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模式與借鑒

2024-02-01 08:03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德國機構評估

陳 聰

(四川文理學院 教務處,四川 達州 635000)

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高等教育評估是影響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改進高校教學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二十世紀中葉以來,隨著資本主義工廠手工業的發展、自然科學的發展、哲學理性主義思潮的掀起,世界各國經濟體制與結構發生重大的變革與調整,伴隨而來的問題是人才的緊缺。在各國政府積極推動與現實環境激發下,教育民主化觀念深入人心,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高校數量、大學生數量激增。不可避免的,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降低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為破解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困境,各國紛紛采取相應措施,達到既保發展又保質量的效果。

一、德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

就德國高等教育發展歷史來看,其起步晚于歐洲其他各國,但發展卻非常迅猛。二戰后,德國在教育發展上主要分三個時期:一是1945年至1959 年的重建與恢復教育時期(1945 年-1959年);二是教育改革的醞釀時期(1959 年-1965年);三是教育改革與擴展時期(1970 年以后)。經過三個時期的發展,建立了《高等學??偩V法》,它規定了德國高等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在大學民主自治的基礎上,注重挖掘大學潛力,以適應國際競爭的大學。

德國高校普遍認為質量管理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在教育質量標準允許的范圍內提高教學水平和保障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高校被允許在該標準的一定范圍內浮動,不必嚴格達到所有標準,同時應考慮標準體系中未考慮到的因素。[1]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面向學生需要講授與其培養層次和學科研究水平相適應的知識;同時,要培養學生跳出常規,質疑知識的能力。在德國教育領域的學者理念中,僅僅強調質量標準,以及通過該質量標準進行評估不一定能有效保障高校教育質量,想要達到預期教育質量標準,取決于諸多因素,必須要為高校創造一定的條件?;诖?,德國展開了其獨特的高等教育質量評估模式。

二、德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模式

(一)評估制度

德國在高等教育上采用“雙體制”評估模式,即“二元制”模式,外部評估與內部評估并駕齊驅。各州政府政策制度非常相似,僅有些許不同,但總的來說是按照相關法律法規來衡量高等教育的發展。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對公辦學校的相關要求較嚴格,除了學校相關部門的設立、制定和修訂制度以及為研究項目提供財政補貼外,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關于實驗室建設、教授的聘任、學科和專業設立的決定都要經過嚴格批準。因此,德國的高校水平相當,這也導致了高校間缺乏創新和競爭力。為改善目前的狀況,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正在兩方面積極開展工作。一是通過放松韁繩,減少對高校的過度控制;二是通過評估體系來保證質量,逐步與培養體系相結合。

(二)評估機構及職能

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德國的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由聯邦政府和大學之間的中介組織或機構完成。主要有科學理事會(Wissenschaftsat)、德國研究機構(Deutsche Fors-chungs genmeinschaft)(簡稱DFG)和認證委員會(Akkred-iterungsrat),這些中介組織或機構產生的費用由德國政府直接補貼,各機構的具體內容如表1。

表1 德國高等教育評估模式內容匯總

科學理事會的職能主要包括:按照聯邦和州政府的要求對建筑或其他投資的資金進行評估;為高校的整體發展提出一些建議;就高等教育未來發展提出建議??梢哉f,德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被科學理事會的工作深度影響。

德國研究機構負責管理和分配州政府和聯邦政府之間的基礎研究經費,對每所大學的科研能力及其應用科研的課題進行評審。

認證委員會的職責是認證教師教育和學生學習的質量,為學生擇校提供客觀的學科層面信息,為學科和社會人才流動提供參考。認證委員會負責認定機構和學科,使德國高校授予的學位在國際上更具競爭力。

(三)評估程序

即便德國在各州政府的質量評估標準與模式都各不相同,但評估程序基本一致。一次完整的系統評估主要分四個階段:即內部評估階段、外部評估階段、結果執行階段、后繼性評估階段。四個階段相互銜接,逐步實施,最終完成高校評估的整體任務。[2]

1.內部評估階段

內部評估是評估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它主要是在評估機構的指導下由被評估院校自主進行,是院校在評估上的自我剖析。主要是為了更好地進行下一步評估做好準備工作,從時間上看,主要分為準備和評估兩步。

(1)準備。為了讓評估各項工作順利開展,院校在評估伊始,需要根據后續的評估環節,有針對地準備評估材料。包括評估指標體系與標準、評估問卷、宗旨與方針、評估方法與程序等方面,院校為了更好地梳理后續的評估材料,還會成立專門的內部專家評估小組,有針對性地準備、整理評估材料。

(2)評估。在獨立評估機構的協助與指導下,內部專家評估小組使用各類分析方法對被評院校的學生能力與就業現狀、科研能力、師資隊伍、教學水平與條件、學科機構組織、學院專業特色與優勢等方面進行質量評估;同時對評估機構的評估體系合理性進行分析,最后完成自評報告,提交院校和評估機構負責人。

2.外部評估階段

外部評估階段會選擇與被評估專業相同或相近的經驗豐富的專家組成專家小組進行評估。同時,專家們不得與被評院校存在人員和業務關系,以保證評估結果的準確與客觀。

3.結果執行階段

院校將根據內部評估與外部評估形成的具體執行結果和改進措施與評估機構簽訂整改協議,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改進措施完成整改任務,最終形成包括執行情況的整改報告提交學校審核。

