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馬克思技術觀的人學向度

2024-01-23 14:16露,
關鍵詞:資本主義馬克思勞動

李 露 露, 王 伯 魯

(1.重慶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044;2.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北京 100872)

馬克思對技術的諸多經典論述散見于他的理論著作中,特別是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技術異化進行了深刻揭示和批判,所表達的技術觀為理解馬克思主義提供了重要支撐。馬克思技術觀具有深厚的人學意蘊,始終體現了對人的深刻關懷,與其實現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思想理論具有內在一致性。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終其一生的價值追求,這構成了其技術觀生成的價值支點和邏輯歸宿。馬克思基于“現實的人”的邏輯前提揭示了技術的本質,并指認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技術發展的根本價值指向。但是,在資本主義歷史境遇中,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帶來了嚴重的技術異化,對人的生存與發展造成巨大威脅。對此,馬克思認為,以無產階級為主體的勞動群眾必須以暴力革命為主要形式消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全新基礎上重塑技術與社會、自然及人自身的關系,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技術異化,確保技術的運用和發展重新回到服務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軌道上來。

一、技術是人的創造物和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在馬克思那里,技術是歷史唯物主義考察的重要對象和理論主題?!罢褚磺凶匀晃锉仨毿纬梢粯?人也有自己的形成過程即歷史……歷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盵1]211馬克思在對人類社會歷史的考察中明確指認,所謂歷史不過是依循人的現實活動的行進而得以延展的,人才是歷史的創造者。他從把握“現實的人”的本質及其現實活動出發,科學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與人的生成過程的內在統一,從而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實現了對傳統歷史哲學的批判和超越。實際上,“科學技術的發展史與人的發展史本身就是同一歷史過程中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2]。技術同人類相伴相生,對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馬克思也對技術予以了充分關注和思考,并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觀點立場方法分析和闡釋技術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技術觀。馬克思的技術觀也使歷史唯物主義得到了具體化的運用和闡發。

馬克思技術觀作為奠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思想理論,對技術與人的關系進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回應。馬克思技術觀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視域,聚焦于實現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以技術批判的形式來觀照社會和人的現實存在,克服技術異化為人造成的多重困境,最終實現技術的價值回歸,使人成為真正的人本身[3]。在馬克思看來,技術從來不是脫離于人的世界的自主自律的力量;相反,技術正是在滿足人的需要的現實活動中產生的。同時,技術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和對人的主體地位的確證,作為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和人體器官的延長,更是集中彰顯了由其所連接的社會關系??梢哉f,人的本質是技術的本質的內在規定和存在根據,技術的本質是人的本質的外化。進而言之,技術的本質與人的本質是內在一致的。

馬克思認為,技術在滿足人的需要的實踐活動中得以產生和進化,本質上是人的創造物,是人借以生存和發展的手段和工具。歷史唯物主義指出,人類社會史就是“現實的人”的自身歷史,但“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1]519。人的存在必然首先滿足吃喝住穿等自然需要,但人又不同于動物以及其他物種,自身需要的滿足并非僅僅只是為了延續生命,人的存在還具有內在的創造性、超越性和發展性,人除了擁有自然需要,還有社會需要、精神需要等其他方面的需要。馬克思指認,人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求得滿足的方式,把他們聯系起來(兩性關系、交換、分工)”[4]514。需要是人自身在內外部因素刺激的條件下產生的,是對自身生存和發展條件的渴求,體現著人對外部世界的依賴性。需要構成了人類開拓創新的動力,需要的滿足是人類得以存續的基本前提。然而,人需要的滿足并不是直接和自動實現的,必須運用一定的方式、借助一定的工具和手段才能得以自足。事實上,技術就扮演著滿足人需要的工具和手段的重要角色。技術的產生和進步過程與人的需要的滿足過程是內在同一的。換言之,滿足人的需要為技術的產生提供了動機與空間,技術也正是在不斷滿足人的需要的過程中得以發展和進步的。更進一步而言,技術也是表現人的需要的現實內容本身,即人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的技術性需要。如同馬克思所認為的那樣,“需要是同滿足需要的手段一同發展的,并且是依靠這些手段發展的”[5]585-586。隨著人們實踐活動水平的提高、需要內容的不斷豐富發展,滿足需要的手段和工具也不斷進步和完善。就技術而言,其本身表現出自我否定性的發展規律,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精細化、系統化等演進特點,技術的發明和創造原本是人在滿足需要時發生的偶然性事件,也逐漸演變為一種經常性的活動,并最終發展成為了滿足人對技術需要的專門領域和行業。正如馬克思指出,“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531。技術在滿足人既有的需要的基礎上,同時又會引起新的需要,這也為技術進步提供了持續性的內在推動力??傊?技術是在滿足人的需要的現實活動中產生的,它不僅成為了滿足需要的工具和手段,還進一步展現了人的內在本性。

