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中國共產黨華僑統戰工作的歷史經驗

2024-01-21 19:22杜俊華王津橋馮熙茹
關鍵詞:僑務工作華僑中華文化

杜俊華,王津橋,馮熙茹

(1.重慶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044;2. 悉尼大學 人文學院,悉尼 2006)

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總戰略、總策略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在百余年奮斗歷程中,將統一戰線的基本原理運用于中國實際,取得了各個歷史時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重大成就。在建黨百年的重要歷史時刻召開的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上,“堅持統一戰線”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百年奮斗歷程中積累的十大寶貴歷史經驗之一,被鄭重寫入《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1]?;乜唇y一戰線的百余年歷程,中國共產黨與海外華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華僑群體的統戰工作始終是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時代條件下,國際環境嬗變,華僑群體內部結構也正在進行代際更替的深刻調整,總結中國共產黨百余年華僑統戰工作經驗,對新征程上華僑統一戰線的發展壯大及僑智、僑力、僑心的匯聚具有重要意義。

一、華僑統戰工作始終圍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題

海外華僑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身在海外,心系祖國”,自古以來就有著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在民主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各個歷史時期與中國共產黨站在了統一戰線,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發揮了獨特作用,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一員。

黨對華僑群體的統戰工作起于民主革命時期。在國內社會主要矛盾的現實支配下,這一時期黨的華僑統戰工作的開展主要是為了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為主要形式[2]??箲饡r期,為建立最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海外華僑在抗戰中可能發揮的重要作用,將海外僑胞視為抗日救國的有生力量,分別從政策和實踐層面開展海外華僑的統戰工作。在政策上,黨中央制定發布一系列文件條例,號召建立包括“一切關心祖國的僑胞們”在內的民族統一戰線,要求保護華僑權益,并歡迎華僑歸國參加邊區經濟建設。在實踐中,中共中央不僅在延安、香港等地設立海外工作領導小組和統戰工作委員會,領導僑界的抗日統戰工作,也積極同海外僑領交往,發揮其在華僑群體統戰工作中的獨特帶頭作用,還通過創辦刊物擴大對海外華僑的抗日宣傳,爭取他們對抗戰的支持與援助??箲饎倮?針對國民黨背信棄義,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將愛國華僑視為反對國民黨發動內戰、爭取和平民主建國的積極力量,呼吁他們“一致努力,以實現祖國之獨立和平民主”[3]。爾后,黨中央根據革命形勢變化,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明確表示將聯合各地華僑,組成全國各界各階層的反蔣民主統一戰線[4]1237。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節節勝利,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將召開新政協提上議事日程,毛澤東親自電邀陳嘉庚、司徒美堂等華僑領袖蒞臨解放區參加會議,體現出黨對海外華僑力量的高度重視。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初步探索中,華僑統一戰線任務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華僑統戰工作上升為國家意志,以獲取華僑資源投入新中國建設為主旨。自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綱領》明確聲明把國外華僑納入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后,黨中央多次根據國際形勢和國家需要對僑務工作做出相應調整和相關規定,提出采取具體措施、爭取華僑的方針,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際,毛澤東還曾明確主張利用華僑資本[5],目的都是團結歸僑僑眷及海外僑胞參加祖國社會主義建設。新中國的誕生,結束了華僑“海外孤兒”的命運,使其看到中華民族振興的希望,加上一系列護僑惠僑政策法規的出臺,增強了海外僑胞對新中國的政治認同與信任,激起其支援祖國建設的愛國熱情。從回國投資興辦企業,到捐資支持教育事業,華資為促進僑鄉社會經濟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以福建為例,從1952年至1965年,回鄉投資的華僑超過1萬戶,40多個工礦企業在這些僑資的支持下得到新建或擴建[6]。再如,于1958年在廣州復辦重建的暨南大學在1966年停止招生前,共得到華僑捐款人民幣146萬元,港幣14萬元[7]。更為可貴的是,不少學有所成的華僑知識分子拋開僑居國的各種優厚待遇,懷著報效祖國的一腔熱血回到國內,成為新中國各個科學領域的開拓者和領導者。

