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的應用實踐研究
——以盤扣項目為例

2024-01-25 10:13
非遺傳承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盤扣旗袍技藝

方 聞

職業院校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課堂,展示其獨特的東方神韻、深厚的文化底蘊、精湛的傳統技藝,使學生在對器物之美、技藝之美、匠心之美、文化之美的重新發現中,能夠習得相應技能,加深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從而更加堅定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上海閔行職業技術學院服裝專業作為上海市教育委學會命名的“民族傳統服飾文化傳承基地”,多年來不斷發掘專業教學內容中適宜學生感知和學習的傳統文化元素,逐步探索出將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手工藝中的“盤扣”技藝作為實施文化育人的立足點,并且形成了具有服裝行業特色的文化育人之路。但是,對于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盤扣技藝,如何在學校層面上進行教學頂層設計?如何開發非遺課程和教學資源?如何進行教學實施?教學實施的效果如何?這些問題尚未得到系統的研究與梳理。

一、實施舉措

盤扣是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也是海派旗袍制作中的點睛之筆。職業院校通過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活動,使師生在審美、技能和文化上都得到提升,推進師生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能力,筑牢文化自信自強。

(一)教學目標設定

盤扣項目教學目標是對盤扣教學活動結果的主觀預期,是對學生通過參與盤扣教學活動、學習盤扣技藝所應達到的狀態的具體描述,設定清晰的教學目標有利于指導盤扣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也有利于盤扣項目“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順利開展。因此,服裝專業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教學目標可以從如下方面進行闡述:通過開發具有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的教學資源,創設多元教學實施路徑,促進中高職學生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雙向互動與雙向建構,[1]形成新生代傳承者與古老、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存共生、創新發展的良性互動局面,學生通過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教學活動學習盤扣制作的基本技藝,加深對以盤扣技藝為代表的我國傳統服飾文化的認識、感知與體驗,提高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意識,提升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與文化自信。

(二)教學資源開發

促進服裝專業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融合,將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服裝專業日常教學中,打造集教學環境資源、教學內容資源、社會實踐資源以及教師資源為一體的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資源,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的重要內容與載體,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與文化傳承。

1.教學環境資源的開發

教學環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任何教育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環境中得以實現的。服裝專業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充分挖掘和發揮學校教學可用環境資源作用的基礎上,努力融入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素,為學生學習和掌握盤扣技藝創設良好環境。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直觀體驗和感性認知,服裝專業一方面在海派旗袍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指導下搭建了校內旗袍盤扣陳列館,陳列各類旗袍盤扣作品,及學生優秀獲獎作品。另一方面,服裝專業與多家知名企業合作共建旗袍盤扣工作室,陳列旗袍盤扣的優秀作品。旗袍盤扣陳列館與旗袍盤扣工作室為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的開展提供了豐富充實的物理環境,學生通過參觀、觀摩盤扣陳列館與盤扣工作室,既可以獲得對盤扣技藝的直觀體驗,又能夠激發他們學習盤扣技藝的熱情和興趣。

2.教學內容資源的開發

服裝專業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教學內容資源的開發遵循了如下原則:首先,滿足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功能需求,也即所開發的教學資源與內容要完整、系統,能夠準確地向學生傳遞盤扣制作工藝;其次,要滲透盤扣技藝的文化內核,教學資源的選擇與開發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盤扣制作的技能要點,更要追根溯源,清楚盤扣誕生、發展和演變過程中凝結的先輩勞動者的智慧結晶,讓學生對我國傳統服飾文化中凝結的生活智慧有真實的感知與體悟。最后,要符合學生的發展階段,既要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和主動性的內容,也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選擇和設計學生易上手、易操作、能學能練的內容,在遵從上述原則的基礎上,服裝專業教師與海派旗袍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知名中式服裝企業等合作開發教學內容資源,建設了一批盤扣文化普及及技能學習的教學資源。

