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養“為未來做好準備”的數字化學習者
——新加坡《教育技術規劃》的實施路徑與影響因素探析

2024-02-05 00:38萬秀蘭
關鍵詞:新加坡規劃數字

石 倩, 萬秀蘭

(浙江師范大學 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浙江 金華 321004)

新加坡通過制定一系列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在數字教育基礎設施、技術與課程融合、數字資源建設、數字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果。早在21世紀初,《全球信息技術報告2001—2002》顯示,新加坡已經成為世界上信息技術最成熟的國家之一。[1]到2016年,新加坡在全球143個國家中,其網絡準備指數、信息環境分類建設指數、信息技術應用指數、信息技術影響因子指數均排名第一。[2]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簡稱IMD)發布的2019年度全球數字競爭力排行中,新加坡位居全球第二。[3]

在當前這個動蕩、復雜和不確定的世界中,“培養怎樣的人”是每個國家必須面對且亟待思考的問題。新加坡政府通過制定新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致力于培養“為未來做好準備”的人。2021年6月8日,新加坡教育部出臺《教育技術規劃》(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作為引領新加坡未來教育技術發展的戰略性文件。[4]在1997—2020年間,新加坡平均每五至六年制定一次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共制定并實施了四個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5]《教育技術規劃》作為新加坡教育信息化歷史上第五個戰略規劃,其具體的實施路徑是怎樣的,規劃執行過程中又有哪些關鍵影響因素?與前四期規劃相比,新規劃體現出哪些傳承性特征,又有怎樣的創新?本文擬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

一、《教育技術規劃》制定的背景分析

新加坡《教育技術規劃》的制定有著特殊的背景。

第一,后疫情時代“雙線混融”教學成為新常態。新冠疫情給教育帶來深遠影響,大大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教學常態?;A教育的后疫情時代,是“雙線混融”教學的新時代。[6]新加坡在2020—2021年,疫情呈現多點、多輪爆發態勢。鑒于疫情形勢,新加坡教育部采取了線上教學、在家上課、網站自主學習等措施。2021年5月,新加坡教育部再度規定所有學校的學生轉為“在家上課”(Home-Based Learning,簡稱HBL)。[7]HBL實施期間,新加坡教育部同時強調“在線教學”的局限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學校實施線上、線下“雙線混融”教學,部分學習活動依然倡議“線下組織”。新加坡教育部指出,這樣做的目的是促進學生身體素質和社交情緒的健康發展。新加坡學者認為:“雙線混融”教學,秉持科學和社會責任的關鍵原則,采用在線教學與傳統教學相融合的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教育損失。[8]

第二,“為生活而學習,為未來做準備”的教育改革。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簡稱NIE)教育研究辦公室(The Office of Education Research,簡稱OER)發布的報告指出:鑒于當今我們生活在不穩定、不確定、復雜和模糊(volatile, uncertain, complex, ambiguous,簡稱VUCA)的世界,未來事物處于頻繁變化之中,各種條件和因果關系混雜,學生在未來環境中所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復雜。[9]學習當前VUCA世界和未來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從而為未來生活做好準備,變得尤為重要。實際上,新加坡早在2018年便啟動了“為生活而學習”的教育改革,并于2019年調整了新加坡中小學的評估體系,更加重視協作、自主、韌性、責任等品質的評估,以期為未來社會培養具備“21世紀素養技能”(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簡稱21CC)的新加坡國民?!督逃夹g規劃》培養“為未來做好準備”的人是該教育改革在數字時代的進一步落地。

二、《教育技術規劃》目標框架分析

《教育技術規劃》以前四期規劃取得的成績和實施經驗為基礎,明確了新加坡未來十年教育技術的發展愿景,即:秉持“以人為中心”的價值導向,教育技術賦能學生學習自主化(self-directed)、個性化;加強學生與社區、世界的聯系與互動;利用數據分析深入理解學生的興趣、態度和動機,持續優化學生學習與指導策略。[4]在該宏觀愿景的頂層驅動下,《教育技術規劃》以學生為中心,針對學生、教師、家長、學校,分別規定了具體要達成的目標。分析各角色的目標,其不同主體的目標邏輯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各角色的目標邏輯關系圖

