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老人農業的生產效率與社會效益評價

2024-02-26 17:21陳輝
湖湘論壇 2024年1期
關鍵詞:辯證老齡化三農

摘要:老人農業是一種生產效率不低、社會效益較高的農業經營方式。理解老人農業現象,必須堅持辯證“三農”觀。從生產效率的角度看,老人農業的土地生產率依然處于較高水平,契合東亞國家人多地少、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現實條件;老人農業依然蘊含著增產潛能,在糧價上漲的條件下可以被激活;在村留守農民的飯碗里裝自己種的糧食,這是中國糧食安全的關鍵保障。從社會效益角度看,老人農業增強了農民家庭的發展能力和養老功能;農村青年特別是中西部農村青年面臨城鎮化成本高和其收入水平低之間的矛盾,其經濟壓力需要父輩通過經營農業給予支援??隙ɡ先宿r業的社會效益,就是要避免單純從生產效率角度來簡單理解農業生產活動的功能和價值。

關鍵詞:老人農業;辯證“三農”觀;鄉村振興;城鎮化;老齡化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160(2024)01-0041-10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伴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針對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現象,一方面要結合基本國情和發展現實,在比較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的基礎上,正確認識老人農業的生產效率問題;另一方面要兼顧農業生產的社會效益,重視老人農業對于農村低齡老人養老和青年城鎮化的重要意義。

一、“老人農業”概念審視

我國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較早出現于東部鄉鎮企業快速發展的地區。例如,20世紀80年代,江蘇鄉鎮企業迅猛發展,農業勞動力向農村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和商業轉移,其中1986年和1987年兩年時間,江蘇鄉村農林牧副漁業中的勞動力減少84.8萬人,而鄉村工業勞動力則增加69.3萬人。勞動力向工業的規模轉移,導致農業勞動力中女性和老年比例不斷增高,有些村莊出現老人農業現象[1]。20世紀90年代,該趨勢在鄉鎮企業發達的地區表現得更加明顯,個別地方土地撂荒或粗放經營、產量下降[2],手工業發展亦受到影響。在浙江嘉興,20世紀90年代中期出現了桑蠶生產中的老齡化問題,一些家庭“兒子當工人、媳婦當客人、種田養蠶是老人”,其中八字鄉60.8%的勞動力已經從事二、三產業,農業生產主體力量是老人和婦女。因為家庭勞動力緊缺,養蠶操作粗放化[3]。2000年以后,伴隨著打工經濟的發展,中西部農村的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開始凸顯。在湖北黃岡蘄春縣農村,“種田的老漢采茶的婆,村村難見年輕人?!盵4]這是打工經濟發展后,中西部農村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真實寫照。

理解“老人農業”概念,需要特別注重以下幾點。

首先,區分農業人口的自然老化和結構性老化。從各國現代化發展路徑來看,農業的勞動力配置情況很大程度上受第二和第三產業發展情況的影響。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業勞動力向二、三產業流動,未被二、三產業吸納的勞動力,留在農業領域。因為二、三產業偏好年輕勞動力,必然導致農業勞動力平均年齡不斷提高。所以,從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歷史進程來看,農業勞動力老齡化是一個必經過程。也正是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現階段的農業勞動力老齡化,主要是結構性老化(即主要是不同年齡段勞動力在不同產業中的配置),而不是西方許多國家的自然老化[5]。

其次,把握老人農業界定標準的復雜性。學界主要參考農業生產中的老年勞動力占比來判斷農業老齡化的程度。問題在于,老年勞動力的年齡標準并不統一。國際勞工組織將45歲以上的勞動力都稱為老年勞動力。依此標準,中國農業的老齡化水平就會被嚴重高估,因為農業經營者中45歲以下農民只占極小比例,這部分勞動力更大比例在工業商業等領域就業。全國農業普查在統計農業勞動力時,起初采用“整十”分段方法,按20歲及以下、21~30歲、31~40歲、41~50歲、51歲以上的類別進行統計。其中,1997年第一次農業普查時,51歲以上農業從業勞動力占比18.11%;2007第二次農業普查時,這個數據上升到32.50%。2017年第三次農業普查在統計“農業生產經營人員”時,采用了新的年齡分段標準,分別為35歲以下、36~54歲、55歲以上。相比較而言,55歲這個節點更符合農業勞動力從業現狀。按這個標準,全國3.14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中,55歲以上勞動力比例為33.6%。

