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瀘定6.8 級地震災區得妥鎮地質災害調查與減災對策研究

2024-02-21 02:33何源魯科張力文
城市與減災 2024年1期
關鍵詞:瀘定縣泥石流威脅

何源 魯科 張力文

引言

2022 年9 月5 日,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 級地震,得妥鎮距震中9 千米,震感強烈。得妥鎮地質環境脆弱,地震誘發了大量地質災害,其中交通沿線地質災害多發,導致入鎮生命通道多處阻斷,使得妥鎮成了一座“孤島”,難以救援。

地震嚴重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使地質條件變得更加脆弱,地質災害急劇增多。震后得妥鎮處于地質災害發育的活躍期,將長期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制約當地經濟發展。因此,如何科學系統防治地質災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是政府和廣大學者提高應急管理水平和做好災后重建的研究重點。

調查背景

(一)社會經濟情況

瀘定縣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東南部,全縣轄區面積2165.35 平方千米。全縣常住人口8.38 萬人,境內多民族雜居,以漢、藏、彝族為主,其中漢族人口比重為78.2%。2021 年,瀘定縣生產總值31.14 億元,縣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3 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49 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40 元。

得妥鎮位于瀘定縣東南部,全域面積329 平方千米,人口約0.6 萬。省道211 貫穿全境,是進鎮的唯一生命通道,距瀘定縣城約44 千米,沿大渡河河谷岸坡修建,南北展布(圖1)。得妥鎮產業主要為畜牧業和農業,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

圖1 大渡河兩岸的得妥鎮地形地貌

(二)氣象、水文

在地理位置上看,瀘定縣為青藏高寒氣候、西南季風氣候和亞熱帶東南季風氣候交會的地區,氣候復雜、多變。從地形上看,由谷底到山頂依次出現亞熱帶、暖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和寒帶氣候,立體氣候明顯。瀘定縣焚風效應十分顯著,導致區內大渡河谷地和兩岸形成干旱河谷氣候,表現為干燥、溫暖、雨熱同季、干濕季分明、降水量偏少、氣溫差較小。據瀘定縣氣象局降雨觀測資料,瀘定縣多年平均降雨量642.5 mm,年最大降雨量為795.4 mm,日降水量≥50.0 mm 的降水日數平均為每年2 日,平均一日最大降水量為45 mm,汛期最大月降雨量和最大日降雨量分別達到265.8 mm 和72.3 mm。降雨主要集中在4—10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95.6%,其中又高度集中于5—9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4.4%。

大渡河由北向南貫穿得妥鎮,將全鎮分割成東西兩部分。發育有兩叉河、雨灑河和灣東河三條河道,均屬大渡河支流。

(三)地質條件

得妥鎮主要受構造和巖性的制約,為深切割高中山、侵蝕構造中山地貌區。出露主要地層有第四系全新統崩坡積、殘破積、坡洪積、沖洪積、滑坡堆積層、泥石流堆積、中生界二疊系上統、二疊系下統和澄江—晉寧期花崗巖。主要地質構造有南北向的大渡河斷裂和北西向的鮮水河斷裂帶。

得妥鎮地處青藏高原地震區的龍門山地震帶、安寧河地震帶及鮮水河地震帶交會部位,其中鮮水河地震帶近800 年內地震活動最強烈。瀘定縣外圍300 km 范圍內共記載7.0~7.9級地震7 次,6.0~6.9 級地震21 次,5.0~5.9 級地震71 次。

總體來說,得妥鎮地形地貌復雜,構造活動較強烈,經過多次中強破壞性地震,震害效應疊加,地質環境條件較脆弱。區內地質災害較發育,具有點多面廣、密集性、群發性和短時成災、損失嚴重的特點。區內表現出突出的災害鏈式特征,主要為暴雨—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鏈。

調查方法

采用實地調查和資料收集的方法,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調查對象為村莊、鄉鎮、災民臨時安置點、主要交通干線、重要流域和重大設施等重點地區。地質災害類型為滑坡、崩塌、泥石流。

本次共調查地質災害隱患點201 處,包括地震已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7 處,已銷號點35 處,震后增加點149 處。

