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綜合思維的初中地理單元作業設計
——以“中國的人口”為例

2024-03-06 07:03侯瑞榮邢曉明
地理教學 2024年2期
關鍵詞:分布圖人口目標

侯瑞榮 孟 麗 邢曉明

(北京市三帆中學,北京 100088)

單元教學可促進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單元作業設計是單元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單元作業設計與單元教學的全面性、綜合性、遞進性相呼應,是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1][2]傳統作業存在任務多、內容雜、連接性差等問題,以識記為主,較少涉及素養培養。根據素養目標整體設計單元作業,可以更好地適應各類學生的發展。其中,應有書面作業,也有實踐作業;有短期作業,也有長期作業;有課上生成作業,也有課外活動作業。單元作業設計是基于單元教學的新型作業設計,即教師根據單元主題或單元大概念重構作業設計思路,制定單元作業目標、選擇作業形式、設計作業內容。當前研究中,大單元作業設計研究集中在語文、生物學、數學等學科,指向初中地理學科的單元作業設計較少。本文以北京版《七年級上冊》“中國的人口”主題單元為例,探究以綜合思維素養為導向的單元作業設計路徑。

一、確定單元主題、單元目標、單元課時

1.確定單元主題

單元主題確定是設計單元作業的首要前提。教師需要梳理知識關系及重要圖像和概念,深入研究課程標準中綜合思維素養的內容和要求。本文選擇北京版《七年級上冊》“中國的人口”作為單元教學主題,該單元主要包括三部分(見圖1),分別是人口數量、人口分布、區域人口的基本狀況分析。

圖1 “中國的人口”單元教學主題內容

本單元圍繞中國人口的基本狀況展開,人口基本狀況包括人口數量和人口分布兩方面。人口數量要從人口總量及人口增長進行分析,需要借助統計圖表,繪制統計圖表的人口數據主要來自人口普查數據。人口分布圖可以直觀地呈現人口分布特點。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計算人口密度,進而繪制人口分布圖,讓學生從圖像感知人口的分布特點,提升地理實踐力。

人口是重要的人文地理要素,學生學習中國人口單元,掌握人口情況和變化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逐步提升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能力。區域的人口情況與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發展相匹配,教師向學生初步介紹中國人口狀況與地形、氣候、農業、工業等要素的關系,滲透人地協調觀。

2.確定單元目標和單元課時

單元目標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指向學生真正理解“應知”和“應做”的預期結果,是對課程標準與教材內容的整合和提煉。因此,單元教學目標要體現具體性、結構性和價值性。本單元通過社會調查、數據查詢、數據分析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理解人口相關的重要概念;通過繪制人口統計圖和分布圖,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通過閱讀統計圖、分布圖等,掌握人口狀況的基本學習思路和方法。

在單元內容框架和總體目標的統領下,將本單元分解為3個課時,并細化每個課時的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見表1)。

表1 “中國的人口”單元教學課時內容和課時目標

二、分析學生學情

學情是教學的基礎,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師不僅要理解教材,更要真正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認知特點,從而確定學生在不同知識領域、不同學習活動中的最近發展區,以便于針對性地界定重點、難點和關鍵點。本文學情分析如下。

1.學生的知識能力儲備

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過統計圖表,對相關知識有初步了解,但不了解如何通過人口增長折線圖概括人口增長趨勢以及特點,缺乏人口自然增長率與人口增長量之間關系的基礎知識。學生已學習過“地圖”單元,掌握了基本的地圖閱讀方法,但是沒有接觸過人口分布圖繪制。學生缺乏描述空間分布以及概括人口情況的基礎方法。

2.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

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較小學有所提升,但仍具有形象化、具體化特點,邏輯思維能力發育不成熟。因此,單元教學及作業設計時應從學生身邊的事實、現象出發。

3.學生的日常生活經歷

學生對于自己的家庭較熟悉,生活中能感受到祖父母輩、父母輩和自己這一輩的兄弟姐妹數量的差異,對其背后的原因也很感興趣。人口變化一直是社會熱點,在新聞中時常被提及。這些生活實例可以作為學生學習的起點。

