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時代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建設策略研究與實現

2024-01-25 09:38孟川杰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12期
關鍵詞:新形態數字化思政

■孟川杰

(四川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7)

一、新形態教材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新形態教材建設是數字化時代的需求

進入數字化時代,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學習方式。微課、動畫等形式的數字資源逐漸融入傳統的紙質教材中,成為具有新內涵、新外形的新形態教材,并配合具有整合資源、記錄過程和評價成效等作用的數字化學習平臺,讓學習可互動可觀測,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在職前教育、職后培訓、自主學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

(二)新形態教材建設是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

2019 年,國務院頒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建設一大批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國家規劃教材,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每3 年修訂1 次教材,其中專業教材隨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情況及時動態更新。2021 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十四五”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建設實施方案》,提出要加快建設新形態教材,“適應結構化、模塊化專業課程教學和教材出版要求,重點推動相關專業核心課程以真實生產項目、典型工作任務、案例等為載體組織教學單元。結合專業教學改革實際,分批次組織院校和行業企業、教科研機構、出版單位等聯合開發不少于1000 種深入淺出、圖文并茂、形式多樣的活頁式、工作手冊式等新形態教材”。

由此,《方案》的出臺為數字化時代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建設提供了思路。在內容上,應以真實生產項目、典型工作任務、案例等為載體組織教學單元,將崗位技能要求、職業技能競賽、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有關內容有機融入,并配套數字資源;在形式上,應根據所需建設活頁式、工作手冊式的教材。以新形態教材為紐帶助推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二、新形態教材的研究現狀

(一)教材設計的研究現狀

國內外學者從微觀與宏觀層面提出并發展了許多課程開發與教材設計的模式,如山東師范大學教授畢華林基于“泰勒原理”提出編寫并檢測教材成效的“確定學習目標- 選擇學習內容- 選擇學習經驗- 組織并呈現學習內容和學習經驗- 評價”環狀流程[2];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授瑞格盧斯(C.M.Reigeluth)提出了教材設計與開發的“組織性內容的選擇與排序- 選擇各章節的支持性內容- 選擇學生新舊知識發生聯系的策略- 確定復習策略- 為概念選擇微觀策略- 編寫其他策略成分- 教材版式設計- 教材設計評價”8 個基本步驟[3]。這些模式描述了教材設計的主要目標與任務、流程與方法,對教材建設具有指導意義。

(二)新形態教材的研究現狀

進入數字化時代,教材從單一的紙本形態向數字化的新形態轉變,國內外學者就此展開了概念、發展、開發、應用等方面的研究與探索。

有美國學者認為,新形態教材是一種物理形態的紙質教材和數字化學習資源與活動的連接體,并將在較長時間內處于兩種形態的動態平衡與發展過程中。有瑞典學者認為,新形態教材可被稱為“協同數字教材”,是教師和學生可協作、可參與、可討論、可反饋、可測試、可監控的數字化學習環境。還有學者認為,數字教材應包括知識內容、交互媒體、教材呈現形式和開放資源四個要素。

國內學者早期提出了將紙質教材掃描或制作成類似電子圖書的方式,可拓展教材的傳播方式,后來有學者提出了在紙質教材中融合數字化資源[4],將教材的紙質部分作為新形態教材的信息承載基礎,側重于系統完整的基本理論、知識和規律的闡述,確保主線清晰,同時使用標識或二維碼對應數字資源,便于學習者進行深入學習、拓展學習或實操學習,并在近幾年推廣普及。有學者和企業提出并研發了全媒體數字教材[5],如使用移動設備即可交互式學習的云教材,學習者可查閱集成在教材中的數字資源,可以批注分享,并記錄學習過程,讓教與學更加靈活有效。

目前而言,國內外都沒有對新形態教材形成明確定義,隨著數字技術的持續發展,未來教材的形態、功能和應用方式都還將繼續發展與變革?,F階段通常將基于網絡的數字化教材、融入了數字資源的活頁教材、工作手冊式教材都視為新形態教材。

