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灰綠基礎設施協同策略研究進展及展望

2024-02-24 10:06欣,朱峰,方圓,明
城市道橋與防洪 2024年1期
關鍵詞:基礎設施協同綠色

王 欣,朱 峰,方 圓,明 卉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北京第三分公司,北京市 100080)

0 引言

基礎設施的概念源于國外,又稱基礎結構。國內則通常將城市基礎設施理解為工程性的市政基礎設施,這些設施構成了城市主要物質支撐體系,為城市社會和經濟活動的可持續進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近些年,隨著人們對城市生態價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綠色基礎設施的概念也得到廣泛接受,認為其作為自然生命的支持系統,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梢哉f市政基礎設施和綠色基礎設施共同構成了城市的生命支持系統,發揮著物質供給、安全保障、生態保護、環境提升等功能,因此兩者的協同發展被廣泛認為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這種協同發展通常被稱為灰綠基礎設施協同(下文簡稱灰綠協同),旨在整合傳統的市政基礎設施和綠色基礎設施,以實現多方面的效益,包括降低成本、應對氣候變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生活質量等。盡管灰綠協同目前在水利與排水領域有一定研究和實踐,但在其他領域的灰綠協同探索較少,也缺乏灰綠協同完整理論體系的研究。

本研究從構建城市生命支持系統視角出發,重新定義灰綠基礎設施研究范疇,并通過梳理國內相關領域灰綠協同的研究方向與熱點,總結灰綠協同的概念、內涵、特征與理論框架,為后續細化的協同技術體系提供理論支撐和現實依據。此外,研究還探討了灰綠協同理論在過往研究中的局限,為強化基礎設施協同,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相應的建議。

1 灰色基礎設施與綠色基礎設施

1.1 相關概念

關于灰色基礎設施(Grey Infrastructure),國際上通常將其定義為傳統工程規劃中的城市支持系統,如道路、機場、橋梁、市政下水管網等,以及確保工業化經濟正常運行所必需的公共設施構成的網絡[1]。國內則有一些文獻將其等同于市政基礎設施,參考國家發布的市政基礎設施相關法律法規,其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水、排水、燃氣、熱力、園林、環衛、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防洪、地下公共設施及其相關附屬設施的土建、管道、設備安裝工程[2]。本文中將灰色基礎設施界定為支持城市生命的工程性基礎設施,因此結合城市生命線系統[3]所涵蓋的對公眾日常生活至關重要的交通、通信、電力、供水、供氣、人防等基礎設施,以及市政基礎設施中的工程性基礎設施,將灰色基礎設施的范疇劃定為六大類,即城市綜合防災系統、通信通訊系統、環保環衛系統、能源供應系統、供水排水系統和交通運輸系統。

關于綠色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通常是指“自然生命支撐系統”,即由水道、綠道、濕地、公園、森林、農場和其他保護區域等組成的相互連接的網絡[4]。結合國內土地劃分方法,本文中將綠色基礎設施的范疇劃定為六類,即城市綠地系統、自然水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

灰色基礎設施與綠色基礎設施分類見表1。

表1 灰色基礎設施與綠色基礎設施分類

1.2 單一基礎設施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灰色基礎設施和綠色基礎設施各有其優點和挑戰?;疑A設施主要通過物質、能量、信息等要素的供給與循環,為市民的生活和城市正常運行提供保障,高效、穩定和安全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標。但現實中由于過度強調灰色基礎設施的功效,往往導致了資源的浪費、環境的破壞及高昂的成本,灰色基礎設施“機械式”的做法忽視了其應具有的生態、社會、文化功能。同時,灰色基礎設施的“剛性”特征,也使得其在面對極端情況時變得極為脆弱,難以適應與恢復。

相比之下,綠色基礎設施則通過自然生態過程為人們和城市提供普惠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包括凈化水質、改善空氣和土壤質量、增強生物多樣性、增加娛樂空間、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等,具有功能復合性和韌性。但綠色基礎設施也因為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呈現出轉化效率較低、穩定性弱、承載力有限等局限性。

