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盆栽藍莓根際接種內生真菌的效應

2024-01-31 04:17嵇康軒原寧欣
中國南方果樹 2024年1期
關鍵詞:盆栽株高內生

李 竹,嵇康軒,原寧欣,王 波

(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學院,江蘇蘇州,215000)

藍莓為杜鵑花科越桔屬(Vaccinium)果實藍色的小漿果果樹,于20世紀80年代初引入我國進行栽培,目前已形成較大的產業規模[1-2]。藍莓沒有主根,根毛稀少,吸收土壤養分能力較弱。我國大部分栽培地區需要對土壤理化性質進行適當調節,才能滿足藍莓生長需要。如:通過施硫磺來調節土壤pH值,增施生物有機肥等方式[3-5]增強土壤供肥能力。近年來,利用微生物調節土壤環境,促進植物生長的研究越來越多[6-8]。有研究發現,在自然條件下,藍莓根系可以和內生菌結合,進而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促進植株對營養元素的吸收利用[9-12]。若在土壤中人工添加(接種)內生菌也可以促進藍莓生長,則將對藍莓栽培產生深遠影響。由此,筆者從健康藍莓植株根部分離內生真菌,研究其人工添加于土壤對藍莓根系、光合特性和生物量的影響,以期為內生菌在藍莓生產中的應用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藍莓品種為“燦爛”,由蘇州御湖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 試驗方法

1.2.1 菌株培養與分離 選取生長正常的藍莓根系,用75%乙醇及10%次氯酸鈉進行消毒,后將其剪成0.5 cm的根段,接至PDA培養基中,于27 ℃避光培養2周,待根端長出明顯菌絲后用接種針轉移至新的培養基,反復純化至單一菌落。

1.2.2 菌株分子生物學鑒定 采用CTBA法提取菌株DNA[11],擴增產物送至蘇州鴻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測序,將測序結果在NCBI的GenBank數據庫中進行BLAST比對分析。

1.2.3 盆栽藍莓接菌 菌液制備:取新鮮菌塊接種于PD培養液中,培養15 d制備菌懸液。取1 mL稀釋后的菌懸液(孢子數為1×105個/mL),注入新培養液中,25 ℃、200 轉/min搖床培養15 d,待用(孢子數約為8×106個/mL)。

盆栽與接菌:栽培基質為草炭∶松鱗∶珍珠巖=5∶3∶2(體積比),在121 ℃下,經2 h滅菌,待用。試驗盆上口徑25 cm、底徑20 cm、高度17 cm,用75%酒精消毒后風干,每盆裝入滅菌基質0.006 m3(約0.5 kg)。取生長相近的兩年生藍莓苗移栽在盆中(2022年6月25日),一盆一株。將上述制備好的菌劑(菌懸液)均勻澆灌至根部(2022年7月1日),每盆20 mL,15 d后再澆一次(20 mL)。試驗設置不接菌為對照(CK)。單株小區,每處理40次重復。露天盆栽,盆隨機排列,每隔10 d隨機交換位置,并將盆旋轉180°。其他管理同常規[2]。

1.2.4 測定指標與方法 接菌0、15、30、45、60、75和90 d(7月1日起)時進行相關項目測定,每次每處理隨機選3盆(3次生物學重復)。

用便攜式葉綠素儀(SPAD-502,日本)測定SPAD值。每株選中部3~5片成熟葉進行測定,避開葉脈,每片葉在葉脈兩側對稱部位選擇測量6個點。

用便攜式光合作用儀(LI-cor 6400,美國)測定光合特性。在晴朗天氣上午9:00—11:00進行測定,環境的CO2濃度為420 μmol·mol-1,光照強度為1 200 μmol·m-2·s-1。每株選取自上而下第3-5片完全展開葉(3片葉)進行測定,每株測定3次。

用卷尺測量株高,用游標卡尺測量地徑;記錄葉片數和分枝數,每個處理重復3次。

用Epson Perfection V700根系掃描儀掃描測定根系構型。將選取的植株從盆中取出,剪取根部,去除附著在根系上的基質,浸泡在去離子水中,用去離子水輕柔清洗,然后將根系放入掃描儀根盤中,加入去離子水,待其完全舒展后,蓋上藍色背景板進行掃描。掃描圖片用Rhizo Vision Explorer進行分析處理。

用TCC氧化還原法[13]測定根系活力。

用電子天平(梅特勒-ME204,瑞士)稱量植株鮮質量與干質量。

1.2.5 數據分析 采用 SPSS 26.0進行統計分析,用平均值和標準誤表示測定結果,對各項結果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 分離所得內生菌株的鑒定

從藍莓根部分離出11株內生菌,根據預試驗及相關文獻選擇其中兩株進行后續試驗。兩株菌株分別編號為J1和J6。J1的菌落正面青色,背面青色,呈絮狀,輪狀生長,生長速度較快。J6的菌落較為蓬松,表面灰色,背面灰黃色,呈絲狀(見圖1)。