再次,重視老年人實際勞動參與率對農業老齡化的影響??紤]到農村老年人高比例的勞動參與率,中國農業老齡化程度會遠高于農業普查的統計數據。諸多實地調研所顯示的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程度支持了這一觀點。其中周小洪等人2012年在四川省南部縣大王鎮的調研具有一定代表性。全鎮43%的農戶全家外出務工,外出務工勞動力占比67%;在村勞動力中,50歲以上的占比82%;在家務農勞動力平均年齡超過60歲;另外值得注意的一個信息是50~60歲之間的在家農民,普遍都是身體染病或身患殘疾[6]。之所以中西部農村農業老齡化數據遠高于全國農業普查數據,主要因為兩方面原因:第一,中西部農村比東部農村外出務工人口比例更高,所以剩余勞動力年齡偏大,加重了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程度。第二,農業普查只統計農林牧副漁“大農業”,相比較而言,種植業老齡化程度更高,因為機械化水平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老年人勞動參與率。我國農村老年人的勞動參與率較高,根據《中國人口統計年鑒》的數據計算,60~64歲老年人從事農業的比率為60.13%,65歲以上老年人從事農業的比率為21.19%[7]。白南生等于2004年在安徽省樅陽縣三個村的抽樣調查顯示,50~59歲的老人參與農業生產勞動的比例為90.3%,60~69歲老人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比例為77.9%,70歲以上老人參與農業生產勞動的比例為29.5%[8]。

最后,關注“老人農業”概念所指的變化。起初學者們用“老人農業”概念來指代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近十年來,隨著農業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學者對老人農業現象研究的深入,“老人農業”開始被理解為一種“農業形態”,即由農村中老年人兼業經營的小規模農業,與中等規模的家庭農場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農經濟的基本類型[9]。從家庭經濟的角度看,老人農業同時是一種“半耕”模式,父代留村“半耕”與子代在城“半工”,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家庭經濟體;“半耕”不只是經濟活動,更是社會和文化的再生產[10]。

二、老人農業的評價標準

學界針對老人農業現象形成了兩類研究議題:一類是留守老人研究,另一類是老人農業研究。首先引起人們關注的是留守老人的生存狀態,子女外出務工提高了老年人生產勞動參與率和增加了家務勞動量,同時引發了老年人的養老問題[11]。關于老人農業的研究略晚一些,農業經濟相關研究關注了老人經營對農業的影響。留守老人和老人農業研究都有一個共同面向,那就是注重考察老人經營農業的負面效應和劣勢。其中,留守老人研究的著力點在群體生活狀態問題(如勞動負擔重、養老缺乏保障),老人農業研究的著力點在生產效率(如生產效率下降、不利于農業現代化)。

也有研究強調老人農業對于農村家庭發展的關鍵意義,注重分析老人農業對于老年群體養老的重要性,認為老人經營土地的收入不僅有利于低齡老人養老[12],還有利于助推農民城鎮化[13]。

綜合來看,學界針對老人經營農業這個社會現象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兩類觀點。一類持基本否定態度,認為老人農業阻礙農業現代化;一類持基本肯定態度,認為老人農業對中國農村發展具有保護作用。

本文認為,以上兩類觀點源于兩種不同的“三農”觀。一種是將農業、農村、農民三類要素單獨抽離出來進行理論關照,具體到老人經營農業現象研究,著重從農業或農民角度進行專門分析,形成了老人農業生產效率和老人群體生存狀態的相關研究和判斷。另一種是將農業、農村、農民三個要素進行綜合考量,即考察農業、農村與農民三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兼顧“三農”問題與中國城鎮化進程之間的關系。相比較而言,第二種“三農”觀考察老人經營農業現象時,更加注重“三農”諸要素之間的聯系,筆者將第二種“三農”觀概括為辯證“三農”觀。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中考察“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時,涉及對“三農”問題的分析,強調從發展工業的角度來認識農業的重要性,進而確定合適的“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投資比例”,還強調要處理好“國家和農民”“合作社和農民”的關系,基本方法是“必須兼顧,不能只顧一頭”。這些觀點,都滲透著辯證思維。辯證“三農”觀的核心要義在于:首先,注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關聯,不能孤立看待某一方面,一定要重視三個問題之間以及相關要素之間的關聯;其次,理解“三農”問題內部和外部之間諸多矛盾關系時,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基于辯證“三農”觀審視老人農業現象,有以下兩個問題需要重點認識。

