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理論與實踐*

2024-02-22 07:06
廣東社會科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差距區域

李 晨

引 言

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多年來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①韓保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邏輯、內涵與路徑》,《理論視野》2021年第11期。進入新時代,為了更有效地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先后部署實施了一系列區域重大戰略,我國區域一體化進程顯著加快,區域經濟格局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但也要看到,當前中國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呈現出新的特征和表現形式。黨的二十大報告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為新時期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實踐路徑。面向新時代新征程,為順利實現以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必須首先厘清為什么要以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共同富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理論機制是什么,以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共同富裕須遵循什么思路,以及如何以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共同富裕這些基本問題。

一、以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意義

區域協調發展與共同富裕相輔相成,通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無論是基于中國共產黨破解區域發展差距難題的歷史經驗,還是基于理論分析,或是基于具體實踐,以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以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以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共同富裕始終是黨指導區域經濟發展的邏輯主線,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側重點有所不同。黨的十八大之前,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大體經歷了低水平協調的均衡發展(1949—1978)、不協調的非均衡發展(1979—1998)、轉型協調發展(1999—2011)三個歷史時期。①李蘭冰:《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邏輯框架與理論解釋》,《經濟學動態》2020年第1期。從這三個時期的演進歷程看,中國的區域協調發展始終是以發展生產力為前提,并在此基礎上向著推動區域生產力水平提升、區域生產力布局均衡和區域間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這三大目標不懈努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逐步形成了以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整體目標、以有效解決區域經濟發展問題為導向的區域經濟發展理論體系,呈現出高質量、精準化、創新化的特點。在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發展、鄉村振興等理論的指導下,中國不斷推動要素市場一體化,釋放區域發展活力的多極增長,同時發揮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補短板的追趕效應,形成高質量發展導向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城鄉二元結構和大城市病等一些區域發展中的頑疾在相關理論指導下得到了明顯改善,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以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理論意義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生產力的發展由于私人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必然導致不平衡發展,而社會主義使社會生產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有計劃按比例的原則使生產力的平衡布局成為可能。②陳健、郭冠清:《馬克思主義區域協調發展思想:從經典理論到中國發展》,《經濟縱橫》2020年第6期。由此可見,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必然決定了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社會主義發展目標的重要舉措。一方面,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能夠提升生產力水平從而夯實共同富裕的經濟基礎。生產是分配的前提,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展基礎上的,需要以堅實的物質基礎作為支撐。因此,只有不斷提升區域整體發展水平,區域發展差距的縮小才具備堅實的經濟基礎,才能在現實經濟活動中得到持續推進。另一方面,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能夠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區域協調發展并不是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而是要立足于各地區的實際發展條件與功能定位,通過促進要素流動、深化分工協作,在空間上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使得各地區都能在突出本地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取得更好的發展,從而推動共同富裕。

(三)以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現實意義

一方面,實現共同富裕要求通過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來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實現共同富裕必然要求縮小各種類型的發展差距,例如區域差距、城鄉差距與行業差距等。其中,區域差距是影響共同富裕目標順利實現的關鍵。這是因為區域是現實經濟活動的空間載體,也是影響經濟發展效率的主要因素,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不僅會直接影響整個國家的共同富裕水平,同時也會對其他不同類型的發展差距產生重要影響。另一方面,實現共同富裕要求通過區域協調發展來提高區域發展水平。區域經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對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有著直接影響,這就意味著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之一。然而,由于地區要素稟賦不同,發展基礎與發展能力也存在較大差異,如何通過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先發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從而實現整體區域的共同發展,將直接決定共同富裕目標能否順利實現。①李雪松、張雨迪、孫博文:《區域一體化促進了經濟增長效率嗎?——基于長江經濟帶的實證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年第1期。

二、以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機制分析

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必然要求兼顧發展效率的提升與發展差距的縮小。具體到區域層面,各個地區的發展也必然要兼顧區域經濟發展的充分性和平衡性??梢哉f,在發展中促平衡是新時代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內涵,也是以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根本邏輯。從不同維度來看,區域協調發展主要通過三個渠道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提升與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縮小,從而推動共同富裕。

