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質生產力賦能城鄉融合:理論邏輯與路徑探索

2024-03-11 09:29張震宇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城鄉

張震宇

(中國政法大學 商學院, 北京 100088)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1]。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背景下,城鄉發展不均衡問題日益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2],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為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當前,我國已步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發展階段,需加快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一體化的新格局。鑒于此,研究新質生產力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的具體影響并充分發揮其賦能作用,對于加快城鄉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本文的邊際貢獻有如下幾方面:一是從新質生產力賦能城鄉融合的理論邏輯、現實挑戰與路徑選擇三重邏輯入手,厘清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作用;二是從城鄉融合視角,分析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擺脫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是如何在城鄉融合過程中發揮其具體作用的;三是已有研究多從宏觀層面探討新質生產力對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作用,鮮有研究分析新質生產力在城鄉融合層面的具體效果及其實現路徑,本文旨在豐富這一領域的研究。

二、文獻評述

(一)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內涵

新質生產力是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黑龍江時首次提及的新概念,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以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2]。當前,學界圍繞新質生產力的研究已積累了一些成果,如高帆[3]研究了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邏輯與多維內涵,指出“新質生產力”是我國立足于經濟發展時代特征提出的新經濟概念。程恩富等[4]認為新質生產力具有深厚的理論淵源。曾立等[5]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彰顯新時代經濟發展特征的標識性話語表達,而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實現生產力由量變轉向質變的必由之路。綜合已有研究,新質生產力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科技為基礎,通過創新驅動、跨界融合等方式,最終實現生產力的轉型升級。新質生產力強調創新、知識和技能的應用,基于先進設備技術,以提高生產效率、轉變經營方式[6]。

(二)城鄉融合發展及其影響因素

周慧等[7]從時間維度、空間維度、公平與效率3個維度,對城鄉融合與城鄉一體化進行概念厘清。鄒薇等[8]分析共同富裕目標下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考驗和結構性變革,深入闡釋“三農”概念的動態定位,認為城鄉融合要以產業結構、要素結構、人口結構三者協同發力,以能源結構推動城鄉建設與綠色低碳的同步進行,以分配結構變革縮小城鄉差距。齊心等[9]基于新發展理念,分析城鄉融合發展的現實路徑并指出城鄉融合需要創新城鄉機制,加強生態融合建設,促進城鄉資源整合,推動實現城鄉協調發展。通過相關文獻的梳理可知,城鄉融合是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方式。

(三)新質生產力對城鄉融合發展的影響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新質生產力逐漸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城鄉融合發展作為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與新質生產力的關系值得深入探討。王琴梅等[10]研究了數字新質生產力對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認為數字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必將推動以創新為驅動的農產品量質提升,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和城鄉結構的協調發展,也將通過綠色理念引領農業低碳發展,開放拓展農業資源和市場,使農民共享發展成果,最終促進城鄉融合的高質量發展。侯冠宇等[11]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東北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為此需完善市場經濟政策、加強技術研發并有效整合農業產業鏈,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李玉倩[12]研究指出,通過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搭建技術協同創新平臺和推動產教融合國際化發展整合創新資源,可以高質量推進城鄉共同體建設。杜傳忠等[13]研究了新質生產力促進城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與實現路徑,并指出新質生產力有利于提升生產要素質量,催生新型生產組織形態,實現核心主導產業、交叉融合產業、潛在關聯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之間的互聯互動,并賦能創新生態系統,進而促進城鄉經濟高質量發展。

綜合已有研究,新質生產力對城鄉融合產生了積極的賦能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基于先進技術顯著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推動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發展;二是通過資源的跨區域、跨行業配置,進而優化產業鏈條,提高城鄉資源利用效率;三是新質生產力依托并推動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發展,促進區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四是新質生產力通過提升地區服務水平,創新公共服務模式,增強城鄉居民福祉,促進公共資源均等化;五是新質生產力優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區域發展、實現城鄉協調發展[14]。

