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森林地下火研究進展

2024-01-22 06:34李存宇
林業勘查設計 2024年1期
關鍵詞:腐殖質含水率粒徑

李存宇,趙 南

(黑龍江省森林保護研究所,哈爾濱 150081)

2022年,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全國森林覆蓋率達24.02%,森林蓄積量達194.93億m3,連續30多年保持森林面積、蓄積“雙增長”。森林火災是對森林資源危害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大力開展森林火災預防撲救研究是我國從少林國家邁向森林高覆蓋率國家的重要舉措。多數森林火災為地表火,樹冠火和地下火屬于由地表火升級發展而來的特殊火行為,相較于地表火的研究,極端火行為的研究尚存不足。地下火具有燃燒隱蔽性強、燃燒持續時間長、破壞力大和預防撲救困難等特點,雖然發生次數僅占森林火災的1%左右,但隨著全球氣溫升高,在降雨少且長期干旱的北方林區,森林地下火發生頻率有逐步增長的趨勢[1]。

1 森林地下火簡介

1.1 概述

1)森林地下火多發于高溫干旱地區,是指在森林底層的枯枝落葉堆積物與泥土混合后發生的陰燃現象,多發于我國北方針葉林帶,南方林區較少發生。由于干旱層以下的可燃物堆積層環境相對潮濕、缺氧,故這些枯枝落葉的陰燃顯示出了蔓延持久緩慢、燃燒隱蔽、溫差跨度大和釋放大量煙氣等特點。

2)森林地下火在差異性環境中的燃燒深度區別較大。燃燒深度<20 cm的為淺層地下火,多發于草甸或人工林下;燃燒深度>20 cm的為深層地下火,多發于次生林或原始林下[2]。

3)現有研究通過對燃燒強度、平均燃燒深度的統計得出:有林地發生的森林地下火多數較弱,平均燃燒深度15~30 cm;草塘發生的中度森林地下火燃燒深度則可達30~60 cm[3]。

4)地下火發生初期難以及時發現,發現后火情往往已蔓延擴大,控制、撲救難度大幅提高。隨著地下火發生頻次與規模逐年增加,其帶來的生態、經濟損失也大幅提高,故對地下火的成因、特點、危害和防控措施等研究正逐步深入。

1.2 成因與危害

1)自然界的氣候變化與人為改變森林生態環境是森林地下火發生的2個主要原因。持續的高溫干旱使森林地表堆積的大量可燃物與底層泥潭變得干燥易燃,少量的降水也會在晴朗高溫時快速蒸發殆盡,森林地表與可燃物底層長時間處于高溫干燥狀態,極大地提高了森林地下火的發生概率。森林與土壤局部的生態環境變化是加劇森林地下火火險等級提升的另一項重要因素,人類的各種開發活動導致可燃物載量巨變、土壤含水率降低、不可控火源數量增加,為地下火的發生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2)森林地下火是地球上時空跨度最大的火現象,地表可燃物與地下腐殖質層較厚的林區,地下火燃燒時間可達數天甚至數月之久,隨著燃燒深度不斷加深,其蔓延速度與燃燒溫度會逐步增強,破壞力也更大。地下火破壞植被根系、改變土壤原始環境、破壞林地原有地形地勢,緩慢陰燃時產生大量CO、CO2、CH4等有害氣體,是霧霾與全球碳排放的重要元兇災害。近些年對地下火逐步深入地研究,了解這一自然現象帶來的重要危害,目前正朝著對其理解、防控甚至利用的研究方向堅實邁進。

1.3 研究方向

國內對森林地下火的研究主要分為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理論研究主要包括對森林地下火的發生機理、影響因子、火焰蔓延規律、燃燒特性、生態系統影響等方面的研究,應用研究包括森林地下火的預防控制、撲救方法和裝備設備等研究領域。

目前,我國在森林地下火方面的研究與研發尚處于初級階段,當前優先度較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地下火的預測、從源頭降低地下火燃燒概率、提高完善地下火監測撲救技術等領域。隨著以上研究的完善與未來科技的進步,在生態重要性逐步提高的大背景下,對森林地下火的后期管理與利用將成為林火防控工作者面臨的新挑戰。

2 森林地下火理論研究

地下火基礎理論研究的試驗分為野外點燒與室內點燒。野外點燒受政策法規、安全限制等因素影響研究較少。試驗室模擬點燒試驗多使用圖1所示系統[4-5]。通過對研究樣地的實際踏查,模擬樣地可燃種類、載量、含水率和粒徑等真實屬性,將試驗樣本置于陰燃反應爐中。提升遠紅外加熱板溫度,點燃可燃物樣本,熱電偶與數據采集模塊通過補償導線與電腦連接,統計分析收集燃燒數據后得出燃燒試驗的規律與結論。