(一)學生要成為“為未來做好準備”的數字化學習者

未來是一個知識爆炸、復雜多變、充滿不確定性的社會。新加坡教育部認為:自主性、關聯性、數字化是未來學生應具有的基本特征。在未來數字社會中,學生必須具備以下素養:(1)能夠自主地進行學習。學生有內在的學習動機,掌控學習的自主權,能夠獨立管理和監督自我的學習,而不是在外界壓力下被動地學習。(2)與外界保持緊密聯系。學生要與同伴、社區、世界保持緊密聯系,而不是孤立地學習;要把線上信息資源與線下信息聯系起來,互相打通,以防學習脫離生活而淪陷到虛擬網絡和虛化空間中。(3)具備數字素養。學生能夠利用技術進行發現、思考、應用與創作,尤為重要的是,要能夠進行“數字創造”(digitally create);能夠以安全、負責任的方式瀏覽和使用數字空間,為維護良好的網絡生態和安全貢獻力量。

(二)教師應成為技術支持的、有意義學習活動的設計者、促進者

教師是培養“為未來做好準備”的數字化學習者的核心力量。教師應成為技術支持的、有意義學習活動的設計者,能夠:(1)設計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相結合的學習環境,支持學生自主學習;(2)依據每位學生個體的需求,制定差異化的教學方式;(3)迭代更新教學設計,促進學生學習活動的持續改進;(4)借助信息技術,促進學生與學習內容、同伴、教師、社區之間的互動;(5)依據數據分析,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反饋和精準、有針對性的學習活動指導。

(三)學校應創建支持隨時隨地、“無縫學習”的互動環境

在當今社會,學校依然是主要的學習活動發生場所。為推動《教育技術規劃》在學校層面的順利實施,學校一方面要建立響應《教育技術規劃》變化的程序,制定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和實施步驟,調整學校的教育技術生態環境,為學生能夠“隨時隨地”自主學習、教師能夠“數字化教學設計”創建條件;另一方面要創建一個支持“無縫學習”(seamless learning)的校園環境,持續改善學校和家庭中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環境,重塑學習空間,豐富課堂之外的學習活動。

(四)家長應成為學生數字化學習的指導者和社區活動的合作伙伴

作為學校教育的延續和補充,家庭教育是新加坡教育規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成為自主性、關聯性、數字化學習者,為數字時代做好準備,家長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督逃夹g規劃》指出:家長必須能夠了解并認識到數字學習的好處與風險。新加坡教育部網站有系列線上指導資源,例如《家長:互聯網安全的守護者》《了解網絡健康》《保護你上網的孩子》《保護青少年的網絡安全》等。[10]家長還須擁有指導學生在家庭中使用ICT學習的基本策略。新加坡各中小學有相應的指導手冊,也會舉辦相關主題的家長培訓會。此外,家長還是社區的積極合作者,聯手社區共同為學生創建技術支持下的學習機會和條件;也是企業的良好合作伙伴,借助企業提供的資源和產品共同支持《教育技術規劃》的實施。

三、《教育技術規劃》的實施路徑分析

新加坡教育以“現實主義”“實用主義”為哲學基礎。[11]《教育技術規劃》具有目標明確、內容具體、實施策略可操作性強等特征。新加坡主要通過以下四條實施路徑,來確保規劃的有效推進。

(一)實施“個人學習設備”計劃,為自主學習提供移動終端

“為未來做好準備”的人,首先應是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人,而智能移動終端是進行“自主學習”的必備硬件設施。新加坡通過實施“個人學習設備”(Personal Learning Device,簡稱PLD)計劃,為每個中學生提供平板電腦及可編程的學習軟件,并將該軟件融進正式的學校教學計劃,以促進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新加坡教育部提出:到2021年底,讓每個新加坡中學生都擁有個人學習設備(PLD)。[12]新加坡的“個人學習設備”計劃,通過為學生創建技術支持的軟、硬件學習環境,努力實現自主學習的“無縫銜接”。此外,借助常規的混合式學習形態,例如“在家上課”活動,為學生提供自我指導、自我管理、自我監控的機會和支持方法,在鮮活的實踐活動中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