第一,老人農業的生產效率問題。老人農業的效率低嗎?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直接影響著我們對老人農業性質的判斷。從勞動者能力和素質角度看,很容易認為老人農業低效,但來自農業經濟研究領域的實證研究表明,在農業生產領域特別是糧食作物種植方面,與中青年相比,老年勞動力并未表現出明顯低效。此外,評價老年農業,還要區分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優先提高和保持土地生產率,是人地關系緊張的東亞地區的普遍生產需要。

第二,老人農業的社會效益問題。老人農業不只是一種產業形態,同時也高度關聯家庭和社會的發展??梢詮募彝グl展和城鎮化兩個維度來審視老人農業的功能價值。在家庭發展方面,既要關注老人農業的養老功能,亦要考察老人農業對子代家庭發展的支持作用。在城鎮化方面,要重點分析當前中西部地區縣域城鎮化的特點,進而理解老人農業與漸進式城鎮化之間的關聯。

三、老人農業的生產效率評價

諸多學者認為農業生產中的老齡化問題會影響農業生產效率,特別是危害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受體力精力的限制,老人會縮小經營規模,甚至引發拋荒問題。第二,老人經營保守,不利于現代農業要素投入,不利于農業產業升級。第三,老人為了提高單位土地的收益水平,傾向于種植經濟作物,減少糧食作物種植,從而出現老齡化和非糧化之間的惡性循環[14]。

值得注意的是,農業經濟領域諸多針對老人農業生產效率的實證研究普遍不支持老人農業低效的判斷。周宏等基于2006年、2008年和2010年中國水稻主產區20個省份的水稻生產數據分析發現,年輕組與老年組農戶的水稻生產效率間沒有顯著差異,這意味著中國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對水稻生產效率尚不構成負面影響[15]。劉景景等基于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的農戶數據,比較了老年農戶和中青年農戶在農業勞動時間、農業經營規模和糧食產量等方面的差異,研究發現老年農戶雖然經營規?;潭鹊陀谥星嗄贽r戶,但戶均糧食產量和糧食播種面積逐漸接近并超過中青年農戶[16]。亦有研究發現,老年勞動力在化肥、農藥、機械和勞動用工量等方面的投入量并不比年輕勞動力少[17]。

中國近年來糧食總產量連續增長,已經喜獲“二十連豐”,連續八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該趨勢從另外一個側面表明,不能簡單認為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必然會導致糧食安全問題。為什么糧食產量連續多年增長和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兩個趨勢并存?針對這個悖論,學界從多方面進行了解釋。其中,最為關鍵的原因是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一方面,農戶更為廣泛地應用小型農業機械;另一方面,大中型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等大中型機械規模使用,在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種植方面表現得更加明顯[18],使糧食作物種植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水利條件、交通條件改善也大大減輕了農業勞動的強度,為農村老年人參與農業經營提供了便利。

勞動者年齡只是農業生產中的要素之一,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更大程度上依賴于多種生產要素投入所形成的一種綜合效應。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現代農業技術改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背景下,現代農業生產日益追求全要素生產效率的提高,老年農業勞動力在體力和知識方面的不利因素很大程度上被抵消或減弱,同時老年勞動力種植經驗優勢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發揮。

正確認識老人農業的生產效率,必須區分農業經營中的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土地生產率關注的是單產,即單位面積的農產品數量。為了提高單產,就需要更多的要素投入,包括種子、肥料和勞動力。勞動生產率關注的是每個農民生產的農產品數量,其中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是單個勞動力的經營規模,同等條件下,經營規模越大,勞動生產率越高,為了增加單個勞動者的經營規模,客觀需要機械化來節省勞動力。美國和日本的農業生產率,分別代表了兩種農業現代化路徑。20世紀70年代,美國農業勞動力人均耕地面積是日本的82.5倍,勞動生產率是日本的10倍,而美國土地生產率只有日本的1/10[19]。中國農業生產率情況與日本類似,即勞動生產率低,土地生產率高。這是土地稀缺、勞動力資源豐富國家農業發展的普遍特征,即傾向于沿著更加節約土地的方向發展,從而影響勞動生產率的快速提高[20],導致土地生產率的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勞動生產率。中國農業增長路徑屬于典型的土地生產率導向的亞洲型增長路徑[21]。

