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滑雪:歐洲人的生活與遠方

2024-02-19 11:41周睿睿
中國新聞周刊 2024年6期
關鍵詞:托特黑森林滑雪板

周睿睿

圖/視覺中國

每當圣誕季臨近,白雪覆蓋的歐洲山脈中就會響起一片帶著歐洲各地口音的德語。瑞士、奧地利和德國的公路上,一輛輛車頂上綁著大件設備的私家車,向著各大滑雪勝地飛奔。在包裹著肉桂、栗子與松脂香氣的夜間,人們圍著熊熊爐火,享用一份高熱量食物,餐后再來一杯熱紅酒,讓身體與心靈在歲末得到放飛與慰藉。

滑雪是歐洲最受歡迎的冬季運動之一,覆蓋區域北起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向東南延伸到喀爾巴阡山脈、比利牛斯山脈、亞平寧山脈和其他歐洲低山脈地帶。據統計,每10位歐洲居民中,就有一人幾乎每年都會去滑雪。在德國、奧地利、瑞士三國的阿爾卑斯山脈一帶,滑雪不僅僅是一項體育運動和冬季旅游休閑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早已成為當地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西方語言里的“滑雪”一詞,源于19世紀的挪威語“ski”,與德語里的“原木”一詞有很大關聯性,意思是原木(劈開的木頭)或雪鞋。挪威的泰勒馬克郡被公認為是滑雪運動的起源地。早在17世紀,斯拉夫移民從俄羅斯東北部將滑雪板帶到了斯洛文尼亞。有報道稱,斯洛文尼亞卡尼奧拉地區的農民完成了當時還是非常大膽的滑雪著陸,甚至在滑雪板上完成了某一種回轉。

在歐洲和北美大規模傳播的滑雪運動,則多來源于挪威。挪威人在雪地里用簡陋木板移動的方式,后來演變成了跳臺滑雪。為了讓訓練更有效率,他們必須在跳躍后迅速停止,以縮短上升時間。越野滑雪、巡回滑雪以及更廣泛意義上的跳臺等滑雪技術,也源自這種原始的滑雪方式。

作為集體活動的滑雪,最初出現卻是為了穿越雪山去殺死敵人。關于“滑雪士兵”的最早記載,出現在1200年前后。當時,瑞典還處于斯維勒國王時代,北歐的各種戰爭中都有瑞典“滑雪士兵”的身影。在1879年巴黎世界博覽會的瑞典展臺上,法國人亨利·杜哈梅爾購得一副滑雪板,隨后建議法國政府將滑雪板作為法國軍隊士兵的裝備。受其影響,芬蘭、瑞典、挪威、法國、意大利、瑞士和奧地利等國的軍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就開始了系統的滑雪訓練。

作為軍事手段的滑雪,也是經由17世紀歐洲的三十年戰爭被帶到了德國。數百年后,1892年,普魯士陸軍部下令為戈斯拉爾和施萊特施塔特獵人組織滑雪訓練。1904年,一篇題為《滑雪的軍事價值》的文章刊發在《戰爭技術報》上。1905年德國滑雪協會成立,提出其主要任務是為軍隊培訓可用的滑雪戰士。不過,作為戰爭手段的滑雪訓練,不久就被20世紀初中西歐大規模的機械化軍備取代。

1870年左右,滑雪傳入阿爾卑斯山區?;﹤魅胫形鳉W地區之初,是被當作一種特殊的“交通工具”:在1880年代,一名居住在德國巴登-符騰堡的前船醫,派人將他在挪威獲得的雪鞋送了一些到托特瑙,希望當地醫生在冬季能更加便利地為偏遠農場的患者提供醫療服務;1883年,布勞恩拉格的首席林務官在測量風暴對樹林的損害時,踏上了滑雪板;1885年,亞黑瑙林務官得到了一件挪威同行的贈禮,成了德國第一批在狩獵場使用滑雪板的人之一。

木刻版畫:19世紀的挪威滑雪場景。圖/視覺中國

隨著使用滑雪板的人越來越多,有人開始做挪威滑雪板進口生意。至今,一塊1889年被格拉茨人克萊諾舍格帶入本地的北歐式滑雪板仍保存在米爾祖施拉格博物館中。

由于阿爾卑斯山地形比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更為陡峭,滑雪愛好者使用挪威式滑雪板很難學習轉彎,上下坡也很吃力。一群生活在這一帶的“技術宅男”發揮鉆研特長改良滑雪板,以更適用于中西歐高山地形,并讓滑雪運動有了更多“炫技”和趣味的空間。

