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學科重視黨史文獻的必要性分析

2024-02-13 03:41孫錫芳韓嫣婕
陜西教育·高教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黨史研究生馬克思主義

孫錫芳 韓嫣婕

2008 年4 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增設“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的通知》(以下簡稱“08通知”)。自此,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設的6個二級學科之一。這一學科主要是通過理論和歷史相結合的方法,對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等進行深入研究,從而深刻認識“四個為什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等基本問題。顯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二級學科建設至今已走過15 年,學術界在學科建設、理論研究等方面已有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進程,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和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不斷發展的重要保障。作為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基礎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課程的教學成果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本方向研究生后續相關課程的學習和學術研究的開展。但是有關該領域的教學研究成果卻非常少,尤其是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方向研究生教學中加強黨史文獻研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沒有得到應有重視。在多年研究生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學科研究生黨史文獻基礎相對薄弱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直接影響了本學科研究生課程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人才培養的水平提高。因此,在開展中國近代史基本問題的研究和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強黨史文獻的學習和利用是非常必要的。

黨史文獻的定義、種類、出版狀況

黨史文獻是指自1921 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后所產生的與共產黨歷史有關的歷史文獻(一般認為1921 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前的相關文獻也屬于黨史文獻,比如與馬克思主義傳播、共產主義小組、社會主義青年團以及重要人物等有關的建黨之前的歷史文獻,也包含在黨史文獻的范疇之內)。黨史文獻主要有包括檔案、文件、領導人文選、文集、報刊、回憶錄、研究著作和研究論文,等等。其中檔案又包含有關的會議記錄、決議、命令、講話、通告、批示、手稿等。改革開放后,黨和國家非常注重黨的自身歷史的研究。在這種背景下,一大批黨史文獻、黨史資料以多元化的方式被整理、出版。眾所周知,整理和出版此類文獻的研究單位和出版部門一般都具有較高的研究水平和權威性。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此類文獻的準確性、可靠性,對與黨的歷史有關的學術研究大有裨益。

檔案文獻是具有原始史料價值的黨史文獻。檔案文獻一般收藏在中央檔案館和各級地方檔案館。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央和各級地方檔案館的部分黨史文獻經過專門整理和編纂后,陸續出版。這些檔案文獻涉及中共中央檔案、不同時期地方檔案、專題檔案等,例如《中共中央黨史文獻》《中共黨史資料》《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延安時期文獻檔案匯編》《延安時期統一戰線史料選編》《陜甘寧邊區工人運動史料選編》,等等。此外,有關國民黨的檔案文獻中,也保留了一部分中共黨史文獻。這類檔案文獻主要保存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和臺灣省的國民黨中央黨史館。由于中國共產黨早期與蘇聯及共產國際的密切關系,以及為檔案安全考慮等,有關共產國際和蘇聯的歷史檔案中也包含有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檔案。此類檔案文獻也陸續出版了一些,比如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的《蘇聯歷史檔案選編》。這些檔案資料能夠彌補中共早期文獻的缺失,可以和現存檔案對照使用,互相印證。

中共中央文件主要是指中國共產黨的綱領、章程、決議、計劃、總結、指示等。中共中央的文件集中反映了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各個方面的路線、方針、政策、思想等。不言而喻,對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而言,這些文獻是不可或缺、極為重要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中央的主要文件匯編已陸續出版:《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匯集》《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件選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等,為學習和研究黨的相關歷史提供了豐富且權威的史料。

