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賦能森林資源信息管理研究

2024-02-27 03:19張建哲
林產工業 2024年1期
關鍵詞:資源管理銀行資源

趙 雪 張建哲 崔 莉*

(1.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 100049;2.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北京 100024)

《“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指出,數據已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是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數字技術正成為改善政府管理環境和激活市場發展動能的新途徑。以數據驅動生態資源管理作為公共管理的手段之一,相關實踐與改革正在成為政府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路徑[1]。

作為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資源占據重要地位。利用大數據賦能森林資源管理與生態文明建設,建立森林資源管理大數據平臺,是在森林資源領域開展各項生態文明工作的基礎性任務。在此現實背景下,應用生態銀行理論[2],聚焦生態資源管理與價值轉化的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應運而生,最初于2019 年在福建省南平市林業實踐中投入使用,并推廣至江西省資溪縣、北京市門頭溝區等地。本文通過梳理大數據時代下生態文明建設現狀,指出其現實困境以及搭建生態資源管理大數據平臺的必要性;引入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分析其建設背景與構成要素;并通過案例分析,為建設數字生態文明提供科學的參考。

1 大數據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現狀

在我國生態資源公有制的前提下,生態資源歸屬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由政府代理行使所有權[3]。作為生態資源管理者,政府需要調整職能邊界,重塑公共服務理念[4-5]。依靠生態環境大數據實現生態資源精細化、集約化、規?;芾?,精準應對當前復雜的生態環境問題,助力數字生態文明體系建設,正在成為當前實踐探索路徑。

構建生態環境大數據成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措施[6],將大數據應用在實踐中是生態環境大數據開發建設的落腳點。具體而言,當前生態環境大數據在應用領域有以下趨勢:1)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本質上是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問題,以生態環境大數據作為生態資源管理的基本單元,經過科學分析研判實現生態資源優化利用,從而更新綠色生產與生活方式。2)支持政府決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堅持貫徹政府主導機制[7-8],政府決策的科學與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依據生態環境大數據賦能生態資源管理能夠保障地方政府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期行政性效力[9]。3)服務市場應用。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生態環境大數據通過擴大生態環境大數據的商業價值和市場價值[10],暢通社會資本進入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渠道,正在逐步從科學研究層面走向市場應用領域。

但當前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研究還面臨許多問題。首先表現在聚焦領域較為單一。當前生態環境大數據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環境監測、治理、評價、修復等方面[11-12],核心是聚集在生態環境管理領域事中和事后環節,忽視了生態環境管理基礎—生態資源本體,尚未充分理解生態資源的潛在價值、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因此從概念梳理上難以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進程;即使在研究最多的生態環境監測領域,也尚未對生態環境全要素、一體化管理[13]。其次是場景化挖掘不充分。相較于市場參與而言,當前研究集中在國家和省級政府、部分大型高端企業以及科研院所機構層面,市場生態環境大數據創新性應用少、創新活力不足[14]、創新成本較高,對政府決策更有實用價值,欠缺市場應用型實踐模式探索。除此之外,關聯影響薄弱也是生態環境大數據面臨的另一大困境。當前生態環境大數據挖掘成效不充分,以往的調查監測研究成果通常是靜態的、孤立的、零散的[15],“重建設、輕應用”的管理模式使得生態環境大數據難以與現實中的管理業務有機融合,直接導致過往生態環境數據管理模式難以具有可持續性[16]。綜上,應當完善生態環境大數據研究,并將研究重心前移至生態資源方面,將生態環境大數據視作基于管理視角、突出應用導向的生態資源管理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具。

生態資源管理已經進入了數字化治理階段,但仍面臨以下困難:一是資源分散難以統計。我國生態資源產權制度不完善[17],對生態資源權益確權不及時;生態資源統計調查和監測制度不完善,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生態資源統計、調查、監測體系[18];生態資源統計標準、分類體系等差異也導致生態資源統計口徑等方面存在問題。二是碎片化資源難以聚合。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進程以及生態資源稟賦會對生態資源碎片化產生影響[19];“土地承包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林權均山到戶”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也間接導致了生產資料和生態資源碎片化問題。三是優質化資產難以提升。產權是自然資源交易的基礎,而目前我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尚未建立,政府多重主體身份不利于產權交易市場發展[20];現今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認定工作在評估標準、定價體系、監管保障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尤其是尚未形成廣泛的市場認可度,導致難以對接市場資本力量。四是社會化資本難以引進。生態資源開發資金缺乏和社會資本難以介入的矛盾導致生態資源資本化進程遲滯;同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進程也缺少資本介入的動力與機制保障,制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進程。

