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我國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析

2024-01-21 09:51任嵐峰
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文化產業數字化

摘? ?要: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深刻把握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是數字經濟重塑人類文明形態的內生動力,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客觀需要,是文化產業現代化發展的目標追求,是數字技術工具理性的價值旨歸。當前,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面臨著數字化水平和供給結構質量不高、新型業態培育和線上消費問題突出、數字化治理不足等現實困境,需要明確以數字化驅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措施: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文化發展數字化和產業化的深度融合;以數字化技術夯實文化產業基礎,促進文化產業提質增效;推進數字化對文化產業的改造,增強新型業態活力;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扎實推進數字文化產業的壯大發展,為新征程上持續推進我國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數字化;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4? ? ? ? 文獻標識碼:A? ? ? ?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3.06.004

文章編號:1009-6922(2023)06-26-08

國民經濟是社會進步的基礎,是國家發展的命脈。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有利于促進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和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對提高我國文化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國際國內新局勢,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發展條件和發展階段的變化做出重大研判:“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保?]237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提升文化產業質量,既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調整產業結構戰略、增強我國文化競爭力的內在需要,更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在新的歷史階段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推動文化產業以創新驅動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部署,優化產業結構布局,關鍵就在于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的高質量發展。

一、我國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

(一)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數字經濟重塑人類文明形態的內生動力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成為各個國家提升經濟水平的重要內容。2016年,G20杭州峰會發布的《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指出:“數字經濟是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保?]數字經濟通過改變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之間的關系,數字化滲透在生產要素、生產方式、組織形式等方面,將新的商業模式和發展形態融入傳統的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中,彰顯出其在社會發展中的強大勢能,是塑造新型人類文明形態的關鍵。這種新型人類文明形態的典型特征是以數字作為生產力要素,對資本、人才和技術等生產要素進行整合評估,構建出新的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生產力形態,進而衍生出“智慧家園及社會”的人類社會形態。當前,數字經濟以不可阻擋的國際潮流孕育新的生產力,構建大型數字資產和增長動能,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進行改革,推動人類文明跨入新時代。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占GDP比重41.5%,名義增長10.3%,已連續11年高于GDP增速;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數字基礎設施,算力總規模位居世界第二;數字政府建設成效顯著,數字國際合作不斷深化,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3]。同時,人工智能、5G、物聯網、VR和AR、文化大數據等現代化科技的運用促進數字文化服務和產品的更新換代。這表明,數字技術逐漸滲透到文化領域并取代傳統成為文化產業中新的經濟生產要素,最終數字文化產業基于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培育出的文化新業態,并將成為未來主流經濟形態。因此,數字文化產業以高質量發展構建的數字經濟成為引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是重塑人類文明形態的內生動力。

(二)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客觀需要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以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為手段,以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為導向,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堅持創新驅動,實現經濟增長動能轉換”[4]。隨著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社會的到來,數字文化產業加快全方位布局,催生技術創新和跨界破壁融合[5],以數字文化產業為媒介,促進文化產業的質量提升,能創造出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的產品。借助動漫游戲、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表演、網絡視頻、數字藝術、創業設計等產業形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可以打造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能夠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數字文化產品,為人們的日常文化消費提供優質的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文化用戶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梢哉f,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化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

(三)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文化產業現代化發展的目標追求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6]51,“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6]27。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7],這都表明了提質增效是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迫切需要。2017年4月,《文化部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依托數字技術進行創作、生產、傳播和服務,呈現技術更迭快、生產數字化、傳播網絡化、消費個性化等特點[8]。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從推動傳統線下業態數字化改造與轉型升級、提升數字化服務、運用數字化思維等方面闡述了如何實現數字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9]。諸多文件的出臺表明,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文化產業現代化發展的目標追求。