三、新質生產力賦能城鄉融合的理論邏輯

(一)生產力提升:新質生產力提升經濟效率

新質生產力提升城鄉經濟效率,擴大區域經濟發展規模。新質生產力作為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界的綜合改造能力。首先,新質生產力的出現,成為鄉村振興和全球經濟資源配置優化的關鍵要素,有利于高效整合農村與城市的生產要素[15]。其次,新質生產力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大數據分析,以及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應用,實現更高效的資源配置[16]。最后,在城鄉經濟一體化的建設過程中,新質生產力能發揮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推動城鄉關系的轉型,為解決全球經濟資源配置中的復雜問題提供新的視角[17]。

(二)產業結構調整: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升級

新質生產力調整地區產業結構,助推城鄉產業升級。首先,新質生產力提升農業效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農業中的應用,推動農業生產經營向集約化、專業化方向轉變。精準農業技術利用氣象、土壤和作物生長數據,為種植和畜牧業提供精確指導,有利于提高產量和質量。其次,新質生產力依托人工智能、農業機械實現自主化作業,提高農業經營效率和降低勞動強度,使作物生長監測和病蟲害控制更實時、更高效[18]。最后,新質生產力提升城鄉產業水平,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人工智能的應用則為產業鏈加工、流通和銷售提供智能化的方案,提升區域企業生產效能、產品品質,推動產業高級化發展。

(三)信息對稱流通:新質生產力優化資源配置

新質生產力促進信息流通,提升區域資源配置水平。首先,新質生產力賦能信息流通,通過大數據網絡,實現城鄉區域間信息的快速收集、整合和傳遞,為城鄉居民提供精準信息服務,同時提高農村人口的信息素養,進而推動城鄉人才結構優化。其次,遠程醫療服務能有效解決鄉村地區人口分散、醫療資源有限的挑戰,為農民提供智能、高效的醫療服務,顯著提升農村生活質量。最后,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在城鄉教育服務中具有重要影響。在線教育打破了地理限制,為鄉村地區的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服務,推動城鄉教育融合發展。

(四)創新公共服務模式:新質生產力提升地區服務水平

新質生產力改善公共服務模式,提升城鄉社會保障水平[19]。首先,現代信息技術顯著提高了城鄉地區的基礎服務水平。地理信息系統和物聯網可以精確監測城鄉基礎設施狀況。智能設施管理體系提高了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降低了運營成本。其次,現代信息技術增強了城鄉公共服務的適用性和智能化。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公共信息服務的個性化推送,滿足了城鄉區域不同用戶的特定需求。最后,技術創新改善了農村公共服務模式。在線應用與互聯網的普及,降低了鄉村地區公共服務成本,如在線醫療、遠程教育的應用,提升了農村地區用戶享受公共服務的便捷程度。在農村社會治理方面,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是提升服務效率的關鍵,有利于深度分析社區生活數據,為區域治理提供決策支持[20]。

(五)城鄉一體化建設:新質生產力推動區域發展

新質生產力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提升區域發展質量。隨著農村產業多元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傳統鄉村建設模式正經歷轉型[21]。首先,數字技術在優化資源配置和推動區域發展方面具有核心作用,為城鄉經濟的互動和融合注入活力。電子商務的興起打破了地理限制,促進了城鄉市場的交流融合。其次,經營模式革新推動了城鄉社會一體化發展。移動互聯網技術加強了城鄉信息連接,增強了社會凝聚力。新質生產力通過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拓寬了服務的深度與廣度。在線教育平臺為農村居民提供了海量學習資源,遠程醫療技術改善了農村居民的醫療體驗和生活質量。最后,新質生產力通過技術創新,提高了城鄉能源使用效率,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地理信息系統和物聯網技術結合,能實時提供城鄉社會動態信息,為生態經濟發展提供科學支撐[22]。

