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課堂改革實踐
——以“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應用”課程為例

2024-01-26 02:46李玉芝
地礦測繪 2023年4期
關鍵詞:紅色思政改革

李玉芝

(山東水利職業學院 水利工程系,山東 日照 276826)

0 引言

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教育改革只有進入到課堂層面,才真正進入深水區。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簡稱“高質量發展意見”)指出,職業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我國職業教育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落實課程思政、推動課堂改革是高職院校堅持德技并修、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必然選擇。筆者結合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應用”課程改革實踐,梳理課程思政背景下課堂改革內涵,構建“價值引領、任務驅動、六環四有”的課堂教學模式,并展示典型案例,對于促進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職課堂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課程思政視域下課堂改革內涵

在工業革命背景下形成的傳統課堂,一般以教師、教材、教室為中心,沒有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差異性和多樣性,學生被動地跟學,導致不少學生陷入無奈、無助與厭學(兩無一厭)的困境[1]。擺脫困境的關鍵在于課堂改革,變“教師”中心的教學模式為“學生”中心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愿學、會學、學會,努力成才。實施課堂改革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什么樣的課堂是好的課堂?“高質量發展意見”指出,我國職業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目標,實施項目教學、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及時更新教學標準,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典型生產案例及時納入課堂中,構建“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做一體的課堂模式,因材施教,營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育人環境。課程思政作為新時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著力構建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是對學生成長規律的深刻把握和運用,有利于更加自覺地堅持立德樹人,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真正做到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幫助學生健康成長[2]。因此,堅持課程思政引領實現價值塑造,更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差異性和多樣性,有利于擺脫兩學一厭的困境,是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階段課堂改革的應有之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指出,“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著,每個要素在系統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上,起著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闭n堂與課程亦是要素與系統的關系,課堂不是孤立存在的,課堂改革需要由課程其他要素諸如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多方面支撐。因此,課程思政視域下的課堂改革應包含理念改革、內容改革、模式改革、方法改革等[3]。作為課程思政主力軍、課堂教學執行者的教師,提升理念,強化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高育人能力,是課程思政、課堂改革落地落實的關鍵。作為課程思政載體的教學內容,需要進行體系重構,使課程思政內容與知識、技能同向同行、同頻共振,而不是割裂、硬插入。作為課程思政主渠道的課堂,需要創新教學模式,關注“學生”中心,實現價值引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4],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進而形成德技并修,效果好、效率高、參與度大的課堂模式。關于教學方法的選擇,在以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高職院校中,案例教學、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尤其是在融入真實項目、生產案例時,能有效增強沉浸感,對于促進意義學習、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技能水平有很大促進作用,被認為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也更受教師和學生的歡迎。

2 “價值引領、任務驅動、六環四有”的課堂育人模式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應用”是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的核心課程,理論與實踐并重,旨在培養具備GIS基礎知識,能利用GIS軟件進行空間數據生產、入庫、分析、顯示及應用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學生從事GIS技術服務奠定基礎[5]。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應用教學團隊圍繞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構,設計“雙線并行、四融共舉、榫接遞進”的課程內容體系(見圖1)。其中,“雙線”是指知識技能主線和課程思政主線;“四融”為愛國情懷、科學思維、工匠精神、責任擔當四個主題的思政目標。如圖1所示,以新時代基礎測繪、GIS應用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的認知規律,將教學內容組織為四個模塊、八個項目,包括認識GIS、認識空間數據結構、空間數據庫創建、空間數據采集、空間數據處理、地理信息可視化、空間查詢與分析、GIS綜合應用,循序漸進培養學生GIS應用能力,形成知識技能主線。依托教學內容挖掘思政元素,逐步融入愛國情懷、科學思維、工匠精神、責任擔當四個主題的思政內容,形成思政主線。課程思政與知識技能像“榫頭”與“榫眼”穿插結合,通過兩者之間的“摩檫力”(案例、人物故事、新技術等素材)牢固結合在一起,實現精準思政,逐步培養學生個人素養、職業素質和社會責任感。

圖1 “雙線并行、四融共舉、榫接遞進”的課程內容體系Fig.1 Curriculum content system of “dual line parallel,four integration,and progressive mortise and tenon”

