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揚黃埔愛國精神 助力祖國和平統一

2024-01-22 11:25海澤龍
黃埔 2023年6期
關鍵詞:黃埔軍校黃埔海峽兩岸

□ 海澤龍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民族復興走深走實,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統一已經成為海峽兩岸同胞的最佳也是最為現實的路徑選擇。在此背景下,即將迎來百年華誕的黃埔軍校作為連接海峽兩岸同胞民族感情與歷史情結的特殊紐帶,其在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中的特殊作用與重要價值也日益凸顯。

弘揚黃埔愛國精神,助力祖國和平統一意義重大

中共十九大將海峽兩岸實現統一確定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三大歷史任務之一。中共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對于今后一段時間的對臺工作,中共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貫徹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牢牢把握兩岸關系主導權和主動權,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并指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是實現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對兩岸同胞和中華民族最有利。

在此背景下,弘揚黃埔愛國精神、助力祖國和平統一,在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背景下有著重要而特殊的意義。

名揚天下的黃埔精神,其核心要義是愛國,其具體表現則是國家統一、民族獨立、人民富強。以愛國為核心的黃埔精神在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大革命時期形成,在抗擊侵略的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涌現出大批英雄人物,為海內外不同時代的各界民眾所津津樂道。作為愛國主義的重要表現,以黃埔軍校愛國軍人為代表的仁人志士,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而前赴后繼,拋頭顱、灑熱血,其英勇事跡可歌可泣、彪炳史冊。1949 年以來,由黃埔軍校培養出來的愛國軍人在海峽兩岸繼續發揮著各自在政治、軍事、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影響。作為凝聚了民族與時代濃厚期望的人文力量,黃埔愛國精神已經跨越了地域與時代,成為海峽兩岸文化與血脈的重要連接,發揮著特殊而重要的時代價值與人文意涵,推動著海峽兩岸各界同胞的交流交往。

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解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任何人、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一個實現民族復興的國家,必然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也只有實現了國家的完全統一,民族復興才能真正、全面、徹底地得以實現。在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也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目標,祖國統一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時、勢、義都在支持海峽兩岸實現完全統一這一邊。這也給了秉承黃埔愛國精神的黃埔親屬、擁護兩岸統一的仁人志士展現自身力量、實現自身價值的特殊平臺。

黃埔愛國精神的本質屬性

黃埔精神實質是以愛國為核心的精神力量,是維護和捍衛祖國統一的堅強信念,具有推動社會進步和帶動社會前進的先鋒行動風范。近代中國包括臺灣地區在內的多舛命運深深考驗著每一位中華兒女,這也是黃埔軍校成立、黃埔精神誕生的時代背景。

曾幾何時,聞一多先生寫下《七子之歌》組詩,以擬人的手法,將列強用堅船利炮掠去的七處中國“失地”,包括香港、澳門、臺灣、九龍、威海衛、廣州灣和旅(順)大(連),比作遠離母親的7 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列強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如今,“七子”之中只剩下臺灣與祖國大陸處于尚未統一的狀態。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發生于19 世紀末的那場中日甲午戰爭和日本強行霸占臺灣,對本就積貧積弱、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的中華民族造成巨大創痛,不僅臺灣島內“四百萬人同一哭”,在祖國大陸也直接激起了著名的“公車上書”,引發社會各界紛紛嘗試“變法圖強”。這也直接導致了后續的戊戌變法,引發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立志走上革命的道路,喊出了“振興中華”響亮口號。其后的辛亥革命,更是終結了中國實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然而,當世界民主革命、民族革命的潮流浩浩蕩蕩滌蕩舊有秩序之時,積貧積弱的中國卻還在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的“三座大山”重壓之下苦苦掙扎,人民淪為“東亞病夫”,民不聊生。

基于一系列武裝斗爭失敗的慘痛經驗教訓,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于1924 年在廣州黃埔長洲島上創辦黃埔軍校。隨之,“到黃埔去”的激昂口號,響徹當時陰云密布、壓力重重的中華大地。一時間,地不分南北,人無論貧賤、不分黨派,千萬華夏熱血青年紛紛涌向當時的革命圣地——黃埔軍校。這些熱血青年如饑似渴地學習那個時代先進的、正規化的軍事知識,以革命的武裝力量挽救國家民族于危亡,為中華之崛起與強盛,奉獻青春、拋灑熱血,成為那個時代愛國主義最強音之一。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边@所建立初期各類設施十分簡陋、歷經波折的軍校卻并不簡單,對于當時內憂外患、戰亂紛起、民不聊生的中華民族來說,它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干部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也是中華民族逐步邁向偉大復興的重要火種之一。黃埔愛國精神更是在抗擊外敵入侵的過程中經受住了重重考驗,成為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的重要內容。

黃埔軍校的創建者孫中山先生曾指出:“中國從前是很強盛很文明的國家,在世界中是一個強國,所處的地位比現在的列強像英國、美國、法國、日本還要高得多。因為那個時候的中國,是世界中的獨強。為什么從前的地位有那么高,到了現在便一落千丈呢?此中最大的原因,我從前已經講過了,就是由于我們喪失了民族精神。所以國家便一天退步一天,我們今天要恢復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復民族的精神?!币謴兔褡寰?,而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黃埔精神中所體現的愛國、革命、犧牲、奉獻等特質,不僅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更是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發揚的精神力量。

祖國統一與民族復興的邏輯關聯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一種精神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其價值表達牢牢建立在本國社會實踐基礎之上。目前,海峽兩岸并未實現統一。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復興的應有之義,民族復興必然也以國家統一為重要標志,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依托。

