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探微

2024-01-23 04:03張永慶
湖北工業大學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二重性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政治經濟學

蔡 倩, 張永慶

(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089)

“作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1]885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學界大多只是當作哲學著作解讀。其中,核心范疇實踐幾乎一例劃定在哲學范圍內討論。該研究方式的突出問題是,馬克思自《德法年鑒》轉向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思想主線被徹底的忽視。本文擬在探討《提綱》實踐概念的政治經濟學涵義基礎上,梳理《提綱》中市民社會批判所體現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邏輯,同時闡發由此構建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及其理論意義。

1 反思實踐概念的思辨化解讀

以哲學思辨片面理解《提綱》的實踐概念可謂由來已久。囿于哲學思辨角度,以知性的要素還原、結構主義的關系還原以及形式化的辯證還原等方式,學界解讀出林林總總的實踐觀點,并據此做出何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多種判斷。有人認為實踐高于物質,故斷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唯物主義;有人認為實踐是客觀物質活動,以此證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主義;有人認為實踐所決定社會關系提供了結構分析范式,所以宣稱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超越人本主義的科學;還有人認為,實踐是把主體和客體統一起來的思維方式,是思考整個世界的歷史原則,所以判定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如此等等。在我們看來,單純以哲學思辨片面理解實踐,難免偏離馬克思批判市民社會這一根本議題,產生多個認識誤區。

其一,過分抬高“第1條”的地位。以往哲學思辨方式研究,過分抬高“第1條”在《提綱》中的地位,把“第1條”與它之后的內容看作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關系,看作是一般性原理在各個特殊問題上的應用。這會導致以“第1條”實踐規定性的詮釋生硬裁剪《提綱》關于實踐的豐富、具體論述。在我們看來,實踐概念的敘述邏輯有其內在的過程,從“第1條”提出實踐,到后來從環境與人的關系、市民社會與人的關系、人類或社會生活與人的關系規定實踐的內容,實踐概念越來越具體,越來越趨近現實本身。抽象看待實踐在“第1條”與后續論述的一致性,就是把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過程簡單化為一般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如是哲學思辨,必然遮蔽實踐概念的具體性。

其二,片面強調“第1條”中的哲學判斷。對于“第1條”自身的哲學思辨方式研究,也多是片面強調某一部分的表述,對其他部分采取輕視甚至視之不見的態度。一個顯著表現是,一些研究者偏執于鋪陳哲學史上的抽象問題,沉溺純粹思辨地追問“第1條”提及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理論對立。實際上,“第1條”對實踐的規定,并非像流行的觀點解釋的那樣,把哲學史上抽象問題當作自己面對的思想靶心。在“第1條”中,哲學史上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立,首先不是作為單純的理論問題來看待的,其出場方式取決于市民社會批判,因而屬于意識形態論域。實踐對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有效批判需要置于革命的實踐形式——共產主義來把握,即通過實踐去批判具有“猶太人”商業本質的市民社會獲得科學認識??梢?實踐觀點只是在派生意義上提供梳理哲學史敘事的功能。

其三,批判維度缺少現實性。以哲學思辨方式解釋實踐的批判維度,往往脫離現實根基。實踐有改造世界和發展人自身的解放意義,所以必然具有批判維度。由于解放總是在一定的社會中實現的,所以《提綱》不是抽象地議論實踐的批判維度,而是通過深入批判市民社會論述共產主義實踐帶來的現實解放。對于實踐概念的批判維度,以往的研究要么是不予理睬,要么是停留于表面聯系,沒有落實到市民社會批判特定語境中去揭示它的政治經濟學原因和共產主義革命方式。

其四,意識形態批判“缺席”。以往的哲學思辨方式研究沒有注意到,與實踐觀點相呼應還存在一個意識形態批判邏輯?!短峋V》對批判對象的敘述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出意識形態這個概念,但是,意識形態所指稱的現實生活與意識的分裂及顛倒現象,已經用《提綱》特定語言表達出來了?!暗?條”指出,“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1]134,離開實踐來討論思維的真理性則與“經院哲學”并無二致。前者反映的是現實的世界,后者是意識形態所對應的觀念世界。當馬克思反對抽象討論精神世界如何與現實世界統一的問題時,實際上是用不同于《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語言,提出了意識形態批判這個相同的任務。對此,我們還將在下文證明,在“第1條”和“第2條”之后,馬克思在推進資本主義市民社會批判的時候同步開展了相應的意識形態批判。在下文我們將看到,了解《提綱》的意識形態批判,對于理解《提綱》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批判和共產主義理論的出場方式和結合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上述分析表明,以哲學思辨方式解讀實踐雖然觸及到實踐的某些屬性或者功用,但是,由于忽視《提綱》實踐的政治經濟學涵義,則極易變為解釋者借機發揮自己哲學玄想的由頭。若要超越實踐概念研究中的哲學思辨方式,就有必要回到《提綱》設定的市民社會批判語境,揭示實踐概念所指向的現實內容。

