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城市轉型發展的路徑探析與研究

2024-01-27 18:08楊仁朋
中國市場 2024年3期
關鍵詞:中小城市轉型發展城市規劃

楊仁朋

摘?要:中小城市是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重要推動力,是溝通城鄉、疏解大城市壓力、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節點。文章在新時代新常態下,圍繞中小城市轉型發展進行探討研究,根據《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綠皮書》闡釋了中小城市的定義,研究分析了中小城市的發展現狀,深入思考了促進中小城市發展的舉措,探討了中小城市應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在此基礎上,以東營市河口區為例,分析了河口區轉型發展具備的優勢,對今后的轉型發展從區域定位、產業發展、城市建管、生態建設、智慧城市等方面提出思路和建議,致力于打造全國中小城市轉型發展的樣板市。

關鍵詞:中小城市;轉型發展;城市規劃;城市業態

中圖分類號:F2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4)03-0028-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3.007??中小城市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國幅員遼闊,中小城市數量眾多,聚集了龐大的人口、資源、產業、環境等發展要素,其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發展質量的提升對于我國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全局性、決定性的重大意義。

1?中小城市的定義

中小城市是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戰略支點。2018年《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綠皮書》披露,中小城市界定范圍為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人以下的城市,其中常住人口50萬以下的為小城市,50萬以上100萬以下的為中等城市。廣義上看,中小城市不僅包括全國縣級行政單位,還包括部分城區常住人口較少的地級市。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設置建制市685個(不包括港澳臺地區,下同),其中直轄市4個,地級市293個,縣級市388個。全國有93個建制市屬于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其余591個建制市屬于中小城市。在這591個建制市中,地級市有204個,即地級市城區有七成以上屬于中小城市,縣級市城區則全部屬于中小城市(13個縣級市城區人口低于10萬,應屬于小城鎮),其中有11個中等城市。

2?中小城市發展現狀分析

《2021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顯示,2021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為70.8,與2019年相比提高了0.3。分區域來看,東部地區先發優勢明顯,高質量發展指數仍然處于領先位置。東部地區為77.1,提高了0.3;中部地區為70.8,提高了0.2;西部地區為65.6,提高了0.4;東北地區為65.6,提高了0.2。中小城市綠色發展指數為62.2,資源節約、污染治理成效顯著;投資潛力指數為82.7,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改善貢獻較大。百強縣市、百強區經濟實力增強,分別創造了全國經濟總量的9.42%和11.38%。中小城市經濟總量大、發展增速快、環境生態優、民生事業強、發展質量好,它們走在了踐行高質量發展理念的最前沿。

3?促進我國中小城市發展的舉措

(1)抓好城市規劃,打牢發展基礎。中小城市在進行城市規劃建設時,應從本地實際出發,兼顧科學性和前瞻性,充分發揮城市規劃的作用。首先,在規劃過程中,應明晰各項建設標準、城市發展規模等因素,確保與國家和地方的經濟發展狀況相協調;其次,應處理好城市整體建設和局部建設的關系,運用科學的方法合理規劃城市中各個區域,進而達到城市規劃的整體性;最后,應充分考慮城市近期建設與未來發展的關系,并處理好經濟建設與環境建設之間的關系,避免出現經濟建設與環境建設失衡問題。

(2)發掘資源優勢,做強特色產業。做大做強中小城市,城市產業的發展尤為重要,應注重發掘城市現實和潛在的資源優勢,構筑以地區專業化為基礎的特色產業鏈條,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產業優勢。中小城市要在立足于自身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抓住既有發展基礎,又有地方特色,更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在政策、資金、項目上給予重點傾斜,逐步形成上下游一體的產業鏈條,打造成城市發展的支柱產業,并帶動輻射城市基礎設施、現代服務業等共同發展,從而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3)豐富城市業態,迸發創新活力。中小城市要把經濟發展的主載體,圍繞城市發展定位,大力發展流量經濟、金融經濟、休閑經濟、教育經濟、夜間經濟等業態產業,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逐步形成以現代服務業、城市工業為主導的城市型經濟產業,多維度激活發展新動能,推動中小城市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堅持集團總部與區域總部兼顧,做大做強一批本地企業總部,通過總部經濟“產業乘數”效應擴大經濟總量、提升產業層次、增加稅收收入,搶占新一輪區域競爭制高點。要把服務業作為城市產業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創新業態模式,壯大優勢產業,并注重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質量,培育形成經濟增長新引擎。