(四)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數字技術工具理性的價值旨歸

互聯網信息時代使數字化的概念不再是簡單處理信號或者信息的數字轉換,而是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數字化擴展到各行各業的生產經營中,通過數據信息建立與經濟社會互相滲透的關系。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是數字技術的創新與進步,劉易斯·芒德福在《技術與文明》一書中指出,技術的發展將使社會生產過程更加高效和經濟[10]。技術與文化產業相互作用催生了數字文化產業,并使社會生產關系由鏈狀變為網狀,將數字文化產業創新輻射至互聯網、物聯網,構建大數據支撐、網絡化共享、智能化協作的高質量文化產業鏈系統。數字技術與各行業的融合發展不僅以堅持價值理性為核心,還通過對其工具理性的合理利用實現數字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達到為人民服務的目的,也彰顯出數字技術本身在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統一。在當今的社會生產體系中,因為數字技術已經延伸至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各環節,所以建立數字化的文化產業體系是數字化時代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數字技術工具理性的價值旨歸。

二、我國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困境

(一)數字文化產業的數字化水平不高

數字化并不是簡單的技術換代,而是涉及經營組織、運營模式和戰略布局的全方位、系統化更迭。當前,很多文化企業數字化改革意識增強,但是對數字化的戰略統籌和實踐力度較為欠缺,大多集中在生產端對先進信息系統的引進。其一,由于文化產業實現數字化是一項需要進行長期轉換的過程性任務,是文化企業借助數據資產的積累投入使用的狀態,很多文化企業仍處于對數據資源的認識階段而非踐行階段,覆蓋全文化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產業數據鏈尚未建構起來,導致內部數據無法實現互聯互通。同時,外部數據滲透融合能力較差,數據資源在文化企業中更新滯后,進而使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受限。其二,文化產業與數字技術的融合尚處在成長期,這使得數字技術的整合能力不強。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間,很多文化企業與數字技術、數字資源的融合度較差,重點程序、特殊資源的數字化水平偏低,物聯網和文化企業相互獨立,不具備全鏈條線上服務能力。這些使得疫情期間消費者對文化產品的體驗感較差,對線上文化產品的消費力度不強,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質量很難得到保障。其三,由于數字文化產業的部分核心數字技術被國外壟斷,軟件芯片、操作系統和開發工具等相關產品主要依靠進口,進而提高了數字化成本。與此同時,我國文化產業互聯網生態建設起步較晚,行業覆蓋面、功能完整性、模型組建豐富性等方面較為滯后[11],與國際數字文化行業之間存在數字鴻溝,這也導致了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受到數字化不足的影響。

(二)數字文化產業供給結構有待優化

2017年4月,《文化部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應當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擴大優質數字文化產品供給,促進消費升級[8]。這是基于我國文化產業當前面臨的首要難題和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但是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經歷了數量和規模上的迅速擴張之后,在供給與消費關系上開始暴露出一些矛盾和問題。一方面,文化產業供給不足表現為文化供給質量相對較差、文化消費形式轉變、供給與消費之間的隔閡較多以及供需關系的錯位和脫節等形式。另一方面,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表現出缺乏具有競爭力及自主知識產權的中高端產品,尚未做到充分發揮網民的社會力量及寬松自由的社會媒體創意精神,缺乏原創性及文化軟實力[12],在全球范圍內仍處于文化產業供給價值鏈的中低端。因此,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對供給結構進行優化,通過改革文化內容和創意服務擴大中高檔產品供給,激發數字技術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創造活力,研發出有創新創意的文化產品;通過帶動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推動新供給,培育和引導新消費。

(三)數字文化產業新型業態培育不夠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13]。這表明,數字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有助于充分激活優勢文化資源與科技資源,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并通過輻射帶動作用發揮文化產業發展的效能。然而當前數字文化產業新型業態的培育力度依然不大,究其原因:第一,由于這種融合發展剛剛起步,所以創新創造的內生動力還不強,尤其是不同區域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有較大差異,很多有發展潛力的數字文化企業都選址在北上廣等發達城市。第二,在數字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相互融合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受行業壁壘限制,其他產業發展的資源優勢很難轉化為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效益。如我國很多高新技術產業保持快速發展趨勢,在全球處于領先水平,但是將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時卻很難彰顯出我國高新技術資源強國的優勢地位。第三,由于受到地域文化資源儲備的影響,數字文化產業新型業態的培育表現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如不同區域所擁有的文化資源種類和數量不盡相同,這使得數字文化產業很難與其他行業順利地融合,于是造成資源配置的碎片化消耗以及產業融合形式化的難題。第四,數字文化產業新型業態融合發展不具備完善的體制機制。當前,以數字技術搭橋,文化在與科技、旅游、知識產權及宣傳等部門的相互合作過程中構成了數字文化與其他行業的融合發展。然而,由于國家相關部門還未出臺較為明確的扶持政策,產業內各部門、組織機構及行業間還缺乏有效銜接,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機制等保障欠缺,最終將引發數字文化資源與其他行業資源整合力度不足、相關政策制度優勢發揮受限等問題。

