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數字化背景下的課堂教學結構改革
——以具身認知理論為視角

2024-01-25 02:23孫榕謙
石家莊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身體數字化數字

范 蔚,孫榕謙,楊 霞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重慶 400715)

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呈蓬勃發展之勢。自2015 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以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斷頒布,更加凸顯了我國教育數字化轉型已在教育現代化發展歷程中處舉足輕重的地位。2021 年8 月,上海在教育部的批復同意下,正式成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試點地區。2022 年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里指出,“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大國”[1]。學校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數字化的高速發展必然引起學校教育教學的變革。但囿于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定的,教師必須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實現教學效率的“無限化”。因此,必須建構優質的教學結構,只有優質的課堂教學結構才能激起學生優質的學習活動?;诖?,如何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這一現實問題亟待解決。具身認知理論以其重新審視人的身體參與與認知感受二者關系的新視角引起了包含教育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眾多領域學者的關注。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以人工智能、無線傳感等為代表的新興智能技術的發展為具身學習的落地實施及推廣應用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2]如何更好發揮具身認知主義在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理論支撐作用,這一研究吸引了不少學者的廣泛關注。筆者通過梳理相關文獻發現,以往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研究“具身”對學生認知發展的重要性,并從學科、德育、勞動等具體視角剖析具身教學路徑;其二,研究具身認知主義作為理論指導,指導技術賦能教學過程的效果及路徑;其三,研究如何基于具身認知理論設計學習環境。

綜上所述,已有研究從不同維度探討了具身認知理論在教育中的應有之義。然而,在教育數字化轉型大背景下,當談及教學結構如何進一步優化改革,以使其支撐起與瞬息萬變的數字技術蓬勃發展相匹配的教育時,人們的思路依然混沌。本研究以具身認知為理論指引,探討在教育數字化轉型時代背景下的教學結構樣態,闡述教學結構改革的現實訴求及改革路徑,以期為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教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和實踐借鑒。

一、具身認知與課堂教學結構的澄明

(一)具身認知理論解讀

“具身認知”,有學者也將其翻譯為“涉身認知”,[3]主要是指身體在人的認知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認為認知是通過身體的體驗及其活動方式而形成的。[4]具身認知思想作為當下一種新的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對傳統離身認知的深刻反思及批判之上的。受笛卡爾(Rene Descartes)“身心二元論”思想以及傳統認知理論的影響,人的身體與認知二者分離思想成為人們關于身體與認知關系的主旋律,人們普遍認為大腦對信息的組合加工過程即人的認知過程。在此過程中,身體僅起到承載大腦的“支架”作用,割裂了身體與認知的關系。19 世紀以來,胡塞爾(Edmund Husserl)、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等哲學家對傳統的“身心二元論”思想進行反思與批判,逐步確立身體在哲學中處于重要地位。[5]胡塞爾認為人和世界的聯系是建立在其存在的肉身性、感受性基礎之上的,兩者相互依存。人們正是通過自己的肉身體驗獲得知識。其觀點實現了對笛卡爾“我想”的超越,并創立了現象學,初步顯露出具身認知的思想。海德格爾在此基礎上指出人的身體作為一種存在方式,通過與世界其他物體的互動實現對世界的認知。[6]梅洛龐蒂在其《知覺現象學》一書中指出:身體并不是物體,它實則是一個自然主體,我是我的“身體”。[7]257梅洛龐蒂授予了身體絕對優先的地位,并進一步將其認知思想發展為知覺現象學。[8]49自此以后,現代哲學引入了跨越離身理論樣式的新視角。

隨著具身思想不斷成熟,具身認知逐漸被引入到心理學、神經科學、腦科學等領域,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推動,愈來愈多的實證研究證明身心是一體化的,進而產生了關于認知的全新理論——具身認知理論。