2 實踐二重性思想的敘述邏輯

如所周知,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批判與政治經濟學批判是一致的。當《提綱》運用實踐觀點展開市民社會分析時,同時體現著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邏輯。對于這個邏輯,我們將通過勞動二重性理論的“萌芽”形式——實踐二重性予以辨析和闡釋。

勞動二重性理論,馬克思將它稱為“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它闡明包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內的所有商品生產的最為關鍵之點,證明了從事商品生產的勞動既是發生在人與自然之間的具體勞動,又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抽象勞動。同理,《提綱》在批判市民社會過程中所討論的實踐,既是將感性世界轉變為一定的客體即“環境”的活動,也是將感性世界轉變為一定的主體即“人類”“社會”的活動。這就是說,實踐在市民社會中也具有二重性。簡言之,實踐的二重性就是指市民社會條件下實踐作用于感性世界發生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循著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邏輯,《提綱》實踐二重性思想經歷如下四個敘述階段,依次出現在:“第1條”;“第3條”和“第4條”;“第6條”和“第7條”;“第9條”和“第10條”。

在“第1條”,馬克思給出了實踐最初的、也是最一般的規定性:“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感性的人的活動”[1]133。這初步顯露出實踐是以實現共產主義為目標的感性活動。之所以講共產主義是感性活動革命性的命意所在,乃是因為馬克思提及的革命對象不是別的社會,恰恰就是以“猶太人”商業活動為本質的市民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力圖超越資本主義社會的革命追求,決定了馬克思不是泛泛談論一般的感性活動,而是經由共產主義革命的歷史自覺所把握到的現代社會實踐。共產主義意義上的感性活動,為實踐概念的后續發展確立邏輯起點。作為實踐概念的起點,它的簡單形態蘊含實踐概念后續內容的規定性。第一,對市民社會的批判。猶太人以做生意方式與世界打交道,馬克思以此為市民社會的象征。市民社會本質上是商業社會,每個人都是以平等的商品交換者的原子化身份,與他人和社會建立聯系。馬克思要批判的就是這個特定的資本主義社會。第二,確定實踐反對現存世界的革命涵義,為后面提出共產主義理論做最初的鋪墊。需要說明的是,《提綱》并沒有直接使用共產主義概念來表達“革命”的性質,而使用了“人類”“社會”這樣的加引號詞語來闡述共產主義立場。從歷史原因看,這恐怕緣于對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概念的“借用”。在新世界觀剛剛誕生的《提綱》中,把帶有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痕跡的“人類”“社會”等概念依然保留了下來。不過,“人類”“社會”的內涵已完成向共產主義觀念的轉換。第三,對市民社會的批判和對共產主義追求的標舉,為批判形形色色哲學觀念隱含的意識形態性質,確定了現實基礎和革命立場?!短峋V》已不再用認識論范式來討論哲學,而是把包括費爾巴哈的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批判置于意識形態問題域中予以檢視。

接下來,“第3條”和“第4條”在市民社會批判意義上探討實踐與感性世界之間的第一重基本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是通過人與環境的關系來分析的。馬克思首先反對以二元對立的方式看待人與“環境”的關系,認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1]134馬克思在這里雖然沒有直接提及市民社會中的人和自然的關系,但是,一旦揭開第3條討論“人”“環境”與教育之間關系的政治背景,市民社會中的人與自然之間關系問題便赫然顯現了。

1845年春天,投身共產主義革命的馬克思遇到“教育”問題,即如何認識真正社會主義者運用教育手段改造市民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正是作為教育解決的“環境”問題而現身的。人與自然之間本來是相互統一的,但是私有制打破了這種統一狀態。在私有制關系統治下,包括自然界在內的感性世界轉變成私有財產,繼而變成產生貧困現象的“環境”力量。馬克思最初遭遇的“真正社會主義”,他們就是把教育作為改造資本主義私有制的路徑。特別是1844年6月西里西亞紡織工人發動起義后,德國社會圍繞如何解決無產階級“貧困”問題提出各種對策,包括“真正的社會主義”在內的眾多改良派人士普遍認為,教育是讓貧困者獲得財產,改變紡織工人以及整個工人群體貧困處境的根本途徑。這種試圖以教育去改變無產階級貧困狀態,讓財產的“非占有者”獲得財產的主張,與通過共產主義革命來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共產主義理論格格不入。