中國農業機械化推進背景下,小農戶依然是經營主體力量,機械化并沒有從根本上否定小農經營,相反,小農經濟反而變得更加具有生命力。機械化不是擴大了小農戶的經營規模,而是降低了勞動強度,從而使老年人可以勝任農業經營。也正因為如此,中國農業機械化和農業老齡化兩種趨勢可以并存。

從勞動生產率的角度看,中國老人農業的效率確實不高,但這并不是因為農業經營者老齡化,而是由中國人地關系所決定的。美國農業的高勞動生產率特征,根本原因不是機械化水平高,而是農業經營規模大。美國約有200萬個農場,平均每個農場土地面積規模約1200畝。如此規模的農場,必然需要提高機械化水平,進而助推勞動生產率提高。換言之,美國農業生產,規模大是原因,機械化是結果,不能反過來理解,更不能參照美國農業的勞動生產率水平來確立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目標。中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在人均耕地面積沒有大幅提高之前,保持和提高土地生產率依然是保障農業安全和發展的主要目標。因此,老人農業與當前中國農業發展目標具有兼容性。老年農業在土地生產率方面并不低于中青年勞動力,不能簡單認為老年農業效率低。

從糧食安全角度來看,老人農業同樣具有效率。這不僅是因為老人經營背景下中國糧食持續多年保持總產量穩定,還因為老人農業有效保障了農村(特別是中西部)在村人口的口糧供給。中國糧食安全,首先是在村人口的口糧自給問題。因為在村人口收入水平低,對糧食市場價格更加敏感,如果在村人口的口糧供給高度依賴市場,那么很容易推高生活成本。所以,更為穩妥的方式是在村人口口糧自給。在村留守農民的碗里裝自己種的糧,這是中國糧食安全的基礎保障。當前,一些地區存在一個趨勢,那就是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存在從雙季種植到單季種植的現象。這的確影響糧食總產量,但這并不是老人農業所導致,而是生產者基于糧食市場價格而做出的生產行為調整。一旦糧食市場價格提高,農民感覺有利可圖,就會靈敏地調整種植策略,增加種植面積和茬數,擴大糧食供給。也就是說,當前中國農村依然蘊含著糧食生產潛能,可以通過提高糧價而激活。這種潛能,同樣是我國糧食安全的潛在保障。如前文所述,現有農村生產條件下,老人農業可以參與到由糧價提高而帶來的糧食生產潛能釋放過程,在提高農業收入的同時,進一步保障糧食安全。

綜合土地生產率和糧食安全保障兩個方面來看,老人農業并不低效。評價老人農業的生產效率,不能脫離農村的人地關系、生產條件,也不能脫離勞動力狀況特別是不同產業之間的配置結構來分析?;谶@些特點,老人農業是當前農村農業生產方式在諸多要素之間所形成的一種均衡結構。盡管從勞動生產率來說,我國和美國之間有較大差距,但從土地生產率和總量效果來看,這種均衡絕對是高水平的。

四、老人農業的社會效益評價

理解老人農業,既要關注其經濟效益,也要關注其社會效益。所謂經濟效益,即老人農業作為一種經濟生產方式,為社會生產農產品,具有經濟價值。所謂社會效益,即老人農業這種經濟活動對家庭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作用。老人農業社會效益分析的關鍵理論關照在于:從勞動者生活邏輯的角度透視產業發展。也就是說,我們除了要分析經營主體對產業發展的影響,還應該考察農業對于經營主體的作用和價值。

農村老年人并沒有明確的退休觀念,從家庭的角度看,農村老年人要根據自己的家庭生命周期及家庭發展要求來安排自己的生計活動。農村經營農業的老人,可以粗略分為兩個群體:一類是家庭負擔較重的老人,另一類是家庭負擔不重的老人。兩類老人經營農業的基本邏輯有差異。前者更多面臨子代家庭發展壓力,后者的主要目標是服務于自己養老。

(一)老人農業與子代家庭城鎮化

老人農業為老人支持子代家庭城鎮化提供了經濟基礎。中國未來城鎮化難點在中西部。中西部農民普遍的城鎮化路徑是縣域城鎮化,即通過跨省務工或省內務工積累資本,在縣城購房,進而實現從“就業在城”到“家庭生活在城”的過渡。