圖1 藍莓健康根部分離菌株J1和J6在PDA培養基上培養的菌落形態

分子生物學鑒定結果表明,J1與GenBank中的Trichodermaasperellum(MT150599.1)的序列覆蓋度達到99%,最大序列相似度達到100%,由此鑒定J1為棘孢木霉(T.asperellum)。J6與GenBank中的Mucorcircinelloides(MH855658.1)的序列覆蓋度達到100%,最大序列相似度達到99.49%,由此鑒定J6為卷枝毛霉(M.circinelloides)。

2.2 接種內生菌對藍莓生長發育的影響

2.2.1 葉片SPAD值 試驗結果看出,接種75 d內各處理的SPAD值均呈增長趨勢,此后基本無變化。接種15~90 d,兩個接種內生菌處理的SPAD值均顯著高于CK,但接種60 d后接種處理與未接種處理的差距逐漸減小(見表1)。這表明,接種內生菌對提升葉片SPAD值有促進作用,且在處理前期作用較明顯,隨著處理時間延長,與CK之間的差距逐漸變小。

表1 不同處理對盆栽“燦爛”藍莓葉片SPAD值的影響

2.2.2 葉片光合特性 接種后各處理同一光合指標隨時間的變化趨勢相似。接種15~90 d,J1和J6處理的凈光合速率均顯著高于CK;J1和J6處理的蒸騰速率大多(J1和J6接種30 d,J6接種90 d除外)顯著高于CK;J1和J6處理的氣孔導度大多(J1接種45 d,J6接種30 d、90 d除外)顯著高于CK;J1和J6處理的胞間二氧化碳濃度大多高于CK(J6接種90 d除外)(見圖2)。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胞間二氧化碳濃度(Ci)分別與凈光合速率(Pn)和氣孔導度(Gs)極顯著相關(見表2)。

表2 盆栽“燦爛”藍莓葉片光合參數相關性

表3 不同處理對盆栽“燦爛”藍莓根系構型的影響

圖2 不同處理對盆栽“燦爛”藍莓葉片光合特性的影響

2.2.3 根系 試驗結果表明,接種0~30 d期間各處理根系構型各指標值均增加,J1處理的根面積、根體積和根尖數增幅最大;J6處理的根長和根直徑增幅最大。接種30~60 d期間,各處理根系構型各指標值均下降,根直徑下降幅度較小,其余4個指標下降幅度較大,且CK的各指標下降幅度均大于J1和J6處理。表明,此時期植物受高溫脅迫程度較高。植物根系活力在接種30~60 d期間也發生較大變化,先上升后下降,表明短期高溫對植物根活力有一定促進作用,而長期高溫脅迫抑制了根系活力。接種90 d時,J1的根面積、根體積以及J6的根體積則繼續下降;各處理的根長、根直徑和根尖數,CK的根面積和根體積,以及J6的根面積有顯著恢復,但部分指標尚未恢復至接種0 d時水平,尤其是CK的根尖數、根體積及根長仍顯著低于接種0 d。

接種后,各處理的根系活力變化趨勢相似;J1和J6處理的根系活力大多(J1接種45 d除外)高于CK,接種45~90 d根系活力呈現為J6>J1>CK;接種90 d時J6和J1處理的根系活力達到最大值,分別比CK高42.06%和19.03%(見圖3)。

圖3 不同處理對盆栽“燦爛”藍莓根系活力的影響

2.2.4 地上部形態指標 試驗結果表明,隨著接種時間的增加,各處理地上部生長指標均呈增加趨勢。接種15~90 d,不同處理的株高呈現為J1>J6>CK。各處理的分枝數主要集中在接種后0~15 d和60~90 d這兩個時期增加,與藍莓生長期吻合;接種15 d時的分枝數呈現為J1>J6>CK,接種30~90 d的分枝數呈現為J6>J1>CK。接種15~90 d,J6和J1的葉片數和地徑均顯著大于CK,且多數情況為J6>J1(僅接種30 d時葉片數為J1>J6)(見圖4)。

2.2.5 生物量 隨著接種時間的增加,各處理的全株干質量整體呈上升趨勢,接種內生菌促進了干物質的積累。接種15~90 d,J1和J6處理的葉片干質量顯著高于CK;J1和J6處理的莖干質量均顯著高于CK,且J1處理顯著高于J6處理;J1和J6處理的根干質量顯著高于CK(見表4)。

表4 不同處理對盆栽“燦爛”藍莓生物量(干質量)的影響 g

3 討論

3.1 接種內生菌對藍莓光合能力的影響

在一般情況下,利用葉片SPAD值能夠預測其葉綠素含量[14-15],而葉綠素含量是反映植物光合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通常葉綠素含量越高,植物光合作用能力越強[16],因此,可以根據SPAD值判斷植物光合狀態和指導氮肥施用[17-19]。本試驗發現,接種2種內生菌后一段時期(45 d內)葉片SPAD值顯著增加,說明植物光合性能得到了增強[20],而在試驗后期各處理葉片趨于成熟,SPAD值差異不大。這與朱江華[21]、歐靜等[22]的研究結果類似。