滑雪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下坡跑,是由下奧地利人茲達爾斯基實現的。他的本職工作原是畫家和雕塑家,卻因為業余愛好滑雪而歷史留名。他發現,北歐滑雪板對于高山地形來說太長了,于是潛心進行設計改造。茲達爾斯基以自己的居住地利林菲爾德命名了親手設計的滑雪板,并宣稱這才是“高山滑雪板”。1897年,他又出版了《利林菲爾德滑雪技術》。這種以桿式滑雪為基礎的技術,在當時具有開創性意義。利用自創的桿式滑雪和利林菲爾德滑雪板,他實現了第一個高山滑雪轉彎——蛇形轉彎。這也是今日滑雪場常見景象的由來:滑雪者身形如靈蛇游弋,輕盈地在白雪表面畫出一眼望不到底的拱形圖案。

20世紀初,滑雪在歐洲掀起了第一波市場化浪潮。由于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進口的滑雪板過于昂貴且體積龐大,阿爾卑斯地區的輪匠和木匠成為了滑雪板制造商。20世紀20年代,高山滑雪運動在阿爾卑斯山區興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擴建的鐵路線以及對于“未知遠方”的向往,把中西歐各地更多的游客帶到了冬季的阿爾卑斯山地帶,滑雪俱樂部之外的第一所滑雪學校應運而生?;┯纱撕偷巧竭\動以及冬季旅游相結合,開始變成特殊季節的一種休閑方式,乃至一種身份的象征。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濟的繁榮,滑雪旅游業開始為廣大民眾所接受,滑雪板制造商也從手工藝企業轉變為大規模生產商,在技術競爭中不斷提高滑雪板的操控性能?;┊a業的發展,也一直與滑雪旅游業的繁榮并行。

20世紀50年代,德國開啟持續數十年的“經濟奇跡”。一方面,運輸能力不斷增強,滑雪場大規模擴張,纜車、滑雪纜車等配套設施也因為強勁的工業實力不斷完善,促進了高山滑雪發展成為一項大眾運動?;┬∥?、冬季住宿等配套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還讓即使原本不會滑雪的人也愿意去“體驗一把”。另一方面,已經富起來的德國人開始講究生活質量,休閑消費意愿大增。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中,滑雪者人數翻了約七倍。

隨著滑雪走入尋常百姓家,其重點不再是技術和作為高山滑雪競技的運動表現,而是運動體驗、和自然的近距離接觸、社會交往以及滑雪的周邊娛樂。相應地,滑雪產業也發生了重心遷移以及結構的變化。通過雕刻滑雪板、公司收購和將生產設施搬遷到低工資國家等創新手段,滑雪制造廠商從純粹的滑雪板制造商向全方位服務提供商轉變。目前,主要客戶群已從傳統的滑雪板領域越來越多地向自由滑雪領域遷移,頗具潛力的新市場,如東歐、亞洲等,有待深度開發。而歐洲德語區的滑雪已經經歷了幾個不同階段的銜接、轉變和融合:實用、愛好、運動、休閑、生活方式。

從1969年的《女王密使》,到1977年的《海底城》、1981年的《最高機密》、1987年的《黎明殺機》、1999年的《黑日危機》、2015年的《幽靈黨》,多部007邦德電影都偏愛雪天一色中英雄美人的瀟灑身姿,讓滑雪戴上了一副“精英范”的濾鏡。壯闊冷艷的高山雪景,極容易使人在不自覺中生出一種仰望之意。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中西歐的大中產階層已經崛起,而貴族階層并未式微。對貴族既向往又鄙夷的新興中產,需要在經濟和政治之外找到一種新的身份標識。對于未知的渴望和知識的追求,便成了他們標榜自己有別于已有傳統的“文化思維”。體育是貴族生活方式,但“遠方”還不是。神秘、多變而美麗的阿爾卑斯山區,便是這樣一個合適的“遠方”;滑雪,便是這樣一種結合了體育和“遠方”的運動。