(二)課堂教學結構內涵

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 Piaget)在其著作《結構主義》一書中提出,結構應該是一個系統、一個整體。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指出:教學結構是一種穩定的結構形式。教學結構是教師、學生、教材及教學媒體這四個要素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的指導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9]從這一定義看,課堂教學結構改革可以從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四個方面著手。只有這四要素相互協調、密切配合,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率,實現課堂教學優化。其中,教師和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兩個最主要的因素,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也構成了連接教學結構的一條主線。從古代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到21 世紀的今天所倡導的師生關系和諧,都反映出師生關系的重要性。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有效進行的基礎與關鍵。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教師要正確處理其與教材、與教學媒體的關系。教師要吃透教材與各教學媒體,整體把握教材內容與教學媒體的運用,真正做到“用好教材”“用好教學媒體”。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合理使用好教材與教學媒體;要依據教材內容,靈活使用教學媒體。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感知、了解教材,積極配合教師教學媒體的使用。

本文將從這四個教學結構的具體要素出發,將這四個方面作為理解和把握教育數字化背景下課堂教學結構的重要抓手,對課堂教學結構改革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具體來說,就是借助一種與實現該意圖相適應的教育理論——具身認知理論,將數字技術手段與教育實際聯系起來,使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四者發揮各自應有價值,建立起一種具身性學習環境,以更好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發展。

(三)具身認知理論視域下的教學主張

受傳統認知主義思想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的身體參與,導致學生處于身心分離的窘境。相較于傳統認知主義,具身認知理論以其本身的獨特內在活力賦予了新時代教學以嶄新的思路。具身認知視域下的教學主張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首先,具身認知理論強調認知是涉身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身體參與。受傳統認知主義以及應試教育背景下“唯分數論”主義的影響,以往課堂教學往往過分強調知識的輸入,強調在短時間內使學生接收更多的知識符號、信息。在此背景的驅使下,學生往往被禁錮在自己的座位上,被動接收教師傳授的知識,身體得不到全面參與。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學家杜威(John Dewey)在其著作《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強調“從做中學”,認為教育活動不能脫離于實踐,學生在實踐中所獲得的經驗和知識才是學生能夠真正掌握的知識。[10]25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學生的身體參與。身體由各個組成部分所構成,身體的每一部分都發揮著其獨特作用。眼睛用來觀察自然、觀察世界;手用來觸碰物體,去接觸自然;耳朵用來聆聽自然的美妙音符等。身體各部分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為認知提供了必要幫助,身體各部分功能共同構成了一副認知的宏偉壯闊的藍圖,通過身體各部分齊心參與,我們才能無限去開啟知識的嶄新世界,不斷擴充我們的認知。

其次,具身認知理論認為認知與其所處的環境兩者相互耦合,認知孕育自個體所處的環境,環境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認知。這就要求教育教學過程中所處的教學環境必須是與認知相協調的,并且環境能夠有效促進認知。一般而言,當論及“環境”這一概念時,人們會將其劃分為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兩部分。教學環境也相應地由教學的物質環境和教學的精神環境兩部分組成。教學的物質環境指固定的教學設施,如教室、課桌椅、黑板、多媒體設備、門窗等。教學的精神環境指一種內在的環境,如班風、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等。為更好促進教學環境與認知的耦合性,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物質環境及其精神環境的協調。如課桌椅的設計、擺放等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教室的整體色調是否能夠促進學生認知,班級氛圍、師生關系等是否融洽,等等??偠灾?,教學環境要盡可能地為人的認知服務,促進認知的實現。

最后,具身認知理論注重認知的情境性。江蘇優秀特級教師、情境教育創始人李吉林老師用了三十多年時間構建了兒童情境教學范式。李吉林老師在其所著的《情境教育精要》一書中指出:情境教學是溝通兒童情感與其認知的媒介。[11]4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運用情境教學法,有效創設教學情境。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學習,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促進深度學習的實現。相較淺層學習,深度學習能夠有效實現有意義學習,能夠使學生主動并且批判性地對知識進行加工。[12]由于受到傳統身心二元論思想的影響,當前我國教學情境處于一種脫離身體參與傾向的尷尬境地。[13]學生為應付考試,往往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知識點,結果往往是考完即忘。對照布魯姆(Benjamin Bloom)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學生對知識的把握僅限于知道及領會層面,而不會將知識遷移,達到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層面。20 世紀80 年代以來的博科(Borko H.)等學者認為:經過學生自身內化后的知識便于其較好遷移和利用,便于學生提取并加以利用,效果遠高于讓學生通過反復記憶、背誦零散的知識這一學習方式。[14]可見,教學情境在促進學生認知這一過程中重要且必要。

