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農地調整研究的現狀、熱點及展望
——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

2024-03-11 13:29龍仙河貴州大學
農場經濟管理 2024年2期

龍仙河(貴州大學)

一、引言

土地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發展中不可替代的物質基礎,而土地制度則是一個國家最為重要的生產關系安排。目前,推進農地制度改革仍是我國“三農”工作的重點,農地調整是我國農地制度中最為顯著的特征,同時一直被認為是產權不穩定的根源。[1]從199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通知》到黨在十九大提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意見》,可見,政府高度重視家庭承包制下穩定的土地承包關系。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還表示,土地承包制在未來要進行調整,要確定一個大穩定、小調整基調。因此,隨著第二輪土地承包陸續到期,處理好“大穩定”和“小調整”的關系是未來很長一段時期的發展重點和工作重心,由此可以預期,農地調整仍將是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

為厘清我國農地調整的研究歷程,把握未來的發展方向,本文采用文獻計量的方法,通過CiteSpace軟件對農村土地二輪承包以來我國農地調整的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探究該領域的研究現狀、研究熱點及前沿趨勢,以期為未來我國農地調整問題研究提供有益參考。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數據來源

文中數據選取自CNKI數據庫,以“農地調整”為主題詞,來源類別為CSSCI期刊,檢索時間范圍為1998年1月1日—2023年5月23日(文獻檢索日),人工剔除不相干的卷首語、會議征稿、書評、選題指南、政府文件等條目及與主題詞毫不相關的文獻,最后得到1786篇文獻作為文中分析數據。

(二)研究方法

文中主要通過CiteSpace軟件,運用文獻計量法和統計分析法對研究樣本進行分析。根據年度發文量的數量統計、作者共現圖譜和機構共現圖譜,把握研究的現狀和基本特征;從關鍵詞共現圖譜、關鍵詞聚類圖譜、時間線圖譜及突顯詞中,探究研究熱點和前沿趨勢。

三、農地調整的研究現狀

(一)年度文獻量統計分析

1998年,農村土地二輪承包開始,至2003年,農地調整相關研究的文獻較少,但總體呈緩慢增長態勢。2004—2011年,發文量迅速增長,學術界開始重視對農地調整問題的研究。2012—2023年,農地調整問題研究領域繁榮發展,發文量在2018年達到峰值。雖然2021—2022年的發文量有所下降,但仍在90篇以上,自1984年首次確認和固化土地權利以來,累積近40年的人地矛盾始終沒有解決,農民對于土地調整的需求持續增強,這種矛盾與需求并不會因為政策的頒布而消減。1998年至今,農地調整領域發文量總體呈明顯上升態勢,在關鍵節點呈現階段性,反映出中國農地調整問題仍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研究熱點,如圖1所示。

圖1 1998-2023 年CSSCI期刊中國農地調整問題研究發文量的變化趨勢

(二)核心作者及其合作情況

運用CiteSpace軟件進行作者共現分析,得到454個節點和214條連接線,網絡密度為0.0021。根據普賴斯定律,[2]通過作者發文量的最大值計算出核心作者發文的標準線,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Nmax為該領域作者發文量的最大值,M?為核心作者最低發文量。

經計算,該領域核心作者的標準為發文量大于等于6.3篇,因此,本文選擇發文量在7篇及以上的作者進行展示,如圖2所示。羅必良發文量最多(70篇)、對我國農地調整問題研究時間跨度最長的作者,至今仍是農地調整問題研究領域的核心代表作者。錢忠好和張安錄為該領域早期的核心作者,在近年發文較少,而仇童偉和楊鋼橋近年來較為關注我國農地調整問題。

圖2 1998—2023 年CSSCI期刊中國農地調整問題研究核心學者分布

從合作情況來看,學者之間學術研究比較分散,大多數研究團隊尚未形成規模,進而體現出中國農地調整問題研究力量不夠集中。除羅必良、仇童偉及錢忠好與其他學者具有較為緊密的合作外,大多數學者仍是“單打獨斗”。其中,學者間的大部分合作都是一對一的,合作網絡比較單一,且其合作關系還多局限于師徒合作和機構內合作。