評價農民城鎮化,既要看數量,關注進城就業生活的人口數量,亦要看質量,考察農民在城生活能力。只有農民收入水平足以支持其在城生活成本時,這種城鎮化才是可持續的,才是高質量的。中西部農民城鎮化的成本主要涉及兩部分:一部分是購房成本,包括首付和貸款月供;另一部分是日常生活成本。對于已婚青年夫妻來說,購房首付通常是婚前男方父母支付,購房月供和日常生活開支由年輕夫妻自己支付。

目前一些青年無法獨立承擔月供和在城生活開支,還需要老人補貼。青年在城生活的拮據性源于兩方面原因:一方面,中西部縣城工業體量小,就業機會少,工資水平低;另一方面,物業、哺育、教育、醫療等開支增加經濟壓力。一些家庭在孩子上幼兒園后,母親就開始陪讀,還會進一步影響家庭收入,加劇經濟壓力。

城鎮化成本與青年夫妻的收入水平之間存在缺口,這個缺口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代際支持的方式來應對。父母補貼的力度和頻度影響著子代在城生活能力,進而影響夫妻婚姻穩定性。因此,許多農村老人在子女成婚生子在城生活后,依然面臨很大經濟壓力。有的老人不僅支持兒子、兒媳婦在城生活開支,還要提供部分資金幫兒子、媳婦還房貸,甚至有的同時面臨兒子成婚時的購房首付借款和彩禮借款。正是從這個角度看,老人農業成為子代城鎮化的關鍵支持力量,有利于增強城鎮化過程中的代際合力。這種合力,在子代進城這個環節發揮作用,在子代在城生活期間同樣必要。其根本原因在于要化解青年城鎮化成本與其生計能力之間的矛盾,需要老人的經濟支持。

中西部農民城鎮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子代進城買房并非意味著城鎮化的完成,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子代面臨的經濟壓力,需要兩代人甚至更長的時間來應對和消化。農村青年在城鎮生活,絕不意味著永久性在城,一定比例的農民到達一定年齡后,會將城市房產留給子女,自己返鄉務農,像昔日父輩支持自己那樣支持自己的孩子,同時兼顧自己養老??梢娹r民城鎮化中的接力效應,存在多種表現形式,其持續性主要取決于在城生活能力,當且僅當其能獨立支付在城生活成本且能兼顧父代養老時,這種城鎮化才算基本完成,這種城鎮化才算是高質量的。

考察農民城鎮化的漸進性,就是為了強調農民家庭合力作用發揮的空間,保持老年農民與土地的關聯,從而提高其生計能力,為子代提供經濟支持,為子代之后返鄉生活留出退路。正是從這個角度講,農村老年農業關聯城鎮化進程。老年農業是中西部農民城鎮化有序推進的條件保障。

(二)老人農業的養老功能

子代面臨城鎮化生活壓力,這也會影響其對父代的反哺和贍養能力,這種現象不能簡單從孝道角度進行批判,還應該考察家庭城鎮化中的子代生活壓力和養老責任履行之間的經濟矛盾。這進一步凸顯了老年農業的養老功能重要性。城鎮化使傳統農村的子代反哺邏輯發生變化,老年人自養的必要性增強。

老人農業是老年人自我養老的經濟基礎。老年人在有勞動能力的情況下,積極參加農業生產勞動,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養老能力[22]。老人農業提高了老年人的經濟能力和經濟獨立性。老人耕種幾畝土地,種植瓜果蔬菜,不僅口糧和部分蔬菜自給,還能通過銷售增加現金收入,加上國家養老保險、子女逢年過節給些錢,這樣老人養老質量就比較高。絕大多數老年人在有勞動能力的情況下,可以進行生產經營,自我供養,不同程度弱化了老齡化所引發的養老負擔問題。一些低齡老人還面臨著贍養父母的責任,所以更需要通過農業勞動增加收入從而增強反哺高齡老人的能力。

理解老人農業的養老功能,一定不能忽視農業勞動的休閑屬性。并不是所有的農業勞動都具有休閑屬性。一些農民給農業企業或種植大戶打工,田間勞作要計算時間或工作量。雇傭模式下的農業勞動,因為不自由,所以談不上休閑。農民在自家田地勞動時,能夠相對靈活地安排勞動時間和生產節奏,勞動產品歸自己所有,所以整個勞動體驗比農業工人要自由舒適得多。對于許多農村老人來說,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有地種,只要勞動強度適度,還能增加收入,這種老有所為的勞動生活體驗,是許多城市老年人所不具備的。勞動是人的一種存在方式,老人農業的休閑屬性,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勞動對于人的本體性意義。特別是對于具有長久農業勞動經歷的老人來說,晚年階段保持熟悉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是一種養老方式選擇。農業生產對于老年人休閑生活的價值,在一些土地規模流轉、整村拆遷上樓的老年農民群體中得到反證。這些農民雖然有了土地流轉收入或社保,過上了城市老人般的退休生活,但因為脫離了土地,和之前農業生產生活方式的徹底斷裂,百無聊賴,普遍不適應脫離了農業生產的純粹休閑生活。

