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浦田山歌的數字化保護實踐和思考

2024-01-25 10:13
非遺傳承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青浦山歌數字化

楊 城

青浦田山歌是流傳在青浦地區,具有鮮明音樂特色的民歌藝術。從體裁形式上可以歸納為:大山歌和小山歌,它們各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大山歌是農民在田間勞作時,由一人領唱,眾人輪流接唱的歌,又稱邀賣山歌、落秧歌、大頭山歌,主要流傳于青浦區的趙巷、練塘等地區。其演唱形式獨特,篇幅較大,自成一格。小山歌是青浦田山歌中另一富有地方色彩的歌,即四句頭山歌、問答山歌、亂嚼山歌,一般是以一人單獨演唱為主。青浦田山歌的歌詞內容來自生活,表現在勞動、生活、思想、愛情等方方面面,具有社會認識、教育、娛樂、審美等功能,是觀察青浦及周邊稻作地區社會生活、風情民俗的重要載體。田山歌是一種即興的口頭歌唱藝術,山歌小調經過世代加工,口口相傳,少有文本可尋。青浦區將現代數字技術運用于田山歌這種民間音樂類項目的傳承和保存,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青浦田山歌的數字化實踐開始時間較早,記錄較為全面,但又錯綜復雜,有必要在重新回顧中加以分析。

一、青浦田山歌的數字化保護實踐

數字化保護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以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起點,通過相關信息的數字采集,逐步形成新的數字化形態留存,并在此基礎上以數字化方式復原、再現、創造的過程。青浦田山歌的數字化保護實踐重點圍繞田山歌的數據采集、數據庫的建立、數字化作品創作和數字化資源的利用展開。

1.搶救普查,采集基礎數據

20 世紀80 年代,在全國性的歌謠普查運動中,當時的青浦縣文化工作者走門串戶、多方搜求,記錄下第一手青浦田山歌的歌詞曲譜。1982 年,青浦縣對境內的田山歌進行了普查,收錄了282 首歌詞。90 年代,又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89 首田山歌進行曲譜記錄,并搶錄了以《五姑娘》《十二月花名》為代表32 首田山歌。2008 年,國務院發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青浦田山歌”作為“吳歌”的擴展項目被列入其中。針對田山歌生存艱難和傳承斷裂的困境,青浦區提出將數字化作為搶救性保護的新手段,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文化工作人員以普查摸底、建立檔案的方式,全面摸清現有全區田山歌藝人的狀況,包括人數、年齡結構、藝術表演、藝術傳承、生活狀況及通信聯系方式。繼續普查、收集包括新中國成立前和新中國成立后田山歌的創作作品及其影響情況、得獎記錄、田山歌藝術的表演區域、流派發展的有關記錄和音像等資料,利用掃描儀、計算機等設備,將所獲資料進行歸類和整理,以數字化方式保存,并初步建立了田山歌數字庫。2010 年,青浦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分中心的工作人員,進行了又一輪的田山歌搶救和普查工作。經過近4 個月的走訪,工作人員共錄制視頻70 條、拍攝有價值的照片400 多張,文字記錄近萬字,整理曲譜5 首,挖掘出田山歌文獻史料3 本,進一步補充、完善了數據庫的資料。

2.分類整理,利用數字資源

依托于田山歌數據庫的建立,以及在分類的基礎上,大量歷史資料、歌詞曲譜和圖文視頻等的梳理,青浦區非遺保護分中心為《上海田山歌》一書的編寫提供了75 條近2 萬字的知識鏈接、84 條大事記、125 張圖片。2011 年,《上海田山歌》正式出版,豐富了人們對青浦田山歌的認知,也了解到了保護田山歌的緊迫性。2014 年,經過重新輯錄,《上海市青浦區歌謠諺語集成》得以正式出版。這一次翻印,除了擇優錄入20 世紀80 年代三套集成內部資料本《青浦縣歌謠諺語分卷》中的田山歌154 首、諺語900 條,另將田山歌數據庫中保存的一部分經過普查和調研,再次被挖掘出來的老歌手和他們能唱的歌謠,作為書中新增部分。通過發揮數字庫的強大儲存功能,出版書籍,田山歌曾經鮮活的生命力又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出現在世人面前。

3.借助數據,創新呈現作品

對原生態的田山歌進行適合當下審美習慣的創新,數字化是必須借用的手段。田山歌創意微電影《上海節拍》被音樂研究者認為是數字化保護的一個成功嘗試。該片利用現代錄音技術對田山歌數據庫中收錄的原生態歌聲進行處理與革新,用動態畫框剪輯手段將原始田間的勞動場景與城市生活相融合,給人耳目一新的效果。[1]2010 年上海世博會上,這首曲調源于青浦田山歌,用吳儂軟語演唱的《上海節拍》,一度成為代表上海形象的聲音,向世界各地的客人問好。2019 年創作的音詩畫舞臺劇《遠去的鄉音》,則充分利用數字化的田山歌作品錄音等素材,抽取其中的小調融合現代音樂元素,重新創作出具有田山歌特點的唱段。通過演出空間、演出形式、演出內容的探索,再次激活田山歌的基因元素,讓古老的藝術重新回到觀眾視野。[2]此外,利用高清數碼技術拍攝視頻、紀錄片等,也是宣傳推廣田山歌的重要途徑。在這方面的工作成果,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王錫余、張永聯的紀錄片,朱家角田山歌紀錄片,練塘鎮田山歌教學視頻等。