與此同時,馬克思進一步指出,技術也是對人的本質力量的彰顯和主體地位的確證。他認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502。他特別注重自身哲學“改造世界”功能的發揮,強調在人的現實活動即實踐中理解人類社會的前進動力和發展歷史,從而實現了同一切舊哲學的區分。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馬克思認為,人的實踐是將自身與動物分開的本質區別,這是因為人“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1]162-163。人通過實踐將自己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從而建構起一個屬人的世界,以獲得自身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信息、物質和能量等內容。正是在對人的實踐特別是對勞動實踐的考察中,馬克思看到了技術對于實踐本身的意義和價值,從而賦予了技術活動或技術實踐存在的合理性及重要地位。馬克思認為,技術不僅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結果,技術的產生和應用還進一步增強了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實現了對人的主體地位的有效確證。事實也表明,人總是能夠從滿足自己的需要出發、利用智慧并借助一定的客觀條件不斷發明創造新的工具、手段和提高技術水平,以達到服務主體改造客體的目的。實際上,無論是在人所從事的物質生產勞動實踐中,還是在進行科學實驗、政治活動、藝術和教育等社會實踐活動中,都離不開技術及其作用的發揮。技術作為人類進步的文明成果,對于形塑整個人類社會具有革命性推動作用。這是因為,技術作為構成生產力的重要因素,具有直接轉化為生產力的特性,隨著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以及整個上層建筑等方面都會發生深刻變革。馬克思指出,“全部人的活動迄今為止都是勞動,也就是工業,就是同自身相異化的活動”[1]193。在這里,馬克思深化了對技術本質的理解,他將勞動、工業與技術等內在關聯,進一步揭示和展現了人在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

但是,馬克思反對抽象地看待技術、只是將技術視為生產力,而忽視了技術也表現為社會關系的更深層的內在規定。事實上,并不存在一種“純粹”的技術本身,也即是說,技術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下應用和發展的。馬克思指出,由于人們的需要以及求得滿足需要的方式把他們聯系起來,從而形成兩性關系并和交換、分工等相互聯系,這表明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展開自身的現實活動和滿足自身需要的。社會關系是人的實踐活動展開的歷史形式,也是人的實踐活動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和存在狀態。誠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它才成為資本。脫離了這種關系,它也就不是資本了”[1]723。同樣,只有被置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下,技術才能得以展現其自身。換言之,技術及其作用的發揮不僅表現了人同自然的能動關系,同時也表現了人的生產、生活的直接過程以及其他社會生活關系。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受到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生產關系的內在限定和根本制約。馬克思提出,在一切社會關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是其他一切關系形成的基礎,構成了社會關系的核心內容。生產關系包含了勞動者和物質生產資料的關系、勞動者所處的地位、產品分配形式等重要內容,這也內在地決定了技術同人的關系,尤其是技術進步成果與所有者的關系。馬克思明確指出,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技術淪為了資本家階級剝削勞動大眾剩余價值的手段和工具,集中體現了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關系。但是,技術并不是單方面受社會關系的制約;反過來,技術又對社會關系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反作用。這是因為,處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技術構成了社會生產展開的基礎,技術同生產者和物質生產資料不同部分的社會結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產方式和勞動方式,并最終轉化為社會生產力,也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等其他方面的變革發生重要推動作用。所以,通過這樣的內在運行體系和機制,以技術為重要基礎的生產關系,也會影響著社會中人的其他方面關系的形成和發展,從而對整個社會的發展產生作用。