步入改革開放時期,黨的華僑統戰工作逐漸走向國家與華僑的“共贏”狀態。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明確肯定了華僑群體在實現統一祖國大業、支援祖國現代化建設以及加強國際反霸斗爭方面的積極作用[8]。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政治生態更加完善,廣大華僑在吸引產業投資、拓展海外市場、加大國際交流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集中呈現著華僑資源的功能性效用。同時,這一時期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等國家級僑務機構相繼成立、全國僑務工作會議等國家級僑務會議以及海外聯誼等國際性活動相繼開展,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基礎上,逐步確立了新時期僑務工作方向,華僑統戰工作穩步推進。國內方面,新時期僑務工作的基本政策是“一視同仁,不得歧視,根據特點,適當照顧”,在做好歸僑僑眷工作的同時,推動華僑投身中國現代化建設。國外方面,隨著海外華僑數量不斷增加,黨和政府積極打造有利于華僑在當地長期生存與發展的穩定社會環境,指導華僑遵守住在國法律、尊重住在國人民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為華僑與我國開展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提供必要支持。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華僑統戰工作方針既符合我國國情,也符合華僑群體的實際情況和切身利益,使廣大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一度被壓抑的愛國主義熱情重新煥發出來,極大調動了他們參與祖國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在振興中華的大業中作出了卓越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華僑統戰工作,重視發揮廣大華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新論斷新理念新要求,為新時代華僑統戰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習近平同志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廣大海外僑胞有著赤忱的愛國情懷、雄厚的經濟實力、豐富的智力資源、廣泛的商業人脈,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力量”[9],要“廣泛團結聯系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0],要“最大限度把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中蘊藏的巨大能量凝聚起來、發揮出來,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11]。在習近平同志的指示下,新時代黨的華僑統戰工作以國情、世情、僑情為變,立足華僑歷史,統籌發展趨勢,持續推進華僑統戰工作領域和工作方式方法新探索,肯定華僑群體的歷史貢獻與重要作用以凝聚僑心、號召僑界同圓中國夢以匯聚僑力、完善涉僑政策法規以維護僑益,贏得了華僑的廣泛認同,華僑群體與中國的交往呈現出典型的互動性與互惠性特征,開拓了黨的華僑統戰工作新格局。

華僑群體在中國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是一股不可缺少的推動力量。統一戰線本質上是對社會力量的聯合,統戰工作的具體開展要依據特定的社會需求與政治導向?;仡欬h與華僑群體的同心奮斗史,華僑統戰工作一向服務和服從于黨在各個階段的歷史任務,圍繞社會需求深入推進,深度融入國家發展軌道,始終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頻共振。

二、華僑統戰工作堅持為國家服務和為華僑服務相統一

華僑統戰工作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應當堅持為國家大局服務和為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在服從和服務于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同時,把為僑服務作為主要職能,服務于廣大華僑群體的發展權益,做到“兩個服務”的統一,這既是對國家利益的維護,也是實現僑胞權益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只有圍繞黨和國家大局開展華僑統戰工作,全心全意為僑服務,才能真正贏得僑心,激勵僑胞更好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貢獻。

(一)“為國家服務”是貫穿華僑統戰工作始終的主線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統一戰線是一個長期的歷史性的社會現象,為實現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戰略任務服務。作為以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在具體的統戰實踐中,從長遠的戰略角度出發,堅持發揮統一戰線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上的重要作用。其中,華僑統一戰線是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建立的,“為國家服務”的宗旨是貫穿各個時期華僑統戰工作的主線。