(二)推進“學生學習空間”建設項目,為“個性化”學習創建平臺

當今的教育正面臨著轉型,由工業時代形成的“單一化”的教育形態,逐步向智能時代的“個性化”教育轉型,而人工智能使大規模的個性化因材施教成為可能。[13]推進“學生學習空間”(Student Learning Space,簡稱SLS)建設項目,是《教育技術規劃》的一條重要實施路徑?!癝LS”平臺建設是新加坡教育部推進教育數字化的關鍵舉措,全國學校系統內所有學生、教師、家長與學校領導都可以利用SLS資源進行學習與教學??臻g的教學資源類型豐富,包括視頻、音頻、教案、講稿、課件、習題、多媒體素材等多種類型,學生可以根據空間內的各種資源內容,各取所需地建構知識,進行自主化和個性化學習?;凇督逃夹g規劃》提出的“要優化跟蹤學生學習的分析工具,使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表現、進步程度清晰可視化”,[4]新加坡“SLS”平臺設置了豐富的工具,可以對學生學習的行為過程進行跟蹤性監管,實時地、差異化地提供反饋,有利于學生和教師開展學習診斷和預警、制定課程規劃、評價綜合素質等活動。

新加坡教育部在“SLS”平臺開發“自適應學習工具”,以便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例如,在“SLS”平臺嵌入的數學自適應學習系統,可以根據每個學習者不同水平,定制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再如,借助“英語語言學習反饋助手”工具,學生可以獲得個性化的寫作反饋。這些工具鼓勵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對提升學習自主性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三)加強學生與周圍世界的聯系,提升數字創造力

強調學生與社會互動,是新加坡一貫的教育理念。1997年,新加坡總理吳作棟(Goh Chok Tong)說:“如果我們不讓學生與周圍的社會、世界聯系起來,那么我們培養的人,就是有知識的自私人!”[14]成為有聯系的學習者,是“為未來做好準備”的必要前提。數字創造作為新加坡數字素養框架(即發現、思考、應用、創造)的重要組成內容,強調發展學生的數字創造能力?!督逃夹g規劃》提出,學生要通過網絡協作、創建數字化作品,與同伴、社區、世界進行聯系與互動。[4]學校會為學生提供使用數字技術創建作品的機會和指導,如機器人編程、應用程序編碼、制作音樂、創建視覺藝術,以及3D打印等數字創作技巧指導。學生在數字創作中要加強彼此協作,且數字化作品內容要與社區、社會建立聯系或互動。

(四)促進評估模式轉型,建設適切數字化發展的評估體系

《教育技術規劃》的實施與推進,需要融合、轉化傳統的評估方式。衡量教育技術發展的最終成效,不是學生在學校這15年里的考試成績如何,而是在畢業后的未來50年里的表現如何。[15]在2018年啟動的“為生活而學習”的教育改革中,新加坡就進行了學校評估體系轉變,強調用全面發展的標準來衡量學生知識水平、能力及態度。[16]《教育技術規劃》實施過程中,進一步強調評估模式轉型與校本評估模型建設。一方面,學校利用數字技術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學習狀態進行更廣泛、深入的持續跟蹤與反饋,這有助于形成性評估的提升和發展;另一方面,學校利用數字技術支持校本評估(School-Based Assessment,簡稱SBA),其以總結性評估為模型,采用數據分析實現持續、分層評估。此外,新加坡利用信息技術提高了國家考試的真實性和互動性。例如通過虛擬仿真、多媒體資源等技術支持,實現評估的客觀性與真實性。

