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高本貫通培養的產教融合進路與優化研究

2024-01-22 07:29王勇王振
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產教校企實訓

王勇 王振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北京 100176)

一、引言

縱觀我國“本科職教”辦學,出現了四種形式:??聘呗毰c普通本科“聯辦”,??聘呗殹霸囖k”,??聘呗殹皠撧k”,普通本科“轉辦”[1]。北京市采取“聯辦”形式,自2015年開始啟動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項目試點,試點了“中高本貫通(即”2+3+2“貫通培養,高中2年+高職3年+本科2年)”和“中本貫通(即”5+2“,中高職5年+本科2年)”兩類模式[2],以高職院校和普通本科高校聯合的高職類本科職教為主。當前實習實訓等實踐銜接是繼課程、師資和管理三大銜接之后的重要環節和薄弱之處。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在中高本貫通的實踐銜接中有效嘗試各個層次遞進產教融合,依托鄰近開發區優勢,將校企合作升級為區校合作,為提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借鑒。

二、產教融合促進中高本貫通人才培養的內在機理

(一)中高本貫通技能定位對校企合作的內在要求

中高本貫通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是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高度依賴性。其具體培養目標是從事高精尖產業,掌握高新技術、勝任高端崗位,具有高素質、高技能、高技術、高學歷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3],與本科層次高等教育不同,表征為應用型人才與研究型人才的類型差異,在人才培養上具有“高”“厚”“寬”“新”四個特點[4]。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具有技術導向、實踐導向和就業導向等特征,其實現方式注重校企合作是內在要求。

(二)中高本貫通實踐導向對理實結合的專業要求

中高本貫通的技能目標以及需要配套的實踐環境差異明顯,在產教融合中資源側重有所不同,分階段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結合。依據認知學習理論,學習知識是由易到難的過程,簡單技能為復雜技能鋪墊,簡單概括為“基礎學習→專業知識技能→專業縱深拓展”。三個階段遵循了人的成長規律和職業教育規律,要求對實踐資源細分和精準匹配,正如職業帶理論(Occupational spectrum)描述的人才的結構與分布沿著“技術工人-技術員-工程師”由低向高的職業帶遷移;此類技能需要理論和實踐有機銜接、知行結合,依賴專業實踐資源、實訓基地、企業實訓、實習培訓等支持。

(三)中高本貫通職業導向對工學交替的現實訴求

中高本貫通三段銜接依據目標定位應將職業性貫穿始終,在實現路徑上,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工學交替的二元性。然而,在培養現狀中往往遇到“中間弱,兩頭缺”問題,即高中階段職業教育缺失或職業啟蒙課開設不足、高等職業教育沒有突破而沿用原有職教體系、本科階段側重職業教育則不凸顯或弱化,而升入本科基本接受學術型教育脫離了職業教育[5]。因此,貫通培養不能偏向升學特征、偏離職教屬性,而工學交替是確保職業性主線貫穿的關鍵措施。因此,高中和本科的職業教育實踐資源的匹配度和易獲得性,將成為檢驗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能否實現其定位,以及成功與否的關鍵。

三、中高本貫通的實踐探索

產教融合是提高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現代化水平的關鍵所在,也是確保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所在[6]。然而,當前產教融合已進化出現新的形態,即由20世紀初便開始的校企合作辦學的“點對面”模式的1.0版本,進化為“面對面”模式的區校合作2.0版本“區校一體化”[7]。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學院”)于2015年整體遷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突破地理位置條件約束,發揮地理空間鄰近性優勢,實現學校和開發區企業兩類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共享、對本科職教依賴的職教資源有效供給,化解中高本貫通人才培養中的實踐銜接薄弱問題,構建了中高本貫通實踐資源需求與供給匹配的人才培養模式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中高本貫通實踐資源需求與供給匹配的人才培養模式框架

(一)中高本貫通基礎段,緊跟“產業鏈”和“專業鏈”

中高本貫通基礎段為入學第1至2年,旨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養,為學生后段高起點辦學打好基礎。核心素養對未來的成長發展至關重要[8],學院引入北京示范高中第三十五中學的辦學經驗與教學資源,開設常規通識課程如人文、社會、數學、科學、德育、美育、體育、心理等,盡早地為學生職業啟蒙和專業感知做準備和鋪墊。