中國共產黨關于僑務工作的基本理論主張發端于延安時期,先后經歷了“民族光輝論”“獨特機遇論”“資源寶庫論”“大有作為論”等幾個階段[12]。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根據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僑務工作的重要論述,拓展了僑務工作領域與任務,開辟了僑務理論發展的新境界。華僑統戰工作在這些重大理論觀點的指引下得以不斷推進,在不同時期為國家社會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革命戰爭年代,華僑統戰工作以響應黨領導的民族、民主統一戰線為中心任務,積極調動廣大華僑為革命服務的積極性,為祖國輸送資金、武器、藥品等物資以及人才,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貢獻。以經濟支援為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全世界近一半以上的華僑都參加了獻金運動,以集體捐款、個人捐款、勞軍義捐、救濟難民以及節日籌款等不同形式為國家抗戰捐款,總額達國幣13億多元[13],覆蓋美洲、歐洲、東南亞等地區,包括僑領巨商、中小商人以及勞工大眾等各個階層。新中國成立初期及和平建設時期,黨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利用華僑資源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政策,鼓勵華僑回國投資創業。從服務于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堅決有效執行,到服務于社會主義的全面大規模建設,華僑統戰工作在集中海外資金、技術、人才,積極引導歸僑、僑眷參加生產和各項建設等方面發揮了獨特優勢,為新生人民政權的鞏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國家的發展建設貢獻了華僑力量。改革開放后,在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即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規劃下,龐大的華僑群體作為海外有生資源,自然被視為促進社會經濟建設的積極因素。由于廣大華僑在國際交往中扮演著“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雙重角色,通過華僑互動活動的國際化和多元化,華僑與國家發展的同構性得以增強,為引進資金、技術、人才資源以及傳播中華文化、展示中國形象提供了理念和實際支撐。進入新時代,面臨新形勢新任務,黨中央把“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愛國者”寫進新時代統一戰線的性質[14],極大拓展了統一戰線的外延和內涵。華僑統戰工作以此為導向,促進僑界團結,凝聚廣泛僑力,助力營造海內外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生動局面,鑄牢黨和華僑群體同心奮斗的堅定決心,不斷匯聚起僑心向黨的磅礴合力。

華僑群體是推動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國發展的寶貴資源。不同歷史時期,國家與華僑群體的往來表現為側重點不同的互動模式,但究其共性,華僑群體始終緊扣時代熱點,與祖國的事業同步前進。華僑統戰工作的展開始終貫徹著“為國家服務”的宗旨,發揮著為國家利益服務的顯著功能。

(二)“為僑服務”是華僑統戰工作的基本要求

“為僑服務”則要從增強為僑服務意識、提高為僑服務能力出發,把僑胞的滿意程度作為衡量僑務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堅持“對投資者有利、對所在國有利、對中國有利”的“三有利”前提[15],以保護華僑的正當合法權益,關心和扶持華僑長期生存和發展為服務核心。

黨中央歷來心系華僑事務,關注華僑權益,一直秉承“以人為本、為僑服務”的華僑統戰宗旨。早在抗戰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人就非常注重與華僑的互動,親自接見陳嘉庚、司徒美登等主要僑領,并與之展開親切會談。以陳嘉庚率慰勞團回國一事為例,慰勞團一行剛至重慶,便受到黨的歡迎,葉劍英、林祖涵、鄧穎超等南方局主要領導人組織歡迎會邀陳赴宴,“到者百多人,秦邦憲、葉挺君亦在座”;后至延安時,慰勞團一行住宿飲食均受優待,毛澤東多次與陳及慰勞團會見,并前往陳之住所,“或同午飯,或同晚餐”,與陳洽談僑事與中國時局[16];再回重慶時,周恩來再次拜會陳嘉庚,與之懇切相談,深刻反映出革命年代中共領導人為僑服務的僑務理念。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后,將“保護國外華僑的正當的權利和利益”寫入國家根本大法[17],取消雙重國籍,頒布《華僑申請使用國有的荒山荒地條例》《關于處理回國華僑就業問題的指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于貫徹保護僑匯政策的命令》等涉僑法規,為服務華僑提供堅強的法治保障;指明“為華僑服務”是當前華僑工作新政策的一個“中心點”[18],把保護國外僑民作為中國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任務,提出以撤僑為中心的“三好”政策,為服務華僑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設立華僑事務委員會、僑務工作委員會、僑務局等各級僑務工作機構,成立以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為代表的僑聯機構,為服務華僑提供可靠的組織保障。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黨和政府牢固樹立“僑胞利益無小事”的華僑統戰工作思路,堅持依法辦事,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華僑利益,不斷增進友誼,促進共同發展。同時,中共中央頒布的大量關于統一戰線的文件以及黨的領導人的公開講話多次提到新時期華僑問題的重要性,并依據局勢發表有關涉僑聲明,表明護僑立場。步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對國內外大勢的深刻把握,立足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以解決僑胞諸多急難愁盼問題為導向,提出“大僑務”的戰略性僑務思想,推出各項為僑服務舉措,為廣大華僑帶來便利和踏實,并在2020年黨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新增的“海外統一戰線工作和僑務工作”一章中,將“為僑服務”規定為僑務工作的主要任務[19],進一步開拓僑務工作新局面。

