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農業經營人才隊伍建設研究

2024-01-27 20:49左停
人民論壇 2024年1期
關鍵詞:經營農民人才

【關鍵詞】農業強國 鄉村振興新型農業經營人才隊伍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是關鍵。建設農業強國,離不開強大的農業經營人才隊伍。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了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出了具體要求和目標,指出要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農業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產業,要實現農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必然要求培養一支強大的農業經營人才隊伍,這既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前提條件,也是實現農民富裕的重要路徑。

近些年,年輕人“跳回農門”正在成為新時尚。有的人放棄城市的工作,回農村跨界開社區生態農場;有的博士生回到農村,樂此不疲干起了養殖;市面上許多小而美的農副產品品牌,十有八九背后有“高人”在運營。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新農人。但實際上,新農人是一個媒體用語。從公共政策維度看,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農業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下,要著力打造包括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農人在內的強大的新型農業經營人才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提高農民素質,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把培養青年農民納入國家實用人才培養計劃,確保農業后繼有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職業農民為重點,建立專門政策機制,構建職業農民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人力基礎和保障?!毙滦娃r業經營主體是以家庭經營制度為基礎,具有相對較大經營規模,與現代農業及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業經濟組織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重點在于“新”,突出表現在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新”農業經營人員、“新”經營方式、“新”農業業態。新型農業經營人才隊伍既包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從業人員,也包括新型職業農民以及各種類型的新農人。作為農業現代化的主力軍,新型農業經營人才是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單元與造血細胞,不僅能夠服務于農業產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更能帶動農業新業態的創新發展,為農村帶來新的發展動能。強大的新型農業經營人才隊伍不僅是實現農業強的必要條件,更是實現農民富的重要途徑。

現代農業產業的全過程需要新型農業經營人才?,F代農業產業鏈是涵蓋產前、產中、產后的復雜系統,涉及農產品的研發、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諸多環節。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農業分工日益深化,農業產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客觀需要,即全面提升農業產業的生產和技術水平,提高規?;?、集約化、市場化和產業化的程度。農業產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對新型農業經營人才必然有更多的需求。傳統農業生產經營人員的市場競爭力較弱,農業從業人員存在科技素質偏低、能力薄弱等問題,難以有效應對現代農業對產品儲運、銷售等環節的新要求(產品定位、特色打造等)。在健康農業、綠色農業、數字農業等現代農業的發展目標下,迫切需要培養一批與其相適應的新型農業經營人才。

一方面,綠色發展目標對節約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產地環境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備高素質、高專業技能的新型農業經營人才能夠創新管理方式與生產經營模式,改變高耗能、高排放、高浪費的傳統生產方式,提高綠色生產技術使用率和資源利用率,減少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的使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②。因此,需要培養一批具有綠色發展理念、掌握綠色生產技術的新型農業經營人才。另一方面,隨著數字農業、數字鄉村的深入發展以及電子商務的應用與普及,農業產業鏈對農業經營人員的數字化管理水平、應用水平、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一批能夠運用新型生產要素,為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提供指導,能夠抓住數字化時代的發展機遇,利用數字經濟為農業、農村、農民帶來更多紅利,并在農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發揮領導力量的新型農業經營人才。

發展農業新業態需要新型農業經營人才。從鄉村產業形態來看,未來的農業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第一產業,而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農業。三產融合意味著農業產業不僅要縱向延伸,更需橫向拓展,通過將原有的農業生產環節與物流、養老、觀光、電子商務等第二、第三產業緊密相連,促進產業間的融合滲透,在產業交集處催生出新模式、新業態。近年來,農業資源要素的深度融合已經催生出了多種新型農業業態,如產業鏈的橫向拓寬催生了休閑農業、會展農業、景觀農業、康養農業等,科技手段的應用衍生出了智慧農業、農產品電商等。農業新業態打破了傳統農業發展的單一模式,使得原產業鏈得以延伸,原價值鏈得以擴增,加快了農業轉型升級,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繁榮增長、推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

囿于普通農戶的科學技能不足、文化知識短缺、應用能力有限,農業新業態呈現出的新思維、新理念、新技術、新內容等超出了其能力范疇,其難以適應農業新業態的規?;洜I、專業化經營、智能化管理以及競爭性市場。因此,培育發展農業新業態需要一批具備多元化專業背景、熟知農業技術與管理技術、具有創新意識與前瞻視野的新型農業經營人才發揮“領頭人”作用,推動三產深度融合,帶動更多的小農戶發展農業新業態。

建強新型農業經營人才隊伍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與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目標并行不悖,沒有農民的富,也難有農業的強。經營農業的農民群體不僅是農業農村的建設主體、治理主體,更是農業強國的受益者。農業強國建設不僅要實現農業強,更要實現農民富,不僅要讓農業成為具有強競爭力和引領性的產業,更要實現廣大農民群體安居樂業,讓農業從業人員有充足的回報、充分的收入、全面的發展。

