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安縣近40 a 農業氣象災害特征分析

2024-01-20 10:23劉相東商寶榮鄒雅文邵珠航
黑龍江氣象 2023年4期
關鍵詞:風雹洪澇時段

劉相東,商寶榮,鄒雅文,柴 宇,邵珠航,孫 濤

(1.依安縣氣象局,黑龍江 依安 161500; 2.富??h氣象局,黑龍江 富裕 161299;3.拜泉縣氣象局,黑龍江 拜泉 164700;4.泰來縣氣象局,黑龍江 泰來 162400)

1 引言

農業生產管理及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氣象, 當氣象條件不能滿足作物生長需求時就會對作物產生不利影響,導致作物減產甚至絕產,造成農作物減產絕產的不利氣象條件就稱之為農業氣象災害。 因農業氣象災害種類多、危害大,現已成為制約依安縣農業經濟發展的原因之一。 從近40 a記錄的歷史數據來看,依安縣氣象災害發生頻率高,長期以來多種災害疊加發生, 導致大面積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對農業發展危害巨大。 如何更好應對和防御氣象災害,健全長期有效的防災減災體系,減少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對依安縣近40 a 氣象災害受災情況進行分析探究,摸清災害風險隱患,根據災害特征、影響范圍、發生規律, 提出科學有效的防災減災策略, 有助于各級政府、廣大農戶開展自然災害的防御與應對,為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2 資料與方法

利用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數據(1978-2020 年),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依安縣農業氣象災害進行統計分析。 得出依安縣農業氣象災害的種類,并從各類災害發生頻次、發生時段等角度,采用線性回歸方法分析氣象災害發生發展變化規律, 從各類災害的影響范圍入手, 分析其對農業生產、民生安全造成的不利影響。

3 農業氣象災害的類型及變化特征

3.1 洪澇

洪澇是指大雨引發河水泛濫、淹沒農作物、沖毀農田,或降水過于集中、排泄不暢、田間積水,土壤水分長期處于飽和狀態,作物根系因缺氧而生長滯緩,引起植物萎蔫、落花、落果、空殼癟粒以至倒伏、霉爛,稱為洪澇災害。

洪澇災害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農業氣象災害,產生洪澇的誘導因素有很多, 但北方洪澇的發生多源于暴雨天氣, 持續性高強度的降雨很容易引發洪澇災害。 北方四季分明夏季是暴雨頻發的季節,因此洪澇多發生于夏季的汛期, 也是防御洪澇的關鍵時期。依安縣屬于平原地形, 部分區域存在一些相對地勢較低的田地,如三興鎮、新興鄉,一旦出現大暴雨,排水不暢,部分農田就會被雨水淹沒,形成局地洪澇災害。 災害嚴重將直接導致農作物絕收,進而造成巨大的農業經濟損失, 同時房屋建在地勢相對較低的地方也會對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洪澇災害是依安縣主要的農業氣象災害之一, 也是制約依安縣農業發展的主要障礙[1]。

3.1.1 洪澇的年際變化特征

根據1978-2020 年近40 a 統計資料顯示, 洪澇災害出現過23 a, 也是依安縣所有農業氣象災害中頻次最高的災害。 依安縣近40 a 洪澇災害頻次呈增加趨勢。 40 a 整體表現為前10 a 和后10 a 集中出現,占比為75%。洪澇的多發時段分別為1984-1988年、2009-2020 年,洪澇災害均表現為連年發生,尤其是近10 a 幾乎年年都有洪澇發生。 1989-2008 年為洪澇災害的少發時段,20 a 間僅出現5 a, 且為分散出現。 40 a 間洪澇災害波及范圍最廣、影響程度最深的是1998 年出現的特大洪澇災害, 全縣15 鄉鎮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造成多個水庫決堤、農作物受災面積損毀18.47 萬hm2。