歷史和實踐證明,華僑統戰工作的推進要一直以“為僑服務”為基本準則,貫徹以人為本、依法護僑、熱情助僑、合作共贏的理念,打造僑務資源開發、涵養、使用的科學循環體系,著眼于國家與僑胞的長期整體利益訴求。如此一來,海外僑胞才會在所在國政治社會條件的變動以及個人的持續遷移中,感受到民族的認同感和文化的感召力,從而強化家國倫理邏輯,始終保持對祖國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華僑統戰工作的具體開展

華僑作為國際移民的一部分在世界各國流動,其活動不僅限于移民性質,還涉及多元主體與多方利益,具有很大的涉外性質。針對華僑群體流動性、運動性顯著以及華僑事務綜合性、復雜性的特征,華僑統戰工作必定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全球化背景下,國際交流日趨多重化,各國國家利益向國外延伸而形成相互交錯態勢,華僑事務復雜性加劇。立足錯綜復雜的僑情運作模式,華僑統戰工作必須多維度協力推進。

(一)落實思想政治引領是華僑統戰工作開展的根本前提

廣大華僑一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僑務工作也一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特殊地位決定了華僑統戰工作必須統籌在黨的領導之下,強化對華僑統戰工作的思想政治引領。因此,華僑統戰工作的推進,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在具體工作中把握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和根本政治價值,這既是華僑統戰工作方向正確的保證,也是華僑統戰工作路徑展開的依據。

2020年中共中央發布《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在新增的第十章開宗明義指出,海外統一戰線要“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增進華僑和出國留學人員等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認同”[19],旗幟鮮明地點明了華僑統戰工作的思想政治基礎。統一戰線的建立,是基于各方面成員在根本利益、奮斗目標一致基礎上的自覺認同,是基于統一戰線領域內的思想政治共識,即共同思想的政治基礎,它是歷史的、發展的、具體的,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內容。新時代統一戰線的思想政治基礎,是高舉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旗幟,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祖國完全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20]。統一戰線作為黨克敵制勝、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其自身功能和價值的發揮與統戰成員對共同思想政治基礎的認識程度成正比,因而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是統戰工作的主要內容。新征程上的華僑統戰工作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引導其成員牢固樹立政治意識,不斷增強對我國國體、政體、政黨制度的信念,凝聚和增進政治共識,以夯實共同思想政治基礎。

華僑發展歷程已經證明,廣大華僑始終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與中華民族的命運休戚相關,全世界華僑的境遇也始終與祖國的發展建設相聯系。一定程度上,國家地位決定著僑胞的國際地位及其在所在國的地位。引導僑心向黨,筑牢僑胞對祖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政治認同,是華僑權益得到保障與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開展華僑統戰工作的必然邏輯。

(二)遵循法治軌道是華僑統戰工作開展的基本準則

華僑統戰工作一直服務于黨和國家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要一以貫之做好黨和國家的華僑統戰工作,必須將法治思想貫穿僑務工作始終,絕不能偏離法治軌道。依據僑情實際,我國僑務工作現分為海內海外兩大部分,對外以海外華僑為主體,對內以歸僑僑眷為主體,涉及祖籍國與華僑的關系、華僑與所在國的關系、祖籍國與華僑所在國的關系,必須以法律法治貫穿僑務工作開展的全過程。

