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徽
——地質學會的文化表達

2024-01-31 06:41張井飛文恒TatianaFEKLOVA張九辰
地質論評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國地質學會會徽學術

張井飛,文恒,Tatiana FEKLOVA,張九辰

1) 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中國北京,100871;2)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北京,100190;3) 俄羅斯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俄羅斯圣彼得堡,199034

內容提要: 會徽是一種行業標識、一段歷史烙印、一個學術品牌,它作為一種信息載體,以簡單、形象、易識別的圖像表達了學術團體的學術宗旨和使命,同時彰顯了學術團體的工作目標、學術精神等科學文化內涵。筆者等以中國地質學會會徽為分析案例,通過與東西方幾個代表性國家地質學會的文化宗旨與會徽內涵的比較,探討會徽在學會科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會徽作為一種行業標識,是學術組織的形象標志物之一。作為一種獨特的學術文化表達方式,它以簡單、形象、易識別的圖像表達了相應組織的目標,以傳達信息與溝通交流。世界各國的地質學會,從創建伊始多設計有會徽。與其他學科相比,地質學會既具有鮮明的專業特色,又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特征。作為地質學會的信息載體,會徽既反應出學術團體的歷史情況,也彰顯了其工作目標和學術精神。

為了打破多元系統之間的壁壘與隔閡,科學界需要一個開放的交流平臺,于是以從事科學研究、推動科學進步為目的的學會應運而生。隨著現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作為現代科學產物和標志之一的學會在中國迅猛發展。世界地質學領域學術團體的建立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各種學會不但地域分布廣泛、數量眾多、涉及專業廣泛,而且類型也多種多樣。筆者等以中國地質學會為分析案例,通過與東西方幾個代表性國家地質學會的文化宗旨與會徽內涵的比較,探討會徽在學會科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1 學會宗旨中的學術文化內涵

學會是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建立在科學共同體的基礎之上?!耙驗閷iT人才漸多,總要有一個商討學術的機會”(章鴻釗,1937)。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時,地質學人才主要集中于政府系統和高等院校當中。政府系統中的地質機構“必須集中精力于經常性的工作上”,無法為學術研究“提供一個充分和自由討論的機會”(Ting,1922a),學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政府系統中地質機構的缺憾。學會的影響力還需要建立在科學共同體的認可和影響力之上。自西方科學傳入中國之后,學術組織就在新的科學土壤中不斷生長和壯大??箲鹌陂g僅僅在重慶的自然科學學術團體就有40余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南地區文史資料協作會議,1995),在具有一定規模的學術共同體的基礎之上,學會才能在學術界內形成被普遍接受、具有獨特傳統和風格的文化模式。

中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之一章鴻釗(1877~1951)認為,學會應做的事情主要有四點:研究、講演、旅行和編輯?!八恼咧?如有余力,宜籌設地學圖書儀器館,并以為同人治學聚會之所。如能就此數大端,組織團體,聯絡進行,不惟于治學有益,且將直接間接影響于國家及社會,此誠不失為學者之本務,亦即地學會所以成立之宗旨也”(楊鐘健,1947)。實際上學會的作用遠遠超出了他羅列的四點。以中國地質學會為例,其功能還表現在:制定政策與研究方向、規范考察與測報規程、厘定術語與整理資料、普及地質學知識與促進學術交流等。

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上半葉成立的全國性地質、地理學會有十幾家:中國地學會(1909年在天津創立,1950年并入中國地理學會)、地學研究會(1919年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成立,1920年改組為史地研究會)、地質研究會(1920年在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成立,1931年停止活動)、中國地質學會(1922年成立)、中國古生物學會(1929年成立,但沒有開展活動,1947年恢復成立)、國立清華大學地理學會(1930在清華大學地學系成立)、中華地學會(1931年在上海成立)、人地學會(1932在中央大學地理系成立)、中國地理學會(1934年在南京成立)、中國禹貢學會(1934在北京成立)、大夏史地學會(1934年在上海大夏大學史地社會學研究室成立)、地理教學研究會(1936年在北京師范大學成立)、邊疆研究會(1936年成立)、中國土壤學會(1945年成立)、中國地球物理學會(1947年成立)、中華地理教育研究會(1947年在上海成立)和建國地學社。除了上述專業學會外,在一些地區、尤其是高等院校地學系中,曾經成立了大量學會。這些學會或因影響范圍小、或因存在時間短、或因成立較晚,沒有上述學會發揮的作用大。