隨著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全國極端暴雨不斷北移,近3 a 夏季降水異常增多,臺風連續2 a 影響到黑龍江地區都是引發洪澇災害加劇的主要因素。 植被森林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水庫蓄洪不利等諸多因素,也加劇了洪澇災害的形成和發展[2]。

3.1.2 洪澇災害發生時段

依安縣氣候屬于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 表1 所示,近40 a 來依安縣年平均降水量為502 mm,其中夏季平均降雨量340.4 mm,占全年的68%,而7 月、8月降水量平均維持在120 mm 左右[3],由此看出依安縣雨季集中在夏季。表1 所示,近40 a 來因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主要集中于每年的7、8 月份, 出現頻次分別為15 次、10 次。 出現洪澇與依安縣氣候特征相符, 防御洪澇災害的關鍵時段為7 月20 日-8 月10日。

表1 依安縣近40 a 各月平均降水量及洪澇月發生次數表

表2 1992-2004 年出現旱災情況統計表

表3 依安縣近40 a 出現罕見低溫冷害時段

3.1.3 洪澇災害防災減災對策

根據洪澇災害頻次特點可以看出, 造成洪澇災害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區域和時段降雨分布的不均勻,極端氣候異常頻發;水庫蓄水能力弱,低洼地塊農田排水不利, 內澇積水無法及時監測等隱患嚴重。 依安縣洪澇災害主要發生于每年7、8 月份,因此在每年汛期來臨時,及時清理河道淤積、疏通農田排水溝渠、降雨過后采取一定的排澇措施,減少因持續降雨導致的農田大量積水無法排出造成澇災。

3.2 干旱

干旱定義:由于長期無雨或少雨導致土壤缺水、空氣干燥,致使作物缺水,影響正常生長發育而造成最終產量下降的農業氣象災害。

依安縣地處于47°N,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在百姓口中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說,在農業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氣象條件、地域條件都是農作物生長發育非常重要的因素,天氣的好壞決定農業產量。 干旱的氣象條件對農田水分影響巨大, 水分的流失使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干裂, 農作物一旦缺少水分直接影響當年收成,若遇到極惡劣天氣甚至絕收,由此可見,干旱對農業生產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 據統計我國氣象災害損失占所有自然災害的70%, 而旱災損失占氣象災害的50%[7]。 明確依安縣干旱災害發生、發展特征,為科學防范災害提供理論支撐。

3.2.1 干旱的年際變化特征

根據1978-2020 年近40 a 資料統計顯示, 干旱災害發生過23 a,占比達57.5%。 集中出現在1990-2010 年。王丹丹等[8]指出全國旱災受災面積呈減少趨勢,成災面積呈增加趨勢,而在東北地區受災及成災面積均呈增加趨勢, 依安縣的干旱災害影響趨勢與其相符。 1999 年春旱3-5 月降水量33.5 mm,特別是5 月降水只有5.2 mm, 比歷年同期少28.0 mm,6 月降水量37.0 mm,比歷年同期少40.7 mm,秋季9-10月降水量27.9 mm,比歷年同期少45.0 mm,出現春旱、夏旱連秋旱導致農作物大面積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高達7095 萬元,從災害損失看旱災也是造成農業災害經濟損失的主要災害因素之一。

3.2.2 干旱發生時段

干旱會發生在作物生長的任何時期。 根據依安縣災害40 a 普查數據顯示, 依安縣的旱災主要發生在春、 夏兩季。 如1992 年春旱、1993 年春夏連續旱災、1982 年夏旱。 依安縣在百姓口中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說,可見依安縣發生春旱很常見。3-5 月是春種時節,種子發芽期干旱會直接導致出苗不齊,甚至斷壟缺行,苗床枯死。 重新補苗或毀種易導致作物生育期縮短,農民存在糧食減產或貪青晚熟風險。 夏季是作物生長關鍵期,干旱導致作物水分供應不足,植株不壯,影響揚花結穗授粉,嚴重會影響作物正常灌漿和成熟,不及時采取干預措施會造成作物減產,甚至絕收。