三、設計單元作業目標、內容和類型、評價、結構統計表

1.設計單元作業目標

單元作業目標是檢驗單元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重要因素。[3]單元教學目標是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情針對性制定的,而單元作業目標要在其基礎上制定。在階段性單元教學目標的導向下,教師可以清晰地了解學生知識掌握、能力鍛煉和素養養成的情況,有利于后期調控教學,更好地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如下。

第一,通過實施家庭小調查,繪制統計圖表,初步感知人口數量的變化;通過計算人口密度,繪制人口分布圖,感知中國人口的分布差異,提升地理實踐力。

第二,通過分析中國人口增長折線圖,明確人口數量、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描述中國人口數量及其變化特點;通過分析人口密度分布圖,明確人口密度的概念,描述中國人口分布特點。

第三,通過變化空間尺度,從多個空間尺度認識人口數量的時間變化;通過追溯過去和展望未來,從多個時間尺度認識人口的空間分布,在時空綜合的視角下分析人口變化,提升綜合思維能力。

第四,通過疊加人口分布圖與中國地形圖、氣候分布圖、農業分布圖等,初步感知人口與地形、氣候、農業、工業等要素的關系,樹立人地協調觀。

基于上述單元教學目標,制定相對應的單元作業目標。根據進階導向將作業目標分為“3階”(見圖2)?!?階”是基礎知識和能力目標,指向落實單元內容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如人口基本概念、基本圖像的閱讀分析方法等?!?階”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指向學生在作業中的情感升華,引導學生從家國視角看中國人口現狀和發展,了解自己家鄉的人口特點,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階”是綜合思維素養目標,指向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能遷移運用,分析其他省區的人口基本狀況,提升綜合思維能力。

圖2 “中國的人口”單元作業目標

2.設計單元作業內容和類型

本文根據教學目標與作業目標的一致性、科學性和針對性及書面作業和實踐作業相結合的原則,合理進行單元作業設計。首先,作業是課堂學習的反饋,書面作業可以促進概念理解、掌握讀圖方法。其次,作業作為課堂學習的延伸,通過選做作業拓展學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同時,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延展,提供更多的實踐活動,增強學生運用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作業也是課堂學習的一部分。例如,作業的成果可以作為后續課堂學習的資料,豐富課堂內容,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由此可見,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同步進行作業設計,將學習任務合理的分配到教學和作業中去,使二者有機融合、相輔相成、互促互進。

基于上述分析,結合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興趣、認知水平,形成本單元的單元作業設計思路(見圖3)。本單元三個課時都設計了實踐類作業,并將其貫穿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難度逐步提升。本單元還設計了分層作業,分為必做的書面診斷作業和選做的實踐作業,既能夠為學生減負,又滿足學生的探究欲望。本單元作業將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圖3 “中國的人口”單元作業設計思路

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本文設計三課時作業及單元整合作業,每個作業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作業1和作業2均是從調查和收集數據入手,將數據轉化為圖像,從時空角度層層遞進,感知和分析中國人口的數量變化和分布。在此基礎上設計作業3,在北京的空間尺度上遷移運用相關知識、方法和能力,加強學生對家鄉的了解。最后,設計選做的單元整合作業,即分析其他省區人口的狀況和人口問題,不斷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其綜合思維能力。

3.設計單元作業評價

本單元作業以實踐類為主,對學生活動過程進行多主體(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家長對學生的評價、學生間相互的評價)、多要素的綜合性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評價標準基于課時目標,重點考核學生作業的科學性、合作性和創新性,具體評價標準以作業3為例(見表2)。

表2 作業3評價標準

該評價指標的設計覆蓋學生完成該項作業的全過程(查閱資料、繪制圖像、展示成果、交流溝通等),體現了過程性評價;兼顧評價主體的多元性(自評、家評、師評、生生互評相結合),增強同伴鼓勵效益,激發學習的主動性;統籌學生身心發展的多個維度(知識能力、數據搜集能力、繪圖能力、表達能力等),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個體的處境與需要,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注重生生、師生間的溝通合作,倡導了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4.設計單元作業結構統計表

