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創新系統視角下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發展評價研究

2024-01-29 08:43普麗娜謝文嫻劉志輝劉琦巖
情報工程 2023年5期
關鍵詞:科創走廊長三角

普麗娜 謝文嫻 劉志輝 劉琦巖

1.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38;

2. 上海市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管理中心 上海 200031

引言

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包括G60 國家高速公路和滬蘇湖、商合杭高速鐵路沿線的上海、蘇州、杭州、湖州、嘉興、金華、合肥、蕪湖、宣城9 個城市。自2016 年上海市提出沿G60 國家高速公路合作共建滬蘇杭產城融合的科創走廊開始,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的內涵不斷豐富,建設不斷深化。2019 年 12 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發布,特別強調要“持續有序推進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建設,打造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產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先試走廊”。2021 年4 月,科技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建設方案》,明確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先進走廊、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的先試走廊、產城融合發展的先行走廊”的“三先”走廊發展目標,進一步指明了G60科創走廊作為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引擎定位。

從2016 年的“科創”走廊,到當前“三先”走廊,政策界和學術界已從不同視角進行了許多解讀,都紛紛聚焦于科技創新作為第一動力的核心上,認為科技創新既是驅動先進制造技術進步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也是檢驗制度創新和產城融合成效的關鍵判據。當前,對標“三先”走廊目標,系統定量分析G60 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發展的研究還較少,若能基于科技創新視角定量檢視G60 科創走廊發展狀況,勢必利于客觀認識G60 科創走廊發展進程,評述創新舉措成效,明確未來發展方向,更好推動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1 理論背景

區域創新系統是國家創新系統的要素或子系統,相較于國家創新系統,區域創新系統強調在區域發展目標視域下構建創新要素互動和知識流動網絡[1],以服務于地方產業經濟發展需求[2-3],完成創新驅動產業經濟能力的提升,形成良好的創新城市生態[4-5]??萍紕撔沦Y源作為區域創新系統中不可或缺的戰略性資源,其規模、質量、配置效率是考察科技創新體系是否完備的重要維度[6-7],劉玲利[8]、王雪原[9]等對區域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系統的組成進行了進一步解析,認為區域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系統是區域創新系統的核心系統,可以通過要素維、組織維和產出維三個維度對其結構組成以及聯系機制進行表征[10]。其中,要素維反映科技創新資源對科技創新活動的基礎支撐作用,主要包括人、財、物、信息等基礎資源要素,以及研發機構、高校、企業等創新主體要素;組織維反映環境要素對科技創新資源的聚集、配置和引導作用,主要指政策、制度、市場等環境要素;產出維反映科技創新資源的產出能力和效率,通過產出維可以評估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系統的配置效率,從而表征區域創新系統對提升科技創新效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

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科技創新資源稟賦優良,其規模和配置效率已具備較高水平,趙菁奇等[11]基于創新績效投入—產出比對G60 九城市進行分析,邢景麗等[12]基于五大發展核心理念構建了指數評價體系對G60 九城市高質量發展進行了綜合評價,還有學者利用研發投入等單變量測算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隨著G60建設“三先”走廊目標和路線圖的提出,監測建設發展成效、系統量化分析發展狀況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但目前相關研究還較為缺乏。鑒于此,本研究基于區域科技創新系統視角,系統解構G60“三先”走廊發展定位,以先進制造業為發展核心,創新驅動為內在動力,城市聯動與創新產業融合發展為創新生態保障;圍繞G60 科創走廊資源集聚、協同輻射、創新策源、先進制造質量引領、產業能級提升、創新生態優化、產城融合建設七大體系,構建了評價模型和指標體系;通過系統的數據采集分析,開展運行績效評價,較為全面表征G60 科創走廊科技創新能力,力爭系統反映G60 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系統對區域產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驅動與影響,為G60“三先”走廊創新發展研究提供參考。

2 研究方法

2.1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發展指數評價模型構建

本研究基于“三先”走廊定位的建設框架,結合區域創新系統理論,通過國內外文獻調研和多輪專家咨詢,遴選評價指標,構建了以創新策源為基礎、先進制造為核心、科創生態為保障的G60 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發展評價模型(圖1)。在分析模型的框架基礎上,研究形成了“G60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內容共包含三個分析維度。