在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時,中國已經有了一批具備近代科學素養的地質學人才隊伍。因此,“長期以來,在中國的地質科學工作者感到需要有這樣一個學會,借以實現交換意見,并對彼此的工作提出評論,從而清除迄今互不關心的狀態”(Ting,1922b)。與地質研究機構不同,地質學會可以最大限度地容納地質學界和相關領域的學者。到了20世紀40年代,中國地質學家不過二三百人,但地質學會的正式會員卻有四五百人。1942年翁文灝(1889~1971)在中國地質學會成立20周年紀念會上談到:學會“延攬所及,不問學校之分別,不分籍貫之地域,理事以及職員之選擇,專重學術才能,不存系派見解”(翁文灝、李學通,2009)。

中國地質學會吸納會員不受國籍的限制,并允許以機關或團體的形式入會。會員中不但有中國學者,還有美、俄、法、英、瑞典、日本、比利時、捷克和奧地利學者。20世紀上半葉,中國地質學界的主要學術研究機構基本上都是地質學會的機關會員,這種包容性使學會很快成為學術交流的中心。學會組織的各種活動、出版的各種刊物、創辦的各種獎勵制度加強了學者之間的凝聚力,為學術文化的創建和形成奠定了基礎。

專業學會的作用是體制內的機構無法替代的,這一點中國地質事業的開創者們感受尤深。章鴻釗形容專業學會“是為交換知識聯絡情誼最有裨益的一個集團”(章鴻釗,1937)。翁文灝更是十分重視學術團體的作用,他強調:“近代科學的進步,不但靠個人的努力,也很賴團體的組織”(翁文灝,1936)。他們對于成立專業學會的目的和作用的理解,可以從章鴻釗早期的《地學會應行事務之商榷》一文中找到答案(章鴻釗,1912):

地學會者,為國人學術團體,其于地學范圍內,不惟純粹學理,即凡有裨補社會,指導政府等事,均宜集思廣益,全部規劃,督促進行。故該會之發展,有賴于政府與社會之輔助者,固不待言。然究其行事,要自于政府地位者迥別。有政府不能行者,學會得進而行之。有政府所必行而猶未行者,學會亦得出所見,提供當局,俾得早見施行,然固不必負執行之責者也。

地質學會成為學者之間交流的共同場所,尤其是在中國缺乏統一的地質研究管理機制時,學會在學術研究的協調與交流方面的作用更是無法替代。地質學會通過《會章》展示其行為規范、學術目標、工作程序,從而彰顯了其學術文化的本質。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創辦時的《中國地質學會簡章》明確規定:“本會以促進地質學及其相關學科的進步為宗旨”,這一宗旨在1949年以前從未改變;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地質學會的宗旨在團結地質工作者和促進學術交流之外,增加了為國家經濟文化建設服務的內容(夏湘蓉、王根元,1982)。

世界各國的地質學會都把促進學術交流和發展科學文化作為學會的宗旨。倫敦地質學會的目標是“提高對地球的認識與理解,促進地學教育和地學家的工作,以造福社會”(倫敦地質學會,2022);日本地質學會的宗旨是通過公布研究成果、交流知識、與內外相關學會合作等,謀求地質學的進步和普及,旨在為學術的振興和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日本地質學會,2022);美國地質學會的目標是“科學、管理、服務”,通過學會的工作推進地球科學的研究和發現。俄羅斯地質學會的宗旨是團結地質學界為國家尋找礦產資源,推動科學的進步,保護地質工作者的權益,提高地質教育的水平,弘揚科學精神……

在促進地質學發展的目標下,中國地質學會的工作重點放在組織科學會議、出版專業期刊、設立獎項以資助學術研究、普及地質學知識等方面。其中學術年會是地質學會的核心活動內容,它為地質學家提供了展示學術成果和共聚一堂的交流機會。中國地質學會在1923~1949年的27年中,共組織了25次年會。年會除了例行的會務報告外,還要宣讀學術論文、舉辦專題討論和地質展覽等,會后經常組織地質旅行。許多新的理論就是在學術會議上最早提出并廣泛討論、甚至爭論的。每年一度的聚會,也是學者之間交流感情的機會。會議期間會穿插各種活動,吟詩、地質旅行等活動就是其中的內容。學術報告之余,大家余興未消,經常寫詩作賦,抒發愉悅的心情。年會成為學術界的科學文化儀式,這種儀式既給了地質學家以歸屬感,同時也發揮了學術風向標的作用。

