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化自然在生態藝術教育發展中的應用研究

2024-02-18 11:40孫苒苒張欣榮
大眾文藝 2024年2期
關鍵詞:可持續性倫理學倫理

孫苒苒 張欣榮

(中央美術學院,北京 100105)

一、人化自然理論的核心概念

(一)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

人化自然這個概念是馬克思在論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時首先使用的術語,表示一種行為,即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在不斷進入人的活動空間的過程,又或者說,由于人的活動使越來越多的天然生態系統轉變為人工生態系統的過程?!叭嘶匀弧笔侨祟惢顒痈淖兞说淖匀唤?,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人化自然現象起源于新石器時代,人類從采集走向農業,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類的本質,其中包含有人與自然的關系?!痹谌祟愒缙谏鐣l展中,為了生存,人類首次嘗試了自然設計,創造了簡單的人造自然;隨著經濟和航海的發展,人們出于精神和地位的需求,開始改造和模仿自然。這個時期,人化自然逐漸發展,人們開始關注其審美、價值和取向;新千年的技術進步使人化自然現象更加多樣化??倸w,縱觀人化自然現象的發展就可以發現,在文化、經濟、環境等因素下,人的需求在不斷提高。人化自然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發展初期人化自然依靠索??;發展中期人化自然現象加入了模仿再造;發展后期人類將自然材料變為了“人類用來駕馭自然滿足情感的器官”,通過自身需要來改變設計自然界。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貫穿并作用于人化自然現象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是密不可分的。穆勒指出“每個人對他自己的行動和他所采取的行動的內在的或直接的責任”[1],由此提出了“環境決定論”,他認為人的行為是由于遺傳物質決定的,但在現實生活中還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環境因素對一個人的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穆勒并不否認遺傳的決定作用,相反,他認為它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

環境決定論和人的主動作用并不一定互相排斥。事實上,環境通常會為人的主動作用提供背景和條件。個體的行為和決策可以受到環境的激勵、限制或引導。

(二)環境倫理學

環境倫理學(еnvirоnmеntаl еthiсs)亦稱生態倫理學(есоlоgiсаl еthiсs),是一種主張從倫理學的視角來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為價值導向的倫理思潮。[2]環境倫理學是探討人類與生態系統之間的沖突和矛盾的學科,它在研究人類生存和發展活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時具有強大的系統性。環境倫理學認為人類既是社會的一部分,也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該原理強調人類與環境間聯系緊密,以及我們的行為如何對生態系統產生影響。環境倫理學強調倫理教育的重要性,以提高個人和社會對環境倫理的認識和教育。只有通過倫理教育,人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自然界。

倫理與環境關系密切,倫理是對對錯的研究,涉及價值觀和原則,而環境是個體和社會所處的空間。這關系突顯了我們對自然界的道德責任,倫理為應對環境問題提供道德指導,確保行為不僅考慮人類利益,也尊重環境可持續性。

環境倫理學在生態藝術教育中很關鍵,教導學生理解自然價值觀和道德責任,培養環保意識。課程強調使用環保材料,減少環境影響,通過倫理與藝術結合的跨學科方法,幫助學生全面理解環境問題,融合倫理原則于藝術創作。這激發藝術家關注環境,促進社會行動。

(三)可持續性發展教育

可持續性發展教育是一種教育方法,它的核心理論基礎之一是可持續發展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出現大致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萊切爾·卡遜出版《寂靜的春天》,強調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模式和定義;批判性思維理論使學生能夠分析問題并提出創新解決方案;參與式教育理論認為積極參與至關重要,鼓勵學生與社區合作共同探討并實施可持續發展方案。由這些理論支撐下的可持續性發展教育,跨學科整合知識,幫助全面理解可持續發展??傊?,可持續性發展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關于可持續發展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并鼓勵他們采取積極行動以推動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性。

可持續發展教育應該分為廣義與狹義概念,狹義概念就是特指學??沙掷m發展教育。筆者認為,可持續發展教育(狹義)就是傳播有關可持續發展的知識和理論,促進受教育者可持續發展倫理觀念和可持續發展價值觀念的形成,提高受教育者實施可持續發展的認識、技能與實踐能力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3]

