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術后早期綜合康復護理效果分析

2024-03-01 04:39任文倩宋瑞星閆會娟
河南外科學雜志 2024年1期
關鍵詞:前臂腕關節橈骨

任文倩 宋瑞星 閆會娟

鄭州市骨科醫院重癥醫學科 鄭州 450000

橈骨遠端骨折是骨科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四肢骨折類型,以腕部腫脹及疼痛、腕關節活動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對不穩定性骨折患者應給予手術治療,以利于早期恢復關節面的平整和達到解剖復位或功能復位等目的[1-2]。由于橈骨遠端骨折術后的恢復期較長,其間開展科學康復護理對促進康復和提高手術效果至關重要。本研究擬通過病例對照分析,以探討老年橈骨遠端骨折術后早期綜合康復護理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鄭州市骨科醫院2020-03—2022-03行橈骨遠端骨折手術的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均經X線、CT等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為單側橈骨遠端骨折。(2)新鮮性骨折且符合相關手術指征。(3)由同一組手術團隊成功完成有限切開復位外固定架聯合克氏針固定術,且隨訪資料齊全。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內科疾病者。(2)陳舊性、病理性骨折。(3)存在交流及認知功能障礙者。研究共納入符合上述標準的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64例。根據術后康復護理方法將其分為常規康復護理組(對照組)和聯合早期綜合康復護理組(觀察組),各32例。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護理:遵醫囑規范應用消腫、止痛、抗感染、擴血管等藥物。做好肢位擺放、疼痛管理、肢端末梢循環等病情觀察。指導患者合理飲食,進優質蛋白及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適當增加蔬果之品,禁食辛辣肥厚食物。配合康復醫生指導患者循序漸進適時開展腕關節主、被動屈伸等功能康復鍛煉。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聯合早期綜合康復護理。(1)腕關節功能康復護理:患者返回病房后即刻行體位護理,以軟墊將患肢抬高 30°,保持腕部高于心臟水平約 10 cm 并予以間斷性冰敷。耐心向患者講解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實施意義、方法及注意事項等內容。術后2~7 d,鼓勵患者活動肩、肘等關節,以及上臂、前臂肌肉收縮運動,以促進患肢血液循環和消腫。術后1周,指導患者開展腕關節鍛煉,可用健側手握患側腕部行肘關節屈伸運動和肩關節外展、內收、內外旋等練習。術后3~4周,行橈側偏斜、腕關節和前臂旋轉活動,并循序漸進地擴大活動強度和范圍。術后5~7周,功能鍛煉的力度和幅度逐步增加并嘗試打字、寫字、擰瓶蓋等輕度負重動作,1次/d,20~30 min/次[3]。(2)物理康復護理:術后 第1 天,給予紅外線治療儀照射骨折和手術區域,20~30 min/次,1次/d。(3)疼痛康復管理。術后即可配合醫生對患者開展首次疼痛評估,此后每日至少進行2 次評估,并記錄在疼痛評估表中。當患者訴說鎮痛效果不滿意時,護理人員及時進行疼痛評估、記錄,并報告醫生。對VAS評分>5分的患者,配合醫生給予鎮痛治療。以每4 h對患者進行評估1 次,直至疼痛評分<5 分[4]。(4)中醫康復護理:避開切口取患側合谷、手三里、曲池、雙側血海、足三里、關元穴?;颊呷⊙雠P位,常規消毒,配合中醫科醫生以0.30 mm×40 mm 毫針實施針刺,深度 20~25 mm,得氣后留針,針柄上連接電針治療儀電極夾,設置電流強度以患者感到舒適為宜,留針 30 min。5 次/周,共治療6 周[5-6]。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判標準(1)疼痛程度:應用視覺模擬評分( VAS) 評估2組患者術后第3天、1周和2周時的骨折部位疼痛緩解程度,總分0~10 分,評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嚴重。(2)腕關節活動度: 術前和術后 3 個月,測量腕關節背伸、掌屈、前臂旋前、前臂旋后活動度。(3)術后3個月時依據Gartland-Werley腕關節功能評分系統評價患側腕關節功能:含殘余畸形(0~6分)、主觀評價(0~6分)、客觀評價(0~10 分)、并發癥(1~3 分)4個維度。0~2分為優,3~8分為良,9~20分為可,≥21分為差。