(4)優化發展環境,增強對外吸引力。按照生活、生產、生態“三生”融合發展理念,加快完善交通、環境、水電等城市基本服務功能,統籌建設城市經濟綜合體和夜間經濟街區的周邊配套設施,實現城市基礎設施在空間上的合理布局和優化配置,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便利。要組建專業化運營團隊,建立專人保姆式、全天候的服務機制,在園區品牌打造、招商引資、企業服務等方面,提供專業的管理服務支撐,為加快推進城市經濟發展保駕護航。要強化財政稅收扶持,從地方財政、稅收優惠、金融助力、爭取上級政策等方面,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政策措施,積極推進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重點產業項目、民生實事項目,讓城市具備越來越強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對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東營市河口區轉型發展的優勢分析

河口區位于渤海之濱、黃河尾閭,是國家實施“黃藍”戰略的主戰場,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宜居城市、中國全面小康成長型百佳縣(市)等稱號,被評為首批“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示范區”、國家第三批發展改革試點城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河口區在轉型發展上具有以下優勢:

(1)臨近港口優勢。河口區境內駐有東營港,北距天津港90海里,東距大連港122海里,三個港口在渤海灣相互連通,一是臨港產業發展可以互為補充,形成臨港產業鏈條,發展成為新區臨港產業的集聚基地;二是可以大力促進港口運輸、集裝箱物流等產業發展,緩解公路和鐵路運輸壓力,降低物流成本;三是東營港和天津港的客輪一旦開通,兩地的經濟、旅游等方面聯系將更加緊密。

(2)輻射帶動優勢。雄安新區作為國家意義上的新區,隨著不斷發展建設,尤其是遠期控制區建成后,輻射面積達到2000平方千米,勢必推動整個黃三角地帶飛速發展。河口作為黃河三角洲的前沿城市,地處黃三角經濟發展帶,受新區輻射帶動的作用將逐漸增強,跨越發展的優勢將更加明顯,后發態勢也將更加迅猛。

(3)資源稟賦優勢。河口具有未利用地、生態濕地等自然優勢,現代農業發展基礎堅實,三大國家級臨港石化產業基地全部臨近河口,這些優勢將進一步增值,使河口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更加明顯,從而有利于河口成為資源要素的富集區和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區,進一步增強河口的區域競爭力。

(4)?區位樞紐優勢。依托環渤海高鐵、環渤海高等級公路、東營港口等,河口將成為山東東部城市、南部城市、江蘇等地與雄安新區連接的交通樞紐,建立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5)?三產突破發展優勢。隨著雄安新區的建設發展,河口作為一個重要的中轉站,每年將迎來較大的旅游客源資源,對于加快河口旅游商貿發展具有強大的促進作用,能夠更加有效地宣傳和提升河口的知名度和旅游形象。特別是河口對于大型地產開發商、旅游開發公司、商貿龍頭企業等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全面激發河口第三產業發展活力。

5?東營市河口區城市轉型發展的思考

面臨城市轉型發展大潮,河口城市轉型的大方向基本為: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城市發展規律,突出戰略承接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生態園林城市、宜居宜業城市、智慧智能城市等理念,推動城市走向區域協同、內涵提升、特色塑造、智慧智能的發展道路,全力打造全國中小城市轉型發展的樣板市。

5.1?深度對接雄安新區,構筑城市發展全新動力

雄安新區的設立,對于河口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必須緊緊抓住這個戰略機遇,積極對接、主動融入、借勢崛起,從容實現轉型發展的華麗轉身。重點發揮好以下幾方面對接融入優勢:

一是交通便捷優勢。河口區距離雄安新區370多千米,榮烏高速貫穿兩地,從河口到雄安新區只需要5個多小時的時間;加之目前環渤海高鐵已獲得批復,環渤海高等級公路正在積極推進中,屆時河口到雄安新區的交通路網將更加完善暢通,與新區對接將更加高效便捷,將有力推動新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向河口集聚,促進交通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對于河口招商引資和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產生重要影響。