在歐洲,一項運動的普及度和成熟度從民間俱樂部的密集程度和專業性上就可得見。19世紀末,歐洲德語區相繼成立了滑雪俱樂部:1891年,德國托特瑙成立的黑森林滑雪俱樂部一炮而紅;同年,奧地利維也納成立了第一維也納滑雪俱樂部;1892年成立了下奧地利滑雪協會,不久就改建為奧地利滑雪協會;1893年,瑞士格拉魯斯滑雪俱樂部和奧地利施蒂利亞滑雪者協會成立。

這些俱樂部的興起,推動了滑雪運動的快速普及。如今的很多專業賽事,也是源于俱樂部的動議。例如,后來成為奧運會冠軍和世界冠軍的托馬曾是托特瑙滑雪俱樂部成員。一幫興趣相投的滑雪愛好者聚集在一起切磋琢磨,滑雪技術從原始走向專業,隨后第一本滑雪運動教科書面世。1893年,在一個旅館老板的倡議下,中歐地區第一屆高山滑雪比賽在史圖萊克舉行,成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屆國際滑雪比賽。

托特瑙滑雪俱樂部是德國最古老的滑雪俱樂部,后來深度參與了黑森林滑雪協會和今天的德意志滑雪協會的創建。它也被認為是歐洲有組織的滑雪運動的搖籃。

即使只談專業領域,托特瑙滑雪俱樂部的意義也是多方面的,國內和國際滑雪巨星紛紛在托特瑙滑雪俱樂部組織的大型比賽中亮相。但同樣出風頭的還是來自托特瑙俱樂部的專業頂尖高手:上世紀30年代,安東·澤洛斯開發出替代了舊有的“阿爾伯格技術”的平行轉身技術,贏得世界錦標賽冠軍,后來還執教擁有多位奧運會冠軍和世界冠軍的德國和法國國家隊。再往后,從40年代的克林格勒和索納格爾,到80年代多屆德國滑雪錦標賽冠軍得主豪斯貝爾格,再到2010年世界青少年錦標賽銅牌得主貝林格,托特瑙滑雪俱樂部人才輩出。俱樂部主導的“黑森林大師獎”,則是專業滑雪者孜孜以求的榮譽。

德國巴登-符騰堡州,黑森林滑雪度假勝地。圖/IC

托特瑙滑雪俱樂部不僅深度參與了規則與框架的制訂,也一步步推動滑雪走向了專業化和多元化。而這一切,最初不過是來源于一群愛好者的興趣和鉆研。

1891年,以弗里茨·布洛耶爾為代表的一群年輕托特瑙中產帶著興奮的心情閱讀了挪威極地探險家弗里喬夫·南森的旅行報告《穿雪鞋穿越格陵蘭島》。同年圣誕節期間,布洛耶爾和魯道夫·托馬、卡爾·托馬二世、卡爾·托馬三世、卡爾·施林巴赫、奧斯卡·法勒等人在托特瑙的公牛酒店里聚餐閑聊。他們都是當地的企業主和經理,滑雪俱樂部就在餐敘中初現雛形。一年后,在托特瑙的費爾德宮酒店,黑森林滑雪俱樂部正式成立。

最初,這個俱樂部更像是幾個朋友定期聚會喝酒聊天的玩家小圈子?,F有資料顯示,他們當時對滑雪的了解非常貧乏,只是覺得好玩。創始人布洛耶爾邀請人們參加在費爾德宮酒店舉行的“世界雪鞋道具展覽”時,該展覽實際上只是展出了三包羊毛服裝。

俱樂部成立10年后,會員達到130個,初具規模。這時,創始元老們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和人脈。費爾德宮酒店承辦了接下來的滑雪展覽,除了滑雪服裝外,各種雪鞋也開始展出。有了裝備,俱樂部成員在1894年復活節期間穿越了阿爾卑斯山,從艾羅洛出發,越過圣哥達河,到達霍斯彭塔爾、雷阿爾普、富爾卡、內格里斯格拉特利、格里姆瑟爾和古坦寧。這次活動,成為有組織的滑雪運動里的一項開創性成就。

短短幾年時間內,這些富有激情的玩家們就玩出了各種新花樣。當今滑雪運動的分支項目也從這些花樣中逐漸浮現了:1896年,第一屆雪鞋競速和第一屆費爾德山滑雪比賽舉行,項目包括耐力雪地登山和跳躍項目。1898年,首屆女子滑雪比賽舉辦。