地震概況

2022 年9 月5 日12 點52 分00 秒(北京時間)在甘孜州瀘定縣磨西鎮(北緯29.59°,東經102.08°)發生6.8級地震,震中位于瀘定縣磨西鎮,震源深度16 千米,地震最高烈度為9 度,等震線長軸呈北西走向,長軸約195 千米,短軸約112 千米。得妥鎮距離震中9 千米,位于地震最高烈度9 度區內(圖2)。

圖2 瀘定6.8級地震烈度圖

(一)災害損失

本次地震災害損失巨大,全鎮受災人口8067 人,因災死亡31 人,失蹤7 人,緊急轉移安置人口8067 人,過渡性生活救助3635 人。全鎮倒塌房屋688 戶4599 間,嚴重損壞房屋582 戶4284 間,一般損壞房屋1306 戶7519 間。通信線路受損400.286 千米,基站25 個。市政供水損毀21.55 千米,市政排水損毀9.23 千米。大橋損毀4 座,進鎮公路沿線多處受損阻斷。農作物受災面積9949 畝,死亡牲畜、家禽超過2 萬只。森林草原等自然資源損失巨大。

(二)生態地質環境破壞

“9·5”地震對瀘定縣得妥鎮生態地質環境造成了重大的破壞,境內山地地貌和森林生態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表現為地震造成巖土體擠壓變形,導致山體開裂,地表發育大量裂縫,嚴重破壞了巖土體原有的結構特征,改變其物理力學性質,破壞了巖石的完整性,進而導致斜坡穩定性降低,致使巖體失穩發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大規模、大面積的山體滑坡、崩塌導致山地地貌、水系、森林植被等生態環境發生重大變化。

震前地質災害發育情況

(一)震前地質災害數量與規模

瀘定縣得妥鎮共有在冊地質災害隱患點17 處。威脅戶數207 戶,人口887 人,威脅資產6870 萬元。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三種,其中滑坡6處,占35.29%;崩塌2 處,占11.77%;泥石流9 處,占52.94%。得妥鎮地質災害仍以滑坡、泥石流類型為主,地質災害類型及災害規模統計見表1。

表1 得妥鎮震前地質災害類型及規模統計表

(二)震前地質災害分布規律

得妥鎮地質災害分布較廣,涉及全鎮范圍內的6 個村,分布數量最多的是馬列村4 處、聯合村4 處、灣東村4 處;其次為天池山村2 處、北頭村2 處、發旺村1 處,全部威脅人類聚集區??傮w上,地質災害的發育具有如下特征。

從地理上看,大渡河兩岸、灣東河兩岸大部分都是地質災害較發育的區域,地質災害沿大渡河兩岸、灣東河兩岸發育最為強烈,該區域正是構造斷裂活動較強烈的磨西斷裂、瀘定斷裂帶地區,地質災害點在空間分布上與構造活動對應較好,即沿斷裂帶地質災害較為發育。斷裂活動造成斷裂帶及其周圍巖土體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巖土體物理力學性質降低,為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斷裂長期活動對于斷裂帶及其周圍的巖土體來說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動力源,在一定的條件下,斜坡巖土體的應力超過其強度,就會產生失穩破壞。從空間分布上看北部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強于南部。

(三)地質災害形成機制

震前得妥鎮發育地質災害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氯虬l育,以土質為主,分布在大渡河及其一級支流兩岸一級斜坡地帶?;露酁闅埰路e、冰水堆積、崩坡積相,結構松散,黏聚力和結合力一般較低,透水性一般較好,特別是降水大量入滲后,土體比重明顯增大,抗剪強度顯著降低。下部較密實土層或基巖為相對隔水帶,與上部飽水的疏松土層接觸面易形成飽水軟土滑膩帶,黏聚力和摩擦力大為降低,上部土體很容易沿此接觸面發生滑動。據調查,得妥鎮已發生的滑坡90%以上發生在雨季,直接誘發因素以暴雨為主。

震前得妥鎮的崩塌為巖質崩塌,僅分布于馬列村和灣東村,兩村均分布1 處,可見得妥鎮崩塌發育一般。崩塌發育主要受地層巖性的控制,巖層主要呈塊狀,巖體風化嚴重,節理裂隙發育,受裂隙切割,裂隙貫通性好,在重力或外力(地震)擾動的情況下,易產生崩塌災害。