新質生產力賦能城鄉融合的理論基礎和框架見表1和圖1。

表1 理論基礎

圖1 新質生產力賦能城鄉融合理論框架

四、新質生產力賦能城鄉融合的現實挑戰

(一)城鄉數字鴻溝:城鄉發展不均

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存在城鄉數字鴻溝加劇、城鄉發展不均衡等問題[23]。首先,城鄉間的數字鴻溝是新質生產力賦能城鄉融合的關鍵問題。2022年,中國城鄉互聯網普及率分別為83.1%和61.9%,存在超過20%的差距,這不僅反映了我國城鄉發展速度的不均衡,也體現了城鄉二元經濟模式對當前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影響[24]。城市地區由于先進技術普及、信息資源豐富,在信息產業發展中處于有利地位;然而,鄉村地區因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不足,生產效率低下,從而加大了城鄉數字鴻溝[25]。其次,鄉村地區的數字生產力不足也是另一挑戰。數字技術,如物聯網和大數據分析,在提升生產資料配置效率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城鄉間的數字鴻溝對鄉村地區的資源配置和服務供給產生了不利影響,抑制了鄉村地區經濟效率的提升,這對城鄉一體化建設構成了嚴峻的挑戰。因此,推動新質生產力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的發展,進而縮小城鄉鴻溝、提升鄉村地區的生產效率和生活服務水平,是推動城鄉融合的關鍵。

(二)區域數據泄露:信息安全風險

在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存在區域數據泄露、信息安全風險隱患的問題。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推動下,城鄉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雖取得突破性進展,但數據安全和隱私泄露的風險也隨之加劇。據中國公安部門統計,2020年以來,中國公安部門已處理約3.6萬起涉及個人信息侵權案件,逮捕6.4萬名嫌疑人,說明了網絡安全挑戰的嚴峻性[26]。對于城鄉融合而言,數字化轉型是新質生產力賦能的關鍵所在?;ヂ摼W的普及、智能終端的廣泛應用以及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雖擴大了城鄉信息資源的規模,但同時也增加了信息安全的風險[27]。具體而言,當前城鄉信息安全風險、數據泄露隱患體現在如下3個方面:一是鄉村居民在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方面的意識相對薄弱。由于教育和專業知識的限制,他們往往不能充分理解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重要性。二是鄉村地區缺乏專業的信息安全技術和團隊支持。資金與人才的限制使區域安全防護體系難以完善。三是鄉村的網絡基礎設施還較為薄弱,網絡傳輸的緩慢和不穩定以及信息服務設施的不足,加大了城鄉信息安全水平的差異。因此,加強城鄉地區的信息安全建設,提升居民的安全意識及城鄉信息技術水平,成為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融合的重要工作。

(三)鄉村資源匱乏:社會保障不足

在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融合的過程中,鄉村地區匱乏的資源和社會保障問題尤為突出。盡管當前城鄉差距在逐步縮小,但鄉村地區的綜合發展水平仍明顯落后于城市。2022年,我國城市財產性收入是農村財產性收入的近10倍,農村在教育、文化娛樂和服務性消費等方面的保障不足[28]。首先,農村基礎設施的滯后建設成為限制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要障礙。如農村地區在寬帶網絡覆蓋、移動互聯網接入及電力供應穩定性等方面均不如城市,嚴重制約了數字技術和物聯網等新質生產力在農村的應用和推廣。2022年,中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僅為58.8%,相比之下,城鎮的互聯網普及率高達82.9%,這一差距成為新質生產力在城鄉融合發展中應用的重大阻礙[29]。其次,城鄉間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差異顯著,進一步加大了城鄉發展差距。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在基礎設施建設、財政投入和基本服務供給等方面存在不足,并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和操作規范[30],使得農村居民在社會保障方面處于不利地位。盡管社會保險和醫療報銷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居民的經濟壓力,但是城鄉制度上的差異依然明顯。最后,鄉村經濟發展滯后,導致資本積累不足。鄉村地區企業家數量稀少以及區域經濟和產業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導致農村發展相對滯后。經濟基礎的脆弱性和投資不足,加劇了新技術和新產業在農村地區應用的困難[31],直接導致城鄉差距擴大。