二、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給人類生存發展帶來嚴重危機

馬克思不僅從“現實的人”的邏輯前提出發對技術本質進行了理論澄明,他還明確提出“工人要學會把機器和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區別開來,從而學會把自己的攻擊從物質生產資料本身轉向物質生產資料的社會使用形式”[5]493。這是因為,技術的不同社會應用方式并非總是產生宜人的效果,而在私有制條件下,技術發展與人類的生存發展就產生了嚴重背離,馬克思對此表示了擔憂,特別是他還對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毒副作用”進行了深刻揭示和批判。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技術發展與人的生存發展產生了嚴重牴牾。資本主義社會在其自身發展歷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文明與災難的悖論,也深刻表現在技術發展及其應用方面。一方面,馬克思指出,正是得益于機器、化學、輪船、鐵路、電報等技術的進步和應用,“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6]36。但另一方面,隨著技術進步的新成果和新成就在資本主義生產各行業和部門得以廣泛應用和推廣,反而加劇了對人的奴役和壓迫,技術越發達勞動力本身的價值就越貶值,以至于資本家“花在工人身上的費用,幾乎只限于維持工人生活和延續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6]38,對人的生存發展造成了嚴重威脅。事實上,這就是馬克思所指的技術異化。所謂技術異化,是指人們在實現自身目的的過程中,技術活動及其技術系統演變為一種外在的、異己的、敵對的力量,危害社會,反制人類,使人性扭曲或畸形發展的傾向[7],也即馬爾庫塞所澄明的“技術的解放力量——使事物工具化——轉而成為解放的桎梏”[8]。馬克思認為,技術異化的產生根源不在技術本身,而在于它的資本主義社會應用方式。對此他曾明確指出,“機器本身對于工人從生活資料中‘游離’出來是沒有責任的……矛盾和對抗不是從機器本身產生的,而是從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產生的!因為機器就其本身來說縮短勞動時間,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延長工作日……因為機器本身增加生產者的財富,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使生產者變成需要救濟的貧民”[5]508。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實現資本增殖和追逐剩余價值成為主宰社會的絕對律令,這樣的目的和價值觀也被注入到技術或機器系統之中,使技術按照資本邏輯來建構和運轉,因此,機器(也是技術)不可避免地淪為了資本家盜竊和搶劫勞動群眾勞動果實的幫兇,成為反對勞動者自身的力量。所以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技術的發展進步不是有助于人類勞動的減少和使勞動更富有成效,相反卻加重了勞動負擔,引起了過度饑餓和疲勞,人類似乎愈益成為技術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在馬克思看來,由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帶來的技術異化形成了技術同人的根本對立和嚴重對抗,給人的生存發展帶來多方面的挑戰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第一,技術異化消解了人的主體性地位,導致人的發展畸形和片面化。一方面,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技術進步加強了資本對勞動力的剝削和奴役,對勞動群眾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損壞和摧殘。馬克思認為,機器技術的進步“把工人家庭的全體成員都拋到勞動市場上,就把男勞動力的價值分到他全家人身上了”[5]454,從而使工人家庭的全體成員都直接成為剝削對象,同時也擴大了資本的剝削范圍和領域。為了滿足對更多資本利潤的貪欲,資本家利用機器無限制延長工作時間和提高勞動強度,“消滅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5]469,提高了勞動強度,以至于勞動者的體力和腦力更加緊張、消耗更多,嚴重摧殘了勞動群眾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大批勞動者殘廢和過早死亡。另一方面,機器技術在資本主義社會各行業和各部門被得以廣泛應用與推廣,造成了勞動者地位的下降和在勞動過程中能動作用的減弱,加深了勞動群眾對資本家階級和為其所無償霸占的一切勞動條件的依賴,消弭了勞動者勞動的創造性和自主性。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生產過程中,“由于機器使用同一的、簡單的、最多不過在年齡和性別上有區別的勞動……它就把一切勞動能力都變為簡單的勞動能力,把一切勞動都變為簡單勞動”[9],所以從前勞動者在體力和智力上的特殊技巧因此失去了任何價值。人從機器的創造主體淪為了服侍機器的奴隸,跟隨機器的節奏運轉,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日益被邊緣化,從而導致了人主體性的喪失。正如海德格爾所指出的那樣,“在以技術方式組織起來的人的全球性帝國主義中,人的主觀主義達到了它的登峰造極的地步,人由此降落到被組織的千篇一律狀態的層面上,并在那里設立自身”[10]。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適應機器技術標準成為至高規則,機器濫用使勞動者從小就轉化為機器的一部分,要求其學會整齊劃一的操作動作,在能力、智力和知識上也只能朝著適應機器運行的單一方向發展,帶來的后果是人的道德和價值等方面的失落,最終導致人的片面化發展或形成單向度的人。