(三)高產科研機構及其合作情況

運用CiteSpace軟件進行機構共現分析,得到405個節點和161條連接線,網絡密度為0.002。本文選出發文量在10篇及以上的高產科研機構進行展示,如圖3所示。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是發文量最多(84篇)、對我國農地調整問題研究時間跨度最長的科研機構,至今仍是我國農地調整問題研究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核心科研機構。華中農業大學土地管理學院和南京農業大學中國土地問題研究中心為該領域早期的核心科研機構,在近年發文較少且對該領域研究的時間跨度較短。而華南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制度與發展研究院、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和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近年來較為關注我國農地調整問題研究領域。

圖3 1998—2023 年CSSCI期刊中國農地調整問題研究高產科研機構分布

從合作情況來看,中國農地調整問題研究力量不夠集聚,比較分散。除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與其他科研機構的合作略緊密,大部分科研機構間合作較少,合作強度不大,且其合作關系多偏向于同地域或同一科研機構之間,跨區域性、學科性的科研機構合作缺乏。

四、農地調整研究的熱點與前沿

(一)研究熱點分析

運用CiteSpace軟件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得到815個節點和1786條連接線,網絡密度為0.0054?!稗r地流轉”是出現頻次最高(341次)且被研究的時間跨度最長的關鍵詞,至今仍是研究的熱點。另外,“農地制度”“三權分置”“農地確權”的出現頻次較高,其中“農地制度”是早期研究的焦點。此外“農地調整”“規模經營”和“鄉村振興”的出現頻次也相對較高,且其在近幾年研究熱度較高。

“農地流轉”具有很強的中心性(0.52),與其他關鍵詞具有緊密聯系?!稗r地制度”“農地產權”“農地確權”的中心性次之,與其他關鍵詞的聯系相對較為緊密??梢钥闯?,中國農地調整問題研究主要集中在農地流轉、農地制度和產權制度等方面。

(二)研究主題分析

運用CiteSpace軟件生成以聚類名稱為縱軸,時間為橫軸的時間線圖譜,時間線圖譜展示了各聚類塊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情況及其標識詞,可以幫助厘清各研究主題的演進路徑,如圖4所示?;谖闹锌梢暬治龅慕Y果,結合14個聚類塊其標識詞及相關文獻內容,總結分析發現,我國農地調整問題研究主要聚焦以下三個方面。

圖4 1998—2023 年CSSCI期刊中國農地調整問題研究聚類網絡時間線圖

1.農地制度:改革與變遷。中國農村土地制度安排植根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綜合響應了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社會發展階段特征及國內經濟環境新變化等要素。在新中國建立尤其是1952年土改完成后,為實現黨和國家在不同階段制定的戰略目標,農村土地制度經歷了數次較大調整,可分為四個階段:一是計劃經濟時期以家庭承包制為基礎的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下,農民統一經營、集體勞作,支援國家工業化;二是為解決農民溫飽、激發農民生產熱情、促進農村農業發展將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兩權分離;三是取消農業稅,通過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促進農業發展、農村繁榮和農民增收;四是2013年以來,以穩定承包關系、強化地權促進農民市民化。[3]通過文中可視化分析發現,學術界對農地制度的研究主要圍繞農地產權結構和制度改革與創新,[4]產權結構涉及農民所被賦予包括承包經營權、承包權、經營權在內的多項權利,[5]制度改革與創新涉及到三權分置、家庭聯產承包制和農地股份合作制等。[6]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后,農業現代化也開始受到學界的關注。[7]

到目前為止,油菜種植者似乎通過混合種植有效控制了雜草,但科學家同時還在尋找其他可能性?!霸倩旌希≧eMIX)”是歐洲13個國家之間一項500萬歐元的新合作科研項目,杰弗羅伊和其他項目參與者正在研究如何優化混合間種技術,對其好處進行測評,并消除混合種植中的一些障礙。

2.農地產權改革。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從低水平的公平與效率向高水平的公平與效率的制度演變,這種“帕累托改進”實際上是基于發展的資源配置與資源合理配置的統一,是基于土地的經濟、社會保障功能進行資源合理配置的必然結果。[8]家庭承包責任制的確立實現了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兩權分離”,為促進現代農業發展,適應農業現代化建設,我國土地制度不斷發揮著效力和潛力,[9]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應時而出。2014年“三權分置”提出后,學術界就三權分置的內涵、[10]實現路徑[11]等進行了豐富的研究。實施“三權分置”的重點是放活經營權即推進農村土地流轉,自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允許土地使用權依法有償轉讓以來,流轉一直是農地制度領域的研究重點和熱點。21世紀初,學術界集中就流轉的現狀、[12]影響因素[13]及農民流轉意愿[14]等進行探討,并運用tobit模型就農地流轉對生產效率、[15]規模經營[16]和農戶撂荒行為[17]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同時就農地流轉中多主體的博弈行為以及產生的交易成本、[18]交易費用[19]等進行分析。2017年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使得學者將鄉村振興納入農地產權制度的研究范疇,[20]并成為研究的熱點。