(四)外部經濟沖擊:產業被動變革

在新質生產力推動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發展的過程中,城鄉傳統產業,特別是農業領域,迫切需要進行數字化和信息化轉型。2022年,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達4 227家,核心產業規模為5 080億元,年增長率為18%[32]。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產業在生產力水平以及行業與地區間發展的差異依然十分突出[33]。此外,我國還面臨區域基礎設施不足、城鄉產業融合度低和缺乏生態融合發展等問題,其具體表現如下:一是城鄉產業結構的失衡顯著。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促進了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導致傳統低附加值產業失去競爭優勢,而新興產業則展現出巨大的增長潛力。這一轉變給鄉鎮企業帶來了轉型壓力。二是城鄉科技創新的需求日益增加。新質生產力推動技術的智能化、自動化發展,減少了對城鄉體力勞動者的需求,增加了對高技能人力資本的需求。產業結構的變革導致一部分體力勞動者面臨失業并接受再就業培訓。如在“十四五”規劃期間,城鄉地區的氫燃料電池產能和新能源汽車產能得到大幅提升,一方面體現了高新產業的蓬勃發展,另一方面也表明城鄉地區面臨產業變革的沖擊挑戰,鄉村地區在這些高新技術產業領域面臨較大的人才缺口問題。三是城鄉企業經營模式發生轉變。當前,電子商務的擴張對傳統零售業模式構成沖擊,迫使區域企業被動轉型經營。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推動了制造業的生產和經營方式變革,促使傳統鄉鎮企業轉型發展,增加技術投入,以適應外部經濟帶來的變革。

(五)地方規劃滯后:公共服務缺失

城鄉規劃和國土空間布局是影響國家治理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當前新質生產力推動城鄉融合的過程中,不僅面臨空間布局的挑戰,還需要應對城鄉公共服務供給的不均衡問題。首先,城鄉地區公共服務需求的多樣化和供給的單一化矛盾日益顯著。在鄉村地區,盡管基礎公共服務,如醫療、教育、交通有所改善,但在網絡、文化、養老等高層次服務領域,供給水平仍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34]。其次,部分區域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存在短板。受限于經濟基礎薄弱和地方財政投入,鄉村地區的公共服務供給不足[35]。2022年,中央財政在公共衛生服務上的人均支持金額占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的58%,而地方財政支出僅占42%,反映出城鄉地方財政的緊張狀況。相比之下,發達地區在資源分配、服務質量、服務效率方面具有明顯優勢[36]。最后,城鄉公共服務治理模式有待完善。PPP模式為區域發展提供了新路徑,截至2022年10月,全國項目總投資規模達16.63萬億元,顯示出PPP模式在公共領域補短板、穩定基建投資方面作用明顯[37],但其在公共利益導向、行政監管、公益保護機制方面仍存在不足,制約了城鄉公共服務的平衡發展[38]。

(六)農村人才缺失:勞動結構失衡

在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融合的進程中,農村人才不足與城鄉勞動結構失衡成為另一重要挑戰。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農業勞動者中,有83%的勞動者教育水平僅至初中及以下,農村文盲人口數量是城市的近5倍,這反映出城鄉勞動力結構的差異。首先,城鄉勞動者的人均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吨袊y計年鑒》顯示,202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9萬元,而農村居民僅為2萬元,相差2.45倍。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5%,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3.0%,表明農村地區的消費結構有待改善。其次,鄉村人口流失問題日益嚴重,鄉村地區“空心化”問題加劇[40]。2022年,全國外出農民工的人數達1.7億,較上年增長0.1%[39]。隨著區域人口失衡的加劇,城鄉經濟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入城市,形成了特殊的“兩棲”群體,進城的農民工雖身處城市但難以享受城市待遇,加劇了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城市在接納農村勞動力的過程中也面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住房保障等挑戰。最后,農村地區面臨高質量人才短缺、人力資本不足問題。受教育水平較高的農村群體通過升學、參軍等途徑進入城市體系工作生活,使得留在農村的人口多為受教育水平較低的人群[42],導致農村地區急需的信息技術、機械制造、生物技術等專業技能人才短缺,限制了鄉村的發展速度,阻礙了城鄉融合發展。