2 結果

2.1 基線資料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2.2 VAS評分觀察組患者術后第3天、1周和2周時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的VAS評分分)

2.3 腕關節背伸、掌屈、前臂旋前、前臂旋后活動度術前2組患者腕關節的背伸、掌屈、前臂旋前、前臂旋后活動度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時,2組患者腕關節的背伸、掌屈、前臂旋前、前臂旋后活動度均較術前顯著改善,且觀察組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手術前后腕關節背伸、掌屈、前臂旋前、前臂旋后活動度比較

2.4 腕關節功能優良率術后3個月時,觀察組患者的腕關節功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腕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比較

3 討論

有限切開復位外固定架聯合克氏針固定術是治療橈骨遠端骨折常用術式之一。隨著年齡增長,老年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及免疫力下降,若手術后康復護理不佳,易引發腕關節功能障礙,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因此在復位和生物學固定效果良好的手術以后,應盡早開展系統性康復干預,以最大程度恢復腕關節功能[7]。

有研究結果發現,在固定良好的情況下,盡早實施康復功能訓練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消除腫脹、改善局部循環、維持血運、防止關節粘連,以及增強肌力等,為骨折早期愈合和促進組織再生提供可靠的生物學環境[8]。諸多文獻資料顯示,術后疼痛是阻礙患者進行早期功能康復鍛煉的重要因素。階段性開展鎮痛、理療、中藥、針灸等綜合康復護理干預,不但能夠祛邪止痛、疏通經絡和促進關節內滲液、水腫吸收,還可刺激機體局部釋放大量內源性鎮痛物質,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不適感,緩解肌肉緊張度,增加腕關節活動范圍,為規范進行康復訓練奠定基礎[9-11]。張云芳等[12]、蔡宇等[13]的研究結果表明,早期適宜的運動刺激,還可促進成骨細胞分泌而抑制破骨細胞增多,加速骨折斷端處骨總量和骨樣組織成熟,促進新骨形成;同時可使收縮的肌肉對骨骼定向牽拉產生矢量應力,防止骨質疏松和骨微觀結構的退化,最終達到促進腕關節功能良好恢復的目的。

本研究通過病例對照分析,探討了老年橈骨遠端骨折術后早期綜合康復護理的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第3天、1周、2周時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術后3個月時患側腕關節的各項活動度和腕關節功能優良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亦充分表明了對橈骨遠端骨折術后患者早期開展綜合康復護理的良好效果。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為回顧性分析,樣本量較小,在病例的篩選中存在偏倚,今后尚需進一步開展大樣本前瞻性的隨機對照研究。

綜上所述,對橈骨遠端骨折術后患者早期開展綜合康復護理,能顯著緩解患者疼痛程度,促進腕關節功能早期恢復。

猜你喜歡
前臂腕關節橈骨
基于DFAD-FBS的自適應前臂骨折外固定護具設計
肩關節、肘關節及前臂活動范圍
前臂完全離斷再植術后持續康復護理對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
帶血管蒂橈骨瓣逆行轉位治療舟骨骨不連12例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累及腕關節MRI表現及其分布特點研究
寒濕痹阻及濕熱痹阻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腕關節MRI表現的相關性研究
高頻彩超與磁共振成像對類風濕性腕關節早期病變的診斷價值分析
Y型小骨鎖定鈦板治療橈骨頭骨折
關于舉辦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第三屆《腕關節損傷新技術學習班》的通知
游離皮瓣移植修復手部及前臂皮膚缺損47例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