二、教育數字化背景下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的現實訴求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指將數字技術整合到教育領域的各個層面,推動教育組織轉變教學范式、組織架構、教學過程等全方位的創新與變革,從而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態。[15]因應這一變化趨勢,課堂教學結構也應進一步優化改革,完成教育與技術互相耦合的嬗變。然而,受阻于數字系統呈現信息孤島、數字管理等問題,使得在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行動主體對其轉型持消極態度。故此,需要進一步厘清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內在機理,加強數字系統與教師、學生等行動主體的聯系,增強行動主體的具身性,推動教師專業能力發展及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邏輯起點:優化課堂教學的內在機理

世間萬物總有機理可循,唯有厘清事物發展的內在機理,才能進一步實現事物的發展進步。教學結構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支撐起整個課堂教學過程。與此同時,高質量的教學結構也關照著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故此,為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成功改革,需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的內在機理。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以具身認知理論為視角進一步對課堂教學結構進行優化改革,有助于進一步厘清優化課堂教學的內在機理。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兩點。一方面,教育數字化背景要求將數字技術與教育領域相結合,將數字技術手段應用于教育教學過程之中。教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廣泛運用,也為我國教育變革提供了便捷條件。慕課、翻轉課堂等數字技術與課堂教學的結合,進一步提高了教學效率,為課堂有效教學節省了大量時間;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等虛擬技術設備,為教學環境提供了生動豐富的素材。環境的變化、技術的發展給教育領域帶來轉變的同時,也促進包括教育內容、教育結構等整個教育系統的全面改革與發展。另一方面,受傳統身心二元論思想的影響,身體與學習被割裂成了互不相交的兩張皮、兩條線,殊不知人們在依賴新興技術與世界進行“實時”交流時,所交流的不僅僅是思想,還交換、共享關于“生活體驗”的“感官數據”。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各種先進技術潛移默化滲透進人們的學習場域,迫使教育學界不得不重新審視身體與技術的關系。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學習必須回歸到人的身體世界,只有這樣才能重建學習與人類存在的關聯。具身認知理論從強調身體回歸學習的新視角,為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的內在機理提供了理論支持。

(二)關鍵力量:推動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是教育變革與發展的關鍵人物。要實現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教師專業能力的并駕齊驅。換句話說,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是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強國的關鍵力量。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要進一步實現教學結構的變革,要注重發揮教師的領軍作用,推動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近些年來,國家大力倡導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教師的數字素養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教師數字素養的發展成為權衡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重要指標。2018 年1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教師要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16]鼓勵教師要主動適應數字技術對教育的變革性影響。2022 年12 月,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推進教育數字化”精神,提升教師的數字素養,促使教師利用數字技術優化教育教學活動,教育部發布《教師數字素養教育行業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稑藴省吩敿殞⒔處煍底炙仞B劃分為數字化意識、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數字化應用、數字社會責任、專業發展五個一級維度,每個一級維度下又劃分若干個二級維度和三級維度,為進一步培訓及評估教師數字素養提供了依據,對提升教師數字素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7]

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教師數字素養的發展,不僅是政策驅使,更是進一步促進學生發展的核心要義。教師是發揮數字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作用的關鍵人物,只有教師具備了數字素養,適時、合理將數字技術引入課堂教學,才能更好發揮數字技術的應有作用。Hohlfeld 等人認為學校間的數字鴻溝表現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學校內的基礎技術設施;第二個層次涉及到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技術的頻率以及使用技術的目的;第三個層次涉及到學校如何使用技術來增強學生的個人能力,包括學生的技術能力和獨立決策能力。[18]換言之,學校提供的設備只是基礎部分,關鍵需要教師具備數字化素養,提升數字化運用能力,促進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