第一,從微觀層面看,區域協調發展通過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推動共同富裕。在現實中,由于不同地區在自然地理條件、要素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基礎等方面存在客觀差異,各地區的要素報酬也必然存在差異。在區域之間不存在流動壁壘的情況下,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在流動時必然會遵循尋求要素報酬最大化的原則,從要素報酬低的區域流向要素報酬高的區域。這一自由流動過程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優化要素資源的空間分布格局,促使要素資源在空間上高效集聚,產生集聚效應。新經濟地理學認為,集聚會帶來規模經濟并通過共享(Sharing)、匹配(Matching)、學習(Learning)三個微觀機制促進區域經濟增長。②Gilles Duranton and Diego Puga, “Micro-Foundation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J.V.Henderson and J.-F.Thisse(eds.),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Vol.4),Netherlands:Elsevier,2004,pp.2063-2117.此外,在行業層面,要素在空間流動的過程中也會傾向于流向同一區域內要素報酬更高的行業。因此要素自由流動也有助于發現區域的差異化競爭優勢,促進區域找準自身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定位,實現與其他區域的有效分工、錯位發展,從而推動區域共同發展。

第二,從中觀層面看,區域協調發展通過促進產業深度關聯推動共同富裕?;诒容^優勢理論,不同地區在進行產業布局時應立足于自身發展條件、資源稟賦與功能定位進行分工協作,例如農產品主產區須著力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功能區要努力保障生態安全,城市化地區則應發揮自身經濟發展優勢,集聚更多的從農產品主產區與生態功能區轉移而來的人口與產業。③蔡之兵:《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的形成路徑:基于區域優勢互補的視角》,《改革》2020年第8期。區域間合理的產業分工與密切協作有助于形成優勢互補、深度關聯的區域產業發展格局,產生極大的規模效應,有利于優化要素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有效配置,從而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同時,隨著區域一體化發展的不斷推進,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越發緊密,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區域之間逐漸形成發展共同體,這反過來也能進一步深化區域產業分工,不斷增強區域產業關聯度,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邁進,助推共同富裕。

第三,從宏觀層面看,區域協調發展通過促進空間輻射帶動推動共同富裕。根據增長極理論,增長并非同時出現在所有的區域,而是以不同的強度率先出現于一些增長點或增長極上,然后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最終對整個經濟產生影響。①Fran?ois Perroux, “Economic Spa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64,no.1,1950,pp.89-104.這是因為增長極區域在發展過程中會產生溢出效應,能夠輻射帶動鄰近區域發展。在增長極的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生產要素、產業、知識、創新、公共服務等因素溢出至鄰近區域的情況,這種正向溢出效應會輻射帶動鄰近區域的發展。隨著輻射范圍不斷擴大,在地理鄰近的空間上會逐漸形成以增長極為中心的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城市體系,城市間的資源配置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此外,增長極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還有助于促進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削弱行政區域對要素自由流動的制約和分割,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效率,深化區域合作,推動區域融合發展。

三、中國區域發展差距的現狀

黨中央、國務院從1999年開始先后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等旨在加快內陸地區發展的區域發展戰略,從根本上改變了區域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但比較而言,當前中國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不同類型的區域差距仍然在制約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一)中國六大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

為了更詳細地揭示中國區域發展的差距,本文按照經典的六分法將中國大陸劃分為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六個經濟區域,通過觀察六大區域的GDP占全國比重變化情況來分析中國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演變情況,詳見表1。