可持續教育[4]與環境教育密切相關,共同目標是提升學生環境和可持續問題的認識、理解與參與度,培養負責任的可持續公民??鐚W科教育涵蓋自然等領域,致力于全面理解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環境教育側重自然資源和解決環境問題,可持續性發展教育更廣泛,關注社會、經濟、文化層面。兩者共同目標是培養學生對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與理解,并鼓勵將知識應用于實踐中。

二、生態藝術教育的定義與目標

(一)生態藝術教育的定義

生態藝術教育是一種以藝術為媒介的教育方法,旨在增強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它可以包括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文學、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以及跨學科的探討方式。生態藝術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藝術技能,更重要的是激發他們的環境意識,鼓勵他們可持續性思維和反思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以創作藝術作品,傳遞環境信息,促進社會變革。其歷史、多樣性和關鍵特征共同構成了生態藝術教育的豐富內涵。

1.生態藝術教育的歷史和發展

生態藝術教育源于20世紀末的環境藝術運動,這一運動強調藝術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并試圖喚起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生態藝術教育逐漸嶄露頭角。它的發展受到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影響,強調藝術與自然、社會和文化環境的相互作用。生態藝術教育源于20世紀60至70年代的地質藝術、概念藝術等運動,探索藝術與環境的關系及其表達環境問題的方式。隨時間發展,它在藝術學校和社區教育中成為關注環境、可持續性和文化的重要學科。

2.生態藝術教育的多樣性

生態藝術教育非常多樣化,涵蓋了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和實踐,包括但不限于視覺藝術、表演藝術、聲音藝術、戲劇、文學等。這種多樣性反映了生態藝術教育的核心思想,即強調環境、社會和文化之間的復雜相互關系。生態藝術教育的課程可以包括戶外探險、生態地景設計、可持續性藝術實踐、環境倫理學等,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興趣和專業方向的課程。此外,生態藝術教育還鼓勵跨學科合作,促進不同領域的知識交流和創新。

3.生態藝術教育的關鍵特征

生態藝術教育具有幾個關鍵特征。首先,它著重關注自然環境,鼓勵藝術家和學生深入研究環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通過藝術作品傳遞環境信息。其次,生態藝術教育秉持可持續性原則,鼓勵學生思考資源利用、生活方式以及社會影響,以推動更具可持續性的文化和社會實踐。第三,它具備跨學科性,涵蓋多個學科領域,如生態學、社會科學、哲學等,旨在培養學生多維思考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生態藝術教育鼓勵學生積極融入社區和自然環境,通過藝術項目與人們互動,喚醒社會意識并激發行動。這些特征集合形成了生態藝術教育的獨特魅力,不僅為學生提供深刻的學習經驗,也為解決社會和環境問題提供有力的工具。

(二)生態藝術教育的核心目標

生態藝術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對環境和可持續性的認知、關注和行動。生態藝術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對環境和可持續性的認知、關注和行動。這包括提高環境意識,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及人類活動對其的影響;鼓勵學生探索和分析環境問題,如氣候變化、生態系統崩潰、資源枯竭等,以更好地理解問題的根本原因;以及通過各種藝術形式,如繪畫、雕塑、音樂、表演等,表達他們對環境問題的看法和情感,以喚起觀眾的共鳴和反思。生態藝術教育致力于激發學生通過藝術創作來呈現和探討與環境相關的議題,從而促進更廣泛的社會對環境問題的認知和關注。

(三)生態藝術教育對個人的益處

生態藝術教育對個人有多方面的益處。首先,它促進創造力的發展,通過創作與環境相關的藝術作品,學生可以培養創造性思維和藝術技能。其次,生態藝術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環境責任感,激發他們采取行動來保護和改善環境。第三,學生通常需要在生態藝術教育中跨學科合作,這有助于他們發展綜合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通過表達對環境問題的情感,學生可以增強情感智慧和心理成熟度。最后,生態藝術教育有助于培養可持續性思維,教育學生理解可持續性原則,鼓勵他們在個人生活中采取可持續的行動。這些個人益處不僅有助于學生在藝術領域的發展,還為他們的整體成長和社會參與提供了有價值的工具。

(四)生態藝術教育與社會可持續性的關系

生態藝術教育與社會可持續性密切相關,因為它通過藝術創作和教育活動,促進了社會可持續性的實現。首先,它提高了社會對環境問題的意識,激發人們采取行動來減少環境破壞,支持可持續實踐。其次,通過與社區合作和社交互動,生態藝術教育可以建立更加可持續的社區,增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最重要的是,它培養了年輕一代對環境問題的理解和關注,有助于塑造未來領袖和決策者,他們將更有可能采取可持續性措施,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藝術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環境意識、促進創造力、提高個人和社會可持續性,并通過藝術表達引起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為可持續的未來做出貢獻。