1.3 灰綠協同研究方向

正是普遍認識到單一基礎設施的問題和挑戰,為發揮灰色與綠色基礎設施各自的優勢,學界普遍開展了灰綠協同的跨學科研究,主要涵蓋了排水、水利、交通、能源等多個領域。研究在不同層次上展開,在城市規劃層面,強調城市灰綠基礎設施整體布局的考慮;在工程設計層面,專注于灰綠協同的創新工程方案制定;在工程工藝層面,考慮具體工藝過程的優化;在工程施工層面,牽涉灰綠協同項目的實施和維護。此外,在不同的研究層次上,也有多個方面的關注,包括構建理論框架,以建立系統化的方法體系;開發支持項目設計和管理的技術方法,以提高實際操作的效率;開展效益評估,以量化灰綠協同對社會、經濟和環境帶來的益處。

這種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和應用灰綠協同,因此,本文將對已有的灰綠協同的研究文獻進行分析,總結研究方法,并提出更系統的理論框架。

2 灰綠協同的研究熱點

總結目前的灰綠協同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涉水基礎設施灰綠協同、交通基礎設施灰綠協同、能源基礎設施灰綠協同以及灰綠協同數字化4 個研究方面。

2.1 涉水基礎設施灰綠協同研究

2.1.1 生態水利

傳統水利工程,即灰色基礎設施,在防洪減旱、提升水資源利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其過度使用對河流連通性、水體自凈能力、河道生態等造成深遠影響,使生態環境持續受到威脅。生態水利建設是從流域生態系統[5]的視角出發,統籌考慮水循環、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發展,借助“灰綠協同”策略,實現從僅注重治水工程到綜合管理水資源和水生態系統轉變。

早期生態水利工程研究主要聚焦于理論內涵和特點,強調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追求人水和諧、協調共生,集中總結新的治水、用水思路和理念[6]。在研究內容方面,樊江串[7]等通過對比分析生態水利工程與傳統水利工程的優缺點,總結優化生態水利工程的基本設計原則。隨著相關理論的日益成熟和研究方法的不斷發展,以及相關技術工藝的持續完善,后來的學者開始逐漸關注生態理念與現代水利工程的融合后如何科學合理地處理各種工程技術問題和實際應用效果[8,9],從理論摸索逐步轉變為實踐探索與應用。近年來一些學者開始關注評價體系方面,栗欣如等[10]認為,生態要素評價在水利發展評價中日益重要。建議未來應從水利綠色發展出發,構建包含水資源利用、水環境保護、水生態修復等多子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實現更完善的水利綠色發展評價。另一些學者[11,12]也開始研究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施工、運行和維護對水域及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運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致力于完善科學合理、公正統一、具有一致性和代表性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方法、標準與機制。

2.1.2 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的本質是雨洪管理,旨在采用多種方案實現雨水蓄積、延緩洪峰流量、收集雨水并合理利用等功能。由于綠色基礎設施兼具“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功能和灰色設施不具備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因此城市雨水系統的控制措施也開始逐步由以傳統的灰色基礎設施為主向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全過程、多層次的“灰綠協同”轉變。

目前“灰綠協同”已經成為海綿城市建設的研究核心之一。在實際效能方面,李江云[13]、侯精明等[14]認為灰綠協同基礎設施相較于單一灰色或綠色基礎設施在應對防洪排澇、削減溢流污染等問題中具有明顯優勢。在協同體系方面,楊青娟等[15]基于城市建成區中雨水管網和城市綠地工程系統的關聯要素分析,在場地、局部區域和區域三個層級進行優化要素和途徑研究,并提出了設計優化程序。楊帆等[16]總結梳理現階段灰綠協同在海綿城市建設領域的關鍵障礙及優化模式。翟俊將灰綠協同整合并實現區域內生態網絡、交通網絡、戶外步行網絡的一體化發展范式。在技術方法方面,部分學者通過模型模擬改進規劃技術方法,常用的包括水量平衡模型和SWMM 模型[17],后者已被國內研究者廣泛應用到城市暴雨徑流量和污染負荷量的估算與預測,以及綠地系統的布局和排水管網的設計中。在此基礎上,部分學者構建多目標優化模型,將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變化規律納入研究范圍,增強方案優選的科學性。