(四)數字文化產業的線上消費問題突出

2023年8月28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這種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為數字文化產業的線上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14]。發展數字文化產業線上消費有利于構建新的經濟增長點,數字文化產品的消費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就業機會的增加,同時還能夠聯動其他行業刺激餐飲、交通以及基礎設施等產業的發展,為經濟的增長提供強大動力。分析國際調查數據可知,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以上、恩格爾系數30%時,文化消費在個人消費中比例應占20%。而我國人均文化消費不足,只相當于同等發展水平國家的四分之一[15]?;ヂ摼W和數字技術的廣泛使用使得網民線上消費的習慣逐漸養成,數字文化產品的消費潛力和市場價值充分體現出來,數字文化產業領域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當前,數字文化產業的線上消費領域仍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數字文化產品的消費總量較低。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可知,我國城市居民的日常消費支出中,文化娛樂及服務所占的比重并沒有隨著GDP的增長而實現較大幅度的增加,并且與餐飲、服飾、家電、交通等消費支出相較而言,其所占比重甚至更低。第二,數字文化產業的線上消費結構不合理。通常人們的線上消費中用于教育投資消費比重較大,而用于滿足精神娛樂的消費占比較低;與此同時,人們更傾向于消遣性的線上文化消費,而用于提升自我發展的文化產品的線上消費則較少。

(五)數字文化產業中數字化治理不足

數字化通過使用數字方式加工和傳遞信息,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數字化的信號或信息的數字轉換處理功能被推廣至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并構建出數字文化產業。但是在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面臨很多數字化治理難題。一是數字化信息的安全管理問題。數字化被應用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時,面臨著文化產品消費者的隱私數據的使用范圍和內容很難管理的問題。二是數字技術工具在使用中存在差異性的問題。數字化在助力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借助“云”(云計算、大數據)、“網”(物聯網、互聯網、車聯網)、“端”(移動設備、個人電腦、傳感器)組成的新一代數字化信息基礎設施,它能夠在參與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提升人們參與文化娛樂活動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但是技術和設施在不同地區推廣時的差異性極易導致“數字貧富”“信息落差”等問題。三是文化產業數字化治理主體的思維固化。因為傳統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已基本形成比較穩定的主體權責分配、處置方式和管理程序,并呈現出業務能力滯后、流程細分、專業技術人才匱乏、文化產業標準不健全等特征。所以當數字化逐步融入文化產品或服務時,這些涵蓋了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消費者等多元主體在內的新系統作為數字化治理主體受傳統固化治理思維的影響,很難快速地滿足數字化模式下高效、優質、精準的文化產品與服務供給的要求。

三、我國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分析

(一)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文化發展數字化和產業化的深度融合

數字文化產業發展離不開數據。為保障數字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應當進行高效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傳統的文化產業中產品和服務資源的規模報酬遞減,而數字文化產業中數字化和產業化的深度融合將數據浸入文化產業發展的各個階段。這既有利于減少成本支出、提高生產效率,還能夠實現文化產品和服務資源的規模報酬遞增。就長遠發展而言,數字化不僅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而且是支撐文化活動發展的核心要素。文化產業數字化的經濟價值和工具理性在于可以運用它對文化產品和服務進行數據的分析、預測及應用。

1.鼓勵數字文化企業參與企業間數字基礎設施的開放合作,完善文化產業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所需要的基礎數據、計算能力、模型算法,推動傳統文化基礎設施轉型升級[15],推動文化發展數字化和產業化的深度融合,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擴大效益為目標,借助數字化對信息的數字、數據轉化功能,構建系列化、品牌化的經營方式和組織方式。以文化資源數字化、各類產業融合發展、新型云端平臺構建為內在要求,以促進經濟發展、豐富文化業態模式、提升文化裝備實力為必由之路,實現對文化數據的創意化開發與應用,打造文化大數據服務與應用平臺。