結合課程理實一體、應用性強等特點,設計“價值引領、任務驅動、六環四有”的課堂教學模式。借鑒OBE(成果導向教育)、PBL(基于問題的學習)等教育教學理論,選取蘊含思政元素(價值)的GIS應用案例引入學習內容和工作任務,例如傳統文化地圖制作、救護車路徑規劃、洪水淹沒分析等;以案例任務為驅動,通過課前、課中、課后3個階段,設計導、學、練、做、評、拓6個環節;教師依托案例實施價值引領,示證新知識新技能,輔導學生應用新知識新技能解決問題,并借助在線課程、云平臺等信息化教學手段對學習結果及時反饋,便于學生修正,做到扶放有度、有效[6];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深入思考、激活舊知、學習新知、小組成員合作應用新知識新技能完成任務。蘊含思政元素的案例貫穿課堂始終實現價值引領,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提高學習意愿、促進意義學習;6個環節的設計實現教師引導、學生主體、學做一體解決實際問題,形成有用、有情、有趣、有效的“四有”課堂(見圖2)。

圖2 “價值引領、任務驅動、六環四有”的課堂教學模式Fig.2 Class teaching mode of “value led,task driven,and six links and four haves”

3 “專題地圖制作”課堂改革實例

“專題地圖制作”是項目六“地理信息可視化”第二個學習任務,學習目標是掌握專題地圖概念、類型和制作方法,能夠利用GIS軟件制作專題地圖,培養借助專題地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責任擔當意識。教學實際中,以“山東省紅色文化特色村分布圖”制作為案例引領“專題地圖制作”任務學習,實施“價值引領、任務驅動、六環四有”的課堂教學。

1)課前導入:引入紅色文化

教師導學,學生預習并完成任務:①線上學習“專題地圖制作”相關內容,完成課前測試;②網絡搜索“山東省紅色文化特色村”數據,并將特色村名單整理到Excel表格;③以小組為單位搜集沂蒙革命老區的紅色文化故事,并制作展示課件。

2)課中實施:價值引領、任務驅動,紅色文化貫穿課堂始終

導:教師檢查學生線上學習情況,依據測試進行學情分析,調整教學策略。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演講分享紅色革命故事,追憶抗戰中的革命英雄。

教師提出問題、引入新課:是否可以將山東紅色文化故事、沂蒙精神借助地圖更好地展示出來,讓中國紅色文化、革命精神更好地傳承、發揚呢?

學:師生互動,學習專題信息的表示方法。針對學生課前預習中的問題、困難,教師進行重點講解,答疑解惑。

練:結合視頻學習和教師演示,練習GIS軟件中專題地圖制作方法。

做:小組合作制作紅色文化特色村分布圖。

①任務分析。學生對搜集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結合所學選擇合適的專題地圖形式。

②任務實施。小組分工合作,查詢紅色文化特色村坐標數據;以山東省地級市行政區劃矢量數據為底圖數據,以紅色文化特色村信息為專題信息,獨立完成紅色文化地圖制作。

③成果提交。學生將成果截圖提交至云班課。圖3為某學生作品。

圖3 山東紅色文化特色村分布圖(示意圖)Fig.3 Special map of distribution of red culture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評:小組內同學互評,推舉出最優作品,參加班級最美紅色文化地圖評選。

3)課后提升

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集、整理山東各地紅色文化紀念館、博物館、根據地舊址等地理要素的名稱、位置數據、紅色故事等主要信息,制作紅色研學地圖,并繪制研學路線。

4 幾點建議

從以上案例的實施過程可以發現,基于課程思政的高職課堂改革要做到以下關鍵點:

第一,教師選取合適的案例(任務),實現價值引領。對接課程教學目標,教師將企業真實生產項目、當下新聞熱點、國家重大事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等引入課堂,充分挖掘思政資源,讓學生在知識和技能學習、任務實施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提升文化素養、職業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同時注意營造良好的環境,增加沉浸感,有利于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第二,教學過程要充分體現“學”為主、“教”為輔的教學理念。首先,以“學”為主的理念要體現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各個環節。其次,教師發揮引導、輔助、幫學作用,做到價值引導、過程幫學、結果反饋,扶放有度。最后,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差異性和多樣性,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開闊思維、減小差距,建立平等、互助、友好的學習氛圍,充分打造人人皆可成才的學習環境。

第三,構建科學有效的評價方式。結合教學目標設計科學、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詳細評價方案,通過個人、小組、教師等多元主體實施過程評價、終結性評價、增值評價,充分掌握學生素質提升情況,為教師持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課堂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5 結束語

以課程思政引領課堂改革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階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德技并修、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關鍵。筆者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應用”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中構建了“價值引領、任務驅動、六環四有”課堂教學模式,有效實現了價值塑造、知識傳授、技能培養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是高職院校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有益探索和實踐,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高職教學改革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猜你喜歡
紅色思政改革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紅色是什么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紅色在哪里?
思政課“需求側”
改革之路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追憶紅色浪漫
改革備忘
改革創新(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