與抽象討論人與自然之間關系不同,馬克思不是一般化議論“環境”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而是讓思想走進現實社會關系。于是,人應當如何同感性世界建立聯系,兩者之間如何發生相互作用,就轉換為如下問題:“世界被二重化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世俗基礎使自己從自身中分離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為一個獨立王國,這只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說明”。[1]134于是,問題實際變成了實踐的人如何對待自己與財產、私有制及整個市民社會之間的關系。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及其影響下的社會主義流派,他們只是直觀到了現實對立,卻不能提出走出現實矛盾境遇的可行道路。馬克思認識到革命的感性活動之于上述問題的決定性意義,主張通過實踐消除感性世界“分裂”,解開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環境”之間、天國與塵世之間的現實悖論。

在“第6條”和“第7條”中,馬克思在市民社會批判層面分析了實踐與感性世界的第二重基本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馬克思指出,“在現實性上”,即在前述的“革命的實踐”意義上,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135這里,個人與“社會”之間,或者個人與共同體之間的關系,是實踐概念指涉的焦點?!吧鐣敝宰鳛檠哉f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范疇,費爾巴哈的影響不可忽視。馬克思在1844年8月11日致費爾巴哈的信中說,“建立在人們的現實差別基礎上的人與人的統一,從抽象的天上降到現實的地上的人類這一概念,如果不是社會這一概念,那是什么呢?”[2]不過,此時作為共產主義革命家的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社會”概念已經不是完全贊賞的態度。因為,費爾巴哈的“社會”概念畢竟受制于自然性,屬于知性的、靜態的思維。造成費爾巴哈“社會”觀局限性的根源在于,他不是從實踐來規定人與人之間關系中實現的人的本質,沒有越出市民社會視野來理解實際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以,盡管費爾巴哈聲稱“人的本質只是包含在團體之中,包含在人與人的統一之中”[3],但人的本質仍是非歷史的范疇,沒有跨出他寄身的資本主義社會藩籬。相對于活生生的感性活動來講,費爾巴哈的“社會”視野下的人性仍然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不過,恰恰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以意識形態的形式曲折映照出市民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八治龅某橄蟮膫€人,是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的”。[1]135這里講的“一定的社會形式”,就是后來《共產黨宣言》明確指出的商品化社會、貨幣化社會,它是資本力量統治一切的社會?!霸谫Y產階級社會里,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盵1]415如此說來,實踐在市民社會條件下作用于感性世界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變成了一種抽象的統治力量。

實踐概念最后的敘述階段是在“第9條”和“第10條”。在此階段,通過對比市民社會立場與共產主義立場的根本對立,實踐觀念達到了共產主義立場的自覺。 “第9條”說明市民社會立場只是滿足于對單個人和市民社會的“直觀”,具有默認資本主義秩序合理性的保守性,是站在市民社會立場上的資產階級政治取向?!暗?0條”與“第9條”針鋒相對,申明共產主義的革命立場?!芭f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1]136對于共產主義的表達,馬克思依然借用了費爾巴哈語言,以疊加使用“人類”“社會”范疇的方式表達超越自然性、抽象性的未來的社會關系,表明何種“社會”、何種“人類”關系才是共產主義社會。如前所述,之所以發生這種概念借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新世界觀創立之初,正是與人本學唯物主義之間出現概念的糾纏,并非難解之事。如果我們不拘泥于概念的表面一致,而是透過辯證方法來領會這些哲學范疇,就不難發現它們已經轉換為科學實踐觀的構成環節,獲得了新的思想內涵?!暗?0條”的實踐,在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結束了市民社會條件下產生的感性世界的疏離和抽象化統治問題,同時也是向“第1條”實踐概念起點的回歸,呈現出革命的感性活動的最具體、最完整含義。

至此,實踐二重性思想在總體上完成了對市民社會的批判性認識,并合理引出共產主義為市民社會矛盾運動的必然趨勢??梢?馬克思不是以哲學思辨的方式抽象議論實踐,而是立足市民社會中的大工業實踐,按照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式,辯證地描述活生生的、總體性的實踐。實踐二重性勾連起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之間的統一關系,為厘清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形成史提供了重要視角。

