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藝術關系——平衡

2024-03-10 00:55周祥廣州晟光藝術有限公司
文藝生活(藝術中國) 2024年1期
關鍵詞:公共性藝術家公眾

◆ 周祥( 廣州晟光藝術有限公司 )

一、公共性展示的回歸

公共空間和領域范圍在慢慢被清晰的過程中,延伸出這樣的一個交流平臺,這個現實的場域為當代藝術家們搭建了一個更合適的方式來與公眾進行更貼切的交流。在這個人為因素誘導下的溝通過程中,大量的藝術家們慢慢轉變著自己作品的創作方式和展示陳列的形式和環境,他們開始脫離美術館,走出工作室,讓自己的作品回歸自然環境,以一個開放的空間做最大限度的作品展示,以求能以更契合的方式與社會環境的接觸。這一行為自然看上去是具有了很強同時也很新鮮的公眾色彩,從某種程度和界定上來看也具有了同時代的藝術公共性,同時也催生了在公共領域中社會大眾對自身生存環境空間話語權的爭奪,這個演變的過程至少展現了社會已經在藝術公共性的環境下逐漸秉持著參與和討論的心態準備融入社會大眾的節奏。(圖1)一旦這些藝術作品失去了美術館、展覽空間等固有場所的“慣性”庇護,暴露于公共空間之中時,即引起了公眾爭奪空間的主導思維,同時也是公眾性意識對藝術家長期以來壟斷審美話語權的一種態度,此時公眾就會不斷地質疑,藝術家也將不斷地受到公眾的詰問。這時的欣賞主動性及審美的主導性就會轉移到公眾的這邊,主體的轉變又不得不讓一部分藝術家們重新審視個體與社會、與大眾之間的特殊關系,以及自身作品作為時代的拓展意義。

圖1 隋建國作品《中山裝》 巴黎“雕塑廣場”節

“因為能以公共面目出場的藝術往往會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征,它不僅代表著藝術自身的感染力,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是主體意志延伸到藝術領域的反映?!保ㄖ艹设础豆菜囆g的邏輯及社會場域》)

通過這樣我們才能真正了解和探究到推動和制約著公共藝術以及公共性生成和發展的各種社會關系,同時了解它們之間復雜而微妙的轉換變化?!耙虼?,當藝術放置于公共空間后,公共空間就已不再是藝術家情感的宣泄空間,也不是博物館作品的復制放大。作品既要考慮到地點的特征,也要考慮到公眾的可接受性,這是一個相當困難的調和過程。希爾達·黑尼注意到像許多復雜的社會觀念一樣,公共藝術的概念經歷了根本的變化,因為大眾的概念已經成為引人注目的焦點問 題,致使在公共空間、公眾身份、公眾代表、公共利益及公共領域都需要做出定性分析來進行調整。但實際上,很少有作品能兼顧公共性的方方面面?!保ㄚw志紅《當代公共藝術研究》)

二、藝術性表達的均衡

與此同時在藝術創作和公共實踐之間,藝術似乎又總是與公共保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始終保持在一種獨立的自主性狀態中。當然,通過不同的途徑,藝術又會以不同的方式被現實關注和接受,更多的時候藝術往往體現在被大眾膜拜的價值觀上,由于彼此存在著距離感和藝術本身自帶的私密性,才越發顯得它高深莫測的神秘,才越與社會現實需求背道而馳。在藝術的創作途徑中,如果把作品本身的發展過程作為本體論的話,那事實上,作為公共性因素的介入就不再取決于作品本身的內涵和形式了,往往自身的表達過程才是公共性藝術創作的關鍵點。我們常常在談論某位藝術家的作品適合成為公共藝術作品的時候,其實只是在強調其作品中自帶的形式內容和所談論的公共實體比較協調而已,很可能忽略掉了一點:當作者在創作這件作品的時候,作品本身才是他所關心的中心,自我表達內容和形式的創作過程才是它的思想魅力所在。(圖2)