綜合兩方面來看,老人農業之社會效益的實現,關鍵主體是低齡老人。大部分低齡老人處于四代家庭結構之中,類似于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狀態,所以需要像中年人那樣努力經營,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大化利用自己的勞動能力,在經營規模、品種選擇、勞動投入等方面遵循效益最大化邏輯,以此增加收入,完成贍養父母、支持子代、照料孫輩的責任。低齡老人所表現出來的“老人不老”的精神氣質,激活了家庭發展功能[23]。

此外,經營農業的老人是村莊社會秩序及其治理的關鍵力量。因為中青年大量外流,老年人成為村莊生產生活的主體。在村莊社會秩序維系過程中,耕者和非耕者發揮著不同作用。非耕者只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紅白喜事、日常交往等方式參與到村落社會秩序建構,其社會交往主要是生活性的。耕者卻不同,除了扮演生活者角色之外,還扮演生產者角色,是生產者角色和生活者角色的統一?;谵r業生產而形成的社會關系,比純粹因居住而形成的社會關系更加有機和相互依賴緊密。當前中國農村的社會關系內容在發生變化,一些發達地區的村落不同程度去生產化,村民之間的關系密度在降低,更多通過共同生活而關聯,交往圈縮小,村級治理也日益趨向于城市中的社區治理。相比較而言,廣大中西部農村雖然存在空心化問題,但是因為老人農業存在,沒有去生產化,村落社會關系還保持著生產屬性,村民基于水利、地界、生產合作而發生生產性關聯,通過老人農業得到表達和再生產。經營農業的老人,也有參與村組治理的積極性,特別是針對產業發展、農業基礎設施改造、相關農業政策落實都保持著高度的利益關系,可以成為村組治理的積極分子。所以說,老人農業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村落社會活力,激活和維系村落社會功能。這都是老人農業社會效益的集中展現。

五、結語

基于辯證“三農”觀,老人農業是一種生產效率不低、社會效益較高的農業經營方式。

從生產效率的角度看,老人農業的土地生產率依然處于較高水平,符合東亞國家人多地少、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現實條件。農業機械化的更為廣泛的影響不是直接促進農業規?;洜I,而是通過降低勞動強度,提高了老年勞動力經營農業的適應性。這促使中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背景下,農村糧食作物生產保持穩定,保證了國家糧食安全。與此同時,老人農業中依然蘊含著增產潛能,在糧價上升的條件下可以被激活。在村留守農民的飯碗里裝自己種的糧食,這是中國糧食安全的關鍵保障。

從社會效益角度看,老人農業增強了農民家庭的發展能力和養老功能。農村青年特別是中西部農村青年面臨城鎮化成本和其收入水平之間的矛盾,其經濟壓力需要父輩通過經營農業給予支援。這有利于提高農民家庭城鎮化質量,增強城鎮化的漸進性和韌性。鑒于子代家庭發展壓力,其反哺父輩能力也不同程度弱化,迫切需要老年人提升自養能力,這進一步凸顯了老人農業的養老功能。老人經營農業不僅增加了收入,還保持了熟悉的生產生活方式,經營有主體性的晚年生活??隙ɡ先宿r業的社會效益,就是要避免單純從生產效率角度來簡單理解經濟生產活動的功能和價值。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本經營制度中,要優先考慮農業經營對于農民家庭利益保障和發展能力提升的作用。