我國農業總體規模雖然龐大,農業產量和增加值也穩居世界前列。但從回報率來看,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遠低于非農產業部門,且勞動力人均農業增加值相較于主要農業強國而言存在一定差距。人才的規模水平、素質高低不僅決定著農業發展的現代化水平,也影響著農村的經濟發展情況、農民群體的富裕程度。高素質的農業經營人才在經營規?;?、現代技術應用、投入產出效率、市場化經營理念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能夠借助新技術、新知識、新手段、新方法,推動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向規?;?、標準化、精細化、集約化、專業化、高效益、高附加值轉變,從而激發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實現農民持續增收。

建強新型農業經營人才隊伍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根本保證。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鞭r民群體是農業和農村的主體,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需要充分發揮億萬農民的主體作用,重視對農民主體自身發展能力的塑造,激發其內生動力,釋放其創造偉力。不可否認,我國農業經營人才隊伍在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學歷結構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呈現出學歷層次偏低、綜合素質不高、年齡失衡等問題,難以滿足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由此,建設一支創新能力強、發展動力足的新型農業經營人才隊伍成為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現實需求。農業強國建設需要樹立“人才先行”理念,發揮人才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第一資源作用,引進知農愛農的先進人才,帶動小農戶融入農業現代化經營中,增強其發展能力。

新型農業經營人才隊伍建設不同于傳統農民培訓,且相對于其他群體培育而言,是一項復雜重大、長期系統的工程,是涉及農民職業能力培養以及農民職業化的社會環境培育等多方面因素的統一體。由此,建強新型農業經營人才隊伍需要多措并舉、常抓不懈。

注重培育轉化,將部分傳統農民發展為新型農業經營人才。培育和支持有經驗的、有意愿的傳統農民,特別是新生代農民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人才。逐步促進傳統農民知識更新,改善農業生產的技術和管理,更好地把握消費需求,進而使傳統農民成為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當前的新型職業農民大部分是由以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為主的傳統農民發展轉化而來,與小農相比主要是在規模方面發生變化,在經營理念、經營方式方面并沒有發生顯著變化。因而,要使其轉化為新型農業經營人才,需要提高其職業化水平。

一方面,要加強農民技術和經營教育,建設涉農企業、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更廣闊的組織生產要素、創新發展才能展示平臺,為鄉村的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建設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人才培育實訓基地,深入地、分層分類地開展全產業鏈培訓,進而提升農業經營的效率。另一方面,要增強資格認定彈性和職稱評定激勵。目前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實現完全的農民職業化難度較大,所以要適度放寬資格認定標準,比如對特別優秀、貢獻突出的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等適度放寬年齡、學歷等方面的限制,探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職稱制度,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農民職業化水平不高的問題。職稱是一種為農村選人、留人、育人、用人的策略,既能夠吸引激勵愿意和樂意扎根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優秀人才,也能夠輻射帶動當地產業的發展,尤其是技術引領實現規?;?,從而進一步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人才獲得有關政策支持和產品“標簽”,進入特定的細分市場。

加大引進力度,讓“四鄉人才”充實新型農業經營人才隊伍?!八泥l人才”是指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和企業家入鄉。新型農業經營人才不一定都是農家子弟,也需要多渠道地吸收引進以上幾類人才,同時要改進完善城市專業人才進入農村、服務農村的機制。比如,可以支持各地制定財政獎補、工資補貼等優惠政策,吸引大中專畢業生等各類人才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梢哉f,在當前現有新型農業經營人才存量無法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需求的形勢下,大力引導“新”人進入農業農村領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要堅持內生發育和外部引進并舉,將農民視為一種職業而不是身份,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人才要提出關于農業科技水平和經營能力的底線要求。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非農和農民可以越來越順暢地進入或離開行業,新型農業經營人才也要有進有出。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人才,將是主動的選擇。另外,新型農業經營人才還將承擔一些新功能。新型農業經營人才作為農民富和農業強的聯結點,適應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要求,需要具備一定的互聯網思維、生態農業理念和市場化思維,在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等方面承擔多項功能,在深化農村改革、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加強鄉村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推動高齡農民退休與職業退出,推動資源向新型農業經營人才集中。只有為上一代解決后顧之憂,才能為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愿景。目前“農民”本身更多的體現為社會性含義,而非職業化概念,所以當前農民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非農從業者。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2016年,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31422萬人。③而2016年末全國鄉村人口數量為58973萬人。也就是說,非農從業者占當年鄉村人口數約47%。由此可知,應在現有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進行實際區分,逐步轉化剝離農村居民中非實際農業經營人員,以應對老齡化、兼業化、碎片化、副業化等問題,將目標聚焦新型農業經營人才,提升培育的精準度和效率。

具體剝離方法主要有兩個。第一,通過有力措施鼓勵農地資源向實際經營人員流轉。目前,我國農地經營存在幾個突出問題:一是因為各種因素疊加導致農戶拋荒行為出現;二是缺乏對農民退出農地承包權的有效激勵,使得部分農戶土地流轉意愿不高,同時土地產權不清晰,土地流轉定價機制不合理,造成農民土地權益受損④;三是較高的土地流轉價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規模經營主體獲取信貸資源,成為影響適度規模經營的阻力。⑤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建立“國家農村土地銀行制度”,即在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度不變的前提下,國家加強對農村土地的干預和宏觀調控?!皣肄r村土地銀行”是對農村土地“國有化托管”的一種可能嘗試,其不同于一般意義的土地流轉機構或者土地融資機構,而是基于農地政策目標的實現,主要通過政府組織,以國家信用為基礎,以吸收、儲備、經營、轉租、回取農民的承包地或承包地使用權為主要職責,不以盈利為目標、具有公益性和政策性的機構。成立“國家農村土地銀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上述問題。

