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真菌毒素含量檢測結果的誤差分析及影響

2024-02-05 19:09張明
食品界 2024年2期
關鍵詞:準確性毒素真菌

1.引言

糧食真菌毒素是一類會對人和動物健康造成潛在威脅的化學物質,其含量檢測對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糧食真菌毒素含量檢測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著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由于多種原因,糧食真菌毒素含量檢測結果可能存在誤差,對于糧食質量的評估和食品安全的保障產生了一定的挑戰。因此,提高糧食真菌毒素含量檢測方法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某糧食真菌毒素含量檢測過程為例,詳細探討在檢測過程中存在的誤差類型及影響。

2.糧食真菌毒素含量檢測方法概述

糧食真菌毒素含量檢測是確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環節,目前常用的檢測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氣相色譜法(GC)、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質譜法(MS)和快速檢測方法(RAPID)等。這些方法具有不同的原理、優勢和適用范圍。

2.1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

高效液相色譜法利用色譜柱對樣品中的真菌毒素進行分離和純化,再通過紫外(UV)或熒光檢測器對分離的化合物進行定量分析。HPLC方法具有高靈敏度、高分辨率和廣泛的檢測范圍,并且可以同時檢測多種真菌毒素。然而,這種方法需要對樣品進行復雜的前處理,且儀器和耗材成本較高,操作技術要求較高。

2.2氣相色譜法(GC)

氣相色譜法主要用于揮發性真菌毒素的檢測。該方法將樣品中的真菌毒素通過氣相色譜柱進行分離,再通過火焰離子化檢測器或質譜檢測器進行定量分析。氣相色譜法具有高靈敏度、高分辨率和快速分析的優勢。然而,該方法對樣品的前處理要求較高,且只能檢測到具有揮發性的真菌毒素。

2.3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

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的原理是利用特定抗體與真菌毒素結合,再通過酶標記的二抗對復合物進行檢測。ELISA方法具有快速、簡便、高通量的特點,且適用于大批量樣品的檢測。然而,ELISA方法的靈敏度和特異性相對較低,不能同時檢測多種真菌毒素。

2.4質譜法(MS)

質譜法是一種靈敏、準確的糧食真菌毒素含量檢測方法,主要包括氣相質譜法(GC-MS)和液相質譜法(LC-MS)。質譜法將樣品中的真菌毒素通過質譜儀進行離子化和分析,根據質譜圖譜對真菌毒素進行鑒定和定量。質譜法具有高靈敏度、高分辨率和高特異性的優勢,可以同時檢測多種真菌毒素,并且可以進行結構鑒定。然而,質譜法的設備和操作成本較高,對操作人員的技術要求也較高。

2.5快速檢測方法(RAPID)

快速檢測方法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糧食真菌毒素含量檢測方法,主要包括免疫層析法(IC)和快速液相色譜法(RPLC)??焖贆z測方法具有快速、簡便、便攜的特點,適用于現場和遠程地區的檢測需求。然而,快速檢測方法的靈敏度和準確性相對較低,只能進行定性或半定量分析。

綜上所述,不同的糧食真菌毒素含量檢測方法具有各自的優勢和適用范圍,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檢測。

3.糧食真菌毒素含量檢測結果的誤差來源

3.1樣品采集和處理誤差

樣品采集是糧食真菌毒素含量檢測的第一步,操作人員在采集樣品時需要保證樣品的代表性和隨機性。如果操作人員在采集樣品時選擇不合適的地點、時間或方法,或者未嚴格按照規定的標準和程序進行采樣,就會導致樣品采集誤差。例如,在采集過程中可能存在樣品污染、扦樣點分布不合理、樣品數量不足或樣品混雜等問題,從而影響最終的檢測結果。

另外,樣品處理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它包括樣品的研磨、提取、純化等操作。操作人員需要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樣品處理,確保樣品的均勻性和準確性。如果操作人員在樣品處理過程中存在操作不規范、操作時間不足或操作條件不恰當等問題,就會導致樣品處理誤差,從而影響最終的檢測結果。如表1所示,在檢測過程中,適當提高采樣量能夠減少檢測結果的誤差。