二是資源稟賦優勢。河口具有未利用地、生態濕地等自然優勢,現代農業發展基礎堅實,三大國家級臨港石化產業基地全部臨近河口,隨著新區的逐步建設,這些優勢將進一步增值,使河口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更加明顯,從而有利于河口成為資源要素的富集區和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區,進一步增強河口的區域競爭力。

三是區位樞紐優勢。依托環渤海高鐵、環渤海高等級公路、東營港口等,河口將成為山東東部城市、南部城市、江蘇等地與雄安新區連接的交通樞紐,建立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四是三產突破發展。隨著新區的建設發展,河口作為一個重要的中轉站,每年將迎來較大的旅游客源資源,對于加快河口旅游商貿發展具有強大促進作用,能夠更加有效地宣傳和提升河口的知名度和旅游形象。特別是河口對于大型地產開發商、旅游開發公司、商貿龍頭企業等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將全面激發河口第三產業發展活力。

5.2?立足區位優勢資源,打造東營北部區域中心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加快新舊發展動能轉換,全面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成為東營北部重要的區域中心。重點打造“兩區一城一地”:

一是打造綠色油化強區。立足工業強區不動搖,全面推進產業優化升級,發展壯大石油化工、精細化工、裝備制造、有色金屬等主導產業,積極引進生態綠色型的大型石化企業、龍頭企業,在推動石化產業擴規模、上檔次的同時,著力延伸化工產業上下游鏈條,形成從原料到精細加工的長鏈發展,走出一條產業鏈條完整、工藝裝備先進、綠色循環發展的生態化工之路,做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級石化基地。

二是打造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結合我區區情特點和發展的基礎條件,按照區域特色、特定功能等因素,編制完善全區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明晰生態旅游、商貿物流、電商金融等集聚板塊的空間布局,不斷加大對湖濱新區商住一體、萬畝槐林休閑旅游中心等規劃區的扶持力度,打造高端品質綜合體,全面提升現代服務業的層次、規模和能級,為全市乃至全省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樣本經驗。

三是打造生態食品名城。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遵循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生態發展的理念,大力發展高端精致農業,狠抓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創建,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生態漁業和綠色種植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優化生產布局,增強創新能力,走出富有河口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建成具有黃河口特色的生態高效現代農業示范樣板,打造成為全市獨一無二的典型農業引領區,山東省重要的生態食品名城。

四是打造臨港產業高地。緊緊抓住全市打造國家級臨港石化產業基地的機遇,實施“以港興區、港區聯動”的發展戰略,以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和藍色經濟產業園為主載體,圍繞化工、能源、現代物流等方面,統籌產業布局,加快發展臨港產業集群,力爭把河口建成對外開放的先導區、新型工業化項目的集聚區、港口城市經濟的示范區。

5.3?統籌城市管理建設,提升城市整體品質內涵

一是注重堅持規劃引領作用。新常態下的城市轉型發展,必須在規劃上打破傳統思想,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主線理念,堅持城市規劃的科學性、穩定性、人性化,既注重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也注重城市的人性化管理,引領城市轉型發展、科學發展。

二是注重提升城市建設內涵。城市發展離不開產業,按照傳統產業綠色化、新興產業高端化的思路,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形成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支柱產業,培育壯大產業實力,提升城市經濟發展的規模效應和人口的集聚效應。高標準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市空間和環境設計,在城市主要道路沿路與街頭構建網絡化綠色系統,建成城市主干路雨污分流排水體制,全面推進環城水系和綠化體系建設,實現地上設施建設、地下管廊建設“雙輪驅動”,推進產城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堅持以河口獨具的黃河、濕地、石油、生態優勢為依托,以湖濱新區為核心,結合黃河廣場、城市游園等,打造豐富多樣的城市特質文化空間,加快形成高端服務集聚、綜合承載能力強的現代化城區,形成極具影響力的城市品牌形象,從根本上提升城市發展的內涵品質。