4.后續評估

為后續檢查各院校整改落實評估報告的效果和情況,評估機構會對學校整改的執行情況進行審核,或者院校向評估機構申請,再次進行評估。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德國高等教育質量高低與績效息息相關;評估模式充分考慮了高校自身的特點和政府的監管責任;評估程序中重視評估機構與被評估院校之間的溝通和共同參與;利用教育評估結果為自我完善和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三、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現狀

2010年7月,教育部關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已經指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薄巴苿痈叩冉逃齼群桨l展”戰略目標首次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在短期爆發增長后趨于穩定,必然要以質量為高等教育發展核心建立行之有效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3]構建多元化評估機制,必須要以明確各部門、機構、被評院校的管理范圍與權責為核心,形成正向呼應,這能積極促進高等教育評估發展專業化、制度化和科學化。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在明確評估導向,細化評估質量標準,執行評估結果方面發展較快。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有各項事業發展的廣闊舞臺,完全能夠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完全能夠培養出大師。我們要有這樣的決心、這樣的自信!”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把握戰略主動,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4]

在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已經形成較為科學的規劃和實施路徑,但高等教育的質量保證之路是無止境的。隨著高等教育發展的不斷變化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不斷提高,只有不斷探索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的新舉措,建立健全質量評估體系,才能為社會、為國家提供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的現狀主要表現為:教育行政機構主導型評估模式;缺少規范權威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學者對高等教育質量內涵的理解存在差異;高校質量評估過于注重人才培養的質量,而忽視了知識創新和社會服務的質量,沒有體現出高校的職能;質量評估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學科基礎實力建設,卻忽視了學生畢業質量和學以致用的能力。

四、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的啟示

通過梳理和分析德國高等教育獨特而完整的評價模式,對我國高等教育評估模式具有較大借鑒意義,具體如下:

(一)因地制宜確立評估標準

德國為形成特色的高校辦學模式、發展特色學科專業,學習許多歐洲國家因地制宜的質量評估體系,在評估時會根據院系的特色來修訂評估標準,對癥下藥,重視學校的個性化情況。[5]

而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評估標準是由教育部統一制訂,對某一類別的高校采用同一套評估標準,重共性,不能很好的兼顧個性,不利于學校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應堅持共性與個性相統一,因地制宜制定最合適的評估標準,尊重學校的個性化發展,這樣才有利于我國高校提高辦學質量、發展學科特色。

(二)獨立的評估機構

德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工作不依賴于政府,委托介于聯邦政府和院校間的社會評估機構開展,保證評估結果公正、專業和客觀。

和德國相比,我國的評估機構主要是教育行政機構,導致評估或多或少會產生官僚化、行政化現象。[6]我們應加強質量理性,讓評估既可以接受政府的授權來引領高校質量發展,也可接受高校的授權進行內部評估,以加強高校的內涵建設,保證評估的專業性和方向性。

(三)注重內部和外部的協調

高等教育評估模式方面,德國高等教育是以內部評估為基礎,結合外部評估實現不同評估方式之間的有機協調,促進高校教育質量的提高,以提升高校的自我管理能力與教學科研質量為終極目標。為明確高校質量評估目的,促進內部評估開展,在評估初期,評估機構會與學校各部門進行充分溝通,由內而外,為外部評估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我國的高等教育評估存在溝通交流不夠充分的情況,部分被評估高校存在被動應付準備評估材料的現象,沒有達到評估的真正初衷,可以看出評估機構與被評高校是明確的上下級關系。我國評估機構和高校應該充分重視內部評估的基礎性和重要性,進行充分的交流,明確評估目的,以真正實現“以評促改、以評促建”。

(四)構建以學生學習成果評估為核心的高等教育評估內容指標

學生的學習成績是教育的核心目的,學生的學術成就可以表明高等院校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其教育使命,但高等教育評估的重點需要逐漸轉向教育、就業和畢業質量等實際內容。

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評估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學科基礎實力建設,卻不同程度忽視了學生畢業質量和學以致用的能力。導致我國高等教育輸入比輸出更難,許多大學生進入社會都是學非所用。因此,要注重畢業生的素質和知識的運用,形成嚴進嚴出的高等教育質量評估體系。該體系既能滿足大眾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發展和評估的要求,又能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培養合格的人才,從根本上提高教育質量。

(五)高效率執行評估結果

在德國,被評院校根據評估報告來實施和整改,整改完成后形成具體的整改報告,由被評院校申請新一輪評估,如此反復,使評估結果得到充分落實。

我國的質量評估結果主要用于高校的排名與獎懲,利用評估結果進行考核,我們的質量評估結果主要用于高校的排名和獎懲。達到以獎懲促改進的目的。這對于排名靠后、差距較大的高校來說,并不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反而會促使其“擺爛”。因此,應重視對評估結果的落實運用,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高校辦學質量,實現質量評估的意義。

結 語

路漫漫其修遠兮,提高中國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不僅在于要處理好國際借鑒和自身創新的關系,更在于不斷完善教學質量標準體系、運用評估結果、加大后繼性評估監督力度。并因地制宜建立起一套高效、系統和科學的閉環管理流程,由內而發地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以此來不斷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傊?,總結經驗、植根本土、守正創新、持續優化乃是未來教育發展之路。

猜你喜歡
德國機構評估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國豹2號
我們在德國怎么扔垃圾
德國棄煤的煩惱
一周機構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機構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機構凈增倉股前20名
一周機構凈減倉股前20名
評估依據
立法后評估:且行且盡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