震前得妥鎮泥石流較發育,主要受地層巖性、地形地貌及所處的構造部位影響。得妥鎮地處中—深切割的高中山和中切割中山陡坡地貌區,溝谷與兩岸山坡相對高差300~600 m,局部地段可達1000 m 以上,地形坡度35°~55°,局部60°~80°,溝床比降10%~30%,受大渡河及其支流切割強烈,“V”形河谷發育??梢?,陡峻的地形和巨大的高差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形條件,流域松散的巖土體提供了豐富的物源,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主要誘發因素。

震后地質災害發育情況

(一)地震對以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影響

“9·5”地震對震前的部分地質災害隱患點產生了影響,加劇了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和危害程度。震前6 處滑坡地質災害隱患點有5 處滑坡變形加劇,占滑坡總數的83.33%,主要表現為滑坡前緣垮塌、原有裂縫增長變寬、新增裂縫等;震前崩塌隱患點2 處均出現變形加劇,占崩塌(危巖)總數的100%,主要表現為地震時發生零星崩塌掉塊、節理裂隙及裂縫加寬等;震前9 處泥石流5 處在地震后物源均不同程度增多,占泥石流總數的55.56%,發生泥石流災害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大。

17 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在震后有變形的地質災害隱患點12 處,占得妥鎮震前地質災害總數的70.59%。原有隱患點出現變形加劇按村來分:聯合村4 處,占12 處變形加劇隱患點的33.33%;灣東村4 處,占33.33%;馬列村3 處,占25%;天池山村1 處,占8.33%。部分已有地質災害隱患點震后規模擴大,威脅219 戶939 人,威脅資產11105萬元。

(二)地震引發新增地質災害

“9·5”地震發生后,46 處已銷號點復活16 處,新增138 處,合計新增154 處,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戶數247 戶,威脅人數982 人,威脅資產25566 萬元。

按威脅對象劃分:威脅人民生命財產54 處,其中崩塌11 處,滑坡35 處,泥石流8 處。威脅交通、水電等部門的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共計100處,其中崩塌44處,滑坡50處,泥石流6 處。按災種劃分:崩塌55 處,滑坡85 處,泥石流14 處。按規模劃分:大型10 處,中型36 處,小型108 處。

(三)震后地質災害隱患點基本情況

震后得妥鎮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71 處,包括震前已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7 處、已銷號點復活16 處、新增加點138 處。共計威脅466 戶1921 人,威脅資產36671 萬元,詳見表2和圖3、圖4 所示。

表2 震后地質災害發育情況

圖3 震后地質災害發育情況

圖4 震后地質災害危害情況

直接威脅聚集區地質災害隱患點71 處,包括震前已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7 處、已銷號點復活5 處、新增加點49 處。其中崩塌點13 處、滑坡點41 處、泥石流點17 處,小型51處、中型17 處、大型2 處、特大型1 處;受威脅農戶466戶1921 人,威脅財產22531 萬元。

威脅省道211 和村道地質災害隱患點97 處,包括已銷號點復活11 處、新增加點86 處;其中崩塌點42 處、滑坡點49 處、泥石流點6 處,小型66 處、中型21 處、大型10處;威脅資產10340 萬元。

威脅水電站地質災害隱患點3 處,均為新增點,其中崩塌點2 處、滑坡點1 處。小型2 處、中型1 處;威脅資產3800 萬元。

(四)震后地質災害分布規律

震后得妥鎮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灣東村58 處,紫雅場村41 處,聯合村13 處,天池山村14 處,馬列村7 處,南頭村11 處,金光村5 處,發旺村3 處,北頭村1 處,椒子坪村1 處(圖5)。此次地震誘發次生地質災害隱患點具有南強北弱的特點,疊加在震前南弱北強的地質災害分布背景之上。

圖5 震后地質災害分布情況

結論

瀘定縣地區財政薄弱,經濟結構單一,社會經濟水平及抵抗災害的能力一般。得妥鎮位于瀘定縣,地處高山峽谷地段,地質環境脆弱,加之地震頻發,降雨集中,有利于地質災害發育。本次地震直接對得妥鎮造成巨大損失,并加劇已有地質災害變形,誘發大量新的地質災害。得妥鎮震后地質災害防治任務十分艱巨。

震前得妥鎮地質災害較為發育,以小型居多,主要為泥石流,集中在工程建設區和大渡河兩岸,空間呈北強南弱分布,主要威脅聚居區。震后得妥鎮地質災害急劇增多,以小型居多,主要為崩塌和滑坡,集中在灣東河兩岸和大渡河兩岸,空間呈南強北弱分布,交通沿線地質災害發育強烈,阻斷生命線,難以救援。目前,得妥鎮地質災害呈多發態勢。