此外,具有原始史料價值的文選、文集也是重要的黨史文獻。這類文獻包含黨中央重要領導人、有重要影響的社會知名人士和活動家的著作和文章等。在不同時期,主要領導人對黨的歷史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們的個人歷史中也包含了黨的歷史。匯集他們重要思想、言論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黨的歷史。因此,黨的領導人文集也是重要的黨史文獻,比如《李大釗全集》《獨秀文存》《毛澤東選集》《毛澤東文集》《周恩來選集》《鄧小平文選》《鄧小平文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等。一些非黨人士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也曾起到過重要的作用和影響,他們的思想和言論可為研究黨的歷史提供不同的資料和互證,比如《孫中山文集》等。報刊(尤其是黨報黨刊)是黨開展新聞工作和宣傳工作的主要陣地。黨的歷史上,尤其是在新聞媒介發展較單一的歷史時期,報刊資料成為研究黨史的重要原始資料。報刊曾發表過不同時期的各方面政策、新聞人物、新聞事件,生動地記錄著黨的發展史和奮斗史。目前《解放日報》《新中華報》《新華日報》等報刊資料已有電子或紙質圖書出版。黨的領袖人物、政治人物與黨的發展史密切相關。通過研究領袖人物的生平事跡是大家學習和研究黨史的途徑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黨的領袖人物和重要政治人物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在此背景下,出版了不少高水平的按年月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年譜。比如《毛澤東年譜(1949—1976)》在資料性、權威性和學術性等方面都首屈一指,此外還有《周恩來年譜(1898—1949)》《鄧小平年譜(1975—1997)》《葉劍英年譜》,等等。這些年譜的編撰和出版為研究黨的歷史提供了很多新史料。

回憶錄類是黨史文獻中比較特殊的一部分資料,分為本人的回憶和他人的回憶。前者如《彭德懷自述》《徐向前回憶錄》《聶榮臻回憶錄》,等等;后者如《在歷史巨人身邊》《回憶朱德》等。與檔案和文件等不同,回憶錄是根據作者對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回憶。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的記憶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錯誤,比如對準確時間、地點等的回憶可能存在偏差;也可能由于回憶者的個人立場、喜惡會歪曲一部分歷史事實,這樣的回憶錄就不能使用。對于有一定史料價值的回憶錄,在用的時候要謹慎,需參考其他文獻,尤其要和原始資料進行核對,以確保其準確性和可靠性。

研究著作和研究論文是黨史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傮w來看,這些研究成果數量巨大、內容豐富、視角多面,主要有通史類、斷代史類、專題類、人物類、事件類,等等。雖然了解相關研究成果是開展黨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礎,但也要加以分析和比較,不能盲目信從和引用。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學科重視黨史文獻的必要性

1.加強學科建設,需要重視黨史文獻

自從設置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學科以來,有關它的學科性質問題就成為相關學者討論的焦點之一。概括而言,其與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史的關系,是學者們較為關注,著力研究的內容。以往的研究成果基本闡明了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與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史的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的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主要是通過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不同角度,深入研究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中華民族的先輩們在探索國家出路,挽救民族危亡,最終實現民族解放、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歷史。通過對這段歷史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和比較,實現從歷史邏輯和歷史實踐兩個層面闡明“四個為什么”的問題,從而揭示中國近現代史的歷史進程、歷史規律和歷史經驗。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國古代史一樣,都屬于歷史學的二級學科,其學科性質非常明確,是對中國近現代歷史全面的、系統的研究,涉及近現代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顧名思義,中共黨史則是研究中國共產黨自身的革命史、執政史,以及黨的建設史等。概括而言,這三個學科最明顯的區別在于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和中共黨史更偏向于政治理論,而中國近現代史則屬于史學范疇。還有一點值得強調,這三個學科的研究時限也不完全一樣。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和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都始于1840年;中共黨史則始于1921年黨的成立(在研究黨的早期歷史時,有時會把這一時限前移)。這也決定了三個學科在研究內容上的不盡相同。

除以上不同之外,學術界也注意到了這三個學科的共同之處:從研究方法上來看都有歷史學的屬性,強調實事求是,論從史出。這就決定了史料文獻在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領域的基礎性和重要性。要進行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的研究,就必須系統地熟悉有關歷史資料和歷史文獻,了解有關學術研究的進展情況和已有成果。從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學科的研究時限來看(1840—),很大一部分內容與中共黨史的研究時限是重合的,再加上其學科性質和學科定位,中國共產黨歷史無疑是該學科研究的核心和主體內容。這一學科特點決定了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和中共黨史的研究都必須要有豐富、權威的黨史資料作為研究基礎。