3 實踐二重性思想的理論形態演變

《提綱》的實踐二重性思想不僅決定著馬克思最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和整個思想體系的科學表達,而且還融入了馬克思的后續思想發展,以多個命題形式一再證明自身的理論源頭地位。擇其要者,《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資本論》是它在歷史唯物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和政治經濟學領域的標志性體現。

在《形態》中,實踐二重性思想主要通過現實的個人概念來表達。前述我們已經證明,《形態》與《提綱》都是在意識形態與“真正的實證科學”之間的對比中,闡發歷史唯物主義及其具有的意識形態批判功能。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理論敘事扎根現實生活過程,即“舉出幾個我們用來與意識形態相對照的抽象,并用歷史的實例來加以說明”。[1]153不難發現,“歷史的實例”就是展開了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概念和命題的論證。這里,實踐二重性敘述邏輯轉換為如下論題——現實的個人在感性世界中的生產再生產。以現實的個人在感性世界的物質生產為邏輯起點,整個敘述過程同樣呈現出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理論結構。它分為兩個階段來展開分析論證:一是現實的個人的感性活動在交往形式的第一重邏輯即生產關系而存在,討論的是面向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生命生產再生產;二是現實的個人在交往形式的第二重邏輯及社會交往關系而存在,研究的是面向人與人之間關系下的生命生產再生產,即人格關系的生命生產再生產。通過兩個階段的連貫敘述,《形態》的歷史唯物主義真正走入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深處,一方面刻畫出現實的個人的歷史全貌,另一方面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被共產主義社會取代的必然性。同時,在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兩個敘述階段,都伴有對應的意識形態批判。生產關系階段的意識形態批判,在交往關系階段達到了生產關系與交往關系相統一的認識高度,最終實現了對全部精神生活的意識形態批判。

《共產黨宣言》是標志科學社會主義問世的偉大作品,它同樣延續著以實踐二重性思想揭示現代社會的矛盾運動規律的思考方式。圍繞所有制問題,《宣言》在洞悉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矛盾之際,闡明共產主義所要求的生產力的解放和個性的人的解放,得出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性認識。由此,實現了以更加清晰、準確的范疇來描述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系,在闡發科學社會主義之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同時提高到了嶄新的高度。與此同時,《宣言》保持實踐二重性思想將現實生活描述與意識形態批判相結合的理論敘事邏輯,在財產、個性、家庭、祖國和民族等觀念上,以犀利的筆調對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做出深刻的批判,生動闡釋了與實踐二重性思想相一致的意識形態批判邏輯:“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1]419-420

及至《資本論》及其手稿,馬克思將實踐二重性當中的人與自然之間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系統化植入商品經濟的矛盾運動中理解,科學闡述了勞動二重性理論。他還通過對資本的生產、流通、分配研究,把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關系刻畫得越來越具體,體現了對實踐二重性邏輯細致和精到的運用?!顿Y本論》不僅在起點處就把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關系確定為考察商品屬性及其生產過程的基本方面,而且,在最終超越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邏輯的意義上,再一次提出這兩種關系之于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地位,即把它們的解放看作人類解放的根本內容?!爸挥挟攲嶋H日常生活的關系,在人們面前表現為人與人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極明白而合理的關系的時候,現實世界的宗教(指統治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拜物教——筆者注)反映才會消失。只有當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作為自由聯合的人的產物,處于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的時候,它才會把自己的神秘的紗幕揭掉?!盵4]在此基礎上,《資本論》成為貫通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社會主義三者的總體性真理?!顿Y本論》在透視復雜的資本主義社會關系中,延續和發展了《提綱》新世界觀的總體架構。