3.社會實踐教學資源的開發

社會實踐教育資源的開發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鼓勵學生進入社會生活中的有組織、有機會現場實踐,目的在于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鍛煉學生對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技能的綜合運用,并且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社會實踐教育資源的開發,一方面主題要與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密切相關,要能夠促進學生對盤扣知識與制作技藝的掌握,另一方面要注重充分結合實際情況,充分發掘有利資源,為社會實踐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同時,上海閔行職業技術學院服裝專業教師也開發了職業體驗指導、公益講座以及盤扣講解志愿者社會實踐教學資源。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加深對盤扣制作技藝的理解和掌握,提升了自身的綜合素養及能力,這也更有助于學生融入并熱愛該文化,成為傳統文化傳承傳播的“主人翁”和“主力軍”。

4.教師資源的開發

教師是最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對學生有著直接影響,是教學活動的直接實施者。在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教師資源的開發分為兩個方面:引進傳承人與提升專業師資水平。一方面,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服裝專業長期聘請海派旗袍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師徒團隊作為外聘指導專家,參與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的微課資源開發、授課傳藝、學生競賽指導等教學活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絕技以及優秀的傳統服飾文化帶入校園。另一方面,提升整體師資對傳統服飾文化內涵的認知及專業技能素養水平。為了更好地向學生傳授盤扣制作技藝,組織全體專業教師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旗袍盤扣制作技藝培訓課程,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教師群體的受眾面,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雙師型”教師的專業實操能力和教學水平,精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收獲良好成效奠定了基礎。

(三)教學實施路徑設計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是一種“活態”實踐活動,[2]服裝專業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教學實施路徑設計也從實踐出發,打造學生與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雙向互動與自主建構路徑,讓學生在與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雙向互動的過程中,在掌握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技藝與文化的基礎上,提升自身文化認同,加強創新創業能力。以教育為主的非遺傳承人培養方式,對非遺的活態傳承和可持續發展意義深遠。[3]

1.“非遺+體驗”

文化環境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傳承人對于自己傳承身份的建構,進而影響傳承方式和手段。[4]盤扣以及旗袍體現出滿漢民族文化交融、中西服飾文化融合兼容的文化特征,對于“00后”學生而言,短時間內較難形成深度感知和情感共鳴。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領會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服裝專業與多家滬上知名企業合作共建旗袍盤扣工作室及陳列館,陳列旗袍盤扣的優秀作品。在此基礎上,將旗袍陳列館和工作室作為服裝專業學生入學教育的第一站,并從高年級學生中招募組建了“盤扣”技藝志愿者講解團隊,定期為前來參觀的入學新生講解盤扣知識和技法,幫助新同學幫助學生快速形成對盤扣文化的直觀認知,激發學生對盤扣的興趣和親近感。

2.“非遺+實踐”

青年人的價值觀和文化認同是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步培養起來的。[5]為了促進學生更為直觀地領悟和掌握盤扣技藝,我校服裝專業與企業深度合作,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團隊擔任??妥v師,定期為學生開設講座及實操課程,將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絕技及其背后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帶進校園。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盤扣制作的興趣,以及對與盤扣緊密相關的旗袍等傳統服飾基礎知識的掌握。并以社團課程形式為對盤扣制作技藝感興趣的學生提供專業培訓的平臺,通過社團課程由簡到難、由淺入深地傳授盤扣制作技藝,讓一群志趣相同的學生在其中找到課堂學業成績中得不到的成就感,并通過實踐加深對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的傳統服飾文化底蘊、藝術特點與價值內涵的感知與理解,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度、認同度。

3.“非遺+傳播”

在掌握盤扣制作技藝的基礎上,為優化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習成效,服裝專業組織學生參加多種賽事,以賽促練、以賽促學,并且在各類比賽中傳播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風采;與職業體驗指導、公益文化項目相結合,深化對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與實踐,在實踐傳播中提升學生的成就感與文化認同。服裝專業鼓勵學生以盤扣制作技藝為主題積極參加國家級、市級、區級多種賽事,學生不但自身盤扣制作水平得以提高,還在各項賽事中成果豐碩,有力地向社會傳播了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采。此外,盤扣社團成員先后在上海大世界、中華藝術宮0 米藝術沙龍等各企事業單位及高校完成數百場次公開講座活動,向參與群眾講解盤扣技藝與盤扣之美。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學生的盤扣制作技巧和設計水平得到質的飛躍,表達能力和學習主觀能動性也充分得到鍛煉,語言交流和社會交往能力有所提高,這也更加深他們了對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的認同。