受托特瑙滑雪俱樂部影響,附近的諾伊施塔特、倫茨基希和圣布拉辛也成立了多家滑雪俱樂部,并相繼加入黑森林滑雪俱樂部。

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23年的通貨膨脹和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黑森林滑雪俱樂部經歷了一段低潮期。上世紀30年代初,俱樂部再次活躍起來,并在成立40周年之際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會。

熱鬧的慶典背后,越來越具有技巧性的滑雪開始成為托特瑙地區的一張名片,蛋糕也越做越大。1931年,第一座滑雪跳臺在托特瑙建造完成。一年后,俱樂部舉辦了結合跳臺滑雪和越野滑雪的“黑森林錦標賽”。那些年,最成功的高山選手是埃米爾 ·昆茲,作為黑森林俱樂部的冠軍,他和其他人組建了一支專業隊伍,跨地區參加了阿爾貝格著名的坎大哈比賽。30年代中期,當地哈森霍恩山的比賽項目中增加了高山比賽,即從哈森霍恩峰頂一直到谷底的速降比賽。獲勝者的獎品是一枚滑雪板形狀的別針,上面刻有“哈森霍恩標準路線”和黑森林滑雪俱樂部的徽章。

滑雪者的數量穩步增加,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滑雪事故,滑雪安全與運動康復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托特瑙執業的醫生卡爾·布羅爾,兩次接任黑森林滑雪俱樂部主席職務。本職工作之外,布羅爾也是一位熱情的滑雪運動員和攝影師。布羅爾研發了一系列針對滑雪損傷的特殊治療方法,使滑雪運動變得更加可持續,同時促成了“滑雪醫生”這一職業的產生。此外,他還在費爾德山地區拍攝了許多冬季照片,對阿爾卑斯高山區滑雪運動員更好地認識雪道地貌大有裨益。

滑雪愛好者挑戰阿爾卑斯山。圖/IC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百廢待興。在德國不少地方,“傳統”都成為人們戰后重回秩序的錨點。黑森林滑雪俱樂部于1950年率先復蘇,再次舉辦了黑森林高山錦標賽。一年后又與諾伊施塔特滑雪俱樂部一起舉辦了德國越野滑雪錦標賽,托特瑙滑雪俱樂部負責組織50公里越野滑雪,在距離戰前滑雪跳臺不遠的地方,按照革新后的技術要求建造了另一個滑雪跳臺,稱維森塔爾跳臺。埃瓦爾德·羅舍爾是當時的頂級跳臺運動員和55米山地紀錄保持者,后來擔任了瑞士跳臺滑雪運動隊的主教練。來自欣特察爾滕的格奧爾格·托馬也在維森塔爾跳臺出道,后來成為了奧運會冠軍和世界冠軍。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黑森林滑雪俱樂部作為高山滑雪比賽的組織者聲名遠揚,影響力遠遠超出了黑森林地區。自20世紀60年代起,黑森林滑雪俱樂部多次組織德國阿爾卑斯山錦標賽,并將高山錦標賽的范圍擴大到德國阿爾卑斯山區以外。托特瑙地區在70年代相繼舉行了更多跨地區甚至跨行業的專業賽事,其中1974年的巴登-符騰堡阿爾卑斯山錦標賽尤其“出圈”,與聯邦國防軍第十裝甲師的錦標賽同時舉行,因為第十裝甲師訓練連當時就駐扎在法爾。

此時,滑雪運動的子項目越來越多,專業化水平也水漲船高,很多子項目都是在黑森林地區發揚光大的。1986年,托特瑙滑雪俱樂部領導當地一眾滑雪俱樂部聯合舉辦了空前絕后的德國國際高山滑雪錦標賽。女子大回轉、男子回轉、女子回轉、男子大回轉、速降和超級大回轉賽事分別在黑森林地區的托德瑙貝格、普拉格、穆根布倫、奧恩布爾和西爾貝格舉行。德意志滑雪協會在同一地點組織所有項目的高山滑雪賽事,這是唯一的一次。