五、新質生產力賦能城鄉融合的路徑選擇

黨的二十大以來,我國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方面取得顯著成就,但城鄉要素流動不順暢、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依然存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政策體系,促進要素更多向鄉村地區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為此,需依托新質生產力的特點優勢,整合城鄉優質資源,引領區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新格局,故提出如下路徑選擇。

(一)強化政策支持:城鄉協同發展

新質生產力強化區域政策支持,促進城鄉協同發展。在新發展階段,特別是“十四五”時期,各級政府對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推進將產生重要作用。在構建城鄉協同的發展過程中,需要以戰略角度凸顯鄉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性。2022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 133元,比上年增長6.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45,比上年縮小0.05[39]。此外,農村地區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比城市地區高2.29倍,這展現了農村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42]。

城鄉協同發展需強化政策支持。一是完善鄉村經濟基礎政策。地方政府需大力增加財政投入,并研究制定針對性政策,支持城鄉融合戰略的區域落實。通過新質生產力的普及驅動城鄉融合,具體措施包括:優化城鄉區域營商環境、簡化行政審批流程[43]。支持城鄉科研發展,為鄉村地區的研發活動、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提供財政補助。擴大城鄉融資規模,對投資鄉村地區的企業和項目提供所得稅、增值稅減免優惠,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區域經濟建設。二是構建城鄉發展鼓勵機制。加強新質生產力在城鄉地區的普及,優化區域政策機制。如設立鄉村創新基金,專門獎勵在城鄉發展取得重大成果的項目。同時,優化鄉村集體經濟模式。鄉村地區可以構建自己的創新評價體系,對成績卓越的企業或項目進行表彰與獎勵,給予其適當的資金政策鼓勵。此外,針對存在經營發展困難的企業,如對于人才短缺、基礎設施不足的企業,地區機構需要提供應急的政策支持和財政補助。三是鄉鎮政府應加強對村鎮企業發展的經營指導。提升鄉村地區生產力水平,優化鄉鎮企業經營模式。改善行業內企業的生產力布局,提高行業內企業生產力分布的集中度[44]。這既包括提升鄉鎮企業生產力水平,廣泛宣傳和推廣新質生產力發展,還包括優化企業績效考核模式,持續對鄉鎮企業進行監督與評估,以確保各項政策措施的準確落地。

(二)保障數據共享:維護信息安全

新質生產力保障城鄉數據共享,維護區域信息安全。信息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信息數據的價值與地位日益凸顯,信息數據被視為新時代推進城鄉融合的核心動力。適應多變與多樣的外部發展環境,不僅需要提升農民的信息素養,還應協調技術發展與鄉村信息的融合[45]。

一是建立和完善城鄉間的數據共享機制,確保數據利用的高效性。各級政府在對數據進行采集、處理、分析及運用的過程中,需要加強數據安全保障和提升數據利用效率。在數據流動的全過程中,需協調網絡、技術、媒介、數據、信息、知識等要素在不同場景和應用過程中的復雜交互。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的生產要素將不斷涌現,新的數據交換模式不斷革新。新質生產力通過提升技術水平與數據處理能力,加快數據整合與分析速度,支持區域城鄉融合的發展。二是優化城鄉數據的標準化管理,確保數據質量的持續提高。數據管理部門需要構建統一的數據使用標準和共享方案,增強不同地區數據的互通性,提升信息數據的使用價值。因此,在數字經濟時代,城鄉地區需要構建區域數據共享中心,如長三角地區建立了跨區域科學數據中心,已形成統一的數據標準體系,并完善了相關的制度配套,極大提升了該地區的城鄉融合水平,實現了技術創新對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驅動作用。三是完善城鄉數據安全監管制度,維護區域數據安全。實現城鄉融合發展要借助新質生產力賦能數據安全,強化數據的安全監督,守護數據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各級政府需通過技術手段加強數據監管,規范數據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和合法性。建立數據安全監管機構,定期對區域數據的安全性和合法性進行檢查和審計[46]。同時,構建并完善城鄉數據信息保護法規,促進政府、市場及公眾等多方主體的協同合作,共同實施信息保護制度,構建多方監管模式,保障區域數據資源的安全利用。