三是注重創新城市管理模式。以“四供一業”移交工作為契機,全面整合城市管理資源,統一城市管理職能,綜合推進拆違治亂、老舊小區改造等重點工程,全面提高城市宜居生活水平。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參與城市管理,制定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供熱、環衛、排水、燃氣、廣告、路橋、綠化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提高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設,建立以行業管理為骨架和市政設施為主要內容的城市管理數據信息庫,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實現城市全天候、全方位動態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整體水平。

四是注重完善城市交通網絡。立足城區發展實際,以逐步形成區域方格網絡狀公路網結構為目標,著力打造“八橫十縱”公路網新格局,為統籌城鄉發展、促進港區城一體化發展、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交通保障。突出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發揮綜合交通引領作用,重點推進S231河辛路改線、河民路改造、河廣大道(河口段)、濟東高速連接線、東子線G340拓寬改造等道路交通工程,構建與周邊市區連通互動的立體化大交通格局,不斷增強河口在京津冀都市圈、山東半島城市群的交通影響力。

5.4?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彰顯園林城市獨特魅力

以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為契機,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中心目標,將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

一是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堅持以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聯合國人居獎為抓手,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城市建設,切實改善城市生產生活環境,全面提升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和生活舒適度,把河口建設成為東營北部重要的生態屏障。加快建設海綿城市,依托河口區現有水系資源,大力推進中心城區水系連通,推動城市建設與海綿生態一體化構建,規劃形成“山水環繞、綠底藍脈”的生態格局,增強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支撐城市良性發展。

二是發展全域旅游。立足河口旅游產業實際,突出“五線五核心”全域發展理念,以萬畝槐林、湖濱新區、黃河口生態旅游區、“錦繡河口·黃河故道”現代農業示范區、油田大廠房大院落等為載體,將生態文明、城鎮體系、道路網絡、社會服務深度融合,實現全域資源聯動發力。找準旅游發展定位,形成“以低密度建筑、大綠地、大空間、大水面為主導的濕地田園城市”“以垂釣、自助自駕游、宿營、運動健身為主的戶外活動”和“以全域慢行綠道為特色的出行方式”三大特色,努力打造成為東營城市生活有吸引力的第三空間。同時,打造政府融資平臺,成立旅游投資公司,發展旅游產業基金,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旅游業,真正實現旅游業與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三是城市文化建設。大力傳承文脈,弘揚黃河口文化,讓河口的歷史淵源、風土人情、文化遺產等文化要素深入人心,內化為獨特的城市精神品格。堅持把文化建設作為城市建設的應有之義,在城建、旅游等工作中充分彰顯黃河文化、濕地文化、石油文化,打造獨具河口特色的文化名片。積極推進文化創意融入居民生活,賦予城市居民更多的人文關懷,滿足城市居民的深層精神文化需求,形成強大吸引力和凝聚力,全面增強城市發展的活力。

參考文獻:

[1]?中小城市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編委會.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2018[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2]?中小城市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編委會.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2019[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3]?辜勝阻,鄭超,曹譽波.大力發展中小城市推進均衡城鎮化的戰略思考[J].人口研究,2014,38(4):19-26

[4]?沈昊婧.當代中小城市發展的路徑選擇[J].區域治理,2019(44):3.

[5]?鄧翔.江蘇省昆山市發展舉措及經驗[J].福建質量管理,2018(14):24.

[6]?牛明.我國中小城市發展現狀、問題及政策建議[J].中國物價,2015(4):?75-77.

[7]?王越,曾堅.城鎮群視角下中小城市借勢發展模式——定州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8:1-10.

[8]?張杰.中小城市規劃管理現狀與改進建議[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19):65.

[9]?王建棟,李晶,周黎明.關于中小城市規劃管理的幾點思考[J].城市建筑,?2013(14):14.

[10]?任致遠.新常態下城市轉型發展路徑[J].城市,2016(3):12-16.

[11]?李娜.關于中小城市發展城市綜合體的思考[J].商業時代,2012(28):26-27.

猜你喜歡
中小城市轉型發展城市規劃
生態景觀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探索
基于消費視角下的高鐵經濟給中小城市帶來的產業變革
淺析城市規劃中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