三、職業教育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新形態教材存在的問題

(一)職業特色不突出

近幾年,新建的教材在有意識地向“專業與職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轉變,但仍存在職業特色不明顯的問題。一是在教材內容上,部分教材仍沿用學科知識體系,或簡單將“章”改為“項目”“任務”,未能體現典型工作任務和能力要求。二是在教材深度上,部分教材沒有引入職業標準,部分案例較簡單,且缺少應用示范,無法體現真實崗位的應用場景和技術要求。三是在教材體例設計上,或缺少教學活動設計,對學習的引導不足;或缺少項目流程分析,不利于學生了解并積累項目經驗。

(二)資源更新不及時

數字化時代新技術發展迅速,各行業交叉融合,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不斷催生出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崗位,對從業者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對教材內容、配套資源的時效性有更高要求。但是部分教材在編寫和更新的過程中,一是不能緊密對接行業需求,難以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轉化為教材的新內容和新資源;二是面對教材系統性、規范性、嚴謹性的要求,內容修訂審核周期較長,教材內容和資源的更新速度滯后于行業的發展速度;三是教材質量評估與更新激勵等制度還不完善,難以激勵教師對教材及時更新。

(三)立德樹人作用不顯著

職業教育要兼顧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技能和良好的職業素養,實現知識傳授、技能提升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但是部分新形態教材在頂層設計時,未系統考慮“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未將學生職業道德和知識技能的培養有機融合,與新時代職業教育育人理念還存在差距。

四、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建設的策略與路徑

(一)建設策略

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建設要堅持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等相關文件要求,校企“雙元”合作開發新形態,并配套數字資源。在編寫策略上,體現“新”和“實”,一是反映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并及時編修、動態更新;二是在校企合作研發上,發揮行業指導作用,體現典型工作任務和工作流程,提升服務產業能力,增強專業教材的實用性。

1.堅持探索校企“雙元”教材開發,設計典型學習任務

數字化時代,新一代信息相關領域新崗位、新任務不斷出現,部分工作崗位的生產工具、生產方式、生產流程更新迭代加速,對職業教育提出新要求。建設該領域新形態教材應該堅持校企“雙元”開發,打破僅由學校教師編寫教材的壁壘。學校教師教學與研究的經驗豐富,但是對真實崗位的工作場景、工作任務、工作流程、工作規范和行業標準掌握不完整、不準確,應引入企業技術人員,引入真實崗位的工作案例,“雙元”團隊基于崗位實際,選擇優質案例并進行脫敏和優化,設計適合職業教育的教學案例,體現工作需求和工作過程,提升教材適應性。

2.堅持發揮新形態教材體例優勢,開發模塊化資源,保持動態更新

新形態教材建設要充分發揮其形式多樣、體例靈活的優勢,以模塊化理念開發課程案例及配套資源??筛鶕n程和工作任務實際,以串聯式技術進階或并列式獨立案例的方式設計并序化工作場景和學習案例,形成一個個教學模塊,各模塊間保持必要關聯性的同時,體現完整性、獨立性、適度冗余性,便于根據專業和課程所需進行靈活組合,據此建設線上數字化資源并動態更新。

3.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設計符合真實工作與教學規律的教學環節

職業院校學生多數動手能力較強、學習方法與習慣有待提升,對理論講述多、知識難度大、實踐與互動活動少的傳統教材興趣較低,導致教材的使用率低。新形態教材建設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基于學生普遍學情和認知規律設計教材內容,體現教學環節。例如,可在教材中設計與工作過程、教學過程銜接的活動,以工作指南、任務分析、任務計劃等表格填寫、實時問答的形式,將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利用教材參與教學互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習能力,提高教材使用率,讓“教材”同時成為“學材”。

4.堅持融入課程思政元素,落實教材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作用

新時代的新形態教材建設要充分發掘和運用課程中蘊含的思政育人資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法制意識、社會責任、工匠精神、創新精神、生態文明教育等職業素養和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教材建設中,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發揮教材的思政育人功能。