圖1 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發展評價模型

創新策源是G60 科創走廊創新發展的基礎。本研究由創新資源聚集的基礎性作用出發,通過分析區域科技創新協同輻射關系,以及創新策源能力水平,系統刻畫G60 創新策源與輻射的能力。其中,以R&D 人員全時當量、高端人才數量、全社會R&D 經費投入占GDP 比重、規模以上企業R&D 經費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高校數量、活躍研發機構數量、國家級創新基地數量、大型科研儀器數量等8 個指標綜合反映G60 科創走廊創新人才、研發資金和創新機構的資源集聚水平;以區域內論文合著、區域內專利轉移轉讓和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3個指標表征G60 科創走廊協同輻射的能力;以萬人均SCI 論文數量、萬人均發明專利數量、國家級科學技術獎勵數量和年度新增商標數量4個指標來反映G60科創走廊創新策源的能級。

先進制造是G60 科創走廊由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先進走廊的核心。本研究以技術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為切入點,從質量引領和能級提升兩個方面著重分析創新引領的產業發展。其中,以參與國家標準制(修)訂數量、國家級檢驗檢測服務機構數量、集成電路設計領域知識產權數量、制造業上市企業數量等4 個指標來表征G60 科創走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狀;以工業增加值在GDP 中的占比、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國家級高新園區工業總產值4 個指標來綜合反映G60科創走廊的產業能級提升的情況。

科創生態:是G60 科創走廊實現“三先”目標的環境保障。本研究基于生態優化和產城融合兩個方面表征G60 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發展的城市發展現狀。以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和創新創業載體數量兩個指標反映創新生態和環境氛圍的營造能力。以全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數量、互聯網入戶數、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人均公路擁有里程數量、客運總量5 個指標來表征在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發展背景下,城市智能化、數字化、綠色一體化的環境建設情況。

2.2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發展指數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基于研究分析框架,構建了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發展研究指標體系,具體包含3 個一級指標、7 個二級指標、30 個三級指標;在此基礎上,采用層次分析法對指標權重進行了設置,詳見下表(表1)。

表1 G60 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計算結果

2.3 數據來源和測度方法

(1)數據來源

針對研究對象,本研究采集了2016—2019年G60 科創走廊各城市的社會經濟類指標數據、科技類指標數據、科技基礎條件資源數據和公司數據。其中,社會經濟類指標數據來源主要為:《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及相關城市統計年鑒和政府官網。

科技類指標數據來源主要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CSTPCD)數據庫、Web of Science、EI、國家標準全文公開系統、Incopat 專利數據庫。

上市公司相關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自建的上市公司年報數據庫。

科技基礎條件資源類指標數據(如大型科研儀器設施)來源于國家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調查數據庫。

(2)數據標準化方法

采集的指標數據在量綱和數量級存在不一致,無法直接比較,為消除各指標之間的量綱差別,對所有三級指標數據利用離差標準化進行了處理。對于部分城市個別指標數據無法獲取的,以相鄰年份或相鄰年份平均值替代的方法,進行缺失值處理。公式如下:

xi表示為第i個三級指標數據原始值,yi表示標準化之后數值,且yi的值處于 [0,1] 之間,i代表三級指標序號,取1—30。

(3)綜合指數計算

利用綜合指標法將各級指標計算得分綜合得到G60 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發展指數I:

I表示評價得分,yi表示標準化之后數值,wi是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的權重,i代表三級指標序號,取1—30。

3 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發展研究分析

3.1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創新指數

(1)總體評價

通過G60 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發展指數評價模型,計算出2016—2019 年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發展指數。

測算顯示,2016 年以來,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總體實力大幅提升,科技創新發展總體得分逐年增加,四年增幅達22%,年均增幅6.9%。2018 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建設加速,總體得分增長在四年間最為突出,年增幅達12%??傮w分析突出反映了科技創新作為G60區域高質量協同發展的重要引擎,在推動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已發揮重要的核心驅動作用(圖2)。