三、人化自然理論在生態藝術教育中的應用

隨著環境問題的不斷加劇,生態藝術教育作為一種涵蓋環境、藝術和可持續性的跨學科領域,在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創造力和可持續性思維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生態藝術教育中,人化自然理論作為一種重要的理論框架,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本文將探討人化自然理論在生態藝術教育中的應用,分別從教學方法、環境倫理學和可持續性發展教育這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并結合相關案例研究進行深入探討。

(一)生態藝術教育的教學策略

生態藝術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對環境和可持續性的認知、關注和行動,而教學方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人化自然理論為教學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1.人化自然理論對教學方法的指導作用

人化自然理論強調了人與自然界之間密切的關系,認為人類應該將自然視為擁有主體性和情感的存在。在生態藝術教育中,這一理論鼓勵教師和學生以更親密、更情感化的方式與自然互動,通過觀察、感知和體驗自然來啟發藝術創作。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戶外舉辦課堂,讓他們近距離接觸自然,并鼓勵他們通過繪畫、攝影或其他藝術形式表達他們對自然的情感和感悟。此外,人化自然理論也強調了社會文化背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不同文化對自然的看法,并通過藝術作品傳達不同文化的觀點。這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增進他們對多元文化的理解。

2.生態藝術教育的教學策略

生態藝術教育采用多種教學策略,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環境意識。人化自然理論為這些策略提供了理論支持。首先,體驗式學習是生態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參觀自然風景、戶外創作和自然材料的使用,學生可以親身感受自然,并將這些經驗轉化為藝術作品。這種策略有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自然的美麗和脆弱性,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其次,合作學習和跨學科合作也是生態藝術教育的重要策略。人化自然理論認為自然是與人類文化相互交織的,因此學生需要跨學科合作,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藝術相結合,更好地理解自然世界。例如,學生可以與科學家、社會學家和藝術家合作,共同探索環境問題并創作相關作品。

3.案例研究:教學方法的實際應用

在西安經發中學校園環保雕塑課程中,教師采用了人化自然理論的理念,鼓勵學生通過雕塑表達他們對自然的情感和觀點,組織學生前往當地自然保護區,進行戶外考察。學生在大自然中觀察、感受、記錄,并與自然互動。然后,他們回到教室,開始雕塑創作。

在創作過程中,學生使用了可回收的自然材料,如樹枝、樹葉、巖石等,以及可持續性的藝術制作工具。這反映了可持續性發展教育原則的應用,即通過使用可再生材料來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學生的雕塑作品呈現出對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表達,他們的作品通過藝術的方式傳達了對自然之美和脆弱性的認知,引起了觀眾的共鳴。

圖1 西安經發中學校園雕塑課程作業

此外,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從不同學科的角度探討了他們的作品,深入了解了環境問題的多樣性。該課程突出了人化自然理論在教學方法中的應用,通過親身體驗、可持續性原則和跨學科合作,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和環境意識。

(二)環境倫理學的引導

環境倫理學作為研究人與環境關系的分支學科,在生態藝術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它不僅有助于學生進行道德反思,還鼓勵他們采取環保行動,并促進了倡導環保倫理的藝術創作。

1.環境倫理學在生態藝術教育中的應用

生態藝術教育借鑒環境倫理學的理念,幫助學生思考他們的藝術創作如何與環境倫理相關。環境倫理學強調了個體和社會對環境的道德責任,以及對未來世代的關懷。在教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他們的藝術作品如何反映了對自然界的尊重和保護?他們的創作是否考慮到了未來世代的需求?通過這種引導,學生開始進行道德反思,認識到他們的藝術創作可以傳達出重要的環保信息。他們學會思考自己的作品如何影響觀眾,以及如何通過藝術來倡導環保倫理。

2.學生道德反思與環保行動

生態藝術教育不僅僅是關于創作藝術作品,還涉及學生的道德發展和行動。通過環境倫理學的引導,學生開始反思他們的行為對環境的影響。他們可能會提出問題,如使用環保材料、減少能源消耗、支持環保組織等,以減輕他們的生態足跡。這些道德反思引導了學生采取更積極的環保行動,使他們成為環境責任感強烈的公民。

