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潭長江大橋北錨碇設計與施工

2024-03-09 13:18胡川開
工程建設與設計 2024年3期
關鍵詞:導墻內襯砂巖

胡川開

(華設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南京 210014)

1 工程概況

龍潭長江大橋位于長江南京段與鎮揚段分界處, 距離上游南京長江四橋約16.8 km, 距離下游潤揚大橋約28.6 km。主橋采用雙塔單跨吊鋼箱梁懸索橋,主纜跨度布置為615 m+1 560 m+552 m,全橋共設2 根主纜,主纜橫向間距為34.8 m,主纜矢跨比1/9,加勁梁采用流線形扁平鋼箱梁,橋塔為混凝土門式塔,鉆孔灌注樁基礎,北錨碇為圓形地下連續墻基礎,南錨碇為矩形沉井基礎。 本文主要介紹龍潭長江大橋北錨碇設計與施工。

2 工程地質與水文

根據工程詳勘資料,北錨碇場區內土層從上至下依次為:素填土、粉質黏土、含卵礫石中粗砂、殘積土、弱膠結含礫砂巖及弱膠結砂巖(半成巖)。 地勘試驗結果給出的弱膠結含礫砂巖、弱膠結砂巖的承載力容許值均為500 kPa。 場區地下水位基本位于地面以下0.5 m,含卵礫石中粗砂層滲透系數K=4.0×10-3cm/s,為中等透水層,富水性較好,上下層粉質黏土和殘積土均為弱透水層,含卵礫石中粗砂層為承壓水層,水量較大,與長江水水力聯系密切, 基坑計算時需重點考慮開挖時承壓水層引起的突涌等現象。 弱膠結含礫砂巖和弱膠結砂巖巖石成巖作用差,礫巖多呈砂礫土狀,局部呈黏性土,均勻性較差,下部弱膠結砂巖較均勻,可做錨碇擴大基礎持力層。 弱膠結含礫砂巖層滲透系數K=5.5×10-5cm/s,為弱透水層,富水性差;弱膠結砂巖滲透系數K=8.0×10-5cm/s,為弱透水層,富水性差。

3 弱膠結含礫砂巖承載力深度修正試驗研究

弱膠結含礫砂巖(半成巖)似土非土、似巖非巖,同時具有土和巖的特征, 國內現行各種規范對它的承載力如何確定尚未做出明確規定?,F行JTG 3363—2019《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規定只有強風化和全風化的巖石,可參照所風化形成的相應土類取值,進行地基寬度和深度修正,其他狀態下的巖石不修正,故依據規范弱膠結含礫砂巖(半成巖)的承載力不能進行修正。

由此開展了現場原位深層載荷試驗[1-3],采用雙套管逐級加載方案,即通過直徑0.8 m 內套管柱將荷載傳遞到深部地基土層,加載獲取深部地基土的地基承載力。 試驗在錨址選取3處有典型地層位置作為試驗點,得到了試驗的荷載-沉降曲線結果,詳見圖1 與表1。 經過綜合分析論證最終地基承載力基本容許值取2 466 kPa,并依據此試驗結果進行錨碇設計。

表1 各試驗點承載力基本容許值表kPa

圖1 各試驗點荷載- 沉降曲線

同時,結合錨碇基礎選型與變位研究專題,通過有限元數值模擬了載荷試驗加載過程,驗證了試驗數據,與深層載荷試驗相吻合,得到了經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容許值[fa]與深度h之間的計算公式:

式中,k2為基地深度修正系數;γ2為土層的換算土重。

基坑開挖完成后,進行了基底淺層平板載荷試驗,驗證了錨碇基坑底部的地基承載力基本容許值[fa0],與深層載荷試驗相吻合。通過試驗和專題研究,成功解決了半成巖地基承載力深度修正問題, 成果直接應用于施工圖設計。 錨碇節省混凝土達2.45 萬m3(16%),顯著減小了基礎規模,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4 北錨碇結構設計

北錨碇整個錨體平面呈U 形,尾部橫向寬54.0 m,前端分離,每側橫向寬為14.6 m,錨體順橋向全長67.3 m。 基礎采用外徑72 m, 壁厚1.5 m 的圓形地連墻基礎加環向鋼筋混凝土內襯支護結構。 大纜橫橋向上下游中心線距離為34.8 m。