祖國統一是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只有實現祖國統一,才能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實現偉大復興必不可少的一步。祖國統一寓于民族復興之中,沒有民族復興的最終目標也就不會有祖國統一踔厲奮發的實現。民族復興是祖國統一偉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歷史發展的目的、歸宿與必然要求。

與之相對,一個內部嚴重對峙乃至最終分裂的國家,毫無疑問是受到內外各種壓力而無法真正掌握自己命運的,自然也無法進一步凝聚本民族各方力量,所謂民族復興的最終實現無疑只是天方夜譚、海市蜃樓而已。而只有實現了完全統一的國家,才算是邁過民族復興道路上的重要門檻,才能夠進一步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匯聚國家和民族的各方力量,協調各類資源,規則各項建設,在奉行所謂“叢林法則”弱肉強食的國際社會,以一個強大的整體屹立不倒,贏得世界各國家各民族的尊重。

小兒先心病的臨床發生率較高,約占先天性畸形的28%,患兒常出現反復呼吸道感染、生長發育受限和消瘦等癥狀,嚴重時可導致缺氧、休克甚至死亡。先心病患兒年齡相對較小,疾病耐受力差,在治療過程中常出現不配合等情況,一定程度上影響治療及預后。

回溯黃埔軍校的創建歷史,實際也是近代中國的歷史,不難發現,近代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大歷史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最終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狀況是黃埔精神產生的土壤,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了黃埔軍校,愛國、擔當的熱血青年在報考黃埔軍校時就想為國家前途命運謀方向,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由此逐步孕育并發展。在黃埔精神的感召下,黃埔師生與中國人民一道浴血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也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和認可。中華民族一雪甲午戰爭的前恥,而臺灣在離別50 年之后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然而,1950 年,當中國的內戰已接近尾聲之時,由于美國的干涉,寶島臺灣被納入美國圍堵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所謂西太平洋島鏈,兩岸被迫陷入長期的政治對立、軍事對峙狀態。日本殖民統治臺灣50 年,美國挾制臺灣70 多年,造成臺灣地區部分人士患上“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產生不同程度的“挾洋自重”“倚美謀獨”心理,分離傾向越發嚴重。尤其是民進黨上臺以來,綠化島內政治生態,阻撓限制兩岸各界交流,使得分離傾向更為嚴重,這也是臺灣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臺灣問題的產生和演變同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命運休戚相關”“兩岸迄今尚未完全統一是歷史遺留給中華民族的創傷”“兩岸中國人應該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撫平歷史創傷”。撫今追昔,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徹底戰勝外來干涉、撫平歷史創傷、實現國家統一、增進同胞福祉,仍然是包括黃埔師生及其親屬在內的海內外中華兒女的神圣責任。

愛國主義與祖國統一的時代意涵

國家至今尚未實現完全統一,但我們追求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腳步從未停歇。中共十九大將海峽兩岸實現統一確定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三大歷史任務之一;中共二十大進一步強調貫徹對臺方略、推進兩岸統一與民族復興進程。作為愛國主義的重要體現,推進祖國統一已經成為新時代愛國主義的重要內容和應有之義。

因兩岸長期對立、對峙,以及島內所謂民主轉型等諸多原因,臺灣民眾對祖國大陸的敵視、偏見已經“冰凍三尺”,并非短期內就能夠完全消除。尤其是民進黨上臺以來,臺灣民粹主義泛濫,意識形態沖突加劇,民眾的文化觀念、歷史認知、民族意識、國家認同等在島內“臺獨”勢力及其“去中國化”的操縱與干擾下,產生不同程度的混亂,島內的政治生態也日趨復雜化,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造成不小的沖擊。應當看到的是,與兩岸關系發展相適應,黃埔精神也因時代的發展、兩岸形勢的轉變而有了新的著力點,亦即匯聚海峽兩岸各界同胞力量,秉承愛國主義傳統,推進海峽兩岸實現統一,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對于海峽兩岸的最終歸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70載兩岸關系發展歷程的歷史定論,也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國家強大、民族復興、兩岸統一的歷史大勢,更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這樣斬釘截鐵、擲地有聲的宣示,源自于對兩岸關系發展規律、兩岸同胞主流民意的深刻把握,源自于對國家日益強盛、民族復興的堅定自信。在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時也更有信心和能力,排除各種干擾解決臺灣問題,完成國家統一,這同樣也是黃埔精神的具體實踐,也是近百年前黃埔先輩們的期望與夢想。

中共二十大擘畫了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發展的宏偉藍圖。未來30 年,中國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此過程中,我們將不斷地為海峽兩岸的統一積蓄力量、創造條件。隨著民族復興進程的深入推進,中國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陸強臺弱”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祖國大陸的戰略優勢將進一步擴大,國際社會一個中國格局更為穩固。隨著中國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實力的不斷發展,排除外部干擾與外部干涉的實力更強,引領兩岸關系的主導權更牢,促進統一的感召力更大,國家完全統一必將在民族復興的進程中實現。

臺灣前途在于國家統一,臺灣同胞福祉系于民族復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

我們要全面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和中共中央對臺工作決策部署,牢牢把握兩岸關系主導權和主動權,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堅定維護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扎實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堅決粉碎“臺獨”分裂和外來干涉圖謀,堅定推進祖國統一進程,攜手海峽兩岸黃埔親屬后人及廣大臺灣同胞,為共創祖國統一、民族復興的美好未來團結奮斗。

猜你喜歡
黃埔軍校黃埔海峽兩岸
歡迎訂閱《黃埔》雜志 《黃埔家書》增刊
1926年3月24日,李濟深前來黃埔軍校參觀
黃埔老兵陳生華
他們為黃埔前輩畫像
黃埔軍校分校概覽
海峽兩岸
海峽兩岸
海峽兩岸
海峽兩岸
何頓《黃埔四期》奪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