3.農地調整。穩定土地承包關系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是保障農民利益、保持農村社會穩定的制度基礎。為實現土地承包關系的穩定,我國進行了很多嘗試,包括“兩田制”[21]“反租倒包”[22]“個人股”和“集體股”等,但都始終無法從根本上保障農民利益及滿足農民對土地的需要。為穩定地權,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第一次就農地確權的具體工作提出明確要求,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開展農地確權工作,至2018年,農地確權工作基本完成。因此,2008年至今,農地確權問題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點。隨著確權工作的推進,學術界的研究內容從集中于確權政策的由來、邏輯、出路[23]及確權政策的釋義[24]等轉化到集中于農地確權矛盾、[25]農地確權對流轉、[26]投資、[27]生產效率[28]等的影響,再到將農業現代化納入農地確權的研究范疇。[29]為平衡農村社會公平和農業生產效率之間的關系,只通過調整經營權行不通,[30]這就意味著需要在農地產權結構改革外想辦法。因此,學術界開始考慮從農地確權轉向農地調整來探究穩定地權的路徑,研究多集中于農地調整的內在機理及影響因素、[31]農戶調地態度[32]和調地情況實地調查[33]等。

(三)研究前沿

運用CiteSpace軟件中Burst功能得出關鍵突顯詞,如圖5所示。突顯詞意即在短期內出現頻次顯著增加的新詞,可根據突顯詞把握未來研究趨勢。突顯詞具有時效性,突顯結束年份為2023年的關鍵詞,是目前乃至將來的研究重點。因此,農地調整問題研究領域的研究前沿主要有農地確權、鄉村振興、地權穩定性、農戶收入和中國共產黨。

圖5 1998-2023 年CSSCI期刊中國農地調整問題研究突顯詞情況

1.“農地確權”的突顯強度最高,達21.75,是當前農地調整問題研究領域最具發展潛力的研究主題,開始突顯時間是2017年。2017年至今,學術界主要集中于對確權的效率與調整的公平二者關系的討論,分析了中國農村的土地調整與土地確權之間的矛盾,并在此基礎上探討農村土地制度公平與效率的實現路徑,[34]將農地調整和確權納入一個分析框架,回應人口變動與土地承包的矛盾。[35]農地確權的目的是明晰產權,而產權明晰是進行農地調整的必要前提,可見,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對農地調整問題的研究離不開對農地確權的討論。

2.“鄉村振興”的突顯強度為10.13,開始突顯時間是2019年。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國家連續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總體部署,為“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離不開效率為主,兼顧公平的土地分配制度,離不開流暢、高效的土地流轉制度,第二輪土地承包開始至今,土地分配制度與農民需求之間產生了諸多矛盾,可能影響未來農村社會穩定,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全國農村第二輪土地承包陸續到期,二輪承包期滿延包是解決土地矛盾、穩定地權的最佳契機,應以“大穩定,小調整”為原則,為三輪延包與鄉村振興奠定穩定的土地制度和社會環境。[36]因此,未來農地制度完善,應以鄉村振興總要求為根本遵循?!多l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梢?,未來鄉村振興與農地調整問題的研究還將繼續深化。

3.“地權穩定性”的突顯強度為6.27,開始突顯時間是2020年。國家高度重視地權的穩定性,農地確權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提出也是國家為有效提升地權穩定性所采取的舉措之一。農地調整是我國農地制度中最為顯著的特征,同時一直被認為是產權不穩定的根源,[1]大量研究表明農地調整通過影響地權穩定性,進而對農民的生產效率、[37]長期投資[38]和土壤肥力[39]等產生影響?!兑庖姟凡⑻岢龅诙喭恋爻邪狡诤笤傺娱L三十年,賦予農民長久穩定地權,特殊情況下采取“大穩定,小調整”的政策對農地進行調整,這意味著未來“地權穩定性”在農地調整問題的研究中仍將受到關注。