3.2.3 干旱災害防災減災策略

氣象、環境等自然因素是引發干旱的原因,但同時也與人類活動有關[5]。 無法改變自然環境就要科學應對干旱,提高應對干旱的能力。 首先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在干旱缺水年份種植抗旱、耐旱經濟作物;根據不同作物的生育特點,在發育關鍵期及時灌溉;發展節水農業,采用塑料大棚與地膜覆蓋、滴灌技術,顯著提高水分的生產效率; 利用有利天氣開展人工干預天氣,抗御干旱。

3.3 風雹

風雹天氣是由強對流天氣引起, 冰雹伴隨雷雨大風天氣出現,具有局地突發性強、生命史短、移動速度快、 風速驟然加大、 雨勢兇猛并夾雜冰雹等特點。 風雹發生地區較為局限,常有“雹打一線”之說。依安縣陽春鄉至解放鄉一帶常有風雹天氣發生。 風雹經過的路徑會對農作物的根莖、枝葉、果實產生損傷,引起作物倒伏,導致農作物無法進行充足的光合作用,致使農作物減產。 果實被冰雹打傷后,輕則影響品質,重則造成打傷部位發生腐爛,影響產量。

3.3.1 風雹災害年際變化特征

根據普查數據顯示1978-2020 年近40 a 風雹發生過15 a。 圖1 所示,40 a 間風雹呈兩段集中分布出現的特點,其中8 a 出現在1985-1998 年,且災害損失相對較大,另一段7 a 出現在2005-2016 年。

圖1 風雹災害受災面積變化趨勢圖

根據依安縣氣象站地面觀測記錄顯示風雹常出現在夏季,高發時段集中在13-19 時,風雹過程的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僅為2-10 min。 強對流天氣系統異常劇烈,冰雹來臨時常伴有大風天氣。

近40 a 風雹災害影響整體呈下降趨勢在全球氣候變暖大背景下,溫差減小,對流活動減弱,導致冰雹不易形成,加之近年來氣象科技的發展,人工影響天氣防雹作業越發成熟, 防御風雹天氣的能力大幅提升,有利抑制或減少風雹災害的發生。

3.3.2 風雹災害防災減災策略

在風雹多發地帶,種植抗雹能力強、恢復能力強的作物,增加森林面積,改善地貌環境,破壞雹云條件,達到減少雹災目的。 加密監測提早采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干預措施,利用碘化銀催化劑作用,結束風暴云的發展進程,削弱大風、冰雹等致災因子,減少災害損失。 通過普查區劃風雹易發區,重點防御。 對受害較重、造成絕收的作物,要及時拔除殘株爛葉,清理園地,防止腐爛引發病害,可根據實際情況重新播種或移栽速生葉菜;對損傷較輕的,要及時扶正,修剪掉被折斷、損傷的枝、蔓;并清理殘枝,及時施肥、澆水,增強抗逆性,因災后蔬菜根系受損,吸收土壤營養物質能力減弱,可及時施肥。

3.4 低溫冷害

低溫冷害氣象指標是指旬平均氣溫比歷年旬平均低0.3-1.6 ℃而引起的農作物減產現象。 農作物生長季節氣溫比常年同期顯著偏低引起的災害,使作物生理活動受到障礙,嚴重時某些組織遭到破壞,導致減產[6]。 低溫冷害按時空分布分為春季低溫冷害(俗稱倒春寒)、秋季低溫冷害和東北的夏季低溫冷害。 春季和秋季低溫冷害多發生在初終霜凍前后,夏季低溫冷害多源于陰雨低溫寡照,溫度越低,作物發育時間越長,成熟越晚。受東北冷渦影響,依安縣低溫凍害也常有發生。 當溫度長期低于作物耐受溫度時,農作物的根莖受損,導致作物無法正常發育,造成產量下降。

