的機會并不多,且這些活動舉行的次數往往比較有限,如開學典禮、畢業典禮、校慶這種大規模的活動每年只舉行一次,具有明顯的局限性。最后,儀式活動規范性不足。儀式作為具有承載歷史記憶、傳達核心價值觀、推進文化創新的實踐活動,有一套文化傳統和意識形態所規定的完整的程序設計。(4)張家軍、陳玲:《學校儀式教育的價值迷失與回歸》,《中國教育學刊》2016年第2期。然而,在實際生活中,部分思政教師組織一場儀式活動,只是當作應付學校專項檢查的“例行公事”,將學生視為自己完成這項任務的工具,忽視對受教育者情感和立場的關照,最終導致造成學生“身體在場,心靈缺席”的假象,使育人效果大打折扣。(5)杜敏菊:《身份喚醒與行為統合:儀式教育的文化控制機制》,《高教探索》2021年第1期。

(二)錯誤文化思潮滲透,導致學生學習紅色禮儀的自信心不足

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于文化認同。建立文化認同,必須先感知文化,認識文化,進入形成文化認同。然而,當前復雜的文化背景和輿論生態卻為高校學生認同紅色禮儀文化帶來了巨大挑戰。

首先,泛娛樂主義的滲透,導致紅色禮儀被“邊緣化”。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全球的擴張,資本邏輯主導下的娛樂逐漸脫離理性發展的軌道,而逐漸演變成以“泛化”和“極化”為特征的泛娛樂主義,并打造出大量以滿足娛樂需求為唯一目的庸俗的“文化景觀”(6)郭明飛、楊俊哲:《資本邏輯視角下的泛娛樂主義批判與引導啟示》,《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1期。。紅色禮儀往往因為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精神需求,而并未受到重視。其次,歷史虛無主義的沖蝕,造成紅色文化認同危機。紅色文化自孕育、誕生以后,就一直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尤其是中國共產黨轉入現代化建設以后,一部分人以糾正文化大革命“左”的錯誤為由,全盤否定社會主義,抹黑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艱苦奮斗的光輝歷史。改革開放初期,西方國家推崇的自由主義入侵中國,企圖改變改革開放的發展方向,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并成為西方資本主義陣營中的一員。(7)梁柱:《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泛起、特點及其主要表現》,《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年第10期。最后,文化消費主義思潮的盛行,使紅色禮儀的傳播面臨著新的挑戰。在資本邏輯的驅動下,紅色禮儀的傳播趨于功利化,因過度追求經濟效益,使得蘊含于紅色文化產品的精神內核被扭曲,導致學生群體容易產生虛假的自我滿足現象。(8)蔡小菊:《文化消費主義的三重邏輯批判及其應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3年第4期。

(三)高校與家庭、社會銜接度不高,導致實踐場域受限

文化自強的實現關鍵在于實踐。然而,思政課教育的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在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

首先,各責任主體角色分工不明確。家庭、學校、社會是開展禮儀教育的責任主體,三者之間既各司其職又相互合作,共同推進協同育人工作有序進行。然而,在實際開展禮儀教育過程中,卻存在著學校教育“越位”、家庭教育“缺位”、社會教育“空位”的現象(9)邊玉芳、張馨宇:《新時代我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23年第2期。。其次,協同育人工作的相關機制不夠健全。建設完善的頂層設計、管理運行、溝通協調機制及保障機制是保證協同育人工作穩序進展的關鍵。然而,目前,國家并未出臺支持家、校、社協同開展禮儀教育工作的政策文件及法律法規。那么,就會導致相關部門不能明確自身的職責并加以落實的問題更加突出。同時,家、校、社之間由于缺乏有效的溝通聯絡機制,導致三者“各自為政”,未能建立深度的合作關系。最后,缺少必要的條件資源保障。例如,經費保障不足、專業教師隊伍配備不夠、缺乏權威的禮儀資源共享平臺問題等,嚴重影響了紅色禮儀育人效能的發揮。

三、紅色禮儀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路徑探索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自強”這一立足新時代背景下的重要表述。那么,從“明禮”“習禮”“執禮”三個方面感知、認識紅色禮儀并進行實踐,則有利于提高文化自覺、提高文化自信、推進文化自強。