圖3 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發展“三先”維度的四年指數得分及增長情況

(2)分維度分析

創新策源輻射能力增長顯著,指數得分2019 年較2016 年增長近20%。二級指標計算揭示:創新人才、創新主體隊伍不斷壯大,研發投入逐年增長,質量提升,R&D 人員全時當量增長18%,高端人才增長34%,占長三角區域總增長超七成,R&D 投入增長17.6%,規模以上企業R&D 投入增幅達41%,四年均值達1.65%,是長三角區域均值(1.28%)的1.3 倍;聚集了近200 家高校,2800 余家活躍研發機構,G60 腦智科創基地、騰訊科恩實驗室、優圖實驗室等高水平創新平臺相繼落戶。創新策源能力不斷提升,各類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四年來,年均發明專利達31.8 件/萬人,是長三角區域(18 件/萬人)的近1.7 倍;累計獲國家級科學技術獎勵數達137 項,占長三角區域總量的61%。協同創新網絡活躍度日益增長,技術創新協同格局已初現規模,論文合著遍布全國,四年合著總量超8 萬篇;專利合作和轉讓在長三角G60 九城市間不斷加速,四年來,發明專利合作增長6%,專利轉移轉讓增長47%,在長三角區域乃至全國范圍都呈現出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先進制造發展迅猛,指數得分2019 年較2016 年增長18%,年均增長5.5%。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整體產業升級轉型不斷加速,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制造業部分)占比年均值達37.15%,2019 年超過40%。重點領域自主創新網絡構建扎實推進,以集成電路領域為例,四年里G60 九城市共申請知識產權超4500 件,涵蓋產業鏈各細分環節,四年新增量翻一番。國家標準制修訂數量連年增加,九城市共制訂并申請國家標準超400個,增幅達8倍。研發技術服務提質增效,國家級檢驗檢測機構近300 家,占全國的10%,四年增幅超2.7 倍,以科技創新為驅動,有力支撐了“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先進走廊建設發展。

科創生態不斷優化,指數得分2019 年較2016 年增長近30%。區域企業創新環境日益完善,年均新增高新技術企業超5000 家,四年增幅達89%。城市互聯互通綜合交通體系不斷健全,年均人均擁有公路里程密度超20 公里/萬人,客運總量超10 億人次。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穩步提升,環境空氣質量年均優良率達75.9%。數字經濟發展底座進一步夯實,截至2019 年,G60 九市互聯網入戶數累計超3000萬戶,四年間增長40.7%,工業互聯網賦能企業超30 萬家,為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夯實了數字經濟基礎。創新政策加速出臺,協同創新保障機制不斷完善,2016 年至今,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市發布并推進各項政策200余份,逐步形成了較為成熟可行的創新政策體系,有力推動和保障了長三角G60 實現產城融合“先行走廊”建設目標。

3.2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分析

(1)總體情況

基于G60 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分析框架,對所有九個城市的創新策源、先進制造和科創生態情況進行了分析,發現九個城市發展趨勢與長三角G60 整體發展趨勢同步,均呈現持續穩定增長態勢(表2)。

表2 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歷年城市得分概覽

從單個城市的指數得分來看,上海、杭州、蘇州、合肥得分最高,上海作為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的龍頭,充分發揮創新引領力,研發投入強度四年持續領跑,“十三五”發明專利申請量較“十二五”增長76%,有力支撐了G60科創走廊的科技創新發展;杭州和蘇州著力推進科創體系建設,不斷創新機制體制,帶動高端人才不斷集聚;合肥大力推進先進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值占比與增速在九城市中排位領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與上海張江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共創”,穩固成為G60 科技創新策源核心。

從指數增長趨勢來看,宣城、湖州、杭州三個城市創新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城市總得分年均增幅均超過九城市均值(7.3%),位居九市前三,其中宣城和湖州四年間在創新要素協同、產業驅動發展方面表現優異,增幅均超35%,兩市不斷強化G60 區域協同創新能力,專利合作活躍,在新材料、智能裝備等產業上不斷加強要素協同合作,強化產業鏈自主可控;杭州數字產業引領水平顯著,指數四年增幅達33%(圖4)。蕪湖自主研發能力發展較快,特別是在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領域,2018年發明專利擁有量相較于2016 年實現增長翻番;嘉興、金華高新技術企業規模迅速壯大,園區創新氛圍濃厚,企業技術創新活力倍增。

圖4 2016—2019 年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九城市總體得分及年均增長率情況

(2)G60 九城市科技創新發展特征

在對所有九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綜合指數分析的基礎上,運用指數分析模型進一步解構分析各城市創新策源、先進制造、科創生態發展情況,并結合九個城市各自科技創新發展路徑及推動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建設的相關舉措,對九個城市在G60 科創走廊建設中的科技創新發展特征進行了進一步探討。

基于評價指標的深入分析發現,長三角G60 九城市結合各自優勢和稟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協同發展特征。嘉興、合肥、蕪湖和金華的企業研發投入突出,顯超其他城市,表現出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趨勢;合肥、蕪湖萬人均發明專利四年申請量位列九市第一、第二,體現了通過區域協同合作提升自身技術創新水平的創新模式;嘉興、湖州在G60 區域內的專利合作規模位列九城市前列,宣城萬人均發明專利數量2018 年較2016 年增長1.5 倍,當年增速遠超其他城市,這三個城市都是憑借優良的區位優勢,廣泛吸收滬蘇杭創新資源與成果,與滬蘇杭在高端制造、信息技術等領域形成良好創新協同,提升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能級。