2 各國地質學會的會徽

1937年,中國地質學會在成立15年之后、在其第十三屆年會上通過了會徽的設計方案。會徽由章鴻釗、謝家榮、楊鐘健和葛利普共同設計,并由張海若繪制(圖1)(夏湘蓉、王根元,1982)。同年,中國地質學會會刊之一《地質論評》專門發文介紹了會徽的寓意,并要求會刊、證書和信箋都要加蓋會徽(佚名,1937)。

圖1 中國地質學會會徽Fig.1 The emblem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圖2 倫敦地質學會的會徽Fig.2 The emblem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中國地質學會會徽圖案的中間是“中”字,上下左右的四個字分別為“土”、“石”、“山”、“水”。土石代表地質對象,山水代表海侵海退、造山運動等地質作用。四個字圍繞的“中”字代表中國,也代表中國地質學會。如果以會徽作為地圖來看,則代表著中國的縮影:東部為海洋和多湖泊區,以水代表;西邊地勢高聳的山陵地區,以山代表;南方之石表示丘陵地域;北方之土代表黃土及其他土狀堆積。如果從上下左右的排列來讀,“土中石”、“石中土”、“水中山”、“山中水”,反映出地質學研究中的基本哲理。

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地質學會,是創建于1807年的倫敦地質學會。學會成立以后著手建設,兩年以后建造了會場和標本陳列館,1811年又創辦了《地質學會會刊》,此后又陸續出版了多種專業刊物,目前該學會每年出版20多種期刊(中國地質學會,2002a)。繼倫敦地質學會之后,法、美、德等國也先后成立了類似的學術團體。亞洲成立最早的國家是日本,中國緊跟其后。

倫敦地質學會成立以后,在重點收集礦物巖石和化石標本的同時,投入大量經費用于購買和收集書籍、繪制地質圖,并資助各種著作的出版。倫敦地質學會的會徽中間的兩個字母圖案,是地質學會(Geological Society)兩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下面的數字“1807”是學會創建時間;周圍的文字是用拉丁文寫的一句話:quicquid sub terra est(地下究竟有什么,Whatever is under the earth)。這句話引自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哲學家培根在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一書。培根提出的“知識就是力量”,鼓舞了歐洲人去探討、掌握自然規律。倫敦地質學會的會徽,并沒有多數國家地質學會會徽上象征國家領土的輪廓圖,因為從該學會成立之始,地質學家的工作區域就超出了英國本土,地質考察遍及歐洲、非洲、亞洲等眾多區域。

俄羅斯地質學發展較早,早在16世紀的沙皇俄國時期就建立了地質礦產相關的管理機構,稱為石業辦公室(俄文:Каменный приказ,英文:Stone Prikaz),管理國家石材的生產和使用。這一時期俄羅斯出現了第一批專業的礦產勘探工作者。1700年,彼得一世建立了礦業事務部。1714年,現在隸屬于俄羅斯科學院的人類學與民族學博物館建立,其建立時間早于俄羅斯科學院,俄文全稱現為: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науки Музей антропологии и этнографии им.Петра Великого (Кунсткамера)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МАЭ РАН)。兩年之后,博物館內設立了礦物專柜,成為今后俄羅斯地質機構的基礎。18世紀還建立起了地質礦物的研究機構和教育機構。

然而,俄羅斯的地質學術團體則較少,且成立較晚。1817年俄國創立了俄羅斯礦業學會(RussianMineralogicalSociety),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礦物學會,從1869年至今,它都設在圣彼得堡礦物研究所內。1882年亞歷山大三世下令建立地質委員會,它不是一個公共的學術組織,但它作為國家財產部(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 имуществ)礦業部門的一個組成部分,使俄羅斯的地質事業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它的任務包括系統研究國家的地質構造、地下礦產賦存、區域地質制圖等。1930年,地質委員會撤銷,其統籌和規劃地質調查等的功能,被劃入其他不同的地質調查部門。地質委員會1918年之后的徽章見圖3?;照聢A環上的俄文含義為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В. С. Н. Х.)地質委員會(Геологический Комитить),而中間的俄文內容為俄羅斯共和國(Российс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圖3 1918年以后俄羅斯地質委員會的徽章Fig.3 The emblem of the Geological Committee of Russia after 1918