第一,增強專業與職業感知。運用區校合作來響應貫通培養初始階段學生的職業啟蒙和職業感知的資源訴求。一是開設職業啟蒙先修課程。學院集聚了校內外專業知識與職教資源,在每學期末兩周固定開設30多門創新課,以“走班上課”形式先修,讓學生從中發現自身職業傾向與職業認同,為高職段專業選擇做好準備。二是開展職業入園入企業參觀等實踐活動。以校企合作為依托,引企駐校、引校進企,讓學生參觀開發區企業運營的真實場景,了解企業與專業關系、專業與市場需求關系,感知企業文化與職業品格、職業精神,將企業和職場要素及早融入貫通培養過程。

第二,反饋產業鏈變革動態?!爱a業鏈”演進帶動“人才鏈”變革,“人才鏈”演進促進“教育鏈”變革。中高本貫通培養專業布局離不開城市定位和區域產業分布。首先,學院發揮其處于北京“科技創新中心”所依托“三城一區”之“一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及時反饋國家產業轉型升級和首都高精尖產業動態,為職業教育專業動態調整提供重要產業信息。其次,學院依據專業對接產業的匹配度,建立院系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調整六大專業群,專業數量做“減法”縮減到44個專業。因此,基礎階段產教融合對中高本貫通專業設置十分重要,學生可為兩年后轉段如何選擇專業做好準備。

第三,制定人才行業標準與評價標準。學院專業教師與開發區高精尖企業雙向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標準、人才考核評價標準,防止人才培養與企業用工標準脫鉤,提高產業與區域產業結構的相關程度,提高企業招聘需求與院校專業設置的吻合程度。

(二)中高本貫通專業段,優化職業技能培養過程

中高本貫通專業段即入學后的第3至5年,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職業技能和綜合職業素養。學院結合自身被納入國家“雙高”和北京“特高”建設校所具有的產教融合優勢,為中高本貫通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

第一,打造職教雙師隊伍。在職業基本素養的培養方面,學院既與對接本科高校、對應行業企業聯合設計、開發專業平臺課程和專業技術課程等課程群,又構建支撐的雙師型教師團隊。一是校企互聘互用師資隊伍。根據貫通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依賴工學結合的特點,聘用企業勞模、行業工程師、技能大師、榜樣技工到學院授課任教,實現人力資源嫁接,彌補了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只有學校教師沒有行業導師的不足。二是共建職工、教師培訓基地。讓脫離企業的教師去企業實踐,反哺實踐教學能力。學院制定了《關于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管理辦法》,教師每三年內有半年到企業實踐鍛煉,雙師素質比例超過85%。

第二,搭建實習實訓平臺。在職業基本技能和關鍵能力訓練方面,學院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校內外實習實訓場地。開發區眾多產業園區匯聚了大量的企業,高職院校和企業合作有豐富經驗積累,形成了十四個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聯合體,通過合作不同類型主體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實驗、實習實訓場地,滿足不同階段學生實驗、實習實訓需求。學院目前建立校外實訓基地527個,如“生產性體驗中心”“未來技能中心”等,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環境、豐富的企業實踐項目和優質資源,有效地完成實訓類課程的教授任務。

第三,實現“研賽創”融合。學院注重“研賽創”融合,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即勝任工作的技能或處理復雜工作關系的綜合職業能力等。一是科研項目類實踐活動。學院建立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服務中心、首都科技條件平臺亦莊工作站電科院分平臺、北京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等,為學生提供參與科研項目的機會,讓學生進入實驗室,實現以研促教。二是學科競賽類及技能競賽類實踐活動。學院承接了開發區企業舉辦的國際機器人、數控加工、叉車、可編程控制器等技能大賽,以及京東集團部分項目培訓,師生積極參與,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三是創新創業類實踐活動。學院搭建創客空間,為技術技能人才成長、就業創業提供近距離、零距離的平臺。

(三)中高本貫通拓展段,助力“升學”或“就業”

中高本貫通拓展段即在校的第6至7年,轉段升入本科高校,旨在實現專業理論水平提升和應用創新拓展,通過產教融合滿足學生“升學”或“就業”需求,拓寬學生職業選擇面和發展空間。

一是提高專業理論能力。學院貫通培養本科階段分兩類:外培班與海外英語、法語、德語等國家高校對接,內培班與北京市屬本科院校對接。此階段培養最終使學生在專業方向上了解并掌握在工作中用到的核心理論知識,沿著專業縱深拓展,具備職業遷移潛能和終身職業發展能力。盡管此階段管理主體不在學院,但為實現產教融合的縱向銜接,應做好國際、校際和校企關于實習實訓的交流和互通有無,借鑒吸收經驗同時調整高職段的流程,使其匹配和服務好學生本科段工程應用訓練、工程實踐創新。

