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數字技術賦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思考
——以太湖生態島為例

2024-02-26 15:11楊鳳華
生產力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太湖數字化價值

楊鳳華,王 璇

(1.南通大學 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江蘇 南通 226019;2.南通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正是踐行“兩山”理念的重要舉措,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由之路。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既可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與綠色轉型,又能實現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以及美好生活的需要,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而在當今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數字化進程的推進,數字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生活、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越來越成為社會各方面創新與發展的助推器。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將數字技術與生態保護治理相結合,形成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創新引擎,以進一步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法、提高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效率,更好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進程。

蘇州市太湖生態島自2021 年獲批自然資源部首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以來,一直深入學習并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圍繞總體部署,遵循條例政策,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踐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進一步探索,更好落實高標準建設任務。為此,在闡明數字技術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重要作用的基礎上,結合太湖生態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際,探索數字技術賦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為深入推進“低碳、美麗、富裕、文明、和諧”的太湖生態示范島建設和其他地區加快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步伐提供參考。

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文獻回顧

近年來,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愈加成為研究熱點問題。國內學者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一是生態產品的概念與分類?!吧鷳B產品”這一概念獨具中國特色,于《全國主體功能區劃》中首次提出。目前,學界對于生態產品概念的界定尚未統一。從狹義上看,曾賢剛等(2014)[1]認為,生態產品是諸如潔凈水源、宜人氣候、清新空氣等的自然要素,具有維護生命支持系統、保障生態調節和提供舒適性環境的功能。從廣義上看,生態產品不只是指自然要素本身,還強調人工要素,即包含人類勞動生產出的生態工業品、有機食品、生態農林產品等滿足自身需要的產品與服務。陳辭(2014)[2]指出,生態產品分為無形和有形兩類。張林波等(2019)[3]提出,生態產品是生態系統通過生物生產和人類生產共同作用所提供的最終產品或服務。此外,學術界還基于不同角度將生態產品分為不同類別。例如,從生態產品供給角度,將生態產品分為自然要素類、自然屬性類、生態衍生類、生態標識類[4];根據產品的市場屬性,將生態產品分為經營性生態產品、純公共性生態產品、準公共性生態產品[5];從功能視角,將其分為生態物質產品、生態文化服務、生態調節服務類三種[6]。

二是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與評估?,F階段,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與評估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場法、替代市場法和意愿調查法三大類。其中,直接市場法又包括影子價格、影子工程和市場價值法;替代市場法可分為機會成本、代替成本和旅行費用法等[7]。很多學者都運用過這些方法來核算生態產品價值。如田義超等(2019)[8]運用影子價格、影子工程和機會成本法直接估算赤水河流域生態產品價值。王美等(2014)[9]基于遼寧省農田防護林相關數據,采用影子價格、機會成本、市場價值法等核算其生態服務功能總價值。除此之外,部分學者指出,生態產品價值評估不能僅停留于靜態、計量的層面,還應考慮到其對人類福祉的影響。由此,他們便給出了多種可用作評估生態產品價值的框架結構類型方法,如黃如良(2015)[10]列出了多維支柱框架、單項指標框架、IDEHC 等九種框架模型。

三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模式與路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本質是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迄今為止,學界已經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模式和路徑開展了大量研究,以期更好達到生態、經濟與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王夏暉等(2020)[11]根據物質供給類、生態調節類和文化服務類生態產品總結出市場交易、資源權益出讓與生態補償、發展文旅康養產業三種模式。高曉龍等(2020)[12]按照資金來源不同,提出了政府付費、公眾付費、公益組織付費及多元付費四個基本模式。劉江宜和牟德剛(2020)[13]通過梳理現有文獻,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歸納為以政府購買、轉移支付、生態補償、生態稅費為主的政府主導路徑和以權屬交易、生態產業化經營、綠色金融為主的市場主導路徑。沈暉和李寧(2021)[14]基于對生態產品的內涵、特征與理論基礎的闡述,針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仍然存在的產權制度不明晰、核算機制不完備、資金支持力度較弱、交易價格機制不成熟,以及生態產品保護補償機制功能有限的問題,提出需建立健全制度體系,構建科學的評估與考核制度,探索完善的綠色金融體系,加快構建市場交易體系,以及建立健全價值補償體系,從而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綜上所述,當前研究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理論與實踐都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對如何運用數字技術賦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研究才剛剛起步,有待深入推進。本文以此為視角,結合太湖生態島案例,探索運用數字技術加快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對策建議。

