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中華文化在中亞青年群體中的傳播力

2024-02-26 01:36莊玉琳
人民論壇 2024年3期
關鍵詞:青年群體傳播力中亞

莊玉琳

【關鍵詞】中華文化 中亞 青年群體 傳播力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中華文化具有獨特的魅力和風采,推動中華文化走向繁榮、走向世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支撐。增強中華文化在中亞國家傳播力,不僅是溝通古今、復興絲路文明的重要舉措,更是聯通中西、促進文明交往互鑒的關鍵抓手。青年肩負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力軍。在中亞青年群體中加強中華文化傳播力度,有助于為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打下堅實基礎,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作出積極貢獻。

為溝通合作向縱深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無論是古老的“絲綢之路”,還是如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無論是追溯歷史淵源,還是立足現實需求,中國同中亞之間的友好合作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的基礎之上的。中國同中亞在文化交流之中了解彼此、相互交融、共同成長,發展成為同舟共濟、睦鄰友好的好鄰居、好伙伴、好朋友、好兄弟。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充分發揮文化的魅力以及粘合劑作用,持續加深中國—中亞人文交流互融互通,加強雙方文化互學互鑒。通過全面、立體地展示中國形象,持續提升中華文化在中亞地區的認同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在國際的知名度和話語權。通過中華文化在中亞青年群體中的全方位傳播,讓中亞五國乃至世界各國更加深入地感知中國、理解中國、接受中國、認同中國,為未來中國同中亞乃至世界各國之間更深遠、更廣泛的交流合作打下堅實基礎。

為勾畫共同價值同心圓注入強大動能。黨的二十大報告呼吁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中國同中亞之間的友好關系歷史悠久、基礎牢靠、合作深厚、往來緊密。中華文化在中亞青年群體中廣泛傳播,有助于形成中國—中亞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為打造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中國、中亞青年群體在文化互學互鑒的過程中,求同存異、平等交流,攜手打造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是緩解世界多重危機、拉近各國發展鴻溝、推動世界經濟復蘇的良好示范樣本,也是中國式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最有說服力的實踐行動。

為攜手并進書寫輝煌未來匯聚青年力量。2023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中亞留學生的復信中強調:“中國同中亞國家的友好關系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有為青年傳承和發揚”,應“積極投身中國同中亞國家友好事業,弘揚絲路精神,講好中國故事、中亞故事,當好友誼使者和合作橋梁,為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作出自己的貢獻”。中國—中亞良好關系構建過程中,青年既是見證者,也是傳播者;既是建設者,也是受益者。在中亞青年群體中持續提升中華文化的傳播力,有助于打開中亞青年新思路,推動中國—中亞在多個領域協同合作、共同發展,助力中亞青年以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中亞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讓“絲綢之路經濟帶”在新時代煥發出旺盛活力和勃勃生機。中國—中亞青年攜手并進,加強交流,共同繪制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藍圖。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多以來,中國同中亞國家的關系進入了新階段。中國—中亞建立常態化的高層互訪機制,中國政府同中亞各國政府之間的交流合作日趨常態化。以中歐班列為首的經貿活動帶動中亞各國在工業、農業、能源、電子產品、日用品、數字科技產品、新能源產品等方面開展頻繁貿易往來,不斷激發各國貿易交往潛力,提升貿易質量和效率,帶動經濟騰飛。2022年,中國中亞雙邊貿易額比30多年前建交之初時增長了150多倍,達到了創歷史新高的702億美元,是“一帶一路”中國—中亞共同繁榮發展的一項重要成果。在經濟貿易持續深化和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文化交流也隨之加深加強,中國與中亞人民的距離更近、友誼更深,中國與中亞青年間的往來交流也更為密切。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同中亞國家本著“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在文化遺產保護、教育交流、衛生合作、旅游開發、藝術品鑒等多個方面開啟多元互動的文化交流模式,共同繪制了新時代文化交流的嶄新篇章。中亞13所孔子學院招生熱度持續上升,中亞青年學漢語、講中文已成為當地的新時尚。魯班工坊落戶中亞開拓了當地青年的中國視野,專業化的職業技能培訓提升中亞青年知識技能水平的同時,也充分弘揚了中國智慧。同時,中亞青年赴華留學規模也日漸壯大。在完成學業后,部分中亞青年選擇留在中國繼續發展,部分返回本國積極傳播中國故事與中國文化。此外,一些中國熱播的影視、流行歌曲等藝術作品也被引入中亞國家,這些作品在中亞國家引起熱烈反響的同時,豐富了文化多元交流的新形態。

中國與中亞山水相連,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與中國新疆接壤,地理距離本是雙方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的主要優勢,但高聳入云的帕米爾高原、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形成的巨大天然屏障對中國—中亞造成了一定的自然地理制約。中國西部地區廣袤遼闊,中亞五國首都中,距離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絲路起點西安最近的為哈薩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納,直線距離達3070公里;最遠的為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巴哈德,直線距離達4489公里。較遠的陸路距離為文化傳播帶來一定的先天劣勢。