2.發揮數字文化裝備硬實力,以數字技術升級文化產業端設備,提升文化產業基礎設施生產效能。將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融入智能文化裝備生產的各環節,提升數字文化技術的制造能力,在應用端實現包括交互投射、虛擬現實、全息投影等數字應用技術的升級換代,以增強、拓展數字科技產品應用功能和應用面[16]。將數字技術與優秀的文化資源相結合,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文化資源的數字化進行開拓和轉化。

3.完善數據中心、云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打通“數字化采集-網絡化傳輸-智能化計算”的數字鏈條,構建一體化的算力服務體系。進一步深化線上線下融合度,提升APP、小程序、微信公眾號等移動互聯網技術設施建設水平,不斷推動傳統文化基礎設施轉型升級和消費升級,激發市場主體創新活力,為文化數字化和產業化融合發展提供低成本、廣覆蓋、可靠安全的運算力服務,進而使得人們獲取數據的途徑更加便捷且成本更低、應用更加廣泛深入。

(二)以數字化技術夯實文化產業基礎,促進文化產業提質增效

數字文化產業的基礎能力決定著數字經濟的整體水平、核心競爭力,缺少強有力的數字文化產業基礎,實現數字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將舉步維艱。因此,以數字化技術提高文化產業基礎能力是推動產業提質增效升級的重要抓手。

1.以數字化技術支撐文化產業的內容建設與技術創新。內容原創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是評價數字文化產業質量水平的重要指標,它可以從基礎層面長期作用于產業發展。因此,應當加強內容建設,培育和塑造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的優質數字文化產品,打造具有多樣化、個性化、廣泛影響力的數字文化品牌,強化“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內容支撐、創意提升和價值挖掘等功能;同時, 加快數字化轉型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的研發應用。聚焦創新機構資源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支持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在文化產業領域的集成運用與創新,助推文化產業實現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域成果轉化。

2.以數字化技術增強基礎設施配套支柱性功能。行業通用化需求的擴大對基礎設施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數字化文化產業正處于重要的發展節點,傳統文化基礎設施的轉型升級依賴于文化產業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所需的基礎數據、計算能力和模型算法。在加快數據中心、云平臺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進一步激發數據資源要素的潛力。通過對文化企業信息系統的升級進行數據匯集,再以平臺化模式推動全程數據采集,形成完整貫通的數據鏈。

3.以數字化技術完善市場主體和產業標準體系。通過生產合作、開放平臺、共享資源等方式,在互聯網及其他領域的龍頭企業中布局數字文化產業,培育核心競爭力較強的大型數字文化企業,推動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優化升級。同時,在文化產業中實施標準化管理,構建數字文化技術標準體系,將我國標準納入國際化進程中,發揮標準對數字文化產業的支撐作用。

(三)推動數字化對文化產業的改造,增強新型業態活力

數字化時代對傳統文化產業的生產方式、價值創造方式、商業模式、交換方式帶來很多影響,經濟全球化和創新普遍化成為一種社會發展趨勢,數字化與產業融合程度不斷加深,資源的全面配置更加高效,區域經濟得到重新調整。同時,在數字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人們開始進行自主消費,逐漸由被動的生產者或消費者轉變為主動的生產消費者,并在共同參與文化價值的創造過程中,增強了數字文化產業新型業態的發展活力。數字文化產業想謀求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數字技術、互聯網與原文化產業的相互融合,應將這種“數字+”“文化+”的思維充分融入到文化產業鏈建設的全過程。

1.重點提高數字文化產業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發揮互聯網、物聯網的優勢,將大數據、網絡化、智能化元素應用到文化產業鏈的創新發展中,提升文化產業集成和協調能力。同時,以創新驅動培育文化企業開放協調的模式,增加新型線上創業就業形態和靈活、分時就業崗位,構建創新與創業、孵化與投資、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的數字文化雙創服務平臺。

2.拓展數字文化產業集群,將數字化作為區域發展戰略的核心要素,依托市場化手段實現產業集聚的經濟溢出效應。將數字文化產業向國家級文化產業重點功能平臺聚集,強化區域發展以產業鏈條的完善和創新要素為基礎,培育功能完備的數字文化產業集聚中心。

3.構建新型監管機制,深化國內國際合作。大力挖掘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培育數字文化產業的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通過建立信用監管機制全方位提高數字文化產業的信用水平,助力數字文化產業的良性發展。