2.1.3 污水治理

城鎮污水來源廣泛,包含居民生活廢水及工業廢水。城市污水管道建設復雜且昂貴,常因資金不足而無法及時更新設備,從而影響處理效率,甚至導致未經充分處理的污水被直接排放。此外,城鎮污水處理面臨各地經濟發展不均衡和生態環境、人口等方面的差異,導致處理方式存在明顯差異,對污水處理工作開展的效率有著嚴重的影響。

在此背景下,人工濕地等“灰綠協同”的污水處理技術因其低建設成本和便于后期維護等優勢逐漸受到重視[18,19]。這種兼具水處理功能與生態景觀功能的工程系統通過模仿自然濕地的生態系統中植物和微生物的協同作用,不僅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20],還充分利用當地資源,降低建設和維護成本,彌補了傳統處理設施的不足。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在污水處理廠尾水處理和生態修復兩個方面。管策等[21]認為,將人工濕地作為一種深度處理二級出水的有效手段,可大幅消減進入收納水體的氮磷污染負荷,改善收納水體的水質。張曉維[22]、洪松等[23]借助實際案例探討了表流人工濕地在黑臭水體治理中的應用,認為具有自凈能力的表流人工濕地技術在降低建設成本和人力成本方面具有優勢。

地下污水處理廠因其節省土地資源、噪聲污染小、與周圍景觀相協調的優勢在近些年逐漸受到廣泛關注。劉玉瑛等[24]在針對深圳布吉地下污水廠的研究中指出,其創新性地將城市污水處理和綠色基礎設施融合,引領了基礎設施“灰綠協同”的新模式。在生態價值方面,張增強等[25]在研究中指出,將污水處理后產生的污泥用于種植的植物、花卉、草地的土壤中,有助于提前開花時間、延長花期、增加植物花量,并延長草地的綠色期。但由于地下污水處理廠的“灰綠協同”理念還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數的地上景觀設計以局部修復利用為主要建設目標,并沒有系統性考慮以污水處理廠為代表的景觀功能和生態功能。

2.2 交通基礎設施灰綠協同研究

2.2.1 交通綠廊與綠道

在交通綠廊領域,“灰綠協同”理論強調依托鐵路、公路等交通干線打造生態廊道,系統性地連接自然斑塊,增強網絡連接性,綜合性規劃交通廊道和綠道,超越傳統的單一價值取向,實現自然資源與城市基礎設施的協調。

在評價體系方面,夏夢婷等[26]和劉揚等[27]分別構建了鐵路沿線景觀生態評價體系和綠道協同評價體系,定量分析不同綠色廊道與道路之間的協同作用,并以此提出了相應的規劃方法和應用途徑。在協同方法方面,劉圣維等[28]順應城市更新的腳步,利用交通路線的連接特征,以濱水空間和交通灰空間為城市更新的類型,探索綠道優化的新方向。姜雪等[29]在全域旅游視角下對寧安市現狀綠道進行網絡空間解析,通過GIS 技術模擬優化達到資源整合的效果。王富[30]從微觀設計角度提出了綠道與綠色交通的融合方式。李正等[31]基于洛杉磯都市區圣莫妮卡山的山地綠道,探討了公路與綠道疊加合作規劃方法和應用途徑。在實際應用方面,蘆建國[32]、周旭丹等[33]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探討了鐵路景觀廊道建設中的景觀配置模式和協同設計方法,并提出了基于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景觀廊道建設意見。

2.2.2 立體復合開發

土地資源的緊缺造成了城市綠地與其他基礎設施在用地上的嚴重矛盾。綠色基礎設施與地下空間的復合開發策略成為有效的緩解手段,基礎設施不再與綠地競爭有限的地表空間,而是更加利用地下空間實現與綠色基礎設施的有機融合。

“灰綠協同”的復合式綠色廊道模式有效利用城市土地的垂直空間潛力,在不擴展道路紅線的前提下,顯著增大了道路綠色空間,運用生態原理解決了環境問題。賀月元等[34]探索了基于集約利用、縫補城市功能等手段的地鐵蓋上空間景觀優化設計方法。郁楓[35]通過實際案例,探索了將TOD 模式與科技園建設結合,建構地上——地下完善公共空間體系的新模式。趙萬民[36]從生態優先理念出發,探討了TOD廊道導向的低碳生態途徑,并提出復合中樞系統的構建方式及過程,認為TOD 廊道的構建有賴于軌道交通、綠地系統、城市基礎設施步行系統等專項規劃的整合。該模式重新連接了被道路分割的區域,促進了道路兩側社區市民的交流,拓展了社會服務功能,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相符,具有實際價值和普適性。