與此同時,滑雪運動在歐洲及世界范圍內已經日趨成熟,托特瑙地區隨之進入國際高山滑雪賽事舉辦地的首選行列。托特瑙舉辦過兩屆歐洲杯比賽,分別是 1988年在西爾貝貝格舉辦的超級大回轉比賽和1998年在法爾世界杯賽道舉辦的男子大回轉比賽。1983年、1985年、1987年和2000年,托特瑙地區舉辦了高山滑雪世界杯賽,每次都有一萬多名觀眾在滑雪道上排隊觀看。由于和托特瑙滑雪俱樂部的良好關系,駐扎在法爾的聯邦國防軍軍營很高興地攬下了招待參賽者的任務。經過這幾次比賽也摸索出了更多關于組織的經驗,有人稱其為“托特瑙模式”,國際滑雪聯合會以此為參照制訂了賽事場館規范。

有趣的是,至今為止,托特瑙地區滑雪業的領軍人物還是和一百多年前一樣,并非專業選手出身,似乎以這樣的方式印證著這個原本就源于生活的傳統本質依然沒有變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埃爾溫·勞特瓦瑟爾是托特瑙滑雪俱樂部發展的主要推手。他原本是托特瑙國家林業辦公室主任。除了托特瑙滑雪俱樂部主席的身份外,他還兼任德國滑雪協會副主席、德國滑雪協會滑雪之友,以及國際滑雪聯合會高級顧問職務。

滑雪起源地北歐、東歐的斯洛文尼亞和斯洛伐克、“核心區域”阿爾卑斯山區,是如今歐洲的三大滑雪區域。位于德國、奧地利、瑞士、法國東部邊境和意大利北部邊境的阿爾卑斯山區的日均滑雪人數,占全世界總量的近一半。

歐洲最密集且規模最大的滑雪區多處于三國交匯處: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和巴登-符騰堡州、奧地利西部的薩爾茨堡和提羅爾州、瑞士北部和東部的圣加倫、格勞恩賓登、圖爾高州以及靠近意大利的瓦利斯州。中西歐多為溫帶大陸性氣候,但德、奧、瑞以及與瑞士接壤的法國東部、意大利北部的阿爾卑斯山區是亞寒帶大陸性氣候,這一地處歐洲腹部的高山地帶冬季多積雪。作為度假勝地,這片區域夏日山明水媚,冬日銀裝素裹。

德國最高的滑雪場在楚格峰,海拔高達2720米,地處巴伐利亞,靠近德奧邊境。被稱為“冰川之城”的瑞士小鎮采爾馬特既有一年365天開放的五星級滑雪場,又有阿爾卑斯最高峰之一的馬特洪峰,附近有歐洲海拔最高的夏季雪場?!白疃富┑馈惫?,則位于奧地利境內的上柯尼希山附近,與德國巴伐利亞境內的國王湖共享一片山脊。大大小小的山峰把一個個村落隔開,起伏的山巒和多樣性的民族習俗為這一片地區平添了不少神秘感。

歐洲德語區的經典滑雪季是12月到3月,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漂亮的滑雪道和滑雪場:即使是在德奧瑞三國里相對參與人數最少的德國,除了聲名在外的巴伐利亞和巴登-符騰堡,也還有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黑森、下薩克森、薩克森、圖林根森林、菲希特爾山脈、倫恩、紹爾蘭等多州多地?;旧?,無論住在德國哪里,滑雪場都在幾小時車程以內。

這些密布各地的滑雪場多數是“小而美”,主打地方特色。資深玩家總有自己的偏好,會因為地方特色而成為忠實游客。在有些地方,某些酒店的服務生和特定客人每年都會定期見面,酒店對客人的喜好了如指掌。

普通玩家也可以在多樣性的選擇里邊滑雪邊探索各地風土人情:鋸齒狀的阿爾卑斯山、天險般的圣加倫、丘陵起伏的阿爾高地區、和巴登-符騰堡隔博登湖相望的圖爾高、舒適的巴伐利亞森林等地,各有各的特色雪場。比如楚格峰和馬特洪峰景區的特色是冰川環境,前者雪場可以從深秋一直滑到春季,后者雪場全年開放。處于下薩克森、圖林根和薩克森-安哈爾特三州交界的哈爾茨滑雪場,則因地制宜地結合了哈爾茨國家公園的自然風光。除了最傳統的滑雪,人們還在哈爾茨山脈和貝希特斯加登國家公園等地進行雪鞋徒步,在巴伐利亞森林的圣恩格瑪放雪地風箏,在阿爾卑斯山麓的雷特滑雪胎,在楚格峰和馬特洪峰景區嘗試攀冰,在提羅爾圣安東的村莊體驗冰壺。