另外,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在各方面條件成熟的地區,土地長期存入銀行的農民或者合作組織,允許以長期土地承包權為抵押,向銀行申請貸款,進一步促進土地流轉。在運行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國家農村土地銀行”可以組建農業種植機構,進行直接經營,這也符合國家對糧食等準公共品的供給直接負責的原則。在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市場供應充分時,可以對農地進行休耕型儲備,這有利于降解耕地污染,保持地力,實現土地銀行的環境效益。不愿意繼續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農民則可以通過城鎮化和農業新業態為其提供非農就業機會。

第二,重點謀劃通過養老保障鼓勵高齡農民離崗,整體提升農業經營效率。在傳統的主要依靠土地進行養老的方式之外,我們需要探索更多樣的養老方式,比如“土地換社?!雹?。作為農民養老保障的一種選項,“土地換社?!蹦軌蛴行Ы鉀Q農民的后顧之憂。

完善政策支持體系,謀劃好新型農業經營人才發展愿景。首先,為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的未來提供穩定的政策預期。要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以增加農戶對農地的長期投資,加快推進土地流轉,最大程度降低年輕人入鄉創業的顧慮。雖然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可以改善土地細碎化問題,但對生產效率、地力保護等產生的影響較小。⑦由此,一些農戶由于對政策不確定性的擔憂,害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時(或到期前)將失去土地,對轉出土地不放心⑧,從而采取粗放經營或拋荒等方式來維護自身的土地權益。此外,有機農業生產對土地質量要求較高,一般要對土壤進行3—4年的有機轉換,投入大、周期長,因而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人才不敢做長期規劃和投資。

其次,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人才社會保障。應為新型農業經營人才提供良好的社會保障,加強職業的吸引力??梢怨膭钣袟l件的地方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人才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為新型農業經營人才創業興業解決后顧之憂。比如,2021年8月發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明確提出力爭到2025年,北京實現全市就業農村勞動力基本納入城鎮職工保險體系。2022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農民就業創業,實現5萬名就業農村勞動力納入城鎮職工保險體系,多措并舉促進農民增收。2022年11月,北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強化農村勞動力就業管理服務的通知》,其中提到北京將推廣社會保障卡應用,將社會保障卡作為農村勞動力辦理求職登記、轉移就業登記、享受公共就業服務和各項促進就業政策的主要憑證,逐步取消《北京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證》。當前,北京市農民已經可以參加城市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促進了更多農村勞動力獲得穩定收入和保障。

最后,進一步完善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人才的農村金融、信貸、保險等支持政策。具體來講,穩妥引導金融機構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完善項目支持、生產指導、質量管理、對接市場等服務;強化對新型農業經營人才的信貸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人才信用等級評價,為資信良好的新型農業經營人才發放信用貸款;加大農業保險保費財政補貼力度,有效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人才的風險保障需求;完善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人才名錄數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人才管理服務系統,開展針對性指導服務。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雹嵛覈且粋€農業大國,要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既要體現中國特色,立足我國國情,更需要在強人才上下功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其人才隊伍,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之一。

(作者為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點專項項目“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研究”(項目編號:21AZD038)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郭慶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功能定位及成長的制度供給》,《中國農村經濟》,2013年第4期。

②羅明忠:《人力資本視角下中國農業強國建設的基本路徑》,《求索》,2023年第1期。

③農業生產經營人員是指在農業經營戶或農業經營單位中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累計30天以上的人員(包括兼業人員)。

④左停、周智煒:《建立國家農村土地銀行實現農地公共政策目標——多架構“國家農村土地銀行”的政策思路》,《北京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

⑤郭連強、祝國平、付瓊:《農村土地流轉規模、流轉價格與規模經營主體信貸配給》,《學習與探索》,2022年第5期。

⑥“土地換社?!北举|上是被征地農民放棄土地承包權與宅基地使用權(即“雙放棄”),通過“農轉非”身份獲得“市民待遇”,進入城鎮社會養老保險體系,在達到退休年齡后按月領取養老金的一種安置方式。

⑦姚志:《二輪承包到期后農地調整的理論邏輯與社會影響》,《現代經濟探討》,2021年第1期。

⑧紀月清、楊宗耀、方晨亮等:《從預期到落地:承包地確權如何影響農戶土地轉出決策 》,《中國農村經濟》,2021年第7期。

⑨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

責編/孫渴 美編/楊玲玲

猜你喜歡
經營農民人才
人才云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這樣經營讓人羨慕的婚姻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變爭奪戰為經營戰
“特許經營”將走向何方?
我省加強煙花爆竹經營安全監管放寬經營限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