不論是何種類型的生態資源管理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均忽視了生態資源協調發展,難以發揮生態資源聚合優勢。因此如何科學合理地構建生態資源管理大數據平臺,實現生態資源可視化、資產化、價值化,匯集地域范圍內生態資源優勢,完善生態資源基礎性管理工作,釋放生態資源最大潛能,深化生態環境大數據研究,成為“時代之問”。在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基礎上,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將大數據應用于生態資源管理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環節,實現了利用大數據賦能生態資源管理,助力數字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2 構建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

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體系主要由整體架構、外部配套保障體系、數據獲取與信息共享、平臺應用場景等部分組成。

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整體架構由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數據庫、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數字駕駛艙、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業務管理平臺(PC端和移動端)、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小程序等4部分組成。其中前3個系統側重在政府管理視角,第4個系統側重于市場應用,由此統一了政府管理與市場應用。1)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數據庫。由應用支撐數據和業務管理數據組成,應用支撐數據是平臺搭建的基礎,主要由GIS地理信息數據、森林等生態資源數據、土地等數據、人口等公共基礎數據以及專項測繪數據等組成;業務管理數據出于不同平臺業務考慮需求,包括招商引資數據、金融信貸數據、生態項目數據以及指標評估數據等。2)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數字駕駛艙。由資源管理、資源交易、綠色金融、生態治理、價值實現、風險管控等部分組成,用數字技術展示當地生態文明建設現狀以及生態資源資本化進程。3)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業務管理平臺。由資源收儲、資源開發、資源招商、資產信貸、資產管理以及其他業務等組成,針對平臺業務管理人員職能賦予相應權限,實現專業管理。4)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小程序。由生態交易、生態業務、生態服務等部分組成,對市場交易主體提供服務。

外部配套政策方面,主要由政策制度體系、網絡安全體系、組織保障體系、標準規范體系、法律法規體系等部分組成,用以保障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的健康運行。

數據獲取與信息共享方面,依托山地、水源、農業、林業、湖泊、土地資源等多源數據獲取與加工技術,基于可視化自然資源勘查系統,整合國土、林業、環保、農業農村等多部門的基礎數據、自然資源數據和空間規劃數據,獲取政府部門各類數據的同時實現信息共享。

應用場景方面,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形成的各類信息經過加工整合,用于生態環境監測評價、生態資源確權登記、生態資源收儲流轉、生態資產市場交易、生態資本存量展示、政府管理決策與市場研發應用等方面,詳情見表1所示。

表1 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應用場景Tab.1 Eco-bank big data platform application scenarios

在此基礎上,基于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構成基礎要素,在地方實踐探索中,部分地區增設了特色功能與模塊,各地面向生態銀行各項實踐管理業務開展系統詳細設計工作,主要采取“平臺搭建+業務構建”模式,核心要義是便于因地制宜開展各地生態資源管理工作,確保生態銀行生態資源管理大數據平臺安全穩定、功能全面、接口豐富、擴展性強。

3 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在林業中的應用

3.1 資源統計:福建順昌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

順昌縣地處福建省南平市,森林覆蓋率高達80%。然而面臨著單家獨戶林地經營困難的問題,屬于典型的森林資源富集的后發展地區。在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背景下,明晰森林資源產權問題是林業資源管理的根源問題。2019年,順昌縣“森林生態銀行”信息管理平臺(圖1)投入使用,這是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的原始雛形,在搭建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時,順昌縣將其功能定位更側重于政府管理端。2022年底,順昌“森林生態銀行”總結推廣“森林生態銀行·四個一”(一村一平臺、一戶一股權、一年一分紅、一縣一數庫)模式,指明了建設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成為指導全縣生態文明建設的抓手。

圖1 順昌縣“森林生態銀行”信息管理平臺示例Fig.1 Example of Shunchang County's "Forest Eco-bank"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在前端資源摸底中,順昌縣“森林生態銀行”信息管理平臺有機結合遙感、地理信息系統、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按照行政區劃開展森林資源數據庫建設;通過多圖層疊加的方式,形成森林資源“一張圖”“一張表”,初步摸清順昌縣內森林資源底數、明晰森林資源產權歸屬問題;平臺在摸清全域資源“家底”的基礎上,整合各區縣、部門、村莊、“森林生態銀行”數據,制定統一的生態銀行數據資源目錄和標準規范,對涉及的資源資產要素,進行統一接入、信息歸集和關鍵數據沉淀,從而盤活閑置、低效資源,將分散零碎、閑置沉睡的生態資源進行有序的收儲流轉、整合提升;引入多源數據標準化體系與配套設施,利用先進技術手段對森林資源量化評估,形成科學的森林資源統計系統,實現對森林資源的動態調查與持續跟進,如圖2所示平臺圖層分析。