3.倡導環保倫理的藝術創作

生態藝術教育鼓勵學生通過藝術作品傳達環保信息和倫理觀點。學生可以選擇以環保為主題,通過藝術形式表達他們的擔憂和愿望。這種創作不僅能夠傳達重要的環保信息,還能夠激發觀眾的共鳴和行動。例如,一幅描繪氣候變化影響的繪畫作品或一場以環保為主題的舞蹈表演,都可以喚起人們的關注和反思。通過環境倫理學的引導,生態藝術教育鼓勵學生將道德原則融入他們的藝術創作中,使他們的作品不僅具有審美價值,還具有社會和環境的價值。

(三)可持續性發展教育的實際應用

可持續性發展教育原則與生態藝術緊密相關,它強調了在滿足當前需求的同時不損害未來世代需求的原則。在生態藝術教育中,可持續性發展教育的實際應用體現在使用可持續材料與技術的藝術創作以及生態藝術作品中的可持續性信息傳達。

1.可持續性發展教育原則與生態藝術

可持續性發展教育原則要求學生在藝術創作中考慮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環境的保護。學生被鼓勵使用可持續材料,如再生紙、可降解材料、可回收材料等,以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此外,他們還可以探索可持續的藝術制作技術,如太陽能雕塑、雨水收集系統等,以降低能源和水資源的浪費。通過可持續性發展教育原則的引導,學生在藝術創作中學到了對資源的珍惜和環境的尊重,這種意識將貫穿他們的整個藝術生涯,并影響他們的生活方式。

2.使用可持續材料與技術的藝術創作加拿大藝術家布朗(Саitlind R.С.Вrоwn)的互動裝置作品《云》,使用6000枚燈泡打造了夢幻般的“燈泡云”的效果。這一作品由1000顆正常工作的燈泡和5000顆廢棄的燈泡組成,以藝術的視角處理過剩的材料,由6000個廢棄的燈泡組成,每個燈泡下面都懸掛有金屬拉線。公眾可以通過這些金屬拉線控制燈泡的開關,這種互動行為創造了一個燈光閃爍的巨大云朵。在生態藝術教育中,學生也經常被鼓勵使用可持續材料和技術來創作藝術作品。這種創作方式旨在強調藝術與環境的關系,并傳達可持續性的信息。

圖2 《云》Caitlind R.C.Brown

3.生態藝術作品中的可持續性信息傳達

生態藝術作品本身也可以成為傳達可持續性信息的媒介。通過藝術作品,學生可以呈現有關可持續性和環保的信息,引起關注和思考。這種信息傳達可以通過文字、符號、圖像和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實現。紐約藝術家Dеriсk Меlаndеr從星街小區及太古地產旗下物業收集二手衣物,該作品《Rесусlеd Сlоthing Sсulрturе》將逾700磅的二手衣物堆疊成為藝術裝置,希望喚醒人們對于紡織廢料的關注。通過生態藝術作品,學習的學生成為信息的傳播者,通過藝術的力量喚起社會的關注。

圖3 《Recycled Clothing Sculpture》Derick Melande

四、總結與展望

人化自然理論在生態藝術教育中的應用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它為教學方法、環境倫理學和可持續性發展教育提供了指導原則。通過親身體驗、道德反思和可持續性原則的引導,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自然與人類文化的關系,培養環境意識和責任感,并通過藝術作品傳達環保信息。這些教育策略有助于培養具備環保倫理的藝術家和公民,為可持續的未來做出貢獻。生態藝術教育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藝術技能,還培養了他們的環保意識,這對于解決當今的環境挑戰至關重要。人化自然理論為教育者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工具,可以促進生態藝術教育的發展,培養更有環保意識的新一代公民,為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作出貢獻。

猜你喜歡
可持續性倫理學倫理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開拓·前沿·創新與學科建設——簡評《中醫生命倫理學》
“紀念中國倫理學會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國倫理學大會”在無錫召開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
Pearl Izumi發布新的“社會使命”聲明以及可持續性相關的宏偉目標
倫理批評與文學倫理學
關注商業的可持續性
關于減貧的可持續性問題的探討
“燒錢”可持續性存疑美團被曝全年虧損72億
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