2.3 能源基礎設施灰綠協同研究

2.3.1 “光伏+”綜合利用模式

隨著光伏產業的迅猛發展,光伏電站場地面積大、土地利用效益不高的問題日益顯現。近年來,因地制宜發展“光伏+”綜合利用模式,推進光伏治沙、林光互補、農光互補、牧光互補,實現太陽能發電與生態修復、農林牧漁業等協同發展,提升經濟與生態的雙重價值,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

在工程選址上,有學者提出光伏電站除了主要考慮自然條件和經濟效益兩個方面以外,生態效益也是決定光伏電站選址的重要因素。例如,光伏電站建設對植被和土壤固碳能力的影響在不同地區具有明顯差異。因此,光伏電站規劃時可以選擇在能預期大幅度提升電站整體生態效益的區域,能夠進一步輔助政府和企業進行科學決策。在技術方法方面,不同學者結合實踐應用案例,分別進行了漁光互補[37]、“光伏+”荒漠化治理[38]、“光伏+”礦區治理[39]和“光伏+”土地治理[40]等多方面的探索。這些方式共同體現了光伏發電與綠色生態發展的有機結合,實現了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多贏局面,為光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方向。但多數研究停留在具體的工程項目,在宏觀規劃層面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在環境影響評估和效益評價方面,田政卿等認為光伏電站建設可以提高植被蓋度和植物生產力,特別在荒漠等生態系統中可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態環境,王旭采用模糊層次分析法構建了綜合效益評價模型,并對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進行了綜合評價。盡管目前有大量研究報道光伏電站對生態系統可能具有的效應,但實驗性論據尚不充分,對生態系統功能影響機制的研究更為少見,無法為生態保護與修復提供依據。

2.3.2 綠色水電工程

水力發電是一種利用水流動能產生電力的可再生能源,它在能源產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傳統的水電站運行多單純追求發電效益的最大化,對生態效益解決水庫群調度生產運行所面臨的生態問題不夠重視。近年來,基于綠色發展理念,國內外學者針對如何既能有效推動經濟發展,還能夠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職能,實現興利、生態、防洪等多個調度目標的協同優化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其中,以水電清潔能源與生態環境相互協調發展為核心的綠色水電評估成為研究熱點,取得了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部分學者提出在重大規劃編制方面,將生態用水納入流域水資源統一配置和管理,并對現有水利水電工程進行綠色生態改造、制定水利水電工程生態調度方案、強化生態流量依法管控和執法監管等改進措施和建議;部分學者針對均衡考慮電站群經濟和生態效益的工程需求和科學問題,開展了水庫群多目標生態優化調度建模理論與優化技術等方面的研究;部分學者建立了覆蓋水電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生態保護-經濟效益-社會影響評估體系,以保證我國水電工程項目建設中每個環節的“綠色性”,促進我國水電清潔能源的可持續發展;還有部分學者提出了采取生態補償[41]的方法和措施,以修復受到水電站建設破壞的生態環境,增強生態系統的韌性和適應性。

此外,大部分的水電站位于高山深河地區,自然環境優美,生物種類繁多,因此水電站旅游資源作為水體旅游資源的一大種類,一直被視為我國水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水利旅游領域供給和需求均呈快速增長趨勢。國內已有文獻研究主要集中在水電站旅游現狀分析[42],水電站旅游開發的可行性研究[43],水電站與其他產業聯合開發,水電站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價值評價,水電站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研究[44],以及個案研究等方面。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水電站旅游的潛力和挑戰,為該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4 數字化灰綠協同研究

數字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即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GIS 等技術把城市中分散的諸如交通、水利、能源、環境等城市子系統協同到一起,實現數據的實時收集、分析、環境評估、智能決策和項目管理,形成一個具有高協調性的有機整體。其作為提高城市效率、優化資源管理、支持智能決策、改善環境質量、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城市韌性、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逐漸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和重視。