4.“非遺+雙創”

為提高學生學習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學校始終鼓勵學生通過創新、突破局限,將優秀的盤扣手工作品制作轉化成具有經濟價值的產品。鼓勵學生進行思維創新,將當代的文化元素和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傳統的盤扣設計,創作更多反映當下、貼近生活的盤扣文創產品。鼓勵學生進行盤扣的功能性創新,突破盤扣之前作為紐扣出現在傳統服飾上的單一功能;鼓勵學生將盤扣制作成小掛件、配飾、紀念品等,突破了固有的表現形式和應用場景;還鼓勵學生進行銷售方式的變化,鼓勵學生開設淘寶店鋪承接個性化訂單,以此開拓盤扣的銷售市場。

二、實施成效

通過創立“互動共生、活態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踐教學新理念,創建“雙向互動、文化育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踐教學新路徑,創設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服裝設計“學創融合”發展新機制,創造“優質共享、普職融通”教學實踐新成果。

1.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踐教學新理念

通過開發有融合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的教學資源,創設多元互動的教學實施路徑,促進中高職學生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雙向互動與雙向建構,形成新生代傳承者與古老、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存共生、創新發展的良性互動局面。提高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意識,提升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與文化自信,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新一代傳承者的傳承、創造、創新發展中獲得新生。

2.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踐教學新路徑

通過“非遺+體驗”,依托盤扣陳列館、工作室,促進學生形成對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初步文化感知;通過“非遺+實踐”,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大師親自授課,創設盤扣社團課程,學生通過親身實踐提升專業技能,加深對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傳統文化的理解,提升文化認同;通過“非遺+傳播”,鼓勵學生以盤扣制作技藝為主題參加各類大賽、指導職業體驗活動、開展公益講座等,展示傳播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風采,在傳播中加深文化自信;通過“非遺+創新創業”,鼓勵學生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思維創新、功能創新與銷售方式的創新,同時組織愛心義賣活動,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社會責任感與創新創業能力。

3.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踐發展新機制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踐中,專業教師與學生共同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學習盤扣制作技藝,并由點及面進行拓展延伸,尋找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服裝設計的最佳契合點進行融合、創新與再創造,以盤扣為基礎設計飾品、工藝品等現代文創作品,解決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用場景僵化、功能單一等問題,突破非物質文化遺產固有的表現形式和應用場景,并且創新銷售方式與渠道,形成了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現代文化元素與民族文化元素、創新發展的產業化道路。

4.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踐創新成果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踐中,創設了盤扣陳列館、工作室,開發了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資源材料包及社會實踐教學資源,打造了集傳承人與專業教師于一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師資源,開發盤扣課程聯合國兒基會美育案例庫。同時,引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打造出盤扣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雙師團隊。從學生方面而言,學生專業實踐能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能力、創新能力與創業能力獲得全面提高,學生對民族服飾文化的交流與認同得到提高。在開展各類社會活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踐的社會服務功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盤扣項目仍有很多空間和途徑可以深入挖掘和提升。在產業不斷創新發展的今天,職業院??梢岳米陨憝h境和資源優勢,不斷探尋出更多更好的古老傳統手工藝傳道之路、創新之路、升級之路。

猜你喜歡
盤扣旗袍技藝
Classic option,stylish choice
非遺技藝絨花的傳承與創新
穿上了奶奶縫制的旗袍
治理的技藝:三代王官學新說
我來說說旗袍美
技藝精湛 星光燦爛——來自歐洲的Herrmans
盤花扣
旗袍找不同
技藝并舉 厚積薄發
淺談盤扣在現代旅游服飾品設計中的創新運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