四、《教育技術規劃》的特點分析:基于傳承與創新的雙重視角

新加坡前四個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以“Masterplan for ICT in Education”命名,所以這里分別簡寫為Masterplan 1,Masterplan 2,Masterplan 3,Masterplan 4,而第五次教育信息化戰略命名有所不同,稱為“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與前四個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相比較,《教育技術規劃》一方面體現了重要的歷史傳承性,在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價值取向、項目實施等方面繼承了以往規劃的經驗;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一定的創新性,反映了時代的新需求。

(一)傳承性視角

第一,《教育技術規劃》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這里的“以人為本”是指以人的發展特別是作為教育對象的具體的個人的和諧發展為根本。該規劃內容雖然屬于“教育技術”領域,但其邏輯出發點卻始終是“學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督逃夹g規劃》以培養“為未來做好準備”的數字化學習者為宗旨,數字技術為實現該目標提供相應的輔助支撐。2015年,新加坡教育部部長王瑞杰(Heng Swee Keat)指出:“新加坡教育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價值觀為導向,為未來夯實基礎?!盵17]“以人為本”是新加坡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的一貫傳承。五期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的目標各有不同,但ICT等系列數字技術只是“配角”,是達成目標的輔助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

第二,以前期規劃為基礎,注重內容的銜接與遞進。新加坡《教育技術規劃》是在前期規劃(Masterplan 4)取得經驗和成績的基礎上制定的。與前期規劃相比,其在目標定位、內容制定、路徑設計、項目實施等方面既有銜接又有遞進,詳見表1??v觀新加坡1997年以來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每一期新規劃都是在前期規劃經驗基礎上制定的。新規劃與前期規劃在目標定位、內容設計、策略制定、項目實施等方面存在銜接和延續。Masterplan 1秉承“思考型學校,學習型國家”的教育愿景,側重基礎設施建設;[18]167Masterplan 2延續了Masterplan 1的目標,繼續建設支持ICT廣泛和有效應用的基礎設施,同時提出學生要利用ICT進行主動學習;Masterplan 3在Masterplan 2的基礎上,延伸了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目標,側重鍛煉學生利用ICT培養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能力,并提出讓學生成為“有洞察力和負責任的ICT用戶”;Masterplan 4在Masterplan 3的基礎上,延續了“負責任的ICT用戶”這一目標,提出“培養面向未來的、負責任的數字化學習者”這一愿景,同時指出應建立相互關聯的ICT學習生態系統。而2021年的《教育技術規劃》則在Masterplan 4的基礎上,確定培養“為未來做好準備”的數字化學習者,并且以教育技術的生態觀為指導,指出“為未來做好準備”的人應具有自主性、聯系性、負責任等品格特征,傳承了Masterplan 4中培養“面向未來”“數字化學習者”等目標以及“生態系統”的理念??傊?新加坡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注重與前期規劃的銜接,力圖實現遞進式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注重多方主體的系統協調。新加坡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的實施,有力地協調了教育信息化統籌部門、支撐機構和教育業務部門的關系,協調了教育部門和其他企事業機構的關系,凝聚了不同利益主體,形成了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實施的合力。新加坡學者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新加坡教育信息化發展取得成績的關鍵經驗是注重協調多方主體的意圖和關系,以合適的方式將其聯合起來,并及時向各方傳達方法和計劃。[18]183-184新加坡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涉及的主體有:學生、教師、家長、學校領導者、教師培訓師、研究人員、社區與企業人員。新加坡歷來注重通過多方配合與聯動,促進多方主體協同效應的形成。[18]186-188例如,通過企業為學校提供技術支撐,減少學校層面不必要的工作,節省學生和教師的時間成本;試驗學校和教師將ICT納入課程的成功實踐模式可以被其他教師和學校直接采用,而不必讓每個教師和學校承擔同樣的試驗和探索費用;與教育部、學校和企業合作的科學研究人員能在規劃實施過程中獲取他們的科研成果,并將成果轉化為指導規劃實施和新規劃設計的參考依據或企業生產技術軟件的藍圖等;社區可為規劃的執行提供外部需要的支援環境,借此也可使學生與外界建立更緊密的聯系。同時,為確保利益相關方與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保持方向一致,新加坡會及時向主要利益主體傳達最新動態和利益分析情況,并投入時間和精力完善監控和溝通過程,以確保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建立穩定、持久的協同關系。