第二,技術異化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和對立,引發嚴重的社會沖突和矛盾。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6]34,人的關系被物的關系所取代,導致帶來的嚴重后果是人與人之間的嚴重對抗和相互敵視,這主要體現在:其一,由于資本家階級憑借占有生產資料繼而控制著技術體系,使其為滿足自身對剩余價值的貪欲服務,導致直接從事生產的勞動群眾遭遇更多不公平現象,加劇了資產階級與勞動群眾之間的矛盾和緊張關系。其二,資本主義由于機器勞動大量取代人力勞動,不僅使資本對活勞動數量的需求相對減少,也使一切勞動過程變得簡單化,增加了勞動的可替代性,加劇了勞動者之間的就業競爭,大量的女工和童工涌入勞動力市場、非熟練工代替熟練工,把一批又一批的工人排擠出去,制造了大量的過剩人口和失業后備軍,引發的嚴重后果就是勞動力的嚴重貶值和勞動地位的下降,增加貧窮和犯罪,形成了勞動階級內部人的分化和對立。其三,資本家階級在通過利用技術進步實現資本增值的過程中,為了獲得對先進技術和專利的壟斷不斷展開激烈競爭,各種狡計和商業欺騙行為普遍流行起來,由于利益分臟不均而引發社會各階層、集團和政黨、乃至國家之間的紛爭和激烈沖突。其四,為了追逐剩余價值,資本家和代表資本家總體意志的資產階級國家盲目投入大量資金以開發和引進先進技術,這必然會進一步加劇企業和國家的財政困難。技術越發達,勞動力也就會越廉價、越貧困,生產的大量產品無人購買,從而造成資本主義生產過剩,進而引發經濟危機不斷沖擊和動搖著資本家階級的政權統治,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和矛盾。

第三,技術異化進一步加劇了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等內容,無一不是源于自然??梢哉f,人類社會歷史就是一部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歷史。習近平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盵11]歷史實踐也一再證明,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最基礎的關系,這一關系處理得好人類社會必定繁榮昌盛,處理得不好則會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帶來嚴重危機,甚至導致人類毀滅。人類憑借技術可以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進而對自然進行改造,從而開辟一個屬人的世界。因此,技術也可以被認定為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馬克思指出,在前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人們同自然界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自然界的關系一樣”[1]534,所以這時的技術就表現為人順應自然的能力發展。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革,人試圖以征服者的姿態統治自然。特別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幫助統治階級對自然實現了強有力的控制和支配。資產階級為了滿足對剩余價值的貪欲,不斷改進機器和引進先進技術,毫無節制地開采和利用自然,導致了人同自然關系的失衡和對立,造成生態環境惡化與資源的枯竭,帶來的是自然災害的頻發、各種流行病肆虐,威脅著全人類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技術價值復歸的邏輯歸宿