三、數字技術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的重要作用

數字技術在助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見圖1),其不僅能通過數字采集、計算與分析預測優化生態產品供給質量,借力數字創新與宣傳提升生態產品價值溢價,還能夠在一體化動態監控與多元聯動協同中實現資源信息共享管理。

圖1 數字技術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作用機制圖

(一)優化生態產品供給質量

數字技術便于收集生態產品基本信息、整合與分析大量數據、及時監測與預警風險,對優化生態產品供給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1.進行實時動態化監測。將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數字技術與地理信息系統相結合,實現生態要素數字化表達,并對區域內各自然要素進行實時的動態化監測,可以摸清各類自然資源的家底,及時跟蹤掌握生態產品的產權、數量質量與開發等情況,從而為有針對性地開展生態保護以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質量提供數字化保障。

2.整合并計算分析數據。發揮數字技術強大的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整合并實時更新、計算土壤和氣象等相關數據,形成高精度化的“數據一張圖”,同時構建數據信息服務平臺,為生態農林等產品的種植與生產提供指導,可以調整種植結構、優化布局、合理施肥、精準改良、規范生產,促使農產品等生態產品的高質量供給。

3.及時預警與處理風險。運用遙感技術、遠程監控、圖像分析、信息平臺等數字技術,及時監測并發現問題、提升預警預報能力,溯源調查與分析風險發生的原因,聯動各有關部門應急立案與迅速處理,可以加快推進生態環境修復、有效開展污染精準治理、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從而保障生態產品安全,優化其供給質量。

(二)提升生態產品價值溢價

數字技術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強大助推器,不僅能夠激活生態資源、促進生態產品技術創新,而且有助于打造和宣傳品牌,推進生態產業化,從而提升生態產品價值溢價。

1.提高生態產品技術含量。數字技術不僅能推動創新,還可加強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間的聯系,開展生態產研學合作,加速數字技術與生態產品種植、栽培等環節的融合,研發新技術、培育新品種、改進品種品質,深化生態產品精細加工,提高農產品等生態產品技術含量,加快推進新品種認證,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增值。

2.開展多元網絡宣傳。數字技術使得宣傳方式日益多元化,各地因地制宜打造出的農業品牌、文旅品牌或區域公共品牌等,通過網絡、信息推送、主播、短視頻等途徑傳播出去,形成多點推送、雙向互動、多元宣傳矩陣,加大了生態產品的推介力度、增加了品牌知名度與影響力,從而促進生態產品價值溢價。

3.加速產業融合發展。數字技術可加速產業融合,將生態資源優勢與文化旅游、康養、體育休閑等結合,發展“生態+互聯網”產業,同時,利用數字化網絡平臺,突破時間與空間界限,多渠道宣傳當地傳統習俗與文化節慶,銷售衍生文創產品、手工藝品等,提升其附加值,助推全產業鏈式消費,不斷提升生態產品價值溢價。

(三)實現資源信息共享管理

數字技術可建立信息化平臺,構建高精度、廣覆蓋的數據庫系統,形成扁平化、網狀化的協同治理共同體,實現資源信息共享、實踐經驗推廣。

1.實施一體化監督監控。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可有效采集、整理、分類、存儲、分析生態產品相關數據,構建出精準、可視化的數據庫系統,對生態產品調查監測、核算評估、開發利用、經營交易、生態補償等全過程進行記錄,形成一條與其各環節流程相對應的數據鏈條,實現一體化監督監控,從而保證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的科學管理與控制,確保產品質量達標、公平交易與生態補償合理。

2.推動多部門整體聯動。運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建立數據網絡,連接生態環境部門與農業農村、林業、環保、氣象、水利、應急管理等各關聯主體,將各部門的相關資源與服務數字化存儲于生態產品信息化云端共享平臺,打破多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有利于形成數據共享、整體聯動、多部門協調運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共同體。

3.構建多元化治理網絡。健全線上參與渠道,在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下,吸納公眾、企業、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參與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工作中,構建起扁平化的保護治理網絡,通過加強信息互聯互通與完善網絡監督反饋體系,系統高效智能地保護生態產品。此外,政府及其部門可通過網絡渠道推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經驗、分享資源、互學互鑒,促成合作共贏。

四、太湖生態島及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現狀

太湖生態島地處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的西南側,位于太湖中心,范圍包括金庭鎮轄區范圍內的西山島及周圍26 個太湖島嶼和水域(見圖2)??偯娣e約800 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84.59 平方公里、水域面積715.26 平方公里。獨特的地理區位、豐富的生態資源、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太湖生態島得天獨厚的優勢。其不僅具有空氣凈化、水源涵養等重要生態調節服務功能,被稱之為“太湖綠肺”,還擁有秀麗的山水風貌、多樣的樹木和生物品種、各具特色的歷史人文古跡,是長三角經濟圈內著名旅游風景區、江蘇歷史文化名鎮、整島風景名勝保護區等。

