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試題關注全球氣候變化

2024-01-31 20:28吳星星
中學政史地·高中文綜 2023年12期
關鍵詞:泥炭當量排放量

吳星星

【熱點聚焦】

當地時間11月16日中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舊金山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同東道主嘉賓非正式對話會暨工作午宴。習近平強調,中國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為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持續作出中國貢獻。

【熱點解讀】

地理學科的核心是人地關系,近年來,高考地理試題越來越關注地方、國家和全球的發展問題,引領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高考地理試題的區域背景多落腳在中國區域,聚焦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人口和城鎮化等主題,引領學生關注國家發展,培育學生熱愛祖國并為國家發展敢于擔當、勇于作為的品質。試題精心選擇體現時代精神的相關素材,充分彰顯我國當代偉大建設成就,將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德育目標滲透到試題中。

全球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控制碳排放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措施。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對國際社會作出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雙碳”目標承諾,體現了大國的擔當和作為。2023年高考全國文綜乙卷第37題以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平均濃度觀測為切入點,創設了學習探索情境,考查大氣環流、人類活動等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等必備知識,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體現了考查的基礎性和創新性,引導學生關注全球氣候變化。

地球上的碳以不同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中,濕地(泥炭地是分布較廣的濕地類型之一)是目前已知陸地生態系統中僅次于森林的碳庫,對全球碳循環和氣候變化起著重要作用。目前,全國現有濕地約5?635萬公頃,全國濕地保護體系初步建立。

【例題分析】

下面以有關泥炭地碳排放的試題(2022年高考山東地理卷第19題)為例進行具體說明。

2022年高考山東地理卷第19題,從碳排放與國家安全的角度出發,從三江平原某濕地的小尺度區域切入,以生產模式的改變和退耕還濕的現實為背景,設置了有遞進關系的兩個問題,考查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計算能力、綜合評價能力,對學生的綜合思維和辯證思維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該題還從不同泥炭地開發利用模式對環境和國家安全不同影響的角度,考查人地協調觀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

第(1)題,學生剛看到模式圖時,有的摸不著頭腦,看不懂圖的意思,不明白二氧化碳當量是什么意思。二氧化碳當量是指一種用作比較不同溫室氣體排放的量度單位。例如,化肥、飼料等物資的二氧化碳當量是16.7,意思就是在使用化肥、飼料等物資的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當量是16.7。在計算的時候,還要知道關鍵的信息,即應該將保存的碳當量減掉,如在b模式中應該減掉保存在泥炭地和新型隔音板中的碳當量。在a模式中,碳排放量為:16.7+32.7+2.7=52.1。在b模式中,碳排放量為:23.8+7.9+11.1+2.6-9.1=36.3。所以,兩種生產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應為52.1-36.3=15.8。由此可知,相對于牧場生產模式,香蒲生產模式的碳排放量較少,更有利于環境安全。

第(2)題,退耕還濕,意味著耕地減少,短期內糧食減產,不利于國家糧食安全。退耕還濕,意味著濕地增多,濕地對于改善水質、調節氣候、調蓄徑流、蓄洪抗旱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退耕還濕,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利于生態安全。退耕還濕的前期,用水量會大量增加,短期內不利于水資源安全,但是長期來看,濕地能夠涵養水源,有利于保護水資源。

猜你喜歡
泥炭當量排放量
天然氣輸配系統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污泥炭的制備及其在典型行業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黑龍江省碳排放量影響因素研究
超微粉碎泥炭發酵產生物甲烷的研究
泥炭產業發展的觀察與思考
主流媒體聚焦泥炭產業發展
全國機動車污染物排放量
——《2013年中國機動車污染防治年報》(第Ⅱ部分)
江蘇省火力發電機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
超壓測試方法對炸藥TNT當量計算結果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