從創新策源維度來看,分值前四位分別為上海、杭州、合肥、蘇州,上海在資源基礎、策源能力、協同輻射各方面表現均衡,呈現出引領型的創新策源輻射特征,與杭州、合肥和蘇州等策源輻射節點,共同形成創新策源中心網絡。圍繞創新策源中心網絡,嘉興、湖州、宣城、金華充分利用創新資源,有效吸收整合提升自身產業創新能力,湖州在發明專利轉移轉讓、金華在專利引進吸收等方面表現突出。從創新策源得分增長來看,宣城最好,四年增幅達45%,杭州、蘇州和蕪湖增幅也均超30%,得益于三個城市在重點產業厚植創新資源基礎,不斷強化產業技術創新,在數字產業、醫藥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等重點產業形成重大技術創新成果并高效落地。

基于對先進制造發展維度的分析,長三角G60 九城市呈現滬蘇引領、七市協同的發展格局。上海、蘇州兩市分值最高,不斷向其他城市技術溢出;合肥、杭州緊隨其后,分別依托高校優勢、數字產業,支撐了區域內的創新協同。合肥、宣城、湖州四年增幅均超過40%,其中合肥、宣城的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年均增長超20%,體現了以企業為主體的協同創新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從科創生態建設維度來看,上海、蘇州和杭州得分最高,高新技術企業新增量最大,新增雙創載體數量占九市總量的80%以上,形成了聚集區;湖州得分四年增幅最大,超90%,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55 家,2021 年位列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第30 位[13];嘉興分值四年增幅也近50%,體現出完善創新創業環境的顯著成效。九城市年均新增就業崗位183 萬個,年均增長6.5%,其中湖州、金華、嘉興就業崗位增長最為突出,年均增長均超15%。加速城市數字化轉型建設方面,九城市互聯網入戶數累計3347 萬戶,四年增長達40.7%,湖州、宣城、蕪湖和合肥年增長最快,分別為20.4%、18.3%、17.1%、17%。

3.3 長三角G60城市主要創新指標的國內外比較分析

為進一步探明G60 科創走廊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水平,基于指數代表性指標選取長三角區域、國內主要創新城市(群)、國外主要創新城市進行橫向比較,以進一步闡釋G60 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發展成效。

(1)主要指數指標的長三角區域內比較

基于G60 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發展評價框架,從科技創新策源、先進制造發展、科創生態構建三個維度抽取2016—2019 年間的代表性指標分析發現,G60 科創走廊相較于長三角其他城市表現出更為突出的創新驅動成效,體現出強有力的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引擎作用。

從創新策源來看,呈現強勁的科技資源集聚趨勢,G60 九城市R&D 投入強度2019 年均值達2.98%,是長三角均值(2.84%)的1.05 倍;R&D 人員全時當量四年總量占整個長三角區域的47.3%,其中高端人才占長三角總量的72%;創新策源能力更為突出,萬人均SCI 論文擁有量是長三角區域的1.8 倍,萬人均發明專利數是長三角區域的1.7 倍,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數量占長三角區域的61%。從先進制造能級提升來看,G60 科創走廊創新驅動先進制造動力強勁,PCT申請規模占長三角區域總量的58%;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制造業部分)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高于長三角區域[14]近8%;從科創生態優化來看,四年里G60 九城市高新技術企業新增占長三角新增量的55%(表3)。

表3 G60 區域與長三角區域指標比較情況

(2)主要產出指標的國內外比較

本研究進一步選取68 個城市作為國內外水平的比較分析對象,分別有國內京津冀13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粵港澳11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長三角區域除G60 九市以外的其他32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紐約、倫敦、巴黎、柏林、東京、大阪、首爾、芝加哥、斯德哥爾摩、波士頓、舊金山、新加坡等12 個全球重要創新城市。研究主要采集R&D 研發投入強度和PCT 申請數量兩個指標的數據,因部分城市數據公開的程度不一,兩個指標采集到的數據的時間范圍也不同,其中R&D 研發投入強度為2016—2019年的數據,PCT 申請數量為2016—2021 年數據。

從R&D 研發投入的強度來看,G60 科創走廊創新投入水平位居國內主要城市群首位(圖5)。G60四年均值為2.8%,超過粵港澳(2.14%)、長三角(2.06%)、京津冀(1.67%)三個城市群。從單個城市來看,G60 區域上海、杭州、蘇州、合肥和蕪湖的R&D 研發投入強度四年均值均位列所選城市的前十位(圖6)。