(三)根本旨歸: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無論何種教育變革,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是課堂教學結構變革的根本旨歸。兩者相互作用,相互發展。2022 年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聚焦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旨在培養中國學生能夠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不僅關乎其在社會上生存與發展的質量,更關乎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興衰。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故此,基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訴求,“素養本位”課堂教學理應成為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的應有樣態。素養是基于身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產生的,身體的感知、體驗以及由此激發的情緒與情感等非理性因素正是構成學生調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前提條件。[19]換句話說,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依賴于身體與環境的相互融合、互嵌。2019年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要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規?;逃c個性化培養的結合。[20]教育的數字化轉型為提升科學素養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21]例如,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為學生創設具身性學習環境,可以促進學生身體與創設的具身性學習環境深度勾連,使學生在身體與環境的交互過程中生成認知,從而進一步搭建其核心素養形成與發展的框架。概念在素養生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概念是人們進行抽象思維的基本元素, 人們的推理、想象等心理活動必須通過借助于對概念的加工而進行。概念隱喻理論主張人類的抽象概念系統是以感知覺經驗和具體概念為基礎而形成的。[22]由此不難推斷得出:在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教師借助一系列先進技術,為學生創設符合實際生活情境的教學環境,有助于進一步調動學生的感知覺經驗,使學生能夠在身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理解、掌握抽象概念,進而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打牢根基,更好成為匡助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觸發器。

三、具身認知理論指導下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的路徑

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推動了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改革,而課堂教學結構的改革則是在具身認知理論的指導下進一步開展。在此過程中,教學系統各要素不是獨立存在的,而需依托系統各個要素同時發揮作用,形成合力,共同促成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故此,如圖1 所示,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基于具身認知理論課堂教學結構改革需要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等要素相互調適,共同發揮作用,以重構依托數字技術支撐、以學生為本位的新型教學藍圖。

圖1 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課堂教學結構改革分析

(一)教師:提升數字素養,創設具身學習環境

利用數字技術手段為課堂教學提質是當前課堂教學呈現出的常見樣態。作為連接數字技術與課堂教學的中介力量,教師要提升自身數字素養,正確選擇、使用數字技術,運用數字技術為學生創設具身性學習環境,進一步為課堂教學提質增效。教師要從增強自身數字化意識及提高自身應用數字技術的能力兩方面提升自身的數字素養。

首先,意識是行動的先導,教師要提升自己的數字化意識。教師要正確看待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給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催生一系列先進技術的出現,教師要認識到數字技術可以為教育賦能,為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便利。如虛擬現實課堂的出現,打破了教育時空壁壘,使學習者在虛擬的世界中體驗到真實的課堂,增強了學習者與情境的交互,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大數據分析準確、及時研判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推送相關的學習資料,為學生有效學習提供了高質量資源。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的是,數字技術的大量涌入致使教育系統逐漸出現“技術冗余”現象,技術變成了物不盡其用的教育工具,[23]違背了數字技術引進教育領域的初衷。這就需要教師在對數字化技術持批判、反思態度,在看到數字技術給教育帶來福利的同時也應考慮到數字技術帶給教育的新挑戰。如數字技術的運用加速了數字鴻溝的演變,加劇了教育不公平;利用先進的教育技術工具評價學生,往往過于注重評價的結果而忽視了學生的自身發展;大數據推送容易造成學生的信息繭房,導致學生的知識閉塞等一系列問題。