水稻旱育較好地解決了水育秧的爛秧和秧苗不壯兩大難題,對缺水地區更是解決了無水育秧的困難。旱育秧具有省水、省種、省工、省肥、省秧田、增產早熟等特點,且秧苗矮壯,根系發達,返青快,分蘗早,成穗多。

(一)“明禮”:提高文化自覺

“明禮”是紅色禮儀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前提條件。所謂“明禮”,就是認識“禮”的實質及其重要意義,如此,學生才能在頭腦中樹立清醒的文化自覺?!拔幕杂X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10)費孝通:《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頁。將紅色禮儀融入思政課,就是需要使學生了解其形成過程、文化特色及未來發展趨向。

一是要構建系統性的課程體系。將紅色禮儀融入思政課,必須堅持以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以思想道德建設為重點,將豐富的紅色資源與大學生的興趣特點結合起來,促進紅色禮儀與思政課的相互融合。課程體系必須符合思政課的教育價值追求。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具有培養學生的思想素養、道德品質和綜合能力的重要功能,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關鍵課程。將紅色禮儀融入思政課,必須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將各門課程的教學大綱、教材設計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密切聯系起來,從而使紅色禮儀與思政課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二是要豐富思政課關于紅色禮儀的內容。評價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標準就是課程內容是否能夠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紅色禮儀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融入了中國革命的傳統和精神,如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偉大形象與精神面貌,也包含黨和國家舉行的各種紅色儀式及紅歌、紅舞、紅色劇目等,這些都是具有鮮明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屬性的教學資源。因此,可以將紅色禮儀與思政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有機融合。例如,思政課教師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講述抗日戰爭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將黨史故事與思政課課堂相結合,使得學生能夠體會到黨帶領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艱辛。(11)徐光壽:《抗日戰爭研究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討綜述》,《上海黨史與黨建》2015年第11期。

三是要拓展禮儀教育的實踐教學形式。要想提升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必須創新思政課的教學手段。長久以來,思政課以理論灌輸為主,實踐課程較為單一,主要是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文化遺址或參與紅色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等,導致學生容易產生厭倦心理。紅色禮儀中包含多種多樣的儀式形態,能夠拓展思政課的教學形式。涂爾干曾指出:“儀式不僅追憶過去,而且還借助名副其實的戲劇表現方式將過去呈現出來?!?12)[法]涂爾干著、渠東東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頁。因此,將紅色禮儀融入思政課,可以使用一種“劇場化”的敘事手法,在精心布置的儀式空間內通過具體的語言、人物、音樂、行為等對在場的受眾進行反復的感官和心理刺激,最終使每位學生產生相對統一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例如,思政課教師講述紅軍的發展歷史時,可以結合閱兵儀式、授旗儀式、授勛儀式等進行課程教學,也可以將這些紅色儀式排練成紅色戲劇,并通過演出的形式在思政課上進行呈現,為增強學生沉浸式體驗賦能。

(二)“習禮”:增強文化自信

“習禮”是紅色禮儀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關鍵所在?!傲暥Y”是指系統學習“禮”的內涵及其標準。人雖然生來并不具備“禮”和“儀”,但是可以通過學習和思考獲得,高校學生亦是如此。只有在“明禮”的基礎上“習禮”,才能不斷增強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3)習近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9頁?;貧w到紅色禮儀融入高校思政課,就是使學生堅定紅色文化自信。

一是要堅定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既是指導中國共產黨治黨治國之道。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先進思想后,先進知識分子便把它同人民群眾的共同價值觀念相結合,使這一科學理論更具中國特色,同時也在具體實踐中為增強紅色文化自信夯實了理論基礎和群眾基礎。紅色禮儀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目標就是使學生以史為鑒,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因此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才能有效整合各種社會思潮,在包容文化多樣性中達成思想共識,不斷堅定文化自信。