3.2分析方法誤差

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是確保糧食真菌毒素含量檢測準確性的關鍵。首先,不同的真菌毒素可能需要不同的分析方法來進行檢測。例如,一些毒素可以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進行檢測,而另一些毒素可能需要使用氣相色譜法(GC)進行檢測。如果選擇的分析方法與待檢測的真菌毒素不匹配,就會導致檢測結果的誤差。其次,在分析過程中的操作不當也會引入誤差。例如,不正確的樣品處理方法可能導致真菌毒素的損失或降解,從而導致檢測結果低于實際含量。再次,不正確的儀器操作、樣品混淆或交叉污染等問題也會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最后,參數設置錯誤也是導致誤差的原因之一。在使用分析儀器進行檢測時,需要設置正確的參數,如流速、溫度、檢測波長等。如果參數設置不當,就會導致檢測結果的偏差。例如,如果流速過快或過慢,可能會導致分析結果的峰形變形或分離不清,從而影響毒素的定量分析。如表2所示,不同不當操作引起的誤差不同,其中參數錯誤引起的誤差最大。

3.3儀器誤差

首先,儀器的精度誤差是儀器本身的設計、制造和使用過程中的一些因素導致的。這些因素包括儀器的測量原理、測量范圍、測量精度等。例如,儀器的測量原理可能存在一定的固有誤差,比如光譜儀器在測量過程中可能受到光源的穩定性、光電轉換效率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測量結果的誤差。此外,儀器的測量范圍也會對測量結果的精度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測量范圍超過了儀器的設計范圍,可能會導致測量結果的失真。其次,儀器的重復性誤差是儀器的使用過程中的一些因素導致的。這些因素包括儀器的校準、維護、環境條件等。例如,儀器的校準不準確或者不及時可能會導致測量結果的偏差。此外,儀器的維護也是導致儀器重復性誤差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儀器的部件損壞或者使用壽命過長,可能會導致測量結果的不穩定。同時,儀器的使用環境也會對測量結果產生影響,如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可能會導致儀器的測量精度和穩定性發生變化。

3.4操作人員誤差

糧食真菌毒素含量檢測一般需要借助各種儀器和設備進行分析和測量,操作人員需要熟練掌握這些儀器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流程。如果操作人員對儀器操作不熟悉或者操作不規范,就可能導致儀器操作誤差。例如,在樣品測量過程中,若操作人員未及時校準儀器、未正確設置儀器參數或未按照儀器操作規程進行操作,就會影響最終的檢測結果。不同的操作人員在操作技能、經驗、操作習慣等方面存在差異,這也可能導致誤差的產生。例如,有些操作人員可能更加細致認真,能夠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操作,而有些操作人員可能在操作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馬虎或粗心現象,這都會對糧食真菌毒素含量檢測結果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3.5標準物質誤差

首先,標準物質的制備過程可能存在誤差。在制備標準物質時,可能會出現稱量誤差、溶解誤差或稀釋誤差等,這些誤差會直接影響到標準物質的濃度,從而影響到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其次,標準物質的保存和使用也可能引入誤差。標準物質在長期保存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光照、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導致其濃度發生變化。此外,在使用標準物質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揮發、降解、吸附等現象,進一步影響標準物質的濃度和穩定性。此外,標準物質的純度也會產生誤差。如果標準物質的純度不高或者含有其他雜質,就會導致檢測結果的偏差。因此,在選擇標準物質時,需要確保其純度和純度證明方法的準確性。最后,標準物質的稀釋誤差也可能引入誤差。在使用標準物質進行校準時,需要進行一系列的稀釋操作,而每一次稀釋都會引入一定的誤差,這些誤差可能來自于稀釋液的濃度測量誤差、液體的蒸發損失等。標準物質誤差是糧食真菌毒素含量檢測結果誤差的重要來源之一。在檢測過程中,需要注意標準物質的制備、保存和使用,確保其濃度的準確性和穩定性。此外,還需要注意操作人員的操作技術和稀釋操作的誤差,以減小標準物質誤差對檢測結果的影響。