4.專業錄制,留存數字歌聲

由于書面對田山歌的歌詞進行文字記錄有較大的局限性,2022 年8 月,在青浦文化館召開的田山歌數字化保護工作會議上,田山歌保護工作者及傳承人代表再次提出數字化保存田山歌樂音的緊迫性。2023 年初,文化館聯合四個鎮的田山歌保護基地舉行田山歌研討會,就青浦田山歌數字保護計劃提出初步構想,并討論了錄制的分工、曲目、專業保存等相關工作。田山歌數字保護計劃正式啟動后,在原有收集、整理的150 余首田山歌的基礎上,通過練塘,金澤,朱家角,趙巷四家傳承基地傳承人和街鎮非遺保護辦公室的拾遺補闕,包括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歷史傳說歌等6 大門類,累計田山歌數量167 首,均列入數字化錄音錄制的名單中,由歌隊認領并進錄音棚錄制。在國家專項資金的支持下,田山歌數字化保存工作從2022 年9 月開始至2023 年6月,共120 多首曲子完成了采錄,這為田山歌歌聲的永久性留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實踐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青浦田山歌的數字化保護實踐,經過20 世紀初的初始階段,至21 世紀第一個十年的成果初顯,再到近些年更加自覺的保護意識,是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民生活日益現代化,以及數字技術介入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與發展帶來了變革性的影響和結果。收集、整理文本以及留存流傳的民歌資料,運用過去的記錄創作新詞新曲并搬上舞臺表演尤為重要,但數字化保護并不僅如此。[3]新的理念下,在摸索中前進的田山歌數字化保護,在以下方面存在著不足:

1.數字化標準不甚明確

因為缺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記錄統一的標準和技術參數,前期青浦田山歌的記錄信息并不完備。最常見的問題是由于技術條件和普查人員專業技能的局限,使得田山歌的歌詞和曲譜間往往是分離狀態。今天多數人以為田山歌只有落秧歌、大頭歌、對歌等幾種流傳下來的調子,這是一種誤解。田山歌曲調豐富,且廣泛吸收俗曲、小調、寶卷等民間藝術門類的曲調進行演唱。對于原本口頭流傳的作品,其流傳的區域、場合、民俗、功能等也大都失載。這使得絕大多數歌成了書面的文字,沒有更豐富的文化信息保留下來。此外,一部分音頻、視頻由于設備的原因,加上沒有及時整理,添加相關的備注信息,使得辨析過程費時費力。一些資料尚未統編,難以按照時間、類別、關鍵詞索引等進行目錄查詢,全面記錄田山歌信息的數據庫尚未完善。

2.數字化內容有待豐富

由數字技術完成的信息儲存,并不直接等于豐富的數字化內容。為適應數字化的生存環境,文化資源需要進一步調整、加工和改進,加工過的田山歌數字內容才能真正成為面向大眾、方便讀取的資源。同時,在田山歌的各個基地、社區傳承點、傳承人和文化館之間,數據也應形成匯總和共享。舉例來說,青浦區在冊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有1 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7 名,區級代表性傳承人數十名,這些主要傳承人的風采可以通過生平經歷、代表作品、所做貢獻等信息的綜合和編輯,以數字化方式得以呈現。以書籍、音視頻資料記載的寶貴文化記憶,也應形成電子書、演出集錦等上傳至互聯網,擴大田山歌的知曉度。

3.數字化鴻溝仍舊存在

數字鴻溝的存在,即那些不擁有數字設備或網絡平臺的人,數字化資源很難覆蓋到他們,也就意味著他們很少能參與到其中來。我們精心打造田山歌數字化的種種產品,投入到主流媒體的大力宣傳中,卻也不能忽略那些被數字鴻溝擋在信息時代之外的人。在各大文化館都已實現基本的數字化服務的當下,公共文化服務的平臺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的主要平臺。無論是共享直播、活動預約、在線學習、資源鑒賞等功能,都只能以數字化鴻溝的彌合為前提。