地震嚴重破壞得妥鎮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且震后未經歷過雨季,得妥鎮境內地質災害隱患可能在降雨、地震、人類工程活動等條件下進一步加劇,且可能導致新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產生。地質災害呈多發、頻發趨勢,將長期伴隨當地人類活動。

震后地質災害防治建議

川西地區地質災害防治是應急管理的重點,地區的自然災害應對能力不僅與政府災害應急管理能力有關,同時也受到自然環境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震后地質災害多發、頻發,其防治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能單單局限于治災本身,應以災后重建為契機,著力于發展地區經濟水平,做好生態地質環境修復和提高管理治理水平,全方面強化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提高災害韌性。依據本次地震得妥鎮地質災害發育情況,對當地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一)堅持將應急管理工作重心前移,做好防災減災

本次地震誘發大量地質災害,直接威脅人民生命財產。一是應持續提升基層應急能力建設,災后72 小時是生命救援的“黃金時段”,在救援隊伍馳援困難的情況下,基層應急能力直接關系到災后生命財產損失。結合實際情況制訂可操作性強的應急預案,做好物資和基礎設置準備,認真落實宣傳教育和應急演練,確保臨災不亂,快速反應,才能有效組織自救和互救。

二是積極開展災害治理,建立長效減災機制。當下得妥鎮地質災害多發,直接威脅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減輕和消除災害隱患十分緊迫和必要。應充分利用科學技術手段和專業技術支撐單位,科學查災核災,針對已有地質災害,依據險情及緊迫程度采用專業監測、排危除險、避險搬遷和工程治理等方式分類治理,減輕或消除危害。同時應充分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制保障,明確各類地質災害防治主體和責任,落實“誰引發、誰治理,誰收益、誰治理”的原則,減輕地質災害防治壓力。

三是注重生態修復。得妥鎮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因地震遭到嚴重破壞,進入地質災害發育活動期,地質災害將長期伴隨人類社會經濟建設活動。首要是規范人類工程建設活動,平衡好發展與地質災害防治的相互關系,減少或避免因工程建設誘發地質災害,并采取非工程或工程措施進行生態修復,提高地質環境的穩定性,減少新增地質災害。

(二)重視交通沿線地質災害防治,保障救援通道

本次地震在交通沿線誘發大量地質災害,阻斷生命通道,震后難以救援和轉移安置。因此,在災后重建中應重視道路選線,將交通穩定性作為規劃選址的重要決策依據。適度提高道路工程抗震設防等級,對選定的線路沿線地質災害合理處置,對不利地段采取隧道或改線避讓等措施,提高生命通道的災害韌性,確保小震不壞、中震可通、大震可快速搶通,避免再次形成“孤島”,保障災后有效救援。

(三)聚焦經濟建設,助力災后重建

地質災害防治要為經濟建設服務。在災后重建中,重視前期地質災害風險評價,保證區域穩定性和災害可防可控,為經濟規劃和災后重建決策提供依據。具體應依據得妥鎮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及易發待征,進行地質災害風險評估,科學劃定風險等級分區和防治等級區,為經濟發展和災后重建保駕護航。重建過程中的災害防治應緊緊結合規劃,差異化短期和長期防治目標,分類分期實施,避免重復治理和過度治理。平衡好防治任務和地方財政的相互關系,保障地質災害防治的有效性和持續性。

(四)結合地區實際,探索應急管理新思路

得妥鎮長期與災共存,對地區應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應急管理新思路,一是豐富多元化應急管理主體,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災害防治和管理,加強防災減災教育,提高全民防災意識,如在中小學設置相關知識課程并擴展至各個家庭。二是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建立地質災害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及時識別、報送,快速決策處置和效果實時監測,優化災害應對機制。三是建立應急管理智庫,充分利用專家學者力量,做好決策咨詢,短期解決災后重建中的實際問題,長期有利于提升應急管理主體管理水平。

猜你喜歡
瀘定縣泥石流威脅
人類的威脅
瀘定縣社區體育開展現狀研究
泥石流
受到威脅的生命
面對孩子的“威脅”,我們要會說“不”
“民謠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
以產業發展作突破口促進川西山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Why Does Sleeping in Just Make Us More Tired?
機械班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