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上魚池:村民眾籌創新歌

2024-01-19 14:09郭凌燕魚池村民
開放時代 2024年1期
關鍵詞:魚池協作村莊

文/郭凌燕 圖/孫 恒 魚池村民

航拍魚池村

1998年,喜歡搖滾樂的孫恒毅然辭掉河南老家中學音樂老師的工作,背著吉他,開啟了北漂之路。在北京做了一年的流浪歌手,孫恒接觸到各類基層勞動者,也是在那一年,孫恒發起了“民謠之旅”活動,并認識了溫鐵軍、李昌平等鄉村建設領域的專家。2002年,孫恒與一群喜歡音樂的打工青年在北京成立了打工青年文藝演出隊,之后的很長時間里,他們堅持為沉默的大多數勞動者歌唱。2017年,孫恒等發起“大地民謠”巡演,開始醞釀新的實踐。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鄉村公共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公共文化活動卻相對匱乏,鄉村文藝傳承創新活力不足。在此背景下,2018年孫恒等人聯合北京愛故鄉文化發展中心、西南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等機構,共同發起“愛故鄉·村歌計劃”,希望通過該計劃組織村民共同創造自己的精神生活。孫恒將村歌計劃團隊的角色定義為協作者,倡導政府引導、村民主創、社會參與的“共創型”村歌,堅持在地化和走群眾路線,歌詞主要來源于村莊傳統文化內核、集體記憶與村民日常生活,不同程度地借用當地方言,曲調盡量借鑒當地的民間小調和山歌曲調。

“共創型”村歌的創作主要由三部分組成:首先,協作者深入村莊調研,全面了解村莊歷史文化資源、發展現狀及村莊能人等;接著,協助村民成立村歌創作集體工作坊,發動村民與村社干部共同創作村歌;最后,將創作成功的村歌交由專業團隊進行后期制作。截至目前,村歌計劃團隊已經在云南、河南、陜西、河北、內蒙古、福建、山東、重慶等地協助村民創作了51 首村歌。重慶市巴南區東溫泉鎮魚池村的村歌《云上魚池》是該團隊在重慶協作創作的第3首村歌,也是全國范圍內的第34 首共創型村歌,還是第一首由村民、村兩委“眾籌入股”的村歌。

當時,確定創作村歌之后,魚池村兩委帶頭面向村民募捐。眾籌自創村歌的消息很快在村莊散布開來:“啥子是‘村歌’?我們各人都能‘自創’‘自編’村歌?”頂著巨大壓力,村兩委帶頭捐款,線上線下眾籌經費。倡議一出,立刻得到在外打工的年輕人支持。之后,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捐款,從5 元、10 元到500 元,最終村莊籌集到兩萬八千多元,魚池村村歌創作也因此成為“全村每個人的事兒”。

收錄魚池村村歌及創作故事的《村歌嘹亮》和《我們的村歌》(重慶:西南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

2022 年5 月23 日,村歌計劃的協作團隊到達魚池村,正式啟動村歌創作工作。團隊首先進入村莊調研,挖掘梳理村莊歷史文化與村民日常生活。村民積極配合調研,講述村莊共同的集體記憶、發展現狀與愿景。其間,為了還原村民四十多年前喊號子打石頭的場景,幾位七十歲左右的老人主動“現場展演”,村歌中的“喲哇哩嘿咗”“山路彎彎總向前”即由此而來。

調研結束后,村社干部和協作團隊組織村民成立集體創作工作坊。村民們重點圍繞“個人生命故事”“村莊大事記”,一起回憶、梳理村莊歷史文化。老人們重新唱起熟悉的歌謠,大家采用“歌詞接龍”的方式,用鄉音土語創作村歌。在工作坊平等交流的對話空間里,參與者們自由討論、平等協商,現場投票表決。

值得注意的是,村歌協作團隊尤為注重發動村莊婦女參與村歌創作。在此之前,魚池村的婦女們較少參與村莊公共活動,對在公共空間中展示自己也感到羞怯。通過參與村歌創作,她們發現,“原來我也可以做到”,“他們竟然向我學習”,因此獲得了自信和他人的認同。同時,這也是她們參與村莊公共事務的有效嘗試。

最后,魚池村民在村歌計劃團隊的協作下,成功創作了一首從四歲孩童到耄耋老人都喜歡傳唱的“村民入了股的村歌”——《云上魚池》。有了自己的村歌,村民們將之前的廣場舞團隊命名為“媽媽村歌隊”“院壩村歌小隊”,主動購買統一服裝,并配合村歌編排了舞蹈。不僅如此,村莊還積極與西南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合作,引入來自全國十幾所高校的“鄉村振興田間行”研究生實踐隊。實踐隊進入村莊后,與村民共唱魚池村村歌,一起拍村歌快閃視頻,舉辦村歌比賽活動。如今,《云上魚池》已經慢慢融入村民和村莊的日常生活,成為村莊的文化新名片。

作為村歌計劃的發起人,孫恒始終認為,村歌的創作完成只是一個開始,“只有村民喜愛并廣泛傳唱的村歌,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村歌”,他也一直“希望找到一種文化形式,不是給予的,而是相互參與、相互交流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一種失去自己文化的過程,而是一個既創造自己的文化,又可以主動去傳播自己文化的過程”。

猜你喜歡
魚池協作村莊
設計魚池圖
設計魚池圖
我的小村莊
村莊,你好
團結協作成功易
魚池這樣挖 養魚能高產
協作
鱷魚池
村莊在哪里
協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