圖2 順昌縣“森林生態銀行”信息管理平臺圖層分析Fig.2 Layer analysis of Shunchang County's "Forest Ecobank"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在后端資源開發中,順昌“森林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通過對所屬地域的圖斑面積、重疊面積、圖層名稱登記管理,提供查詢統計、智能分析、決策開發等服務,如生態資源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紅線、基本農田紅線等管制數據的沖突分析,輔助生態項目開發選址與資產價值分析研判,以此為有關管理部門制定政策時提供參考;通過發布收儲登記的生態資源、資產項目,引入社會資本進行投資管理;對社會資本監督管理,規范市場秩序,提供基本信用擔保;除此之外,平臺構建基于大數據和“互聯網+”的生態資源管理決策與服務體系,實現移動端管理生態業務。

3.2 金融創新:江西資溪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

資溪縣地處江西省東部、武夷山脈西麓,森林覆蓋率高達87%,森林資源是資溪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載體。然而森林資源價格評估核算機制不健全、資本市場介入困難等問題,極大程度上阻礙了資溪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進程。為指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資溪縣在全省率先成立資溪“兩山”轉化中心。在順昌“森林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模式設計的基礎上,資溪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完成自然資源確權登記與統計工作,深化林業系統數據感知應用體系的建設,明晰資源“家底”與生態產權基礎,重點進行了金融領域的創新。

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進程中,金融工具的介入至關重要,對推進生態資源管理與開發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在界定森林資源要素產權基礎上,通過市場交易將森林資源權益使用價值轉化為真實的市場價值,是森林生態產品在市場交易中的重要路徑。而在當前需要從源頭構建生態資源權益交易市場認可的評估與定價體系,資溪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通過深化生態系統感知服務建設,鏈接金融市場,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金融活水。

在完成森林資源統計確權工作基礎上,資溪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通過優化流程算法、精簡程序設計,形成可量化的生態資產數據庫,便于實現各項業務管理工作流程化、可視化。平臺創新“林權抵押+森林贖買”模式,以“先放款再過戶”的方式代替了“先過戶再放款”的傳統信貸模式,在收儲林農林地資源使用權與經營權時,資溪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通過調查評估林權價值,結合數據智能分析市場價格與提供金融建議,同時將面向林農直接放款,在此之后再將林權證過戶,保障林農權益的同時,用以化解林權不良抵押的問題;創新“生態信貸通”貸款模式,林農僅需憑借生態權益證質押,簡化貸款流程;按照“一行一品”原則,推動轄內金融機構開發綠色金融產品;建立代償收儲擔保機制,化解歷史不良林權押貸款,具體流程如圖3、圖4所示。結合資溪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建設,2023年5月末,全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各項貸款余額37.55 億元,占全縣貸款余額的41.46%,為當地森林等類型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資金保障。

圖3 資溪林權抵押融資擔保代償流程(融資擔保流程)Fig.3 Flow of substitute payment for forest rights mortgage financing guarantee in Zixi (financing guarantee process)

圖4 資溪林權抵押融資擔保代償流程(違約收儲流程)Fig.4 Flow of substitute payment for forest right mortgage financing guarantee in Zixi (default collection process)

3.3 市場交易:北京門頭溝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

門頭溝區坐落在北京西部,山區面積占區域面積的98.5%。傳統的資本下鄉邏輯過度重視經濟資本的投入占比,忽視區域生態資源背景要素,農民等市場主體在市場交易的價格形成中議價能力較低,種種因素導致鄉村地區的生態資源價值難以得到市場認可,進而致使生態項目難以做到持久開發,鄉村難以依靠區域內的生態資源本底獲得生態資本。2022年,門頭溝區依靠綠色發展改善內生動力,積極推進大數據與生態文明建設融合,打造門頭溝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碳庫[21],在固碳和釋氧、減緩氣候變化、維持全球碳平衡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2]。森林資源保護與提升所形成的森林碳匯與人工開發形成的林業碳匯是實現森林“碳庫”的重要路徑。門頭溝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在順昌、資溪兩地實踐做法基礎上,通過明晰森林資源產權,提升林農參與林業碳匯開發項目建設的意愿,保證林業碳匯項目的均質性;積極推進森林生態產品調查監測建設,通過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統計區域內森林資源基礎數據,為提升森林碳匯和開發林業碳匯提供數據支撐[23];與此同時,深化金融領域市場價值認可路徑探索,在門頭溝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開展生態資源確權工作的基礎上,通過試點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VEP)評估制度(圖5),通過劃定特定地域單元范圍、確定最優開發模式、評估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對接資本市場實現核算結果可應用、錨定生態富民和生態反哺推動實現可持續等舉措。試點項目以20年租期為依據,綜合采用剩余法、收益還原法、市場價值法等方法,評估生態產品價值為35 597.55 萬元。平臺為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提供創新機制,實現生態資源管理業務流程化、可視化。