第四,強調項目間的聯動整合與規劃的配套支持。新加坡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的設計,聯動整合了新加坡當下正在實施的一些項目(包括過去延續下來的項目),促進項目間彼此借力,實現效益最大化?!督逃夹g規劃》鏈接了新加坡目前實施的“個人學習設備”項目,支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聯合了“學生學習空間”建設項目,加強學生學習活動的個性化;協同了“教育工作者的未來技能”(Skills Future for Educator,簡稱SFEd)項目,提升教師數字化應用的綜合能力。此外,還與“網絡健康”和“公民品格教育”項目互動,培養“為未來做好準備”的人所需要的責任感和公民品格。新加坡還注重規劃間的配套支持。在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實施期間,新加坡啟動了“教育研究資助計劃”(Education Research Funding Program,簡稱ERFP),鼓勵在學校和教室中設計、開發和實施具有戰略意義的、嚴謹的、注重創新的科學研究,用以改善課堂教學,提高學習質量。[19]第四期的ERFP(2018—2022年)資助計劃的研究重點是培養“為未來做好準備”的學習者。這與《教育技術規劃》提出的愿景、目標一致,體現了規劃與政策間的配套支持。

(二)創新性視角

第一,實現了從工具論到生態論的觀念變革。新加坡《教育技術規劃》出臺之際,正是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學者紛紛反思與探索新的技術觀之時。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在教育信息化領域取得顯著進展的同時,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盡管包括新加坡在內的許多國家投入了成百上千億元的資金,中小學老師也付出了大量精力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探索,但令人失望的是,信息技術并沒有帶來教育質量的顯著提升,“大投入,沒有大產出”。[20]由此,有學者指出,傳統的“工具論”教育技術觀亟待轉變,信息技術與教育需要持續、無縫、深度融合,應該從整體的生態觀視角重新審視技術的作用與定位。[21]新加坡以往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遵循的是“技術導向”,體現了“工具論”的技術觀念?!督逃夹g規劃》以“教育技術生態觀”為基礎,指導未來技術生態系統的發展,創建豐富的技術文化生態環境?!督逃夹g規劃》名稱的變化也體現了觀念的變革。新加坡前四期規劃命名方式一直是“Masterplan for ICT in Education”,所強調的是“教育中的信息技術”,視“信息技術”為“教育”中的一個要素,作為輔助教學和學習的“工具”,遵循的是“技術導向”的思維方式。最新的《教育技術規劃》所采取的命名方式為“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用“教育技術”取代了“教育中的信息技術”,體現了技術和教育是有機交融的整體,側重從整體生態觀的角度思考技術與教學的關系?!督逃夹g規劃》以“生態論”為理念基礎,指導新加坡教育技術生態系統的發展。[4]

第二,融合了“敏捷方法”的理論原則,體現了對不確定因素的適應性?!懊艚莘椒ā笔且环N在整個項目生命周期中采用迭代方法、開放協作和過程適應性的軟件開發過程管理框架。[22]新加坡《教育技術規劃》融合了“敏捷方法”的理論原則,并將該原則貫穿到規劃的設計和實施中?!懊艚莘椒ā钡牟捎?使新加坡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更加靈活、迅速地應對不確定因素,適應VUCA的世界環境。與以往四期規劃不同,《教育技術規劃》由“靜態”的封閉周期轉變為“動態”的滾動更新。新加坡前四期規劃有著相對固定的時間周期,一般為五至六年(Masterplan 1至 Masterplan 3規劃周期均為六年,Masterplan 4為五年)。然而,《教育技術規劃》并沒有明確具體的時間周期,而是定位為“滾動計劃”,需要定期審查和更新。2021年,新加坡教育部部長陳振聲說:“新冠疫情確實挑戰了我們目前的許多假設,并迫使我們重新思考我們的未來?!盵23]與固定周期的“靜態”計劃相比,“動態”的“滾動計劃”擁有針對性、靈活性、經常性、超前性等優勢?!督逃夹g規劃》采取“滾動更新”的形式,體現了新加坡政府應對當前復雜、動蕩世界所秉持的敏捷性原則。