在涉水基礎設施的灰綠協同方面,數字化研究主要聚焦于智慧水務[45]領域,綜合運用數字化技術,以實現更科學、更精細的灰綠協同。這種數字化方法主要依次應用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通過構建“源-網-廠-河”一體化的智慧排水系統,采取源頭、過程、末端相結合的系統治理思路,控制源頭污染、提升管網效能、污水處理、恢復河湖水體容量,保障河湖自然調節、生態和社會服務功能;其次,利用數字孿生技術,通過信息采集和數字化監測優化大型給水工程的取水、輸水、凈化和分配系統,通過嚴格檢測實時控制水生態環境質量, 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再次,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借助物聯網監測雨水和排水系統,可提高城市的可持續性;最后,通過數字監測,可進行水體污染監測和防洪流域調度。

交通基礎設施灰綠協同則聚焦于環境監測方面,數字化傳感器和監測系統可以用于監測交通基礎設施對環境的影響,包括噪音、大氣質量和水質。結合GIS 數據建立數字化地圖和監測系統,用于識別和保護重要的生態通道,以便野生動物能夠安全地遷徙,減少因交通基礎設施而引起的生態障礙。

在能源基礎設施灰綠協同研究中,主要聚焦于生態流量監測,通過數字化檢測系統遠程監測水庫、河流等水體的實時水位(或流量)以及水電站的實時下泄流量等數據,并將其與電站的生產運行數據相結合進行深度分析。此舉不僅有助于滿足環境生態保護的需求,還能夠優化電站的運行,以滿足可持續發電和資源管理等方面的學術和實際要求。

3 結語

3.1 灰綠協同的概念與內涵

綜合灰綠協同的相關研究方向和熱點,可以發現其共同點均是在探討城市基礎設施領域中人工系統與自然系統的有機協調,以實現城市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在生態價值方面,灰綠協同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強調協同過程中的生態保護、環境治理、資源節約,維護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在經濟價值方面,灰綠協同以循環經濟為核心,強調協同過程中各要素的高效利用、科學配置、協調統一;在社會價值方面,灰綠協同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核心,強調協同過程中滿足人們更高質量的健康、安全和精神文化需求??梢哉f,灰綠協同實踐中所包含的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經濟持續發展、城市良性循環的理念,完整體現了生態城市理論的核心價值觀。因此,本文提出灰綠協同的概念,即以生態城市理論為基礎,以城市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原則,通過灰色與綠色基礎設施協同作用,形成城市生態、經濟、社會更高質量綜合效益的城市生命支持基礎設施系統。

以生態城市為理論基礎,灰綠協同的內涵體現為以下4 個方面。

(1)安全韌性:灰綠協同下的城市安全既包括維護生活生產的傳統基礎設施的安全,也包括維護生態環境健康的生態基礎設施安全。兩者相互支撐、互為補充,在應對極端自然與人為災害時維護城市安全,并體現出耐受、適應和快速恢復的韌性特征。

(2)復合高效:灰綠協同強調灰色與綠色基礎設施在功能屬性、空間組織、運作過程方面的復合,疊加灰色基礎設施的功能效應與綠色基礎設施的生態效應,實現節約資源與能耗基礎上的整體功能增強與效益增加。

(3)綠色低碳:灰綠協同強調灰色與綠色基礎設施在規劃、設計、建造、施工、運維的全生命周期內運用綠色低碳的技術方法,通過節能、降碳、減污、擴綠實現可持續發展并最大化發揮灰綠協同的生態價值。

(4)品質服務:灰綠協同在滿足城市安全、健康、綠色、發展基礎上,更要體現灰綠協同背后的文化價值、美學價值、休閑價值,并積極借助數字化賦能,為人們提供更高品質的城市服務。

3.2 灰綠協同的特征

灰綠協同理論主要呈現出以下四點特征。

(1)系統性:雖然城市不同基礎設施子系統之間有明確的專業分工,如灰色基礎設施主要負責城市的功能性需求,而綠色基礎設施則主要關注生態和環境方面的需求,但灰綠協同將其作為一個整體,在功能屬性、空間組織、運作過程中彼此協調,并在外部影響下能保持穩定和平衡,形成一個更加綜合和可持續的城市生命支持系統,因此不能將其割裂。