其次,教師要提高自身應用數字技術的能力,為學生創設具身性的學習環境。第一,教師自身需要學習先進數字技術,提高對數字技術的操作水平與能力,掌握數字化技術操作的相關知識。第二,教師要根據區域條件、學生實際發展需求等選擇恰當的數字化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在數字化技術進課堂中,教師要注重增強學生的具身體驗,促使“冰冷”技術貫穿“有溫度”的課堂教學。最后,教師要根據數字化技術進課堂的實際效果,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教師要秉持預設、生成的教學觀,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創設具身的學習環境對教師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挑戰,教師要在長期課堂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數字素養,為學生創設具身性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二)學生:提高主觀能動性,增強具身性學習體驗

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活動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诰呱碚J知的課堂教學結構改革更是如此,具身認知主義主張要進一步堅持以學生為本位,增強學生具身學習有效性。有研究證明,借助數字技術建構的個體數字化具身學習空間,能夠使學習者更有效地將學習對象納入到自身知識與情感學習過程,提升個體學習效能。[24]學生要提高主觀能動性,增強具身性學習體驗。

首先,學生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應做好“身體在場”的心理準備。學生應該認識到,與傳統認知主義所強調的“學習過程是大腦對特殊符號的加工”不同,具身認知主義認為學習離不開身體的參與,身體是認知的主體,身體與環境的交互程度影響著認知的深淺。如若僅有具身性學習環境,學習者卻不注重自身身體參與,那么具身學習環境的創設將是徒勞的。因此,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之前,學生就應該認識到其身體參與在認知過程中的重要性,做好“身體在場”的心理準備。

其次,在具身學習過程中,學生應全身心融入具身性學習環境中,實現其身體與環境的交融互生。究其原因,是因為身體的參與程度及參與方式對具身學習有重要作用。假使具身學習環境、學習資源等客觀條件一致,學生的身體參與不同,所獲取的學習效果也是不同的。因而,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要根據自身實際條件,盡可能調動身體的全面參與,促進有效認知的實現。

除此之外,師生交往、生生交往也是具身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師生間、生生間的交互關系也影響著學生的具身體驗。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要注重尊敬老師,團結學生,維護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在舒適、放松的人際關系中增進自己的交互性體驗感受。

最后,學生要及時對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與體驗等進行總結。由于長期受以往傳統課堂教學范式影響,學生往往循規蹈矩端坐在課堂,限制了其身體的參與。從“迫使”身體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處于一種“規矩”的樣態,轉變成“鼓動”身體的全面參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要以反思的態度去復盤自己在具身課堂上的表現,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身體的全面參與、是否以友好的態度去參與到師生交往以及生生交往等。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將其在課堂上所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轉化為自身能力,真正做到在具身課堂上有所體驗、有所進步。

(三)教材:促進紙質教材創新,推動數字教材開發

教材作為連接學科內容和學生教學認識活動形式的聯合體,同時也作為課堂教學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數字化轉型下更應進一步發揮其獨特作用。在網絡、信息技術更迭發展的時代性背景下,智能手機等信息終端帶來的數字化閱讀迅速增長,導致紙質教材難以滿足多元化閱讀及學習需求問題日益凸顯。[25]基于此,加快實現紙質教材的創新發展以及推進數字教材的開發顯得愈加迫在眉睫。

當前,當人們談及教材時,首先聯想到的仍然是紙質教材。為繼續保持其主要位置,紙質教材應進一步實現創新發展,完成其擔負的任務使命。促進紙質教材的創新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要不斷擴充紙質教材的知識容量。例如,可以將微課視頻、教學PPT、相關教學案例、知識拓展及習題答案等以二維碼的形式植入教材,使教材的知識更加豐富,為教師教學及學生自學提供更多資源。教師及學生只需用手機掃描即可獲取相關素材,便于教師及學生隨時學習、查閱及測評。另一方面,在紙質教材的使用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技術手段的輔助作用,例如3D 打印技術。如語文教師在《趙州橋》一課中可以借用3D 打印技術,將趙州橋的模型打印出來,讓學生對趙州橋的知識把握更加深刻;數學教師可以借助3D 打印技術給予學生直觀接觸立體模型的機會,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2018 年,教育部發布的《教育課程教材改革與質量標準工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指出要開展數字教材等新形態教材的研發、試點和推廣。[26]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著包含教材等教育領域的不斷發展。彼時,數字教材或許會占領教材的主要市場。故此,在推動紙質教材創新的同時也要注重數字教材的開發。首先,數字教材的開發要立足內容本源,遴選優質適宜的教材內容。教材是教學活動實施的重要載體,歸根到底是為課堂教學服務,因此需注重對教材內容的慎重選擇。教材的教育性和教學性是其應有旨歸,在對教材內容選擇時,要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為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做準備。其次,要以現代化技術為載體,構建具身性教學情境。如可以考慮將VR、AR 等虛擬技術引進教材,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物體或者真實物體的非幾何信息疊加到真實視界的場景,使用戶模擬產生虛擬世界,體驗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強其對情境的具身感受。