圖1 地下火模擬點燒系統

2.1 燃燒特征

森林地下火相較于地表火的研究較少,但思路方法一致。通過對森林地下火從被點燃開始到發生發展直至熄滅的整個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各種現象的研究,可為其他方向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地下火發生發展之前,森林地下可燃物會先產生熱解反應,該過程產生的可燃性氣體有利于陰燃。李禹潔[6]對熱解反應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對地下火陰燃之前熱解的反應速率及難易程度進行了數理統計。地下火發生時,過火區域可燃物一般分為草本層、半分解層和腐殖層,半分解物和腐殖質的點燃溫度分別為 405 ℃和525 ℃,腐殖質層燃點更高,燃燒性更強,其陰燃的劇烈程度遠高于其他可燃物層[7]。一般情況下,地下火垂直燃燒的最高溫度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升高,蔓延速率亦隨著深度的增加而變快,這是由于地下火向下蔓延一段時間后,上層逐漸坍塌導致下層氧含量上升,隨即加劇下層陰燃,而上層的高溫陰燃灰燼起到了阻止熱量散失的作用,故導致下層的燃燒溫度升高。由于地下火的燃燒過程是靠自身釋放的熱量來維持的[8],所以燃燒溫度更高的深層可燃物蔓延速率也更快[5]。在相同深度條件下不同類型可燃物腐殖質層燃燒最高溫度之間的差異顯著,故很多研究給出的最高溫度相差可達100 ℃以上。蔓延速率通常在1~8 cm/h,但個別研究最高可達25.45 cm/h。地下火從發生到熄滅的整個過程中,出現火焰和火星的概率很低,完全燃燒后的可燃物層表面呈炭黑色,深層呈磚紅色[9]。

2.2 粒徑

粒徑是影響可燃物堆積密實度的關鍵因素,可燃物內部不同的孔隙結構對陰燃反應速率、燃燒持續時間和峰值溫度等指標均有顯著影響。試驗室內先將可燃物烘至趨于絕干,使用粉碎機粉碎絕干可燃物,使用不同直徑篩子進行篩選,最終選用不同粒徑可燃物進行陰燃實驗。

當腐殖質粒徑<20目或<40目時,森林地下火燃燒溫度較高、蔓延速度較快、持續時間較短且燃燒充分;當腐殖質粒徑<60目或<80目時,森林地下火的燃燒溫度和蔓延速率降低,燃燒時間變長且燃燒不充分;當腐殖質粒徑<100目時陰燃很難持續[10]。者香等[11]對粒徑與地下火蔓延速率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細化研究,粒徑1~2 mm的泥炭陰燃蔓延速率隨著粒徑的增大而增大;當粒徑>3 mm時,泥炭陰燃蔓延速率反而隨著泥炭粒徑的增大而減小,2~3 mm是粒徑的一個界限值。地下火在深度3 cm處的燃燒最高溫度只與地表火強度有關,深度6 cm處的燃燒最高溫度與地表火強度、腐殖質粒徑均相關,當深度大于6 cm后燃燒的最高溫度則只受腐殖質粒徑影響[12]。粒徑與不同地類的交互作用對燃燒溫度也有影響,不同地類均在粒徑<80目且深度12 cm的條件下達到最高燃燒溫度,但塔頭甸子的陰燃溫度高于其他地類[13],研究最后給出了5種地類在12 cm深度內的燃燒溫度預測模型。

2.3 其他影響因素

1)除可燃物自身屬性外,含水率、地形地勢和氣象條件等因子也會對地下火產生重要影響。通常地表可燃物含水率達25%時即很難被點燃,含水率35%時將無法點燃,而地下火在可燃物含水率30%時仍能維持自身燃燒,泥炭層甚至可以在50%~60%的條件下發生陰燃。一般認為峰值燃燒溫度會隨著含水率升高而下降,蔓延速率隨著含水率升高而減慢,當含水率達到30%時燃燒不符合以上規律[14]。單延龍等[5]研究了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可燃物類型,研究發現含水率對不同可燃物類型地下火行為的影響差異顯著,不同可燃物會在不同含水率條件下達到最快蔓延速率。另外,在可燃物類型不變的前提下,只有興安落葉松與偃松混合林在不同含水率條件下的燃燒峰值差異顯著,其他類型可燃物的峰值溫度差異皆不顯著,且一旦地下火進入穩定燃燒狀態,含水率對燃燒溫度的影響不明顯。者香[15]在試驗中發現,泥炭含水率數值低于23.02%時,含水率變化對陰燃蔓延速率影響較大,泥炭含水率數值高于45.47%時,含水率變化對陰燃蔓延速率影響不大。含水率對地下火的復燃及由陰燃轉為明火的過程也有明顯影響[6,16]。

2)塔頭甸子、有坡山地、無坡山地、水濕地與農用地是5種典型地類,地類、地形地勢對地下火行為的影響同樣顯著。多數地類腐殖質水平燃燒,深層的蔓延速率快于近表層的蔓延速率,但塔頭甸子的腐殖質近表層的蔓延速率大于深層蔓延速率。任意一種腐殖質粒徑下塔頭甸子的陰燃燃燒溫度都是最高的,其次是水濕地,有坡山地、無坡山地與農用地的腐殖質陰燃燃燒溫度較低[4],該研究還分析了塔頭甸子溫度高的原因,同時給出了燃燒時間與腐殖質地表溫度之間的函數關系。