中亞五國與中國的語言文字存在較大差異。語言文字上的阻礙可能會為文化傳播造成負面影響。根據語言譜系分類法,中亞五國中,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四國民眾主要使用的語言屬于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另外一國塔吉克斯坦民眾主要使用的塔吉克語屬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伊朗語支。中亞五國的語言文字均與中國的漢語存在較大差別。中亞五國民眾除掌握本國語言外,主要掌握的外語為俄語,而中國民眾主要掌握的外語普遍為英語。語言文字上的先天差異會明顯地阻礙中華文化在中亞五國之內的傳播。就歷史發展而言,中華文化的形成與中亞文化的形成具有較大差異。此外,中亞地區現有民族種類已超過100個,且中亞各國的民族組成均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各國少則80多個民族,多則140多個民族,復雜的民族組成也產生了中亞各國獨特、多元的文化。歷史發展背景差異以及中亞國家民族的多樣性特點導致中國同中亞之間存在較大的文化背景差異,為中華文化在中亞地區的傳播造成一定的影響。

面對諸多挑戰與機遇,應準確把握時代脈搏,提煉和傳承中華文化思想精華的同時,持續推動中華文化在中亞青年群體中廣泛傳播。

第一,持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繪制文化傳播的鋼鐵生命線。中亞五國地處內陸,鋪設便捷的陸路交通網絡既是中國和中亞經貿互通的重要基礎,也是中華文化在中亞傳播的重要基石。中國—中亞公路、鐵路網絡的規劃與鋪設既可以縮短遠距離地理地貌的時空交流距離,實現中國與中亞地區之間文化交流的高效鏈接,也可以促進中國—中亞青年在文化方面進一步凝聚共識,深化中國—中亞的互通互信。

以烏魯木齊國際港區、喀什經濟開發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為代表的“一港”“兩區”及“五大中心”及口岸經濟帶等中國國內樞紐的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以及以中歐班列、中亞班列為代表的國際交通樞紐的建設和完善,構成了中華文化在中亞地區廣泛傳播的強大生命線。交通網絡途經沿線的各個城市和樞紐都是中華文化在中亞傳播的重要節點,共同繪制了中華文化在中亞傳播的鋼鐵生命線。

第二,持續提升中華文化感召力,展現令人向往的獨特魅力。中華文化傳承發展歷史悠久,尤其是進入新時代后逐漸走向繁榮昌盛,散發著獨特的魅力,是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密碼”。傳播中華文化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要充分挖掘其深刻內涵及獨特魅力,豐富對中華文化的全面和立體解讀,激發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召喚力、感染力、凝聚力,使中華文化的傳播逐漸演變為潮流型、自主型行為。

傳播中華文化,要堅持“請進來”“走出去”原則。要持續開展“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民族音樂會展演”“環球絲路行”“中國—中亞文化藝術年”“美食節”“旅游年”等中國—中亞青年群體的文化交流活動,邀請更多的中亞青年走近中華文化,打破文化交流邊界,實現文化互學互通。此外,要持續在中亞國家建設中國文化中心,以“春節”“端午”“中秋”等中華傳統節日為契機,舉辦中華文化藝術節,展示中華文化產品,打造品牌項目,塑造中華文化更加具象和立體的形象。

第三,積極深化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搭建中國中亞青年全方位交流平臺。教育具有基礎性、根本性作用。通過在中國和中亞國家之間積極開展高等教育合作,有助于為兩方青年群體搭建活躍、高端、多元的溝通合作平臺,可以極大地提高文化交流的效率和質量。中亞來華留學生數量近年來大幅上升,加強在華留學的中亞留學生與中國青年學生的文化交流,可以幫助其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中華文化,深化對中華文化的價值認同。在華留學的中亞青年歸國后將成為中華文化在中亞國家傳播的最有說服力群體。同時也要支持更多中亞國家高校加入“絲綢之路大學聯盟”,鼓勵中國青年學子赴中亞國家留學交流,積極融入中亞青年群體,傳播弘揚中華文化。此外,要利用好實踐育人大課堂,通過開展“一帶一路”中國—中亞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項行動等,帶動更多中國和中亞青年開展社會調研、實地走訪,拓展各類社會資源為中華文化傳播注入青春力量。

(作者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

②《習近平復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中亞留學生》,《人民日報》,2023年5月16日。

③馮金鳳:《直播電商給中華文化傳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文化報》,2023年4月4日。

責編/孫垚 美編/陳媛媛

猜你喜歡
青年群體傳播力中亞
習近平主席在中亞
“互聯網+”背景下青年群體網絡道德失范現象調查
當下青年群體思想動態的喜與憂
中亞速覽
新余廣電新媒體的探索與實踐
我國新聞網站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影像的力量源于用心交流,用愛拍攝
《承德日報》:舞好“指揮棒”定好“風向標”提升傳播力
基于屌絲文化審視青年群體的社會心理
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價值觀的重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