綜上所述,糧食真菌毒素含量檢測結果的誤差來源包括樣品采集和處理誤差、分析方法誤差、儀器誤差、操作人員誤差和標準物質誤差。為了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需要在每個環節加強質量控制,確保采樣過程規范、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保證儀器的準確性、培訓操作人員并保證標準物質的準確性。只有全面控制誤差來源,才能提高真菌毒素含量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4.誤差對檢測結果的影響

4.1假陽性和假陰性

假陽性指的是實際上樣品中沒有該毒素,但檢測結果卻顯示出有該毒素存在的情況。假陰性則相反,指的是實際上樣品中存在該毒素,但檢測結果卻顯示出沒有該毒素的情況,這兩種誤差都會對檢測結果產生不同的影響。假陽性會導致實際上無毒素的樣品被誤認為含有毒素,從而引發不必要的恐慌和誤判,會帶來經濟上的損失,因為不必要的處理和處理費用會增加。同時,還會給相關行業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降低市場信心。假陰性則會導致實際上含有毒素的樣品被誤認為不含有毒素,從而造成食品安全風險,這會對人們的健康產生威脅,可能引發食物中毒等問題,嚴重的甚至會危及生命。因此,假陰性誤差對檢測結果的影響更為嚴重。

4.2定量誤差

定量誤差是指檢測結果與實際含量之間的差異,這種誤差會影響到對樣品中毒素含量的準確評估。如果定量誤差較大,檢測結果可能會與實際情況相差較大,從而導致對食品質量的誤判。定量誤差會影響到相關行業的生產和質量控制。如果毒素含量被低估,可能會導致生產出的食品超過安全標準,給消費者帶來健康風險。如果毒素含量被高估,可能會導致合格的食品被誤判為不合格,從而浪費資源和時間。

4.3檢測準確度

檢測準確度是指檢測結果與真實情況之間的一致性。準確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檢測結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如果準確度較低,檢測結果可能與實際情況相差較大,從而無法準確評估樣品中毒素的含量。

檢測準確度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食品安全和質量控制方面。如果準確度較低,可能會導致對食品中毒素含量的評估不準確,從而無法及時發現食品安全問題。同時,還會影響到質量控制,無法有效判斷食品是否符合安全標準。

4.4檢測范圍和靈敏度

檢測范圍是指檢測方法能夠涵蓋的毒素濃度范圍,靈敏度則是指檢測方法對毒素的檢測能力,這兩個因素會直接影響到檢測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如果檢測范圍較窄,可能會導致樣品中低濃度的毒素無法被檢測出來,從而無法全面評估食品質量和安全性。而如果靈敏度較低,可能會導致樣品中低濃度的毒素被低估,從而無法準確評估食品中毒素的含量。

綜上所述,誤差對檢測結果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假陽性和假陰性的誤判、定量誤差的評估準確性、檢測準確度的可信度和檢測范圍與靈敏度的全面性等方面,直接影響到食品安全和質量控制,對相關行業和消費者的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在進行糧食真菌毒素含量檢測時,需要采用準確可靠的方法,嚴格控制誤差,以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度。

結語

糧食真菌毒素含量檢測中的誤差是不可忽視的,并且會對檢測結果產生嚴重影響。為了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需要在每個環節嚴格控制誤差的來源,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校正和修正。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糧食真菌毒素含量檢測的準確性和可信度,從而保障食品安全。

作者簡介

張明(1986.02-),男,漢族,廣東廣州人,工程師,本科,管理學學士;研究方向:糧食檢驗和糧食保管。

猜你喜歡
準確性毒素真菌
What Makes You Tired
一類具有毒素的非均勻chemostat模型正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高等大型真菌與人類
毒蘑菇中毒素的研究進展
真菌造房子
嚴苛標準方能清洗校園“毒素”
美劇翻譯中的“神翻譯”:準確性和趣味性的平衡
論股票價格準確性的社會效益
艾滋病合并侵襲性真菌感染的診治
超聲引導在腎組織活檢中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