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最高價值目標,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早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就明確提出,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6]53。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終其一生的社會理想和價值追求,也是他展開對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技術異化批判考察的邏輯歸宿。馬克思認為,要揚棄技術異化、實現技術重新回到服務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正確軌道上來,就必須要通過資本主義革命,使人類進入到共產主義社會。在共產主義全新的社會基礎之上,人積極促成自身與自然關系的和解,不斷提高對自然發展必然性的認識和增強對自然規律的自覺把握,推動技術實踐朝著滿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造福人類的方向上不斷前進發展。

在馬克思的思想邏輯中,取消資本主義制度是揚棄技術異化的根本前提。技術并沒有“原罪”,技術對人的奴役本質上表現為人對人的奴役,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體系是導致技術異化的根本禍害。不同于空想家們寄希望于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框架內就能消除技術異化的理論空話,馬克思主張將消除技術異化的矛頭直接對準資本主義私有制,強調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通過變革現存資本主義社會體系的現實運動重置技術與人的關系,進而實現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彰顯實現技術價值復歸的正確路徑。馬克思指認,人類社會終將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性。但是這個過程并不是自動實現的,這必須充分發揮革命主體的歷史主動精神。正如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無意中造成而又無力抵抗的工業進步,使工人通過結社而達到的革命聯合代替了他們由于競爭而造成的分散狀態。于是,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占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6]43。在資本主義社會體系下,以無產階級為主體的勞動群眾由于遭受剝削的程度最深因而具有徹底的革命性,是承擔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歷史任務的革命主體力量。也正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勞動大眾逐漸掌握了先進技術、學會了使用機器,隨著技術進步和新的生產力的獲得,他們將改變資本主義現存的社會關系,把自身及人類從階級統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推動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在全新的社會基礎上把技術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變為人民的力量。

實際上,馬克思所強調的以無產階級為主體的勞動大眾追求自身解放的現實革命運動過程,不僅是一個物質解放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精神解放的過程。一方面,馬克思強調物質解放是實現人的解放的前提,他明確指出,“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就不能消滅農奴制;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1]527。在他看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技術進步在加速工人被剝削的過程中也客觀地加速了人類的解放進程。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社會技術水平的提高在不斷為資本家攫取剩余價值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意外地促進了社會物質生產力的飛躍發展,這為取消私有制、迎接共產主義社會的到來,并最終實現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和物質準備。另一方面,馬克思也指出,精神解放是實現人的解放的先導?!耙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550,在資本主義運行體系中,資產階級的思想是占據著統治地位的思想,它是資本家階級物質利益關系在觀念上的體現,發揮著麻醉和鉗制勞動人民精神世界的“良效”。然而,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也無疑為資本家階級從精神上奴役和統治人民提供了便利。所以,馬克思強調勞動群眾在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和實現自身物質解放的同時,要同舊社會傳統的觀念和思想及其一切產物進行徹底決裂,并用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武裝頭腦,引領發展方向。

馬克思相信,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覆滅,人類終將進入到共產主義社會。他明確指認,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形成了“一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5]96,自由人的聯合體中的每一名社會成員都擁有對社會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實際權利,可以平等地滿足自身的需要。但是,馬克思所描繪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真實內容并不止于人類社會進入到一種更為高級的社會形態,更為重要的是共產主義意味著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人與自身的矛盾得到真正解決,是對人的自我異化進行積極揚棄的正確方式,在這樣的社會里每個人將“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189。在共產主義社會,技術的創造和應用活動從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中被解放出來,勞動者階級之于技術的主體地位得到了解蔽和進一步鞏固、發展,技術的社會應用將重新回歸到為人的生產和生活服務的軌道上來。