表1 六大區域1999—2020年的GDP占比演變情況單位:%

一方面,從絕對份額看,六大區域的發展水平差距較大。2020年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地區GDP占比分別為12.0%、5.0%、38.3%、27.5%、11.6%、5.5%,華東地區GDP占比是西北地區、東北地區的6倍以上,是華北地區、西南地區的3倍以上。另一方面,從GDP增速來看,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地區的GDP增速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分化態勢。華北地區GDP占比從2005年的峰值14.1%下降至2020年的谷值12.0%;東北地區GDP占比從1999年的峰值9.5%下降至2020年的谷值5.0%;華東地區GDP占比從2006年的峰值38.4%下降至2012年的谷值37.5%后,又開始逆勢上升至2020年的38.3%;西南地區GDP占比從2006年的谷值8.6%上升至2020年的11.6%,增幅達3個百分點,是最近20余年GDP占比提升幅度最大的地區;中南地區GDP占比從1999年的谷值25.8%波動上升至2020年的27.5%,提高了1.7個百分點,是近20年提升幅度第二的地區;西北地區GDP 占比從1999 年的谷值4.8%一路波動上升至2020 年的5.5%??梢?,西南、中南、華東地區是最近20余年里經濟增速最快的三個地區,而這三個地區恰恰又都是經濟總量較大的地區,這些地區不僅經濟總量大而且經濟增速快,無疑會繼續拉大區域發展差距。

(二)中國不同省域之間的發展差距

除了六大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省域之間也存在較大的發展差距。為了保持分析邏輯一致,仍然選擇各省份(不含港澳臺)的GDP占全國比重變化情況來觀察區域發展差距的具體特征,詳見表2。

表2 省域經濟1999—2020年的GDP占比演變情況單位:%

一方面,中國省域之間的GDP總量差距較大。例如,2015—2020年的GDP占比均值,廣東與江蘇都超過了10%,但與此同時有5個省份低于1%,與廣東和江蘇的差距均在10倍以上。2015—2020年中國所有省份GDP占比的均值為3.2%,但是包括天津、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西、廣西、海南、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在內的18個省份的GDP占比都低于這一均值,只有13個省份的GDP占比高于均值??梢?,目前中國省域間的發展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另一方面,中國不同省域之間的GDP增速也存在較大差異。從各省GDP占比的變化趨勢看,一個最顯著的特征是1999—2008年與2009—2020年的變化趨勢發生了明顯改變。在1999—2008年,很多北方省份的GDP占比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增長,例如北京、山西、內蒙古、河南、陜西和寧夏的GDP占比都有所增長。但是在2009—2020年,除了北京、河南、陜西、青海、寧夏和新疆之外,其他北方省份的GDP占比均有所下降,其中河北的GDP占比下降了0.55個百分點,遼寧的GDP占比下降了0.68個百分點,黑龍江的GDP占比下降了0.52個百分點,山東的GDP占比下降了0.53個百分點??紤]到南方地區的經濟總量原本就要高于北方地區,北方省份的經濟增速下滑也意味著中國省域經濟發展差距面臨持續擴大的壓力。

(三)中國南北地區的發展差距

近年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南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擴大,中國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本文從總量和均量兩個視角考察1999—2020年中國南北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演變情況,詳見圖1和圖2。①以全國地理中位線的北緯35°線為界,北方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15個省份,南方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和西藏16個省份。

圖1 1999—2020年中國南北地區GDP差值與占比情況

圖2 1999—2020年中國南北地區人均GDP差值與比值

一方面,從GDP總量看,1999—2020年南北地區的GDP差值從1.56萬億元增加到29.93萬億元,區域差距不斷擴大。具體來看,南北區域發展差距擴大主要發生于2013年后。2009—2012年,南北地區的GDP比值始終保持在1.33左右,南北經濟差距較為穩定。2013年起,南北地區的GDP差距迅速擴大。1999—2013年南北地區的GDP差值在14年內增加了7.79萬億元,而2013—2020年南北地區的GDP差值在7年內就增加了20.57萬億元。南北地區的GDP占比分別從57.42%和42.58%快速變化至64.78%和35.22%,南北地區GDP比值從1.35擴大到1.84。另一方面,從人均GDP來看,1999—2003年,南北地區人均GDP差值從296.53元下降至75.64元,南北差距有所縮小。2004—2013年,南北地區人均GDP差值為負值,即北方地區人均GDP在這一階段高于南方地區。但自2014年起,南方地區人均GDP再次高于北方地區且南北差值迅速上升。2014年南北地區人均GDP差值僅為60.37元,而2019年就達到了18058.92元。因此,無論是基于總量視角還是基于均量視角,2013年后南北地區發展差距都呈現出擴大態勢,需要高度關注。