為了更好地統籌單元作業安排,在設計單元教學目標、課時目標、單元作業目標和內容、單元作業評價等環節后,本文制定了單元作業的結構統計表(見表3)。[4]該表分別從作業課時、作業內容、作業目標進階、作業題型、作業完成地點、作業難度星級、作業預計時長、作業綜合評價和綜合思維多方面進行統計。單元作業結構統計表能更好地全面判斷作業設計是否類型多樣、難度適中、具有梯度,是否能科學地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

表3 “中國的人口”單元作業的結構統計表

四、單元作業特色成果展示

1.作業1“繪制人口統計圖,認知數量變化”的特色成果

學生作業1繪制的圖像種類豐富,包含了折線圖、柱狀圖、餅狀圖等(見圖4)。同時,學生進行了自主拓展,挖掘和呈現了更多豐富有趣的信息。例如,有學生補充身份、性別、母系家族的數量,有學生計算代際的年齡差。學生的作業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鮮活的素材。

圖4 作業1特色成果

作業1能引導學生體會樣本數量和時間尺度對調查結果的影響,加深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并能激發學生對于中國人口問題的探究興趣。學生在與真實的社會互動中,感受家國一體的文化精髓。學生通過此作業初步體驗了社會調查的實施過程,提升了地理實踐力。

2.作業2“繪制人口分布圖,認知空間分布”的特色成果

作業中不斷加深和鞏固學生對人口密度、省級行政區等概念的理解,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理解理論知識并進行應用。該作業在合作實踐中激發了學生的合作意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實施過程中,所有學生均有效參與了繪圖活動(圖略)。

作業2有效地培養學生運用時空視角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回顧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國人口分布,感知人口空間分布差異的普遍性;通過閱讀省域、縣域等不同空間尺度的人口分布圖,描述人口空間分布的基本格局,了解胡煥庸先生對中國人口地理學的偉大貢獻,體悟科學精神。

3.作業3“綜合認知區域人口狀況”的特色成果

作業3是對本單元學習內容的綜合應用,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人口相關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圖像的理解。在整個實踐過程中,學生體驗了從發現到解決地理問題的完整過程,其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問題解決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作業3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學精神。例如,在繪制北京人口分布圖時,大部分學生能夠遷移延伸,通過資料查閱、自主探究,融合自己的深入理解繪制出心目中的北京的人口地理界線(見圖5)。部分學生從CBD輻射圈切入繪制環形人口地理界線;部分學生從中心的60千米通勤圈入手繪制人口地理界線;部分學生模仿中國人口地理界線,找到了北京的人口地理界線的具體地點,圈畫出密云的白嶺關和房山的野三坡風景區。此外,學生在分析成因時都能初步建立要素聯系。該作業類型有助于學生構建更加完整的知識系統,并培養學生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

圖5 作業3特色成果

五、結論

單元作業設計是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以“中國的人口”為主題進行單元作業設計,設置多樣化的作業類型及形式,凸顯生活性、聯系性、梯度性。作業不限于課后練習,并將實踐活動貫穿于課前、課中和課后各個環節,將教學活動、作業、評價有機結合,相互補充。同時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從多維度、多主體、全過程的視角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注重學生的變化和成長,落實全面育人。最后,單元作業目標緊扣單元教學目標,形成了完整的學習邏輯和承接關系,在作業中引導學生運用時空視角建立要素聯系、進行區域分析,提升綜合思維能力,為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單元作業設計提供案例參考。

猜你喜歡
分布圖人口目標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轉型為何在加速 精讀
貴州十大地質公園分布圖
人口最少的國家
1723 萬人,我國人口數據下滑引關注
中國癌癥分布圖
左右江水沖石器采集分布圖
人生真相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