1939年,蘇聯在合并原有的幾個全俄科技礦業學會的基礎上,成立了科學工程與技術礦業學會。該學會在1954年改名為科技礦業學會,并于次年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分會。1992年,在科技礦業學會的基礎上創建了俄羅斯地質學會,并在2000年設計了會徽(圖4)。俄羅斯地質學會是一個在自愿、獨立、公開基礎上成立的組織,聯合了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以及從事地質勘探的各種專家,不分部門隸屬關系,也包括高等和中等專業教育機構的師生。俄羅斯地質學會的管理機構包括全體大會(Congress)、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Committee)和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The Presidium of the Executive Committee)(Рогов и Грачев,1992)。其中,最高機構為全體大會,至少五年召開一次。執行委員會至少每年召開一次會議,選舉常務委員會以在全體大會休會期間協調和管理學會事務。常務委員會會議根據需要召開,但至少每季度需要召開一次。

圖4 俄羅斯地質學會的主體圖案Fig.4 The emblem of the Russian Geological Society

俄羅斯地質學會會徽的設計創意來自俄文單詞Геология(地質學)的前三個字母Гео,相當于英文單詞Geology中的Geo。在圖案的中部為形似字母Г的地質錘——地質學家在野外工作時的重要工具,下部為形似字母e的篝火,而外圍的圓形為字母o,象征著地質學家的研究對象——地球。該會徽主要用于地質學會頒發的各種證書和獎項當中,在證書中加蓋的帶有地質學會會徽的圖形外圈,用俄文寫著俄羅斯地質學會的全稱和簡稱。

美國與地質學相關的學會、協會有近百個。學術團體在美國十分普遍,它既是學術交流的園地,也是社交活動的場所(吳鳳鳴,1996)。美國最為古老的地質學會是創建于1888年的美國地質學會(TheGeologicalSocietyofAmerica,簡稱GSA)(美國地質學會,2022)。該學會是北美的地學組織,有來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國的北美會員以及北美以外的會員參加。進入21世紀,GSA在全球85個國家擁有16000多名會員(中國地質學會, 2002b),現在它成為了一個國際性的學術組織。該學會于1890年創立了會刊《GSA通訊》(月刊)(GSABulletin),1973年創刊《地質學》(Geology),后又創刊《今日美國地質學會》(GSAToday)等多種刊物。1891年,在GSA成立三周年的第五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公布了學會的會徽。會徽用象征地質學家的腰帶作為圓圈,中間繪有北美洲地圖。腰帶上寫著美國地質學會及成立時間,左下角是一個地質錘(Eckel,1982)。GSA的會徽一直有細微的改變,但是大的輪廓未變(圖5a—e)。這種變化反映出美國地質學會一直在適應時代變化中不斷做出調整,但是總的方向一直沒有改變(佚名,1989)。這一點也可以從現在GSA使用的新會徽(圖5f)中反映出來。

圖5 (a)—(e) 不同時期美國地質學會的會徽(Eckel,1982): (a) 1891~1935;(b) 1935~1945; (c) 1945~1959;(d) 1961~1972; (e) 1972~1979; (f) 美國地質學會的新會徽Fig.5 (a)—(e) The emblems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in different periods (Eckel,1982): (a) 1891~1935;(b) 1935~1945; (c) 1945~1959;(d) 1961~1972; (e) 1972~1979; (f) the new emblem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隨著北美以外會員的增長和地質學涵蓋內容的不斷擴大,美國地質學會逐漸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學術組織。21世紀GSA又設計了線條簡單、明晰的新會徽。這個方形會徽的右下部分為四分之一圓形,呈深綠色,代表地球及研究地球巖石圈、水圈、生物圈的各種學科;中間狹窄的圓弧為白色,代表大氣層及大氣科學;左上部為深紫色,代表宇宙空間及相關的行星學科。新會徽反映出地球科學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大,會徽上不再有北美洲地圖也反映了GSA的研究地域不再局限于北美洲,而是開始關注全球性的問題。盡管有了新的標識,美國地質學會原來的會徽仍然繼續使用。