(四)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扎實推進數字文化產業的壯大與發展

數字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對我國綜合國力、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財稅金融政策、創新服務、人才支撐以及組織領導的水平是影響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

1.落實數字文化產業的相關財稅金融扶持政策。由于數字文化產業資產規模和資金儲備相對有限,并且外部融資能力較為薄弱,因此加大金融財稅政策支持力度是促進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在促進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財稅支持政策方面,要合理分配國家設立的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通過貸款貼息、項目補助等方式助力數字文化產業新型業態的發展,加大對數字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產業園區金融投入力度,并落實資金扶持等相關優惠政策。在促進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政策方面,要加大數字文化產業信貸投入力度,放寬相關企業融資渠道,鼓勵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并推動商業性金融機構對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通過聯動財稅政策和金融政策雙管齊下,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相關財稅金融扶持政策。

2.進一步優化相關政策環境。加大對技術、產品、模式、業態等的創新力度,實施能夠促進其發展的監管方式,既保障競爭的公平性,又激發數字文化產業的創造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市場主體的信用監管機制,放寬數字文化相關企業的準入條件,營造良好寬松的政策環境。

3.強化組織領導和人才支撐。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歸根到底是具有創新能力的技術人才和專業化的組織領導。數字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積極培育具有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文化企業家。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指出,“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1]253,強調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堅持創新發展是重視人才的驅動力量,要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于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于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于各種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17]。在數字文化企業相關人才培養過程中融入愛國敬業精神、工匠精神及創新精神等教育,培育出兼具文化涵養、專業技術和創新思想格局的數字文化產業人才。同時,注重強化數字文化產業組織領導的能力,各級文化旅游部門要充分認識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將相關政策融入到地方文化特色的發展中,運用數字化思維實現政企聯動、信息開放共享的治理體系,提升組織領導的數字化治理能力。

四、結語

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既是文化產業建設的重要部分,也是推動數字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支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數字化轉型升級既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優化文化產業供給結構的應有之義。當前, 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增長勢能較弱,世界經濟保持健康穩定發展成為大難題,新興的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層出不窮,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與數字技術創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呈現出相互交織重構的特性。因此,數字化作為新時代加強文化產業向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應當堅守“量”在合理區間穩定增長,同時也要保證“質”穩步提升成為常態。新時代以來,數字文化產業肩負著高質量發展的使命,要始終堅持高質量發展的運行軌跡,以數字技術挖掘優秀文化資源,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時代潮流推動文化產品的輸出,對提升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文化軟實力,對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弘揚中國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EB/OL].(2016-09-29)[2023-07-08].http://www.cac.gov.cn/2016-09/29/c_1119648520.htm.

[3]王飛.以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M].光明日報,2023-08-22(11).

[4]楊云霞,張宇龍.人工智能驅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實踐機制: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視角[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1(2):187.

[5]張勝冰,關卓倫.突發公共事件下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的新機遇與新挑戰[J].出版廣角,2020(6):11.

[6]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0.

[8]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化部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2017-04-11)[2023-07-08].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cfg/gfxwj/202012/t20201204_906313.html.

[9]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EB/OL].(2020-12-06)[2023-07-08].http://zwgk.mct.gov.cn/zfxxgkml/cyfz/202012/t20201206_916978.html

[10]劉易斯·芒德福.技術與文明[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340-347.

[11]賽迪智庫.2018年中國兩化融合發展形勢展望[EB/OL].(2019-09-23)[2023-07-08].https://www.docin.com/p-2182554106.htm.

[12]陳少峰.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模式轉型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4(1):55-61.

[1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1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3-08-28)[2023-08-29].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15]章建剛,張曉明,胡惠林.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挑戰? ?大力推動文化產業實現新的跨越[M]//謝繩武,江藍生,張曉明,等.2009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18.

[16]張祝平.新時代我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與路徑選擇[J].行政管理改革,2023(1):12-20.

[17]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9.

責任編輯:秦利民

[收稿日期]2023-09-03

[作者簡介]任嵐峰(1991—),女,山西呂梁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馬克思主義學院2019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傳統文化。

猜你喜歡
高質量發展文化產業數字化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我國經濟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數字化制勝
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