2.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需要重視黨史文獻

教育部明確指出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學科是為高校培養能開展“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研究,以及與該學科相關科研、理論宣傳、黨政工作等的專門人才。這就需要學生不但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念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還需要深入學習和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動態,具備較為堅實的開展學科研究的科研能力。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從該學科最核心、最基礎的黨史文獻入手,否則學生的學習和研究勢必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課程組查閱了目前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方向為研究生開設的課程,發現大部分院校都開設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等課程。從這一現狀來看,明顯存在重理論輕史實的問題。由于“‘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與‘中國近現代史’有著很強的關聯性和交融性”,所以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應該在充分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的前提下,借鑒中國近現代史論從史出的研究方法,使學術研究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從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學科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現狀來看,重視黨史文獻、研讀黨史文獻、開設相關黨史文獻課程都是十分必要的。

3.應對復雜生源問題,需要重視黨史文獻

2017 年,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8 所高校率先開設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專業,隨后,其他高校逐漸開設。截止到2022 年,全國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專業的高校有50所左右。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通過提前批次錄取或綜合考核招生等方式招收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本科生。這些舉措,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人才培養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和示范作用。各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階段的主體課程主要有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等。部分學校還開設中國近現代史(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或中國共產黨歷史(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但到目前為止,很多設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和碩士點的高校,仍沒有開設本科專業。

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專業開設時間較短、開設學校不多導致很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碩士研究生是跨專業報考的,因而專業基礎相對薄弱。部分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學科研究生的明顯問題是文獻基礎普遍薄弱,黨史文獻基礎更是不足。

為掌握研究生入學之初黨史文獻了解和閱讀的情況,課程組連續對某“211 工程”工科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二級學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專業三級(2020 級、2021 級和2022級)碩士研究生的入學前黨史文獻基礎進行了調查分析。發現學生入學前的專業中,管理類、漢語言文學類和外語類占比較大,分別約為32%、23%和13.7%,其余少量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歷史學和某些理工類。由此可見,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學生的專業背景相較其他專業較為復雜。這樣跨專業的學習背景,必然會造成學生入學初期文獻基礎薄弱。分析調查數據可知,這些薄弱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部分學生不了解什么是黨史文獻,不懂黨史文獻包含哪些類型。學生對改革開放以來出版的檔案文獻資料和大型資料匯編知之甚少,對黨史文獻所包含的檔案類、回憶錄類、年譜類資料了解較少。第二,大部分學生不了解搜集黨史文獻的途徑。絕大部分學生只知道通過知網甚至百度去查找黨史文獻,只有極個別學生提到可以查閱電子版和紙質檔案文獻。第三,研究生入學前很少有通讀過一部或者更多的黨史文獻,有的學生甚至基本沒有讀過。第四,近50%的學生對查閱黨史文獻缺乏興趣。當然,調查結果也有讓大家感到欣慰的一點,那就是幾乎100%的被調查研究生認為黨史文獻和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的研究關系密切,是開展本專業學習和研究的重要基礎。系統而完整的文獻供給,對于文獻研究而言,猶如“磚瓦之于房子,布帛之于衣服”,起著基石之用。反之,則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文獻缺乏或散亂,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對于深入了解黨和國家重要決策的歷史淵源、時代背景,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只有充分重視黨史文獻、學習黨史文獻,才能使學習和研究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真正做到論從史出,令人信服。

由此可見,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方向研究生加強黨史文獻學習和研究是應對生源復雜的客觀需要,也是學生順利開展本專業學習的主觀需求。

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的學科屬性、研究生培養目標都決定了黨史文獻在其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具有不容忽視、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鑒于目前該學科方向研究生黨史文獻基礎薄弱的現狀,需要從課程設置、教學實踐、課程考核等方面下大力氣,加強研究生黨史文獻的學習和研究,使其筑牢學科建設根基,以更科學和嚴謹的態度,從事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的學習和研究。

猜你喜歡
黨史研究生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第一次學黨史
黨史告訴我們什么?
百年黨史的重要啟示
黨史上的今天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論研究生創新人才的培養
清退超時研究生是必要之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