4 實踐二重性思想的理論意義

馬克思對實踐二重性的分析,為市民社會批判開辟了全新理論視野,超越了《巴黎手稿》以帶有人本學痕跡的異化勞動理論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實踐二重性思想,為我們正確理解“新世界觀”以及共產主義結論找到了深入現實的理論路徑,從而首次建構了完整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把握《提綱》以實踐二重性思想為核心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第一,實踐二重性思想及其應用,首次繪制出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總體構架?!短峋V》從實踐的最一般規定性起步,沿著從抽象到具體的陳述方式,揭示出實踐的二重性,并達到現代實踐即活生生的現代社會的自我理解,最終實現了共產主義的立場自覺。運用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式完整地揭示了現代實踐的本質、結構和趨勢,它既是共產主義的科學表達,又同時批判市民社會關系及其意識形態邏輯。這反映出《提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有機統一。以往,哲學思辨方式主導下的實踐理解,雖然也具備文獻上的支持,但確實離開上述三個方面所確立的新世界觀總體構架,將實踐看作脫離現代社會總體的純粹思想范疇,最終難免落得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第二,實踐二重性思想為核心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能為歷史唯物主義提供科學驗證。歷史唯物主義不是脫離歷史事實的純粹思辨,它需要結合生動的歷史來證實自身?!短峋V》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次完成了這種科學的論證。馬克思談論實踐,總是不忘批判它在市民社會當中顛倒反映,即批判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短峋V》始終存在一條對意識形態與現實生活關系理解的問題線索,它隨著問題研究的層層推進,從而全面、立體地展現出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以及社會意識自身發展的獨立性?!短峋V》以資本主義市民社會批判和共產主義自我認識的結合抵達現實生活深處,并通過實踐對意識的決定作用的闡釋,全面勾勒出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同時,通過分析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發生作用的機制,深刻洞察意識形態與社會存在的顛倒關系??梢?《提綱》已然在實質意義上提出意識形態批判理論,而如實了解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發生機制,我們也就獲得了關于全部社會生活的理論認識,獲得了歷史唯物主義最初的體系化表達。

第三,實踐二重性思想有助于克服以抽象的普遍性觀念理解歷史唯物主義。近年來,有人通過區分“廣義歷史唯物主義”和“狹義歷史唯物主義”來“壓低”以生產實踐為核心范疇的“廣義歷史唯物主義”;也有人懷著擴充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內容的愿望提出所謂的“大唯物史觀”。從方法論看,這兩種觀點有著相同的錯誤,都是脫離《提綱》語境,丟掉實踐概念指向的市民社會批判,抽象議論馬克思關于環境與人關系論述,泛化這對矛盾的適用范圍。實際上,“廣義歷史唯物主義”和“大唯物史觀”提煉的抽象普遍性仍然屬于純粹哲學思辨,并不能幫助我們真正走入現代社會的深處,反倒容易浮于表面,丟掉本應細致思考的現實生活中處于交織狀態的“中介”關系。我們應當像馬克思那樣,從實踐二重性出發,沿著從抽象到具體的方式,把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導入資本主義市民社會內部的矛盾,努力對現實的人與自然之間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做出符合歷史發展實際的批判性理解。

第四,實踐二重性思想,證明了《提綱》還是未具名的共產主義宣言書。盡管全文沒有直接提及共產主義,但是,聯系《提綱》產生的歷史和思想實情,能夠合理地推斷出實踐概念所指稱的“新唯物主義”,就是力圖達到現代社會發展趨勢的自我認識,實則就是關于共產主義的科學論說。對于這一認識的科學表達正是馬克思孜孜以求的共產主義事業?!短峋V》以過渡性范疇和獨特結構論證共產主義追求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這個聯合體本質上是以人格關系的“社會”性、“人類”性之真正實現為目標的,與物化關系統治下的資產階級市民社會截然對立。

第五,實踐二重性思想,標志著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進入新階段。與《巴黎手稿》相比,《提綱》對資本主義市民社會的批判走向更高階段。首先,此時放棄了“異化”話語,即不再預懸理想社會、理想人性作為批判尺度,更加徹底的走入現實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批判。其次,支持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理論背景增添了意識形態批判和共產主義的新認識,為全面透視市民社會的本質和運行規律提供了科學框架。再次,基于實踐對市民社會的兩個方面——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認識和批判,為政治經濟學研究確定了關鍵的思想要素。這兩重關系,此后不僅體現在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之中,而且,還作為超越商品關系邏輯統治和衡量未來理想社會的評判測度,即確立“人與人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極明白而合理的關系”,在人與自然關系之間、人與人之間實現和諧統一成為社會發展標尺。

總之,若要如實呈現《提綱》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邏輯,理應告別以片面的哲學思辨方式理解實踐。以實踐二重性透視市民社會本質,進行政治經濟學批判,方能準確認識《提綱》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總體構架,進而為考察政治經濟學批判乃至整個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演進軌跡提供新視點。

猜你喜歡
二重性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政治經濟學
論政治經濟學方法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建構
臣道與人道:先秦儒家師道觀的二重性
對新時代宗教二重性問題的再認識
實踐:馬克思的新哲學觀
淺談《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實踐意義
構建更確當政治經濟學芻議
黑格爾、馬克思與古典政治經濟學
對北洋政府新聞出版立法表里二重性的分析
淺析周樸園性格的二重性
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政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