(三)協同資源配置:完善鄉村保障

新質生產力協同城鄉資源配置,完善鄉村要素保障。需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的作用,協同城鄉資源配置,提高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促進城鄉融合的發展。發揮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創新作用,提升信息通信、交通運輸及能源供應等關鍵領域的供給質量,使其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資源與關鍵樞紐。

一是協同發展城鄉通信設施建設。根據全球經驗和相關研究,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是區域高質量融合的必要條件。協同發展城鄉通信設施建設還需要借鑒其他國家的優秀成功經驗,以市場經濟為導向,鼓勵多元化經營模式。二是協同發展城鄉交通路網建設。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構成城鄉間的紐帶,促進區域資源的高效配置與流通。交通部門需要提升生產力水平,加強路網建設能力,增加對鄉村交通網絡的建設投入,助力城鄉地域實現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高效流通與配置,提升城鄉一體化發展動力。加強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創新與機制調整,確保城鄉地區的能源供應穩定可靠,以及新型能源體系的普及發展,為城鄉能源一體化發展提供基礎保障。三是協同發展城鄉社會服務機制。通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重塑社會保障制度,緩解城鄉社會差距,拓寬數字金融服務的深度與廣度,激發農村家庭的消費活力[47]。優化改善城鄉社會保障服務體系,推進收入分配機制的改革。從制度上加強農村養老保障,逐漸推進城鄉養老保險的一體化發展。深化機制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現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構建更為完善、更具包容性的區域統一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城鄉地區社會福利分配的公平與高效。

(四)加快產業升級:促進技術創新

新質生產力加快城鄉產業升級,促進區域技術創新。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質的躍遷,逐漸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它不僅在城市中嶄露頭角,也在鄉村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質生產力對城鄉產業升級的促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推動技術創新,打破傳統城鄉產業的桎梏。通過新質生產力的技術創新推動城鄉產業高質量發展。歷史與現實證明了技術創新不僅是產業發展的“不二法門”,也是產業煥發新生的關鍵。在此背景下,鄉鎮政府、企業需要深化對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支持,通過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積極鼓勵學術界、研究機構開展技術創新,深度參與產業升級,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技術研發體系[48],驅動城鄉高新技術的一體化發展。二是加快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區域產業升級不僅是技術創新問題,還是一個戰略發展問題。通過技術革新提升規劃部門的決策能力與辦事效率,改善規劃部門的傳統思維,使其把握地區產業轉型的總體方向,切實推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新興產業的培育。對于在鄉村開展高技術產業、綠色循環經濟和現代服務業的項目和企業,地方政府應給予更多的扶持政策和稅收優惠。三是加強城鄉產業間的深度合作,特別是推動高等學府、研究機構與鄉鎮企業的協作創新,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城鄉區域的產業升級。鄉鎮企業需要攜手當地高校、科研院所進行科技研發、成果轉移和技術應用等創新活動,推動其創新技術的應用推廣、加快城鄉產業結構的升級。