二是提升應用創新能力。貫通培養本科段實習就業、畢業設計或創業實踐等活動來源于高職段所初步形成的意向性行業和目標企業。企業和市場不僅是學生專業方向設定或問題的來源,也是技術技能人才的就業歸宿。如學院六大專業群分別與行業龍頭為主企業聯姻,為學生頂崗實習、企業見習、社會實踐或就業提供有利環境。學生參照企業的反饋從事產品開發及設計、技術改造與創新工作,有的放矢地提高創新素養和解決問題能力。

四、產教融合促進中高本貫通人才培養的路徑優化

(一)完善實踐銜接機制,建立校企協同育人體系

中高本貫通人才培養需完善校企間實踐銜接機制,理順各個層次企業對學生技能要求以及對應校企合作之間關系,共同制訂“2+3+2”一體化的人才培養實踐方案,建立產教融合培養體系。依據“基礎性”“專業性”“拓展性”的層次遞進關系,實踐設置要與國家職業技能、資格標準等要求銜接融通。一是貫通基礎階段增加培訓和認證,除了使學生感知企業和職業啟蒙外,還需要吸納和兼容職教高考制度“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結合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要求,實行現有創新課和中職資格證書互認,使轉段考試同職教高考接軌。二是高職專業階段增加優質實踐項目供給,有效發揮職業教育資源優勢,通過基礎實訓、綜合實訓、技能大賽、專業社團等活動培養就業所需要的核心素養,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三是本科拓展階段注重校內外崗位實習和技能認定,讓學生考取高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提高就業競爭力。

(二)優化實踐課程體系,開展柔性化實踐教學

中高本貫通對產教融合依賴性較高,旨在提高技能的實訓課程占“半壁江山”。一方面,優化實踐課程體系。一是公共基礎課的后學段課程前置?!?+3+2”不是三個學段簡單相加,為充分實現知識、技術、技能的貫通,可將一些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前置,將三個學段理論課優化,為實訓實踐贏得時間。二是專業課的逆向課程體系開發。產教融合為專業課程設置提供任職技能需求,以此為起點,逆向倒推出專業應具備的知識和素養。面向工作變革傳統的知識到技能的流程,讓專業課程成為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紐帶。另一方面,開展柔性化實踐教學。除了支持以往“認崗”(學生到企業參觀、觀摩與體驗等)和“頂崗”(學生在企業生產實習)兩種形式之外,有力支持工學交替方式“跟崗”(不能獨立,需指導參與、輔助性參與、階段性參與等),形成了易于辦學的實訓實操柔性化實踐課程體系和校外實習體系。

(三)加強“區校企”合作,協調需求與資源供給

開發區為產教融合提供了結構化實踐資源和極佳的區域載體,發揮校企合作及區校合作功能,消除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現實障礙[9]。一方面,宏觀上加強“區校企”合作。學院自覺嵌入本地化經濟技術開發區,依托區校合作的知識集聚、人才集聚的資源集聚優勢?!皡^校企”合作框架,供給了貫通培養所需的教學、培訓、實習與就業資源。另一方面,微觀上激勵校企聯動。一是共謀專業設置,重視企業參與的錨定作業,及時溝通,掌握市場需求和行業動態,設置重點核心專業、支撐專業群以及與產業群對接的專業群,適應社會民生、城市定位、市場產業和行業企業的需求變化。二是共建課程體系,避免實踐內容重復、滯后和斷層等問題,共同制定實踐教學方案和質量評價標準,企業介入實習實訓環節等。三是共組師資隊伍,建立教師和企業師傅互認互兼、聯合培訓、定期交流和共享資源等機制。四是共享實訓基地,學院與企業互通有無,共建共享或更新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等。

五、結語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中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正在市域層面建立產教聯合體,北京市計劃在市域產教聯合體開展“中職-高職-本科”貫通培養,將在原有探索基礎上豐富和完善中高本貫通人才培養這一創新模式。

猜你喜歡
產教校企實訓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產教融合 商以富國
基于CDIO理念的數控實訓教學改革與實踐
基于產教結合下的中職電子教學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
產教融合:時尚產業的蛻變之路
電工電子實訓教學改革與創新
校企聯合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初探
微課在數控實訓課中的應用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