(四)教學媒體:推進教學媒體身體皈依,實現“技術無痕”具身愿景

媒體,也稱媒介、信息媒體、傳播媒體。教學媒體是媒體的一個派生概念。當媒體運用于教學場景,承載、傳遞和控制以教學為目的的信息,并介入教與學過程之中的時候,就成為教學媒體。教學媒體的科學使用,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傳統教學媒體對人的依賴性極強。如以粉筆、黑板等為代表的傳統教學媒體只能依賴人的使用才能發揮其特有的作用。倘若教師任憑其存在,而不將其在課堂上使用,那么其只能淪落為被賦予了名稱的“裝飾品”。與傳統教學媒體迥乎不同,現代教學媒體表現出一種不斷遠離日常教學生活、不斷遠離身體的傾向。[27]如以投影、錄像為代表的現代教學媒體,學生可以無需教師的參與,進行獨立學習。此時,現代教學媒體則演變成脫離身體參與的獨立主體。為進一步推進教學媒體的身體皈依,實現人—機交互的具身愿景,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良:

首先,教師在選擇教學媒體時需注重教學媒體的具身性。由于不同教學媒體所發揮的作用不同,因而在面對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等時,所選用的教學媒體也是不一樣的。但不管如何選擇教學媒體,都要盡可能考慮教學媒體的具身性。如地理教師在講解地球的自傳、氣候類型分布、大陸漂移等復雜抽象的知識點時,可以借助數字星球系統進行教學。數字星球系統通過國際先進的三維圖像處理平臺,能夠將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轉化為球面圖像,再結合光學投影技術,投影到球形屏幕上,實現三維立體化,創設了便于學生理解的教學情境,有助于將抽象問題形象化,使學生更好理解復雜的地理問題和地理現象。

其次,堅持人—機交互原則,實現“技術無痕”。我國有學者指出:技術越是能夠融入人,就越能夠使人失去對它的存在感,就越能被人無痛苦和異化感地接受,也越能幫助人和造福人,這即是人性化的技術。[28]“技術無痕”的良好表現是技術自然、貼切地融入課堂教學,融入學生的學習情境中。歸根到底,技術是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因此,一方面,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根據學生、教學目標等實際特點,適時引進適當的教學媒體,以便實現教學媒體與學生的“無痕”與交互,更好作用于課堂教學;另一方面,教學媒體的選擇與應用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教師要帶著批判、質疑的眼光去看待教學媒體在課堂教學中所發揮的作用,及時反思、總結教學媒體與課堂教學的適應性,更好實現教學媒體的“技術無痕”愿景。

四、結語

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亟需對教學結構進行優化改革。具身認知理論以一種嶄新的視角,重新審視了技術與身體二者的關系,對教育數字化背景下的課堂教學結構改革具有重要理論支持作用。本文基于具身認知理論,分別從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四個方面對課堂教學結構進行闡釋,以期為當前課堂教學結構改革問題提供一些啟發。未來如何將具身認知理論運用于課堂教學結構改革,實現課堂教學的提質,仍需深入研究。

猜你喜歡
身體數字化數字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人為什么會打哈欠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答數字
我de身體
數字化制勝
我們的身體
數字看G20
身體力“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