首先是積極完善涉僑法規政策。對廣大僑胞的正當合法利益要予以高度重視,推動華僑治理立法、華僑權益保護立法、華僑公共服務立法,制定符合國情實際、符合華僑現狀與未來發展的法令、法規、條例、辦法,構建綜合性涉僑法律體系,形成覆蓋華僑各項權益與義務的法治工作范圍,以法制化的途徑來治理、保護、服務廣大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做到僑務工作“有法可依”。其次是堅持僑務工作依法行政。僑務工作成效很大程度取決于僑政的具體實施,必須規范僑務工作的行政行為,認真執行黨和國家關于海外僑胞和歸僑工作的方針政策,對各項涉僑法規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不斷完善僑務協調溝通機制,加強依法護僑工作力度,推動僑務工作走上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軌道,同時提高有關部門依法行政意識,做到僑務工作“有法必依”。再者是遵循國際移民法與國際慣例。國際移民是指跨越國家邊界,離開國籍國或此前的常住國,以定居為目的而長期或永久性地居留他國,或暫時生活于另一國家的人群。華僑作為特定的移民群體,其活動本質上是存在于世界范圍內的一種普遍性的特殊交往方式。華僑事務既是中國的事務,同時也屬于國際移民事務范疇,因此必須遵循國際法與國際慣例,將華僑事務置于國際移民的大背景下認識理解。

最后是強化法律意識,樹立法治理念,用法治思想解讀、處理華僑群體的相關事務。一方面,要抓好涉僑法律法規的普及和宣傳,積極引導廣大華僑自覺運用法律武器,合法合情合理地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努力營造依法護僑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面,要加強調查研究,了解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法治需求,深入研究相關法律規定,以提供更加精準的法治服務,推進僑務法治建設。

(三)維護和增進僑益是華僑統戰工作開展的必然歸宿

維護和增進僑益是華僑統戰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條件之一。僑務工作說到底是做“僑民”的工作,做“僑情”的工作。面對以新生代華裔為主要群體的華僑,要贏得整體性“僑心”,就必須更加強調為僑服務的工作精神,堅持把維護和增進僑民利益作為我國華僑統戰工作開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而實現國與僑雙方在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有效結合。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深刻指出,要領導同盟者向共同的目標奮斗,必須為同盟者提供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4]1273。就改革開放以來的華僑統戰工作而言,僑民取得實際性權益是中國與僑民展開互動的重要基石,也是雙方實現合作共贏的基本條件。這一點,習仲勛同志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有了深刻認識。主政廣東的習仲勛曾在對外經貿會議上對華僑直率而言:你們來華投資,“實際上第一是賺錢,第二才是愛國”。此話切中“僑心”所在,引起了在場僑胞的深刻共鳴,坦言華僑回國投資固有愛國因素,但無錢可賺也不會回來[21]。此段交流簡單明了,一語中的點名了與華僑交往的“共贏”原則,揭示了僑務工作合作互利的深刻內涵。中國與海外華僑既然是以經濟為考量、以市場為手段開展互動,那么“共贏”作為現代社會經濟市場的基本準則,就必然是中國與廣大華僑交往的最終歸宿。

恩格斯指出:“沒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會有統一的目的,更談不上統一的行動?!盵22]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同各階級、階層在共同目標與共同利益基礎上結成的政治聯盟,尊重、維護同盟者的利益,是其得以不斷鞏固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新的歷史方位下,僑務工作要取得實效,必須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到僑務工作領域,一以貫之維護和增進僑胞利益,通過推進保護華僑權益、發展華僑教育、加強僑鄉建設、拓展華僑市場、疏導僑匯、吸引華僑回國投資、引導華僑參政等系列政策項目,構建綜合性、立體性、結構性的多維度服務型對僑統戰工作體系。只有真正從僑益出發,筑牢華僑與祖國緊密聯系的現實根基,使他們成為新時代發展成果的共享者,才能開創華僑統戰工作代際有人、薪火相傳的大好局勢,實現僑民與國家的緊密團結,從而為實現中國夢攜手奮斗。