四、以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

當前中國較大的區域發展差距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帶來諸多挑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須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認識上堅持區域共同發展,在實踐上堅持區域共生發展,在制度上堅持區域共享發展,不斷以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共同富裕。

(一)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區域共同發展

確保所有區域的發展水平都能夠得到提高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繼續推動中國重要先發地區的經濟增長是提升整體區域實力和國家綜合實力的基礎與前提,也是推動共同富裕目標實現的有力保障。先發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區域增長極能否持續保持率先和引領發展的勢頭并發揮對其他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是以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也要不斷提高欠發達地區、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水平。欠發達地區能否實現較好的發展直接關系到未來共同富裕目標能否順利實現。從這一角度分析,提高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水平正是中國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關鍵難題。目前,在中國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中,人口規模在10萬人以下的縣級行政區有200多個,5萬人以下的有100多個。這些縣域大多集中于中部與西部地區,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如何讓這部分地區也能夠達到共同富裕的水平是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面臨的巨大挑戰。因此,共同富裕目標對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提出了明確要求,既要重視先發地區對發展的持續引領,也要重視欠發達地區的共同發展。

(二)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方法——區域共生發展

欠發達地區擺脫欠發達狀態固然需要政府以及發達地區的幫助,但要讓中國數量眾多的欠發達地區都能夠擺脫欠發達狀態,也必須高度重視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對發達地區而言,由于此類地區發展基礎好、發展水平高、發展能力強,實現可持續發展并不難。但對欠發達地區尤其是不具有區位優勢的欠發達地區而言,如何培育自身的內生發展能力則值得深入研究。①汪三貴、曾小溪:《從區域扶貧開發到精準扶貧——改革開放40年中國扶貧政策的演進及脫貧攻堅的難點和對策》,《農業經濟問題》2018年第8期。根據中國貧困地區全面脫貧的寶貴經驗,幫助欠發達地區通過培育內生發展能力從而實現共同富裕,關鍵在于如何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一方面,著力構建不同地區之間的產業分工體系,鼓勵欠發達地區根據產業分工體系的結構和需求以及結合自身發展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戰略,盡快培育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產業結構。另一方面,加快形成具有根植性的區域產業鏈體系,不斷提升區域產業鏈韌性,增強區域產業抵御外部條件和環境變化而保持在當地生存、發展的能力,大力培育強根植性產業,使其成為吸納就業、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②李曉華:《產業鏈韌性的支撐基礎:基于產業根植性的視角》,《甘肅社會科學》2022年第6期。

(三)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區域共享發展

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實踐顯示,區域發展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會帶來區域發展差距的縮小,甚至還可能會出現暫時的差距擴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03年以來,中國的基尼系數一直位于國際警戒線水平0.4以上,2008年達到最高點0.491,雖然2020年下降至0.468,但仍處于較高水平。③國家統計局,“《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新聞發布會答記者問”,2021。網址:http://www.stats.gov.cn/xxgk/jd/zcjd/202109/t20210930_1822661.html,引用日期2022年6月8日。這表明目前中國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共享發展程度不夠。長遠來看,必須要采取有力措施確保區域發展差距能夠被穩定縮小。這就要求在區域發展過程中充分體現共享發展理念,構建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一方面,要繼續完善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在不斷提高市場一體化程度的同時,加大對地方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讓所有區域都有機會分享發展的成果。另一方面,要繼續探索地方之間的利益補償制度尤其是流域之間的生態補償制度。由于生態文明建設加速,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補償制度建設問題。自2016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后,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又發布了《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生態補償制度建設也逐漸駛入快車道。但從目前各地發展實際看,生態補償的具體標準、具體模式與補償思路還有待完善。

五、以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議

基于共同富裕目標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的要求,深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加快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加快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經濟基礎、空間基礎、制度基礎與社會基礎。