3)韓喜越使用3種數學方法(方差分析、熵權法、聚類分析)分析得出了常見地類淺層地下火的發生概率,研究認為發生淺層地下火概率最大的地類為水濕地,有坡山地和農用地發生概率偏低,塔頭甸子和無坡山地發生概率最低[17]。坡度的大小對地下火發生概率影響不大,但陰坡發生概率高于陽坡[18]。

4)載量與無機物含量亦是可燃物屬性的兩項重要指標,風則是影響火行為的重要氣象因子??扇嘉镙d量的增加使地下火燃燒釋放更多熱量,從而在更短時間內達到峰值溫度[7];無機物含量對泥炭陰燃峰值溫度影響較大,陰燃峰值溫度在430~710 ℃,當無機物含量達到57%時,泥炭陰燃將無法維持[15];由于地下火是在腐殖質層中陰燃,故風對地下火的影響要弱于對地表火、樹冠火的影響[19]。風速與地下火陰燃速度基本呈線性關系,風速越大陰燃速度越大,當風速閾值達到4 m/s時,陰燃會轉為明火燃燒[6]。

3 森林地下火應用研究

3.1 預防撲救

當前,國內外對森林地下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下火的燃燒機理及不同因子對地下火行為產生的影響,地下火預防撲救領域的研究十分欠缺。相較于地表火,地下火在火情預防與空中監測領域差異不大,區別主要體現在地表監測與撲救方面。同地表火一樣,預防地下火需在火災高發區建立水源地、對林地進行可燃物清理和保濕維護;利用紅外熱成像技術,通過衛星與無人機在空中監測地下火發生情況[2]。由于地下火隱蔽性較強,故地面監測與撲救工作相較于地表火存在更多困難和危險。人工地面監測地下火主要使用插釬探測技術,通過觀察插釬點是否有煙氣冒出判斷地下火是否發生。經驗表明,雨雪天氣有利于地下火的監測,通過對地表水氣蒸發或積雪融化判斷地下火的發生及火場邊界。利用手持式紅外地下火探測儀監測地表溫度,利用手持式煙氣檢測儀檢測地下火指示氣體,亦是提高地下火地面探測準確度的重要手段[20]。撲救與地表火有交織的淺層地下火時,可清理表面灰燼后直接用水噴灑底層可燃物。較復雜地下火需使用工具(油鋸、開溝機、鋤頭和鐵锨等)清理地下植被根系,挖掘0.5~2 m深的倒梯形防火溝,將地下火封閉在可控區域內,起到間接滅火的效果[21]。

3.2 裝備研究

針對地下火撲救裝備的研發基本處于空白狀態,高效實用的地下火滅火設備和滅火材料主要包括手工工具與手持類電子設備,但見諸報的不多[22-24]。目前正在推廣的較為前沿的研究是直升機機載紅外探測地下火系統,研究側重于豐富實用功能和提升使用體驗[25]。系統包括穩定拍攝平臺、激光測距定位火點坐標、廣域掃描拍攝與畫面拼接、中繼實時傳輸火場視頻等技術。

4 小結

1)總結現有地下火機理研究成果,不難發現地下火燃燒特性復雜,火行為特點多樣。故很多研究由于試驗設計、外部環境的不同,研究差異較大,甚至出現相互矛盾的研究結論。燃燒溫度、燃燒深度與蔓延速率的變化規律,粒徑、含水率對燃燒過程的影響,均有不符合主流研究結論的特殊案例。綜合現有研究結論來看,研究地下火影響的各類研究應細化可燃物類型、閾值范圍、地形地勢地類和天氣因素等前提,并對產生小眾結論的試驗條件開展進一步探索。

2)現有應用研究多為探測與挖掘類設備,鑒于地下火火場邊界難界定、地面易坍塌且深層高溫的特點,應對撲火隊員腿部防護裝備開展適度研究。較為領先的機載紅外探測地下火技術需要解決或升級的技術難點主要集中在圖像拼接、視頻數據快速傳輸、紅外鏡頭面對遮擋時精確性的提升等研究領域。

3)針對地下火發生后的災后管理也應與地表火區別研究,研究地下森林火災對土壤理化性質的特殊影響,通過改良土壤恢復其水分與有機質,保證原生植被的生長恢復。還可嘗試將不可分解的有機物質分解成有機肥料,甚至利用森林地下火的反應特性、燃燒過程和氣體生成等特點為開發生態環境的能源利用提供新途徑,未來有望成為生態保護和地下能源開發的重要手段,為人類帶來新的技術創新和能源應用模式。

猜你喜歡
腐殖質含水率粒徑
落葉
昆明森林可燃物燃燒機理研究
木屑粒徑對黑木耳栽培的影響試驗*
基于表面能的濕煤顆粒含水率表征方法
弱膨脹土增濕變形量試驗及路堤填筑分析
不同來源堆肥腐殖質還原菌異化鐵還原能力評估與調控
基于近場散射的顆粒粒徑分布測量
原油含水率在線測量技術研究
Oslo結晶器晶體粒徑分布特征的CFD模擬
不同恢復階段人工沙棘林土壤腐殖質組成及性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