(二)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建設路徑

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建設要從整體上統籌教材內容設計、教材體例設計、課程思政設計與教學資源建設四個方面,如圖1 所示。

圖1 新形態教材建設路徑

教材內容設計要以OBE 理念反向設計,首先,明確課程在專業中的定位;其次,結合產業發展分析對應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確認典型工作任務;最后,以此為依據設計對接崗位、職業標準和行業證書的教學內容與教材內容。教材體例設計要基于學生學情,結合工作過程設計符合職教規律的教學過程,以此為基礎選擇適合的教材形式,如活頁教材、工作手冊式教材、數字化教材等。

課程思政設計要結合課程專業育人目標和思政育人目標,找準兩個目標的對接點,挖掘提煉思政元素,結合職業素養設計思政案例,并將其融入教材內容中,實現“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價值引領”同步提升。

教學資源建設要首先圍繞教學目標、教材內容、課程思政案例解構課程知識,使用數字技術開發圖片、課件、視頻、微課、動畫等顆?;虒W資源,再圍繞教學環節設計將其重組、融合,構建符合工作場景和學習情境的在線課程,促進數字化學習。

五、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建設實踐

隨著元宇宙、短視頻、電商直播等行業與技術興起,對從業者的鑒賞與設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平面設計”課程成為相關專業的重要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從事相關崗位所必需的平面設計基本知識、技術技能和職業素養。

(一)基于工作過程設計教材內容

基于多樣的工作場景和真實的崗位任務開發項目案例,創設平面招貼設計、圖片后期處理與合成、網頁與插畫設計三大情境、10 個學習項目和20 個拓展項目,體現了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工作角色、職業標準、工作環節、工作場景、工作過程和產品效果。通過序化組織項目案例,使學習者從易到難系統學習軟件技術和應用場景,獲得從事平面視覺設計相關崗位的知識,掌握平面招貼設計、圖片后期處理及合成、包裝、插畫設計等典型工作任務流程。

(二)基于學習過程設計教材體例

基于學生學情和認知規律,以“資訊- 計劃- 決策- 實施- 檢查- 評估”六步教學法為基礎設計任務描述、任務啟動、知識筆記、設計執行、評估總結、拓展練習等六個環節,如圖2 所示。同時設計任務分析、任務計劃、任務流程等表格,以構建啟發式、引導式的學習過程,并可用拓展項目開展分層教學,兼具深度與廣度。教材采用活頁的形式,利用活頁教材組頁靈活的特點,擬對教材外觀樣式、頁面布局、內容結構進行創新設計。

圖2 基于學習過程的任務環節設計

(三)融入思政元素,建設數字化資源

根據各教學模塊內容,將職業道德、法律法規、綠色發展、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奮斗精神、創新精神、家國情懷等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構建課程思政矩陣;建設包含演示文檔、微課、操作視頻、案例、題庫等數字資源,動態更新,強化線上線下協同的“學習資料”功能,提供豐富適用、可拓展、可更新的數字學習資源。

六、總結

數字化時代,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技術發展迅速,校企聯合建設與崗位工作能力匹配、工作流程一致的模塊化“雙元”教材,配合數字化資源,引導學生在工作任務中學習,能夠解決當前部分教材職業性淡化、互動性弱化、工作場景表面化的典型問題,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促進人才培養成效,具有較大的研究與應用價值。

但我們仍需看到,當前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建設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存在對數字化時代新形態教材的定義不明確、內涵理解不深刻、教材體例和內容不符合職業教學特點等問題。除了機制規范的引導不夠,切實根據職業人才成長規律和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在分層分類開發新形態教材及其配套資源、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并實施教學、組織考核評價等方面也有不足?;诮Y合課程思政、書證融通建設教材的理念,以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為內容載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為依據,構建模塊化、結構化的新形態教材的設計研究仍然很有必要。

猜你喜歡
新形態數字化思政
深刻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基本特征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思政課“需求側”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新形態西裝
數字化制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