3.4.1 低溫冷害年際變化特征

根據1978-2020 年普查數據, 比較于前文三種災害,低溫冷害是發生頻次最少、災害損失影響最低的災害。 40 a 間1998 年低溫冷害造成的損失最為嚴重, 農作物受災面積1.92 萬hm2, 絕收面積0.14 萬hm2,直接經濟損失46.5 萬元。 目前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作物種類較以前大幅增多,更易遭受災害侵襲[10],近40 a 間低溫冷害受災面積整體呈上升趨勢。冷害發生常為大面積區域性,所以同樣不容小視。

3.4.2 低溫冷害易發時段

依安縣低溫冷害在春、夏、秋均有發生,但常發生在春秋季,即初、終霜凍前后。依安縣初霜在每年9月21 日前后,終霜在5 月12 日前后。 初霜凍過早、終霜凍過晚均易出現低溫冷害。 2018 年9 月9 日依安縣出現早霜天氣,比歷年早12 d,由于種植的高產晚熟作物多,凍害嚴重,農作物減產4 成。 夏季由于連續性低溫、陰雨和寡照天氣也會引起階段性低溫,1998 年夏季依安縣出現極罕見階段性低溫,1998 年6 月19、20、21 日日平均氣溫較常年平均氣溫低7 ℃左右;1992 年6 月5 日出現歷史罕見的霜凍災害,最低氣溫2.3 ℃,地面最低溫度-2.0 ℃,出現霜凍天氣,農田作物苗期受到不同程度的災害。 由此可見春夏秋三季都需防范低溫冷害。

3.4.3 低溫冷害防災減災策略

依安縣低溫冷害多發生于每年5 月至6 月上旬、以及9 月中下旬。 此期間分別為春季的農作物苗期、秋季的作物籽粒灌漿成熟交匯階段。 掌握災害發生時段規律, 科學合理安排品種搭配與播種期或種植耐寒的高產品種,促進幼苗生長,增強御寒能力;促進作物早熟;科學實施農業防寒措施,減少低溫冷害損失。

4 結論

(1)近40 a 洪澇災害出現過23 a,也是依安縣農業氣象災害中出現頻次最多、災害損失最重的災害,依安縣近40 a 洪澇災害發生頻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波及范圍最廣、影響程度最深的是1998 年出現的特大洪澇災害。 洪澇高發時段集中在夏季的7、8月份,也是防汛的關鍵時段。

(2)近40 a 干旱災害發生過23 a,出現頻次及災害損失僅次于洪澇。 集中出現在1990-2010 年,干旱災害的影響呈增加趨勢,但近些年少有發生,氣候條件的改變及應對干旱的措施進步, 均降低了災害的發生及影響程度。

(3)40 a 間風雹共計出現15 a,占比接近38%。呈兩段集中分布,分別在1985-1998 年出現8 a,災害損失相對較大,另7 a 出現在2005-2016 年。 近40 a風雹災害影響整體呈下降趨勢。

(4)低溫冷害為此次重點研究的四種災害中發生頻次最少、 災害損失最低的災害。 低溫冷害發生強度、作物受災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 春秋季是低溫冷害的高發時段,春季冷害出現的時間越晚,對作物造成的影響越大;秋季冷害出現時間越晚,對作物造成的影響越小。

(5)季節性預防災害從高發規律入手,春季重點預防干旱和低溫冷害;夏季重點預防洪澇、風雹、夏旱以及階段性低溫;秋季重點預防洪澇和低溫冷害。

猜你喜歡
風雹洪澇時段
洪澇造成孟加拉損失25.4萬噸大米
東北冷渦背景下一次初秋風雹天氣分析
衡陽暴雨洪澇特征及對后期農業干旱影響
四個養生黃金時段,你抓住了嗎
四川盆地南部邊緣一次局地風雹天氣的中尺度及雷達觀測分析
黔東南州洪澇發生規律研究
基于FloodArea 模型的龍須河流域暴雨洪澇淹沒模擬研究
傍晚是交通事故高發時段
分時段預約在PICC門診維護中的應用與探討
分時段預約掛號的實現與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