第三,納入了“人工智能與教育個性化”“無縫學習”等新內容。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從基于網絡的探究(webquest)、技術促進科技學習(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in Science,簡稱TELS),到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簡稱TPACK);從混合式教育(B-Learning)、翻轉課堂、慕課(MOOCS)到新出現的ChatGPT,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和探索從未間斷。在前期規劃的技術內容基礎上,《教育技術規劃》納入了“人工智能與教育個性化”“無縫學習”等前沿新興理論研究內容。教育是受人工智能沖擊最大的行業。[24]《教育技術規劃》加強了“人工智能”對個性化學習的助推作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不僅要構建揭示知識內在關系的圖譜,而且通過測量和分析學習者不同階段的學習水平、跟蹤學習過程等,為每個學生創建個性化的學習空間,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和學習路徑。同時,《教育技術規劃》吸收了“無縫學習”的理論研究成果,主張創建一個支持“無縫學習”的校園環境,注重學習者將在無縫環境中獲得的學習經驗遷移到課堂中,實現跨情境學習的有效銜接?!督逃夹g規劃》強調的“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個性化學習空間”等也為“無縫學習”提供了支撐和活力??傊?“人工智能”和“無縫學習”是《教育技術規劃》融合新興教育技術、緊跟時代步伐的內容體現。

五、《教育技術規劃》的關鍵影響因素分析

政策在執行中會受內部與外部雙重因素的影響。在內部因素中,《教育技術規劃》的關鍵影響因素是兩大執行主體:一是教師,可以直接影響規劃的實施;二是利益相關者,會間接作用于規劃的實施效果。在外部因素中,安全的數字環境是推動《教育技術規劃》有效落地的重要保障。

(一)教師因素:全面普及教師數字素養

教師數字勝任力是影響《教育技術規劃》實施成效的首要因素。從Masterplan 1開始,新加坡重視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在教師專業發展中致力于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為教師提供每年100小時的專業發展資助,進行教育技術能力建設。[14]《教育技術規劃》強調:普及新加坡全體教師的數字素養。新加坡通過國家年度教師專業發展計劃、教學指導手冊、網絡空間資源等,協同教育部推出的“教育工作者的未來技能”項目(其明確提出未來教師應具備六大技能,其中第五大技能便是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力),共同提升教師的數字素養水平。[16]新加坡在校本培訓和教育部組織的常規教師專業發展培訓中,增加了教師數字素養培訓主題和比例。尤其重視培養教師分析、解釋學生學習和評估數據的能力,以制定合理的干預措施,并不斷改進學習活動的設計。另外,注重加強教師設計、制定、評價在線課堂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新加坡還創建了由兩萬多名教育工作者組成的學習設計師社區(Singapore Learning Designers Community,簡稱SGLDC)。[15]在該社區,教師可以一起分享、學習與協作技術支持的學習經驗,包括數字教學理念、自主學習支持策略等內容,并彼此協助解決技術難題。

(二)利益相關者因素:與多方建立積極的伙伴關系

新加坡學者李賽朱(Lee Sai Choo)曾指出,新加坡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取得成功的關鍵經驗是:重視協調利益相關者的意圖和利益,并將其與目標結合起來,為促進共同利益的達成而努力。[18]189-190除了學校、教師、學生以外,家長、社區和企業也是重要的利益相關者,與《教育技術規劃》的實施和執行有密切聯系。一方面,新加坡教育部、學校與家長努力建立積極的伙伴關系。例如,利用教育部的傳播渠道,使家長對教育部在數字素養方面所做的努力達成共識;中小學校為家長提供相關學習資源和指導孩子的策略技巧,確保學生在家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有效而安全的學習。新加坡鳳山(Fengshan)小學創建“代際訓練營”(Inter-generation Bootcamp),為學生的父母、祖父母提供網絡素養學習培訓。[25]另一方面,教育與社區和企業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新加坡建立了一個由企業合作伙伴和社區等利益相關者組成的網絡群,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學習機會,加強學生與外界的聯系和互動,為學校提供數字資源支持,協助教師解決技術與教學融合的具體問題。新加坡“TOUCH社區服務”組織推出了“Help123”網絡健康教育平臺,為家長、兒童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導。[26]