圖5 門頭溝區試點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機制評估方法[24]Fig.5 Mentougou District pilot specific geographic unit Ecoproducts mechanism assessment methodology

4 結論與展望

4.1 結論

探索認知生態環境大數據,能夠為生態資源富集的后發展地區提供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現實科學依據?;谏鷳B銀行大數據平臺模式與實踐探索經驗,本文得出如下結論:

4.1.1 信息匯集加速區域數據整合

作為生態資源管理信息化平臺,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通過采集生態資源基礎數據,將區域內的生態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利用數字技術對生態資源可視化展示,各地可以在管理端和移動端直觀展示與獲取生態資源“家底”。在此數據基礎上,對于政府而言,便于統籌集中管理各類零散的生態資源信息,能夠更精準地做出生態資源管理與開發的決策,因而市場有更多、更公平的機會介入生態資源開發與價值轉化的環節,極大釋放了市場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活力,有效暢通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渠道。

4.1.2 平臺規范推動市場價格形成

量化價值、顯化價值、活化價值是生態環境大數據的培育與發展路徑。市場價格的形成需要從資源評估定價體系角度出發,關鍵在于市場價格能否被資本市場認可,從而吸引金融機構為優質的生態資產授信。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通過賦能優質的生態資源,將生態資源轉變為優質的生態資產,為后續的生態產品市場價格形成提供科學的數據基礎;市場資本經過科學評估,為區域生態資源管理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增信賦能?;诖?,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打通了金融市場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橋梁。

4.1.3 數據開放助推數字經濟發展

數字生態文明建設中,開放共享的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將推動政企數據雙向對接,激發市場主體參與數字經濟發展建設。大數據時代信息的邊際成本遞減甚至趨零的性質使得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可以服務海量的市場主體[25-28]。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服務于市場中的金融機構、企業、科研院所,通過創新各類市場交易產品,將大數據應用到市場主體上,推動生態環境大數據轉化為應用成果。

4.2 展望

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通過實時更新生態資源資產相關產業資訊、價格、方向等信息,為生態資源智能化評估、生態產業精細化收益、生態資產產業化板塊提供關鍵的數據服務與支撐,形成生態數字化核心競爭力,實現了生態資源資產評估、管理與價值提升等全流程管理推向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在未來,生態銀行生態資源管理大數據平臺建設應當注重以下發展路徑。

4.2.1 實現政府市場一體化管理

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兼具服務政府與市場決策的功能,但目前欠缺政府與市場整合發展與建設力度,政府和市場的生態文明建設邏輯主體間在平臺分類、實施、運營、監管等過程中仍然處于“離心”狀態,缺少應用管理與監管主體。未來應加強平臺的融合發展,探索政府市場社會一體化管理平臺建設,打造一同發展的“向心”局面。

4.2.2 構建跨區域合作生態平臺

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對于既定區域探索完善生態資源管理具有重要意義,能夠實現生態環境治理與監測,但目前在區域之間尚未形成有效互動。在未來,要加強各地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聯動建設,推動地方政府間生態大數據共享共建,在省級甚至國家層面形成統一運營管理平臺,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基礎意義。

4.2.3 充分挖掘生態大數據潛力

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運用各項基礎數據技術整合了生態資源管理基礎數據,但技術內部缺少有效整合,因此增加了制度交易障礙。未來要加強大數據關鍵技術與核心技術的研發與創新,培育大數據生態鏈產業集群,實現平臺關鍵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打通生態環境大數據與元宇宙概念鏈接,服務應用需求場景。

4.2.4 塑造平臺可持續發展模式

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的生態邊界是開放、動態、與時俱進、因地制宜的,因此其功能和作用也應隨著時空的改變而改變。平臺功能應當根據各地實際情況調整。建設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時,也應當深化數據挖掘與機器學習,拓寬生態銀行大數據平臺的邊界,在各地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基礎上,重塑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研究方法與理論實踐。

猜你喜歡
資源管理銀行資源
人事檔案管理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人力資源管理促進企業績效提升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資源回收
GIS在森林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資源再生 歡迎訂閱
??到拥貧獾摹巴零y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