伴隨著城鎮化進程推進、農村人地關系變動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老人農業也會發生變動,存在諸多去老齡化的可能路徑。當地非農就業機會多少、農業利潤水平高低,這兩個因素共同影響著農業勞動力年齡特征。當經營農業的收入水平相當于或超過在外務工收入水平時,農村就會有中青年勞動力進入農業,降低從業者平均年齡水平。在農業去老齡化道路上,我們要相信農民的能動性,農民會結合務工機會和收入水平、農業收入水平,理性做出實現家庭經濟收入最大化的生計決策。同時,我們也要尊重農業產業自身的發展規律,勞動力年齡水平與產業利潤水平基本適配。老人經營農業,這種勞動力配置格局很大程度上是中國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農民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經營框架中,將家庭中青年勞動力優先配置在二、三產業,剩余勞動力配置在農業,這有利于家庭收入最大化。農業去老齡化的實現,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自然過程,最基本條件是勞動力充分轉移或有充分就業機會,從而為當地農業經營規模擴大提供了基本條件。

總之,理解老人農業現象,必須堅持辯證“三農”觀,注重“三農”問題諸要素之間的聯系,把握“三農”問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從農村發展和農民家庭發展、養老等角度來審視老人農業的功能及其未來發展的可行路徑。這種辯證“三農”觀,在理解其他農村經濟社會現象時同樣適用。

參考文獻:

[1]黃秉信.我國糧食供需現狀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1989(12):22-27.

[2]朱清禮.淺議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條件和對策[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1):25-28.

[3]施俊發.新時期我區蠶桑生產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蠶桑通報,1995(2):40-41.

[4]周東愛,詹國強,何繼歡.明天誰來種地[N].中國老年報,2002-05-17(1).

[5]董歡,郭曉鳴.傳統農區“老人農業”的生成動因與發展空間[J].中州學刊, 2015(9):39-44.

[6]周小洪,賈晉,雷俊忠.老人農業的理論破局與對策應對:基于四川省南部縣大王鎮的調查分析[J].農村經濟,2014(12):43-45.

[7]崔恒展,張軍.試論農村老年人的自養及農村養老中的政府作為[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87-91.

[8]白南生,李靖,陳晨.子女外出務工、轉移收入與農村老人農業勞動供給:基于安徽省勞動力輸出集中地三個村的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07(10):46-52.

[9]楊華.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農經濟[J].農業經濟問題,2016(7):60-73.

[10]賀雪峰.老人農業:留守村中的“半耕”模式[J].國家治理,2015(30):43-48.

[11]杜鵬,丁志宏,李全棉,等.農村子女外出務工對留守老人的影響[J].人口研究,2004(6):44-52.

[12]李輝.農村自我養老的制度配置及其社會功能[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114-124.

[13]馮小.留守經濟:當前中國式小農經濟的現實[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16-18.

[14]何福平.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J].求索,2010(11):78-80.

[15]周宏,王全忠,張倩.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與水稻生產效率缺失:基于社會化服務的視角[J].中國人口科學,2014(3):55-67,129.

[16]劉景景,孫赫.老齡化是否影響我國農業生產:基于三大糧食品種的觀察[J].西北人口,2017(1):75-80,88.

[17]胡雪枝,鐘甫寧.人口老齡化對種植業生產的影響:基于小麥和棉花作物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3(2):36-43,110.

[18]焦長權,董磊明.從“過密化”到“機械化”:中國農業機械化革命的歷程、動力和影響(1980-2015年)[J].管理世界,2018(10):173-190.

[19]關付新.華北平原種糧家庭農場土地經營規模探究:以糧食大省河南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18(10):22-38.

[20]林萬龍.農地經營規模:國際經驗與中國的現實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17(7):33-42.

[21]全炯振.中國農業的增長路徑:1952—2008年[J].農業經濟問題,2010(9):10-16.

[22]周佩萱,陳輝.農村老年人自養秩序:主觀意愿、現實條件與實踐樣態[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3(2):171-180.

[23] 黃麗芬.“老人不老”:家庭轉型背景下農村低齡老人的角色認知和功能適應[J].重慶社會科學,2019(9):38-48.

責任編輯:葉民英

收稿日期:2023-09-16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小農戶‘組織困境破解研究”(項目編號:21CSH087)

作者簡介:陳輝,男,遼寧北票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農業轉型與鄉村發展。

猜你喜歡
辯證老齡化三農
健康老齡化十年,聚焦骨質疏松癥
數說2021“三農”新變化
商務部:多措并舉惠“三農”
2020年“三農”十大新聞
40年,時光軸下的“三農”演進
淺議科學辯證看待軍網輿情
淺析氣候變暖與人類的過激行為
初三歷史教學之歷史人物評價
健康老齡化與養醫結合
應對老齡化 中法共同課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