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不僅人與人的關系實現了健康發展,人與自然的緊張對立關系也得到真正和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雙方以彼此的發展為前提和條件實現共同發展,形成了一個生命共同體。在這樣的基礎上,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就體現為合乎于自然規律和人的主體價值的內在統一,人們從而可以合理地利用技術認識和改造自然,從而開辟一片幸福宜人的廣闊天地。

因此,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技術實踐將為人的主體性力量充分展現提供機會和條件,成為推動人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基礎。技術價值的復歸過程,也是技術作為與人相對立的異己力量的消失的過程,全部技術產品將作為人自己的作品和對其主體力量的全面確證。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社會中,技術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是將極大解放人勞動的雙手,是對人的本質的全面彰顯。馬克思明確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12]不容置喙,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勞動的解放和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需要的滿足必然是奠基于社會物質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的基礎之上,特別是依托于技術的進步。但在馬克思看來,在未來社會歷史條件下技術進步的真正意義不僅在于生產出滿足人類欲望的全部物質產品,而更為重要的是將人類從緊張而繁瑣的勞動中解放和抽離出來,減少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增加每個人的自由勞動時間,從而為每個人從事藝術、科學、教育等其他富有意義和價值的生命活動形式并滿足自己自由個性的發展提供一切可能和創造客觀條件。

馬克思曾指認,“自然科學卻通過工業日益在實踐上進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為人的解放作準備,盡管它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發展”[1]193。這實際上就指明了,科學與技術的人化和非人化的克服和揚棄本質上是同一個過程。特別是在自然科學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非人化的過程也在迅速發展,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巨大紅利,不僅為滿足人們對更高品質的物質文化需要奠定了堅實基礎,也前所未有地改變了人們的精神面貌,推動社會不斷朝著共產主義的方向不斷邁進,為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作了重要準備。

四、結 語

馬克思的技術觀同他的人學思想是內在契合的, 在價值立場上更具有一致性。他對“現實的人”的關注和思考,形成了其構思技術思想理論的根本主線和重要基石。正如馬克思所指認,現實的人是感性的、有血有肉的、鮮活的且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個體的人,他以對象化的生產活動為其存在形式,并以此為人的本質的重要標識。人終將成為怎樣的人始終會受到社會歷史條件制約,歸根到底由社會現實的生產關系決定。馬克思將其目光投向于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之上,他結合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展開對技術的深入考察。在他看來,任何時代的生產力都是對以往的、既得的生產力的繼承,生產力的進步有賴于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發展,由此形成一個客觀的人類社會發展史。因此,“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13],它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并主要依靠生產工具的變革而發生改變。因此,馬克思以現實的人的具體的歷史的“實踐”為依托探尋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從而開啟了技術的本質彰顯、技術異化及其揚棄的理論敘事,這為深刻把握技術的本質及其社會效用提供了基本原則和方法論。

愛因斯坦曾呼吁:“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類,那么,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關心怎樣組織人的勞動和產品分配這樣一些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用以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于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盵14]尤其是在當今時代,技術創新已然進入密集活躍期,人工智能、生物合成技術、大數據技術、人類增強技術等新興技術得到了較大發展,技術在不斷提高人類生產水平和生活質量的同時,也使其弊端暴露無遺。譬如倫理事件在全球頻發,受到了國際廣泛關注,世界各國為此紛紛獻計獻策。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2年3月出臺的《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增進人類福祉、尊重生命權利、堅持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風險的科技倫理治理的4項原則。這4項原則高度契合了國際公認的涉及人類的研究活動的基本倫理原則,充分彰顯了中國在應對科技發展難題中的積極態度和責任擔當精神。因此,它們不僅體現了中國人民“科技向善”的科技發展觀,還代表了世界人民的共同價值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追求??傊?深刻闡明和突顯技術所蘊含的人學價值,引導技術研發和應用自覺服務于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實踐意蘊。

猜你喜歡
資本主義馬克思勞動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熱愛勞動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