4.1 錨體設計

錨體從結構受力和功能上分為錨塊、 散索鞍鞍部、 前錨室、縱橫向后澆段、壓重塊及錨體裝飾塊。 其中,鞍部采用空心薄壁結構,壁厚為3.0 m。 錨塊為承受主纜力的主要結構,采用實體混凝土。 前錨室側墻厚1.5 m,端墻厚1.0 m;頂蓋采用預制空心板梁結構;后錨室橫向寬14.2 m,錨室端墻設置有主纜穿孔,其位置可根據實際情況局部進行調整。

4.2 地下連續墻設計

地連墻采用液壓銑槽機分期進行成槽施工,共劃分50 個槽段,Ⅰ、Ⅱ期槽段各25 個,交錯布置。 Ⅰ期槽段采用三銑成槽,共長6.559 m,邊槽長2.8 m,中間槽段長0.959 m;Ⅱ期槽段長2.8 m,一銑成槽。 槽段連接采用銑接法Ⅰ、Ⅱ期槽孔在地連墻軸線上的搭接長度為25 cm。

導墻設計成倒“L”形,墻間距離為1.6 m,墻高2.1 m,墻寬1.7 m,墻厚0.5 m。 導墻的縱向分段與地下連續墻的分段接頭錯開。 地連墻施工完成后需拆除導墻,以便帽梁施工。

帽梁為鋼筋混凝土圓形結構, 地連墻頂部深入帽梁10 cm,頂部豎向鋼筋全部伸入帽梁,與帽梁相連。帽梁懸出地連墻內側1.5 m,外側1 m,帽梁總寬度4.0 m,高2.5 m。

內襯施工層高取2 m、3 m 和3.5 m。各層內襯底面設置成11.3°的斜坡,下層內襯與上層內襯結合面采用自密實混凝土,根據受力不同,內襯厚度沿豎向采取分段變厚方式設置。 帽梁頂以下7 m 深度范圍厚1.5 m,施工層高為(3+2+2)m;7~13 m深度范圍厚2 m,施工層高為(3+3)m;13~22.5 m 深度范圍厚2.5 m,施工層高為(3+3+3.5)m。 在地連墻施工時預埋鋼筋連接器,內襯鋼筋通過連接器與地連墻相連。

基礎設置6 m 厚頂板、6 m 厚底板和10 m 高混凝土填芯,在基礎前半部填芯設置16 個6 m×6 m 空倉, 基底設置0.5 m厚素混凝土墊層。 底板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 通過鋼筋與內襯、填芯混凝土連成整體。 頂板通過鋼筋與帽梁、內襯及填芯混凝土連成整體。 頂、底板之間采用混凝土進行填充,填芯混凝土與內襯、底板和頂板間鋼筋需連接。

5 錨碇計算分析

5.1 北錨碇總體計算

依據全橋總體計算結果, 最不利工況下錨碇基底應力和穩定性計算結果見表2。經驗算錨碇在施工階段和運營階段應力、穩定性均滿足規范要求。

表2 錨碇基底應力、穩定計算結果

5.2 地連墻內力及變形分析

采用GTS 建立三維有限元模型,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擬實際施工過程, 經驗算地連墻主拉應力0.65 MPa, 主壓應力1.97 MPa,地連墻的內力和變形值均在合理范圍內,滿足規范要求。

5.3 基坑穩定性計算分析

根據JGJ 120-2012《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進行基坑整體穩定驗算、抗傾覆驗算、抗隆起驗算和抗滲流穩定性驗算,驗算結果見表3,均滿足要求。