二是要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共同組成文化自信的主體文化內容。紅色禮儀中的各種禮節、儀式及其有形、無形的文化元素可以追溯到古代,并且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并傳承至今。從“禮義”層面上看,紅色禮儀的思想內核和精神要義承繼中華五千年歷史文脈而來。當今的各種禮儀制度自先秦甚至是炎黃以來就已存在,如慶典儀式與“吉禮”、閱兵儀式與“軍禮”、祭奠儀式與“兇禮”的相關禮儀制度都有相通之處。從“禮儀”層面上看,紅色禮儀的某些儀式程序及物化象征也有跡可循,如誓師大會與西周時期的軍禮禮儀中的“觀兵禮”和“致師禮”相似。因此,將紅色禮儀融入高校思政課,不僅要教育學生學習近現代紅色革命文化,同時也要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要與時俱進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而切實增強文化自信。

三是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厥装倌陼r光,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以充滿信心的精神面貌走出了屬于中國人民的道路,并且創造出一系列“紅色精神”,它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一致的價值意蘊。例如,紅旗渠精神反映了人民對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價值目標的不懈追求,呈現了踐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價值理念的實踐成果,同時生動詮釋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14)馬福運、陳雨昕:《紅旗渠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鮮活教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年第1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重視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為新時代加強紅色禮儀教育、增強文化自信鞏固了堅實的思想基礎。(15)黃蓉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精神生活共同富?!?《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未來,我們要想增強文化自信,必須努力使高校學生主動挖掘紅色禮儀中蘊含的倫理規范、道德理念和育人價值,使其成為新征程上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精神動能。

(三)“執禮”:推進文化自強

“執禮”是紅色禮儀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旨歸?!皥潭Y”就是按照禮儀標準做出符合規范的行為,是將紅色禮儀的精神要義落實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1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因此,紅色禮儀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最終目標就是使其“明禮”、“習禮”之后“執禮”,才能不斷推進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

第一,強化實踐主體的參與感與儀式感。在開展紅色禮儀實踐教育的過程中,高校要注重提升學生的參與感來切實理解和體會紅色禮儀蘊含的內涵和精神。高校應突出學生在紅色禮儀教育中的主體地位。高校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扮演受教育者的角色。需要注意在開展禮儀教育的過程中,要善于運用好各種儀式,使之成為高校學生主動經歷的人生體驗,進而塑造他們的觀念、規范他們的行為。有目的地將紅色禮儀教育納入實踐活動中。豐富紅色禮儀實踐活動形式。高??梢詣撛鞐l件使學生模擬紅色禮儀中的某些具體儀式,親身體會紅色禮儀的氛圍感和莊重感,在戲劇性的表演中真正提升內在修養。

第二,拓展紅色禮儀融入思政課的教學場域。高校應加強紅色禮儀校園文化建設。學??梢越M織各種與紅色禮儀有關的活動,如紅色禮儀模特比賽、紅色歌曲比賽、紅色勛章設計大賽等等,通過“混合式教學”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禮儀意識。要發揮家庭禮儀教育在孩子成長發展過程中起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17)習近平:《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2016年12月12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55頁。因此,家長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自覺把禮儀規范帶入到孩子的成長環境之中,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學習與紅色禮儀相關的歷史知識和英雄人物事跡。譬如,通過誦讀紅色家書讓孩子感受革命先烈的政治品格、英雄氣概、奮斗精神和家國情懷。(18)胡聰:《紅色家書的精神特質、時代價值與傳承路徑》,《紅色文化學刊》2022年第1期。如此,才能使孩子在進入大學時具備完善的人格,從而實現“人材”向“人才”轉變。(19)相征:《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禮儀文化教育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另外,社會營造良好的紅色禮儀文化傳播環境。譬如,通過電視播出有關紅色禮儀的廣告和節目或運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發布紅色故事和歷史事件、制作與紅色禮儀相關的短視頻,讓更多人了解革命先烈和紅色文化;同時在線下開展一些紅色禮儀相關的活動,吸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

猜你喜歡
思政課禮儀儀式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中中國故事的創新表達
——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打開方式》
淺議高校學生在思政課中的情感認同
十歲成長儀式
儀式感重要嗎?
思政課堂這樣“沸騰”——陜師大思政課從“有意思”到“有信仰”
禮儀篇(下)
孝——禮儀第一禮
知禮儀,做謙謙君子
青少年對思政課的逆反心理研究
Talking strategie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