本試驗中,接種30~45 d期間凈光合速率明顯下降。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此期蘇州地區持續高溫(最高氣溫達40 ℃)且光照較強,地表溫度超過40 ℃,對藍莓產生脅迫,部分新葉出現灼傷現象,導致葉片氣孔關閉,氣孔導度下降,限制了外界二氧化碳進入,胞間二氧化碳濃度大幅下降,進而導致藍莓凈光合速率顯著降低[23]。這與張瑞朋等[24]和吳思政等[25]的研究結果類似。本試驗結果表明,接種內生菌,增強了藍莓植物對強光和高溫的適應能力,提高了植物的凈光合速率。

3.2 接種內生菌對藍莓根系生長的影響

根尖是根系最活躍的部分,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及無機鹽。根尖數越多,根系對水分及養分的吸收能力越強。同時,根尖數量的增加也為根系伸長提供可能,進而增加根系總體積與總面積。高溫脅迫會對藍莓生理過程產生影響,具體脅迫程度和藍莓品種、溫度有關[26]。在本試驗中,接種60 d時外界溫度高達40 ℃,已經接近藍莓半致死溫度,根系生長受到抑制,根尖受到高溫破壞,數量減少,生長點減少,根長縮短,根面積和體積減小;對比CK,接種內生菌后,根長、根面積、根體積和根尖數下降幅度較小。這說明接種內生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植物抗性,緩解了高溫對植物的損害[27]。有研究表明,植物根系直徑和根系活力之間可能存在負相關,即直徑越小,活性越大[28]。本試驗未發現類似現象,可能是高溫脅迫導致該現象不明顯。

3.3 接種內生菌對藍莓形態指標及生物量的影響

植物株高與植物生長量往往存在正相關關系,通過株高能較好地觀測植物早期生長狀態。趙磊等[29]將毛霉屬真菌接種至藍莓,發現其顯著提高了藍莓株高,本試驗接種J1和 J6得到了類似結果。地徑是描述植物生長狀態的重要指標。本試驗結果表明,接種J1和J6均能促進地徑增長,與黃秋良等[30]的研究結果類似。植物分枝數和葉片數是衡量生物量累積的重要指標,也是指示植物光合速率的重要依據。一般情況下,分枝數與植物冠幅有關,分枝數越多,越有利于葉片生長,越有利于植物對陽光的利用。本試驗結果表明,接種內生菌促進了藍莓植株分枝數和葉片數的增加。在劉江東[2]的研究中,不同菌株對不同品種藍莓的促進作用不同,同一菌株對株高、地徑等指標的作用效果也不同。本試驗中有類似情況:J1對株高促進作用較好,J6處理對地徑、分枝數和葉片數的促進作用更明顯。這可能是由菌種差異引起的。不同內生菌的功能、特性不同,對植物作用效果也不同,進而影響植物對資源分配的策略。株高能夠表征植物垂直方向上利用光照的能力,植物傾向于垂直生長以獲取更多的光照資源[31-33]。地徑與植物固定支撐、水分吸收有關[34]。J1處理對株高促進作用更好,意味著藍莓能夠獲取到更多光照資源,光合速率也更高。J6處理對地徑促進作用更明顯,對株高促進作用較弱,光合速率低于J1處理,植物需要更多的葉片吸收利用光照,因此,J6處理的植物分枝數和葉片數增量較大。接種兩種內生菌對植物鮮質量和干質量積累具有促進作用,這與胡琦鵬等[35-37]的研究結果一致。由于J1和J6處理的最終分枝數和地徑較為接近,同時葉片數占生物量比重較小,生物量大小更多取決于株高,因而J1處理在促進生物量積累方面表現更好。

4 結論

從健康藍莓植株根部分離出11株內生菌。有兩株通過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分析分別鑒定為棘孢木霉(Trichodermaasperellum)和卷枝毛霉(Mucorcircinelloides)。將這兩株內生菌的菌懸液澆灌至盆栽藍莓根際事先滅菌的基質中,對植物形態指標、光合速率、根系生長、生物量均有促進作用。在實際栽培中,可以通過添加內生菌的方式培育更加優良的藍莓幼苗。

猜你喜歡
盆栽株高內生
植物內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仙人掌盆栽
內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潛在應用
介紹四個優良小麥品種
“黨建+”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
盆栽
授人以漁 激活脫貧內生動力
“丑八怪”的盆栽
不同栽培密度對柴胡生長的影響
玉米骨干親本及其衍生系中基因的序列變異及與株高等性狀的關聯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