圖2 太湖生態島位置圖

近年來,太湖生態島始終圍繞打造世界級生態湖區和創新湖區的總體部署,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將規劃引領、立法保障與政策支撐有機結合,先后出臺并實施《蘇州市太湖生態島條例》及相關配套政策、構建“1+2+N”整體規劃體系①“1”是《太湖生態島發展規劃(2021—2035 年)》,“2”指《太湖生態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太湖生態島三年行動計劃》,“N”指的是生態文旅、綠色交通、水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城市設計、鎮村風貌提升等各專項規劃。、開展科研院所戰略合作、綜合治理與修復生態環境等,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中做出了很多努力,經濟效益也顯著提升,農民人均收入(見圖3)與GDP(見圖4)均實現較大增長,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共同富裕目標不斷推進。

圖3 2016—2020 年金庭鎮農民人均收入及增長率圖

圖4 2016—2020 年金庭鎮地區生產總值圖

首先,在物質供給類生態產品方面,推進農特產品品牌化。太湖生態島優質特色資源豐富多樣。既盛產楊梅、石榴、柑橘、枇杷等林果,擁有“太湖三白”、清水大閘蟹等當地特產,也是碧螺春茶的產地。太湖生態島通過治理農污、保護優勢資源、優化農業種養結構、探索多樣種植模式、創新研發培育技術,不斷提升農林牧漁等農特產品品質,已打造出許多著名的特色生態產品品牌,如“來自島上的大米”“東山白沙枇杷”“詠萌”牌碧螺春茶等,提升了物質供給類生態產品價值溢價。

其次,在調節服務類生態產品方面,加強生態涵養、擴大生態補償范圍、探索指標交易。太湖生態島持續推進生態修復、加大生態脆弱區保護力度,因地制宜種植樹木,啟動濕地修復工程。比如,消夏灣濕地安全緩沖區在山林農田與太湖之間建立起一道天然屏障,可有效減少農業污染、削減氮磷總量、吸收藍藻。蘇州轄區太湖流域水質得到改善,總氮和總磷平均濃度總體呈下降趨勢,分別從2018 年的1.19mg/L、0.264mg/L 下降到2021 年的0.93mg/L、0.052mg/L,藍藻水華發生的次數也逐年降低。此外,太湖生態島的生態補償范圍擴大到環境空氣質量、風景名勝區、綠色認證農產品等多個領域。同時,還探索構建以“標準單位生態產品”為核心的生態指標市場化交易機制[15]。通過以上措施,太湖生態島持續增強調節服務類生態產品的生態涵養功能,促進其價值實現。

最后,在文化服務類生態產品方面,打造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推動生態產業化經營。太湖生態島依托自然景觀、歷史文化等優勢資源,將生態產品價值與產業發展融合,全力打造“生態+農文旅體”的融合發展新模式。一是整合傳統村落、歷史古鎮、茶林果鄉、山路步道等要素,并在島上部署自動駕駛環島巴士和商用小車,發展鄉村文旅、戶外觀光、體育休閑等新業態;二是利用濕地、森林、生物棲息地,打造公園、博物館等生態新景點,鼓勵村民在自有住宅、茶園果園中發展特色民宿和農業文化體驗活動,形成“吃、采、看、游、住、購”的全產業鏈;三是舉辦稻香文化藝術節、太湖西山梅花節、太湖時令瓜果采摘一系列的文化沙龍和特色文旅活動等,拉長了消費鏈,提升了太湖生態島文化服務類生態產品價值,既能夠帶動經濟增長,也增強了人民幸福感。

五、數字技術賦能太湖生態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太湖生態島在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當中,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與實踐,也取得了相應的成效,但仍需進一步努力,通過數字技術賦能,以期更好更快地完成高標準建設任務,更好實現在全國農文旅綠色低碳融合發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綠色生態創新實踐等方面的示范,逐步邁向建設全球可持續發展生態島“中國樣本”的目標愿景。

(一)增強數字化思維,指導頂層設計

數字化思維引領下的頂層設計對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至關重要。要順應大數據時代的趨勢、響應數字化要求,將數字思維融入頭腦中,創新思維方式,引領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