圖2 亨利摩爾作品

根據浪漫主義哲學家所認為的,藝術家的創作活動更像是一場游戲,自己定義游戲規則的自我價值實現,他們以為唯有這樣,在唯我的自娛自樂中才能處于解脫的狀態,才能是最自由的自我,而唯有藝術創作才能讓人更接近那無以言喻的精神世界。浪漫哲學甚至認為藝術家創造著自己的精神帝國,就好似造物主創造了我們這個現實世界一般精彩。這樣的隱喻讓藝術的創作陷于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地。當然,藝術創作也不是社會、政治、經濟的延伸產品,雖然這樣表達,但并不代表在作品中沒有一絲一毫的客觀因素成分存在,只是相對于體現著公共性的藝術而言其中所占的比例成分會更小得多,它更側重于自我的內心、情感或思維感悟的傳播,更強調自身生命體驗的釋放,或多或少,這些都將是作者歲月、經驗、情感、喜惡等的痕跡,都是那么獨特且毫無重復的生命體驗。我們這里所強調的僅僅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藝術創作,起碼在創作之中或者在創作的心態上是自由的,沒有任何的客觀或強加意識的主導下導致創作的目的性沒有那么純粹的藝術活動。因此,獨立意識的自主創作動力才更能體現出一位藝術家的思想品質,這正如高居翰《畫家生涯》中寫的那樣:“藝術家因品格高尚而更加有卓越的看法,乃伴隨著貴族、士大夫開始更多從事繪畫的現象一起出現,這些畫家的地位不僅使他們免于依靠繪畫謀生,而且還樹立起強有力的社會約束,不讓他們這樣做,那么,贊揚畫家不計物質利益的作畫,以及他們因此而享受到相對的藝術獨立性,這本身就是很自然的一步,同時也有著一定的準確性?!?/p>

三、公共藝術中主導性的平衡

這種主導性的平衡,我們可以在叔本華論說文集中找到相似的答案,“我們自始至終都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我們認為是正當的事業,只有在后來,當我們回首整個人生旅程及其總體結果時,我們才最終明白其全部奧秘。這種對生活的反省既有對我們曾從事的工作和進行的奮斗的思考,也有對我們已經獲得的成就的評價,更有成功后喜悅的享受。對生活的反省可以說是對個人生活經驗的一種生動的再現,而這種經驗將有益于我們每個人,其重要因素將是在現在與將來這兩個著眼點之間保持恰當的比例,但很少有人能夠在兩個極端之間保持平衡?!保ㄊ灞救A著,范進等譯:《叔本華論說文集》)這段叔本華“論個人和論他人”論述,恰恰也符合公共藝術中公共性和藝術性的相互主導思維的關系,同時我們也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和借用到公共藝術中主導思維平衡的本質意義的表述之中,透徹公共藝術實踐中存在同源性的必然,對自我的認知、對客觀賦予事實的認可、對駕馭和行使主導性意識中本體和客體的均衡把控往往都來自自我的內心。當然,當所面對對象的著重點、角度、思維、價值取向不同時,則反映出的社會現實狀況也就不盡相同。同樣我們也可以引申出當公共藝術所處的場域、空間、環境、時間不同而由此會引起的人與人、人與物及物與物之間力量的劃分和相互的平衡中主導思維的不同。一切意義、內涵、形式、內容的爭端在彼此交鋒的過程中都來自公共關系的自我訴求,相互之間所處的認知面也在實踐的過程中由純粹的藝術美學發展到了政治、經濟、社會、景觀、人文等諸多學科的意識范疇。認清自我,再認清客體是公共藝術參與者的職責所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轉換同時也體現著相互之間精神實質和價值取向的意識問題,這些也正是同時存在于藝術自律性和公共他律性的相互制約和轉化當中,而由藝術自律過渡到公共他律的過程,也正是藝術語境向公共藝術語境轉變的過程。這樣的語境轉換有可能是以單方面強勢主導意識的取勝告終,也有可能是以雙方妥協的方式而告終,無論結果如何,雙方的各自利益、觀點、認知的交鋒終歸要有一處平穩的支撐點。無論如何,本體和客體雙方的主導意識在其中能夠尋找到彼此的平衡點,才是最終公共藝術得以完成的理想效果和狀態。(圖3)

圖3 吳為山《孔子像》 中國國家博物館

猜你喜歡
公共性藝術家公眾
虛擬公共空間中的鄉土公共性重建
間隙、公共性與能主之人:楠園小記
公眾號3月熱榜
公眾號9月熱榜
公眾號8月熱榜
公眾號5月熱榜
中國社會組織公共性研究述評
小小藝術家
小小藝術家
論網絡空間的公共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