亞洲最早成立地質相關學會的國家是日本。1878年,日本政府聘請的地質學家萊曼(1872~1880年在日本工作)為開展地質調查活動培養的學生組織成立“地質學社”,次年1月學社創辦的《地學雜志》發行,但由于學社成員多有實際業務在身,無暇打理學社,學社活動僅維持了3年(土井正民,1990)。而在1879年4月,日本外交官和政治家主導成立“東京地學協會”,創辦《東京地學協會報告》;“地學會”1883年從東京大學理學部內的博物友會中獨立出來,1885年創辦《地學會志》,英文名為BulletinoftheGeologicalSocietyofJapan,1889年起重辦《地學雜志》。1893年,地學會并入東京地學協會,合并后的協會繼承了《地學雜志》,于1897年定英文名為JournalofGeography(小林貞一,1980)。同于1893年,東京地質學會成立并創辦《地質學雜志》,1934年該學會更名為“日本地質學會”。

日本地質學會旨在發展和傳播地質學,包括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和學校教師,以及從事地質學工作以便為社會服務的人、大學生、研究生和熱愛地質學的人,是日本地球科學協會中規模最大的學術團體(日本地質學會,2022)。該學會的會徽則是在學會成立85年之后才確定的。當時,日本地質學會“縱觀世界上的學會,各學會一般都擁有各自的標識”,遂“決定制作與學會發展相匹配的標識”(佚名,1978)。1978年,《地質學雜志》刊出征集標識圖案啟事并列出了國外相關組織的會徽圖案以供參考(圖6)。此后日本學者提交了9件作品,最終日本帝國石油公司巖崎哲治的作品得到采用(佚名,1980)。1980年日本地質學會正式公布了會徽的圖案。會徽在日本四島圖案的背景上繪有一把地質錘,圖形下方用日文寫著“日本地質學會”,外圍圓弧狀則寫著地質學會的英文名和成立時間(圖7)。

圖6 日本地質學會征集會徽圖案時提供的國外會徽參考(佚名, 1978)Fig.6 The reference emblems provided by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when collecting design schemes of its emblem

圖7 日本地質學會的會徽Fig.7 The emblem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3 科學文化的品牌效應

文化有著或多或少的歲歲重復、周而復始的程式化、制度化的行為。人們通過這種儀式感以凝聚力量、傳承精神、表達訴求。任何文化都有其核心的精神和價值取向,并把學者個體包容在科學共同體的整體文化之中,賦予他們學術生命和價值意義。要想理解科學家的活動,就必須理解他們生活于其中的組織結構、規范和文化價值觀。學術團體為特定學術領域的學者群體建立起屬于他們自己的獨特的學術文化圈。

地質學會的會徽“是學會品牌的重要體現,是學會的重要無形資產”(李中賦, 2010)。它與學術團體的性質、宗旨、活動、會員及公眾需求相結合。隨著科技交流的拓展和深入,會徽作為學術團體在對外交往、聯系和舉辦各種學術活動時不可缺少的科學文化性標志、甚至宣傳性標識,愈發重要甚至不可或缺。

會徽以主題明確、線條清晰、工藝簡潔,成為學術團體的社會表現和品牌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皩W會品牌的基本價值在于擴大學會的社會影響,在學會組織以外的更大范圍內吸引社會公眾參加活動,在活動中感受學會的文化魅力,提升素質和能力”(李中賦, 2010)。

雖然科學研究拒絕形式主義,但是科學活動必然有其基本的工作模式和獨特的行為方式。學會作為一種自由、松散的學術組織,是科學共同體的典型代表和科學文化的表達形式。這種科學文化模式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容納了不同體制之下的地質學家,同時又以開放的形式和獨特的文化把學術共同體聚集在一起。學會通過年會、期刊、獎勵、評議等途徑樹立起了自身的權威性;通過演講、展覽、科普等途徑在學術與社會之間建立起橋梁;通過會章、會徽、會歌、會旗等科學文化形式建立自身的學術文化表達模式,從而成為科學體制之外不可替代的組織形式。而各國的地質學會正是通過其會徽,彰顯了其科學文化的內涵和精神。

猜你喜歡
中國地質學會會徽學術
中國地質學會百年誕辰系列專題(一)
中國地質學會組織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地質找礦成果揭曉
中國地質學會組織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揭曉
會徽公布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的學術思考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中國地質學會評出2016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
第九屆中國花博會會徽吉祥物揭曉
北京2022年冬奧會會徽和冬殘奧會會徽設計方案征集
學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