4.數字化資源利用不夠

在一個龐大的數據庫中,往往相沿成習只是調取了其中一部分,沒有被關注的部分,則處于沉睡且無人問津的狀態。作為一種口頭藝術,青浦田山歌的魅力來自它的全體。但因為表演化、舞臺化的傳承模式,使得田山歌作為一種表演化的存在,反復演唱的只是大山歌中的一小段而已。事實上,青浦田山歌中還有大量的儀式歌、小山歌和兒歌。比如,青浦兒歌《討只花小狗》,采錄時附有從游戲的隊形、對話到游戲過程以至結束的詳細游戲說明。這則游戲不僅在語言上體現出吳語的特色,還暗含了水鄉生活的經驗。如兒童口中的“撥脫龍頭搶梢”很可能來自當地民俗活動搖快船比賽。[4]但目前對于青浦兒歌只局限于采集記錄,沒有用數字化手段推廣,讓這些活潑生動的歌謠再回到孩童的口頭和游戲實踐中。

三、未來數字化實踐的啟示

數字技術逐漸改變了人們的認知模式,解構了傳統的文化保護和傳承實踐。人們生活在一種由抖音、快手、短視頻等新媒體,以及各種公眾號、App 推送信息形成的新文化生態系統中,信息的加工制作、接收和傳播都更為簡單和便捷。特別是在經濟水平高度發達、文化氛圍非常濃厚的上海,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體驗和接受,往往以高效率、高品質為追求。對于田山歌的數字化保護,本文通過以上的思考,嘗試給出未來數字化實踐的幾點啟示:

1.對照標準,完善數據信息

多年來,我國一直缺乏非遺數字化保護方面的相關標準。2023 年6 月,《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 數字資源采集和著錄》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批準發布。該系列標準主要用于指導和規范我國各門類非遺代表性項目數字資源的采集和著錄工作。這對于今后田山歌數據的采錄,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化,田山歌的數字化保護應向這一標準靠攏。

2.聚焦需求,拓展傳播范圍

無論是一首歌還是一場音樂劇的展示展演,本質上都是一種轉瞬即逝的實體活動。觀眾在現場獲得的直觀感受自然無可比擬,但受眾面有限。此后,隨著各種因素的變化,比如演員召集的困難、缺少經費、不經常排練,一些辛苦籌謀的大型活動往往在演出幾次后就無法重現舞臺。如果沒有網站、直播、文化云、體驗廳作為田山歌的信息傳輸和推介渠道,沒有借助數字手段讓觀眾將感興趣的田山歌曲目及表演帶回家,就不能實現傳承傳播的最大化。因此,未來的數字化保護將聚焦公眾的實際需求,要以公眾為中心,設計公眾需要的產品。在已有數字化服務項目的基礎上,創新項目設計。對田山歌數字資源的遠程獲取與提供,可通過互聯網媒介,跨越時空的限制。對田山歌數字化服務進行全面提升,拓展傳播渠道,豐富服務內容,如遠程交互式教唱指導與培訓系統等。

3.運用技術,提升互動體驗

田山歌文化長期植根于民俗的土壤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不僅能被感知,更可以通過數字技術轉換成可玩味的各種符號形式表達,連接起文化、科技與現代生活?;硬攀菙底只暮诵?,單向輸出的網絡平臺將成為歷史。這使得能否提供學習、討論、協作的互動平臺,成為數字化保護的關鍵。根據田山歌項目自身的藝術特點,在傳承中可通過網絡招募詞、曲作者,與受眾建立多元化傳播紐帶,尋找多樣參與途徑。同時,在田山歌藝術的展示館、傳承點位等,通過三維技術、模擬技術、VR、元宇宙等現代數字技術,使人們充分沉浸在這一瑰麗多彩的民歌文化的生產生活場景中,提供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數字非遺交互活動,進一步提升實體空間的創新體驗。

4.加強管理,可持續利用資源

田山歌數字化實踐的可持續發展,應從基礎理論知識、技術、管理、應用四個方面,建立田山歌數字化傳承的制度建設和過程管理。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時,要有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后臺數據的采集、制作、更新。通過報紙、電視、搜索引擎、鏈接、自媒體等積極實施數字化的推廣和應用,實時錄入相應數據,收集、整理、反饋大眾對傳統文化的需求信息,實現溝通與互動。在當今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田山歌的保護要與新城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綠色生態示范區戰略規劃相呼應,從而開創新時代田山歌傳承的數字化之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發展,實質上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不斷充實、整合、轉化和共享,利用數字檔案的豐富內容及蘊含于其中的符號和象征體系服務于學習、傳承和研究,進而助推產業開發,實現全面普及和文化振興。數字化是當下田山歌有效傳承和創新發展的重要手段,要抓住技術更新換代的機遇,持續不斷地推進數字化建設,為田山歌的傳承發展創造廣闊的空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青浦田山歌,也可以引領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建設,讓非遺真正“活”起來,促進地方優秀文化的傳承。

猜你喜歡
青浦山歌數字化
三輪復習的“動”議“恒”構
山歌還要妹起頭
青浦工業園區召開重點用能企業節能對接活動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山歌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以“綠色青浦,上善之城”打造城市新形象
苗山歌
苗山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