1.全面提升領導干部的數字化素養。充分利用網絡學習平臺,整合豐富的學習資源,組織學習數字化專題的網課。同時,深度調研全市相關領導干部數字化思維運用現狀,摸清不足之處,進行數字思維相關專題的研習與討論,或邀請數字領域知名專家開設有關講座,不斷加強對蘇州市領導干部的數字化思維培訓。此外,領導干部自身要樹立主動學習的意識,做到內化與外化相結合,發揮學以致用的精神,積極運用數字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增強自身科學決策、精準施策的能力。

2.深入開展生態治理數字化研究。充分發揮專家智庫的作用,開展太湖生態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數字化路徑的專題研究與探討。利用網絡平臺,搜集有關前沿資訊,開展學術交流合作,借鑒先進技術,汲取有益經驗,推動生態治理數字化理論與實踐研究創新,為政府制定太湖生態島數字化建設與發展的相關規劃建言獻策,增強決策的科學性與可行性。

3.加大對數字化人才的招引與考核。通過多樣化渠道招引專業數字技術人才,并設立數字素養與實踐應用的評價指標體系,在選人用人時進行考察評估,選出真正善于運用數字化思維與技術解決問題的專業人才,獎勵在實踐中運用數字化思維取得顯著成效的人員,從而增強其運用數字思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更好落實上層制定的數字化政策。

(二)搭建數字化平臺,實現協同共享

圍繞生態產品普查與監測、價值核算與評估、監督與風險預警等過程,利用數字技術,搭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數字化平臺,打破數據分割、信息孤島,加強數據共享與部門協作,高效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1.搭建生態產品基礎信息平臺。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定位系統等數字技術,監測、搜集太湖生態島內濕地、林田、野生動植物等各類生態資源的數據信息,構建“一張圖”“一張網”,并基于此搭建開放共享的生態產品信息平臺,存儲并實時更新所獲取的相關數據,進行分類處理、計算分析,摸清整個生態島范圍內的生態資源家底,掌握各類生態產品的數量質量、位置分布、權益歸屬和開發利用現狀等情況,探索編制出準確全面的生態資源資產目錄清單表(見表1),實現各有關部門的可視化、數智化、協同化管理。

表1 生態產品基礎信息清單

2.構建GEP 自動核算平臺。探索建立科學合理、可復制推廣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指標體系(見表2),并將分散在各組織內部的農林業、污染物、水利、氣象等基礎數據整合入GEP 自動核算平臺,依據指標體系和GEP=EPV+ERV+ECV①GEP,即Gross Ecosystem Product,指生態系統生產總值;EPV,即Ecosystem Product Value,是生態系統物質產品價值;ERV,即Ecosystem Regulation Value,是生態系統調節服務價值;ECV,即Ecosystem Culture Value,是生態系統文化服務價值。公式進行精準化、自動化的分析處理,核算與評估太湖生態島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形成可供交易的GEP 數據,共享并應用其核算結果。

表2 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指標體系

3.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監管監督平臺。依托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監管等數字技術,建立健全一體化監管平臺,對太湖生態島生態產品開發、生產、經營、銷售、補償等環節進行全過程、全鏈條式監管,以保障生態產品質優量好、市場交易公平公正、生態補償合理到位。同時,建立多元參與云平臺。構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眾等多元主體參與的智慧網絡平臺,政府有關部門在平臺內積極宣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性,發布太湖生態島生態產品保護與管理情況、價值實現進展等內容,鼓勵各方主體建言獻策、參與監督,并根據信息反饋調整不足,更好保障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4.健全污染風險預警平臺。建立基于大數據的污染風險監測與預警平臺,從而相關部門既可通過對生態狀況的實時監測與計算分析,及時發現生態島內濕地、森林等面臨的潛在威脅,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協同處理,還能將污染治理的全過程信息存儲于平臺內,為未來污染治理提供指導或傳播分享治理經驗,不斷提升生態資源的保護及污染防控能力,擴大太湖生態島優質生態產品供給。

(三)推進數字化轉型,增加生態溢價

數字技術是推進生態產業化的有力引擎。要充分利用數字化資源,推動數字技術創新,加快綠色產業數字化轉型,以持續提升價值轉化效率,增加生態產品價值溢價。

1.延長生態產品產業鏈。要加大數字技術在土壤檢測、栽培技術研發、多樣化種植模式創新等方面的運用,培育出高質量的新品種、挖掘出新的產品形態,延伸產業鏈,并在產業鏈條中嵌入質量追溯、專業化評估等數據鏈,提升生態產品溢價水平。如太湖生態島可充分利用本地碧螺春茶葉資源,延長茶產業加工鏈條,生產特色茶具、茶飾、茶字畫、茶服、茶食品等茶“周邊”產品,同時利用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構建生態產品質量追溯機制和專業化評估機制,實現質量可追溯、責任可追查,收集有經濟價值的數據,滿足市場消費需求。