表3 基坑穩定性驗算結果表

6 錨碇施工

6.1 地下連續墻、帽梁施工

地下連續墻施工順序: 場地平整及黏性土層水泥攪拌樁—導墻—地連墻成槽—清孔—下鋼筋籠—插入導管—澆筑水下混凝土—循環下一槽段施工—地連墻墻底注漿—帽梁施工。 覆蓋層上層黏性土層具有低強度、高壓縮性,為避免地下連續墻成槽時產生縮徑和坍塌, 在地連墻兩側黏性土層高度范圍內采用水泥攪拌樁加固。 開挖導墻位置基坑,分段綁扎鋼筋、安裝導墻模板,澆筑導墻,直至導墻閉合成圓。 地連墻成槽采用間隔式施工,連續施工間隔至少一個單元槽段,先施工Ⅰ期槽,再施工Ⅱ期槽。 成槽過程中槽內采用泥漿護壁,防止槽壁坍塌。 成槽過程中槽內泥漿液面保持高于地下水位1.5 m以上。Ⅱ期槽成槽后,兩側已施工完成的Ⅰ期槽槽壁上附著的泥皮需用專用工具刷洗干凈, 以防止槽段接縫連接不密實導致接縫滲水。 槽段成槽檢測沉渣厚度小于10 cm,可進行鋼筋籠和導管下放,Ⅰ期槽需設置2 根導管,Ⅱ期槽設置單根導管基坑,導管下放完成后要進行反循環二次清孔。

6.2 基礎開挖、填筑施工

基礎開挖采用盆式開挖法, 邊開挖邊施工環型混凝土內襯,開挖時分區對稱進行,坑內水位控制在開挖面以下小于1 m,以防止地連墻產生過大應力。 各區段開挖后,應在36 h內完成內襯混凝土的施工, 待內襯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80%后,才能開挖下一層土體,嚴禁超前開挖土體。 淺層土體開挖時,利用馬道進入基坑運輸開挖出的土方;深層土體開挖時,利用長臂挖機或塔吊配合取土斗取出土方。 基坑開挖完成后,需盡快施工基礎墊層,縮短基底暴露時間。

6.3 錨體、錨固系統施工

錨塊、壓重塊屬于大體積混凝土,為防止大體積混凝土發生溫度裂縫,其混凝土采用低水化熱混凝土配合比,綜合考慮錨體結構、模板設計、混凝土供應能力及混凝土水化熱影響分層分塊澆筑。 錨體采用單側懸臂模板施工, 單層施工高度2.3 m,分前、后、左、右4 個區塊開展施工,交接處設置2 m 寬后澆帶,以減小混凝土收縮應力。 錨體大體積混凝土內部設置冷卻循環水,降低混凝土芯部溫度。

錨塊施工時,預埋錨固系統支架預埋件,支架立柱焊接在預埋件上, 立柱間通過橫梁和縱向連接系連接, 形成穩定結構,錨固系統后端支在型鋼支撐上,前端靠在支架橫梁上,通過橫梁上的托座調節和固定。施工時澆筑一層錨塊混凝土,安裝一層錨固系統支架,安裝一層錨固系統,再澆筑一層錨塊混凝土。

7 結論與展望

龍潭長江大橋北錨碇是國內首個半成巖上的大直徑地連墻基礎錨碇,基底持力層為弱膠結含礫砂巖(半成巖),開展了現場原位深層載荷板試驗, 結合錨碇基礎選型與變位研究專題,成功解決了半成巖地基承載力深度修正問題,成果直接應用于施工圖設計, 填補了國內規范空白, 錨碇節省混凝土達2.45 萬m3(16%),顯著減小了基礎規模,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同時進行了錨碇精細化結構設計與分析。 計算結果表明,錨碇基底應力及穩定性、地連墻變形及應力、基坑穩定性等均滿足規范要求。 北錨碇于2021 年6 月開始導墻施工,2023 年5月施工結束。 為類似錨碇設計和施工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猜你喜歡
導墻內襯砂巖
高耐磨Al2O3-SiO2-ZrO2陶瓷內襯復合鋼管制備研究
龍英水庫溢流壩導墻收縮角對泄流水力特性影響試驗研究
CSAMT法在柴北緣砂巖型鈾礦勘查砂體探測中的應用
火星上的漩渦層狀砂巖
砂巖:黏結在一起的沙子
淺析深基坑地下連續墻施工要點
漢江雅口樞紐廠壩間上游導墻布置試驗研究
非常規導墻施工技術研究
賀蘭口砂巖吸水率的研究
磷酸反應槽內襯碳磚膨脹試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