圖5 2016—2019 年國內重要創新城市群的R&D 研發投入強度比較

圖6 2016—2019 年國內主要創新城市的R&D 研發投入強度均值比較

從PCT 的申請規模來看,G60 科創走廊六年大幅提升,2021 年相較于2016 年,申請數量增幅達141%,位居國內四個城市群之首(圖7),期間,2020 年PCT 申請量近1 萬件,首次超過京津冀(8506 件),位居國內城市群第三名。

圖7 2016—2021 年國內重要創新城市群PCT 申請規模增幅

在68 個國內外創新城市的比較中發現,六年間G60 核心城市滬蘇杭的PCT 申請總量均位居前二十,其中上海位居第八,蘇州第十一,杭州第十七(圖8),體現了G60 城市面向全球的發展趨勢。

圖8 2016—2021 年國內外重要創新城市PCT 申請數量總規模

4 結論

本研究基于區域創新系統理論,圍繞G60“三先”走廊定位,參照國內外先進城市群的創新發展評價經驗,構建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發展評價”模型及指標體系,從創新策源、先進制造、科創生態三個維度,系統定量分析了G60 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發展的成效,結合G60 科創走廊科技創新發展質性分析,與長三角非G60 城市、國內外重要創新城市(群)開展了關鍵指標的比較分析,對G60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的水平進行了綜合評價。結論如下:

(1)“三先”走廊建設初顯成效,總體發展指數四年持續上揚

研究數據分析表明,G60 科創走廊在2016—2019 年持續穩步發展,四年共增長22%。分維度看,創新策源指數增長近20%,體現了創新資源的快速集聚與高效配置,推動了創新能力的提升,在長三角及全國范圍形成良好的成果輻射效應。先進制造增長近18%,表明科技創新作為區域產業發展及綜合實力提升的重要動力,正發揮強大作用,為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產業創新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苿撋鷳B指數增長最快,近30%,體現了創新政策、制度對創新活動的有效引導,推進了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加速科創生態的形成,在推動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持續發揮保障作用。

(2)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創新策源引擎作用凸顯,PCT 申請量躋身國內外先進行列

G60 科創走廊經過5 年多的建設發展,已具備良好的創新資源基礎,產業發展基礎深厚,產城融合生態完善,形成了創新驅動產業發展核心自驅力。萬人均SCI 論文擁有量、萬人均發明專利數均為長三角的近2 倍,R&D 人員全時當量四年總量占長三角近一半,高端人才占長三角總量七成;2020 年PCT 申請量超越京津冀城市群,2016—2021 年PCT 申請量六年增幅位居全國主要創新城市群之首,上海、蘇州、杭州PCT 六年申請總量在全球主要創新城市比較中分列第八、第十一、第十七位,體現了其面向全球的創新產業布局趨勢,G60 科創走廊已成為長三角區域當之無愧引領高質量一體化協同發展的動力引擎。

(3)G60 科創走廊九城高質量協同創新格局業已形成

G60 九城市已形成良好的協同創新網絡,在創新策源方面,上海創新成果、協同輻射水平最高,充分發揮龍頭引領作用,帶動G60 科創走廊協同發展;蘇杭合作為重要創新中心節點,為G60 科創走廊不斷提供創新動力和技術供給;蕪湖、金華、宣城發揮產業和地緣優勢,充分利用滬蘇杭合的創新資源,加強協同創新,不斷提升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能級。先進制造方面,滬蘇合產業基礎扎實,杭州數字化產業表現優異;嘉興、湖州位處滬蘇杭合成果輻射區中心帶,在產業技術吸收轉化、產業鏈上下游銜接方面深入探索實踐,推動重點領域產業發展成效突出??苿撋鷳B方面,滬蘇杭發揮引領作用,帶動G60 區域營造創新氛圍、打造產業對接大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在實踐中形成了可復制推廣的體制機制,構建了產城融合的良好生態。

G60 科創走廊在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通過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加快集聚創新資源要素,完善以市場為主體的技術創新制度環境,厚植先進制造產業發展基礎,率先走出了一條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路,取得突出的發展成效,充分體現了其“三先”走廊作為長三角區域高質量發展引擎的建設定位??梢灶A見G60科創走廊不斷夯實科技創新資源基礎,進一步深化區域協同創新制度創新突破,將能更好牽引產業鏈、價值鏈向高端轉型升級,對推動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發揮更重要的引領示范作用。

猜你喜歡
科創走廊長三角
神奇的走廊
科創引領,搶跑新賽道
科創走廊“乘風起”
緊扣一體化 全面融入長三角
科創“小燈泡”:從傘說起
保護人類健康的科創產品
走廊上的時光
“首屆長三角新青年改稿會”作品選
走廊上
長三角瞭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