(三)數字安全因素:加強數字安全防范和治理

在培養“為未來做好準備”的數字學習者的過程中,學生的許多技能和品質是在網絡空間和在線學習中養成的。新加坡認為,數字安全是確?!督逃夹g規劃》有效實施的重要生態屏障。新加坡協同“網絡健康”和“公民品格教育2021”項目,讓學生準備好駕馭今天復雜的信息社會,引導學生學會辨識網絡信息、合理使用網絡、積極進行網絡創造,保持健康網絡身份,最終成為安全、負責任的數字公民。[10]新加坡政府還頒布了一系列網絡安全規劃和法案,共同保障網絡安全環境。2021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Lee Hsien Loong)在國際網絡周上發布了《新加坡網絡安全戰略》,概述了新加坡將如何加強網絡安全保障。[19]新加坡網絡安全局(Cyber Security Agency)與網絡安全行業和學術界協商制定了《2020年更安全網絡空間總體規劃》,以提高新加坡社區、企業和組織的網絡安全總體水平。[27]《防止網絡虛假和篡改法案》在保護網絡用戶隱私信息,防范網絡傳播虛假事實,發現、控制和防范濫用在線賬戶和機器人等方面,均有明確而具體的條例。[28]

結 語

《教育技術規劃》是新加坡繼四期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結束之后的新動態,是加快教育數字化發展與促進教育變革的新戰略,也是推動新加坡實現“高質量學習”的關鍵力量。新加坡以教育技術生態觀為基礎,注重培養學生“21世紀素養技能”,包括尊重、責任、韌性、正直、關懷與和諧,[29]并以核心技能為導向,著重發展學生的自主意識、自我管理、負責任決策、社會意識、關系管理等能力,使學生在未來多變的世界中成為有韌性、有責任、有技能的數字公民。

如今恰逢我國全面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之際,研究新加坡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對我國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其一,戰略規劃應以“學生的發展”為邏輯起點。新加坡經驗表明,戰略規劃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標。我國《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發展目標“基本建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體現的仍然是以信息技術為主的“技術導向”邏輯。[30]而從“技術導向”轉為“學生導向”,借助人工智能等技術,最終促進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發展,更能體現教育的人文關懷。其二,注重前后規劃之間的連續與傳承。新加坡每個規劃都是在前期規劃基礎上制定的。我國尚未形成宏觀通用的教育信息化評估標準,難以有效衡量前期規劃的實施成效。[31]這也導致我國前后規劃之間的連續性不強。其三,平衡好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新加坡建立了利益共同體協調與反饋機制。近年來,我國在努力改變“政府單一主導”的教育信息化推進模式,開始重視“政府、學校、企業”多方利益共同體的構建。新加坡經驗對進一步創建科學合理的利益平衡機制和衡量標準有良好的借鑒作用,有助于利益相關者進行有效協作。其四,完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技術具有雙面性,一方面技術是人類的杰作,另一方面技術又反作用于人類。[32]在促進《教育技術規劃》實施的同時,新加坡十分重視網絡安全教育,將安全素養作為學生數字素養的重要內容,致力于培養負責任的數字公民。當前我國面臨著一系列網絡安全問題,如數據泄露、錯誤價值觀滲透、數字產權受侵等。[33]因此,我國亟待加強網絡健康教育與安全治理,建立數字資源審查和評估機制,加強數字法規建設,以培養負責任的數字公民。

猜你喜歡
新加坡規劃數字
新加坡
五彩斑斕的新加坡
答數字
規劃引領把握未來
快遞業十三五規劃發布
多管齊下落實規劃
數字看G20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我在新加坡過冬天
迎接“十三五”規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