四、華僑統戰工作始終堅持在發揚中華文化上發力

追溯華僑的來源與境遇,廣大華僑是因血脈的延續性、民族的凝聚力、文化的認同感維持對祖國的向心力,保持與祖國的長期聯系狀態。華僑從屬于國際移民的一部分,兼具國際移民隨著時間跨度拉長致使血脈傳承不穩定以及民族感情淡漠的特點,我國同樣面臨著華僑群體失去對祖國向心力的隱憂。弘揚中華文化,則是在面對華僑血脈傳承脫節、民族認同缺位的情況下,重塑華僑對祖國的認同感,從而保持國與僑穩定交往的重要舉措。

(一)弘揚中華文化是應對僑情變更的基本策略

華僑統戰工作開展要著力發展中華文化,首先是基于僑情更變的實踐面向。華僑是以血脈、文化作為基本紐帶與祖籍國聯結在一起,這一基本紐帶非物質力量可任意建構。著眼當下,海外僑胞結構正在進行代際更替的深刻調整,脫離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華僑新生代缺乏對中華文化的天然向心力,這一變動直接給僑務工作造成隱憂。此外,新生代移民的移民動因、移民類型、職業結構與教育水平發生重大變化,使華僑社會內部結構與價值體系產生重大變更。簡言之,華僑群體內部結構演變給華僑統戰工作提出了挑戰。

面對僑情的深刻調整,習近平同志明確了新時代僑務工作主線和中心任務,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9]。傳播發揚中華文化是對海外華僑有關民族情感與文化自覺的召喚,是對廣大僑胞內涵中華兒女基因的喚醒。以中華文化為橋梁,通過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華僑心底培植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以具有高度一致性和同構性的文化認同為基礎,保持華僑群體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和向心力,是從根本上對華僑代際更替隱憂的破解。

新生代移民的廣泛社會聯系和大范圍活動給華僑統戰工作提供了機遇。當代中國新生移民處于持續性流動狀態,他們不僅擁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也具有較高的思想文化水平,向全世界輸送了大量中華血脈,使中華文化能夠以海外僑胞為載體在國際社會廣泛展示,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同時增進了中外文化交流,為中華文化與各國本土文化的有機結合提供了無限可能。

習近平同志在中央統戰工作會上提到,要加強海外愛國力量建設,涵養壯大知華友華力量,促進中外文化文明交流互鑒[23]。從實際效應來看,作為中華文化在海外的承載者,廣大海外僑胞事實上成為展示中國形象的“流動窗口”與“活名片”,他們充分發揮深諳中華文明與住在國文明的雙重優勢,以僑為橋,努力做中華文化同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互鑒的積極推進者,進而為我國通過華僑群體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供了契機,對中國話語體系的國際性建構也具有強力推動作用。

(二)弘揚中華文化是做好華僑統戰工作的內在要求

遍布世界各地的華僑同受中華文化的滋養,享有共同的精神家園,具備共同的倫理觀念。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廣大華僑心靈的根脈和歸屬,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凝心聚力的重要源泉。開展華僑統戰工作,需要以中華文化為紐帶,發揮其根基性和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創造力的關鍵作用。

統一戰線建立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是一致性和多樣性的統一體。在華僑統戰工作領域,民族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此為華僑統一戰線最大的“同”,但受民族、信仰、生活水平以及住在國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影響,廣大華僑在具體目標、利益、要求上存在差異。周恩來曾言:“正因為有所不同,才需要聯合?!盵24]因此,華僑統戰工作本質上也是求同存異的過程。

如何在華僑利益訴求多元的現實下畫出華僑群體最大的同心圓,凝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僑力,是華僑統戰工作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而中華文化是匯聚海外力量的重要手段。廣大華僑在中華文化的耳濡目染中成長起來,本身就是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他們離開祖籍國去往海外,是帶著中華文化而去,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仍然保留和延續著中華文化的元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我們的同胞無論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烙印,中華文化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基因?!盵9]正因為有著共同的精神基因,海外僑胞與中國才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更進一步講,中華文化是廣大僑胞與祖國相連的精神紐帶和情感之源,是凝聚海外華僑的內在力量。