據統計,至今,已有一半的德國人進行過傳統滑雪及其周邊的冬季運動。在有著“滑雪民族”之稱的奧地利和瑞士,這個比例還要更高?;┘倨诓⒉豢偸窍耠娪袄锼莸哪敲瓷莩?。和法國東部與瑞士接壤的阿爾卑斯山麓通行的價格昂貴不一樣,不少德語區滑雪場提供65歐元左右的實惠日票。畢竟,太貴就不是“生活方式”了。因此,業界也會關注性價比并進行推選。2023年,巴伐利亞森林中的大阿爾伯滑雪場就以其適合家庭的價格和各種坡度被評為年度性價比最高雪場。住宿的選擇則從滑雪場上的豪華小木屋到經濟實惠的酒店一應俱全,豐儉由人。

如今的滑雪,也早已超出了專業俱樂部的范疇。在冬季,出游者的平均年齡高于夏季,45歲以上居多,經濟基礎也比20出頭的年輕人更好。他們多數拖家帶口、呼朋引伴,對配套的硬件和體驗的質量會提出更高要求,追求的是運動與放松相結合。這些人不喜歡“特種兵式”走馬觀花,也不追求打卡。慢節奏、沉浸式、享受其中,才是滑雪度假的正確打開方式。幾乎所有滑雪場都提供兒童和初學者課程,更有適合合家歡的雪橇或滑冰項目——馬兒拉著一雪橇人在山谷里穿行,在緩坡上撒歡,翻越銀裝素裹的山峰。因此,很多滑雪區實際上是綜合了運動、休閑與社交的冬季度假區。欣賞白雪皚皚下的鬼斧神工,在陽光灑下的雪道上放情馳騁,和熱情友好的當地居民一起品嘗傳統美食,在小鎮上聽音樂會,在酒店的硫磺溫泉里放空……所有這一切,才構成一次名副其實的滑雪假期。

冬季旅游業是阿爾卑斯山地區的重要經濟支撐,創造了附加值,振興了農業,推動了原生態景觀保護。但這不意味著百分百的用戶至上,甚至還有一定程度上的不迎合:馬特洪峰不設纜車,即使對經驗豐富的登山者來說也是挑戰,任何人要登頂,都得自己爬山。景區不超載,理由是“阿爾卑斯山地區不能容忍無限制的經濟增長”。

很多業界人士現在經常念叨一句話:雪,才是冬季運動最重要的元素。這聽起來是一句正確的廢話,卻揭示了阿爾卑斯山區滑雪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雪量逐年遞減。沒有雪的景區冬季很難迎來客人。自2021年起擔任德國最大滑雪板制造商??藸柟究偛玫募s拿旦·維安特表示,氣候變化無疑是滑雪行業以及全社會必須克服的最大困難。

如果依然沿用舊有的粗放思路,隨著滑雪人群規模的擴大,可以承載這項運動的生態環境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在過去十幾年,德、奧、瑞三國已有一些滑雪酒店或雪道由于氣候變化而倒閉或廢棄。意識到這一點,保護生態就成了當地人和相關行業需要納入考慮的因素?!鞍柋八拐渲椤本W絡于2006年成立,如今已包括了19個冬季度假勝地,呼吁注重環境友好和發展可持續交通。例如,奧地利的韋爾豐翁市向游客提供電動汽車,在滑雪地也有電動出租車。

在德、奧、瑞三國,奧地利人和瑞士人都視滑雪為國民運動,德國不少地區提起滑雪也是言必稱“傳統”和“文化”。正如人類學家霍布斯鮑姆所說,所謂傳統都是被發明的?;┻@項已經有了上百年歷史的運動,已經成為中西歐地區冬季生活的一部分。雪山之下,是家長里短,世俗日常;雪山之上,是休閑放空、縱情騰躍,是遠方的另一種生活。

斯洛文尼亞的一處滑雪場。圖/視覺中國

猜你喜歡
托特黑森林滑雪板
黑森林
花影動春
Wheelblades,夾在輪椅上的滑雪板
他的衣櫥
滑雪板固定器扎帶注射模設計
托特包風潮
雪娃
《黑森林》
滑雪板
勇闖黑森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