(一)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經濟基礎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是中國在新發展階段面臨的重要戰略任務。首先,要努力提高發展的協調性。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方針,大力發揮公有制經濟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同時要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其次,要努力提高發展的平衡性。著力構建支撐共同富裕目標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增強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始終堅持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為根本框架,深度融合多項區域重大戰略,不斷提高區域一體化發展程度,發揮我國巨型規模市場優勢,同時健全轉移支付制度,縮小不同行政區域之間的財力差距。最后,要努力提高發展的包容性。高度重視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的保障與提升。既要加大普惠性人力資本投入,提高低收入群體及其子女的人力資本水平,增強其內生發展能力,又要逐步完善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以及兜底救助體系,逐步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兜住基本生活底線。

(二)加快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發展格局,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空間基礎

首先,要加快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西部地區欠發達區域集中,縮小區域發展差距要高度重視西部地區的發展。要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打造陜西等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加快補齊西部地區特別是“三區三州”這些原深度貧困地區的發展短板,讓更多的西部欠發達地區能夠融入全國經濟產業體系。其次,要深入推進東北地區全面振興。東北地區面臨的發展問題已經成為導致中國南北差距不斷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推動東北全面振興須著力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加快建設面向東北亞的開放合作平臺,推動發展高端制造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再次,要大力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中部地區是近幾年全國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武漢、合肥、鄭州、長沙等一批中部地區重點城市的高速發展更是顯著改變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紤]到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特殊地理位置,未來須進一步完善推動實施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中部地區發展。最后,要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作為中國的發達地區,東部地區的高速發展對中國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應不斷推動東部地區率先優化發展,鼓勵東部地區充分發揮要素集聚優勢,加快在創新引領上實現突破,以東部地區的快速發展帶動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并在此前提下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三)加快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制度基礎

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從而實現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過程,需要科學且具有約束性的協調機制作為制度支撐。①覃成林:《區域協調發展機制體系研究》,《經濟學家》2011年第4期。首先,要推動建立區域融合發展機制。一方面,破除要素自由流動障礙。加強區域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建設,不斷提高區域互聯互通水平。推動區域內部各城市間的產業分工協作,實現區域產業結構整體優化。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擴大要素市場化配置范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立足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因地制宜制定區域發展規劃。經濟發展條件好的地區可承載更多產業和人口;生態功能強的地區須嚴格保護;邊疆地區應積極融入對外開放新格局,提升發展水平,促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其次,要深化區域合作互動機制。以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和黃河流域為重點對象,建立跨行政區的區域合作互動平臺并采取必要的行政約束機制,健全區域利益共享機制,不斷提升區域合作互動的層次和水平。最后,要完善多元化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一方面,不斷完善橫向生態補償方式。除資金補償外,可進一步將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研發合作等措施納入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增強橫向生態補償政策的可持續性。另一方面,不斷完善橫向生態補償的評估機制,對橫向生態補償進行事前、事中、事后評估,為未來合作提供必要支撐。

(四)加快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社會基礎

共同富裕與公共服務普及普惠水平緊密相連?;竟卜站然窃鰪妳^域發展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首先,要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深入推進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標準合理、保障有力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和保障機制。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不斷完善教育、醫療、就業、社保、養老、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政策,將更多的政策資源向欠發達地區、薄弱環節和重點人群傾斜,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充分、均衡。其次,要努力縮小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差距。一方面,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的扶持力度,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優化就業和社會保障跨區域流轉的政策措施,不斷促進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另一方面,加大對農村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支持力度,鼓勵引導優質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逐步向城鄉接合部和邊遠地區延伸,不斷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最后,要持續優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監督和評估機制。一方面,優化現行政績考核辦法,建立健全相應的監督約束機制,落實主體責任。另一方面,不斷完善對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的評估與優化機制,加強過程跟蹤,及時發現短板弱項,動態調整政策措施,保障區域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差距區域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難分高下,差距越來越小 2017年電影總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預告榜
分區域
縮小急救城鄉差距應入“法”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幻想和現實差距太大了
區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