同時,中華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孕育了以愛國主義為代表的民族精神,它構成了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核,成為凝聚中華民族最核心的力量。人們常把華僑稱為“愛國華僑”,集中反映了該群體最主要的本質和特征。出國后,華僑對祖籍國的感情更加深厚,他們為了表達炎黃子孫飲水思源之情,以各種方式保持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對后代進行尋根覓祖教育,使愛國傳統和民族精神代代相傳,呈現出對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覺與認同,這是海外華僑愛國主義在更深層次的體現。愛國主義是華僑統戰工作展開的基本內涵和內在要求,是開展華僑統戰工作必須樹立的一面旗幟。

(三)弘揚中華文化是對華僑統戰工作調整的回應

中國共產黨在奮斗歷程中,將廣大華僑視為中國發展的重要有生資源。過去華僑統戰工作的側重點面向國家硬實力的建設與提升,主要是將華僑資源作為社會硬發展的基礎建設力量之一,華僑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強后盾。新的時代條件下,中國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國際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愛國統一戰線的重要職責和歷史使命。華僑統戰工作是愛國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團結海外僑胞共同致力于增強國家軟實力因而成為其目標任務之一,而弘揚中華文化是華僑統戰工作服務于國家軟實力的基本切入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25]。身處異國他鄉的華僑在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國家軟實力發展深厚的力量源泉,他們以國際社會為活動范圍,是中華文化最直接的“海外代言人”。對于輸入國而言,華僑的移居本身就是中華文化的傳輸與注入,他們在國際社會的活動同時也是中華文化的傳播。借助僑力向海外傳播中華文化,可以跨時空、國度、民族等多重障礙,多維度展示中華文明,增強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的接受度和認可度,助力中國大國形象的推廣,提升中國在海外的軟實力,進而服務于我國擔大國責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重大戰略??梢?中華文化是聯絡海外華僑、增進其與祖籍國關系的橋梁和渠道,以發揚中華文化為側重點的華僑統戰工作,是推進我國建設文化強國的“活廣告”,是推進我國軟實力建設的重要路徑。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一個國家的強盛,不僅伴隨著經濟的騰飛,也必然伴隨著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當前,中國對外僑務工作的需求更強調支持國家的軟實力建設,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文化交流,是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重要內容?;趯θA僑統戰的部分調整,要求以弘揚中華文化為發力點,進一步增強國際感召力,為中國的發展營造更加良好的國際環境。

五、結語

回顧黨的百余年華僑統戰工作歷程,在不同歷史時期,黨中央立足世情、國情、僑情的深刻變更,制定了與時俱進的華僑統戰工作方針政策,與華僑群體展開深度互動,有效匯聚華僑資源服務于國家利益,為中國的革命、建設與改革開放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在黨的領導下,國家與華僑群體的雙向溝通力度和深度得以擴展,整體性僑務工作思路和路徑不斷創新,海內外互動形式趨向多樣化穩定化常態化,逐漸形成以經濟合作為起點、政治維護為支撐、法律保障為依據、文化熏陶為路徑的多維統戰模式,積累了豐富的華僑統戰經驗??偨Y歷史,是為了開創更好的未來。新時代新征程,我們應積極吸取黨在各個歷史時期所積累的華僑統戰工作經驗,努力推動新時代華僑統戰工作取得新成效,以團結、吸引更多華僑及華僑資源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征程中,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猜你喜歡
僑務工作華僑中華文化
“三堅持”推動僑務工作新提升
我的十年僑務工作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的華僑老師
基層僑務工作要善于用“勢”
如皋:圍繞“四個來”做實僑務工作
漢字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華僑華人賀祖國70華誕: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
海外華僑華人詠盛典
華僑華人慶“國慶”度“中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