(2)動態性:由于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對自然認知能力的提升,灰色與綠色基礎設施的形式、功能、協作方式都會發生變化,比如新型灰色基礎設施的創新、綠色基礎設施潛在價值的發現、灰綠協同方法的更新迭代、灰綠協同工程技術的改進等,因此,灰綠協同理論的發展也是動態演化的。

(3)復雜性:灰綠協同支持生態城市建設,而城市核心要素人的復雜性,決定了目標與體系構成的復雜性。同時灰綠協同涉及不同類型基礎設施,其協同方向不僅涉及總體的系統協同,也包括功能協同、空間協同、工藝協同、運維協同、數字化協同等分支領域的協同,體現了協同過程的復雜性。

(4)層次性:灰綠協同因研究范疇不同其研究重點也有所不同,體現出區域、城鎮和項目三個不同層次。區域尺度上灰綠協同重點是通過合理布局灰綠基礎設施,協調分配資源能源等要素、協同風險防范與生態環境治理、協作產生最大綜合效益,促進三生協調發展。城鎮尺度上灰綠協同重點是協調各子系統功能、結構和運作模式,實現系統集成最優。項目尺度上灰綠協同重點是探索項目全生命周期中的灰綠協同,實現相關模式與技術的融合。

3.3 灰綠協同的理論框架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灰綠協同的理論框架,旨在促進宏觀、中觀和微觀不同層面的研究和實踐,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應對生態城市發展中的多樣挑戰,如圖1 所示。

圖1 灰綠協同研究綜述

3.4 灰綠協同研究的挑戰

結合當前不同領域灰綠協同的實踐研究,以及本文提出的灰綠協同理論框架,筆者認為仍存在著一些亟待面對的問題。

(1)灰綠協同研究主要集中在涉水基礎設施領域,在交通、能源領域及相關數字化灰綠協同方面的研究相對匱乏,特別是與自然進行密切物質能量循環的環衛系統方面幾乎沒有相關研究。

(2)盡管全球范圍內存在大量工程實踐經驗和可供借鑒的成功案例,但是往往忽視了在規劃協調、戰略決策方面的協同,灰綠協同尚未在頂層設計中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3)目前的灰綠協同研究主要局限在市政各專業體系內,主要關注系統自組織、新技術與技術集成、施工管理三方面的綠色化,缺乏跨專業間有關灰綠設施布局的協同統籌,多元協同發展的思維也不夠成熟,全局性思考不足。

(4)在效益評價體系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項目內部效益,對于項目外部衍生效益評價不足,往往導致個體最優而非城市整體最優。

4 展 望

結合未來發展趨勢,本文提出了關于灰綠協同應用發展4 個方面的展望。

(1)從協同方向看,應逐步將焦點從工程領域的灰綠結合轉向更高層次的規劃領域的灰綠統籌。開展灰綠協同的城市生命支持基礎設施綜合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以指導不同層級的國土空間規劃。

(2)從協同技術看,應該從單一專業領域的灰綠結合發展為跨學科的多維灰綠共生。這需要摒棄當前各領域孤立研究的模式,結合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EOD)和區域綜合開發的契機,打通專業壁壘,實現整合布局。

(3)從協同評價看,應該從項目內部效益評價轉向內外部綜合效益評價。綜合考慮灰綠協同與城市的發展階段、生態環境特色、功能空間特點、產業發展特征間的關系,以及對生態、經濟、社會的促進作用,并采用適應中國國情的效益計算方法來綜合比較不同方案。

(4)從協同智能化看,灰綠協同將迎來數字化整合和優化的浪潮,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在基礎設施的調查、監測、反饋、聯動、決策、評估方面的能力,形成灰綠協同的城市數字化模型,引導相關策略制定更加精準和智能。

盡管目前灰綠協同的理論與實踐尚未形成完整體系,但明確無疑的是,灰綠協同領域正普遍開展著多要素的跨尺度研究,謀求建立生態過程與基礎設施之間的“雙贏”與“共存”,相關的研究視野和范疇正不斷擴大,系統性思維以及新技術的探索也普遍展開,未來的灰綠協同研究將成為生態城市美好愿景的重要支撐。

猜你喜歡
基礎設施協同綠色
綠色低碳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望加速
公募基礎設施REITs與股票的比較
蜀道難:車與路的協同進化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振動攪拌,基礎設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潛力
三醫聯動 協同創新
協同進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