2.加速特色產業品牌化。充分利用電商、主播、互聯網平臺等數字化資源,加大太湖生態島的“詠萌”等碧螺春茶葉品牌、“來自島上的大米”等特色農產品品牌以及“太湖民宿”等產業品牌的宣傳力度,贏得更廣泛消費者群體的支持,提升產業品牌美譽度。還可與電商企業簽訂合作協議,通過電商平臺、有影響力的主播直播帶貨的途徑來拓寬太湖生態島農特產品、手工藝品、文化衍生產品等的銷售渠道,使其成為“網紅”產品,提升區域特色產業品牌的知名度,不斷增加生態產品價值溢價。

3.打造“互聯網+”產業模式。通過數字技術挖掘并激活太湖生態島森林、山水、濕地中所隱藏的巨大潛能,加速業態融合,推廣“互聯網+生態旅游”“互聯網+生態康養”“互聯網+體育休閑”等產業新模式。同時,加強研發力量并投入足夠的研發費用與設施設備,積極拓展數字技術融合新場景,實現類似于AI 種植、數字旅游等多場景智慧應用,加快生態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四)完善數字化交易,提升交易效能

生態資源交易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關鍵環節。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整合碎片化資源、搭建交易中介平臺、健全生態產品交易體系,以不斷提升生態產品市場化交易效能,實現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的高效轉化。

1.建設數字化權益交易中心。在明確界定相關生態產品產權的基礎上,建立起市場透明、數據共享、信息公開、規則合理、競爭公平的數字化生態權益交易中心,定期策劃舉辦云交易、云拍賣,推進生態產品供需高效對接。同時,通過云招商,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提升太湖生態島林權、水權、用能權、排污權等生態權益交易效能。

2.著力打造“數字生態銀行”。在中端交易環節,以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技術等為支撐的“數字生態銀行”可以將太湖生態島碎片化、分散化的山、水、湖等生態資源集中整合為優質的生態資源包,高效轉化成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在“數字生態銀行”基礎上創新推出綠色信貸等數字金融產品,進行線上純信用放款。由此,既能提升資源交易效能,還可進一步增強生態保護的積極性。

3.探索開展碳匯數字化交易。太湖生態島山林面積共7.8 萬畝、森林覆蓋率59%、濕地保有量約722平方公里、空氣質量優良率超90%,總體生態環境良好,要因地制宜地積極落實“碳達峰”與“碳中和”的目標,探索開展碳匯數字化交易,不斷優化生態空間??上葟牡湫托詮姷念I域著手,比如森林、草地等,再拓展到濕地等領域,探索建成多領域、全流程的碳匯數字交易系統。

(五)健全數字化機制,加強制度保障

數字化技術可為太湖生態島生態制度的建設注入新的動力,鞏固并增強制度保障力度與效度,從而更好實現各方利益的調節與平衡、提升各主體參與生態保護和治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有效監督與約束破壞生態的不良行為。

1.構建多主體生態信用制度。太湖生態島可構建起覆蓋社會組織、企業、村集體以及個人的生態信用制度,配套科學的評估標準,根據各主體對生態環境與生態資源的保護情況,賦予相應的積分并評定等級,形成網上生態信用檔案,以此為依據,采取聯動獎懲措施,給高積分的主體提供保險信貸、旅游年票等各種優惠并在網絡媒體上宣傳表揚。

2.建立“雙考核”績效評估制度。為避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重核算、輕考核”的情況發生[16],太湖生態島應積極將GEP 考核指標納入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工作考核體系,并依據實際情況,提升GEP 指標所占比重,相應降低經濟工作分值,搭配建立在線化績效“雙考核”系統,落實與完善“GDP+GEP”雙考核的數字化績效評估制度,做到專業規范、考核留痕,將考核結果與獎金補助掛鉤,作為干部晉升、離任審計的重要依據。

3.健全生態補償數字化機制。在利用數字技術科學測算生態服務增量和因地制宜制定補償標準的基礎上,健全太湖生態島生態補償數字化機制,對生態產品價值增量和保護水平進行網上考評與補償,并以價值增減量實施獎懲[17],起到引導、監督、激勵的作用。同時,根據實際擴充生態補償的內容,除撥付資金以外,可通過數字化補償系統提供技術咨詢、人才培訓等服務,使太湖生態島的生態補償更具針對性與實用性。

猜你喜歡
太湖數字化價值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太湖思變2017
太湖攬春
一粒米的價值
太湖
“給”的價值
數字化制勝
太湖一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