4.“農戶收入”的突顯強度為4.17,開始突顯時間是2020年。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心任務,也是推動共同富裕的客觀要求。充分尊重農民意愿,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切實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直接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任務的實現。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一是促進農民就業增收;二是促進農業經營增效,引導土地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土地整治;三是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黨中央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推進鄉村振興高度重視。因此,在農地制度改革中,農戶收入越來越受到關注,未來在農地調整中探究如何促進農民增收也十分必要。

5.“中國共產黨”的突顯強度為3.99,開始突顯時間是2021年。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農地工作始終內在地存在于黨的各項事業中。新時代我國農地制度的發展方向是充分吸收建黨百年以來農地制度改革的歷史經驗,從而推動我國農地制度向更高層次、更高水平邁進。因此,將中國共產黨納入農地調整等農地制度改革問題的討論越來越受到關注。

五、結論與展望

(一)結論

通過 CiteSpace軟件對中國農地調整問題研究領域相關文獻的研究概況、研究熱點與前沿進行系統分析,得到以下結果。

1.研究現狀。從年度文獻量來看,農地調整領域的研究大致經歷了緩慢增長階段(1998—2003年)、迅速增長階段(2004—2011年)、增長繁榮階段(2012—2023年)。農地調整領域發文量總體呈明顯上升態勢,在關鍵節點呈現階段性。從核心作者與科研機構來看,形成了以羅必良、仇童偉、錢忠好、楊鋼橋和張安錄等為代表的研究群體,但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高產出作者較少,大多數作者研究時間跨度較小,導致研究難以深入,作者間合作關系不緊密,多局限于師徒之間??蒲袡C構間的學術研究合作不夠緊密,研究力量不夠集聚,缺乏跨區域性與跨學科性合作。

2.研究熱點與前沿。從研究熱點來看,農地流轉研究熱度最高,農地制度及其產權結構的改革變遷和創新、農地確權和農地調整次之。通過關鍵詞聚類分析,可以將農地調整研究的熱點領域歸納為:農地制度的改革與變遷、農地產權改革和農地調整三個方面。從研究前沿來看,通過突變詞分析,農地確權、鄉村振興、地權穩定性、農戶收入和中國共產黨是農地調整研究的前沿動態與發展趨勢,農地調整領域的研究既要結合國家鄉村振興大背景,還要結合黨的百年來的發展歷程,吸取歷史經驗,探討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改革路徑。

(二)展望

基于以上分析,認為未來我國農地調整問題研究存在兩個發展方向。

1.加強協作網絡。中國農地調整問題研究領域的研究者較多,但仍未構成核心作者群,缺乏大量研究力量,限制了對該領域的更深更廣的研究。我國農地調整問題研究涉及法學、經濟學、社會學、自然科學、農學等多個學科,研究的理論、方法交叉性強,因此,有必要構建高校與科研機構協同合作的學術研究網絡,進一步加強學者合作的頻率與緊密度,鼓勵學者間的學習交流、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合理利用資源,以進一步提升中國農地調整問題研究領域研究的整體水平和層次。此外,在具體實踐及試點方面,政府也應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聯系溝通,為學術調研提供便利,使學術研究得以兼顧理論和實際。

2.拓展研究內容。第一,通過文中可視化分析,可以發現學術界的研究和熱點詞的出現具有很強的政策指向性。我國未來農地調整制度改革還有很長的發展之路,使得學術研究不得不走在制度安排之前,以便為制度創新、政策制定提供參考借鑒,為制度變革提供持續發展的動力。同時,農地調整研究應深切結合促進鄉村振興和順利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工作雙重背景,為政策提出及落實提供理論指導。第二,現有研究多集中在對農村農地調整實際情況和農戶調整意愿的統計,抑或是基于模型構建探討農地調整的合理性及影響因素等。未來應結合實地調查與理論研究,結合地區發展實際情況開展差異化研究,深刻剖析現實存在問題,從案例分析中總結經驗,探討基于“大穩定,小調整”原則下的調整優化措施,為黨和政府提供高質量的資政建議。第三,“農地確權”“鄉村振興”“地權穩定性”“農民收入”“中國共產黨”是農地調整問題研究領域的研究前沿。未來探究平衡農地確權和農地調整的效率與公平的實現路徑,推動鄉村振興的農地制度,穩定地權的制度設計,促進農民增收的措施,中國共產黨在農地制度改革中的歷史經驗的研究,是學術界在農地調整問題研究領域應重點考慮的內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