(五)協調地區規劃:完善公共服務

新質生產力協調地區發展規劃,完善城鄉公共服務[49]。在新時代背景下,新質生產力賦能城鄉融合,需要協調地區規劃,完善區域公共服務,加強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完善城鄉融合策略的頂層設計。中央與地方政府需加強區域發展的統籌協同,完善城鄉間的政策銜接和資源配置,保證城鄉融合全面、系統地展開,推動城鄉經濟的均衡發展。明確城鄉融合的核心目的與意義,并且進一步細化融合目標、具體任務、政策導向以及實際操作策略。各地政府應當精心制定完備且連貫的城鄉融合政策。二是加強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鄉鎮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地區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提高農村地區公共服務水平,同時加強城市地區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同時,還需要加強區域公共服務體系的管理和監督,提高城鄉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完善公共服務提供者的監管和評估機制,建立公共服務質量評估機制,加強對公共服務使用者的反饋和溝通渠道建設。三是加強城鄉生態保護,為城鄉居民提供優質宜居的環境。一方面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在城市規劃中,要合理規劃綠地,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讓城市變得更加宜居;另一方面需要加強農村生態保護,在農村地區,需要積極推廣綠色農業技術,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降低對耕地環境的污染。通過發展農家樂、鄉村旅游等產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加強對農村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和管理,鞏固對城市環境污染的治理和改善,促進城鄉生態環境的改善。

(六)統籌人才培育:提升人力資本

新質生產力統籌城鄉人才培育,提升人力資本規模。優質勞動力供給為城鄉融合的實現提供了新的可能。復合型人才是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與城鄉融合的重要支撐。需要通過教育系統,培育鄉村地區人才的知識素養,提升農村勞動力的專業技術水平。

一是促進城鄉人口流動。勞動力流動為城鄉融合的實現提供了新的可能[50]。各級政府應該加強對農民工等群體的關注和支持,鼓勵城市居民到農村地區旅游、投資、創業等,同時引導農村居民到城市就業、居住等,促進城鄉人口的流動和融合。鄉鎮政府可以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如稅收減免、貸款扶持、人才引進等,鼓勵企業和個人到農村地區投資創業。二是吸引高級人力資本參與區域城鄉建設。高技能和創新型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各級政府需強化對關鍵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提供多種形式的政策扶持,如稅收減免、財政補助等措施。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引進更多高素質的人力資源,設立特別人才支持基金,激勵和獎勵那些為鄉村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人才。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城鄉建設,為他們創造一個具有吸引力、競爭力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這包括但不限于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優質的居住條件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同時,積極培育地區特色文化,增強區域人才認同感與歸屬感,促進區域人才充分發揮工作潛能。三是提升鄉村本土勞動者的工作技能。鄉村的基層技術和管理人員構成了鄉村發展的基石。鄉鎮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為基層工作人員提供專業培訓和學習機會,確保鄉村人才的整體素質有效提高。與此同時,教育部門可以建立相應的人才培養策略,為城鄉基層技術和管理人員提供必要的培訓和進修機會,開展網絡遠程教育課程,使鄉村人口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體驗,提升其工作技能與勞動效率。

六、結語

新質生產力在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城鄉產業升級、活化鄉村資源、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質量、推動城鄉一體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新質生產力賦能城鄉融合的關鍵在于激發各類要素潛力,推動全民參與城鄉融合與現代化發展。然而,當前面臨的城鄉數字鴻溝、區域數據泄露、鄉村資源匱乏、外部經濟沖擊、地方規劃滯后、農村人才缺失等問題,阻礙了新質生產力賦能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為此,需要通過強化政策支持、保障數據共享、協同資源配置、加快產業升級、協調地區規劃、統籌人才培育等措施,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發揮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推動作用,增強城鄉經濟聯系,暢通城鄉經濟循環。

猜你喜歡
新質生產力城鄉
尋找新質生產力
形成新質生產力要先鍛造新質思維
構建訓練傷一體化防治模式 為新質戰斗力生成提質增效
城鄉涌動創業潮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基于體系仿真試驗床的新質作戰能力評估
城鄉一體化要兩個下鄉
縮小急救城鄉差距應入“法”
城鄉一體化走出的新路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